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及其佛学思想初探

自∵然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而三经中,由佛无问自说之《阿弥陀经》所示持名念佛一法,更是妙契三根之阿伽陀药。自佛法东传后,庐山慧远等历代净土教祖师无不以弘扬净土法门为己任。他们或结社念佛、或般舟行道,虽各具特色,而其本愿无非教人一生成办,高登九品。印光大师者,乃弘扬净土法门之近代高僧也。弘一大师称中兴净土,300年来,唯其一人而已。

一、大师之生平

大师讳圣量(1861—1940),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继庐行者。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咸丰十一年12月13日生于陕西合阳赤城东?赵陈村。父秉纲先生,举三子,师排行第三。降生六月,惨遭目疾,几至失明。幼承庭训,入塾攻读儒书,曾效程、朱、韩、欧,撰文辟佛。15岁后,病困数载,如同废人。幸遇佛经,初尝法味便悟前非,为更谤佛之罪,乃于1881年毅然发出世之心,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依苦行僧道纯和尚祝发出家。尔后曾?搭湖北竹溪莲华寺任照客,于晒经时,得宋王日休所集之《龙舒净土文》残本而了知净土法门之殊胜。次年,赴兴安县双溪寺海印律师座下受具。于戒堂中,目疾复发,乃依《龙舒净土文》所示之念佛法门,恳切修持,目疾因之而愈,遂有“净土道大,决志遵行”之弘愿,时年师22岁。

对于这段出家因缘,师曾慨叹:“光宿业深重,受生佛法断灭之乡。出世半年,又遭六月闭目之痛。入塾读书,屡受盗匪兵戈之扰。稍开知识,复中程朱辟佛之毒。”(《印光文钞续编发刊序》)悔恨之心,溢于言表。

1886年,师26岁,为专修净业,乃辞师往北京怀柔红螺山彻悟大师创立的净宗道场资福寺任苦役,号继庐行者以明志,一住3年,勤念佛外,兼研诵大乘经典,净业大进,为以后毕生弘扬净土法门打下了基础。

1891年,师31岁,住北京圆广寺。越二年,普陀山法雨寺住持化闻和尚入京请藏,因缺乏检阅料理助手,乃邀师南下,请任法雨寺首座,主理藏经。1897年,因寺众殷勤求为说法,师坚辞不获,乃为众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一座以结法缘。之后便于珠宝殿侧掩关,二期六载。

师自33岁至法雨寺主理大藏经,念佛阅藏,20余年不结交权贵,不作经忏功德,韬光养晦,专志净业。尝言:“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梦。”

时至1917年,有人刊师信稿一小册,印几千份赠人。明年,刊印《印光法师文钞》一册,后来又有增益。1924年,商务印书馆排增订本,作4册,印2万部流通。1925年,中华书局排增广版,题名《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仍作4册,此后任何文稿,概不留存。

然而,师之厚德流光,如钟鼓于宫,不复可掩。德音所播之处,靡不从化。一代宗师,化缘成熟,度生无量,岂无由哉?

1930年,师不耐人事纷繁,移锡苏州报国寺掩关十载,关中佛课之暇,重刊了《净土十要》,修辑了四大名山志,并用大量时间函复海内外弟子请益,同时接受众信皈依。此10年,乃师一生中弘法最盛之阶段。

1940年,师世缘已近,化缘已毕,安然示寂。百日后荼毗,得异色舍利无数,净宗学人咸尊为十三代祖师。

二、大师之盛德景行

俗云:常人不见己过,圣人不见己德。师之一生,戒德庄严,行解相应,四众钦仰。弘一大师因谒仰师德,三次致书,愿厕弟子之列。其与友人书中有“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唯光法师。”可见师之道德高卓、实德堪钦。今当略述师之盛德梗概:

1.师爱国情笃,卫教心切∵1936年,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在沪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请师出关说法。师为福国利民,乃欣赴法筵。圆满日千余人皈依,所得香仪2900余元尽数捐出救灾。1935年,有人提议全国寺产作教育基金,改寺为校,至令全国缁素惊慌失措。圆瑛法师等叩关请教,蒙师以卫教相免并示解救之办法。

2.弘法利生,不求闻达∵师开导学人,不涉虚文,言言本诸经论,字字流自肺腑,得沐法泽之僧俗,不可胜数,以至声名远播,而师甘守淡泊,平生谨守三大宗旨:不当住持、不蓄徒众、不登大座。有信众请某大总统题“彻悟圆明”巨匾,赍送普陀,以显师之景行威德,大众欣羡,盛极一时,而师置若罔闻。

3.习劳惜福,为众楷模∵师一生身无长物,布衣素食,而习劳惜福,躬行不懈。日常生活中,凡扫地、拭几、擦灯、洗衣等,一概自作,决不劳人,至80高龄,尤不改初衷。在普陀30余年,晨唯喝白粥,午一饭一菜,乐在其中。在上海因见客饭后遗饭粒碗中,便大声呵斥:“汝有多大福气,竟如此糟蹋。”某居士半杯开水倒痰盂中,亦受到严厉批评。

