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到净土宗的成立
慧严法师
中华佛学研究所
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辑
1995.07
页29~48
.
29页∵
导言
在当今***佛教界的信仰,甚至于一般人的认识,几乎
是把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与净土画上等号,也就是说,一谈
到净土就想到它就是极乐世界,变成净土就是极乐世界的代
名词,甚至可说是专有名词。实际上,如此的认识,是有违
于原义的。我们知道,如果净土是当作“清净的国土”来理
解的话,则是指的某尊佛或菩萨所教化的国土。在大乘佛教
里,十方世界均有诸佛教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土的存在。如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药师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等,由此
可见净土并不是专指极乐世界而言。但是在中国或是在***
的如此认识是特有的吗?从历史角度来看,那不是现在的时
代才有的现象。如果再进一步探究的话,如此的信仰,在印
度佛教中,早已存在了吗?或者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也就是汉化之后才成立的呢?答案如果是后者的话,它是来
自怎样的思想?它汉化的过程是如何呢?又它在中国是否形
成独立的宗派呢?或是寄居在其它宗派中呢?如禅净***、
天台禅律密的融合?本论文将就以上问题做为探讨的中心。∵
净土一词的原义
净土一词,在当今的学界都认为,要在净土三部经即‘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中,找出相当
的梵文原语是非常困难,而且是不可得的。同时在诸多汉译
“净土”的经典中,其原来的梵文原语也是不
30页
同的。如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偈颂中“当得斯净土”(注1)的梵文是ksetravara,意
思是殊胜的国土,而卷五、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我净土不
毁”(注2)的梵文原语则是ksetra,其意是国土(注3)。由以
上两种原义来看,汉译的净土一词,就含有国土及清静的国
土二种意义。但‘无量寿经’卷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
之行(注4)”,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净佛国土”。这
由此论所阐释的“净佛国土”可以窥知,其文如下:
问曰:何等是净佛国土?
答曰: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
王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
千世界名为一佛土。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
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
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
教化众生。……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
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嗔恚等
烦恼。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
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
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
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注5)。∵
由此可以知道“净土”又有“净佛国土”的意义,而“
净佛国土”就是清净庄严国土的意思。它是大乘佛教“般若
中观”思想的一环。是基于诸佛菩萨为成就众生而建设自己
,为成就众生而以四摄六度等清净庄严自己教化的国土的理
念而来。
在梵文表达“净佛国土”之意的,大乘教典中如‘般若
经’、‘法华经’及‘华严经’等,随处可见,其所用的语
言有∵buddhaksetra-parisuddhi;∵buddhaksetra-
parisodhana;∵ksetram∵parisodhayati;∵ksetram∵
visodhayati∵等(注6)。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将汉译“净
土”一词的原义,归纳为“国土”、“清净的国土”及“所
清净的国土”三种。此中特别是后二者所显示的意义较为重
要,因其一是具有形容词属性,另一则是动词的缘故,在学
界才能成为讨论的对象。
31页
一、净土=极乐世界的汉化过程
如将“净土”的意义,定为佛菩萨严建设的清净国土,
也就是净国或佛国(注7)ksetravora;ksetra∵的话则十方世
界均有净土,故净土原本不是极乐国(世界)或安乐国专有的
相等词。但是在昙鸾(四七六~五四二)、道绰(五六二~六
四五)及善导(六一三~六八一)等的着作中,已频频出现,
在此举例如下:
(一)安乐净土(昙鸾‘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
大正四○、八二六、a~八四四、b)
(二)净土或净土法门(道绰‘安乐集’、大正四七、四
、a~二二、c)。
(三)西方净土;弥陀净土;弥陀佛国;∵(善导‘转经行
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大正四七、四二四、b~四三八、b)
又将安乐国即极乐世界,直接以净土来称呼的,在道绰
、善导的着作(注8)中,是处处可见的。可以说将净土化安
乐国、极乐世界专有相等词的,无他就是昙鸾、道绰及善导
。而净土为极乐世界相等词一事,正说明了弥陀净土思想汉
化的结果。不过这个结果,在经典的依据上,是否有其踪迹
可寻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净佛国土思想中,所描写的佛国
土的内容。依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十六的话,其内
容如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
业除意粗业,亦净他人身口意粗业。
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粗业口粗业意粗业?∵
佛告须菩提!不善业若杀生乃至邪见,是名菩萨
摩诃萨身口意粗业。复次须菩提!悭贪心破戒心嗔心
懈怠心乱心愚痴心,是名菩萨意粗业。复次戒不净,
是名菩萨身口粗业。复次须菩提!若菩萨远离四念处
行,是名菩萨粗业。远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
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亦名菩萨粗业。
……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
至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亦教化人种种布施,持是
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
32页
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是菩萨摩诃
萨或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珍宝施与三尊,作是愿言:
我以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皆以七宝成。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以天妓乐,乐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
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闻天乐。复次须菩提!菩萨
摩诃萨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天香,供养诸佛及诸佛塔
,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有天香。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
