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鉴定苦行居士原着(潘慧纯邵慧圆)参订
净土辑要序∵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譬如病入膏肓、虽和缓亦无从措手、然肯服此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则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者、固人人皆可亲得、而了无所难焉。何也、以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决于临终蒙佛接引、即获往生也。既往生已、长时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尚当圆满菩提、彻证究竟涅盘、况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是知当此时节、唯此一法、最为合机。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门、而修仗自力之法门、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纵令上根、亦断难以即生成办、多皆但种来因、难得实益。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浏阳潘子慧纯、邵子慧圆、笃信佛法、鉴时机宜、因辑古今提倡净土法门诸要义、以为一书。分为三篇、上篇辑录增订广长舌、稍加芟正、以为初机入门之阶。中篇则辑录龙舒居士觉明妙行菩萨以及善导永明优昙天如莲池憨山。益截流省庵彻悟诸大师及最近彭二林诸居士最切要最***诸开示、以期由浅入深、领略净土法门之旨趣。下篇辑录念佛仪式、净土日课经咒、及回向诸文、以为朝暮课诵之仪轨。末后附录觉明妙行菩萨及哆哆婆娑诃菩萨应化因缘、以明净土法门之深契时机。拟排印流通、以供□界诸同志之阅览、爰为题之为净土辑要、并略述净土法门之所以。以期见者闻者、同生正信、同修净业、庶可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迄同成正觉也。民国十七年戊辰腊月初八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启教第一
娑婆教主释迦如来成佛道时。彻见一切众生一念心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喟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皆得现前。由是随顺机宜。说种种法。无非令其断除妄想执着。以复其本有心性而已。然众生根机至不一。若非宿根成熟。断难现生断惑证真。出离生死。于是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一切上中下根众生。同于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无论惑业之断与未断。及工夫之深浅。善根之大小。罪业之轻重。但具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此之法门。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通途法门之功德力用。天渊悬殊。以通途法门。皆仗自力。必须惑业净尽。方可了生脱死。此之法门。虽则具足惑业。仗佛慈力。便得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则惑业不期断而自断。福慧不期圆而自圆。以故诸佛、诸大乘经、诸大祖师法师、善智识。皆以念佛一事为宏法利生第一要务。世人不知其所以然。谓为迷信而不注意。譬如无知愚人谓起死回生之甘露醍醐。为丧身失命之砒霜鸩毒。岂不大可哀哉。因略述原由。并诸修法。以为未入门之诸同仁告。若已入门者。自有净土诸经论记述在。正无须乎此种浅近之说也。
念佛第二
何以要劝人念佛。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其本性所以未明者。烦恼惑业蒙蔽故也。犹之一面古铜镜子。镜面堆积尘垢。自然馍糊不能照人。须日日擦之。久久尘垢去尽。光明豁然显露矣。人能恭敬念佛。念念扫尽妄念。心地自然光明。劝一人信佛念佛。功德无量。以信佛念佛者。决定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决定必成佛道。既成佛道。决定广度众生。展转化度。无有止境。故有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附录念佛答客问
问、今之学佛者。多依何法修行。答、多依念佛法门。问、何谓念佛。答、念阿弥陀佛。问、如何念法。答、念者想、念、也。有念佛相者。有念佛号者。问、此法有如何利益。答、念佛之人。常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除灾得福。不遭魔事故。
