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二)—本愿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释法藏

(二)持名念佛之实践∵

持名念佛既如上节所说,有其不可思议的殊胜及特异的方便性,然而既使是如此,关于要如何“持名”,以及持名念佛之后要到达怎样的标准,才能获得往生的确定?则是在确立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之后,该当再考虑的。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即对凡夫的念佛往生有一段精要的开示云:∵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36。∵

文中所谓“专念”、“使成三昧”者,在智者大师看来,正是一切念佛得以成就的根本。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以”念佛之“业”习“成”就“故”,而得以在“临终”时“敛念(有“定”的效果)得生”乃至能“见弥陀佛”。此外大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提出五种念佛方便门37,亦皆以“念佛三昧”为名,可知专念使成三昧,当是天台念佛观中,能够“确定往生”的基本要求殆无疑义。但是须要注意的是,所谓念佛三昧的成就,其实是隐含有“信、愿”两项前提的,若无信愿则往生之因亦不能成就。如《十疑论》复云:∵

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38。∵

文中言“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明示了天台对“持名”的确认。此外,所谓“口称佛时”,“心必愿生”云者,更是指出念佛三昧的成就,必以信、愿为前提的明证!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于此更有明确的提示,文云:“信愿二种,即是往生净土之要领也……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喻得三昧也),亦万无得生净土之理39。”

由上所引,则信、愿二心之重要性自不待言。总之,必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才是往生的最佳保证。至于持名念佛要如何才能成就呢?小本《弥陀经》既以信、愿、持名而阶一心不乱,为往生正因40,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如何持名方达一心不乱?乃至何谓一心不乱呢?蕅益大师在《要解》中首先分别理、事二种持名方法云:“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41。”∵

又云:“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42。”∵

与此类似的看法,则是天台大佑大师在《弥陀经略解》中所提出的理事两种一心之分判,文云:“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43。”∵

又云:“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绝思绝议44。”∵

上诸引文中,所谓的事持(或云事一心),即是本章“持名念佛”所限定的范围。因此可知,以信愿心为前导,心无分散如子忆母地系念弥陀的名号,即是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至于一心不乱的相貌又如何呢?大佑大师即以“无分散意,念念无间”为一心不乱之相,并未另做说明。换言之,即以念念无间地系念弥陀(所缘境),若一日乃至七日,为一心不乱之相,此释亦颇合经意。至于蕅祖,则另依执持名号的“效果”而说明一心不乱之相。此中依于伏断的强弱,亦分为理事两个层级,《要解》云:“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三谛圆融,性具性造清楚现前),皆名理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为(空有)二边所乱45。”∵

以上两种一心的生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事持(但持名号,不了实相性具之理)或理持(照了心具心造之理)皆可得到事一心(断见思惑)或理一心(现证中道实相,一念三千理具事造之理)的果证。换言之,乃至只是专称佛名,而不去了解、思维、参究所谓的实相之理,其实也是可以证得与正观实相(即下文所谓的“实相念佛”)相同的证境!这是相当不同于一般对修道方式之理解的,因此《要解》中赞叹此一持名念佛法门云:“当知执持名号虽复简易直捷,仍复至圆至顿!以一念相应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缺。上上根人终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阈,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46。”∵

接着更引经意及经文而赞此法门曰:“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47。”∵

持名念佛的功德如是高妙,已于上来引文中可知,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48”历代祖师共所推重正缘于此。然而何以持名念佛有如此高妙的功德与利益?此一问题将在下章讨论“实相念佛”时予以解析。∵

四、实相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相对于持佛名号发愿往生,或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好光明、功德神力与本愿摄受,乃至眼观塑画圣像口称诸佛名号的观像念佛等,以具体的形相或往生目的为所缘境的“事相”上之念佛而言,另有一类的念佛,乃是以抽象的“诸法实相”或“中道理体”等义理为所缘境的“理相”上之念佛。本章所欲讨论的“实相念佛”,即是以天台诸法实相之理观为所缘境的理相念佛行,兹就知礼大师在《观经疏妙宗钞》中所建立的天台实相念佛行略作一番叙述。∵

