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样的苦,我们才可以来领受佛法,对不对?领受佛法,我们才可以听闻佛的慈悲救度。话讲回来,我们要感谢苦啊,如果没有苦,我们在红尘里面飘飘荡荡,很舒服,就不会念佛了,那将来三恶道的日子就很难受了。所以,这个苦,实在是我们领受佛法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进佛法的一扇门,我们是从苦而进入了佛法。
本来,我们过去造了无量的恶业,来到今生,由于我们今生的苦恼,更加知道:象我这样的人,过去肯定没做什么好事情。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资格?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们身上的苦恼,反照出来我们前世没有修行,是恶业无边、造罪无边,和无量众生结下了冤业,内心也没有智慧,苦闷得不得了,也没法排解,这这样的人正符合阿弥陀佛救度的根机呀,刚好,这样的人,佛要救度啊!
有这样一种想法:“我还挺好,没什么烦恼,没什么妄念,也不苦啊。”有这种想法的人,往生可能就有问题啦。不是说这样的人弥陀不救度,而是他对自己的根基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对阿弥陀佛本愿的领解也不够,“我还挺不错啊,我修行很了不起,我修了一大堆功德,很有进步……”这都是只看到自己,没看到佛。
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恶业,就知道佛的救度不可思议,所以,从我们心里照出来:“哎呀,我们是必堕地狱之人,从地狱里来,向地狱里去。”
有一个念佛人是个哑巴,他领受了南无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人家通过笔谈,跟他说:“某某人,你真了不起,有很多健康的人都没听到佛的本愿、没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你是个有残疾的人,耳不聪、目不明,你怎么能闻到佛的本愿呢?你真是太幸运了!”
这个哑巴回答:“身体的残疾不能说是幸运,不过有些人听佛法是用耳朵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佛法是要用心去听的,我虽然又聋又哑,不能用耳朵听,但是,我是用心去体会,南无阿弥陀佛的慈悲就流入我的心了。象我这样的人,被阿弥陀佛救度了,我感到很幸福。”
弥陀的慈悲在他身上体现出来,在他身上活了,即使再苦难,即使再烦恼,内心里有幸福感,这个叫做“触光柔软”。
弥陀救度我们,从弥陀那一方面说,已经完成了对我们的救度。用我们的心去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让阿弥陀佛的慈悲流入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才能和阿弥陀佛成为一体,并不是单单地说:“阿弥陀佛已经救度你了,你回家睡大觉吧。”阿弥陀佛已经救度你了,你用心去体会呀,体会到之后,就“自然之所牵”了!可是没体会到的时候,不是叫你糊里糊涂过日子。
无论如何,象我们这样恶业的人,根本没办法了,苦恼也好、妄念也好,都是阿弥陀佛培育我们的资本,都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兆示:刚好,弥陀要救度象我们这样的人。
不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表现,不论你的心情如何,南无阿弥陀佛都说:“我无论如何都要救度,因为我本来是‘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成就的南无阿弥陀佛。”
当然,在第十八愿里边,还有一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想今天跟大家共同探讨一番,不然以后可能会起很多疑惑。
(五逆谤法救不救?)“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象说五逆谤法的人除掉,不救度。如果这样的话,弥陀的慈悲还是有限量,我们这些或者已经造了或者可能造五逆谤法罪的人怎么办呢?可是我们看《观经》,《观经》里下下品往生的,是五逆的人,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的人,这样的人也得到往生。这个到底怎么回事呢?到底是除还是不除呢?
善导大师解释说,第十八大愿对没有造下五逆谤法罪的人来说,阿弥陀佛点醒我们大家,不要造五逆谤法的罪:“你要造了,就不救度。”而《观经》下下品的众生,是已经造了五逆重罪的人,他已经造了这样的罪,弥陀大悲不舍,还要给予救度。
如果造了谤法的罪呢,善导大师说:“既然你已经造了谤法的罪,阿弥陀佛仍然要救度。”所以,弥陀是抑止说,没有造的人,他跟你说“不救度”,已经造了,他还要救度,好象是两面话,这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这正是佛彻底的慈悲。善导大师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不论你是五逆、还是谤法,只要你回心转意:“我这个造了五逆谤法之罪、必定要下地狱的家伙,一切的法门都修行不了,一切诸佛都救度不了,只有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了。”这样,就“回心皆往”,只要有一念的回心转意,归入南无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大海,通通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
既然五逆谤法的人都要给予救度,那就没有一个不救度的了。
弥陀在第十八愿里面,既然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当然有他深刻的含义,一方面点醒我们众生,不可以肆意为恶:“那好了,阿弥陀佛救度我了,百无禁忌了。”不是这个意思啊!
