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读《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一、∵∵前言:∵

李老师1993年6月,第一次集众宣讲念佛之道《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时,曾经说:他最后要写的一本着作,是关于净土信仰的。[1]但如众所周知,李老师后来正式出版的着作中,并没有关于净土信仰的专着。然则,李老师阐述他对净土宗理解及信仰的文字,从1992年3月在《现代禅杂志》发表〈皈依弥陀〉以来,在相关的着作中一直持续出现。而对现代禅弟子专门讲授净土信仰的课程,主要的有:1993年4到8月讲,并将录音带公开发行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共7讲),以及1995年开始的,对“密严二会”同修讲课的实况录音,李老师后来选择其中13堂课,成为一套录音带,寄赠给现代禅同修听闻修习。2003年春,李老师又以全体现代禅同修为对象,讲授“净土念佛九堂课”,是为李老师最后正式的教授。这些内容,相当详尽地呈现了李老师对于净土信仰的看法。因此,李老师生前虽然未完成的这部名称订为《我为什么皈依弥陀》的着作,但笔者相信其内容已经详尽的说出了,并无缺漏之憾。

在我们的共修会成立之后,过去几个月,经世国、敏慧师兄姐的发心,已将前述三部讲义整理完毕,并作内部的出版。从这些讲义中,可以看出李老师的净土思想是宗本于净土经典,参酌历代净土宗祖师的言教,并以自身对佛法的理解与体证作取舍,而有其一贯的理路与脉络,形成深具特色的看法。

对现代禅的弟子来说,李老师虽然从1992年就开始提倡净土念佛,而且同修普遍都依师命,早晚念诵〈净土发愿文〉。但无论对李老师或现代禅同修来说,整个现代禅的教法仍是“以禅为主,以净为辅”的。虽然李老师1992年以来,一直强调净土宗是最成熟的佛教;虽然李老师后来几年,以自号“信佛人”来表白与其是个禅师,勿宁说是个净土信仰者;虽然李老师对于净土信仰的阐释,已经非常完整而有特色,但是直至2003年12月李老师往生前,李老师的思想,从来没有“以净土信仰为主”这样的方式,被好好的认识过。

笔者曾以〈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描述过李老师一生思想的转折,叙述其动态的演变。任教于世新大学法律系的张嘉尹同修,曾撰写〈现代禅及其思想特色〉一文,整理过李老师“以禅为主”的思想风貌,这是现代禅思想较为人所熟知的部份。但笔者认为,如果把轴心转移到“以净土信仰为主”,来看李老师的思想与信仰,将呈现出另一番风貌,而这将是李老师更成熟或更内在的思想与信仰的风貌。

李老师在2003年讲“净土九堂课”时,曾经谈到,当时现代禅教团以SARS疫病的流行为因缘,再度杜门潜修,其目的:一是为了“专心教弟子”,二是为了“可以如脱缰之野马,直畅本怀。”而这里,妨碍其直畅本怀的,正是现代禅过去的教理哲学风格。他说:“这么多年,现代禅的教理哲学风格已经建立。若(不潜修,而)还在佛教界谈,谈的一定要符合以前的看法。为了架构那样的哲学,必须牺牲本怀,或者说延后本怀。因为本怀太快,会乱了那个架构,否则‘现代禅’就要变成‘现代净土’了。”[2]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李老师如果要“直畅本怀”的话,他用了“现代净土”这个名词,来指称自己最亲切、最真实的宗教观。

因此,笔者在这里,尝试以净土信仰为轴心,重新整理李老师的思想与信仰,并且名之为“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

二、方法∵

如前所述,现代禅的教法是“以禅为主,以净为辅”的。因此,李老师在1992年“皈依弥陀”之后,虽然在信仰上推崇净土宗为最成熟的佛教,但是并未全然抛弃禅者的角色,也没有停止讲授禅法。如前所述,直到2003年之前,他并没有“如脱缰之野马,直畅本怀。”现在既然要发抉其被“现代禅的教理哲学风格”所“延后”或“牺牲”的“本怀”,应当将李老师讲授禅法的内容,暂时放入括号,而直视其阐述或抉择净土宗思想的部分。

“视角不同,则所认识的对象将呈现结构性的变化”,以“净土信仰为轴心”来认识李老师的思想,也将产生这样的效果。从选材来说,本文将把注意力集中在李老师对于净土信仰的阐释部份;从论述的策略来说,本文将先以《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作为基础,呈现李老师的净土信仰之要义,然后再以《密严二会讲录》及《2003年净土九课》观察其作为补充或推阐的部份。这样安排的原因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李老师首次有系统的宣讲他对净土信仰的理解,教导弟子如何念佛往生净土,且是公开发行的教材,因此可视为李老师的净土观的基调。《密严二会讲录》及《2003年净土九课》,时序在其后,故着重观其作为补充或推阐的部份。

三、关于《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在李老师的各种论述中,是第一次详述他对净土信仰的看法,因此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套“国语发音.平装9卷”的录音带,是由“台北佛教信心莲社”发行。在包装盒上有这样的说明: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为李元松老师一九九三年间讲于台北佛教信心莲社的法谈实况。内容共分七讲,依序为:

一、∵∵人间不是我的家

二、∵∵年轻的心不懂无常

三、∵∵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

四、∵∵憨憨的念佛最好

五、∵∵佛寺钟声告诉人们世间无常

六、∵∵知识份子为什么不相信三世轮回

七、∵∵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本套录音带原本只致赠给现代禅护法委员,后因许多护法委员认为本套录音带非常适合志在念佛解脱的行者听闻,理应广传;现代禅因而将这套录音带流通,和十方有缘的善信结缘。

“台北信心莲社”是现代禅教团创建2年后,付嘱见性法师主持的专门以念佛为主修的道场,对内称为“清净流”,对外称为“净土门信心莲社”。《现代禅杂志》25期(1992年1月),头版的一条新闻介绍了这一流派的成立。∵

长久以来,部份佛教人士总以为念佛法门是不了义的佛教,甚至有人比拟为波斯太阳神教,认为净土思想多少含有外道色彩。为此,李老师甚表遗憾,常感慨的说:“愿待自己更成熟之际,现代禅教团后继有人之时,有幸投入净土门。”∵

李老师虽以禅为名,弘化于佛教界,但心深深仰赞弥陀圣教,在现代禅的丛书,早已透露对净土的肯定;随着自修与弘化日久,益发增添对净土皈命之心,屡劝现代禅弟子:“倘若于本地风光念念不退转之境没有把握,则应禅净***,甚或舍禅一心念佛、老实念佛。”尤其经常向早期弟子吐露祖师禅高峻难修,并又须具足福报因缘,长期亲近大善知识;而净土教则依阿弥陀佛的誓愿,但一心归命,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即可收增长善根、消除业障之效,进而可以得定、发慧、开悟、证果,实乃广大群生依止的殊胜法门,期望有指导老师专攻净土,率先提倡都摄六根,万缘放下,一心念佛的法门。∵

在见性法师的主持下,1992年5月,现代禅教团成立“印经会馆”,统筹现代禅出版社的庶务。9月,印经会馆正式运作。11月,李老师开始常住印经会馆,在法务的余暇,参与着作文稿的修润工作。

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讲的开场白中提到,从1992年11月,来到印经会馆之后,就想与经常出入会馆、过去主要亲近见性法师的“信心莲社”的同修法谈。经过5个月的相处,对同修的根性更加熟悉之后,于1993年4月,开始每两个星期一次的共修[3]。从4月3日开始,到8月28日,共七讲,并将录音带结集成《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出版发行。

