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在我国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李印来∵∵王珍

净土宗是我国大乘佛教八宗之一,意指念佛求生净土之宗。净土是清净、庄严、平等,没有垢染的国土,指以菩提智慧修成的清净处所,为佛菩萨居住之处。净土为诸佛因位行菩萨道,起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无量劫累积建立起来的庄严世界。“”是与“秽土”相对而言的。秽土指浊恶尘垢的世界,是众生居住之处,其中充满烦恼污秽。佛教认为,十方皆有净土,如东方药师佛的琉璃世界;阿閦佛的妙喜;喜弥勒的兜净土等。其中以有关阿弥陀佛的经典占绝对多数,其西方极乐世界至为殊胜,因此很长时间以来,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为净土宗的典型代表,我们一般所说净土宗信仰往往即指弥陀净土信仰。又因东晋时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取义往生西方净土者皆由莲花化生,称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为莲邦,净土宗又称为莲宗。又因此宗以念佛称名为主要修行方法,故又称为念佛宗。

弥陀信仰约公元一世纪后在印度兴起。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坚慧的《究竟一乘宝性论》、世亲的《无量寿经论》等着作都是赞颂阿弥陀佛,宣传净土信仰的。弥陀净土信仰传到中国后,迅速传播开来,隋唐之际正式形成净土宗。所依经典主要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注乘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佛说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与《净土往生论》;后人加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为净土五经。后又加《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生无生论》,为净土四论。其所依据的五经四论,是专说西方净土的。事实上,佛教中的其他典藉,赞其净土者不计其数。净土信仰自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展开,并与净土诸多高僧大德的弘扬密不可分,下面就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并由此对净土宗本身的特点加以分析。

净土信仰在后汉时传入我国。随着净土经典的译出,净土信仰在我国慢慢传播开来。东晋时开辟净土宗风,对净土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慧远弘扬净土最为有力,补尊为净土宗的初祖。慧远是弥陀信仰的实践者、组织者和传播者,曾于庐山盛传净土法门,结成白莲社,与同道诸贤同修净土,在般若芸苔精舍的无量寿佛前共同立誓,共往西方,开创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宗风。至此以后,净土信仰逐渐流行起来,阿弥陀佛像也开始被塑造建立起来。慧远当时力图调和佛教与儒家名教之间的矛盾,使佛教得以在江南流行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融合了玄学、儒学,为以后佛教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北魏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鸾作了注解;再加之他论述关于《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道以及自力他力的思想,净土宗的诸多含义逐渐得到提示,并进一步扩展了它的影响:其一,提倡称名念佛。慧远时盛行人念佛求生净土,主要是在禅定中念佛,观想念佛,即心念佛的形象求生交替人昙鸾开始,强调持名念佛口念,使之摆脱三昧而独立,使念佛法门更为简易。其二,昙鸾阐述了有关自力与他力的思想。他认为现在已经是五浊恶世,众生几乎不可能以自力得度,而必须依靠他力,以此进一步弘扬了净土信仰。其三,昙鸾论述了难行道与易行道。他进一步发展了龙树有关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引入净土信仰,使行易行道的念佛净土宗在佛教中具有了独树一帜的品格,从而把净土信仰的优越之处向前推进了。以后很多高位大德弘扬净土,有关净土经典研究的着述非常多。而当时其他的很多学派诸师,也大都兼弘净土法门,倾向弥陀净土信仰,净土信仰在佛门中开始为各宗派所共认。

尔后,经道绰至善导,集净土宗之大成。道绰每日口念阿弥陀佛号七万数,六时相续礼拜供养,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以净土法门道化有缘道俗,劝人抛除杂念至心念佛往生净土,追随他的人无计其数。他的弟子善导(或为善道),行道于长安,精进持戒,书经讲经,尤其致力于凡夫往生。在慧远时代,净土的信仰者主要是知识阶层和求道贤士;善导则认为三辈九品皆是五浊的凡夫,乘佛的愿力皆可以往生,而如果中是依靠自力,虽然是二乘圣者也不能见佛,一时“皈依者如市”,以致于后人称“善导可嗟今已往,化来老少皆归向”,由此可见他的净土思想对佛教的发展与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于昙鸾、道绰、善导等大量的极力弘扬,佛教内部逐渐出现了诸宗多行行局面。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等诸宗大师多有热心修净土者,例如天台宗的慈云遵式大师写下了多部有关净土念佛忏仪的着作,并在浙江宝云寺集僧俗专修净土。