我们这样大的、明显的五逆谤法的极罪不要做,渐渐来说,释尊的教导以及世间的一切善法尽量地去遵守,国家的法律当然要遵守,还有社会公德啊,家庭的和乐啊,等等,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这里,有两点不能混淆:如果说只有做到这一点,弥陀才救度,那是错误的:往生之事,是弥陀无条件的救度;如果说弥陀无条件救度我,我可以随便做坏事,那也是错误的:故意为恶之人,是不信弥陀本愿。
大家都知道,在佛的眼里,没有好人和坏人,都是迷界的众生,都是业报的显现,业报来了,你就没办法啦!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大家平常不愿意发脾气,不愿意动怒伤肝,可是,业报显现,你不发脾气不行啊,就要发脾气呀,发过脾气之后,又接着痛心:“我怎么又发脾气了?”
你怎么又发脾气了?你就是这样的家伙啊,叫烦恼不自在。
想做的事,你都做不到!
连这样小小的事情我们都抵挡不住,就不要说别的事情了,我们的成佛大事当然自己毫无办法了。
而且,我们一切众生,平时活得好好的,可以去做假,装成一个善人,装成一个修行的人,装成一个了不得的人,到了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的技巧都不管用啦,到临终是做不了假的。印光大师讲:人什么都可以装,临死是装不了的。你怎么可能?到那个时候,你是毫无办法了,只有任凭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为什么要等到那个时候才死心踏地任凭南无阿弥陀佛呢?我们为什么不现在就任凭南无阿弥陀佛呢?我们现在就死心踏地任凭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把临终的时刻提前到现在呀,那么,阿弥陀佛就救度你了,所以,我们刚才说了,不谈临终,就这个时刻,就要救度你呀。
所以,不要硬撑、硬顶,顶到那个时候,毫无必要!现在这个时刻,就完全任凭南无阿弥陀佛的救度。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正说明了弥陀要以五逆谤法的众生作为救度的对象。
前面也说了“十方众生”,可是在我们的心态里边,会觉得:“好人应该优先。”虽然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要平等救度,可是,如果不特别地说明,我们会觉得善人优先,善人要放在前面。但是,弥陀并不是这样说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说明什么?说明在十方众生里边,就是要救五逆谤法的,你就是那个五逆谤法的人,你就是那个有可能五逆谤法的人!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之所以这样欢欣鼓舞,并不是说我们为自己的恶业去欢欣,而是为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而欢欣:“象我这样五逆谤法的人也要救度!”
所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说明了:你就是可能造五逆谤法罪的人,如果你不是这样根机的众生,那阿弥陀佛为什么在后面还专门说明一下:“孩子啊,我救度你无条件,不过啊,你不能五逆谤法哦,你要五逆谤法,那我不救度你哦。”其实,这是一个表面语,他内心说什么?“无论如何,我要救你。”
如果我们不是五逆谤法的人,那阿弥陀佛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都有意见啦:“阿弥陀佛,你干吗讲我五逆谤法?我没有五逆谤法!”