《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发行情况,如前面所引述的“出版说明”:“本套录音带原本只致赠给现代禅护法委员,后因许多护法委员认为本套录音带非常适合志在念佛解脱的行者听闻,理应广传;现代禅因而将这套录音带流通,和十方有缘的善信结缘。”而且李老师曾经一度有意将讲演的内容整理出来,以《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名称出书,但后来又搁置了。李老师在1994年8月1日《现代禅杂志》第45期,接受专访时提到:“本来我有一本《这辈子最幸福的事》预备印行上市,后因考虑一般人倘非对禅有深厚的基础,并不容易信解弥陀法门;基于能否利益读者的考量,书稿暂时被我留置没有印行。”笔者认为,这时的考量应该还包括前引2003年所说的:“这么多年,现代禅的教理哲学风格已经建立。若还在佛教界谈,谈的一定要符合以前的看法。为了架构那样的哲学,必须牺牲本怀,或者说延后本怀。因为本怀太快,会乱了那个架构,否则‘现代禅’就要变成‘现代净土’了。”[4]因此,这份《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文稿,一直要到李老师往生后,于2006年,才由华敏慧师姐发心,重新逐字整理出来,在共修会内部出版,作为共修的教材之一。

四、李老师自述“由禅转净”的历程∵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李老师成立现代禅教团之初,并未以净土宗的信仰者自居,即使前引《现代禅杂志》25期(1992年1月)现代禅教团成立专门以净土念佛为主的流派,当时对李老师的叙述仍然是:“随着自修与弘化日久,益发增添对净土皈命之心”,但到两个月后,《现代禅杂志》27期(1992年3月)刊登李老师的四则〈法谈摘录〉,其中最后一则是〈皈依弥陀〉,李老师才正式这样说:“面对人类的共业,渺小无知的我,很欢喜的皈依弥陀。”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李老师到这时才开始投入弥陀的信仰中。

关于李老师由1989年初出佛教界展现的理性、自力的禅者风貌,到1992年转成皈依弥陀的“信佛人”的历程,我在〈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有过详细的说明。

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李老师也有几处谈到这一信仰转折的过程。其原因,一是在弘法度生过程中的挫折与体认[5],这是与外弘有关的。二是随着佛教核心体认的深入而产生信仰型态的转变,这与内证有关。

我读过一些日本翻译的佛教通俗书刊,流行一种讲法,说“净土宗是佛教修行失败者最后的归宿”、“绝望的呼唤”云云。我想,这可能与日本净土宗发源于法然上人个人的学佛经历有关,而且也应该确有一部份的净土行人是这样来的。

但是,不能忽略另一部份明显的事实,那就是也确有一部份转入净土信仰的佛教徒,并不是由于他们在修证上的失败与挫折,而恰恰相反,是由于他们在原来法门体验的深化而来。日本禅宗大德铃木大拙的弟子秋月龙抿(玉字旁)写的《铃木大拙的生平与思想》,提到铃木晚年接触净土真宗,而思想与体验愈加深化[6]。

元代的禅僧天如惟则(寂于1354)写的《净土或问》,列举了许多提倡净土念佛的禅僧:属法眼宗的有永明延寿,属临济宗的有死心悟新、北涧居简、天目文礼,曹洞宗有真歇清了,云门宗有天衣怀义、圆照宗本、大通善本、慈受怀深等等。其中还特别引述真歇清了的《净土说》,指出“念佛法门”,“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大正47.293c),也就是曹洞宗的禅僧普遍都密修念佛。又说:“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大正47.293c)换言之,是在禅宗的体验之上,进而肯定净土宗的价值。从汉传佛教的净土宗的发达史来看,这种的“同时修习净业的禅者”,以及在此同时肯定“净土优于禅”,可说是汉传佛教的历史经验中更主要的脉络,而与日本净土宗的发展经验脉络不同。

李老师的由禅而至于皈依弥陀,可说是和汉传佛教的历史脉络相契符的,也就是同样是植基于禅的体验,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他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曾针对“***一般知识份子之所不容易信佛”作这样的说明:

据我的经验,对佛陀的信心,对净土的信心,它有一个基础要建立在:他对世间已经看透了。[7]

接着说:

***为什么会由禅转入净土?(刚才说的)那个次第刚好是一个证明,所以我说是‘我的经验’──因为***经过禅的修练。

我为什么会修禅?是因为我修《般若》;我为什么会修《般若》?是因为我修《阿含》。由《阿含》、《般若》、《中观》、禅,而由禅再转入净土。所有《阿含》、《般若》、《中观》、禅,都是在讲这个世间是很短暂、如梦如幻,这个身体好像是臭皮囊。……对世间多看破一分,对弥陀的信自然而然就增加一分;对弥陀如果真正增加两分的信心,一定相对的对世间看透两分才有办法。这是***的经验。[8]

笔者在这里,特别注意到的是:李老师在这段话中,用“由禅转入净土”这样的话,来描述自己的转变,换言之,是在“信仰型态的认同”这一领域的事。这是1993年说的。追本溯源,这一转变的时间点,应是发生1992年3月,也就是发表〈皈依弥陀〉一文时。李老师1993年6月5日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谈到:

自己从佛法、从经验里面,经过几百千次的思考,而最后确定的答案说:‘唯有皈依弥陀!’我觉得这个是最如实、最妥当,也是一条解脱的捷径。……

以***自己来讲的话,我大概是从大约四、五年前才慢慢地感觉这件事,然后一直到大概这一年多来,才感觉这个心愈来愈切,愈来愈亲切。……差不多到最近这一两个月,甚至是最近这一个月而已,觉得怎么样?还是只能够这样形容:愈来愈亲切、很亲切。[9]

依这段话,把时间推到“这一年多来”,同样应归结到1992年初,也就是写〈皈依弥陀〉时,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而且,到讲1993年4月讲《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之后,其亲切感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我们在研究李老师的净土宗信仰时,可以确定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五、现代净土宗要义之一:“念佛”──愿生极乐净土之心∵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阿弥陀经》

如前所述,笔者在这里,要将李老师讲授禅法的内容,暂时放入括号,而直视其阐述或抉择净土宗思想的部分,整理成“现代净土宗要义”。∵

净土宗最主要的行持就是“念佛”。∵

一般的佛教词典,谈到“念佛”,都会把“念佛”分为: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称名念佛等等。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特色,就是主张“称名念佛”。但是李老师在他第一次有系统的阐释念佛之道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第一讲,对“念佛”的界定,却完全脱离了上述的分类,而直接以净土宗根本经典《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为依据,来界定“念佛”。他说:∵

什么叫作“念佛”?“念佛”就是对阿弥陀佛有信心;“至心信乐,欲生彼国,谓之念佛”。

你对阿弥陀佛有信心,“至心信乐”。什么叫“至心信乐”?很虔诚的,很真心的,相信的、喜悦的、心甘情愿的,发愿说我以后要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这个叫作“至心信乐,欲生彼国”,欲生“极乐世界”那个国度。[10]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内容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志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这一段经文开显了阿弥陀佛他力接引的要义,也是整个极乐净土信仰的核心根据。李老师根据这一段经文,来界定“什么是念佛”,可说是扫除传统的葛藤,直探净土信仰的骊龙之珠。

六、现代净土宗要义之二:“往生净土”──生于如来之家,体现寂灭之乐∵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往生净土论》∵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对于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也就是往生净土的状态,有相当详尽的描绘。对此,李老师是信仰为真的,但他表示,无法像一般的净土宗的宗教师那样去复述或描绘。李老师在《2003年净土讲义》中说:∵

***的信仰是一种诚实的信仰。***不会谈到净土的种种事。***会说:“我信仰祂。”

如果知道往生后会去那里,那怎么会叫作“信仰”?那样叫作“了解”!可是有谁去过净土再回来的呢?没有!若有人能证明他信仰的对象,也就不会有万教了。[11]

李老师提倡的现代禅,强调“经验主义的精神”,也就是谈佛法,以忠于自己的经验为原则,不作耳食之谈。在经验主义的原则下,“信仰”即是在“无知”的情况下,采取信仰圣言量,随顺圣言量的态度。

对于净土的依正庄严,李老师除了随顺经典的描述,视为信仰的内容之外,但是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讲,也曾有过比较详细的解说,表达他对于经典的诠释。他引述北宋云门宗禅师天衣义怀(993~1064)的“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12]的讲法,认为不能把“往生净土”理解为“空间移动的去来”,而应理解为“业力与意识型态的改变”。他说:

无有戏论的涅盘境,庄严万千的极乐世界境,虽然有时候也运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来描述,让你感觉那里好像是一个空间、一个地方。不过,那是用我们能够理解的时空观念来描述极乐世界。其实,真正的情况恐怕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凡有思议,都是属于人间的事情,都是属于人类的意识型态、人类的眼球神经的基础之下来显现的。可是,极乐世界又哪里一定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古德说:“去则实不去”,因为“去来”是世间的现象;“生则决定生”,“生”是什么?往生,真正生于如来之家,就是决定生。

我们多多少少、隐隐约约受到唯物论的影响,所以也用这个世间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来拟臆、想像圣境,想像佛土,想像佛国净土。这个就是凡夫心!生灭心!

