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解答——常忆念佛篇

常忆念佛-常见问题

1.问:常忆念佛是不是一定要把自然出现之佛像故意舍弃?

2.问:学常忆念佛有何好处?此后当持名念佛?还是常忆念佛?

3.问:平常自己做事时,就专心做事,一有空就念可以吗?

4.问:我工作很忙,那有什么时间忆念佛不断呢?

5.问:佛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之系念不乱二者是否相同?

6.问:为何要入理一心(实相)念佛三昧?花开见佛之利益为何?

7.问:如何由“持名念佛”契入“常忆佛念佛”?又如何入一心呢?

8.问:甚么是实相(理一心)念佛三昧自得心开?是否自菩萨七住位∵开悟?其经论依据为何?

9问:菩萨于初地入心,证见真如(明心∵初地证悟),其依据为何?请说明之!

10.问:甚么是实相(理一心)念佛三昧之见佛(佛性)?见甚么性?见性之阶位及经论依据为何?

常忆念佛∵-∵解答

1.问:常忆念佛是不是一定要把自然出现之佛像故意舍弃?

答:

若常忆念佛时,同时有“佛像”自然分明,现起

而不失,表示仁者过去生曾修过观想或观像念

佛,此时您已有观想念佛或观像念佛之能力。

1.您可以继续一面念佛,一面忆想佛像。

2.您可转入观像念佛或观想念佛(如观无量寿佛

经之第十三观-劣相观)。

此二种观行念佛,定力进步更快,慧力成就更

高。若知理性忆念行门,亦可花开见佛悟无生。

此种以显境名言,佛像之常忆念佛方法,据观无

量寿佛经云:“凡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其行门请见观经第十三观及参据本会赠阅之净土

宝典汇辑中普贤菩萨之行门-大方广如来不思议

境界经,此经介绍之观像念佛较具体、有次第、有事观、有理观,成就殊胜、教理分明,易入一心,当生即可证入初地,确保往生净土,仁者自尝酌之或来道场参加共修。

BACK

2.问:学会忆念佛有何好处?此后当持名念佛?还是忆佛念佛?

答:

1.忆佛是心时时刻刻想着佛,这个力量很大,以忆

念代替妄念,日夜精进不懈故,易于念念相继。每

日忆念十六至二十四小时,专注摄心忆念,学得驾

驭”识“心”之功夫,易得入摄心、定心念佛。忆

佛是一念相续,离诸妄念,是驭心的基本功夫,但

纯度不够,需继续努力,入忆佛心谢或念极而忘之

功夫,契入相似一心,得入摄心、系念不乱,即得

预知时至,临终随佛、菩萨、声闻众会,往生极乐

清净佛国土。

2.忆佛不断是次第契入“事一心”的必要条件,故

莲池大师云:“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

3.忆佛念佛属专注摄心念佛的功夫,可使现代上班

族念佛功夫深入,此后工作繁忙、杂用心时中,心

仍常忆念佛而不间断;平时持名或忆佛念佛皆可,

但必须是常忆念佛不断,只要得力就好。犹如学会

骑车后,骑在车上,车到人亦到,总要精进前行,

一天要忆念佛十六小时左右,日日如同佛一精进,

一年三六五天都是佛一,自然功夫早成,速成一

心。

BACK

3.问:平常自己做事时,就专心做事,一有空就念可以吗?