速成佛道故。问、何以速成佛道。答、念佛之人。为阿弥陀佛之所摄受。命终得生极乐国土。生已。得不退转故。问、何谓极乐国土。答、阿弥陀佛为教主之世界也。其国土中。无三恶道。无一切苦。往生者莲花中生。寿命无量。问、此法门出何经教。答、详载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佛说阿弥陀经。其他经论。亦多有之。问、佛何以说此法门。答、佛为众生不能现生了生死。每致堕落。欲令现生了生死。故说此法。问、何以必念阿弥陀佛。答、阿弥陀佛。曾发大愿。庄严净土。有念之者。誓必接引往生彼土。又有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辅佛度生。皆与我等众生极有因缘。易见效果也。问、此法度何等人。答、此法上中下三根普被。凡夫二乘菩萨。皆合修习。皆可往生。生皆不退。真所谓胜方便易行道者矣。问、念佛往生。何以其易若是。答、佛之愿力极大。吾人一有信愿。即如驶舟之得顺风也。问、上来所说诸法。系出何典。答、均出于藏经。问、同一佛也。何以念阿弥陀佛为胜。答、以弥陀誓愿度苦众生。此土众生与弥陀因缘甚深。一也。弥陀愿力。接引念者尽得往生。二也。执持名号。修易成就。三也。既生极乐。永不退转。直至菩提。四也。余如净土诸经论所说。
附录莲池大师普劝念佛歌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应修福慧。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今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孤寡。孑然无碍。正好念佛。若人遇难。遭逢如此。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经史。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学禅。悟得唯心。正好念佛。若人修仙。求无量寿。正好念佛。∵
念法第三
心中念佛。用耳听音。字字清楚。可使心不他向。久久心中自然不念而念。一心不乱了。这种道理。到一步自有一步的妙处。非笔墨所可尽述。惟行者自知。近来湖南大圆居士唐蔚鸿。有念佛秘诀一篇。深切简要。大可取法。兹附录于下。
附录念佛秘诀(印光法师曰、秘者、要妙亲切之谓、非秘而不肯传人之谓、外道每以不普通传人之法为秘、乃市井小人诡诈作为、其所私相传受者、决非正大光明之
道、不可不知。)
上念佛三字诀
◎叙义致第一佛教人念佛的意思。不是小可。就是要我们凡夫一念成佛的。别的小术。都有秘诀。此等超凡入圣的大事业。若无秘诀。谁人肯信。因为要你们信。所以将诸佛秘诀说出。若肯照行。则九品莲台。定有你们的座位矣。秘诀是甚么。就是信愿行三个字。
◎劝生信第二一、要信西方有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极其快乐。二、信彼处有阿弥陀佛。早已发愿。要接引我们念佛众生。三、信念一句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功德最大。四、信他种修行。要经多劫。灭尽惑业。方能了生脱死。阿弥陀佛。独慈悲念佛的人。特于临终垂慈接引。令其带业往生西方。见佛闻法。业空性朗。安乐自在。回入娑婆。普度众生。五、信修来生富贵。则贪名图利。易于迷昧。若修仙道。则天仙之福享尽。苦相又现。仍堕轮回。惟念佛人。虽带业往生。只有前进。终不退转。六、信念佛人佛常护念。无一切灾祸。七、信念佛人能超拔自己祖宗。及一切鬼神。到处有善神保佑。魔鬼不敢近身。八、信念佛人往生净土。不再入六道轮回。常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永无退缘。决定成佛。
◎劝发愿第三一愿舍娑婆世界一切贪嗔烦恼。往生极乐世界。二愿不作恶业。免致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极苦故。所作善业。不求生神道。以有贪嗔业难解脱故。不求再生人道。以迷多悟少故。不求生天道。以报尽还坠下界故。但专心一意。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三愿不独我一人往生。并广度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四愿将持戒布施持经咒等所得功德。皆回向净土。为我与法界众生往生之助。五愿任如何痛苦厄难。不改往生之愿。
◎劝修行第四行法颇多。为初机人求简便。略开三法。一定课念。早起焚香念阿弥陀佛身金色八句偈。每句、一拜。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拜即绕念、或跪念、坐念、立念阿弥陀佛五百声。或一千声。多至万声以上更好。但宜日有定课。不可时多时少。念完接念发愿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亦可。接念三归依三拜完。至晚照前法行。每日两次为终身定课。二随缘念。每日除早晚功课外。无论行住坐卧。在家出外。总将一句阿弥陀佛顿在心头。念在口中。莫令间断。三差别念。若精神昏沉时。或妄想起时。即高声念佛。能令鬼神闻声皆得解脱。念久疲劳。即低声细念。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不念出声。谓之金刚念。此法能除妄想。令心得开。又一句顶一句。一句追一句。谓之追顶念佛。能令妄想不入。若得闲时。跏趺端坐。令鼻息极细。存心默念。口闭无声。耳自闻念。因心耳在佛。妄想不起。斯谓坐禅念佛最妙之法。易得三昧也。
◎总诫劝第五以上三字。信要坚固。一切外道毁谤不信。邪魔诱引不信。愿要牢强。不因痛苦退愿。不因名利退愿。行要专切。不以艰难不行。不以事牵不行。此三个字。是诸佛菩萨所说。历代祖师相传。为念佛往生的妙法。譬如有人将朝南岳。先要信南岳是个求福得福的处所。方肯发愿去朝。既发愿朝山方肯起行。若兼程前进。定然得到南岳。今念佛人若不信西方。则不肯发愿。不发愿则不肯修念佛行。不修念佛行。则不得往生。所以我说信愿行三个字。是念佛往生的秘诀。以佛法广大无边。唯念佛最为切要。而信愿行三。又为念佛法门之最切要法。以是之故。名为秘诀。以此秘诀。普示一切有缘众生。令彼各各依之念佛。同得往生净土。方合阿弥陀佛的本愿。方是念佛人的大慈大悲心。
