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蕅益子曰:参禅、教观,与念佛法门,同耶异耶?

答曰:同异皆戏论也。即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亦戏论也。以三种法门,无不离四句故。若知一切法,无非即心自性,仍可四句而诠显之。何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即止,虑即观;静即寂,虑即照。是故定慧也、止观也、寂照也,皆一体而异名也。或谓寂照约性,余二约修;止观约因,定慧约果,不过一往语耳。

夫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昏迷倒惑,灵知终不可灭;虽流转纷扰,本体终未尝动。此岂非寂照真源,止观血脉,定慧根据乎?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

就此念佛法门,有念自佛、他佛、自他佛之不同。若单念自佛,与参禅、止观全同。若单念他佛,与参禅、止观,亦异亦同。若双念自他佛,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

夫念自佛者,是四念处观,所谓观身、观受、观心、观法。若一切法门,不为四念处所摄,即外道法。故知与禅观同也。

夫念他佛者,或念相好、或法门、或实相,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念相好,一往似与禅观异。然必止息异缘,专观彼佛,则仍与止观同,亦仍与静虑同也。念法门者,例此可知。若念实相,虽托他果佛为异,然终无两种实相,究竟是同。若持名号,一往亦与禅观异。然无论解与不解,而所持之名,当体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当体无非一心三观。故曰: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一。是则心无异缘,即是静是止;名号历历,即是虑是观,亦究竟同也。

夫双念自他佛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乃托他佛,助显本性。由悟本性,故与禅观非异;由托他佛,故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了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