答:

在做事之中有一点闲就提起佛号,也可以诚心

默念佛号,或心中想到佛号也可,随地一有空

时,∵自己立刻提起念佛之念头。这就是“明记

不忘”忆佛,能够如此忆佛、念佛就可净念相

继,道果易成。以上说法是对尚未学会忆佛

者,或念佛尚∵不得明记不忘者之下手方便,并

不易忆念得力。

李炳南老居士明明说:“…,忆佛是心时时刻

刻想着佛,这个力量很大,我本人正在往这个

路上走,可惜还不太…,这是实在话。”并不

是有空才念、想到才念!慈云忏主云:“凡涉

历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谓之忆念。”谓心

时时刻刻想着佛,并不是工作当中内心可忘于

佛,而是虽努力工作,但心态上世间事只是随

缘应务,常忆念佛才是一切生活重心。

同时必须有欢喜、积极之决心、毅力,多下工

夫熟能生巧,不但工作中可忆佛,每日睡梦中

亦可忆佛,才易锻炼成一心之功夫。又莲池大

师云:“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事一心是

功夫绵密不断,其心“无念”—∵心无二相,无

尘劳妄念,故宜力求双忆不离,如念佛圆通章

所云:“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

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如此才得忆佛

要旨。

儒家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世间善法尚须时时不违,

何况出世间、出三界之了义大法!常忆念佛,

出三界、生极乐,怎可不自我要求,随时随地

常乐忆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呢?望再深思

之,信、解、行、证也。

本会中之法师、师姐,有数位均可于睡眠中常

忆念佛,乃至多有相似一心及事一心、理一心

功夫之同修,因碍于圣教:不可明说某人之定

力,否则,获罪非轻;不能披露姓名。敬请鉴

谅。

BACK

4.问:我工作很忙,那有什么时间忆念佛不断呢?

答:

此乃出离心、生死心不切及不谙“常忆念佛”之

行门要旨,念佛不得力者之想法。试问:那一尊

佛、菩萨不比您忙,您是穷忙、穷造业吧!君不

闻:“人忙、心不忙吗?”就以末学之友人为

例,他是金融机构“理”字辈之主管,每天要上

班,要力求日夜忆念佛不断、要带四个共修会、

主持佛一、还要读经、同时进行四部经之讲授及

撰写念佛行门书籍、助念、为众解疑,并不断修

正身、口、意行,但总觉还好,人忙、心不忙

嘛!来则应、去则不留,一切随心性流露即可。

仁者,您不妨试试于历缘应务时,常忆念佛,不

忘于佛。您会发现一切事物,来则应,去则不

留,忆佛心念仍在。虽在上班工作当中,并不觉

得很忙,∵有其基本定力故、分别淡薄故、佛光注

照故。

BACK

5.问:佛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之系念不乱二者是否相同?

答:

或有法说:“罗什大师所译之佛说阿弥陀经以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而唐玄奘法师所译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说:“若一日夜…系念不乱…得随佛众会,往生极乐。”二经分别所言之“一心不乱”与“系念不乱”,是否相同?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以意业思想(专思寂

想)、观察、忆念彼佛及彼国正报、依报庄

严。即观经前十二观忆想阿弥陀佛之正报及忆

想落日、琉璃地、泉池、流水等依报庄严。又

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以:“若有净信诸善

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

可思议功德名号(指正报)、极乐世界功德庄

严(指依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

…、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善女人,临

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

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

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

清净佛土。”故系念佛之正报及依报国土庄严

均可,不必偏废,但只要任何一法能系念不

乱,即得生净土。(若短期精进佛七,必须是

日夜不断念佛,系念不乱,方符经旨。)

“一心不乱”:指一心则不乱,不乱则一心,

当约在初禅一心及其以上之念佛定力,均可预

知时至、往生净土。

“系念不乱”:表示系念佛之正报、依报均可,约于相似一心、初禅一心及以上之念佛定

力,有此等念佛定力者,皆是系念不乱,皆可

预知时至,中品(具二乘知见回小向大者)或

上品(具大乘知见者)往生极乐国土。

行者必须注意:

相似一心(约同初禅前之未到地定力)是往生

净土∵最基础的条件,您做到了吗?至于经上

说,一念乃至十念亦得往生,当然没错,但必

须注意:十念是一心或系念不乱,您做到了

吗?一念即一心或系念不乱,您做到了吗?又

有那些人做得到呢?谓已有一心功夫之二乘人

回小向大、发愿往生者可以做到,有禅定一心

功夫之行者、菩萨,念佛时,能一念即得一心

或系念不乱,亦皆得往生。

又净土圣贤录中所载古今“十念即得往生”

者,仅找到张善和居士,其他几乎难闻,这可

能与他过去生之善根福德有关,不可轻忽平常

实修功夫,否则万一临终随业流转,即大不妙

矣!请自斟酌。

BACK

6.问:为何要入理一心(实相)念佛三昧?花开见佛之利益为何?