中念佛四字诀
◎叙言第一向者为初机人方便。述信愿行三字诀。沾润颇众。今为根利者引进。复作四字诀。四字诀为何。即弥陀经言一心不乱是已。此四字是阿弥陀经之骨髓。亦是三藏十二部经之关键。何以故。经言万法唯心。是此心字。言不二法门。是此一字。唯心不二。能包括一大藏教。亦兼摄宗门。所以此四字秘诀。为念佛之极谈也。
◎提纲第二阿弥陀经言。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言人根机有上中下。同用执持名号之功。至得一心不乱。则有一日至七日不同。但得一心不乱。即是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者。能见本性。与宗门顿悟无异。而决定往生上品。则利益超胜多矣。经虽言一日至七日。世人亦有数月或数年或数十年未得者。其故有三。一罪业深重。故不得。二念不专切。故不得。三念不如法。故不得。为防此等诸弊。略开方便如下。
◎心念第三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念佛人。宜常依此经作念。一心无差别念。当持名时。凡口所念。耳所闻。目所见。皆是此心。除心之外。不念一物。不闻一声。不见一色。如是则见世间万事万物。皆是我心。心外无物。则得一心不乱。何以故。心外有物。则能乱心。如水外有波。即能乱水。今若悟波即是水。则任波摇动。水总是一。若悟物即是心。则任物扰乱。心总是一。何以故。波是水之假相。不能乱水。物是心之幻影。不能乱心。是故以如是法念佛者。不必独处空闲。除诸乱意。自得三昧。何以故。以既知尽是此心。则无处非空闲。本来无乱意也。
◎佛念第四二佛无差别念。心既与佛无别。则我向所见一切是心者。即一切皆是阿弥陀佛。于是所见所闻。皆当礼拜供养。既所见无他物。则见无他念。见色即念佛。所闻无他物。则闻无他念。闻声即念佛。人之心乱。多由于见闻。若见闻皆念佛。则其心得一。又诸佛名号不一。法身是一。当知念千佛名号。或念万佛名号。即是念一阿弥陀佛。念一阿弥陀佛。亦即是念千佛万佛。不可因念阿弥陀佛。说无千佛万佛。不可因念千佛万佛。而不归于阿弥陀佛中。人之心乱。由于不知专一。若知多即一。一即多。佛名一多无碍。则其心得一。
◎众生念第五三众生无差别念。既知心与佛无别。佛与众生无别。则凡所念佛。即是念一切众生。经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言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法华言常不轻菩萨初修行时。逢人便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此各道理。当视一切众生。皆即是佛。亦应随处供养礼拜。若不恭敬一众生。即是不恭敬阿弥陀佛。若欺侮一众生。即是欺侮阿弥陀佛。且不惟人类。一切禽兽虫鱼等。皆是众生。若伤害虫鱼。即是伤害阿弥陀佛。又自己亦是众生。念阿弥陀佛。即是念自己。知一切众生是佛。则随见众生。即是见佛。知自己是佛。则不怕不得见佛。如此念佛。则心无他念。自然得一。
◎结论第六上之三法。宜执持名号时。恒作此念。亦宜恒作此念。而后执持名号。又执持名号时。虽不作此念。亦有此念。作此念时。虽不执持名号。亦是执持名号。能如是。则念佛之功德无量。一切众业皆消。魔障自除。一心不二。三昧必成。或问观经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究竟云何。曰、此念一声佛。即是一心念佛。此心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谓之无量寿。岂止八十亿劫耶。又光明□照。谓之无量光。岂止灭生死重罪耶。故一心念佛者。念一声佛。即是念千万亿声佛。念千万亿声佛。亦即是念一声佛。盖不可以音声求者也。或问何以与宗门合。曰、今将一心不乱四字。分而言之。一是不二。心是真如。不是无著无住。乱是颠倒梦想。心既无著无住。则颠倒梦想全体、便成不生不灭真如佛性。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混而为一。是之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合之。则不乱即是一心。一心自然不乱。若论工夫。则初除乱字。是一心不。次除不字。是一心。次除心字。是万法归一。直至一亦不立。则一心不乱四字。朗然显现。方谓之大死大活。亦名大机大用。即宗门中放参时也。大圆寡昧。无此妙悟。蒙我佛慈悲加被。为说少分。普愿法界众生。见者闻者。同得一心不乱。往生净土。亲见弥陀。方为报佛恩也。∵
下念佛最简便的方法
◎一正课念佛每日早晚向西礼佛后。合掌闭目。或跪、或立、或坐。平气声。
念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声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千声、或万声、听便。念完之后、要念发愿文曰。)
愿同念佛人。尽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念完、礼佛而退。)
(注意)念佛之人。若不发愿。或虽发愿。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心不切。临命终时。未必往生。切宜自警。