其实真正念佛的人,不是要让你去理解到底是几公里、几英里、几光年的空间。不是!是要让你至心信乐。

至心信乐,欲生彼国,会产生什么?会产生你业力的改变,会产生你意识型态的改变。产生你的整个业力、整个我们所说的一股幽暗的无明,会得到扭转。“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旦你的幽暗的意识得到净化改变,佛教事实上是在讲这个而已。[13]

以“无为涅盘界”来诠释极乐世界,可说是历代净土宗祖师的共同见解。李老师因此把“往生净土”诠释为“生于如来之家”,也就是扭转无明、改变凡夫无始以来颠倒的我执、生灭见等等。∵

从这个意义来说,“往生净土”就不是空间的去来,而是无明业力的扭转。基于同样的理趣,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5讲,李老师还特别从“诸法本来清净”的理趣,发挥他的净土观。他说: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当下都是大日如来,其实都是法身的一部份。换句话说,我们都同时存在秘密庄严的世界里。……

其实我们大家都在佛陀的保护之下,我们大家都在佛陀的怀抱之中。问题是:古代的祖师是完完全全的全证,他完完全全对这件事情通天彻地、彻彻底底。他活着的时候,就享受到被如来拥抱、保护的那种安心跟喜悦、泰然、寂静跟无诤。

我们一般的凡夫,差别是在于我们对这件事情没有认识,我们没有觉悟,我们不晓得。因为我们不晓得,所以我们不满足,我们一直要去追逐一个东西来让自己依靠。其实你不晓得说,你不需要再去拥有什么东西了。因为,如来已经当你的靠山了,你已经在如来的怀抱之中了。……

因为我们对这件事情没有认识、没有觉醒,所以我们一直感觉不安全,我们一直感觉忧虑、不安、彷徨、矛盾、苦闷,是这样的缘故。但是如果哪一天,我们跟古代的祖师大德一样,我们终于发现,其实我们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在如来的怀抱之中,每一个人都在大日如来的体性里面。如果这样的话,你会怎么样呢?你会得到大安心、大自在。

以前永嘉大师在他的证道歌里面有一句话说:“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白话文的意思,“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就是对于人间的一切因缘、一切果报,把它宽松一点吧!放手!不要那样的执着。“莫把捉”,就是不要执着。所谓“寂灭性中”,用净土宗的话来讲,就是“在弥陀的怀抱之中”。“随饮啄”就是随缘饮啄,肚子饿就吃饭,口渴就去喝茶,没有钱就去赚钱,生病就看医生;就是逆来顺受,能够知命乐天,安之如素,随顺因缘无挂碍。这就是随缘了旧业。但是心不再造新殃,我们的心不再造新的业力,一直都安住在如来的怀抱里面。[14]

从这个观念来看,李老师把“在弥陀的怀抱之中”理解为“寂灭之乐”。“生于如来之家”也等同是“体现寂灭之乐”。

七、现代净土宗要义之三:“阿弥陀佛”──法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阿弥陀经》

李老师把“往生净土”界定为扭转凡夫的生灭妄执,生于如来之家,乃是因为他把“净土”或“如来之家”理解为“无有戏论的涅盘境”。同这个理趣相关连的,是李老师无意去分辨阿弥陀佛与其他诸佛的异同。

“一佛一切佛”、“诸佛平等”、“佛佛同道”是佛教的通义。但部份净土宗人喜欢强调阿弥陀佛的特胜,而贬抑其他诸佛,甚至有“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其他诸佛是阿弥陀佛之臣”的讲法。这不但违背佛教通义,且无聊至极,徒生葛藤,笔者曾撰〈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考〉一文加以辨正。李老师对此问题的意见也是一样的。他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5课说:

总而言之,我勉励大家,就是要皈依佛陀。“皈依佛陀”或“皈依阿弥陀佛”意思是一样的。你们不要分这是爸爸的、那是妈妈的,他们都是一家人。有时候称“南无阿弥陀佛”,有时候称“南无佛陀”,都是指伟大、无限慈悲、一切圆满的觉者。[15]

在“诸佛一体”的认知下,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5课这样说:

众生、因缘、法性、如来,阿弥陀佛,这是四位一体的,是一件东西。然后,因为我们颠倒梦想,我们自己产生执着,产生分别,所以在那边起贪、起嗔,结果是自苦其心,自己苦自己而已。如果有人了彻了,诸法因缘生,一切如梦……。了解的人,就是寂灭性中随饮啄,就是随顺因缘无挂碍,饥来吃饭倦来眠。[16]

从这一段解说可以看出:首先,李老师把“阿弥陀佛”等同于“如来”,也就是普遍性的佛,而无分别。

其次,李老师“众生、因缘、法性、如来四位一体”的说法,是龙树菩萨“法性论”的理趣──“缘起生灭的当下,即是不生不灭”的说明。“如来”就是缘起的真实相、寂灭相、离于染污的清净相。这样的讲法是龙树哲学的通义,并无奇特之处。李老师的弥陀观的特色在于:并不认为“法界因缘的生灭聚散”,除了是“离于染污的寂灭相”之外,同时也是全然机械性的、无识无知的死物,而是倾向于相信祂是“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

关于这一问题,李老师在1993年6月5日讲《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时,这样说明:

前一阵子,我跟永川说,“***皈依弥陀,有第二层次的信,一般人不了解。”

我说:“***‘皈依弥陀’有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层次,一般有悟境的人还可以理解。可是第二层次,很少人了解我的心。”我顺便说给你们听。

我大概半个月前跟他讲的。我说:“***的‘皈依弥陀’,第一个层次的意思是:‘弥陀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无量无边,无法思议’,第二个意思是指:‘不能去想哦!’不能去想,不能去动脑筋思维,你就只管念就好了!你就只管信就好了!你不可去想!‘不可思议’有这两个意思,而是第一层次的意思。

这个意思,一般禅师容易了解。为什么呢?一般的禅师大致上就是属于‘不能去想’。‘不能去想’就相当于禅的无功用、行云流水、不可思议。不能去想,只能‘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这是第一层次的。

但是我的第二层次对弥陀本愿的体验,是一般人比较没辨法了解的。就是‘不可思议’指的是:不是相当于禅的那一种‘不能想’、‘不可以想’而已,而是带有什么?不可思议里面,是有无量无边的神秘力量在那里。就是:在弥陀的本愿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因缘在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神秘力量。”

为什么会这样?***说:“能够感受到法界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这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要有自知自觉,要自己走到那里,自已就感受到了,那没办法说明,这个是超理性的。”[17]

李老师把对“法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或称为“阿弥陀佛”的这种觉察或信仰,视为一种主观的、超理性的感受。但李老师并不认为,这样的主观的、超理性的感受是无端的、愚昧的表现。相反的,李老师认为,这样的感受是反省人生、透视人生的真相之后,生起的智慧性的体会。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说:

我知道人类很卑微、渺小、无知,世间无常,人终有一天会死。你体认这一些,很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一种无形的信仰的力量。这无形的信仰力量,没有偏离经验主义,还是一样。