南宋以后净土风行天下,关成为佛教乃至中国民众信仰的砥柱,形成了佛门即净土,净土即佛门的局面,甚至有取代大乘佛教的威势。更在清朝出现了“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净土信仰遍及全国。民国以来,由于印光大师、慈舟大师等人力倡,在苏州灵严山建建净土道场,一时颇有净土中兴之象。

净土之所以在我国佛教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强有力的影响,甚至大有一统佛教天下的态势,是由于它能够深入民间,为民众所接受,有着极为广泛的民众基础,而这正是由净土宗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易于理解,没有烦琐的哲学论证。净土信仰的关键是只需要对其理论作出合理论证,引导广大民众信仰求生净土。与其他宗派的理论相比,净土宗理论容易理解,没有深奥难懂的哲理。净土信仰描绘了与现实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认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爱诸乐”;那里“黄金为地”,并有七宝严饰,对西方圣境作了简洁生动、非常形象化的描述,极易为一般民众所理解接受。

第二,易于持行,简单易行的修持方法。与佛教其他宗派比较起来,净土宗修持方法非常简单弥陀经典为信众制定了简便的修行方法,即志心信乐,意欲愿往,称名念佛。《佛说阿弥陀经》中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产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从这种修行方法出发,古人认为: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也就是说,只要具足信、愿、行往生三资粮,信深、愿切、行力,就带业可往生净土修持方法简便平常。

第三,易下手而成就高,易用力而得效速。由于它符合中土佛教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发展趋势,因此,自从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以后,很快成为蔚然的一宗。它使那些既想生活在天国,又希望在尘世间不要付出繁重代价的人充满了希望。《无量寿经》提出通过三种途径可以转生到阿弥陀净土:第一种是上辈是出家的沙门,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并修各种功德,“愿生彼国”;第二种是中辈虽不做沙门,但专念无量寿佛,并多少兴修功德,如建塔造佛像,布施倾吐僧等,并“愿生彼国”;第三种是本人既不做沙门,也不修功德,但“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彼国”。这三种人,死后都可以转生到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净土不需要累世的修行,就能摆脱现世的烦恼。

弥陀净土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弥陀本愿的物质。一切众生,只要信念坚固,至心十念,进取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比《法华经》中的“会三乘归一佛乘”有更大的吸引力。《法华经》中的“三会归一”必须要专修,渐进到圣位才能到圣地。而弥陀净土信仰则不然,一切人生如果意欲往生,都可往生。这也即是昙鸾发展了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中所说的“易行道”,易于下手,易于用力,而成就甚高。

第四,更大的包容性。比起佛教中的其他宗派来,净土宗有着更大的包容性。净土宗没有一∵∵严密的组织,也没有衣钵的传承制度净土信仰门户之见甚少,信仰净土者不必有师承,可以信仰任何宗派,其他任何宗派也可以兼信净土,净土与佛教中的其他宗派相融不悖。例如现在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何种宗派,在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一般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日常生活中天口应答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应许看到,观众生苦,发大菩提心,深心信愿念佛,生极乐净土,目的是要见佛闻法,证得无生法忍,获不退转,具备一定的福德智慧,再回到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来,广度众生,做菩萨行,满菩萨愿。所以往生西方净土不是最终的目的,奉诸善行,广度众生,自利同时利他,是更为重要的,而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精神。但是,当今社会多有强调自利往生净土,带有为成佛而成佛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净土利他的一方面,忽视了大乘佛教自觉而觉他、但为人生而不为自己求福乐的基本要义,这是我们应许注意的。现在我们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应发扬净土信仰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入世。我们相信,净土宗后传根通大师一定会沿着前人的足迹,使净土宗在新的世纪中为国民安乐、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主要参考书目:

陈扬炯着《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汤用彤着:《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东方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1996年1月第5次印刷。

赖永海着:《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净土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1997年。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净土宗史论》,大乘文化出版社,1997年。

刘长东着:《晋唐弥陀净土净土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5月第1版。

弘学编着:《净土探微》,巴蜀书社,1999年9月第1版。

魏磊编着:《净土法语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2次印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