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净土法门之探究——依三经一论说

内容提要: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菩萨们依何而发心?发菩提心后应如何修行?又修何种法门方始速疾圆成佛道?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中说,“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故修行,一定要抉择一个好的修行法门。弥陀净土法门为当今最为流行的一个法门。本文试图通过对它的探究,阐述此法门他力易行的优越性,劝众生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发愿往生净土,从而速疾圆成佛道。

大纲:

前言∵一、弥陀净土法门在历史上的弘传情况∵二、弥陀净土法门的特色——他力易行道∵三、阿弥陀佛因地的愿行∵四、阿弥陀佛广大圆满的四十八大愿∵五、清净殊妙的极乐世界∵六、弥陀大海,万善同归∵七、结论

关键词:1阿弥陀佛、2极乐世界、3他力易行、4、万善同归、5、持名为重

前言

红尘滚滚,白浪滔滔,茫茫苦海,何处是岸?三界六道,如何得出?谁是黑夜里的明灯?谁能指引我们出离苦海?什么才是到达涅盘彼岸的最稳妥、最便捷的舟筏?

大觉世尊出兴于世,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啻为黑暗中的一缕曙光,苦海中的舟航,照耀着苦海中的众生,给众生以解脱的良方。使无量无数的众生得以到达“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所作皆办,不受后有”的涅盘彼岸。然,去佛日遥,面对浩瀚的三藏十二部,面对纷繁驳杂的八万四千法门,劣智与下愚的我们,当何去何从,如何抉择?日前净土法门最为流行,然是否我们就可不加考虑,不加思维,全盘接受净土宗,实践净土宗呢?

道绰禅师(562-645)在《安乐集》中说,“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1]可见时教相应的重要性。他根据《大集经》之说,判定当时应该修学净土法门。道绰禅师是北周武帝时人,距今约一千四百多年了。时至今日,净土法门是否依然适合于现代的我们?面对尘嚣日上的人生佛教之谈,净土法门是不是有些过时了?或者他又能给我们提供什么借鉴?如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面对如此种种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弥陀净土法门的探究,一一作答。冀净土法门的弘扬能由此厘清迷雾,使诸行者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成熟。始不负释迦佛千经万论指归净土,在此娑婆世界行此甚难希有之事的苦心,不负弥陀常垂慈手接引的大悲愿心。

我们当如何抉择呢?读史可以明志。历史最能说服一切。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弥陀净土法门在历史上的弘传情况。

一、弥陀净土法门在历史上的弘传情况

阿弥陀佛及其极乐世界,在大乘佛教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诸大乘经论中,虽广说十方世界有恒沙无量诸佛,彼等诸佛各各安住于彼佛净土,并于其土教化众生,然而有关其它诸佛净土,却极少提及,而特别注重的则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古德有:“诸经所赞,尽在弥陀”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探究弥陀净土法门,乃能予大乘佛教以清晰的认识,从而发起求生净土之心

阿弥陀佛的信仰,很早就流行于西域地区,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地翻译到中国来,多达二百余部。在望月信亨博士着的《净土教概论》中,总结了有关弥陀信仰的传播情况:《慧印三昧经》说:瓶沙王第一夫人拔陀斯利(阿奢世王之母)后生男子须呵摩提见到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中说韦提希愿往生西方。《大悲经》第二卷云:北天竺祁婆迦比丘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胜根,命终愿生西方无量寿国;《大法鼓经》卷上说: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于佛涅盘后正法灭余之八十年中,持念佛名,不顾身命,宣扬此经,百年寿终,生安乐国……《文殊师利发愿经》中有:文殊师利面见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安乐国;《普贤行愿品》载:普贤同求往生安乐国之记载。又龙树作《十住毗婆沙论》,其易行品中揭示“称名不退”之说,以三十二行偈颂赞叹弥陀。《入楞伽经》第九卷揭示龙树出南方大国,破有、无二见,说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的悬记。世亲撰《往生论》,倡导信仰弥陀净土,愿众生皆共往生极乐世界。

在中国,自东晋慧远大师初创莲社始,经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大德们的大力弘扬,使净土法门在我国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传播开来。至唐代便有了“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在佛教的寺院里面,小本《阿弥陀经》和《阿弥陀赞》则是僧尼们的固定的朝暮功课。

观佛法在历史上的流传弘仰情况,可知,净土信仰蔚然成风。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无量诸佛无不出广长舌盛赞弥陀净土,历代净土高僧大德也无不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亲躬力践,着述立说,阐发幽微,弘仰净土。弥陀信仰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充分说明了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深重的缘分!迄至今日,弥陀净土法门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更加大放它的异彩!其盛行之程度较之历史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人说,净土宗不应独立成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净土法门是几乎所有学佛人必修的一个法门,可见净土法门是如何的深入人心!