所以,***才会说,要真正皈依弥陀,你要有智慧。或者说,你要有人生经验,很自然而然,你就会皈依。它绝对不是迷信,它是一种智慧发展到极致之后,或者说福至心灵,突然之间,因为自己的善根发露,突然之间,接续着过去世的因缘,突然之间,一下子相信了。[18]

笔者在〈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中曾经引述李老师在2000年出版的《禅的传习》〈上帝是否存在〉一文论述“人之所以会信仰上帝,或‘不可思议’的弥陀,它并不是非理性的。它跟人类自觉到自身实乃极软弱、有限、卑劣、渺小的宿命是有关连的。也就是,由于认识到人(或人生)是不圆满、不究竟、不自主的,于是‘信’乃生起。”这一命题的过程,并认为:“这一大段文字,是李老师的‘真理观’中,最重要,也最具启发性的一个论证,是李老师从‘理性、自力的学佛态度’到‘他力、信仰的学佛态度’转折的关键。”[19]现在看起来,李老师对这一转折的描述,在讲《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时,已经清楚的铺陈。

八、现代净土宗要义之四:《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信者往生∵

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无量寿经》

以“法界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来诠释“阿弥陀佛”,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阿弥陀佛无条件救度凡夫到达净土──“解脱境”的慈悲本愿。李老师在2003年的“净土九堂课”中说:

弥陀知道人靠自己无法解脱,所以,能否往生是决定在弥陀的“愿”,是你对弥陀的“信”。不是你修习戒定慧,往生的机会就多;没修戒定慧,往生机会就少,而在于你是否真的相信,否则,就变成往生净土是有条件的。***相信弥陀是无条件的;若有条件,祂就不会建立弥陀净土。[20]

李老师的这一说法,显然是来自李老师对《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理解。前面说过,李老师根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来定义“念佛”。又,现代净土宗的日课,是早晚诵念宋代天台宗僧人慈云忏主写的《净土发愿文》,而《净土发愿文》的核心依据,就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由此可见《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是整个极乐净土信仰的核心根据,也是李老师净土信仰的核心依据。∵

依据前引的这一段话,李老师对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理解,决定能否“往生净土”一事,从阿弥陀佛来说,是祂的“愿”,“无条件的救度的愿”;从凡夫来说是“信”,“愿生彼国的信心”。∵

唐代善导大师以“十声”来解释“十念”,这是汉传及日本净土宗教义传统中的重要诠释。但《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精确的说,指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笔者在过去的论述中,已经详加辩正,指出从梵文本的原意,“十念”是“生起愿生极乐世界的想法十次”[21]。而我们从李老师对“念佛”的界定可以看到,他对“十念”的理解,也是如此,也就是“很虔诚的,很真心的,相信的、喜悦的、心甘情愿的,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的心念。

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曾过样说:∵

只要能够曾经心中有佛的信心,能够至心信乐念十句佛号,经典明白地这样讲,这样的人就能够往生净土了。……

只要能够偶尔心中有佛、偶尔念佛,其实这样就决定往生了。[22]

这段说法,看似随顺善导大师以来对十八愿文的传统诠释而未作细致的分辨,但是究其实质,仍然可清楚的看出是李老师的意思仍是指“心念”而言。

其次,关于十八愿文所表达的“无条件的救度”,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讲的最末后,引述苏东坡(师于此口误为“郑板桥”)的诗句:“人皆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然后说:

我说,他的感情就好像阿弥陀佛啊!统统不必修行,一样可以到达极乐世界。……恶人也可以往生!造十恶、造重业的众生,念佛一样可以往生。你看弥陀的慈悲。郑板桥这个人,我看应该可以解弥陀的精神。[23]

但李老师对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无条件的救度”理解,并不像一些净土宗人,尤其是一些受到日本净土宗影响的人那样,把阿弥陀佛名号的威力无限放大,主张甚至“不小心听到名号、无意识念出名号”的,都蒙弥陀救度,也就是把“弥陀无条件的救度”客观化,就像“火石相撞,就会出火花”、“水的温度到沸点就会化成气体”那样的客观。李老师不如此理解,李老师把领受“弥陀无条件的救度”的关键,置于信者心中主观的信仰,李老师把这总结为:“信者往生”。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说:

能不能决定往生?据***的感受、理解,还有信仰是这样的:什么样的人能够往生净土?就是:“念佛一心皈命可以往生”,有的“不一定要达到一心皈命也能够往生”,有的“十念往生”,有时候***说“早晚念一句佛号可以往生”。到底这样是不是漫无标准?

其实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直接讲:“你念佛念到你感觉一定往生,那个人就一定往生。”。简单地讲,往生净土是“信者往生”四个字而已。信就往生了。可是到底什么叫作“信”?那要问你自己,而且你自己也知道你到底有没有信。也就是说,能够往生的人自己会知道的,自己有把握一定会得救。[24]

“信者往生”隐含一个意思,就是虽然口里念佛,但是心里仍然存疑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因此,“称名”只是工具,它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信心。他说:

有的人要念一万句佛号,甚至要念几百万句佛号,他才感觉有把握。其实他念那么多佛号,最后是成就一个信心。他相信,他有把握了,有信心了。

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他只是临终的时候,有人在他耳际跟他助念,他不晓得为什么福至心灵,那个时候他信了,那个人也能够往生。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一些是人的业吧!

那有没有人一辈子一直念佛,到有一天的时候怀疑了?有!也有。

所以,古德说:“承当此事,直须审细。”要承当这件事情,要严格一点、谨慎一点,不要很粗心大意说:“我没问题了!”有时候真的业障现前,你可能手忙脚乱了。[25]

至于如何确立往生的信心,李老师接下来也作过一番的讨论。首先,“信者往生”的基础,当然是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李老师说:

弥陀有讲过:“只要有人想来我这里,他称念我的佛号,曾经称念过十句,他就能往生。”这么简单。你相信不相信?我是相信。……如果不能够往生,是弥陀的问题,他要给我负责,他要赔我啦!……[26]

接着,李老师又引述日本净土真宗的亲鸾上人在《叹异抄》当中所说的“必定下地狱的我,即使念佛被法然所骗,念佛不能往生净土,也心甘情愿”的意思,指出,由自知自觉渺小卑微修行者,产生的对于不可思议法界力量的皈依,是非常甘愿的。他说:

对我而言,那是一个不可知、不可测、不可思议的法界,以这么轻、这么微小、这么无知、无能的我们,注定是没有用的人,以这样的人来皈依一个无限的法界,其实(即使被骗也)值得啦![27]

换言之,李老师提出了一种经由深刻的无我的体验,以及哲学思辩式的反省,而得来的绝对的信心──即使被骗也甘愿相信的信心。这样的信,是由智慧转来的信,也是无以动摇的信。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说,也就是经智慧而转出的信,是李老师净土信仰最精彩的地方。在叙述完这个理趣之后,李老师说:

***是把我(自己皈依弥陀)的经验告诉你们,你们如果觉得有道理就来吧!你们若觉得没有道理,我想每个人都有很多因缘。以我的术语来讲,那也是“弥陀的安排”;你们不信,也是弥陀的安排,大概是这样吧![28]

九、现代净土宗要义之五:“心念”重于“口念”∵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观无量寿经》

前引的这一段李老师对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理解:“只要能够曾经心中有佛的信心,能够至心信乐念十句佛号,经典明白地这样讲,这样的人就能够往生净土了。”虽然看似随顺唐代善导大师以来,以“十声”解释“十念”的讲法,但若从李老师其他地方的分辨来看,李老师认为“念佛”的要点,是“心念”而非“口念”,殆无疑义。∵

关于这方面的分辨,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数度谈到。在第一课中,李老师解释何谓“好好念佛”,认为关键不在“佛号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愿生极乐的心。他说:

