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穷源,净土法门肇于释迦世尊的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得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乃至后来方等会上的广演《净土三经》,由是净土法门公诸于世。经由马鸣、龙树菩萨的大力宣扬,至佛法传入中国,庐山慧远大师首创莲社,北魏昙鸾、西河道绰禅师等接踵而起,直至唐代善导大师才奠定了本宗的发展,楷订了“三经一论”。佛法到了宋代以后,其它各宗都相继没落了,惟独禅与净土两宗盛行于世。至清末民初之际,佛法几乎衰灭,净土宗亦不例外。灵岩山印光大师“破一大时节因缘”出现与世,密护诸宗,力弘净土,使“善导高风,复见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净土法门顺应时代潮流的需求,以其自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特异,显得日益越发适应众生的根机。但时至今日,关于“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谬论日渐激烈,也极其严重地影响到了净土法门的行持,困扰着人们的心灵,为了澄清观点,走出误区,今就略抒管见,以求在坐各位大德的慈悲指正。

关于“带业往生”一语,确实在佛经中并没无明文可指,而是后来的祖师大德们为了摄化导引中下之流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经过融摄贯通诸经论的意旨引申发挥而来的。也可以说“带业往生”这一名词是净土法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代产物”,是应时而生的。之所以有这一名词的出现自然也就赋予了她的特殊时代意义,之所以历代祖师不畏余力的大力倡导之,自然也有他的一定道理,并非是盲目的。然而今天的净业行人,却绝大多数人对这一名词存在一种极其偏激的倾向,这一错误的见解,不但扭曲了净土法门的真实意旨,而且使多人误入歧途,事关重大。形成这种错误见解的原因,下面就从四个方面一一探讨之。

一、没有真正弄明“带业往生”这一特殊名词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无论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或新概念的形成,都赋有她自身之所以存在的独

特的时代意义。同样,“带业往生”一语的出现也不例外。当然,这其中涉及到了法门的是否对机、和是否被时代所淘汰等一系列的问题。

《法华经》云:诸佛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而已。这说明佛法是顺应众生的需求而运时产生的,故诸佛说法“逗机施教”,“应病与药”。这无不说明法门贵在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顺应时代播放自身的无限光芒,照破人间的的黑暗愚痴。

佛在世时,众生根利,千机并育,万派朝宗,随修一法,皆能彻知彻见。佛灭度后,众生根器日趋愚钝,不能直下彻知彻见,由是万病丛生。往往会有“小法大根不须修,大法小根不堪修”的僵局。因此之故,后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历代祖师对“和合一味”的佛法分门别类的作了归纳整理,以便于后来学者的寻目阅览。即就是到了后来的分宗立派,也是为了行人的一门深入、不杂用心。看似各自对立门庭,犹如水火之不相容。实则正因为相互的对立,而使各宗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众生亦因此而均沾法益。

由是可以推知,“带业往生”一语的提出,是净宗祖师相对中下之流而提出的一种权宜之计,其目的是以防“自甘堕落”者的望而生畏、不思进取之过咎,这也是净宗祖师慈悲心的流露,念佛行人的净业所感。这一名词的出现既有她的特殊性,又有她的局限性。所以,不能笼统而论,具体事情应具体对待,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地乱说“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谬见。之所以历祖提倡“带业往生”说,是为了启发中下之流仰信佛法的彻底决定信心而已。

二、没有弄明往生西方净土的因果理念

佛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由于因缘的聚散,则有人的生老病死,物的成住坏

空。万事万物的形成,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因果定律,正如《阿含经》所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可见,佛所说一切法都没有离开“因果”,佛法是在“因果”二字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感如是果,绝不会“种瓜得豆”、或“种豆得瓜”,因果丝毫不会错乱。世出世间一切法皆不能离开“因果”而独立存在,念佛往生西方亦不能逃出“因果”的范畴之外。净业行人现生念佛是因,临终往生净土是果,绝没有不念佛而“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例外。要知往生西方的根本资粮——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印光大师在《与陈锡周居士书》中恳切的说:“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行证。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灵峰藕益大师生怕后人误会,早在《弥陀要解》中就留了一句成为“千古铁案”的对偶句,“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内因和外缘的。如种下的一粒种子,之所以能