净土法门何以有如此魅力?!让诸佛菩萨如此青睐,众口一词?让历代净土高僧大德前赴后继,不遗余力的盛赞不已?这,我们要看弥陀净土法门大教兴起的因缘。

二、弥陀净土法门兴起的因缘

一切法门不离因缘,大乘佛法的兴起也有很多因缘。而无量因缘中,唯为一大事因缘。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讲:“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2]。“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3]《华严经》·<性起品>:“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4]

《华严经》是世尊最初开讲的,《法华经》则是如来最后的垂教,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欲使一切众生发明本心,证自性佛,成等正觉。

净土法门兴起的因缘也是如此。《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讲:“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5]可见净土法门的兴起,正同于《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何以故?《弥陀疏钞》中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6]可知净土宗正是直指顿证的法门,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不须观照,更无须参究。若得往生净土,则一生必补佛位,定能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净土宗的兴起,正是为此一大事因缘。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一入净土,皆当成佛!净土宗之所以超越其他法门而长生不衰,这正端赖于它易行道的特色。

三、弥陀净土法门的特色--他力易行道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把修行之道分成难行道与易行道。他讲“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7]认为在此土,长久勤行精进,由难行道而获得不退转地,为难行道;以称念东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弥陀佛、世自在王等诸佛名号,疾得不退为易行道。此谓以信方便依佛的本愿力加被迅速到达阿惟越致(即不退转地)为易行道,是他力易行法门。相对地,依靠自己所修的善根长久勤行精进始达不退转地,则称为难行道,是自力难行法门。

薄地凡夫的我们应当如何抉择我们的修行方法?怎样才能速疾成就佛道?这是所有的菩萨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什么依靠自力修行是难行道?依靠他力修行是易行道?昙鸾大师(476~?)讲出了难行道的难行性。他在《往生论注》卷五说︰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8]

而易行道呢?他说: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9]∵

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易行道来作为我们的修行法门。昙鸾大师的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思想,同龙树菩萨的是有些不同的。他在龙树菩萨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虽然一切诸佛为众生皆有他力,但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速成佛道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唯有称念阿弥陀佛一佛的名号,依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易行道,其它的则都属难行道。突出强调弥陀净土法门的优越性,劝众生求生西方。

他认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唯愿信他的人往生极乐世界,速得不退,速成佛道,因此舍自力难行道而信弥陀他力易行法门的,即与此本愿相应,自能速得成就往生成佛的意愿。而此信心也是依佛的本愿而发,即是他力,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之所摄取。因此他力本愿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善导的《观经疏·散善义》:“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10],即此谓。

昙鸾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主要根源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要点在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因此,凡往生净土者,以及菩萨,声闻、人、天所起诸行,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增上缘而证得。若无弥陀愿力的加被,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四十八愿即形同虚设。就中,昙鸾特别指出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依次可往生净土,可得不退转地,可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他讲: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第十八)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缘佛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第十一)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致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致灭度,无诸回伏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第二十二)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致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11]∵

在这里,“本愿”与“力”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他说:“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12]∵

当年阿弥陀佛尚是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就是今日阿弥陀佛的自在神力。本愿是力,力是本愿之力,故称本愿力。

昙鸾传承了龙树菩萨不退转的原意,而更发挥速成正觉的深意。因此特别引证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又因此等皆为往生净土以后,方得受益,故举出第十八愿,为其前提。以此三大愿为中心,而倡说他力本愿论。谓∵“生净土者,如迦楼咯虫,得不退转,毕竟成佛”![13]“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14]对弥陀净土教的真正价值,作了有力的阐发,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奥蕴。后来道绰继承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其所着的《安乐集》卷上,就对他力本愿作了生动的譬喻,有七种,即:(一)如百人聚薪百年,其高纵然千仞,火焚半日便尽。(二)如船载人,因风帆之势,一日可达千里。(三)如贫者获一瑞物,以之贡王而得重赏,顷刻致富。(四)如病弱者甚至无法上于驴背,但若随从轮王而行,却可凌空飞腾。(五)如巨大粗索,千人不制,而童子持剑,挥斩即断。(六)如鸩鸟入水,鱼蚌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故知性命虽断,若凭不可思议之力,犹可再生。(七)如子安于坟下千年,黄鹄唤之,竟然还活。用以喻显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之力,犹如上列七事之不能以常情衡量一样。这一思想,到唐代善导就更发扬光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绰禅师(562~645)在继承昙鸾难行道与易行道思想的同时,受末法思想的启发,提倡时教相应的重要性。时教相应说是道绰对净土宗的一大贡献。

