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三论宗教理对于参念佛是谁的助益
一、引子
宋代以后,由于学人根性转劣,机锋转语言下荐得的方法渐成流弊,参话头做工夫逐渐成为禅宗祖师为学人开示的重要修行方法,念佛是谁则是最为普遍的话头之一。现在云居山真如寺、西安卧龙寺、扬州高旻寺等禅宗道场在冬季禅七期间于禅堂内外也多张贴“照顾话头”与“念佛是谁”。参念佛是谁,关键是要在谁字上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疑情真起时宛如金刚王宝剑,可以斩断一切贪嗔痴慢、祛除一切昏沉妄想,从而达到一心乃至无心。
念佛是谁?在世人常识中能念者是“我”,参此话头即是问这个“我”到底是什么,究竟在哪里?若要打破沙锅问到底,这谁不是外在世界、不是五蕴色身、亦不是虚妄分别心,什么也不是,哪里都没有。参禅工夫深入后,身心世界内外空寂,根尘识一起销落。可见参念佛是谁是破执利器,能破除内外一切执着,而且它仅仅是破除执着,不会另外安立什么固有不变的东西,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万缘放下,一念无生。
但起疑情对于初学是很难的,末学不会参话头,不能起疑情,实修未上路,但感觉在学习三论宗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点教理知识对于参念佛是谁确有好处。八宗平等,理行并进是学修基本原则,以此为指导,末学将学习三论教理在参禅实修中的作用稍作梳理,仅作理论探讨,以求抛砖引玉。管窥蠡测,必然多有错谬,敬请师父及各位同修不吝指正。
二、理行并进的学修通则
达摩祖师提出学修佛法须理入、行入并行。若不会教理直接做工夫可能处处执着,迂回绕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若不做工夫光学教理,纵使满腹经纶也不过是数他珍宝,自己没有受用,在五欲六尘、生老病死面前依旧心随境转,不得解脱。因此从根本上说,理与行皆重要,无分主次;但从次第来说,二者在不同阶段各应有所侧重,其阶段大体包括学习教理,积累智慧资粮,同时积累福德资粮;以理导行、以行证理;一门深入;悟后起修。上述只是通常情形,个人因缘差异极大,学修应契理契机、对症施治,理与行如何结合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学人实际情形。
学人需要学习的理既包括深究般若的究竟理,也包括指导次第的方便理,任一方面皆不应偏废。三论宗专弘般若,是究竟理的典范;禅宗祖师关于在参禅各阶段具体用功方法的开示语录可视为方便理的圭臬。以下简述学三论宗之理对参禅树正见做工夫的助益。
三、破定执定见,助万缘放下——领会诸法性空方可入参禅妙有
参禅最大的障碍之一即是妄想,妄想之根源在于二边分别见,有妄想便有执着,有执着便不能无碍,不能解脱。参话头即是观一念未生之际,前提是要万缘放下,如果心中妄念纷飞,话头便无法参了。放下的先决条件是看破,了达性空不碍妙有,依般若起正观,由此破除分别执着。
三论宗破执的利器包括:缘起性空、真俗二谛、于教二谛、四重二谛、正因佛性等。缘起性空指出一切法皆因缘和合而生,缘起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这可作为破除一切定见的基本思维工具。真俗二谛指出,世谛是对世间人而言的真实,真谛是对二乘人而言的真实,二者都是有所对治的方便教法,如果执着也即成病。舍舟才能登岸,无住方能生心。参禅首先要放下世俗之贪执(这仅对世人而言才是真实,对修行人而言其实是虚幻),其次要放下对特定修法以及涅盘境界的贪执(这仅对二乘人而言是真实)。这有利于学人破除对世间五欲六尘与某种特定修法与境界的贪爱。
于教二谛针对“以言语知见为境果”的妄执之病,明确指出,佛陀、祖师开示的教理只要是以言语思维心念方式传载的都不是究竟理体,只是方便“言教”。所谓“但有言说,皆非实义”,中道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证方知。这有利于破除“口头禅”、“文字禅”等病。
初章义简言之“凡有所相待者皆是假名,无有自性”,四重二谛反复运用初章义的范式,重重破除二边分别见。最后指出,“离四句绝百非”、“离言绝虑”方是中道实相。四重二谛破邪显正的过程与《楞严经》反闻自性六重遣妄、圆觉经对我人众寿四种法执的遣除过程十分类似,有助于学人从义理上了解破除分别知见的道理,也描述了参禅遣妄工夫不断深入的无限状态,有助于学人在参禅中破除对种种善恶境界的执着。此外,吉藏大师指出,大根性者,闻第一重二谛即证实相,即如禅宗所说一闻千悟,言下荐得,“香象过河,一踏见底”。一般学人则做不到,必须坚持实修,重重遣妄,历缘对境检验自己是否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外,三论宗“破想不破法”的思想可指示学人在自己的心地上下工夫,而不要对外境妄生分别,这与参禅万缘放下、一念单提的原则是一致的。《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或许正是学人破除定执定见修行心路的写照。
四、参念佛是谁,观一念未生——经由参禅妙有方可证诸法性空
