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土信仰中的和谐理念
何松
[摘要]净土信仰以菩提心为本,在其菩萨道精神的实践过程中呈现的如信愿行,六度、四摄与慈悲喜舍,净业三福,六和敬以及建设人间净土等等理念,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心理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有内在的相互呼应的关系。
[关键词]净土信仰;菩提心;菩萨道;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9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9)03-0092-03
中国大乘佛教净土信仰,深信诸佛及其净土之存在。所谓净土,“亦称净刹、佛刹、佛国、净界等,大乘所说佛、菩萨等圣众所居住的世界,以清净无垢染为特征。”⑴从印度传译至中国的诸大乘经论中,明说有十方无数诸佛各住其庄严功德成就的清净国土,而有专门经典详述的,包括释迦牟尼的灵山净土、密严世界,东方药师佛的琉璃光净土,阿朋佛的妙喜世界,未来佛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等等,其中以讲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的经论最多。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净土信仰以西方净土信仰为主,兼及弥勒净土及药师琉璃光净土。
净土信仰传入中国,以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支娄迦谶译出《般舟三昧经》为标志。此后,西晋时有《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翻传;又有姚秦鸠摩罗什、刘宋宝云等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相继而来,僧俗之间,渐生信仰。历经朝代更迭,净土宗成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净土信仰日益普遍,至明代遂成佛教诸宗归净思潮。从清至民国年间,逐渐形成了相当成熟的以发菩提心、信愿行具足、身体力行人间众善、以佛国净土为终极归宿的净土宗信仰体系,至当代更是我国佛教信仰人数最多,最有群众基础的教派。
基于净土信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影响,深入研究并提炼其中根植于汉民族文化无意识的和谐理念,对于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应该有所裨益。
一、发菩提心、信愿行和以人为本
净土信仰首先强调发菩提心的极端重要性。净宗十一祖,清代省庵作《劝发菩提心文》,提出“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⑵强调净土信仰以发菩提心为首,苦劝净宗行者如是生心。净宗十二祖,清代的彻悟提出念佛法门的纲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⑶强调发菩提心与信、愿、行在净宗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菩提心就是佛教所讲的涅盘妙心,包括彻底的以无我般若智慧为导向的利他主义,是对众生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成众生的根本利益和究竟安乐。正如净土宗信仰的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菩提愿,成就西方净土,接引众生,离苦得乐。可见,发菩提心为净土信仰之本。
净土信仰同样强调信、愿、行,而菩提心同样是信、愿、行的根本,是它的基础和生生不绝的力量源泉;而行者在信、愿、行的进程中呈现菩提心的现实功用。真实的信心,依净宗九祖明末蒲益智旭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的观点,应该具足六信,所谓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与信事信理。信自,即是要信自性本具的菩提心,这是信他的依据。只有真实相信、体悟自心本具无量功德庄严,才有信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可能,也才能发起如阿弥陀佛般无尽的利他之心,才能依据因缘果报法则,以菩提心之理,行利乐有情之事,达不昧因果、理事圆融之境。愿,则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而蒲益智旭同样强调,“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把真信切愿也归于菩提心。行,则是一门深入,持名或观想、观像念佛,目的仍是开启菩提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达成最终引领众生至究竟安乐的目的。
可见,净土信仰的根基在菩提心,体现在净土信仰者的信、愿、行之中,菩提心的达成,是以众生的利益、幸福和安乐为目的。当代以菩提心为指引,奉行无我智慧和利他主义的净土行者,无疑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和谐社会建设中强调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为此,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依净土信仰的理解,就是要人以无我的智慧和精神,坚持高尚的信念、怀着良好的愿望,行切实利益人民的科学发展的方法,以消除个人主观主义、狭隘主义,维护好、发展好、保证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净土信仰以菩提心为根基的思想,可以与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理念上相互启示、相互呼应。
二、菩萨道精神的实践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发起菩提心的净土学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以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实践净土信仰,时时刻刻不忘以种种因缘,增长对社会、对众生的感恩、报恩之心,并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省庵于《劝发菩提心文》中说,“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⑵强调坚固菩提心,不要忘失正念,要铭记佛恩、父母恩、师长恩、施主恩、众生恩,心存为他人、社会奉献的报恩之心与行。净土回向文也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强调报佛恩、父母恩、众生恩与国土恩。