4.化导有缘,折摄并举∵师常告诫学人:“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凡来函受益或求授皈依者,礼仪若不如法,辄便呵斥,决不肯把佛法送人情,唯恐增人轻僧慢法之罪。云:“住持佛法,非严立礼仪则无由令人生景仰而力修持。”故《传》曰:“应折伏者,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即达官显宦,绝无假借;应摄受者,后生未学,未尝拒却,纵农夫仆妇,亦与优容。”可见师施折摄方便,无不从慈悲心中流出。

三、大师之佛学思想及对净宗之贡献

师由儒入佛,言为世训,行为道范。既熟识儒圣治世之道,又通达三藏出世之微。虽宗教俱通,却从不谈玄说妙,劝人唯依念佛法门。至于儒门五伦八德经世之道,亦必发挥作往生之助行。师之佛学思想,特点鲜明,且颇具与众不同之处。

1.以教人植根伦常、存心立品为学道之根本∵一般弘扬净宗的大德,多以教行人放下万缘、制诸杂念,至诚念佛为重心,而师常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数语为普劝之词,云:“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物均无所碍。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直倡不废俗务,但发恳心念佛,亦可往生。其弘化比远祖之结社念佛、善导之般舟行道等,摄化面更广。师为使佛法运用于生活中,故在开导示人存心立品、主敬存诚、忠贯万行等方面是横说竖说,屡说无厌。主张恪守旧道德,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为做人之规矩准绳,谓人若不在此八字上用功,就是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兽。大师以此为学道根本,确实启发了不少人佛法就在身边、居尘学道之信心。我们说这是大师度生之一大发明,亦不为过。

2.以提倡因果、戒杀放生为入道之初门∵大师为令众生现前当来毕竟离苦,一生都在提倡以因果挽颓风、正人心。在在处处均告诫:必须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为培养家国之要务。因果乃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而施之权巧方便。若依实而论,则一切世、出世法,皆不离因果二字。《易经》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阐述因果不昧之理。至于经中谈因果报应之事,则数不胜数,只要大家看着《地藏经》,便一目了然。大师一贯认为,佛陀施教,法门无量,无非是为了应机。而芸芸众生中只有少数机利者能本着不背伦常之原则,于境界现前时,正确抉择事之可为与不可为。至于中下之人,若不为其揭示因果之理,则将无以警其操行、束其身心。因此一再强调因果为入道之初门。

提倡因果,目的在免诸恶行而不受恶报。而诸恶当中,杀业最重。由杀生故,导致战祸频繁,生灵涂炭。古德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知而故作,实人世一大憾事。故大师一生宣传戒杀放生颇费心力,曾撰写《慈悲镜发隐》,令流布里巷,以挽回劫运,共享太平。其文曰:“食肉为杀劫之因,杀劫乃食肉之果。而果复造因,因复感果,展转互杀互食,了无已时,可不哀哉?然杀劫之惨,人所共戚,而杀生食肉之惨,人所共乐。实则不异于自杀自食及自杀食其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也。…,现在不造杀业,将来不受杀报,∵虽曰爱惜物命,实为预护自身。若大家同抱此志,何难感召天和。倘放者自放,食者自食,则所放有限,所食无穷,消放者个人之杀业则可,消众同分之杀业则未也…。”大师将杀生及其感果详加剖析,实悲心切切无可以喻者。

3.以偏赞净土法门殊胜,他力可依为启信之关键∵净土法门,乃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而设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故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齐宣。如来在《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由此可知念佛法门乃凡圣共修之道,智愚通行之法。师于《印施极乐图序》中赞曰:“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若大海之纳川,偏***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为启发卑劣种性,数数为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纵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但得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即得带业往生。此皆是仗弥陀愿力得度生死。

4.以树立正见,具足信愿行为修道之宗旨∵纵观大师一生之弘法生涯,处处指归净土。因如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唯念佛一法,全仗弥陀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得感应道交,一生成办。行者当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道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大师在《净土法门说要》一文中,详释此法门之宗要如下:

“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缘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

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

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三昧章》云:都摄六根,净业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5.以念佛正行,财法二施助行为往生之津梁∵大师青年时代在红螺山资福寺念佛三年,并研大乘经典,中年至普陀掩关二期六载,阅藏念佛,晚年报国寺掩关十载,除自精进念佛外,普劝学人以念佛为本命元辰,决不可片时放∵,并将平时诵经礼忏、持咒拜佛以及救灾济贫种种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师一生广行财、法二施,为众生树立了一个典范。

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还有一是创办了弘化社,大量流通净宗典籍及明示因果之书,在海内外掀起了自明代莲池大师以后规模最大的念佛热潮,各地居士林、净业社、念佛会及莲社纷纷成立,以响应大师念佛之号召。二是改灵岩山寺为十方净土宗道场,树立净土宗风。三是完成了数百万字的文钞,于净宗要义颇多发明,后人依之修持必趋解脱。

历代弘扬净土法门之宗师,代不乏人,而如师之至诚专一化导者,实为鲜见。让我们缅怀大师遗德,祈祷:愿将本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大师于常寂光中,庶可慰矣。

(作者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长沙铁炉寺监院。)∵∵∵∵∵∵∵∵∵∵∵∵∵∵∵∵∵∵∵∵∵∵∵∵∵∵∵∵∵∵∵∵∵∵∵∵∵∵∵∵∵∵∵∵∵∵∵∵∵∵∵∵∵∵∵∵∵∵∵∵∵∵∵∵∵∵∵∵∵∵∵∵∵∵∵∵∵∵∵∵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