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众生皆得百味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香细滑,施佛及僧,
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一切众生受
天香细滑。∵……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净佛国
土,是菩萨随尔所时,行菩萨道,满足诸愿,是菩萨
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众生善法。是菩萨受身
端正,所化众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德因厚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净佛国土。是国土中乃至
无三恶道之名,亦无邪见三毒二乘声闻辟支佛之名,
耳不闻有无常苦空之声,亦无我所有,及至无诸结使
烦恼之名,亦无分别诸果之名。风吹七宝之树,随所
应度而出音声,所谓空无相无作,如诸法实相之音。
有佛无佛,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空,空中无有相,无相
中则无可作出。如是法音,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若立若
行常闻此法,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
国土中诸佛赞叹,众生闻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注9)。
将上述经文,与前‘大智度论’卷九十二‘净佛国土’
相对照看的话,不难发现其雷同之意味,尤其值得注目的,
是前者“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
说”的经文。很显然地,此段文字明示了极乐世界的庄严,
是表达了净佛国土的理想(注10)。如果我们再来看‘无量寿
经’的话,可证明藤田氏的说法。今将‘无量寿经’中与此
有关的经文,摘录于下: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
世界……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合。又
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
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珍妙宝网
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吹动,出妙法音
,普流十方一切佛国,其闻音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
成佛
33页
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
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
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注11)。
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
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
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
一(注12)。
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俗寂灭真实之义
,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
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
故其国名曰极乐。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
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
,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
,七宝应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
无之身无极之体(注13)。∵
如以上诸文所示,极乐世界的庄严,表达了净佛国土的
思想,换句话说,极乐净土的观念,是以净佛国土思想为背
景而成立(注14)。而昙鸾是位研究龙树佛教系统的‘中论’
、‘百论’、‘十二门论’及‘大智度论’,又兼学昙无谶
系统经典的学僧(注15),后来归信弥陀净土,着有‘往生论
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二卷、‘赞阿弥陀佛
偈’一卷及‘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由拥有如此经历的人
,提出“安乐净土”(注16),甚至将世亲造、菩提流支译‘
往生论’中的“安乐世界”、“安乐国土”(注17)改为“净
土”、“清净土”的事,也就不难理解其思想的背景了,又
从他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对净土所下的定义是“安乐
国土具足如是等二十九种功德成就,故名净土(注18)”来看
,显然地,他是将“净佛国土”作成“净土”来了解。后来
的道绰,是因在他四十八岁(大业五年即纪元六○九年)时,
造访昙鸾所居的石壁玄中寺,看完昙鸾的碑文,深受感动而
归信弥陀佛土(注19)的缘故,深受昙鸾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
事。所以在他的‘安乐集’中,只要是极乐世界的事,他则
一律以“净土”代之,且明示“净土法门”一语。此中,可
以举如下一例证之:
34页
第六无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
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
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
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
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注20)。∵
而与此段文字非常类似的经文,也出现在善导‘观无量
寿佛经疏’中,今摘录于下: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
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
,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
解脱也。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
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
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注21)。∵
上文的‘无量清净觉经’或者是‘清净觉经’,都是指
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它是五存七佚‘无量寿经’中的
五存之一,大正藏里是作支娄迦谶翻译的。遍观此译本,决
无“净土法门”一语,有的是“无量清净佛”“无量清净佛
国土”。我们如将‘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与此相当的文字
对照看的话,可以知道道绰、善导将“净土”与“无量清净
佛国”作相等词,在此将‘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相关经文
,摘录如下:
佛言:其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慈
心欢喜,一时踊跃,心意清净,衣毛为起拔(泪?)出
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
其有人民男子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不信有佛者,
不信佛经语,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无所信者
,皆故从恶道中来,生愚蒙不解宿命,殃恶未尽,未
当得度脱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注22)。∵
一看此文,相信可以知道前二段经文的出处何在了吧!
