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的念佛思想最常被人提及的是“难行道”和“易行道”,因为它为后世净土宗的判教立宗奠定了理论基础。不过我们常常忽略了龙树其他的念佛思想,要知道龙树做为大乘兴起的划时代人物,被后世称为大乘八宗的祖师,其念佛思想有很多对大乘的确立至关重要。
因为后世的忽略,导致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和真正的大乘法门划肩而过。很多人径以法门来划分大小乘,以为自己在修念佛法门,就算是入大乘门,做大乘人了。但他们往往对菩提心、对菩萨道,对菩萨乘的念佛内容一无所知(说到底,还是对大乘念佛法门不够了解),就只知道“老实念佛”,其实这并不能算是大乘的念佛。
从前,有些声闻众强调佛是自觉而觉他的大阿罗汉,而一般的阿罗汉虽不及佛陀,但也是所作已办的。原始教法的“念佛”一门所述的佛陀的十个名号,比如“应供”“天人师”“调御丈夫”等,若勉强用在阿罗汉身上也说得过去。龙树要确立大乘,首先就要指出佛陀与阿罗汉的不共性,也即是菩萨乘与声闻乘的差别。所以在念佛的内容上龙树明显地区别了大小乘,并突出了菩萨乘的殊胜。
比如在《大智度论》中,龙树就指出“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那什么是“声闻念佛”,什么是“菩萨念佛”呢?“声闻念佛”就是指“缘佛身中无学诸功德”,“菩萨念佛”是指“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
从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菩萨所念的佛是通于十方三世的,而声闻所念的唯是一佛(大抵是指释迦牟尼佛)。而且菩萨所念诸佛的功德是包括从初发意乃至法尽的整个菩萨道修学的,其涵盖的内容远远超过声闻念佛的内容。
而在《十住毗婆沙论》中,龙树更提出了“念色身佛,念法身佛,念佛实相”的念佛次第。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后世往往把念法身佛与念佛实相混为一谈。如吉藏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所说“如须菩提在石室中端坐念诸法实相,名念佛法身。”这恰恰与龙树的观点相左。龙树为了强调诸佛与声闻的差别性,其所讲的法身是指佛“四十不共法相”所成之身,强调的是不共性。而后世所谈的法身往往是以“一切众生具足法身藏与佛一无异”(天台慧思语)为基础,强调的是佛与众生的共性。
明白了这个差别,我们再来看龙树的“念法身佛”的不共内容,就能明了龙树确立大乘的苦心。(四十不共法的内容偏长,有兴趣的自己看)在讲完了四十不共法以后,龙树总结到“声闻法虽似佛法,优劣不同则有差别。复次总说诸佛一切诸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第一希有,一切众生所不能共。假使十方诸三千大千世界过诸算数,是中所有众生智慧皆如大梵天王,皆如大辟支佛,皆如舍利弗,合集是诸智慧令一人得,欲及于佛四十不共法中微少分者,无有是处,若于一法百千万亿分中不及其一。诸佛有如是无量无边功德之力,何以故?无数大劫安住四功德处,深行六波罗蜜,善能具足菩萨一切所行诸法,不共一切众生故,果报亦不共。”
这样的念佛法身,突显了佛与诸大声闻的不共处,让以“化城为宝所”的声闻众能够心慕佛道,回小向大。可以这么说,龙树分念佛法门为声闻乘和菩萨乘,以及强调佛陀法身的不共性,都对那个时代大乘宗派的确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