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净土论——《西归直指》导读
曾琦云
净土宗是佛教里面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宗派,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即说明了净土宗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净土法门也必须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被世人接受、理解和信仰。本文提出“大净土论”,即是针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的新形势而提出。新世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纪,也必然是信仰“大净土”的世纪。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提出“大净土”,必然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谓大净土,是针对小净土而言。小净土即是指狭义的净土,大净土即是指广义的净土。净土宗流传至今,它的真正含意渐渐被人淡忘,它的宗教含意却越来越浓郁。以至于一提净土,人们就只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一提起西方极乐世界,人就感到渺茫难信。以为只不过是人类头脑中幻想的产物,在宇宙中并不会存在。那么,在今天,我在这里就要澄清人们在思想上的模糊想法,认识净土的真正含意。
什么是净土呢?极乐世界是净土,大同世界是净土,共产主义世界也是净土。古圣先贤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的理想世界,这些世界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当然可以理解为净土。所以,广义的净土并不就是指极乐净土。释迦牟尼佛陀曾经指出,恒河沙数诸佛都有自己的净土,那么诸佛的净土也无量无边。
然而,大净土并不只是这些内容。大净土横贯古今,连接十方,无边无际,无人无我。这样讲起来也许太虚玄了一点。具体一点讲,大净土即在我们心中。既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你的心中一念清净,即是净土。正如佛说:“心净则佛土净。”螺髻梵王(梵天王顶髻作螺形),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维摩经》佛国品说:“此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认为世尊的佛土不清净,我看见释迦牟尼的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各山,充满了污秽和丑恶’。螺髻梵王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见此土不清净。舍利弗!菩萨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内心清净。只要开发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装饰。”净心诫观说:“德如螺髻梵,到处是西方。”
也许人们会产生疑问,心怎么能够产生净土呢?全部佛法的道理也都在这里。这个问题解决了,人的根本智慧也就开发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先有物质,后有精神。因为将人体解剖,并不能从肉体中找出一个精神来,所以人死了,精神也就消失了。我想,这个道理,小孩最懂。如果我们的哲学家的思维还停留在童稚阶段,那不太可笑了吗?认为物质和精神有先有后,必然落入相对。如果再穷根究底,这物质又是怎么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是相互统一的,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意识的作用,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佛教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因为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承认宇宙有一个万能的神,而佛教提出人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唯物主义则提出物质和精神有先后的关系,佛教则否认这种先后关系。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空的,这一点已经被当代科学所证实。当代科学认为地球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来源于宇宙大爆炸。空生万物,即是心生万物。“空”即无我无人,即是佛陀涅槃的境界。因为“空”(心识)由“无明”而生妄想,于是就有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因为意念力层次不同,所以世界的层次也不同。心识污浊,只有小我,就产生秽土,心量放大,入于大我境界,就进入三界二十八天的天人境界。大千世界无穷无尽,已被当代科学所证明。从地球中心说到太阳中心说,人类经过了艰难的摸索,而佛陀早就指出了地球仅仅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天体。莲华藏世界是释迦如来真身毗卢舍那佛净土之名。佛经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的中间。
古人说:“混沌初开,乾坤出世。”乾者,阳也;坤者,阴也。混沌之前,宇宙本无阴阳之分。道家说,太极生两仪。太极即是一个圆,圆即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即是空也!所以阴阳的对立,乃由心的分别而来。别心即是爱憎喜恶的感觉。而佛教即是教人离开分别心,返本还源。观世音菩萨虽然现女相,但她并不就是女人,因为佛无分别心也。若无分别心,则可以千变万化。所以观世音菩萨既可以现女相,也可以现男相。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真正的净土来源于我们心中。既然来源于我们心中,那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西方净土也就理所当然了。释迦牟尼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是实话,而不是神话。科学正在探索生命的不同层次,在地球之外,是否存在比我们智慧高得多的外星人,必然被未来科学所证实。而智慧外星人,我们人类也能做到。因为开发了心灵的宝藏,人的根本智慧就得到开发。释迦牟尼不就是在人类中成佛返本还源的吗?所以,我提出的“大净土”,旨在开发人类自身本有的智慧,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怎么去实现“大净土”的理想呢?