同时也可证实“净土”一词,在‘安乐集’问世时,已经汉
化且定着于汉传佛教,成极乐世界的专有相等词。
35页
二、无量寿经古译三本中的中华思想
译经史上,有“无量寿经五存七佚”(注23)之说,今以
表列之于下:
┌───────────┬────┬──┐
│∵经∵名∵│译∵者│存佚│
├───────────┼────┼──┤
│无量寿经二卷∵│安世高∵│∵佚∵│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支娄迦谶│∵存∵│
├───────────┼────┼──┤
│大阿弥陀经二卷∵│支谦∵│∵存∵│
├───────────┼────┼──┤
│无量寿经二卷∵│康僧铠∵│∵存∵│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白延∵│∵佚∵│
├───────────┼────┼──┤
│无量寿经二卷∵│竺法护∵│∵佚∵│
├───────────┼────┼──┤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竺法力∵│∵佚∵│
├───────────┼────┼──┤
│新无量寿经二卷∵│觉贤∵│∵佚∵│
├───────────┼────┼──┤
│新无量寿经二卷∵│宝云∵│∵佚∵│
├───────────┼────┼──┤
│新无量寿经二卷∵│昙摩密多│∵佚∵│
├───────────┼────┼──┤
│无量寿如来会二卷∵│菩提流志│∵存∵│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法贤∵│∵存∵│
└───────────┴────┴──┘
以上十二种译本中,支娄迦谶译本、支谦译本及康僧铠
译本,是现存藏经中最古老的,故笔者以古译三本称之。
在中国早期翻译佛经时,因受思想、语言的影响,所译
出的经典,其用辞脱离原来词义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换句
话说,思想的汉化是在所难免的(注24)。以‘无量寿经’古
译三本来说,藤田宏达氏就提出了以下二点:
(一)我们可以认为从‘无量寿经’传入支那的初期开始
,也就是在‘大阿弥陀经’翻译时就已经支那化。
(二)属于从后汉至东晋翻译的‘大阿弥陀经’、‘平等
觉经’‘无量寿经’三译本中,被儒学思想乃至道
家思想变改的地方是非常地多(注25)。
在藤田氏书中以“五恶段”或叫“三毒、五恶段”作最
具体的例子而说明着,并将古译三本的文字,作对照比较,
以证明在古译三本,被新插入、附加的文字,并藉此说明古
译三本中儒家、道家的思想存在。今藉之并列举于下:
36页
┌────────┬───────┬───────┐
│∵‘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无量寿经’∵│
├────────┼───────┼───────┤
│○念道之自然。∵│念道之自然。∵│念道之自然。∵│
├────────┼───────┼───────┤
│○可得极长生寿∵│可得极长生寿∵│可获极长生寿∵│
│∵(乐)无有极。∵│乐无有极。∵│乐无有极。∵│
├────────┼───────┼───────┤
│○结愤精神自然∵│结愤精神自然∵│结愤精神自然∵│
│∵克识。∵│克识。∵│克识。∵│
├────────┼───────┼───────┤
│○求度世可得极∵│来度世可得极∵│愿度世可得极∵│
│∵长寿。∵│长寿。∵│长寿。∵│
├────────┼───────┼───────┤
│○恶逆天地不从人│恶逆天地不从人│违逆天地不从人│
│∵心,道德非恶先│心,道德非恶先│心,自然非恶先│
│∵随与之,恣听所│随与之,恣听所│随与之,恣听所│
│∵为其寿未至,便│为其寿未至,便│为待其罪极,其│
│∵顿夺之,下入恶│顿夺之,下入恶│寿未尽,便顿夺│
│∵道累世勤苦。∵│道累世勤苦。∵│之。下入恶道累│
│∵│∵│世勤苦。∵│
├────────┼───────┼───────┤
│○都悉自然皆可得│都悉自然皆可得│无为自然,次于│
│∵之,次于泥洹之│之,次于泥洹之│泥洹之道。∵│
│∵道。∵│道。∵│∵│
├────────┼───────┼───────┤
│○得其福德,度世│得其福德,度世│得其福德,度世│
│∵长寿,泥洹之道│长寿,泥洹之道│长寿,泥洹之道│
├────────┼───────┼───────┤
│○神明记识,犯之│神明记识,犯之│神明记识,犯之│
│∵不贯。∵│不贯。∵│不赦。∵│
├────────┼───────┼───────┤
│○魂神精识,自然│魂神精识,自然│魂神精识,自然│
│∵入趣。∵│入趣。∵│趣之。∵│
├────────┼───────┼───────┤
│○天地之间,自然│天地之间自然∵│天地之间自然∵│
│∵有是。∵│有是。∵│有是。∵│
├────────┼───────┼───────┤
│○身独度脱,得其│身独度脱,得其│身独度脱,获其│
│∵福德,可得长寿│福德,可得长寿│福德,度世上天│
│∵度世上天,泥洹│度世上天,泥洹│泥洹之道。∵│
│∵之道。∵│之道。∵│∵│
├────────┼───────┼───────┤
│○在位不正为其所│在位不正为其所│在位不正为其所│
│∵调,妄损忠良贤│调,妄损忠良不│欺,妄损忠良不│
│∵善,不当天心,│当天心,甚违道│当天心。∵│
│∵甚违道理。∵│理。∵│∵│
├────────┼───────┼───────┤
│○今世为恶,天神│今世为恶,天神│今复为恶,天神│
│∵别籍。∵│别籍。∵│克识。别其名籍│
├────────┼───────┼───────┤
│○日月照识,神明│日月照识,神明│日月照见,神明│
│∵记取,诸神摄录│记取,诸神摄录│记识。∵│
├────────┼───────┼───────┤
│○不畏敬天地,神│不敬畏天地,神│不畏天地,神明│
│∵明日月。∵│明日月。∵│日月。∵│
├────────┼───────┼───────┤
│○天神记之。∵│天神记识。∵│天神记识。∵│
├────────┼───────┼───────┤
│○有其名籍,在神│有其名籍,在神│又其名籍,记在│
│∵明所。∵│明所。∵│神明。∵│
├────────┼───────┼───────┤
│○天道自然,不得│天道自然,不得│天道自然,不得│
│∵蹉跌。∵│蹉跌。∵│蹉跌。∵│
├────────┼───────┼───────┤
│○又复不念卒报父│又复不念卒报父│不惟父母之恩,│
│∵母之德,亦复不│母之德,亦复不│不存师友之义。│