答:

(一)世人于日夜随着五欲(财、色、名、

食、睡)起种种分别,或六根(眼、耳、鼻、

舌、身、意根)门头追逐六尘境(色、身、

香、味、触、法尘),而有见、闻、嗅、尝、

觉、知作用,以致现起六识(眼、耳、鼻、

舌、身、意识)之种种分别,却执为真实,深

入爱取,入有∵为有作之世间,造种种业而致生

死流转。

如来藏本心识自体

圆觉识精

证自证分自证分

六根

第八识

本质相分

功能

六尘

第八识

本质相分

意识

身识

舌识

鼻识

耳识

眼识

六识现行

见∵∵分

影像相分

(二)如《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

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为破无明,

证法身,出生死,应明心见性。

(三)《摩诃衍实严经》云:“譬如画师作鬼

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愚人,自造

色、声、香、味、细滑(触)之法,转生死,

不知此法,亦复如是。”

(四)《宗镜录》卷九十六云:“是一法门名

无量义者,即是一心门,能生无量义,以不守

自性(指真如)随缘成诸法,正随缘时,亦不

失自性,以众生不了故,但随起动之缘,不见

寂灭之性,故于诸法横计有无、彼此、得失。”

又《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云:“大王当知,譬

如男子或诸女人,于其梦中,梦心所见可爱园

林、可爱山谷、可爱国邑及诸异类。彼梦觉

已,所见皆无,如是大王,国祚身命,虚无无

常,一切皆如梦所见”。故知梦中境界、觉醒

时境界,皆是虚幻,唯心所见,更无有异。

(五)一般声闻等小乘人,叫你心藏六(六

根)如龟,大乘法并不一定如是,必也!入世

间却出世间,不被五欲牵走、不随六尘而去;

该如何呢?必也!对缘历境六根不随执六尘境

(如见而不见、闻而不闻、嗅而不嗅、尝而不

尝、觉而不觉、知而不知),离三界之系缚。

此等必须有初禅以上……乃至四禅之定力(含

初禅前未到地定)及明心见性后,自然渐次不

随业流转,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生死

轮回。

(六)生活当中一切能见、能闻、能嗅、能

尝、能觉、能知之见分者,必起所见、所闻、

所嗅、所尝、所觉、所知之相分分别,此等皆

是妄心分别(包括有语言文字之表义名言及有

念相、有形像、有表色可分别之显境名言,均

是妄心分别),此等六识能感受得到的觉观

心,皆是分别妄∵心,而非无漏无分别不生灭之

真心。

(七)佛教所谓的大乘见道(明心见性证入理

一心念佛)即以根本无分别智(见分、现量

时)证见真如或一念相应真心本性,即证见诸

识本体(自证分、证自证分)中之不生灭之圆

成实性(唯识实性、无漏心性),此时称为见

道位(菩萨初地入心,花开见佛证悟无生,可

断惑证真,断见道所断一一二品分别随眠,获

下品妙观智及平等性智等无漏智,习气性障几

乎不起)。

若是契入不生灭之如来藏,相应无漏慧-入见

道位之少分或多分,只能伏惑或暂伏惑,偶而

有习气性障现前,自所难免,不必见怪,唯因

有道共戒,定共戒,进步仍较一般佛子更神

速,不必质疑,请详见《大般涅盘经》自可明

了,唯约三贤位之七住位起、经十行位、十回

向位,待初地满心后,二者才能进入大乘法之

修道位(菩萨初地满心后到菩萨十地之间)乃

至究竟证悟,明心见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八)一切众生以“明心见性”故,得般涅

盘,佛属无住处涅盘。《大乘起信论》云:

“得见心性,名究竟觉”也。

(九)明心见性(花开见佛悟无生),可入

“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念念老实念

佛(有事有理),此后不论持名念佛或忆佛念

佛均可相应实相,毕生为期,信、愿、行俱

足,当可上品上生极乐国,早登八地,迅回娑

婆度有情,大丈夫当如是,有志有愿者当如

是,切莫畏缩,今人都是古人“作”,过去生

因缘不思议,有定慧功∵夫者,请莫“错失”此

生之因缘。

BACK

7.问:如何由“持名念佛”契入“忆佛念佛”?又如何入一心呢?

答:

(一)李炳南老居士曾指出:忆佛是忆佛,念

佛是念佛,念佛是“念兹在兹”;忆佛是“心

时时刻刻想着佛”,这个力量很大,我本人正

在往这个路上走……这是实在话!老居士尚且

如是,你呢?

(二)莲池大师说:“忆念者,且指事一心

也”,可知入忆念、净念相续是契入事一心

(念佛定事一心之开始约同初禅,功德五支:

觉、观、喜、乐、一心)之前方便,对念佛之

念“锲而不舍”,其他万缘放下,自然先入约

初禅前之相似一心,再入一心不乱之境地。

(三)持名念佛开始是散心念佛,若懂得“往

内摄心,系心一缘”。久之,自然入一心之

“定心念佛”矣!此等人信愿一心,必定往生

极乐,有仁者以为:念佛只要时时训练,自然

念佛修行的层次会慢慢提升,由散心→专注→

摄心→一心→清净心,应因根性不相同,入处

皆不一。

(四)持名念佛

(1)初期是口念耳闻(散心念佛)

(2)转入金刚念诵(逐渐专注,但仍有间断)

(3)进入心念心听(意守于心口,相续而念,由

专注入摄心,有时心中未念名号,仍感觉佛在

心中,颇为亲切,此即入忆佛之现象)

(4)忆念念佛(将六根作用统摄于意根,专精而

念。)莲池大师云:“忆念者,且指事一心

也。”久之,自然入事一心之境界。仁者可自

行采酌,并非一成不变,只要能“念佛摄心,

念佛得力”即可。以上是无佛像,仅有“忆佛

念”之忆佛方法。

(五)若持名念佛时,同时有“佛像”现起而

不失,表示仁者过去生曾修过观想或观像念

佛,可惜尚未成就一心,此时,并可尝试一面

念佛,一面忆想佛像,但需松紧适中,不宜抓

太紧。观想或观像念佛,定力进步更快,成就

更高,亦可花开见佛悟无生。此有佛像之忆佛

方法,据《观无量寿佛经》云:“凡有忆想

者,必得成就。”,其行门请见本会赠阅之

“净土宝典汇辑”普贤菩萨之行门-《大方广

如来不思议境界经》,此经介绍之观像念佛较

具体、易学,成就殊胜,易入一心,确保往生

净土,仁者自尝酌之或来道场参加共修。

BACK

8.问:甚么是实相(理一心)念佛三昧自得心开?是否自菩萨七住位∵开悟?其经论依据为何?