◎二随时念佛随时随处。或闲或忙。有病无病。坐处卧处。心中口中。朗然默念。时常不绝。直至死时断气。不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忘却。如是临终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三应守戒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能忍辱。七能施舍。八能敬佛法僧三宝。九诸恶莫作。十众善奉行。
释名第四
吾人所以要念这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没有十分明白。须解释一下。听我慢慢的道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句天竺国里说话的声音。倘然拏这句天竺话来变作我们中国话。南无、就是恭敬皈依、信仰服从的意思。阿弥陀、就是没有边际之智光。与没有限量之福寿的两种意思。佛、就是圣人、神人、天人、全人、至人、有道德的人、觉悟了的人、智慧才能是伟大的人等种种意思。合起来。就是敬从那无边无量智光福寿的圣人的意思了。念这阿弥陀佛的缘故。因这阿弥陀佛不是我们这个世界里头的。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唤做忍苦的世界。在二千九百多年前。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为我们说了阿弥陀佛与那个极乐世界的历史状况。我们遂知道阿弥陀佛。在未成佛及有极乐世界以前许多许多的时候。本是一个皇帝。当时也有佛住世。这皇帝极其信崇。后来也从佛出家。作了僧人。修行不久。便成了罗汉。重发大菩萨心。立愿要在将来。由他及同着他发愿修行的人。修成一个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到那里。便到那里。想有什么。便有什么。一切的安宁快乐。无不完备。一切的危险苦恼。无不脱离。同住的人。统是好人。既无恶人。亦无恶事。自然骎骎乎日进于善。直至成佛。更无退转。既修成了这个极乐世界。复要将此极乐世界的名字。使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使闻知者。皆生欣慕。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可于临命终的时候。由阿弥陀佛前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里头去。到后来果然成了个极乐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成了佛、名阿弥陀佛。与许多许多的菩萨罗汉。同住其中。常常说法聚会。时时到十方种种苦恼的世界去。接引救
度一切苦恼众生。生到极乐世界里头去。那释迦牟尼佛。因为见我们这个世界是极其苦的。我们住在里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虽做了个人。活几年是没有一定的。一口气不来。便是死了。就是活的时候。病啦、老啦、冷啦、热啦。种种说不尽的苦痛。也围绕着身心。使我们无法离脱。所以教我们个个人心里头口里头。常常念着阿弥陀佛。使我们到了临终去世的时候。便可由阿弥陀佛。救度到极乐世界去。永远享安宁快乐。更没有一点儿危险苦恼。这才是念阿弥陀佛真正的意思了。
这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既然完全明白了。我们中国的人。心识上已经有了这个阿弥陀佛的。念佛的工夫。是很容易做的。所以就要劝大家格外时常的念念阿弥陀佛。便可与阿弥陀佛的心愿。互相感应。犹如无线电机一般。如此自然常常有超出世间的志愿。不致埋没在这个忍苦的世界当中了。
原因第五
娑婆世界。苦海无边。(娑婆世界、即吾人现在所住之世界。)世人终日为名利奔走。无有休息。夜间做梦。也不安宁。累得身体瘦弱。致成多病之人。虽有高堂大厦。金玉满堂。爱子宠孙。试问两眼一闭。可能带得去么。岂不是大梦一场么。金刚经不云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七十古来稀。五浊恶世。(今日世界、就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最易消耗人之精气神。精气神竭。人就亡了。譬如灯油烧尽。必不能再发出亮光来。一寸时光。一寸命光。光阴一去不再来。从速念佛。求生西方为妙。念到一心不乱。即免轮回之苦。因轮回是自己临命终时之念头造成。临终时的念头。是平日常常转动的妄念造成的。念者是人心中有所注意而生。人心注意念佛。自然是念佛的念头。可知念一声佛。即免生一杂念。常常念佛。就常常断除杂念。杂念不生。天真不灭。何轮回之有。(轮回者、即人死后投生、如车轮、运转不息、或投人身、或堕入异类、全凭人临命终时之念头而定、生生不已、苦不可言。)入轮回易。再投人身难。不借此身来念佛。更待何时度此身。
功德第六
功者、就是自已一心念佛。至诚不息。临命终时。不为邪境所移。亲见弥陀。德者、乃心存普渡。愿无量无边世界有情众生。个个消除烦恼。一心念佛。转凡心为佛心。同生极乐。没有什么我人恩仇之分。为人若是。方是真信佛。庶不愧为佛门弟子。(众生与佛、本无分别、其所以有分别者、心也、愿也、所以念佛人、应当以佛之心为心、以佛之愿为愿。)
效果第七