│∵念师之恩好。∵│念师父之恩。∵│∵│
├────────┼───────┼───────┤
│○不信作善为道,│不信作善为道,│不信行道,可得│
│∵可得度世。∵│可得度世。∵│度世。∵│
├────────┼───────┼───────┤
│○不肯慈孝,恶逆│不肯慈孝,恶逆│不仁不顺,逆恶│
│∵天地。∵│天地。∵│天地。∵│
├────────┼───────┼───────┤
│○王法施张,自然│王法施张,自然│天道施张,自然│
│∵囗举。∵│囗举。∵│囗举。∵│
├────────┼───────┼───────┤
│○不敢违失度世无│不敢违失度世无│无所违失,终得│
│∵为泥洹之道。∵│为泥洹之道。∵│度世泥洹之道。│
├────────┼───────┼───────┤
│○其主上为善,率│其主上为善,率│主上为善,率化│
│∵化检御其下教众│化检御其下,教│其下,转相敕令│
│∵转相敕令,转共│语人民,转相敕│,各自端守,尊│
│∵为善转相度脱。│令,转共为善转│圣敬善,仁慈博│
│∵各自端守慈仁愍│相度脱。各自端│爱,佛语教诲,│
│∵哀,终身不怠,│守慈仁愍哀,终│无敢亏负。∵│
│∵尊圣敬孝,通洞│身不怠,尊圣敬│∵│
│∵博爱,佛语教令│孝,通洞博爱,│∵│
│∵无敢亏负。∵│佛语教令无敢亏│∵│
│∵│负。∵│∵│
├────────┼───────┼───────┤
│○皆积德众善,无│皆积德众善,无│无为自然,皆积│
│∵为自然。∵│为自然。∵│众善。∵│
├────────┼───────┼───────┤
│○佛诸所行处,所│佛诸所行处,所│佛所游履,国邑│
│∵经过历郡国县邑│更过历郡国县邑│丘聚,靡下蒙化│
│∵丘聚市里,莫不│丘聚市里,莫不│,天下和顺,日│
│∵丰熟。天下太平│丰熟。天下太平│月清明,风雨以│
│∵,日月运照,倍│,日月运照,倍│特,灾厉不起,│
│∵益明好,风雨时│益明好,风雨时│国丰民安,兵戈│
│∵节,人民安宁。│节,人民安宁。│无用,崇德兴仁│
│∵强不临弱,各得│强不凌弱,各得│,务修礼让∵│
│∵其所,无恶岁疾│其所,无恶岁疾│(注28)。∵│
│∵疫无病瘦者。兵│疫无病瘦者。兵│∵│
│∵革不起国无盗贼│革不起,国无盗│∵│
│∵,无有冤枉无有│贼,无有冤枉无│∵│
│∵拘闭者。君臣人│有拘闭者。君臣│∵│
│∵民莫不喜踊忠慈│人民,莫不欢喜│∵│
│∵至诚。各自端守│,忠慈至诚。各│∵│
│∵皆自守国,雍和│自端守,皆自然│∵│
│∵孝顺莫不欢喜。│守国,雍和孝顺│∵│
│∵有无相与,布恩│,莫不欢喜。有│∵│
│∵施德,心欢乐,│无相与,布恩施│∵│
│∵与皆敬爱推让义│德,心欢乐,与│∵│
│∵,谦逊前后以礼│皆相敬爱,推财│∵│
│∵敬事,如父如子│让义,谦逊于先│∵│
│∵,如兄如弟,莫│,前后以礼敬事│∵│
│∵不仁贤。和顺礼│,如父如子,如│∵│
│∵节都无违诤,快│兄如弟,莫不仁│∵│
│∵善无极(注26)。│贤。和顺礼节,│∵│
│∵│都无违诤,快善│∵│
│∵│无极。∵│∵│
└────────┴───────┴───────┘
37页
从以上古译三本摘出的文句来看,可以知道其三译本的
文句非常类似,几乎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笔,而且不像是翻译
的。又从其使用的语汇,如慈孝、尊圣敬孝、忠慈至诚、雍
和孝顺等,表示了儒家伦理的精神,又如自然、长生、无为
自然等,是表征道家思想的辞句。又如天神别籍、神明记取
、诸神摄录、有其名籍在神明所等,显然是属于神仙思想的
文句。基于此,学界一般认为,五恶段是中国人附加上去的
(注29)。不过也有持相反意见的人,如池田重臣及囗田香勋
(注30)。他们都主张,五恶段的原型是在印度撰述的,不是
中国人附加的。对此藤田氏加以检讨,其结果难以认同池田
、囗田两氏的看法,主张五恶段说的首创者,就是‘大阿弥
陀经’的译者吴的支谦(注31)。以上借用学界研究成果,就
五恶段说,来看古译三本所蕴含的中华思想。其次,是就道
绰及善导的着作,来了解他们是如何接纳弥陀净土信仰教义
的,也藉此说明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情形。
三、‘安乐集’的弥陀净土信仰
‘安乐集’是道绰的着作,故从‘安乐集’可窥知道绰
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此着作中,道绰为弥陀净土信仰所提的
思想,除了前述净土与极乐世界划上等号之外,还有:
(一)圣道门与净土门的树立
(二)将末法思想融入弥陀净土信仰
(三)临终助念的重视
上述思想,彼此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道绰曾说:
依大圣乘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
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
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
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
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
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注32)。∵
此中“当今末法”,正是告诉我们道绰的佛教史观。在
‘安乐集’中道绰说:
38页
辨经住灭者,谓释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
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众生灭尽诸经悉灭,如来悲
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年…….(注33)。∵
由此可知,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的三
时观,是道绰的佛教史观。而如此的史观是根据‘大集月藏
经(注34)’而来,且佛教史上以南岳慧思(515~577)的“立
誓愿文”为其嚆矢(注35)。因在当时的佛教界,普遍以北齐
灭亡之纪元五七六年为佛灭后一四六五年,故道绰的“当今
末法”史观,也可说是当时佛教学界所能接纳的看法吧!