第一,“大净土”不离开现实生活。
“念佛不离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净宗行者会毫不犹豫他说:“求生净土。”那么求生净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求生净土的目的是为了享乐吗?如果求生净土的目的是为了享乐,那么净土宗就不是大乘佛教了。净土宗之所以称为大乘佛教,是因为求生净土,是为了亲聆弥陀教法,具足菩萨的大神通,而更好地普度众生,所谓“乘愿再来”,就是最好的概括。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往生净土的人均是莲花化生,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莲花虽然清净,但终究不离污泥,也就是说成就西方净土,不离人间净土。还可以说烦恼与菩提不二,出世与入世归一。这就是般若智慧。
“念佛不离生活”,就是说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并不需要去另外找一个环境念佛、学佛。在家庭里、单位上,都不能降伏自心的烦恼,又怎么能够四海为家呢?莲宗祖师印光大师多次在书信中劝告一些居士不要出家,有一封信说:“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则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师说得好啊!真正的佛弟子,怎么能从头上两根头发来论呢?重要的不是身体出家、而是心里出家。
“在生活中念佛”,即是在生活中学佛,并非口里念佛即是学佛。印光大师说:“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巢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康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金刚经》反复说明降伏自心的问题。念佛即是降伏自心的方法,人不念佛,则念贪嗔痴。如果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处观照自己,那就抓住了问题的根,那才是真正的念佛。许多修行者,没有从根本着手。从根本上着手,即是从“观心”入手。有些人念佛很精进,数万,甚至百万,确实下了功夫,但一停下念佛,他的习性仍旧没有改,起心动念,仍旧是贪嗔痴。那么他念佛虽然念得很辛苦,实际上又有什么真实受用呢?他是不是在欺骗佛陀呢?要使自己起心动念都是佛心,那就只有真正学佛了。真正念佛,不是仅仅为了达到多少佛号。祖师说的话并没有错,只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再也得不到古德的受用了,因此当今的佛七,许多也仅仅是徒有形式而已。在生活中念佛,就是在生活中学佛。不用打七,不用建道场,记住印光大师的话,从“克尽人道”修起。怎么“克尽人道”,那就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金刚经》不是一开头就说佛陀托钵乞食吗?这就告诉我们,修行并不离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怎么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个字就概括了修行的方法。“诸恶莫作”即是戒,即不做一切恶事,其范围不仅仅在五戒范围之内,例如五戒中并没有戒烟,但吸烟却是修行的大患。而有些戒,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必须有所变通。例如“五荤”(五辛)中大蒜能够治肺病,并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净空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中说大蒜可以吃,只不过不要吃得大多。并不是说从前不能吃,现在
就能吃了。只是因为人类的病痛越来越多了,连身体都保不住,怎么借假修真呢?再如喝酒,轻度的酒有益于血液循环和身体健康,只有喝醉了才坏事,佛陀戒酒只是戒喝醉酒而闹事。再如杀生一戒,为清洁环境,保护家人身体健康,伤及微小生命是难以避免的,只不过打扫之前,提前三天通知为好,并为念佛回向。这些事净空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中也有所说明。“众善奉行”即是定,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心安详,自然入定。众善奉行即必须从家庭伦常做起,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一步一个台阶,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儒家讲的是怎么做好一个人,与学佛大有关系。印光大师说:“尽性学佛,可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可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志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所以我赞扬《安士全书》立足于中国文化,纳三藏十二部于其中,大有益于世道人心,故作《安士全书白话解》。读懂《安士全书》,众善奉行就很
容易成功,出世之基也就具备,求生净土只是迟早的事了。有了“戒”和“定”,自然就“自净其意”了,般若智慧也就开发了。“自净其意”就是清净心,就是般若智慧。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得清净心,要有般若智慧。念佛正是为了求得清净心,而光是口里念佛,这种清净心是求不来的。《华严经》说,“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今心所向皆无碍。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总之,念佛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一,不是二。没有入世之基,何有出世之果。所以真正念佛人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十六字去认真体会,必然能够很快获得法喜。
第二,“大净土”不离开发菩提心。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劝发菩提心文》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无量寿经起信论》说:“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普贤菩萨行愿品》精确地论述了发菩提心,经中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就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顾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要把普贤菩萨的行愿变成自己的行愿,也就是自己发大菩提心。菩提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发菩提心,即是发觉悟心,发觉悟心即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己已度,再来度人,如来应世;自己未度,先度别人,菩萨发心。净土宗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即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不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只是一句空话。净土经典反复强调了发菩提心的问题,但我们读诵时往往从口边滑过去了。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的净土,一旦把阿弥陀佛的48愿变成自己的48愿,还未往生,人间净土已经成就了。虽然仍旧是凡夫身体,其心正是出污泥而不染,死后莲花化生是很自然的事。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净宗行者发菩提心,就是在生活中修菩萨行。尽到对家庭、亲人、国家的责任,除此以外,还要用佛法觉悟众生,使生走向永恒解脱的道路。修菩萨行,即是实践四摄,有关四摄,请参看有关资料,此处不再多讲。