阿弥陀佛说:“我早就知道,你没有干,你心里面有那个动机,我告诉你,我早就看到你内心里面去了。”
就象父母对孩子的慈悲一样,爸爸对儿子说了:“告诉你呀,明天上学不能迟到啊!如果迟到,回来把你屁股揍烂!”当然爸爸不希望儿子迟到,这是对他没有迟到而言的。可是,儿子今天上学又调皮了,在学校又迟到了,回来之后,爸爸果真把他屁股揍烂吗?不会揍烂的啊,但是不会揍烂,还是不希望他迟到啊。这个都是父母的慈悲,万一你犯错误了,还是要给你饭吃,还是要教育你。
所以,万一犯了五逆谤法的重罪,阿弥陀佛说了:只有我才能救你。
但是,不要错会了,“那好了,爸爸不会把我屁股揍烂,我就干脆不上学了,干脆逃学吧。”那爸爸可不乐意了。弥陀绝对没有鼓励大家做坏事的意思,本愿不是鼓励这个,本愿是让我们信受弥陀的慈悲,在弥陀的慈悲调化之下,自然而然地去报效社会,我们念三万佛号就报谢佛恩了吗?佛恩报谢不尽啊!因为是弥陀要慈悲救度我们,不是我们念多少才去往生的,弥陀说:“乃至一念,我就让你去往生。”乃至一念!不在于多,不在于少,一念就能救度我们。这样,我们就会源源不断地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信心取一念,称名尽一生。有一念信心就能往生了,坚定这样的信心,平时呢,尽其一生,过念佛的生活,“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不过,这样的念佛,跟以前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无论如何都被弥陀所救度”的念佛。
(阿圆的空念佛)有一个念佛人叫阿圆,她的很多故事,都能使我们得到启发。阿圆念佛挺有意思,她在街上就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个人跟她擦肩而过,说:“这个老太婆空空地念着佛号就走过去了。”阿圆听了很高兴,跟在这个人后面,说:“哎呀,非常感谢你呀,你真是我的善知识啊。”那个人被跟得不耐烦了:“我随便讲一句,你发那么大脾气干什么?跟在我后面。”她说:“不是啊,我真的非常感谢你呀,你告诉我:我这个老太婆是空空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过去的,如果我成就了我的功德才能去往生,象我这样的老太婆就不能往生啦,所以,非常感谢你,你告诉我,这是被弥陀救度之后的空空的念佛,哎呀,这样我就欢喜了,太好啦。”
空空地念佛就能去往生了,太感谢了,这才是弥陀的救度哇,空空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就过去了,就往生了。
所以,不要说:“我念佛念得很实在啊。”什么叫实在不实在?“南无阿弥陀佛”念起来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是不可思议。
(名号之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也不是从我们凡夫的心里生出来的。就象岩石里会冒出泉水,大家知道,岩石里怎么会出泉水呢?岩石是出不了泉水的,岩石里所冒出的水呀,是因为有水的源头。
我们凡夫的身心就象山岩一样,长出来的只是杂草啊,杂草丛生,可是,在我们整天烦恼不断、妄念纷飞、“杂草丛生”的情况下,居然在里边也冒出一股清泉,“南无阿弥陀佛”,从我们嗓子眼“咕咚”,冒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冒出清澈的泉水,从哪里冒出来的?就要知道,这是从极乐世界八功德池里边漫出来的啊,毫无疑问,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漫过来的,漫到你心里边。当然,往生就毫无问题了,自自然然可以去往生的。
在此情景下,你还去怀疑?不知道你怀疑哪些地方。弥陀无论如何都要救度你,你还怀疑什么?弥陀说啦:“你怀疑我,我还救度你。”经典里说:“疑惑佛智,生诸边地。”仍然去往生,仍然给予救度。
那么,到了这个时刻,我们实在是想怀疑也不能怀疑了,因为,即使怀疑,也给予无条件救度。我们还怀疑什么呢?怀疑弥陀不救度我们吗?怀疑我们的恶业吗?我们的恶业,根本就没有资格被怀疑,因为我们不靠自己的恶业去往生,所以,你怀疑它,是一个虚妄。
(正确的怀疑方向)比如说,我们搭船到大连去,你怀疑说:“我不会游泳,大概不能去。”这个是虚妄啊,因为,你本来是靠坐船去的,你要怀疑,就怀疑船嘛,干吗怀疑你自己呢?因为你是坐船呐,你自己本来就不能游水过去的,才坐船呐,所以,你要怀疑,就怀疑船:“这条船是否坚固?这条船半路上是不是会迷航?会不会触礁?”你怀疑这个,才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要怀疑,就怀疑阿弥陀佛,可是,对阿弥陀佛又没法怀疑,他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有什么好怀疑的?“我都成佛了,我不能救度你,我就不成佛!”所以,他是绝对的救度。
你如果要在自己身上找怀疑,“你看,我的妄念纷飞呀,我可能不能往生……”这都太错啦!你本来就不靠自己去往生,本来靠弥陀,你还在自己身上去怀疑,这个是虚妄、颠倒,你每天怀疑一千遍、一万遍也没有意思,因为不靠你,你上船就好,上了南无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就好了。阿弥陀佛的大愿船不因你怀疑得深就触礁了,不可能的。你照样怀疑阿弥陀佛这条船,阿弥陀佛照样度你到极乐世界,所以,关键的问题要信顺弥陀,无论如何都要归命,“好,我没办法了,我就靠南无阿弥陀佛。”
亲鸾大师说:“行行难及之身,地狱是必定的栖身之处。”
我们本来是下地狱的人,地狱是我们必定的处所,象我们这样的地狱众生,没办法了,所以,要念佛,信靠南无阿弥陀佛。至于说“可能往生不行,可能有障碍呀,可能……”即使我们下了地狱,都不后悔,因为本来就要下地狱,本来下地狱,那还有什么好后悔的?