答:

(一)《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

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楞伽经》

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观无量

寿佛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菩提

达摩云:“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

卷,可以印心。”∵∵依据释普行法师“楞伽经

今文译注”表示: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

相,就是八识。

今且略说三种识:

1.“真识”-本经不别立第九庵摩罗识(指佛

地不生不灭之无垢识、清净识),直以“如来

藏识”(即果地藏识)为真识。

2.“现识”-亦名藏识(指因地藏识),即不

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而现起染(指藏识自体中有

漏种现行,即生灭之染分第八识)净(指藏识

自体中无漏、清净种现行,即不生灭之净分第

八识)诸法的识体(即如来藏自体)。

3.“分别事识”-即缘现识,依次而起的意根

(指意识所依之心根,此是根亦是识,即第七

识)、意识及五识身,随事攀缘,分别尘境。

这三种识-开藏识为“真识、现识”二识【指

本体是一、恒;唯因地现识,持有漏、无漏

种;果地真识,持纯无漏种;由转识(转弃、

转舍有漏种等说之)成智(约增胜、增生无漏

种等说之)故,直至佛地,乃有如来藏识持纯

无漏种;不论因地、果地均由藏识持一切种,

尽未来际亦如是】,合七识为一分别事识。

此经略说之三种识与《大乘起信论》所言之三

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仍有区别,似不

宜混为一谈。所谓“明真心”是明无漏、不生

不灭之清净藏识心,而非有漏、生灭之染污藏

识心,是大乘了义法、***教法,在《楞伽

经》及《大般涅盘经》等诸多大乘了义经多有

所指。

或称如来藏、如来秘密藏,或净分第八识;明心亦称心开、花开是也,相应真实、平等理地。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云:

“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

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

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

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

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

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

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

说......。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七住位)?

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何者为十?

所谓: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闻有法、无法,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

萨、无菩萨,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

行、无菩萨行,于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菩萨

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于佛法中,心不退

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于佛法中,心不

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于佛法中,心

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于佛法中,

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于佛法

中,心不退转;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于

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

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

于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

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

何以故?欲令增进,于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

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仅供参

酌):所谓菩萨住三世诸佛家者,过去已灭,

未来未生,现在不着,云可得住?

必也相应真心(无漏、不生灭之藏识心)本

性,住无所住,才是真住,故云:“菩萨住处

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菩萨明本真心,不着有,不着空,契合中道,

故闻有佛、无佛等十,于佛法中,心不退转;

乃至说一即多,说多即一,于一切法平等不

二,善能出离,故不退大乘菩提心,为不退住菩萨。

(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云:“诸善男

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

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

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

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

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

毕竟无生,必入定位。

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

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

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

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

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

相。”

(仅供参酌):佛子入第六住位修般若时,般若正观现在前,又遇到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持摄受故,离能取、所取相与毕竟无生相应,相应不生灭如来藏本体,相应无漏慧,契入大乘无生忍,必“定”入不退大乘、不退菩提心之“定”位-成为第七住-不退住菩萨。

(四)∵龙树菩萨所着《大智度论卷十》有云:

“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

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着,欲放舍六波

罗蜜入涅盘。譬如人梦中作筏,渡大河水,手

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梦觉已,自念言:

‘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菩萨

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

又《大智度论卷十二》亦云:“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于是中间,名为布施具足满。

复次,七住菩萨一切诸法实相智慧,是时庄严

佛土教化众生。”(仅供参酌):如是七住菩

萨观诸法空无所有,相应不生不灭之真心(或

谓净分第八识或谓不生灭如来藏心,谓与如来

藏中无漏、清净相应)。

诸有为、有漏法皆空,缘生缘灭,若无如来藏

本体之不生不灭之无漏相应,即成断灭。七住

菩萨一切诸法实相智慧,系指七住菩萨修行,

离“能取、所取”相故,此时与不生不灭之真

心相应,所现起之无漏慧,所得之实相智慧。

然仍“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切莫以圣位自

居也,请见下列经文及说明:所谓明心即明常

住真心,此心入于无生法忍,此心亘古不变谓

之“常”,无来无去名为“住”;上二者谓之

“无生”,忍即如如不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中明示,菩萨修行

之次第如后:佛告大王,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

法,以为修行,所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

忍,皆上中下,于寂灭忍,而有上下,名为菩

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一)善男子,初,伏忍位:

1.起习种性修十住行-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

生,见佛法僧,发于十信,所谓信心、念心、

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

护法心、回向心,具此十心,而能少分化诸众

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

为圣胎故。

2.复次,性种性菩萨-修行十种波罗蜜多,起

十对治:所谓观察身受心法,不净诸苦无常无

我,治贪嗔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

观察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

忍,此位菩萨,广利众生,超过我见人见众生

等想,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3复次,道种性菩萨-修十回向,起十忍心:谓

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得戒忍、定忍、慧忍、

解脱忍、解脱知见忍;观三界因果,得空忍、

无相忍、无愿忍;观二谛假实诸法无常,得无

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此位菩萨,作转

轮王,能广化利一切众生。

(二)复次,信忍菩萨:

谓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能‘断’三障色

烦恼缚,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

事;修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

量心、舍无量心;具四宏愿,断诸缠盖、常化

众生、修佛知见、成无上觉;住三脱门,空解

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此是菩萨摩

诃萨从初发心至一切智,诸行根本,利益安乐

一切众生。

(三)复次,顺忍菩萨:

谓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能‘断’三障心

烦恼缚,能于一身遍往十方亿佛刹土,现不可

说神通变化,利乐众生。

(四)复次,无生忍菩萨:

谓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能‘断’三障色

心习气,而能示现不可说身,随类饶益一切众生。

(五)复次,寂灭忍者:

佛与菩萨,同依此忍。金刚喻定,住下忍位,

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观胜义谛,

断无明相,是为等觉。一相无相,平等无二,

为第十一,一切智地非有非无,湛然清净,无

来无去,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

悲,常化众生,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故常

住真心,入无生法忍之修学,有其次第,伏忍

开悟之三贤位菩萨所起般若慧,只能伏惑不能

断惑,不能称为“断惑证真”;至信忍、顺

忍、无生忍等地上菩萨,证悟所起之妙观察智

及平等性智,即能“断惑证真”,入于圣位之

圣种性菩萨。

敬请诸位仁者细研上述经文,除于道次第分明

外,对于悟入后修观行,更是有益。

BACK

9.问:菩萨于初地入心,证见真如(明心∵初地证悟),其依据为何?请说明之!

答:

(一)《成唯识论》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又论曰:“加行无间根本智生时,体会真如,

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又“菩萨

起此暖等善根,虽方便时通诸静虑;而依第四

方得成满,托最胜依入见道故。”(仅供参

酌):菩萨于加行住,在前方便时,通色界初

禅、二禅、三禅、四禅及各禅前未到地定入圣

谛(真谛)现观;而要依第四禅,才能成就圆

满,因为第四禅望余禅为胜故,必须托最胜依

处入见道故。印持能、所二取之空相,此时所

取境非有,能取心亦非有,伏除分别二取,不

起现行,因为分别二取现行是违见道的,故与

大乘见道或明心见性相违背的、不相应的。

若时菩萨于所缘境(真如),根本无分别智如

实照了,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

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

根本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

故;能取、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

现故。

此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无相分,说无相取,

不取相故,虽有见分而无分别;说非能取,非

取全无,虽无相分,而可说根本无分别智带

“真如相起,不离真如故”,如自证分之缘见

分;《宗镜录》卷五十六引用《大乘起信论》

说三细相之第一为业相;依不觉故,“心动”

名业,觉则不动,得始觉时,则无动念,是知

念动只由“不觉”也。动则有苦,如得寂静无

念之时,是涅盘妙乐;故知“念动”则有生死

苦患,此动念极微细,是“精动隐流”之义,

缘起一相,能所不分,当“阿赖耶识自体分”

也(即自证分是也)。

又成唯识论云:“···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

(分)见(分),俱依自证(分)起故,依斯

二分(见、相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自证

分)无所依故”。

自证分缘见分时,不变相分而缘(唯一现量)

,亲缘故;此根本无分别智缘真如、自证分之

缘证自证分(唯一现量,自证分对内而缘者)