身居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我们,是要选择怎样的法门以
解脱自己的生死苦难呢?道绰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注36)。又
因净土一门,重在信愿往生,故道绰对临终助念,显得格外
重视,在此将其主张列举于下:
(一)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
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导佛别时意识
。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
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钱贸得千
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
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
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
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
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
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
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
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
,皆有过去因(注37)。
(二)∵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
,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
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注38)。
(三)∵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俞必
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
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
39页
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
也(注39)。∵
由以上诸文可知,对一般常人来说,临终十念,关系着
往生能否成就?在‘观无量寿经’中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
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
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
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
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
不绝,具足十念称南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
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注40)。∵
而此十念成就得以往生,本是依据阿弥陀佛等十八愿而
来,第十八愿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注41)。
如此基于第十八愿而发展出来的临终十念成就,因关系
着未来的人生去处,自古以来就被重视,也就很自然了。致
于道绰在面对一个人的来生时,是持着怎样的看法呢?首先
先看以下诸文:
此界众生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恒为司
令狱卒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来,未能免离
。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精,命欲终时,阿弥陀
佛与观音圣众光台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
臾即到,无不快乐,乃至成佛。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
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取判。若能信
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并皆回向。命欲终时
,佛自来迎不于死王也(注42)
由此文可看出道绰的来世观,含有浓厚的汉人思想,虽
然他相信随业投胎,但却还认为“皆诣阎罗取判”。综观此
‘安乐集’可看出道绰的弥陀净土信仰中,处处存有汉文化
的痕迹。在此举出数例,陈列于下:
(一)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
属为其亡者念佛及
40页
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
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
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注43)。
(二)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
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
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
羲女娲是。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