开花结果,都是具备内因外缘的。如种子是内因,适当的空气、阳光、养料等成分是外缘,惟有内因、外缘的相结合,才有预期的开花结果。那么念佛往生西方的内因就是净业行者的念佛行业,外缘就是阿弥陀佛的接引愿力,只有内因外缘的相应具足,才能感得临终的往生西方,如是方符往生西方的因果理念。那种不肯念佛“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说法,违背往生西方的因果理念,是要不得。

三、没有弄清“带业往生”的实际用意

“带业往生”一语自从藕益大师提出以来,得到了历代祖师的大力阐扬,当

然这是依据《无量寿经》下辈往生、《观经》下下品生引发而来的,并非大师独创。正如印光大师在《复陈薪儒居士书》中所说:“《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惟除无逆,诽谤正法’者”;“《观经》下下品生,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一语是有针对性的,不能一概而论。她的真实用意是,针对薄地

凡夫,业障积习深重,非一生一世修行所能除尽。为了能于现生了生脱死,就须在以自力恳切念佛为主的前提下仰仗弥陀愿力,带这未断之烦惑——即“业”往生。因念佛行人,即使证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过等觉菩萨,所以还不免有无明在,故欲往生,还须“带业往生”。但这决不是说念佛行人,修行时也可以干点损人利己的坏事,将来可以带业往生的。

四、没有弄清“带业往生”的条件限制

“带业往生”说虽有经文的依凭,也有往生实例的明证,如张钟馗、张善和因

临终地狱相,得遇善知识的开示念佛,得蒙弥陀愿力而“带业往生”。但绝对不能因此而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现在造点业没什么,反正临终时依旧能仗弥陀慈悲愿力“带业往生”的。岂不知这样的人是百千万亿中难得一二,并且这种人也宿有善根之人,要不怎能临终时死心踏地的念佛求生西方呢?更何况善导大师早在《观经四帖书》中作了明文规定,“只消宿业不消现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这说明绝不允许边造业边念佛的。

“带业往生”一语也有她局限性的一面,她只是针对那些长期以来蒙昧自己本性,因没有得到佛法的启迪或善知识的开导而埋头造业的那类众生。欲“带业往生”,则“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如临终时是否得蒙善知的开导;是否能够痛改前非,不谤正法,深信净土法门;是否能够一心念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三条是带业往生的先决条件,没有特别深厚善根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万万不能抱有“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侥幸心理。之所以“无逆十恶”之人能“带业往生”,是以临终念佛,恳切勇猛之力有胜平时天渊之殊,并能改悔前非,一心求生,故得蒙弥陀愿力的加被“带业往生”。

总之,净土念佛法门的主旨是在于行人于现生得以往生净土,免受轮回之累。而往生西方的先决条件是,以净业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往生的内因,以弥陀的弘誓愿力为往生的外缘,惟有内因与外缘的相应具足,才得以往生净土。那种“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的错谬说法是要不得的,无有是理。若执意孤行那种错误的谬见,只能是自欺欺人,贻误自己前程罢了。净业行人应树立佛法正知正见,“真为生死,为菩提心,具足信愿,求生西方”,切莫因“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之说而上孤佛化,下负己灵。



2005-3-21.∵∵∵∵∵∵∵∵∵∵∵∵∵∵∵∵∵∵∵∵∵∵∵∵∵∵∵∵∵∵∵∵∵∵∵∵∵∵∵∵∵∵∵∵∵∵∵∵∵∵∵∵∵∵∵∵∵∵∵∵∵∵∵∵∵∵∵∵∵∵∵∵∵∵∵∵∵∵∵∵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