(一)实相念佛行的建立∵

天台以众生介尔一念,理具事造法界三千性相,皆三谛圆融,为其最***的观门,依此观门了知一切境界皆是众生本具性德所现。天台四明知礼***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中对此即有所阐示云:“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法皆是佛(觉)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49。”∵

所谓以一心中的空、假、中三观之智,来观察法界中的一切境界相,皆是缘起无自性的虚幻不实之存在(空观智),此即境界中的真谛。虽虚幻不实而有如幻之用,故不住空观而入于假观,随缘应病与药化导众生,不住于涅盘性中,此即境界中的俗谛。能观之智空而不空,假亦非假,双遮双照即是中观之智,以此中观之智照见一切境界皆是不可思议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中道实相,此即境界中的中谛之理。依于此理则知“遍法界一切处”之法,皆是三谛圆融之法,皆不可说为染净、善恶及生死涅盘等对立之分别,只可视为绝对性的“存在”之法。唯此一存在实无有一物、一法“真的”存在,全法界皆是一种不守自性(与毕竟空相应)的、超越语言概念的存在,天台名此为“不可思议中道实相”。此一实相既遍一切处,故说为“一切法皆是佛(觉)法”,则一切凡夫亦具此实相,故说此为“众生性德之佛”。又因此一实相不守自性,不从他有,非万法之生因,亦非修道而能成,故言“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十方诸佛悟此而成正觉,故名此为“圆常大觉之体”,诸佛亦依此而住世应化等,故此亦为“如来常住之法身”等。总结的说,法界一切性相诸法,皆是众生一心三智所观一境三谛之不思议中道实相之法,而此法既是佛法、亦是众生法与心法(以心、佛、众生三者皆为法界诸法所摄故)。因此众生之心法即是具足法界一切不思议中道实相诸法,此法既是果佛圆明之体,则知此体亦即是一切凡夫本具之性德52。缘于以上对于众生性具实相诸法的理解,故《妙宗钞》续云:“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种]三昧51通名念佛[三昧],但其观法为门不同。……此等三昧[所]历事[修]虽异,念佛是同,俱为显于大觉体故52。”∵

由上引文可知虽然是观于“实相”之理,但观实相其实就是观果佛的“圆明之体”,因此观实相也就等同于(缘)念佛了。换言之,在天台广义的角度看,所谓的“实相念佛”,就是观察诸法实相的意思。只不过观察的方法及缘境不同,而有不同的(念佛)三昧行法罢了,然而虽说缘境不同,但终究一切诸法实相之观察仍是源于众生当下一念心性的。如《妙宗钞》云:“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53。”∵

因此,行者应当观察介尔这一念心性,正是理具事造三千性相的法界全体,并了知其即空、即假、即中,虽万缘俱寂(真谛也)、而仍历然分明(俗谛也)、虽寂照并用而又能所双忘、境观双泯(中谛也),当下即趣入萨婆若海中。如此一来,我们即可进一步的说:所谓“实相念佛”就是观察吾人现前这一念心,能具能造一切诸法实相,以实相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故,行者自能于心中安住诸法实相而不动不转,此即名为实相念佛三昧。然而为了避免学者堕入性具即是“真常”见的妄执中,《妙宗钞》更进一步地阐释所谓性具的界定:“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54。”∵

虽假名为“具”,而实无心性能具,亦无诸法可具,心是诸法,诸法即是心。心既是诸法,则心是法界心;诸法既是心,则法界境当下在众生一念心性中具。法界境即法界心,彼此相即不离而无前无后、不一不异,因此举一色则全体是色(唯色),举一心则全体是心(唯心),乃至依、正、观、境等法皆然。一切法不可得、不可执、无名无相而假名色、心、依、正等,故总曰:“不可思议中道实相”耳。∵

在《摩诃止观》卷五?三正修止观中,智者大师于此亦有一段相当具足权威性的说明:∵

此三千诸法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云云55。∵

上文既云“非心生一切法”,亦“非心一时含一切法”,则讥天台为真常见者可休矣!然而一切法却又不离这一念心,既心外无一切法,而一切法之外亦无心,则妄执一切法只有缘生空性而不见中道第一义谛者亦可自知非矣!∵

(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