念佛可以收束身心。不生妄念。妄念既减少。行为就正大。久久变为慈悲心肠。刚强者转和平。愚蠢者开智慧。前后如同两人。又念佛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故念佛之人。念到心无妄念。临命终时。就可蒙诸佛菩萨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在西方、那个世界上的人、心无恶念、口无恶言、身无恶事、终日与诸善人为友、念佛闻法、只有上进、直至成佛、更无起惑造业因缘、故不堕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寿命永久。)此世界就是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所成的。经云。一切唯心造。众生秽念。造出浊恶世界。弥陀净念。造成清净世界。即是算学家之一正比例。(众生者、就是迷于尘事、为尘劳所羁而不自知之人、若能跳出三界、脱离轮回之苦、方非众生。)至念佛的好处。尤为指不胜屈。盖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人有贪欲的念头。(一切争财色、争名利皆是。)有嗔恨的念头。(一切□争战祸、皆由一切嗔心而起。)有痴迷的念头。(一切妄想、同固执不化的念头皆是。)有傲慢的念头。(一切恃强逞能、自高自大的皆是。)有行善望报的念头。(行善自然是好事、但因望报、故不纯。)更有那种种闲是闲非的杂念头。就将自己原有的佛性。蒙盖起来。就造出了种种善恶因果报应。就不免忽而天堂。忽而地狱。忽投人道。忽变畜生。死死生生。有六道轮回之苦。若求免去此苦。须将种种的念头。一齐放下。单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南无是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时时刻刻。口中心中。闲时忙时。行住坐卧。高念低念。朗念默念。念念都归依阿弥陀佛。既没有善恶的念头来造因。自然就没有一切善恶轮回的果报。既然念念所造的是佛因。自然将来所成的是佛果。(此是因果之理。)既然心中口中所忆念的是佛。自然将来醒时睡时可以见佛。(此是唯识的理。)况佛曾亲口说过。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若能有人发愿往生彼国。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此是佛教给我们极奇异最优胜的方便法门。古来和现在因念阿弥陀佛。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书报上记载的很多。确凿有据。须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乃三藏十二部经之骨髓。八万四千法门之总持。成佛作祖之正因。众生脱苦之要道。若未死之前。不信不念。要到临死的时候。虽要信要念。那却如何来得及呢。望各人猛自回头。一心念佛。自他并度。同赴莲邦也。
误会第八
有许多人念佛。不是为了自己求康健。即为子孙求平安。不知只要能够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不求康健平安。自然康健平安。若唯求康健平安。不求往生。则所得者少。所失者多矣。又有以念佛作钱用。以念佛作营业者。所行所为。全是虚浮。私心一团。杂念满腔。前念未清。后念又生。念念不绝。反谓多年念佛。何以无效。全不考究佛何以为佛。念佛是何宗旨。既不以佛之心为心。又不以佛之愿为愿。更不知发愿求生西方。虽逐日念佛。亦不过福报而已。福报有时而尽。仍不能跳出三界。脱离轮回。奉劝念佛的善男信女。当先辨明方向。庶不致走错了道路。
(注意)熟读佛说阿弥陀经。并研究净土各书。便知念佛之门径也。
烦恼第九
凡人处世。无人不厌烦恼。无人能免烦恼。无事不惹烦恼。无时不近烦恼。噫。为人若是。可谓苦矣。然亦因人人皆知烦恼可厌。而卒不能自远烦恼。明知烦恼之来由。而又故惹烦恼。多一事即多一烦恼。烦恼犹之物件中之消耗品也。消耗品者。仅耗人之钱财。若烦恼则消耗人之精气神。催人之老。速人之死。直可以损人之生命。所以大慈大悲的释迦如来。示人净土法门。只要念一句万德洪名之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脱离烦恼之无上法门。道既易行。效且无量。不过念佛一道。既要坚固的信仰心。切实的念佛。还要发大志愿。久行莫懈。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自然六尘不扰。心性恬然。则此身常处清净之境。即在此娑婆世界。一如极乐世界。其乐不可言喻。更何烦恼之足云。
弭祸第十
念佛切不可从缓。断不可说我们无暇念佛。若俟有暇再念。不知何日才可有暇。那是终无念佛之日。岂不自误。要之行住坐卧。均可念佛。无论一举一动。将一句阿弥陀佛牢记在心。无使或忘。既不荒废事业。又不虚度光阴。何尝没有工夫念佛。因人无真信。故不肯切实去行。以无工夫推辞。是自暴自弃。试问一人由早至晚。不知生多少念头。其所生之念头。大半皆属私心。其中难保不种恶因。种下恶因。断无不收恶果。不过收成之时间。有早有迟。因缘未成熟。故不发现。因缘二熟。自然发现。所以今人要及早念佛。早念一天佛。少种一天之恶因。少收一天之恶果。勿待果报既见。始生后悔。∵
治病第十一
世人多病。实在可悯。考其得病原由。大半因事不遂。忧闷在心。久之成病。痛苦一生。可知此等痛苦。皆系自己造成。何以故。当事来之初。不肯退让半分。争长较短。忿怒顿生。无论胜负如何。心中已大受伤损。加之所欲不遂。以致气愤成病。照外表看来。实系他人不善。迫而相争。因争生气。因气生病。假如当争之初。置若罔闻。心中惟以念佛为事。争□不起。气就不生。气既不生。疾病从何而来。不信者曰。见有许多信士。手持佛珠。口中常称佛声。疾病未必尽免。此又作何解释。答之云。那是平日念佛。到争□之就。时忘记念佛之心。若是一心念佛。自必用志不纷。不为外境所移。断不致有疾病。是以劝人。以争□为假。以念佛为真。争者一时之闲气。徒增自身疾病。念佛不仅治病。且为脱苦海之捷径。成佛道之妙门也。又病从业生。念佛最能消除宿业。故真念佛人。皆少疾病。