关键不在佛号念多念少。不是!而是在你心中有没有佛,你心中有没有弥陀,你心中有没有“志心信乐,欲生彼国”。你心中“至心信乐,欲生彼国”的心,就能够得往生,而且是决定能够往生。[29]

李老师在第三课又说,念佛的要点,不在于多念,而在于虔诚的、真心的念。他说:

念佛不是多跟少的问题。念佛不在多,在虔诚──很虔诚、很真心地念佛。

就好像说,你叫一个朋友。你如果不是很真心地怀念你这个朋友,你经常跟这个朋友讲:经常喊他的名字,经常叫他、喊他,你这个朋友当然对你也会不错,但是可能不及一个很真诚地只喊一次而已。

我的意思是说,你不是很虔诚的,你念一个朋友念一百次,不及一个很真心的朋友念一次而已。我想,人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诚意不是以次数来表达的,而是真心。

阿弥陀佛,佛陀是那么伟大的圣者,你心里在想什么,他当然都知道,他马上能够感应到了嘛!所以,不是念多念少的问题,是诚恳,是真正的“志心信乐,欲生彼国”啦!真正的想说:“唉!人生很快就过去了,我的理想、我的皈依处,不是在人间的什么地方,我的皈依处是在弥陀净土。”你真的有那颗心,早晚有空的时候念一句。一句也可以,十句也可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到了![30]

在第三课,李老师甚至在强调“念佛不在求多”时,批评一般佛教徒“有口无心”式的念佛模式。他说:

念佛不用念多,不是在比赛!

哈哈!我看过有人,用念珠念佛,一圈一百零八颗,他说:“我今天已经念佛几圈了!”而且,他念得很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时候,我看他怒发冲冠,好像很生气。我看过一边骂人,一边剔念珠的。有人有这种功夫,你知道吗?他念珠一拿起来,已经达到“无功用”了。他可以一边骂人,一边念珠继续剔。而且剔到佛珠的时候,他还会调头。哈哈!你们知道吗?念珠有一颗佛珠,他剔到那个地方,不能越佛头,就要再转过来。骂人骂到剔到那个地方,就转过来,还继续骂。

有这样的。但是念佛不是这样的。念佛不是求多。“南无阿弥陀佛”,真的很虔诚的一句,就感应到了![31]

从以上这些话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李老师强调的“念佛”重在心念,故重视念佛之心的真诚、虔敬,而对于一般传统的净土行人强调念佛为“口念”,乃至于陷入只强调“称名数量”的窠臼,是不以为然的。

然则,李老师尽管对于“念佛求多”的窠臼不以为然,但是李老师仍然提倡在重质──“虔诚”的前提下的“常行念佛”。《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最后一讲的最后一段,李老师就是以劝弟子“常常念佛”作为结语的。他说:

总而言之,***的经验、我的信仰是:“念佛是很重要的,念佛是很好的。人常常念佛,会慢慢相信佛;人常常念佛,也会慢慢皈依佛。”[32]

十、现代净土宗要义之六:功课:早晚诵念〈净土发愿文〉∵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净土发愿文〉

关于念佛,李老师以“愿生佛国”来定义“念佛”,重视“心念”,而非“口念”,称名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信心”。在这样的前提下,李老师为信仰净土念佛的弟子提出的功课,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有二种说法,一是:“每天早晚诵念〈净土发愿文〉”二是:“每天早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课,李老师教导现代禅的弟子,平常念佛的方法就是: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合掌念佛。我们不是有〈净土发愿文〉吗?“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把〈净土发愿文〉很虔诚地念一遍。[33]

在第四课中,李老师说:

***勉励你们,要真正的信是不太容易的。可是无所谓,就早晚念佛。早上要出门之前,就是一分钟的时间而已,合掌:“南无阿弥陀佛!”念一句也可以,两句也可以,三五句也可以,就是看你时间多寡。合掌就是一心。……在那个时候,很虔诚、很专心地“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么一句就够了。

早上出去之前,要先合掌(念佛),晚上睡觉之前,“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就好了。就这样早晚一句,你慢慢会变化的。[34]

从李老师对“念佛”的定义来看,早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和早晚诵念〈净土发愿文〉,并没有差别。这是李老师对于现代净土宗日课的看法。

李老师生前选编的《现代禅的教育》(师往生后,以《李元松老师语录》之名出版),在〈皈依弥陀〉章中,也是把这两种日课同列在一起。第611条说:

平日早晚虔诚的念佛,唱诵〈净土发愿文〉,然后,在不违背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这也是我教导现代禅入门弟子的另一项法门。

第615条是: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

这两句法语,它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讲法有详略的差别而已。

关于念佛“只要一句”就够了,这是李老师念佛不在多,而在虔诚、真心的必然结果。这个意思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曾经这样强调过:

我们早晚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话,一句就够了。真正很自动的,没有人强迫你,也不是人家鼓励你的;不是你太太说:“你要出门了,有没有念佛号?赶快念佛号,才可以出去。”晚上回来要睡觉了,怕明天早上醒不来,你妈妈叮咛你:“有没有念佛?”你才:“好!阿弥陀佛!”这样的话,也是有功德,可是比较不理想。***的意思是说,要自己自发性的、自觉的。……

早晚念一句佛号,我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假如能够早晚念一句佛号,那其他的,***觉得一切都慢慢来,慢慢来就无妨了。因为就算你在有生之年,不能悟道证果,可是最起码能够往生极乐,在弥陀净土里面修到不退转的菩萨,然后再倒驾慈航来人间度众生。[35]

至于把“念佛号”等同于唱诵〈净土发愿文〉,从文字本身的意义来看,“南无阿弥陀佛”是“皈命阿弥陀佛”的意思,而〈净土发愿文〉则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篇祈祷文,表达愿佛摄受,往生极乐世界的祈愿。笔者认为,李老师把“称佛名号”和“对佛祈愿”等同起来,乃是把“称佛名号”视为祈祷的一种方式。早晚虔诚、真心的称念佛号,其实就是早晚虔诚、真心的祈祷之意。而早晚虔诚、真心的唱诵〈净土发愿文〉,更明显的,也是早晚虔诚、真心的祈祷之意。

从这一意义来说,李老师所设计的现代净土宗的日课,乃是早晚各虔诚祈祷一次的意思。这和一般传统的净土宗的功课,每天称名数万遍,求得“一心不乱”、“念念不舍”或“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的禅定或智慧方面的功夫是不同的。在戒、定、慧之外,李老师的现代净土宗的日课,重视的是以信心为基础,而使信德增长,乃至成就信心的祈愿。

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最后一课,也就是第七讲,总体说明如何使人由“不信佛”渐渐“相信佛”的途径,总共谈了三种,一是人生的历练,二是佛教的真理,也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感触,换言之是智慧的修习;第三就是“念佛”。他这样说:

人要真的信佛、皈依佛,没那么简单,真的没那么简单。上次(指前一讲“知识份子为什么不相信三世轮回”)***大概提到这样:第一、要经历人世的沧桑。阅尽人情,历尽沧桑的人,比较可能慢慢地相信佛。

另外一点,有对于“五蕴”以及这个身体是苦的、无常的、危脆的、变化的,以及和合无我的、如梦如幻的,有亲切的感触,以及经常做观察的人,由于了触自己的虚幻、卑微、渺小。在这样的情形下,人才会愿意舍弃个人的小我意志,而愿意皈依服从一个不可知的宇宙大意志。[36]

这两条途径,大概都是就李老师自己的经验而说的。在最后,李老师又提出第三个途径,就是“念佛”,认为“人常常念佛,也会慢慢皈依佛”。他说:

人要信佛、学佛、皈依佛,甚至在这一生化解无始以来的业障,达到达隅发的一念贪嗔痴都没有的,这一些事都非常困难,非常不容易。但是假如能够早晚念佛,会大有帮助。

早晚念佛,中间看你修什么,都无所谓。经常念佛、早晚念佛,会慢慢增长你的福报、慢慢增长你的智慧,慢慢让你的心柔软,慢慢让你信佛、皈依佛。……

假如能够念佛的话,即使今生不能现证解脱,来生也能够往生极乐。念佛法门不限男女老幼,不论利钝贤愚,都能够念佛。[37]