菩萨道精神,提倡六度、四摄与慈悲喜舍,是达成与众生和社会良好关系,实践净土信仰的桥梁和途径。六度,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布施,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向众生施予财物、知识、智慧、心理安乐与健康。持戒,指菩萨戒与五戒十善,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坚持尊重生命,爱生、护生和放生,并自觉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秩序。安忍,强调当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挫折、打击的时候,应让内心安忍如山,坚持正确的理想与信念不动摇。精进,对利乐众生的事业兢兢业业,时刻努力。定与慧,指在社会生活各项事业中,要培养良好的专注力和高度的智慧,更好地为众生谋福利。
四摄,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指针。“四摄”提倡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不应以利己主义为中心,要行布施之道;要对人热情,语气温和,根据众生的心理状况用善言、施善意,劝慰关怀;做利益他人和社会的事业,并且劝导他人、社会做有益事业;和众生同事共处,和谐融洽,打成一片,劝其他人发起利他之心,共同为众生、为社会服务。“慈悲喜舍”中,慈指给予众生欢乐幸福,悲指拔除众生困难痛苦,喜,对众生的幸福快乐心生欢喜,并给予欢喜;舍,平等地对待众生并能舍弃一切。
净宗学人极为重视净业三福的修习,而净业三福同样基于菩提心。“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⑷净业三福中,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是中国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汉民族的优良传统;深信因果、具足众戒的净土学人自然遵守社会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而以菩提心指引的净土人更是能以积极的人世情怀从事利他的各项社会事业。他们积极推动社会公益救济、慈善事业,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援助灾民、赈济贫苦、爱心助学、修桥铺路,以奉行传统美德为已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20世纪,哪里佛教界对社会贡献大,哪里的佛教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哪里就高悬着净土信仰的指引,闪动着净土宗人的身影。”⑸
净土学人在社会团体中,强调六和敬。所谓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大众能够和谐共处的基本要求,要求大众遵守共同的社会规则,有共同的理念以及共同的利益,并在利益面前平等;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达成和谐共处状态后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表现。
净土信仰中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在六度、四摄、慈悲喜舍和净业三福、六和敬中,有明确的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融洽关系、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构建高尚伦理道德以及发起不绝实践动力的要求和具体的行动指针。实践菩提心对净土学人的要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国人的要求,有相当层面的共通之处。通过实践菩提心所构建的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依正不二”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净土信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庄严、清净、平等、自由、和乐的世界,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世界。《佛说阿弥陀经》描述,“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⑹
净土宗认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和谐庄严,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菩提愿成就后的果报,和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完全一致,是依正不二的。依为依报,是众生所依而居的国土以及自然环境,正为正报,指众生的身体相貌、心理状况。依正不二强调,众生所居的环境与众生的身心状态是高度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好坏,完全决定于众生自身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基于这样的道理,净土信仰认为,只有通过发菩提心庄严自心,在社会生活中发起利他主义的服务众生的菩萨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光明、平和与安宁,达成心理和谐的境界,以此为基础,才能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对西方净土的信仰与菩提心行的要求。积极投身社会,增强大众环保意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建设有着优美环境的人间净土,创造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自然,是净宗学人的努力方向。戒杀放生、爱生护生、素食主义、植树护林、不伤害动物甚至是植物及其生长环境,是净宗自古奉行的生态伦理,这在当今和谐自然建设中,仍具相当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兵,新编佛教辞典[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235,
[2]省庵,劝发菩提心文[O],净土十要,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3]彻悟,彻悟禅师语录[0],净土十要,福建莆田广化寺印
[4]佛说观无量寿佛经[O],佛教十三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260,
[5]陈兵,邓子美,二十世纪中国佛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24,
[6]佛说阿弥陀经[O],中国净土宗大全,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3,
出自:∵《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3期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