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根据道源法师佛堂讲话整理)(一)∵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这有三种原因: (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三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 分别说明如下: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显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为钱好用;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其三是“名”,我国三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三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尸体无异。而在“我痴”、“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为“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种种颠倒,无法形容。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三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众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晁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机而入。师因此作《三昧水忏》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我在普陀山发心于头顶“燃灯”时,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一同燃灯供佛。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众生。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吗?”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两则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竦然一惊!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可见“佛”也是障碍。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二)∵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节讲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三个原因。那么,单靠佛力怎样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此二义皆可通。 昨天讲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今天再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而正在摒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胤以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寒拾二人,即笑傲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为何?”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为佛菩萨不够慈悲,众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著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想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三)∵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现在讲念佛、佛念,因缘和合,必能生西。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这里应注重两点: (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众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三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三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研究三草二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和雨一样。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昨天已讲过。你时时在造作三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三业,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须多念深念。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三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四)∵深念多念,必得成就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怎么才能“深念”?要作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三)勿负佛恩。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三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一部分学佛者,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这是错误的。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什么?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被。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佛是随时等著迎接我们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诸佛对于众生,犹慈母之爱子。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倘若儿子忆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现在你我的心。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可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我们作凡夫,不自今生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抬头看看,即是明证。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么。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么益处呢?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上面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