宝,来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
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日月星辰二
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是
以日月星辰皆悉倾心向彼,故西流也(注44)。
(三)譬如有人于自父母及以师僧,外现孝顺,内怀不孝,
外现精进,内怀不实。如是恶人报虽未至,三涂不远
,无有正念,不得解脱(注45)。
(四)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佛国,愿
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注46)。∵
阅诸上文,从“现在眷属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伏羲女娲造天地”、“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等来
看,再看他所引用的‘十往生经’、‘法句经’、‘善王皇
帝尊经’、‘须弥四域经’及‘惟无(务)三昧经’(注∵47)
,均被视为疑伪经,也就是在中国撰述的经典来思考,道绰
的弥陀净土信仰的汉化,无疑是时代信仰影响的产物。尤其
是以上所揭典均含有儒家思想的缘故,儒家伦理观左右了道
绰也不是不可思议的。
综观道绰在弥陀净土信仰衍变中,所揭出的圣道门净土
门、当今末法唯择净土一门的思想,是弥陀净土思想体系化
中重要的一环。他所说的: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四年,正是忏
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
却八十忆劫生死之罪(注48)。∵
此中所提第四五百年,是出自‘在集月藏经’的“次五
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注49)”而来。虽然道绰在
造立塔寺之外,加上了修福忏悔(注50),但这正也是表示了
道绰的思想,尤其是他强调了“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
又说“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注51)”
41页
在如此的信念之下。道绰极力倡导持名念佛,或用麻豆等物
而为计数之物,首创念佛计数之源。且在努力弘扬及自己每
日以七万声佛号为限的带动之下,∵当时的晋阳、∵太原、汶
水三县,∵道俗七岁以上的人,∵无不知晓念南无阿弥陀佛者
(注52)。如此的道风,影响了日后来参学的善导及后世弥陀
净土信仰至巨,因为那是念佛汉化为持名念佛,或叫口称念
佛的重要过程。
四、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
在末法时代以忏悔、修福、念佛的宗教行为来减罪,进
而达成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这是道绰的净土信仰。如此的
信仰,传至善导,善导以‘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法事
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愿往生礼赞偈’一卷及‘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简称‘般舟赞’)一卷等
的习作,来发提其教义,并将之仪礼化。此中、属于宗教仪
礼的有‘法事赞’‘愿往生礼赞偈’及‘般舟赞’,余者属
于教义方面的着作。
‘法事赞’是以持诵‘阿弥陀经’为中心,包含了绕佛
、散花、唱赞歌、礼拜忏悔罪障、念佛等的宗教仪礼(注53)
。
‘愿往生礼赞偈’则是一部以六时礼赞偈为主,并强调
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五念门∵(礼拜门、赞叹
门、观察门、作愿门、回向门)、四修法(恭敬修、无余修、
无间修、长时修)的仪典(注54)。至于‘般舟赞’,则是强
调般舟三昧乐的着作。
宗教仪礼庄严了人心及道场,也是宗派成立的条件之一
,但宗派教义的树立也是不可或缺的。善导在‘观念法门’
中,将与弥陀净土有关的经论作了系统化的整理,他将之分
为四大部份,即:
(一)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
(二)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
(三)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
(四)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注55)。
此中,在他所引用的经典里值得注目的,是‘十往生经
’、‘惟无三昧经(注56)’等道绰也引用的疑伪经。又善导
对现实得益的强调,也是值
42页
得我们注意的,因为这是净土信仰汉化的迹象的原故。善导
说:
谨依释迦佛教六部往生经等,显明称念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者,∵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三难
(注57)。又说:
又如观经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
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此亦
是现生护念增上缘(注58)。∵
由上二文中的“延年转寿”“现生护念”的强调,可以
窥知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在他对:
佛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愿生西方阿弥陀佛国,
又劝造阿弥陀像,称扬礼拜香华供养,日夜观想不绝
,又劝专念弥陀佛名,一万二万三万五万乃至十万者
。或劝诵弥陀经……乃至一百满十万遍者,现生得何
功德?百年舍报已后有何利益?得生净土以不?
的质问时,他作了如下的答覆:
现生及舍报决定有大功德利益(注59)。∵
而且引经据典,显明有五种增上利益因缘。此五种即是
:
(一)现生灭罪增上缘
(二)现生护念得长命增上缘
(三)见佛三昧增上缘
(四)摄生增上缘
(五)证生增上缘(注60)
由此可知,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之所以在原本是来生
利益的信仰中强调现世利益,是因善导生长在一个重视宗教
现世利益的文化土壤上的缘故。因此,现世、来生利益的结
合,是为中国弥陀净土信仰的特色之一,如此的信仰,起源
于善导,定型于宋朝(注61),也可说是弥陀净土信仰汉化后
的一种信仰型态。
又如前所述,道绰认为当下是忏悔修福坚固的时代,且
认为昼夜六时当念佛者,是为恒忏悔人。但是到了善导的时
代,进一步将当时教界普遍认同的忏悔灭罪融入弥陀净土信
仰中,并且认为“持戒、念佛、礼忏,决定往往
43页
(注62)”,所以礼拜忏悔,在善导的弥陀净土信仰中,也是
占了相当的比重,除了在宗教仪礼上表示外,在教义思想上
善导在‘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中,作了如下的主张:
现在一生忏悔无始已来,乃身口意业所造十恶五
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
心髓,切骨自责,忏悔已还,如前坐法,安心取境,
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
名顿灭障也……唯须勤心忏悔,日夜三时六时,等忆
得即忏者最是上根上行人也。譬如汤火烧身亦觉即却
,岂容徒待时、待处、待缘、待人方始除也(注63)。∵
又在‘愿往生礼赞偈’中云:
或对四众、或对十方佛,或对舍利尊像大众,或
对一人,或独自等,又向十方尽虚空三宝,及尽众生
界等,具向发露忏悔。忏悔有三品上中下,……此等
三品虽有差别,即是久种解脱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
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忏,即能彻法彻髓。
能如此忏者,不问久近,所有重障顿皆灭尽,若不如
此,纵使日夜十二时急走,众是无益,若不作者。应
知虽不能流泪流血等,∵但能真心彻到者,∵即与上同
(注64)。∵
又说:
又愿天曹地府阎罗伺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注65)。∵
因此可知善导所提倡的礼拜忏悔,具有可灭罪的思想,
而且从他所说的“天曹地府阎罗伺命灭除罪障,注记善名”
来看,他的弥陀信仰中,仍存有汉人的思想信仰,也可以说
以汉人的认识,来阐释忏悔灭罪的道理的一个例证。
关于持戒方面,除了对五戒八关斋戒的强调外,值得注
目的是以下诸文:
七日之中皆须一食长斋,软饼粗饭,随时酱菜,
俭素节量(注66)。
酒肉五辛誓发愿,手不捉,口不吃,若违此语,
即愿身口俱着恶
44页
疮(注67)。∵
如此,善导对念阿弥陀佛者,强调于饮食上禁酒肉五辛
的看法,带给后世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
从菇素为明清弥陀净土信仰的型态之一(注68)来思考,就可
窥知。
致于念佛,善导是接受了道绰的持名念佛,主张克期求
证。他说:
至心要期七日,日别诵阿弥陀经十遍,念阿弥陀
佛三万遍,初夜后夜观想彼佛国土庄严等相,诚心归
命一如上法(注69)。∵
如此克期念佛的内容,可说是后世佛七所依据的,加上
前述‘法事赞’中所规定的宗教仪礼:持诵‘阿弥陀经’、
绕佛、散花、唱赞歌、礼拜忏悔罪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今日流传于世的弥陀信仰的修持仪式,是来自善导手创一事
。不仅如此,善导将弥陀净土的信仰,列举出持戒、念佛、
诵经、礼忏的项目,且将之教理化。他说:
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
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又就此正中,复有
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
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
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之外,自余诸善
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
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
,众名疏杂之行也(注70)。∵
由此看来,善导为弥陀信仰者,规划出一套有系统的修
持仪式,并副之教理,奠下成立宗派应具的条件,但善导自
身并没使用过“净土宗”,而是用了“净土教(注71)∵”的
名目,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结论
在中国佛教史上,将弘扬弥陀净土信仰有功绩的僧侣立
下祖师谱系的,有志磐‘佛祖统记’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莲
社七祖。此七祖即是:
始祖庐山辩觉正觉圆悟法师慧远
二祖长安光明法师善导
45页
三祖南岳般舟法师承远
四祖长安五会法师法照
五祖新定台岩法师少康
六祖永明智觉法师延寿
七祖昭庆圆净法师省常
对以上七位祖师的树立,志磐曾作如下解释:
四明石芝宗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
立为七祖,以为净土教门之师法焉(注72)。∵
根据志磐的说法,他是依据石芝宗晓的‘乐邦文类’卷
三“莲社始祖庐山远法传”及“莲社继祖五大法师传”的谱
系而立。不过宗晓所立的五大法师是如下:
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
曰宗赜师(注73)。∵
两者对照,可看出其祖师谱系有点差异,且令人注目者
志磐使用的是“净土教门”,而宗晓用的是“莲社”。直至
元代普度(?~一三三○)着『庐山莲宗宝鉴’时,还只是用
“莲宗”而已。由此可知“净土宗”之宗名的使用,在中国
是相当晚期的事。而之所以如此,是否因道绰、善导将之汉
化,且又致力庶民化(注74)。其影响所及,促成宋朝结社念
佛风气大行,即使是出身于天台宗、律宗、禅宗的僧侣,也
不分彼此,纷纷率众结社念佛的缘故呢(注75)?又从各宗都