他认为佛的教法有圣道、净土二门;而今之时应舍圣道,专归净土。他在《安乐集》卷上第一大门中说: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15]

因此修行人应该时时观察时方便。而现在是什么时代呢?应该如何修行呢?道绰依法上(495~580)等说判定现在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应该修行何种法门才能机教相应呢?他根据《大集月藏经》之说:

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16]∵

而今时正当第四五百年中,正是应该造立塔寺、修福、忏悔时。然诸忏悔修福之行中。则莫如念佛。他引《大集月藏经》说:

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信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17]∵

由此道绰劝导大众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引经说若一念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而,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故知称名念佛正是适应今日末法时机之行业。开篇便确立了称名念佛的特殊地位。称名念佛是道绰开宗明义便提出来的。

其实道绰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它的修行法门,只是根据时教相应特别强调称名念佛法门而已。就象他在《安乐集》卷上所讲: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定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寔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谘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18]

正是因为时值第四个五百年,众生机解暗钝,不容易修行上路。因此称名念佛一法就成为此时最适合的法门了。∵

到了善导大师(613~681)认为西方是报土,阿弥陀佛是报佛。所摄根机纯为末世凡夫众生等等论断,为弥陀净土法门的弘传扫清了障碍,开显了净土法门的真实义。再加上历代祖师的弘传,使得弥陀净土法门迅速弘传开来,弥陀净土这朵瑰丽的奇葩在中国大陆绽放出奇异的光彩。而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则是这个思想的核心。

(一)、为度众生发菩提心

有果必有因,依因酬果,是整个佛教的基本理念。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我们有必要追溯其因地愿行。追溯阿弥陀佛本愿的缘起,能予净土行人以深刻的启发。为什么说阿弥陀佛特与娑婆众生有缘?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超胜独妙,为什么常没众生归命阿弥陀佛最能得救?∵

凡大乘菩萨发心,必是要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可见菩提心是成佛的首要条件。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净法长养的良田,如果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就能够速成无上菩提。因此说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19]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什么样的人才能发起菩提心呢?《发菩提心经论·发心品》第二云:

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能,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20]

那么菩提心又是以何因缘而发起呢?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外《发菩提心经论·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以此诸缘,发起大菩提心。阿弥陀佛又是怎样发菩提心呢?《佛说无量寿经》云:过去无央数劫前,有锭光如来出现于世,其次有光远等五十余佛次第出世,再次有世自在王如来出现。时有国王,往诣世自在王如来所,听佛说法,得大感悟,发无上道心,于是弃国捐王而作沙门,号称法藏。可见阿弥陀佛是听闻世自在王佛的说法而发菩提心的。

(二)、大誓庄严建立净土

1、总愿与别愿的问题

法藏菩萨发菩提心后,是如何修行的呢?我们且看其愿行。在佛经中,愿与行是并称的。愿行,又作行愿。愿乃志愿,行乃行业、实践。《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二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等说:“志愿所向,须有行业方得满足,行业须有志愿方得结果;故愿与行常不相离,相辅相成而成其果”。因此菩萨们发四弘誓愿,必须以六度之行业来圆成佛果。

菩萨所发的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总愿,指诸佛、菩萨共通的誓愿,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菩提心。四弘誓愿、普贤十大愿等是;别愿,指诸佛、菩萨由各自之意乐所立的誓愿,即利生的愿。如药师佛十二愿,阿閦佛二十愿,以及文殊菩萨的十八愿,师子香菩萨的四十愿等,皆属其例。阿弥陀佛发的则是广大的四十八愿。他是以庄严净土,在净土成佛为目的的。《佛说无量寿经》卷上云: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能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21](度脱生死)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隐。[22](国土第一,而无等双)

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誓愿包含两个特点:一发菩提心,誓愿作佛。二摄取国土利益众生。而其国土的特点则是“微妙第一,而无等双”。

2、庄严净土的意义

法藏菩萨要庄严净土,那么何谓净土?庄严净土有何意义?这是我们必须该明白的问题。净土,即佛土,是相当于秽土而言的。指以菩提修成的清净处所,是佛所居的地方。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又作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等。包括两个方面:一器世间的清净,二众生世间的清净,即依正二报皆清净。对此而言,众生居住的地方,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净土是以菩提心修成的清净处所。这其实是一个心净则国土净的理论,而器世间的清净和众生世间的清净则是这一理论的必然结果。菩萨为什么庄严净土呢?《普贤菩萨行愿品》中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积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花果。何以故,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成无上正觉。[23]