,亦应不变相分而缘。变相分而缘者是疏所

缘,便非“亲证”,如后得智应有分别,故应

许根本无分别智有见分无相分,“亲”自“证”见真如故。

“真”谓真实无漏,显非虚妄;“如”谓常如

其性,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

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性”义,

此性即是唯识“实性”,谓唯识性略有二种:

(1)虚妄性,谓遍计所执,(2)真实性,谓圆成

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

复有二种:

(1)世俗性,谓依他起。

(2)胜义性,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又真实,显示不是“有漏虚妄的遍计所执

性”;如,是如常,表示不是“有漏、有为、

生灭、变易的依他起性”,即此真实,在一切

法位上,是常如其性、永不变异,所以叫做

“真如”;也就是澈法底源,湛然离颠倒的不

虚妄性义。

(二)《摄大乘论》无著菩萨云:“如是菩萨悟

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

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

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

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仅供参酌):诸

菩萨所住见道,证见唯识实性;见道者,即

“无漏智照真实理”,故唯识云:“初照理

故,亦名见道。”道:“游履”义,行人游履

趣于极果;或“通运”义,通运行人至于极

果,故名为道。

是故,有人在七住位悟入明心,有人在十住位

悟入明心,有人在十行位悟入明心,有人在十

回向位悟入明心;乃至有人在见道位(通达

位)证入明心(上根人、烦恼障、所知障均薄

少,悟入即证入,证悟者断见所断三界一百十

二品分别随眠-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之种子,即

成初地菩萨,入于圣位)。

此因个人累劫修习佛法、福慧资粮及加行“定

力”功夫(约初禅、二禅、三禅至四禅及各禅

前之未到地定,共八个阶位。欲界定未具能取

所取双亡之条件,不可能相应无漏慧而明

心。)等条件之不同所致,故只要符合如来所

说义,有大乘经论为依据者,均是正义,但其

解脱、智慧、功德、受用不同,尤其现代人往

往定力等不如前贤,自然解脱、证量功德受用

较为逊色,虽如此,在末法时,却亦是稀有难

得,务必珍惜,早日契入“念佛三昧”为是。

乃至等觉菩萨,只剩最后一分微细烦恼障、所

知障,福慧两足,又具大乘无漏胜定功夫,明

心见性究竟证悟后,即成就佛道,当然更是正

义。

BACK

10.问:甚么是实相(理一心)念佛三昧之见佛(佛

性)?见甚么性?见性之阶位及经论依据为何?

答:

(一)《大法鼓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无量相好,庄严照明,以彼性(佛性)故,一

切众生得般涅盘。”

(二)《大乘起信论》云:“得见心性,名究竟

觉”。

(三)《金刚经》云:“不住色、声、香、味、

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

得见如来”等均是见佛性之时节。

(四)《六祖法宝坛经》到处皆指归佛性,诸如:‘善知识,道须通流,可以却滞?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又‘善知识,于

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

不于境上生心::云何立无念为宗?......善

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

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

如,即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

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

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

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

而不动等......’。

(五)《大般涅盘经》卷八云:“迦叶菩萨白佛

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

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

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

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

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盘经。

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

藏’,亦当证知真三归依处。若有众生能信如

是大涅盘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

以故?

‘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

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

处。

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

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

拜”。∵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

典......。善男子!如来亦尔,于诸众生犹如

良医,知诸烦恼体相差别而为除断,开示如来

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

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

是妄语。

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但

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

来微密藏故。

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

苦,复不能知身有‘乐’性。若说‘无常’

者,凡夫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坯;有

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

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

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

智者应当分别,无我假名不实,如是知已,不

应生疑。

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

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

易’。

若言‘解脱喻如幻化’,凡夫当谓得解脱者即

是磨灭;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人中师子虽有去

来,常住无变。

若言‘无明因缘诸行’,凡夫之人闻已分别,

生二法想,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

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诸行因缘识’者,凡夫谓二行之与识;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十善十恶、可作不可作、善道恶道、白

法黑法’,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

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应修一切法苦’,凡夫谓二;智者了达

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若言‘一切行无常’者,如来秘藏亦是无常,

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

‘实性’。

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不

可称计,无量无边,诸佛所赞。我今于是一切

功德成就经中皆悉说已。善男子!“我与无

我,性相无二,汝应如是受持顶戴......”。

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

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

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

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

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

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

耶?