能容纳的事实来看,它必然不是一个具有宗派组织的团体,
是无可置疑的。这也是善导称为净土教,宋朝佛教界称之为
莲社的缘故。至于净土宗是否曾成立于中国佛教史上,至今
仍然是学界未成定论的问题,但是至少到宋朝为止,净土宗
于中国尚未成立,则是不诤的史实。
注∵释
(注∵1)∵大正九、二八、b。
(注∵2)∵大正九、四三、c。
46页
(注∵3)参照藤田宏达氏‘原始净土思想?研究’页五○七
、岩波书店、一九八六、十一、七、初版第五刷。
(注∵4)∵大正十二、二六七、b。
(注∵5)∵卷九十二、大正二五、七○八、b、c。
(注∵6)∵藤田氏前揭书页五○九。
(注∵7)∵“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鸠摩罗什
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十四、五三八、a)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同上)。
(注∵8)∵‘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三七、二四五、c~四一
四、c)。
(注∵9)∵大正九、四○八、b~四○九、a。
参考藤田氏前揭书五一五、此异译有‘放光般若经
’卷十九(同注九、一三六、a、b)、‘大般若波罗
蜜多经’卷四七六(大正七、四一一、c~四一四、
c卷三九三~三九四)∵大正六、一○三五、b~一○
三八、c)卷五三五~五三六(大正七、七四九、c~
七五一、中)。
(注∵10)∵藤田氏前揭书页五一三。
(注∵11)∵大正十二、二七○、a~二七一、a。
(注∵12)∵大正十二、二七一、a。
(注∵13)∵大正十二、二七一、b、c。
(注∵14)∵藤田氏前揭书页五一五。
(注∵15)∵‘续高僧传’卷六昙鸾传。
(注∵16)∵大正四○、八二八、c、八二六、b、八二九、a。
(注∵17)∵大正二六、二三一、b。
(注∵18)∵大正四七、一、a。
(注∵19)∵‘续高僧传’卷二○释道绰。
(注∵20)∵大正四七、四、c、五、a。
(注∵21)∵大正三七、二六四、a。
(注∵22)∵大正十二、二九九、b、c。
(注∵23)∵此说始出自日本凝然的‘净土法门源流章’。
(注∵24)中村元氏“佛典汉译?影响?及???儒学思想”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十一卷第二号页一
四五~一四九、同‘东西文化?交流’----‘中村
元选集’第九卷页二四七~二六一、昭和五三、五
、二○、第四刷、春秋社。)
(注∵25)∵藤田氏前揭书页一九五。
(注∵26)∵大正十二、三一三、b~三一六、b。
47页
(注∵27)∵大正十二、二九五、b~二九八、b。
(注∵28)∵大正十二、二七五、c~二七七、c。
(注∵29)‘荻原云来文集’页二五三、望月信亨氏‘佛教经
典成立史论’页三九八、津田左右吉氏‘??佛教
?研究’页八四~八七。以上参考藤田氏书页二○
五、同(注3)。
(注∵30)池本重臣氏‘大无量寿经?教理史的研究’页一八
○~二○九、昭和三三。□田香勋氏‘无量寿经诸
异本?研究’页二二六~二五六、昭和35。
(注∵31)∵藤田氏书页二○二~二○五。
(注∵32)∵大正四七、十三、c。
(注∵33)∵大正四七、十八、b。
(注∵34)卷五六:今我涅盘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住于世
,限满一千年……(大正十三、三七九、c)。
(注∵35)藤善真澄氏“末法家????那连提黎耶舍--周隋
革命?德护长者经--∵(‘东洋史研究’四六之一、
昭和六二、六、三○)。”
(注∵36)∵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大正四七、四、b)
。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大
正四七、十四、b)。
(注∵37)∵大正四七、十、a。
(注∵38)∵大正四七、十一、a。
(注∵39)∵大正四七、十一、b。
(注∵40)∵大正十二、三四六、a。
(注∵41)∵‘无量寿经’卷上、大正十二、二六八、a。
(注∵42)∵大正四七、二一、a。
(注∵43)∵大正四七、十七、a。
(注∵44)∵大正四七、十八、b。
(注∵45)∵大正四七、二一、b。
(注∵46)∵大正四七、二一、c。
(注∵47)∵‘十往生经’即‘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卍续八
七、五八三、一~五八五、下)。
‘法句经’(大正八五、一四三三、c。此乃敦煌写
本。)∵另一译本‘法句经’收于大正四,才是真译
本。
(注∵48)∵大正四七、四、b。
(注∵49)∵大正十三、三六三、b。
48页
(注∵50)∵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大正四
七、四、b)。
(注∵51)∵大正四七、四、b。
(注∵52)∵‘续高僧传’卷二○释道绰(大正五○、五九三、
c)。∵
(注∵53)∵大正四七、四二四、b~四三八、a。
(注∵54)∵大正四七、四三八、b~四四七、a。
(注∵55)∵大正四七、二二、b。
(注∵56)∵大正四七、二五、b、c。
(注∵57)∵大正四七、二四、c。
(注∵58)∵大正四七、二五、a。
(注∵59)∵大正四七、二四、c。
(注∵60)∵同上。
(注∵61)参阅拙文“无量寿经糅合本?研究(一)”----‘鹰
陵史学’第十五号、一九八九、九、三○----。’
(注∵62)∵大正四七、二八、a。
(注∵63)∵大正三七、二六二、a。
(注∵64)∵大正四七、四四七、a。
(注∵65)∵大正四七、四三八、a。
(注∵66)∵大正四七、二四、b。
(注∵67)∵大正四七、二四、b。
(注∵68)参考拙文“戒杀放生?仁?思想”--‘鹰陵史学’
第十三号、一九八七、一○、三○----。
(注∵69)∵大正三七、二七八、c。
(注∵70)∵大正三七、二七二、b。
(注∵71)∵大正四七、四二八、b。
(注∵72)∵大正四九、二六○、c。
(注∵73)∵大正四七、一九二、c。
(注∵74)∵参阅拙文“净土思想庶民化的影响”。
(注∵75)铃木忠正氏‘中国史????革命?宗教’、东京
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二、二十五。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