归元第十二
发愿求生西方。愿要坚。念要切。如婴儿之系念慈母。刻刻莫忘。平日既有实在工夫。到临命终时。自然有把握。心自不为邪境所移。(千钧一发之时、就是人临命终、心中不乱、此时眷属、当为同声助念、令其正念现前、自可随佛往生、若一哭泣、令生痛苦情爱、其害不小。)试看许多人。临命终时。被眷属哭泣搬动。致令失其正念。不得往生。仍受生死诸苦。诸君诸君。此种业障。皆由自己平日未曾认真念佛所致。果能坚切念佛。求生西方。自然预告眷属。令其助念。故得西方境界现前。蒙诸佛菩萨前来接引。弥陀经不云乎。若人念佛。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前来接引。即得往生西方。念佛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念佛的好处。实在不可限量。所以念佛人。眼光要正大。种种念佛的功德。要回向西方。以求生极乐。亲见弥陀为目的。只求见弥陀。不愁不开悟。切勿以宝贵有限之光阴。为种种小见而念佛。同一用功。所得者小。犹如以明珠弹雀。岂不可惜。岂不可惜。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是第一件要紧事。凡念佛毕。既要回向。方是完全功德。无论作何种功德。均可用此回向偈。现在愿力之大小。即可知将来结果如何。愿力愈大。结果愈大。愿力既无。果从何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念佛之人。亦应当发大心。期得即了生死之实益也。
卫生妙法(附)
蔬食俗称吃素。乃卫生之妙法也。夫素者清洁之意。蔬食者。能使肠胃清洁。无浊质之停滞。故曰吃素。肠胃清洁。不易生病。所以夏日吃素。俗人亦有此习惯。非蔬食足以卫生之明证乎。然此但是有形之卫生。卫一己之生。卫一世之生耳。若极言其妙。尚有一种无形之卫生。不但卫一己之生。并且卫物之生。不但卫一世之生。并且卫永世之生。皆惟蔬食者、为能奏其效。何以言之。人人惟贪口腹之养。宰杀物命。致成怨怨相报之结果。是不能卫物之生命者。即不能卫自己之生命。若蔬食者。不食肉类。则不杀物命。故无怨怨相报之事。而横祸丧身之惨。可以绝于未来。非即以卫物之生者卫己生乎。在不信蔬食者。将以此说为迷信。乃曰。此等异类。是天生之以供人食也。不知人与飞潜毛介之所以异者。仅异其形体耳。其知觉性灵。何尝有异。即如人爱其生。物亦爱其生。人被杀则嗔其敌。物被杀亦嗔其敌。若谓天生物以供人食。何不使物乐其死而甘心被杀乎。何其荒谬之极也。夫人与物。皆是前业所感之果报。人惟前世幸造善业。故得为人。今世造杀生恶业。来世恐不得为人。亦将为物。物惟前世曾造恶业。故失人身。而堕于物类。安知将来不再为人乎。我等今因口腹之故。而杀物命。彼虽无力抵抗。然嗔恨之念。未尝忘也。至于来世。彼生人道。我转为物。则彼力足以报怨。势必如今日之宰杀彼者。还以宰杀我。以一泄其嗔恨。此所谓怨怨相报也。怨报之事。其理易明。譬如甲乙二人。同行于路。甲打乙一拳。乙必不肯相让。势必回打甲一拳。而后甘心焉。区区微怨。尚且相报。何况丧失性命之大怨乎。由是言之。杀物之生者。物亦杀其生。此肉食之所以不得为卫生也。卫物之生者。物亦卫其生。此蔬食之所以为真卫生也。此之谓无形之卫生。奉劝世人。苟欲卫生。切勿食肉。苟欲卫生。应当吃蔬。
净土法门。包括一部藏经奥义。何以故。藏经所载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完全众生本有之真性。念佛能念至一心不乱。则此心离妄归真。将藏经中一切妙法。收摄净尽矣。唯念佛固当持斋。倘不能常斋。则吃十斋蔬。(每月十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也、月小者、月终三日、各推上一日。)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之肉类也。)此层功夫。必不可少。因篇中未曾道及。故特附志于此。沈祖约敬跋
中篇(敬录诸大祖师法语)
印光法师鉴定浏阳(潘慧纯邵慧圆)同辑
一龙舒净土文
净土起信一曰。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若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于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法出世间法故也。
净土起信二曰。净土之说。有理有□。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汨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净土起信三曰。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花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以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果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也。