而这就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最后的结语。在这里,李老师提出的就是:除了人生的历练、佛法的智慧之外,“早晚念佛”这一功课,也是“成就信心”的重要的途径。

关于李老师教导的现代禅同修早晚念佛的功课,到1995年10月12日开始“密严二会”时,订为:早晚在佛龛前烧香、念〈净土发愿文〉,然后以数珠计数,十声剔一颗佛珠,剔完一圈即可。[38]到1996年3月6日“密严二会”第12课时,又加上〈忏悔偈〉。早晚课的内容定为:焚香、拜佛、诵〈忏悔偈〉、诵〈净土发愿文〉,然后以数珠虔诚的念一串的佛号。[39]这大概是最终确定的版本。

十一、现代净土宗要义之七:念佛之外的平常人生──快乐、聪明、有品∵

当熟计思,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无量寿经》

在前引《现代禅的教育》〈皈依弥陀〉章两条谈到现代禅弟子念佛的日课时,李老师都说,在唱诵念佛和〈净土发愿文〉之外,就是“在不违背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或者说“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这样的精神,可以说贯串在李老师生前讲述的净土教中。

这样的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念佛之外,就是平常的人生”。李老师对于念佛以外的平常人生,简约的谈是“随心所欲”、“只管生活”这一类言简意赅的话,追究它的内容,事实上又谈得相当的丰富,各个不同的地方,开展的详略不一。如果要提出稍为再具体一些,应是“快乐”、“聪明”、“有品”这三个纲领。

2003年李老师最后讲授“净土宗九堂课”时,解释自己提出的“活着的时候,努力做一个觉悟的人,死的时候往生弥陀净土”时,这样说:

活着的时候做一个觉悟的人,具体的说,就是做一个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人,做一个非常快乐、聪明、有品的人。死的时候,往生弥陀净土。[40]

“快乐、聪明、有品”是李老师生前经常一并提出来说的三件事,可说是现代禅平常人生的三个纲领。“快乐”指的是“任运放旷”的生活态度,“聪明”指的是要学习处世的聪明练达,“有品”则是“要有古人风”。

关于“快乐”或“任运放旷”的生活态度,是李老师从1989年提出“现代禅道次第”以来,就确定下来的修行观,把“开放心灵”置于道次第的第一阶。

在“密严二会”中,李老师教导弟子在念佛之外的平常人生之道,又特别提到“任运放旷”或“任运浮沉”的生活态度。李老师在第九课,回答同修的提问,把其中的理趣说得十分的清晰:

同修:***说“任运浮沉”,就是随意生活,纵情于七情六欲之中,不刻意造作,过凡夫的生活。那我是想问说:“狂心未歇,歇即菩提”,不晓得要怎样统合起来?

***:“狂心”是指“没有警惕诸行无常的心”,***有时候叫它作“年轻的心”。“任运浮沉”、“任运放旷”跟“狂心顿歇”要怎样统合呢?

因为它是两个不一样的事情啊!“任运浮沉”并不是“狂”。你纵情于七情六欲并不是“狂”。

为什么教你们要纵情于七情六欲,要任运浮沉?因为那个是你已经有的压力。已经有的东西,你与其把它压抑起来,不如应该随顺因缘,受用五蕴之身。随顺因缘,你比较不会在这地方有太多压力,有太多心思在这里。然后,这样好修行。

这样讲,不晓得你听懂不懂?也就是说,“任运浮沉”的目的,是要抒发我们内心的压力。因为你内心有压力,你狂心没办法歇的啦!

我们抒发并不是教人家纵欲。我们抒发之后,偶而还是要念佛、打坐。抒发之前后,早晚都有做早晚课;抒发的前后,我们都有警惕诸行无常。所以这个抒发情欲,是一个必要的道次第。

如果你没有这样,你整个人就会太紧了。太紧了,你以为你修得很好。其实人家看你喔,凡夫看你,觉得你很古怪,万事不与人同;有眼光的人,有道眼的人看,知道你在修苦行──邪见、苦行,很快你就会投降了。……

“任运放旷”,从佛教的立场来说,是一个不可超越的道次第。……

每个人对欲的要求,深浅厚薄都不一样。可是每个人都应该适度地、随分的去任运浮沉,去开放他的心灵,抒散他内心的压力跟张力。然后,我们并不以此为究竟,这个只是道的一环而已。因为前有警惕诸行无常、做早晚课,然后有随喜的念佛,和随喜的打坐,所以这样来,才有办法在轻松宽坦、没有刻意造作之中,来增长你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41]

“开放心灵”是“现代禅道次第”的第一阶,这是李老师由禅到净土、自始至终一贯的看法。我们要从这个背景,来理解李老师的这一类法语“生活中,每天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然后随心所欲,一切都圆满。”和“平日早晚虔诚的念佛,唱诵〈净土发愿文〉,然后,在不违背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这也是我教导现代禅入门弟子的另一项法门。”时,才能正确的掌握。

这是“快乐、聪明、有品”中的“快乐”。

至于“聪明”之道,李老师在讲述念佛之道的时候较少开展,相反的,在初讲念佛之道的《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时,对于“有品”,说得更详尽。第3课说:

我觉得我们要学佛,先把佛撇一边,先不要学佛,要先学做人。……因为你是人嘛!你要先把人的本份做好,然后再升华人的品质、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愈来愈成熟,人的心灵愈来愈寂静。“人成即佛成”,人做得很好,很自然而然就成佛。

我们一下子要学佛,不好学,而且有时候会变成“邯郸学步”。……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学佛没学成,结果连做人也忘了。就好像“邯郸学步”一样,用爬的回来。结果里外都不是人,佛也没学成功,做人也不会做,这样就不对了。……

人哪!不是人就会做人耶!…你只是有做人的资格,不是很会做人。很会做人,那个要学。……

好!那怎么做人?我觉得做人要有“古人风”。什么是“古人风”?我想也不须要太多作说明,你们应该都了解。大致上就是:明理尚义,守信重诺、观功不观过、惜情念恩、果敢受苦,堪任难事,质直、心柔软,大概都是这些美德。这些都是古人风格、古人的风范。

这些要做到,做这一些,可能一般的社会人士会觉得你笨笨的,会觉得你这样未免太忠厚老实了。不过,倒也无所谓。我们做人要做给真正的大善知识来欣赏、真正做给知音的人来了解就好了。做人并不是要做给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喜欢我们、每一个人都认可我们。那没办法。我们做人要向古人学习。做人只要得到仁人君子,有修养、有修行的人肯定,那个比让一般人赞美还重要。所以,有德行的人比较孤独,所以抱道自重、守道自重、守身如玉。[42]

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课,开示念佛之道,介绍念佛的原理与方法、日常功课之后,接着提示了“具体要怎样做”的次第,也就是由“真心”、“直心”而达到“一心”、“无心”的阶段和次第。也就是从真心的和人相处开始,从做一个“心口相应、表里一如”的人开始,逐渐形成“一贯的人品”,从而进入“一心的状态”,也就是“禅定的个性”,然后达于“不可思议”的体验,即是“无心”。[43]李老师在第三课,又解释说,真心、直心即是“古人风”的内容:

我在第一次共修的时候提到,就是要“真心、直心、一心、无心”。古人一定都是真心的,古人一定都是直心的。有话都直讲;有话没有讲,就是心中没有事。……好好地做人,有节有骨的一个人格者。以这样的人格者来念佛,最起码也能够中品上生。[44]

关于学习“快乐、聪明、有品”的处世之道,和“念佛”之间的关系,李老师认为,因为无论有没有学佛修行,这三者可以让人过着快乐、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它有第一的重要性。他在2003年的净土讲义中说:

先将信仰撇开一边,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应是快乐、安居乐业的生活。以这个为信仰的基础,这样没有失去什么,是很理智的(信仰态度)。[45]

