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

1、∵修净业者的十种信根

若人修行,未能顿悟,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一者信金口成言,决定当生故。二者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三者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四者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华,无所有故。五者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故。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八者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九者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十者信此身决定当死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

——袁宏道:《西方合论》

[译文]

倘若有人修行,未能顿悟心源,便应当深切地种植信根,不惊惶不动摇。怎样才叫信根呢?第一,信释伽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两大世尊的金口诚言,决定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信自心广大无涯,具有无量的清净功德。第三,信因果不虚,比如身形与影子,决定互相伴随。第四,信自己的身形、神识以及一切世界的建立,犹如阳光、火焰、空花,没有真实的实体。第五,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恶相熏相炙,不容一刻居住。第六,信一切法唯心所造,犹如忆念梅子,舌生酸水。第七,信念力不可思议,犹如业力不可思议一样。第八,信莲花化生不可思议,犹如胞胎不可思议一样。第九,信阿弥陀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比如蚊子身、蜉蝣岁、萤火光一样不可思议。第十,信自己的身体决定会死亡。倘若有人具备以上十种信根,那么,举足下足,无一不在念佛。

2、∵三种真信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即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截流:《净土警语》

[译文]

怎样才算具备真实的信心呢?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就的佛,阿弥陀佛是已经成就的佛,我与阿弥陀佛的觉性平等无二。我虽然昏迷、颠倒、迷惑,但觉性没有失掉;我虽然多劫生死轮转,觉性尚未动摇。所以说:不要轻视未悟的一念。回光近照便同本觉一样。第二,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觉性虽然平等无二,地位却有天渊之别。倘若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随着业力流转生死,受用无穷。所谓清净法身流转五道,就不叫佛,而是名叫众生。第三,要信得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以来沉沦在苦海中,但我还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离这十万亿佛土之外,但仍然是我心内的佛。既然是心性无二,众生与佛自然感应道交。我苦切念佛,必定能够招感阿弥陀佛的慈悲。必定能够得到磁石吸铁般的响应,这是无可怀疑的。

3、∵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来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

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其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过二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这个净土法门,可以普遍地加被上中下三根的众生,全部摄受收利根钝根的众生。上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不能超越这个法门之外;下则五逆十恶、阿鼻地狱种性的众生,也可以侧入这个法门之中。假若释伽牟尼佛不开启这净土法门,那么,未法时期的众生想在当生了脱生死,便绝无企望了。∵

然而,净土法门如此的广大,而修持的方法又极端的简易。由此,倘若不是往昔世曾种植净土的善根,便难达到真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这个法门,声闻缘觉也持怀疑态度;不但声闻缘觉不信,藏教、通教、别教中的菩萨,有的也不相信;唯以七地以上的菩萨对净土法门才能够彻底的明了承当,深信无疑。如果我们能对净土法门生起真切的信心,虽然我们目前还是具缚凡夫,但是,我们的种性已经超胜于声闻缘觉。由于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就能以凡夫心,投入佛的觉性大海。所以能够潜通佛的智慧,暗合道的奥妙。∵

二、愿

1、∵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大心不发,则外不能三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不下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文]

应该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须要出离。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们,只求自利,那在情理上就有所亏欠,于心就有所不安了。况且菩提大心不发,对外不能感通诸佛,对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多生多劫以业的善根难以成熟。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堕入偏小,因此,必须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2、∵菩提心包含一切佛的功德

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地座,能成一切佛事。

——《菩提心论》

[注释]

密严国土:大日如来的净土,密严指以三密庄严的大曼陀罗道场。

[译文]

由于这种菩提心能够包藏含摄一切诸佛的功德法,倘若通过修证使之出现,就能成为九界一切众生的导师,若将这种菩提心归向本源,当下就是大日如来的净土,不起于座,就能成就一切佛事。

3、∵菩提心就是无上佛道

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隙,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道绰:《安乐集》

[说明]

道绰:(562-645)唐朝并州汶水人。自幼出家,讲敷涅盘经。后来在石壁山中玄中寺中看到记述东魏昙鸾事迹的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土,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示诲道俗。

[译文]

菩提就是无上佛道的名称,如果发心愿成佛,那么,这个心就发得广大,周遍整个法界;这个心就发得彻底,同虚空没有二样;这个心就发得长远,尽未来际没有穷习;这个心就发得完备,远离了声闻缘觉的障碍。如果一发起这个菩提心,就能倾灭无始劫以来沦落生死的罪业,将所有的功德回向菩提心,都能有助于成就佛果,功德不会失灭。

三、行

1、∵一佛一经,万虑俱忘

大抵修净业的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宜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译文]

一般来说,修净业的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都应西向。这样做的话,机感容易成就,根境容易成熟。室中止供一尊佛、一部经书、一个香炉、一张桌子、一张床、一把椅子,不得放一多余的物件。庭院中也应扫除洁净,以使经行念佛畅通。∵

念佛时,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体,不知有世界,也不知我今日所作的是修行的事。这样,便与道日渐亲切,与世俗日渐隔离,由此可以趋向净业。∵

2、∵持名念佛,最为契机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愿至妙之果矣。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译文]

切不可认为持名念佛一法浅近,舍此法而修观像念佛、观想念、实相念佛等法门。这四种念佛中,唯有持名念佛最为契机。持名至一心不乱,则实相妙理合体显露,西方净土的微妙境界彻底圆满彰现。以持名念佛而亲证实相理体,不作观想而彻见西方极乐世界。持名念佛一法,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今人的教理和观法皆不明了,假若修观想念佛、实相念佛,或者导致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应当修持易行的法门,自然会感应至妙的道果。

3、∵十念法门

每日清晨服饰已后,而西正立,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一为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

——遵式:《往生净土忏悔仪》

[译文]

每日清晨,严整服饰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这样念十口气,名为十念,但只随气长短,不限佛号的数目,时间的长短,佛号的多少,以尽一口气为限。念佛声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适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乱,专注精一为功夫。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