净土起信四曰。儒者因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禽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言、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又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净土起信五曰。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唯心净土矣。论其□。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花。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正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正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阿弥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远矣。∵
净土起信六曰。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着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净土起信七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此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能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乐寿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净土起信八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坠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不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净土起信九曰。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下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住其顶。□知其期。何足疑哉。
普劝修持曰。予为此净土说。欲劝一切见者闻者。广大其心。以佛之心为心。使人人知之而尽生净土。当起念云。此法门。人若知之。如己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岂不痛哉。若止于自修。则是声闻之徒。名为小乘。盖如车乘之小者。仅能自济而已。此佛所谓断佛种者也。能广劝人者。名为大乘菩萨。盖如车乘之大者。人我兼济之谓。此获无量福报。所以能至佛地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皆共赞叹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谓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其功德如此。可谓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劝一人修净土。以此善缘。消释罪恶可也。增崇福寿可也。庄严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荐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诚咒愿。无不获其功果。观房翥传。可见其略矣。况劝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况使其受劝者转以相劝。递相继续而不已乎。如是则西方之说。可□天下。苦海众生。可尽生净土矣。劝人善道。名为法施。此净土法门。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轮回。非其他法施之比。故其福报不可穷尽。故大慈菩萨劝修西方偈曰。能劝二人修。比自己精进。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即是阿弥陀。观此则知西方之说者。岂可不广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积无量福报乎。
又曰。人苦饥者。与之一食。苦寒者。与之一衣。已为大惠。况彼沉沦六道。无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门。使直脱轮回。受无穷无极之寿乐。其惠岂可穷尽哉。金刚经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不如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盖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间福报。有时而尽。若信此经典。则有悟真性之渐。其为福则无时而尽。所以胜于彼也。以予观之。岂唯信金刚经者如此。若劝人以净土。其福报亦然。何则。净土更无轮回。已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生于彼者。虽未成佛。乃成佛之阶梯。是劝一人修净土。乃成就一众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无量之众生。彼所度之众生。皆由我而始。则其福报。岂不胜于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无