如果你修别的法门能够成就,现在修了念佛法门,最后没有什么收获,那你好后悔了。
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内心有什么怀疑,念佛的时候要这样想:“弥陀无论如何要救度我,即使我这样的人也要救度。他说我不能往生,他就不成佛。”你就整天去这样思惟好了。
这就是跟阿弥陀佛培养感情啊,越来越近,越来越懂得佛的慈悲。
所以说,我们的往生,不在我们众生这一边,是阿弥陀佛要独立承担根本救度众生的任务──从这里我们才能找到根本的依靠。
还有一次,阿圆念佛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时候冒出来一条野狗,瞪着她看,她想:完了,这下子大概会死掉了,就合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野狗愣愣地看着她,过了一会儿,就跑掉了。阿圆就在那里哭起来了:“哎呀,难得啊,象我这样一个丑老太婆,是连野狗都不要的家伙啊,难怪十方诸佛都救不了我,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要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她就欢喜地念着佛回家去了。
这样的心情,只有被弥陀救度的人才有的,“我这个丑老太婆,连野狗都不要的。”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终是被别人所抛弃、所不要的人。即使别人要你,我看你在这个世界也没什么价值,是一个多余的人,人老珠黄啊,没什么意思了。逐渐逐渐地,生命的无常,就这个规律,你就要离别这个世界。
可是,有弥陀的慈悲,让我们到极乐净土与他会面,那么,我们就到西方,和阿弥陀佛会面好了。
好,南无阿弥陀佛!
明天我们讲三辈九品的往生、我们平时的念佛以及和其它宗的融合,不要觉得“哎哟,跟以前听的不一样啊,以前的怎么好象都不对呀?”我们做一些这样的说明,大家有什么问题,晚上回去思考思考,可以写成小纸条,明天递交上来。
今天也不早了,现在可以辞别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讲三愿三经三辈九品
(11月9日上午)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昨天,我们在一起听闻南无阿弥陀佛主动的救度和无条件的慈悲,共享佛恩的喜悦。
学习佛法,尤其是净土宗的法门,不在于知识、学问有多高,而在于对南无阿弥陀佛慈悲的感受如何。所以,有一些看似无知无识之人,可是能够明信佛的智慧;而有些似乎是学问非常大的人,但由于自我的私心见解,很难和佛智相通。
我想把昨天讲的内容,大略地再复习一遍。
昨天,我们讲到阿弥陀佛慈悲的特色,一个是绝无条件,一个是主动来救:没有条件地要来救度我们,而且是主动而来的。
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在久远劫以前是法藏菩萨,他是主动发愿要来救度我们。我们他力的念佛呢,仰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誓愿,不论修行深浅,罪福多少,都可以平等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救度法门的根本特色就在于他力,而且是纯粹的他力,所谓“他力”,当然是佛的力量。
一切佛法,分成自力和他力、自摄和他摄,净土宗当然是他力的法门,我们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去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纯粹的他力,是不讲依我们的自力的,是完全依靠信受的一念,进入阿弥陀佛他力救度之海。
我们听闻本愿时,要明确地把握这一纲宗。
(本愿念佛特点)我们引用了龙树菩萨所说的难行道、易行道来判别佛法的特色,在净土宗他力本愿念佛有下面几个特点:
(1信心正因)一个叫做信心为正因。什么意思呢?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有因也有果,其因在于信心,这个信心不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哎呀,我很信佛了。”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不叫难行之法,它的特点就在于这个“信”字很难。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了生脱死,净土纯他力法门要了生脱死,可以说是易如翻掌,但是要获得信心,是难如登天,这个叫难信之法。
了生死非常容易,可是获信非常难,不要说了生死,成佛都容易。所以说:成佛不难,信心甚难。
这个完全是他力宗的特点。
我们懂得是他力,这一点也没什么好怀疑的,何况我们昨天也引用了很多经文的证据。