但是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人生是短暂的,生死大事才是第一要紧的。所以,学习“快乐、聪明、有品”的处世之道,就变成次要的,可以随分随力的学习。因此在2003年净土讲义的同一篇,李老师最后说:

(无论德行好坏、涅盘体验的有无,只要信佛念佛,)往生,大家都一样,差别只是现在的安心、谈玄说妙的高低,但这些是次要的。

人生很短,诸行无常,不管快乐或忧苦,人生很快就过去了。主要是生死大事──人能不能往生。

生的时候,随分随力,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的人。但重要是一心皈依佛、一心念佛。

皈依佛,然后随分随力做一个快乐、聪明、有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的人。[46]

学习“快乐、聪明、有品”的处世之道,和念佛、皈依佛之间,有一个这样的辩证的关系。

十二、现代净土宗要义之八:皈依佛的人生──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会∵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作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经》

“快乐、聪明、有品”是“现代净土宗”面对念佛以外的平常人生,所采取的态度,也是李老师教导弟子作为信佛、念佛的基础,至于以信佛念佛为主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心态,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中,随机作了一些经验性的说明,如第3课说:

当自己念佛,心中有佛的时候,世界一切都是好的;世间一切遭遇、一切的际遇,都是满足、甘心、甘愿。就会变成这样。[47]

第4课说:

如果是一心皈命弥陀的时候,大致上我可以作一个描述:他会心无时不刻洋溢着安详、轻安、无碍、没有恐惧、没有不安,安稳稳、乐陶陶,所见一切光明。所谓“一切光明”的“光明”,不是“亮”的意思,不是像电灯很亮的意思。“光明”的意思是说很吉祥,所到之处很安稳、乐陶陶,即使走暗路,也觉得阳气充足,去到什么地方都很安心,无忧无怖。[48]

第6课说:

假如你们对佛有信心的话,你们就能道道地地、非常踏实地做一个佛教徒、做一个佛的弟子。这样你们会得到来自三宝的加被,会身心柔软,踊跃轻安。[49]

李老师在1997年4月5日在密严精舍对同修的法谈中,从另一角度作了更清楚的说明。我们用“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会”来作为这段法谈的标题。李老师说:

念佛是对的,没有人敢说念佛不对;问题在你用什么心、什么方法念佛、念佛的目的与动机是什么?这才是关键。……

念佛是一种皈依、祈请加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一般人念佛,是嘴巴念、心里想,但究极而言,他没有活在佛的世界,他的意识上、生活上,佛的角色是不重要的。

***的念佛,有念无念无差别,是心中有佛、生活中有佛,起心动念都有佛的影子,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会;佛是我家一员,是我生活的主宰。若无佛,世界就成了无法想像的悲惨!此心境、此意识形态,是走到哪里都很坦然。包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在这样的心态下进行。这就是***所说:“皈依是佛教最难也最高”之处。要发出这样的感触,才了解太虚大师《三宝歌》的内涵。

一般人心中无佛,也不信佛,所以修行很久,也得不到佛的加持,感受不到佛的摄受。什么是“感应”?就是感觉而相应,感到无形的法界给他反应。这是心中有佛的人,才有的回应。所以,同样是早晚课,有心、无心,差很多。

一切戒定慧之修习,应在皈依三宝的前提下才有效。若心中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善知识,则三学之修,障碍多,难成就。若生活中有三宝,立即相感应了。一般人修行如投资,为了分散风险,只把一部分生命与拥有,赌在三宝上,却保留九成,所以他不成功。

心中、生活中有三宝的人,已活在三宝的慈光加被中。经云:“佛法如大海,凡夫不可测;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又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50]

这一段法谈,把信佛、念佛的人的心态形象而具体地说出来,而显示了现代净土宗的念佛观的特色,可说是发前人所未发。

十三、现代净土宗要义之九:以念佛为基石的生活与修学∵

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佛、念僧。──《阿弥陀经》

李老师的现代净土宗信仰,教导人们建立以念佛、皈依佛为基底的态度。建立信佛、皈依佛的意识形态或人生基调,是最要的一件事。而在此基础上,一切世间善行都是好的,相反的,若没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则可能仍然离道很远。李老师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2课说:

只要心中有佛,不管你做什么。你只要心中有佛,照顾儿女、孝顺父母,也是佛道;只要心中有佛,去救助雏妓,做环保运动,与人为善,助人,甚至默默做些好事,这些都是成佛之道。只要你心中有佛!

反过来讲,如果你世俗心太重,心中没有佛的念头,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甚至于乃至你是在寺庙、道观,或者是在教会的神职人员,其实你也离开上帝、你也离开佛陀很远了。[51]

不仅“世间善行”如此,“出世间”的修行,最后也建立在信佛、皈依佛的基础上。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2课的同一段,李老师说:

只要心中有佛,不管你修什么法,最后统统都是回归到佛道。以众生的立场来讲,每一种法都不一样…,其实从觉悟的立场来看,你们统统都是向上在发展的,就上面的人来看,你们都是“百千法门,同归方寸”,你们一切统统都是回归佛道。[52]

从这个意义上,李老师的现代净土宗,并不像部份的传统净土宗那样,拒绝其他佛教法门,而认为可以在“念佛”的基础上,修习其他法门。《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7课说:

早上念佛、晚上念佛,其他的时间,看你要修什么法门都好。你如果修禅,就是禅净***;你如果修中观,就中观净土***;你如果修阿含,就阿含净土***;你如果修密教,就密教净土***。或者,我一心就是修净土,那也可以。

总而言之,***的经验、我的信仰是:“念佛是很重要的,念佛是很好的。人常常念佛,会慢慢相信佛;人常常念佛,也会慢慢皈依佛。”[53]

李老师在2003年净土宗九讲中,再一次谈到现代净土信仰与传统净土宗派的在取舍“念佛”之外的世间、出世间善行之异同。他说:

现代禅的净土法门与净土真宗有一点不同,就是***鼓励弟子现法乐住、安居乐业、安身立命,过一个快乐的生活。……

净土真宗不会鼓励开悟,或证得涅盘,它只放在弥陀本愿。这样的情形…说单纯也可以,说内容贫乏也可以。但佛法应是集其大成,很丰富的。所以***是集合阿含、般若、禅、密、净土,最后以净土为依归。

可是,我们不能举一废百。不然我们生活在做什么?如果以净土(宗)来说,小孩你只教他念佛就好了。但为什么不也教他“快乐、聪明、有品”、教他伦理道德、如何孝顺父母呢?为什么不教大人看破、不要太计较、要以慈悲心待人、要了解“苦、空、无常、无我”呢?这些都是佛陀的圣教,为什么不兼修呢?[54]

由此可见,李老师并不像日本传统下的净土宗派那样,对于念佛之外的一切世出世间善行,全部概括为“随缘杂善”、“杂修杂行”,以“舍闭搁抛”的态度来面对,而是认为可以“兼修”的。

但是李老师对于念佛之外的世出世间善行的态度,只是“何不兼修”而已,而不是非兼修不可。即使是涅盘的体验,也无须过份当真的追求。李老师说:

某某同修说:“对自己悟道很有信心”。你们问***看看?***会说:“悟道要干什么?有什么道好悟?”……悟道没有增加往生的机率,那悟道要干什么?

不要当真,要随兴。不要说:“我一定要悟道”,这样是凭添障碍。……

日本阐扬净土真宗的人,没有“起心动念、竞走奔驰,从来不离金刚体”的体验。但这样的体验要做什么?──很快乐。但是快乐也很快就过去了。……

要靠自己到达涅盘解脱,对有些人不难,但对有些人是困难的。但念佛可以让弟子很快契入涅盘、向涅盘;就算没有向涅盘,百年之后,往生净土,也好。[55]

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更明确的,立本于信佛、皈依佛为基石的生活与修学的态度,其间的本末兼取之道。

十四、现代净土宗要义之十:信佛人的平等∵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往生净土论》

在佛门之中,无论是禅宗还是密教,由于强调师资相承,因此教团当中难免存在位阶的高低。但是李老师从1993年讲《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开始,就强调,如果是净土宗教团,所有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如在第4课说:

如果修行是纯粹要靠自己的,那么,可能你们跟***,或是一些修行很好的人,可能有早晚的问题吧!