量百千万亿劫乎。
又曰。凡受师友之训诲。恩施之提挈。交游之礼遇。悉皆告以净土而为之报。以至与一切人。或有一饭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仆隶有事我之劳。凡吾受用处。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脱离苦海。非唯此耳。凡一切知与不知。识与不识。皆欲以此化之。使共生净土。又非唯此耳。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国难化。佛言与目连有缘。使往化之。其国人皆从化。人问佛云。与目连有何因缘。佛言往昔世目连尝为樵人。于山间惊起一□蜂子。目连乃发善言云。我得道后。尽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当时蜂子也。目连发此善言。故为有缘。由此观之。非徒于一切人。当劝修净土。一切飞禽走兽。下至[飞蠕动之类。凡有形相可见者。吾因见之。皆当为念阿弥陀佛数声。发善愿云。愿汝等尽生极乐世界。我得道后。尽度汝等。非徒于有形相可见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见者。吾亦当作是念。作是言。如此则吾善念甚熟。于一切众生。皆为有缘。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时化度。无不乐从者也。
二觉明妙行菩萨法语(说法因缘见后附录)
西方确指记觉明妙行菩萨曰。八德池中莲已种。果然一念甚宏深。滋培虽藉如来力。长养凭依决定心。又谕诸人曰。此土有发愿往生者。彼土即生莲花。故作是语。汝等应生深信。
又曰。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又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年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夜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纯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又曰。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又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易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号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勉之勉之。∵
三善导大师法语
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邪。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维。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四飞锡大师宝王论提要
宝王论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略言。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邪。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故。夫贫女怀玉。米在□□。镜然可观。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全。有□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是故嬖女□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略言。悲华经言。密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即阿ー佛是。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夫佛意。不亦可乎。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下卷明理事***即生无生门。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又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此明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离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既离之不可。即念佛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