因此,菩萨有必要成就众生,为成就众生而庄严国土。《大智度论》卷九说:“是故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又:

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教化众生。[24]

《维摩经》亦说:“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25]这是庄严净土的意义。菩萨如何庄严净土呢?依《维摩经》讲:菩萨常以四事观察,即用什么世界能使众生生起功德,应以什么国土能调伏众生,使烦恼不起,以什么环境,能使众生生起大乘圣善根来。要以怎样国土,方能使众生契悟佛知佛见。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生善灭恶起大乘善根,入如来智能也就以各种各样的环境去适应众生,摄化众生,因此创造优良的净土,使众生得到生善的利益。

3、大誓庄严建立净土

阿弥陀佛的因地正是以菩提心为导来修六度万行,以庄严国土,成熟众生的过程。《佛说无量寿经》讲:法藏比丘发无上道心,就要修行成就众生,庄严佛土的菩萨之行:“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26]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诸佛国土中是第一的,非常奇妙,道场超绝。而阿弥陀佛所要摄受的则是十方众生。他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后,极乐世界能使他们身心安顿、“快乐安稳”。这个愿是非常广大的,要经历旷劫长久的修行才能达成。佛道长远,如果没有精进坚忍的道心如何得到?因此他当下表示了“纵是身至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27]的坚定决心。随即恳请世自在王佛为他说法:“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28]希望世自在王佛为他开示速成正觉之道。可见法藏菩萨深切度生的拳拳悲心。然而世自在王佛却这样回答说:“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29],直指当人自性本来成佛,自性本具万法的奥理,开示了成就大愿的密因。

法藏比丘虽然明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自力修持,最终也能成功。但是为了快速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志愿。还是恳请佛力加持:“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衍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30]恳请世自在王佛为其广宣经法,依法修行,来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的妙土。世自在王佛看到法藏比丘志愿深广,发心真切,就勉励他说:“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数劫,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31]便为其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之粗妙等。世自在王佛并以神力加持,令法藏比丘清晰睹见诸佛刹土相状,如是说法长达千亿岁。“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32],发下广大殊胜的四十八大愿。[33]

(三)、他力速疾易行法门的肇起

世自在王佛嘉许其行,并直下开示摄取佛国、庄严妙刹的根本方法。“汝自思维”、“汝自当知”、“汝应自摄”,道出菩萨建佛净土,成佛正觉,皆由自心,非从外得。这个“自心”即是当人妙明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于此心中,炽然被修菩萨万行,以庄严佛土。可知,妙土庄严乃由自心显现。

世自在王佛开示的自力顿悟渐修的妙庄严门法藏菩萨自然当机,依之而修,经无量劫,也能成满大愿。但是,法藏菩萨却回答道:“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维修习,誓满所愿”。这种超出常格的回复,充分显出法藏菩萨的悲心和智能。法藏菩萨受同体大悲的驱使,发心广度十方一切苦难众生,并且要“速疾”的功能。“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自利)”。“速生我刹受安乐”,“速到菩提究竟岸”(利他),通途的菩萨净国土的行门,法藏菩萨能直下承当,而超胜一切佛国的最胜净土之行,同时又具“速疾”的功能的度生方法,却是当时的法藏菩萨的智能所不堪。因此法藏菩萨再次恳请世自在王佛加持,以冀快速圆成“超胜诸佛”的本愿。阿弥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议的悲智,启开他力速疾易行的法门,真正实现了速疾起建,速疾满愿,速成净土的初衷。

法藏菩萨净土庄严的圆成,即是阿弥陀佛广渡众生的开始。阿弥陀佛因地“他力速疾易行”的特质,在阿弥陀佛的果地上更加发扬光大。弥陀净土的理念昭示:凡惑众生仰赖阿弥陀佛的愿力,信愿持名,即得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径登不退,一生成佛。其修持下手处,即是从果起修,六字洪名由阿弥陀佛果地的万德所庄严,今以此果觉作众生修持的因心,名具万德,行人念佛,即将阿弥陀佛的万德转换成自己的功德。即念即佛,香光庄严,不可思议。

(四)、四摄六度之因行

法藏比丘发大愿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证知愿必克果。于是法藏比丘于彼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一向专志建此庄严妙土。