第三,“大净土”不离开西方净土。
“心净则佛土净”仅仅是从理上来说,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没有大定力的人,谁也做不到。要想永远保持清净心,彻底摆脱六道轮回,就必须首先寄居西方净土。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是成就“大净土”的捷径。但要往生西方净土,首先要成就人间净土。末法众生业障如山,如果不从观心入手,从起心动念着力,从日常生活中实行,怎么能够斩断妄念的瀑流!不能斩断妄念的瀑流,又怎么能够使自己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不能与阿弥陀佛的心相应,又怎么能够往生净土!净土法门虽然能够带业往生,但是此业多指未修行前的旧业。一旦修行,因为习气难改,偶有所犯,只要真诚忏悔,仍旧能带业往生。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无。如果认为可以带业往生,就为所欲为,一方面要满足贪嗔痴,一方面又要借佛号来免罪,哪里有这样的好事呢?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要真正弄懂净土宗的要义,请看《安士全书白话解》下卷《西归直指》。我真诚地祝愿大家不要辜负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期望,努力从人道起修,不要好高骛远,把向外求反过来向内省,时刻观察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心时刻保持与弥陀的心相应。一旦相应,即能往生净土,依仗阿弥陀佛的伟大愿力,自然也就觉悟了。自己一觉悟,无数众生就能得度。
第四,“大净土”不离开人间佛教。
《观经》说修净业的人必须做到三条:“一者,慈心不杀,具足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这三个方面都是劝诫净宗行者首先要做好一个人。净宗行者不能离开时代和国情,从地球上跳出去修行。也就是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即佛成”,或惠能大师所说“不离世间觉”。所以,有识之士提出“人间佛教”的口号是很与“大净土”的宗旨默契的。“人间佛教”即是强调修行不能离开时代和国情。
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我们修学净土的人,必须明白佛教“报四恩”的道理。佛教早晚功课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恩”中即有“国土恩”,即是指爱国主义精神。江泽民主席为佛教界题词“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说出了佛教的根本宗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佛教与社会主义不是冲突,更多的是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样也是佛教所要求的。在当前出现金钱至上,人心下堕的形势下,佛教道德更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他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人间佛教”的思想体现了大乘菩萨精神,正体现了“大净土”的精神,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它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上刘宋文帝曾经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尝言六经本在济俗,着求性理真要,则必以佛理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尚之说:“夫百家之乡,一人持五戒则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则十人行善。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人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
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曾经出现了无数先进人物,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正代表了“大净土”的精神。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也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真正的菩萨行者。因为真正的菩萨行者必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必须完全忘我地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必须完全彻底地克己奉公,以小我入大我,最后达到无我之境。他学佛绝对不是请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或者企求下世的富贵。在这一点上,那些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与大乘菩萨精神是相同的。因为,他们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既不企求升官发财,也不企求下世大富大贵。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以至于生命,却并不是求什么回报。在这一点,很多佛教徒是做不到的。因此,修行“大净土”,必须向一切先进人物看齐,抛弃一切排外思想,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第五,“大净土”不离开一切众生。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平等,都可成佛。所以修“大净土”的人不分出家、在家,是男、是女,也不分种族、信仰,只要能够奉行“大净土”的精神,都是“大净土”的修行者。“大净土”亦无任何组织结构,它只在世间推行一种净化人生、启迪智慧的精神,凡符合这种精神的人,不管他是自觉的或者不自觉的,都已进入“大净土”修行队伍。
总而言之,建设新世纪的“大净土”是时代是呼唤,是世纪的需要。一切有识之士和各界同仁,都应当为建设人间净土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净土”来自我们心中,需要我们用纯洁的心灵之泉,去滋育它。一旦我们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纯净的心,那么西方净土就在我们人间,但愿这个世界早日到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