可是如果解脱最主要,或全部是靠弥陀的本愿,或是靠佛陀的加持力的话,换句话说,那个决定是在佛,不是决定在我们,那么,这样我们应该都平等。[56]

又说:

***自己修禅、谈禅十几年,最后也是皈依弥陀。你们现在能够皈依弥陀,跟***就是师兄弟,同样都是同修,大家一起皈依弥陀。[57]

李老师自出佛教界弘法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团制度的建立与改革。李老师手订的《现代禅宗门规矩》,体现了李老师以禅法的传授作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但毕竟仍是以“传法老师会议”作为决策的核心。

2003年7月李老师讲完净土九堂课之后,11月,进一步引导全教团在法门上由禅转净,于是也在制度上,解散“传法老师会议”,取消“宗门规矩”,改“现代禅菩萨僧团”为“弥陀共修会”,且不再以“***”自称。从此可见,李老师对于建构以净土信仰为基础的教团制度,有其存之已久的一贯想法。

十五、结语∵

上来透过对《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也就是李老师1993年第一次有系统的宣讲他对净土宗的看法,整理出“现代净土宗要义”十条。写作的时间,从2006年12月10日,李老师往生三周年纪念日,到农历11月17日弥陀诞(阳历2007年1月5日)前后,而“弥陀诞”也是李老师往生三周年的农历算法。此文从阳历的往生三周年纪念日,写到农历的往生三周年纪念日,对我来说,应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吧!

对我来说,李老师由禅转入净土的历程及时间点,以及对净土宗教义的诠释,经过这一番整理,可以清晰和明确下来。过去,由于研究的不够、资料的不足,人们对此存在许多认识上的错误,以及“想当然耳”的臆说,笔者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回到事情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李老师对于净土宗的诠释,透过他精淬的哲学思辩力,以及深厚的佛法体证,对于过去的净土宗派的种种讲法,作了一些抉择和取舍。李老师的净土思想在依据经典、承袭传统的前提下,也充满了新意和现代性,称之为“现代净土宗”是丝毫不为过的。

在此纪念李老师往生三周年的日子里,谨以此文的写作,志念李老师一生精勤的实践佛法,以及无休止地探索真理的勇气。

李老师在讲这一系列净土法门,到8月底讲最后一课时,教团正在设计次年的“艺术月历”,请李老师提供法语短文,作为制作的题材。李老师说:

最后一句,在十二月份,我写的是这样:“我这辈子感到最幸福的是皈依了弥陀。”[58]

这应该就是李老师最后会以“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作为这一系列演讲的题目的原因。“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指的就是“皈依弥陀”,是再明显也不过的了。

对于有幸作为李老师的弟子的我来说,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应该是有缘认识这位卓越的修行人,并且依循他的教导皈依弥陀了吧!

南无阿弥陀佛。

--------------------------------------------------------------------------------

[1]∵《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李老师提到1992年3月自己写的〈皈依弥陀〉一文,然后说:“***的很多着作里面,也准备写一本《我为什么皈依弥陀》,把这本书放在最后。也就是等到自己修行最成熟的时候,才来写这一本我心目中感觉最亲切,觉得最好的,或是觉得最喜欢写,觉得最真实的一本书,就是《我为什么要皈依弥陀》。”(讲义L4:P2)

[2]∵《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3]∵《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1。

[4]∵《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9页。

[5]∵《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6课“知识份子为什么不相信三世轮回”(1993年7月31日讲):“***刚刚出来佛教界跟人家结缘的时候,还满怀热情壮志,豪情千万丈。这几年这样磨下来以后,也确确实实了解到今天整个众生共业的强大,自己好像是‘投一滴于巨壑’、好像‘置一毫于太虚’,根本产生不了什么样的作用,才慢慢感觉到修禅太难太难,才慢慢逐渐地转而劝人念佛,劝人修净土。”(讲义L6:P3)

[6]∵秋月龙抿(玉字旁)着,邱祖明译,《铃木大拙的生平与思想》,台北市,天华出版社,民国68年,92-93页。

[7]∵《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6课“知识份子为什么不相信三世轮回”(1993年7月31日讲),讲义L6:P5。

[8]∵《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6课“知识份子为什么不相信三世轮回”(1993年7月31日讲),讲义L6:P6-7。

[9]∵《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5。

[10]∵《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3。

[11]∵《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讲于基金会,第19页。

[12]宋.宗晓《乐邦文类》卷四《唯心净土文》,明.大佑《净土指归集》卷上均记载:“天衣怀禅师一生回向净土,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修净土者,当如何修?’”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若明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大正47.207c-208a),(卍续藏61.375c)。

[13]∵《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3-4。

[14]∵《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5课“佛寺钟声告诉人们世间无常”(1993年7月3日讲),讲义L5:P1-2。

[15]∵《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2课“年轻的心不懂无常”(1993年4月24日讲),讲义L2:P9。

[16]∵《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5课“佛寺钟声告诉人们世间无常”(1993年7月3日讲),讲义L5:P7。

[17]∵《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7-18。

[18]∵《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7。

[19]∵〈现代禅的真理观--从自由的灵魂到信心的英雄〉

[20]∵∵《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2课(下),2003年5月29日讲于基金会,第9页。

[21]∵见拙作〈称名“念念不舍”考:从《无量寿经》到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的转折〉。

[22]∵《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2。

[23]∵《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课“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讲),讲义L3:P9。

[24]∵《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3。

[25]∵《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3。

[26]∵《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4。

[27]∵《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4-15。

[28]∵《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6。

[29]∵《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3。

[30]∵《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课“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讲),讲义L3:P5-6。

[31]∵《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课“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讲),讲义L3:P8。

[32]∵《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7课“这辈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讲),讲义L7:P13。

[33]∵《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11。

[34]∵《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5-6。

[35]∵《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5课“佛寺钟声告诉人们世间无常”(1993年7月3日讲),讲义L5:P5-6。

[36]∵《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7课“这辈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讲),讲义L7:P2。

[37]∵《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7课“这辈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讲),讲义L7:P13。

[38]∵《密严二会净土法门》第一课,1995年10月12日讲,第15页。又,第十一课,1996年2月14日讲,第13页。

[39]∵《密严二会净土法门》第十二课,1996年3月6日讲,第6页。

[40]∵《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讲于基金会,第19页。

[41]∵《密严二会净土法门》第九课,1996年1月17日讲,第12-14页。

[42]∵《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课“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讲),讲义L3:P3-5。

[43]∵《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1课“人间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讲),讲义L1:P7-11。

[44]∵《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课“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讲),讲义L3:P5。

[45]∵《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讲于基金会,第19页。

[46]∵《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4课(下),2003年6月9日讲于基金会,第21页。

[47]∵∵《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3课“现在学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讲),讲义L3:P5。

[48]∵《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12。

[49]∵《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6课“知识份子为什么不相信三世轮回”(1993年7月31日讲),讲义L6:P1。

[50]∵笔记手抄本。

[51]∵《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2课“年轻的心不懂无常”(1993年4月24日讲),讲义L2:P9。

[52]∵《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2课“年轻的心不懂无常”(1993年4月24日讲),讲义L2:P9。

[53]∵《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7课“这辈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讲),讲义L7:P12-13。

[54]∵《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7页。

[55]∵《2003年***开示净土课程》,第8课,2003年6月16日讲于基金会,第38页。

[56]∵《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4。

[57]∵《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4课“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讲),讲义L4:P8。

[58]∵《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第7课“这辈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讲),讲义L7:P10。

2007年1月5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