虽说净佛国土之誓愿是菩萨初发心时由自心中所发起,以后勤苦精进以期目的之达成。然而实在不是菩萨单独的力量所能够实现的,必须有所化众生的协同力量才能达成。即净土是共业所感。依据能化之菩萨与所化之众生身口意清净来成就净佛国土。《大毗婆沙论》第一百三十四卷有如此说:“在此处若有情类共业增长世界便成,若共业已尽,世界便坏”。[34]依据诸有情类之共业力创造此世界,只不过净土的建设必定有其指导者,同时必有其愿力为中心。《大智度论》第七卷释初品中佛世界愿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复次,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35]因此西方极乐世界必定是阿弥陀佛和往生西方的众生共同修行缔造的结果。所以阿弥陀佛因地的修行就必然包含了两个方面:自度度他,上求下化。《佛说无量寿经》说:

阿弥陀佛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能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自度)以慧利群生。(度他)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度他)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自利利他)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自度度他)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度他)。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和光同尘,自行化他。无量劫来,示现种种身份……[36]

法藏菩萨在自度、自利的同时,得佛法味,慧利群生。无论出生在何处,是何身份,总是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我们可通过以下若干经典所述对弥陀佛因地有个大致了解。

《法华经》说: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国名安乐,彼国王今阿弥陀佛是也。[37]《决定总持经》:“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更历三十二劫焰弃世界,有佛名曰光世音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世尊……时彼世界有国王,名曰月施。爱乐道法渴仰经义以法自娱……佛告无怯行菩萨,尔时月施国王者,今现阿弥陀是”。∵[38]《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往无央数不可计劫,时有佛名宝首曜王号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佑。度人无量,临灭度时,世有转轮王名光秉,其太子曰无念德首。年千八百岁,从佛得闻此持而即奉行……又彼太子无念德首,讲说法者则今西方无量寿佛是也”。∵[39]《贤劫经》云:

乃往过去无央数劫不可称计。尔时有佛,号辩严净雷音吼如来至真等正觉……有王太子名净福报众音,闻是三昧心中欣然……口发是言,普使三界厄一切众生皆悉兴立得是三昧。以是德本,见八十亿江沙诸佛,造立众行奉平等法。在诸佛所闻是三昧,皆以颁宣,悉能堪任奉是定意,所生之处常识宿命。在于无量德净佛刹,成最正觉。净福报众音王太子者,则今现在西方阿弥陀佛是也。[40]

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量宝音,力弘经法,彼法师今阿弥陀佛是也。[41]《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第九云: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弥陀佛。[42]《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43]

《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云:阿弥陀佛昔是太王子,叫不思议胜功德,闻此微妙法门而奉持精进,彼太子,今阿弥陀佛是也。[44]《宝积经》护国菩萨会云:过去成利惠如来出世时有王,名焰意王,有太子名福焰,归佛修道,其王是无量寿如来。[45]《佛说德光太子经》云:过去义吉如来时有国王,名额真王,王有太子名德光,不乐五欲,归佛修道,其时太子无量寿如来也。[46]《大法炬陀罗尼经》第十七云:“过去山上如来灭后,明相菩萨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普建舍利宝塔,彼时菩萨无量寿如来也”。∵[47]

《悲华经》也谈到阿弥陀佛因地的修行,与此颇不同。该经说:阿弥陀佛往昔是转轮圣王,他的名字是无诤念,有一千个儿子,跟随宝藏如来学习。无诤念王因听闻宝藏如来说法而发心出家,法名是无量清净,不久发净佛国土之大愿,庄严净土。他讲:“我今欲真实行菩提愿,不取不净佛土。我发愿,愿成道时,世界中无有地狱恶鬼畜生。众生皆金色,无有女人,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世界清净,无有臭秽,余佛世界,若有众生闻我名,修诸善本愿生我世界者,愿其命终必定得生,唯除五逆与诽谤圣人破坏正法等”。轮王发誓愿已,佛就告诉他说:“大王,汝过西方百千万亿佛土,有尊音王如来世界,清净庄严,悉如大王所愿,改汝字为无量清净,彼佛入灭后三佛出现入灭,经过恒河沙阿僧祗劫入第二阿僧祗劫,此时世界转名安乐,汝当于此时作佛,号无量寿如来……”∵[48]如是种种功德不可称说。根据上面所引经文,可知弥陀佛因位是非常非常长久的。他在这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中,随类化身来成满他的菩提大愿,常以四事供养一切诸佛,勇猛精进,志愿不倦。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诸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而且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49]并且“成佛已来凡历十劫”。[50]

在无量劫圆成大愿的过程中,阿弥陀佛随形六道,与诸类众生广结法缘。是故西方极乐世界成立方始十劫,即有无量不可算数的众生往生到彼刹,声闻菩萨的数目亦难以计算。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愿行功德所致。经云:“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51]佛度众生,众生受佛度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我人能遇能信净土法门,即是与阿弥陀佛宿世有缘之人,悉皆得受必定往生成佛之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