复次,善男子!譬如仰观虚空鹅雁,为是虚

空?为是鹅雁?

谛观不已,仿佛见之。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

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

见?善男子!譬如醉人欲涉远路,蒙眬见道,

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善男子!譬如渴人行于旷野,是人渴逼,遍行

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

分别是树、是水,谛观不已,乃见白鹤及以树

丛。

善男子!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

是,......。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夜闇

中见画菩萨像,即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

天像?大梵天像或染衣耶?’

是人久观,虽复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十

住菩萨于己身分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

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

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复次《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云:“若有菩萨具足

智慧、福德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

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

见。”

又卷二十七亦云:“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

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

同卷又云:“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

佛性。”又卷二十八亦云:“眼见者谓十住菩萨、

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

(六)《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云:“佛子!

云何为菩萨灌顶住(十住位菩萨)?

此菩萨得成就十种智。

何者为十?

所谓:震动无数世界、照耀无数世界、住持无

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

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令

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是为十。

佛子!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

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

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诸佛十种智。何者为十?

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

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

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

知无边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长一切种智;

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仅供

参酌):依以上《大法鼓经》、《大般涅盘

经》及诸经佛所说义,略为:

1.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有佛性故,一切众生

得般涅盘。

2.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即是佛性。

3.如来藏中有佛性,六根门头祖师意,旋汝倒

闻(念、见)∵机,反闻闻(念、见)自性,性成无

上道。

4.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犹未明了,乃至“如是

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

闻、缘觉之人而得见耶?

5.是以菩萨自第十住位起,历经十行位、十回

向位(此三贤位之见性犹未时时明了,虽相应

“无漏慧”,均只是少分或多分伏分别烦恼障

及所知障,习气性障有时难免现前,不必多

怪!

故乃“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切莫以圣位自居之。

至初地证见真如后,可断惑证真,断除一一二

品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之随眠种子,“无漏

智”现行,入于圣位,习气性障不易现起)、

乃至十地、等觉、妙觉共四十二阶位,均是眼

见佛性之因缘;当然,不论古德或今人,随其

福德资粮及戒定慧功夫愈高,品位愈高,阶位

愈高,见性愈是时时刻刻了了分明,随顺佛

性,迨至佛地乃能究竟圆满“见性成佛”矣!

6.正法时期,修行人之证量往往比像法高,像

法又比末法高,但随个人根器、因缘愿力不

同,亦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必刻意崇古薄今,

持平客观判别即可,均不必执着也。

7.悟后可涉入下列经律论,自我验正并深广

戒、定、慧三无漏学及悟境。

戒方面:

可研读梵网经菩萨戒等,并可求受菩萨戒、五戒等。

定方面:

继续忆佛念佛,微细观照真心、佛性,契入

“事、理一心”念佛,增长根本无分别智,再

证入事理一心念佛三昧,深入《楞严经》之实

修、解结之行门等,达于念佛圆通之境地。

慧方面:

可研读《心经》、《金刚经》、《圆觉经》、

《六祖坛经》、《维摩诘经》、《楞严经讲

义》、《楞伽经》、乃至《华严经》等大乘了

义经典。

又可研《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

《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解深密

经》等真常唯识等经论或般若经论。又可深读

《弥陀经疏钞演义》、《观无量寿佛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方广如来不思议

境界经》等净土经论或净土宗祖师着作、圣贤

录或禅宗《碧岩录》、《景德传灯录》等。最

好是参与善知识指导之悟后共修,随其深入悟

境及后得无分别智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