信心正因,也就是唯一之因,其它当然都是不正的,唯有领受阿弥陀佛所赐与的金刚不动的信心,也就是领受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对我们的绝对救度,我们才可以仰凭这句名号去往生──信心为正因,这是第一个特色。
(念佛报恩)第二个特色,就是念佛为报恩。我们念佛排在什么位置呢?念佛是信心所发动的,因为有南无阿弥陀佛决定不舍的救度,有南无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弘恩,所以,象我们这样的人,都可以到西方去成佛。这样从内心发动出来,诚于内而发于外,做出了“乃至十念”、“乃至一生”的称名念佛,这样的念佛,完全是报恩的行为。
报恩念佛是被动的。因为阿弥陀如来对我们有救度之恩,我们才念出了“南无阿弥陀佛”,并不是说我们靠念佛乞求救度,就象我们所说的比喻:有一个囚犯,他正要赴刑了,受到赦免,那么他就会感谢国王的恩典。对我们这样六道轮回的人来说,因为弥陀的名号赦免了我们的罪业,我们当然是感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恩德,一向专念弥陀,一向专礼弥陀,一向专忆弥陀,对其他的诸佛菩萨呢,都是没有这样的心情,因为,唯有南无阿弥陀佛对我们发大愿而予以救度。
昨天我们提到,念佛的“念”,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经过三个不同的过程:
最早的就是“观念”念佛,“观念”念佛带有非常明显的自力色彩,通过自己在心中,把极乐的种种庄严景象、把弥陀的种种庄严相好明显地浮现出来,也就是《观经》里的十六观,这样的念佛叫做“观念”法门,可是这样的念佛,毕竟不是下根陋劣的我等能够成就的。
到了善导大师,特别开显出“称念”法门,因为“观念”念佛不是佛的本愿,而“称念”念佛──就是口称弥陀名号、心思“决定往生”,这样就是本愿的念佛,以称名念佛作为弥陀的本愿,这是第十七愿所成就的。
可是,对于称名念佛,也有人误解了:“我称名念佛,是我自己称名的功夫。”比如说:“我每天要做多少的功课,要念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这些人对弥陀的佛智还有怀疑,应知,称名不是称的功夫,而是以我们的信心为正因。
所以,由“称念”特别提出“信念”,当然,这个都是一脉相承的,本来,“称念”也是信心发动出来的。但如果说信心是自力的,那么,他的念佛带有自力的色彩,这才特别跟他说明:信心为正因。所以呢,从“称念”的念佛进步到“信念”的念佛。从外表来看,都是口称念佛啊,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啊,但心态不一致,我们所谈的就是完全信受的心态,进入南无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这样地感恩念佛。
信心为正因,念佛是报恩,这是净土宗本愿法门的两大根本特色。
(3平生业成)第三“平生业成”,平生业成就不待临终称念了,我们在平生的时候,就获得阿弥陀如来的金刚信心,这信心的一念,就是我们平生业成的时刻。在平常的生命当中,往生净土的业事已经成办。
从弥陀如来的方面来说,众生的救度于十劫之前早已成就,但是,从众生的领受来说,是在我们今生信心的一念而领受、获得,这个叫平生业成,当然是不待临终了,也不待来迎了,所以说是现生不退,这也是本愿念佛的根本特色。
现生以我们这样的凡夫身份,以我们这样烦恼恶业的状态,因佛力住持不舍的缘故,得到不退转的利益,所以,是现生不退。
那么,至于说往生的结局呢,是非常得高妙,是直入报土,“报”是因果相酬报的意思,报土就是酬报弥陀的第十八大愿所形成的微妙庄严的极乐净土,我们是仰凭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大愿为因,当然是往生十八愿所报得的佛土,就去成佛。往生就成佛,不说阶次。
(4恶人正机)这样种种殊胜的利益,是赋与什么样的人呢?这种种利益,是赋与十方众生的,在十方众生里边,尤其以恶人为正机,这是本愿法门的第四个特色。
这里的“恶人”,并不是道德上的概念,“这个家伙干坏事!”而是从宗教意义上体会到自己有恶业、有妄念,自己的修行没有力量,所谓罪恶生死凡夫──要这么理解。
在弥陀的救度面前,每一个人都是恶业凡夫,而弥陀的救度呢,正是要救度象我们这样靠自己的修为没有力量去断离三界迷妄的人。象我们这样的人,没有任何法门可以得救,所以,弥陀才发下特殊的慈悲誓愿,说明要以救度这样的恶业凡夫做为他的本怀。
这几个特色,大家如果能多多地听闻圣教,逐渐内心就能明朗开来。
(出世本怀文)释迦牟尼佛出现此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向我们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个叫出世本怀文,世尊在《无量寿经》里说:
如来所以兴出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所以在这个世间成一次佛,示现一次度众生,宣扬一切的经教,他的目的在哪里呢?目的是“欲拯群萌”,是要拯救茫茫的众生,惠施给众生真实的利益,目的就是要给大家讲弥陀的本愿。所以说: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我们学净土法门,刚好是契合弥陀的悲心,也契合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讲了那么多经教,都是随机施教,但是,他根本的本怀是要讲这部《无量寿经》,因为其它的法门虽然高妙,但不可以度尽一切众生,对众生的根机有所选择、有所区别。可是,净土的法门能够度尽一切,让我们凡夫都可以去成佛。弥陀的本愿,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
弥陀的本愿,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安心作用呢?我们学这个法门,就知道,它是一切法门当中最殊胜、最奇特、最不可思议的。
这个是讲它的高妙之处,尤其象我们这样的恶业凡夫,不仅仅在于它的殊胜,而在于它对我们是唯一的救度法门,别的法门我们没办法去修学啊。
(十七愿文)我们提到了弥陀的第十七大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我们之所以听闻到佛的名号,称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完全是因为第十七愿的作用。所以,念佛本身就是他力的结果,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念得出来的,乃是由弥陀本愿力量的摧显,在我们凡夫身上显现出来,念出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本来是佛力的回向,佛把这句名号回向给我们,我们才有的称念,因为佛的愿力的作用,我们自然就念出了“南无阿弥陀佛”,从这里,我们也就自然体会到了:弥陀就是要救度我啊。
我们从第十七愿体会出他力的回向。
(十八愿文)弥陀的本愿、第十八愿说了: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我们昨天也说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体现了是以凡夫为本、恶人为本的救度法门,是以恶人为正机的法门,我们正是弥陀所救度的对象。
在本愿里边,也说明了佛凡一体:我们众生的往生功德和弥陀的正觉功德是一体成就的。弥陀在十劫之前都已经成佛了,他要无条件地救度我们,用他的至心,回施给我们众生,要救度我们这样的众生,所以,第十八愿体现了信心为正因。
(本愿成就文)尤其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有信心的一念,就可以“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了,并没说有更多、更复杂的东西,信心为唯一的正因这一点就突显出来了,而且还说明现生就不退转,“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种种的经证,说明了弥陀的救度不可思议。
我们通过比喻、通过言辞来表达,都不能脱离弥陀的经典,我们不可以用自己的私心测度弥陀的悲心。
(弥勒咐嘱文)弥陀有这样的誓愿,才说“不可思议”,在《无量寿经》里边,还有一段“弥勒咐嘱文”,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众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信心欢喜、一念的信受,踊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在此一念之间,就获得了无上的功德,就得到真实的大利了。
“弥勒咐嘱文”和前面的出世本怀文是遥相呼应的,和第十八愿及十八愿成就文也都遥相呼应,这说明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的一大事就是弘扬弥陀的本愿。
我们一念之间,具足无上功德,“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当然是指一句名号的功德。
十八愿是我们学习净土门的纲宗,我们昨天也再三地说明了“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段《观经》里面的文字,这一段文字也很好地证明了我们念佛人今生就获得不退转的利益,以我们凡夫的身份,决定可以获得往生成佛的果报,这才是“摄取不舍”啊。
既然弥陀摄取不舍,我们今生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不退转的利益──念佛就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救度,种种的文字都在说明这一点。