念佛是谁?谁字下的答案不是身、不是心、也不是世界,而是离言绝相、不可思议的法身实相,学人无法见到这实相,心中不明白,便于“谁”字上起一疑念,由参这个不明白处而摈弃一切妄念,逐渐由散心到一心,由一心到无心。参念佛是谁关键在这个谁字,而它却无形相、无方所,非分别思维所能拟议,因此参话头即是观一念未生之处,必须无心方能参得上,如永嘉禅师所云“无心恰恰用”,这对我等初学是很难的,诚所谓“久参方有禅”。末学以为,三论宗的教理阐明了参禅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学人认识参禅的理路。在参念佛是谁时,认真向自心提问,在找不到的当口,产生一点疑问,形成一种反闻自性、反观自心的觉照。这自性自心即是不明白处、不可得处、言亡虑绝处,也即是三论宗“不于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得”之所指。
从相待绝待角度来看,参念佛是谁即是由心境俱有、能所相待而达观心泯境,最终契入能所双亡的绝待实相,如楞严经所云“入流亡所”。从因缘观来看,妄念是根尘识因缘和合而生,参念佛是谁可断妄念生起之根尘因缘,从而令学人离诸妄念,如楞严经所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根据唯识学理论,末学认为参念佛是谁是直接针对第七末那识“我执”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将其转为平等性智(证无我),此时第六意识便转为妙观察智(证诸法空性),悟后起修圆满之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在此基础上以缘起性空之理进行考察,这八识皆因缘和合、本无自性,世人执着八识为实有于是轮回六道;学人参禅必须放下对八识的执着才能转识成智。
中论依照观法次第提出四种中,即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从修行的角度末学以为四种中可以表述为:初机修行是对偏而修中(对偏中),明心见性时偏尽而中显(尽偏中),所证之中道离言绝相、圆融绝待(绝待中),悟后起修圆满之时彻证一切万法皆是假名而不离中道(成假中)。根据四种中的原理可知,所参的话头亦是妄念,是指月之指;参禅是以妄制妄、以毒攻毒的方便法。因此不应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做文章,不可一味念话头,而应观言外之旨,望所指之月。参话头若疑情得力,一切妄想如片雪遇烈焰,虽提着一念,实际却无念,既是“对偏中”,同时又暗合“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之妙旨。
观因缘品龙树菩萨由观劫初之谷无生而证现前之谷无生,这与参念佛是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观劫初谷无生之法,并非让学人真的去找那劫初谷,如果能够找到,那一定不是劫初之谷,因为有果必有得果之因。因此劫初谷不可得。我们参念佛是谁,也同样不能以分别心去想念佛是谁,因为一切心想全是妄想,这个真正的“谁”亦是了不可得。因此学人参禅时应单单观这个不明白处,绝思离想,剿尽情念。
在参念佛是谁的过程中,一旦妄念昏沉来时,提起话头,反观此不明白处,如金刚王宝剑,又如香象过河,同时一切法毕竟空般若观照亦随之生起,破除定执邪见。照顾话头与般若观照,由行证理,由理导行,初分为二,后自合一。在学习三论宗教理时种下的清净菩提种子,在实修过程中将助益疑情的生起与保任。
三论宗佛性论定义非因非果名为正因佛性。末学以为,有因有果是对未成佛之众生实修而说;非因非果是为破除定因定果的执见而说,二者在修行中皆有妙用。据此而论,学人在修行过程中既不可将心待悟,执事昧理;亦不可放弃修行,执理废事。前者心存有所得妄念,与所修之无为大道相悖,终究难以契入实相;后者放弃切实工夫的积累,譬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也决难抵御业力轮回洪流。学人若在修行中有取有舍,便落入二边分别的窠臼,并非修成佛正因;学人应放下一切取舍心,于不可得处下工夫。这里所谓不取,即是不执取果境;所谓不舍,即是不舍弃真参。因此在学修过程中,心无所住而勇猛精进应为基本准则。末学以为,对于初学,尤其是我等学习般若空观的同学,更应重视真下苦功、切实修行,防止执理废事之口头禅、文字禅。
高峰禅师云参禅三要为“第一要有大信根,明知此事如靠一座须弥山,第二要有大愤志,如遇杀父冤仇直欲便与一刀两段,第三要有大疑情,如暗地做了一件极事正在欲露未露之时”。中峰禅师云“直饶以热铁轮驱入刀山剑树上,一日走百千万亿匝,要教把所参话须臾放下终不可得”。虚云老和尚指出“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总是放不下,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来果禅师言“临渴掘井,人渴死了,井还未掘成,还有益吗?世界上百工技艺,都要三年、五载以后,才可混得一个饭碗;况我们这个出世间无上妙法,那里这么容易?你们有点知识的人,当然要不分严冬天冷,与夏暑天热,总把‘念佛是谁’不明白处,苦苦参究,恒常不断;任它再热,我有‘念佛是谁’,当然清凉自在;任是再冷,我亦有‘念佛是谁’,也不晓得有冷。”
参念佛是谁是离妄想、契实相之大方便,而三论宗教理则为学人指出破除定执定见的方法、帮助学人理解参禅用功的无为法则与参禅执着偏差的病因。般若教理与参禅实修实可相互资助,相辅相成,愿都能发扬光大!
作者∵林海殷∵般若讲堂学员∵
二OO八年一月二十三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