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经》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佛?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这段经文,从字面看很好理解,但其深层涵义,却很难明白。下面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彻悟禅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加想,无有加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之中止观具足,非别具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
我现知佛教一切修持(修定)方法,不会越出止观范畴。念佛实际也是修止观,由修止观得定慧,由定慧进入寂照境界,寂照就是佛的境界。如果能把佛号念得一念不生,就是寂,了了分明就是照。无量寿包含时间上竖贯过、现、未三世。无量光包含横遍十方世界。因此,无量光寿即宇宙实现。无量光寿摄于弥陀名号之中。所以,念弥陀名号即是念实相。圆瑛法师说:“现前一念念佛之心,亦本竖穷横遍,心佛一如,圣凡平等,以此建立名号,令持名众生,易悟是心是佛之理。”如古德所说:“声声投归萨婆若海(佛的觉海),念念冥契客观实相。”一句佛号能“暗合妙道”,大概就是指的这个佛的实相境界。
持名有两种——事持和理持。圆瑛法师说:“何谓事一心,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杂乱。”这叫事一心。又说:“何谓理一心,闻说念佛法门,乃是径中径。即谛审观察,一心体究,心佛一如,能所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多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有无见泯,能所情亡,唯是一心,寂然不动,更有何法而为杂乱。此不专事相,纯修理观,而得观力成就,能见谛故,名理一心。”这是大师指示事、理两种念佛方法,所谓“由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我们若能依教而修,必能成功。
佛法告诉我们,悟有两种——“解悟”和“证悟”。解悟属文字般若,证悟属实相般若。所以我们学习佛法,要明确这两种界限。通俗地说,解悟是认识阶段,证悟是实际得到;又要明确,“诸法实相,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不是我辈凡夫所能企及的。妄说则是以凡滥圣,要造成大过。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如果我们深信、切愿、老实念佛,得到念佛三昧(正定),这种境界也会现前,这当然非一朝一夕之功能成,必须死心塌地持名才能得到。大德要求我们“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的深刻含义何在?且读智瑜法师的一段开示:“眼睛看到东西了,这个顺我意,那个不顺我意,那是六尘缘影生死流。假使你是顺意也好,不顺意也好,只管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涅盘流,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臭,嘴巴吃到好恶,身体接触物体,要是动心随它转,那是生死流,不管它,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向涅盘之路。我这么一说,大家就会知道,原来生死和极乐都不出六根门头啊!随它转就是娑婆世界生死,不随它转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大家念佛的时候要彻底摄心不乱,莫把六尘作自心。”
我这样体会这段开示,佛与凡夫的差别只在一念——觉和迷。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迷是凡夫的代号,觉是佛的代号。古大德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前念迷是众生,后念觉就是佛。”佛与众生的差别,等于在反掌复掌之间。念佛要求一心不乱的含义,智瑜法师开示中明确告诉我们,追求六尘享受就是生死流;一心不乱念佛就是涅盘流(涅是不生,盘是不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指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如果我们真的要了生死,生极乐,成佛道,度众生,按照菩萨指示去做,必定成功。
不跟六尘走向生死流,一心不乱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是时刻保持佛的实相境界,这就是我对阿弥陀佛圣号涵义的理解。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