我们昨天学到《阿弥陀经》里边所说的:
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这段经文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它甚深的含义,就是说弥陀对一切众生给予无碍光的救度,山川、星月不能障碍──空间不能障碍,时间也不能障碍,众生的烦恼恶业也不能障碍,故而称之为无碍光;弥陀是现生就要给予众生救度的,故而称之为无量寿,“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
以上种种的经文都告诉我们:弥陀的救度是在我们现生就要实现的。
可是,由于我们凡夫众生内心的疑惑特别多,我们很难一下信受弥陀的救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听闻。所以,净土法门根本的获信途径没有别的,就是“闻”。
在十八愿的成就文里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这个“闻”字有它特别重要的意义。
“闻”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听善知识的言教,听善知识来开导,多多听闻信心念佛的莲友的交流,因为他们把内心的感受传达过来。
二、多看圣教,当然是指净土宗的教典,指本愿念佛方面,多读这些经典以及祖师菩萨的教义。所谓净土三经,昙鸾、道绰、善导的论释。
三、如果既碰不到师父和善知识,或者没有识字能力,或者没有接触圣教的因缘,还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祈愿三宝加被。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让我自己念、自己听吗?”有人这样去问龙德法师。
龙德法师呵斥道:“这叫什么话?弥陀名号难道是你自己可以念出来的吗?”
什么是“自己念、自己听”?因为有南无阿弥陀佛,他要救度你,是弥陀的呼唤,要这样去听,听到这是弥陀要救度你,这样才能感受弥陀的悲心。
象这样去闻名号,总有一天会懂得。
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不能做详细的铺展,而且我说的也没有什么次第,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总而言之,不变的纲宗是指南无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
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一些疑问,也有的人初闻本愿念佛,可能觉得不太容易理解,有一些难以接受的地方,尤其我们平时也看了很多这样的言说、那样的见解──今天上午,我们主要是把这方面给大家汇通一下,也就是说到三辈九品这样的自力念佛和本愿念佛的关系。
弥陀的本愿救度实在是太彻底了,他的本愿当然就是第十八大愿,是以他自己的纯粹他力来救度一切众生。
(摄生三愿)可是,在弥陀的四十八愿当中,关于众生往生的,有三条愿: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这三条愿叫做“摄生三愿”,摄受我们众生去往生极乐世界。
何以弥陀要发这三条愿呢?这三条愿,哪一条是真实的?我们又是依哪一条愿行持?如果我们念佛的人不去考究弥陀的愿力,这样我们就是盲目的。如果我们和这三条愿一条也沾不上边,那就不行啦,总而言之,这三条,我们肯定沾得上,才可以说往生有希望。
其实,在《无量寿经》里边,这三条愿有它互相之间紧密的关系。
(三种机类)我们想一想,欲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虽是千差万别,但大致说起来,不外乎三个类型:
(1纯他力机)一个就是指能够完全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根机调化成熟的众生,是纯他力的,完全投托弥陀的愿力,归命如来救度之海。象这样的众生是一种纯他力的类型。
(2自力机)还有一种众生呢,完全靠自己修行,发四弘誓愿、修诸功德等等,愿意靠这个办法得遂其往生的本怀,这叫自力往生。
(3半自力半他力机)还有一种众生呢,是中间的,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没法修行成就,说靠佛力呢,好象全靠上去,又没敢放心,采取一种中间路线,佛靠一半、自己靠一半,这就成了半自力、半他力的念佛。
想一想,众生也无非是这三种类型:一个是他力根性,一个是自力根性,一个是半自力、半他力根性。除此,就没有别的了,就这三种类型的根机了。
我们在座的各位,总是觉得要靠弥陀。不过,弥陀怎么靠法呢?那是通过我多多称念名号,多多积累资粮,然后回向啊……念佛的功夫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啊,如此这样去往生,结果,还有自己的一部分在里边,这样就成了半自力、半他力,这样去念佛,那就成了搀杂自力的念佛:有自我的计度在里边。
(三机与三愿)由于有这三种根机的众生,弥陀才发了三条誓愿,那就是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愿。
(1他力机:十八愿)第十八愿摄受纯他力根机的众生,非常明显,“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突出一个“信”字;
(2自力机:十九愿)第十九愿摄受自力根机的众生,要自己“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象这样的众生,入第十九愿,被救度;
(3半自力半他力机:二十愿)第二十愿摄受半自力、半他力根机的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断称念佛的名号,累积自己的称名的功德,回向求往生。
这三条愿的目的是要救度三种不同根机的众生,所以,我们要懂得:弥陀的愿力是这么不可思议,把十方众生都包括无余了,没有一个可以漏掉,没有一个可以跑到这三条愿之外了。
如果说:“这三条愿,我都不相应。”那你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啦。
这三条愿就是三条往生的大道。
(三愿与三经)这三条愿和三种类型的众生是相互对应的,弥陀有这三条愿,根本原因就是有三种类型根机的众生。对这三条愿,净土三部经对它们进行了各有侧重的阐发:
(十八愿:大经)《无量寿经》主要阐发第十八愿的纯他力救度,《无量寿经》是根本,指出了第十八愿是本愿;
(十九愿:观经)《观无量寿经》是讲第十九愿的往生法门,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定、散二善,三辈九品,是这样往生的,是自力诸行往生;
(二十愿:小经)《阿弥陀经》侧重说明第二十愿,《阿弥陀经》里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是自力的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就是第二十愿的念佛往生。
一般的同修都是依据《阿弥陀经》,修第二十愿的念佛,现在虽然也有很多人读《无量寿经》,可是仍然还是在第二十愿的位置上。
(“观念”)“念”念佛是依《观经》为主而开显的。
(“称念”)依《阿弥陀经》而开显持名念佛本来是弥陀的本愿,从佛的一方是真实,但由于众生的误解,在众生一边,就成了方便了,变成了积累称名之功的自力称念。
(“信念”)在《无量寿经》里,是“信念”的法门,完全仰凭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净土的三部经是配合这三条愿而来的,如此,我们对整个净土宗的宗旨就比较明了了。
(一致门、差别门)这三部经和三条愿,又可以分成一致门和差别门,一致门就是说: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致的;差别门就是说:从表面看,他们讲的各有不同,《观经》侧重观法,《弥陀经》侧重称名,《大经》侧重“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的信心法门,好象是有差别的。
(隐显)对此,祖师从隐、显两方面来会合:从隐意来看,它们都是一样的,都说弥陀的本愿,因为完全是以弥陀的本愿作为它们的根本;从显相来看呢,它们又说得各自不同,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机。
这三条愿,弥陀是以第十八愿作为真实本愿来救度众生的。
对于十八愿“至心信乐”念佛往生有疑惑、不能完全领受、内心暂时不能相应的众生,弥陀并不舍弃,所以才发下了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以此为方便接引的法门。
第十八愿是弥陀的真实本怀,是真实的救度,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是方便的接引,不是弥陀的本怀。由于众生的根性如是,而弥陀又不能舍弃,仍然要给予救度。
经中说得很清楚:第十九愿是对那些自力根机的人而给予救度的。其实说到底,都是弥陀的他力,如果没有弥陀发下第十九愿,自力根机的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呀,可是,自力根机的人,他执着于自己了。
我们把第十九愿的愿文和大家一道学习一下,就能比较出来:
(第十九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这段愿文和第十八愿比较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呢?第十八愿一开头就“十方众生,至心信乐”,当然就是他力喽!就是讲信心呐!可是,第十九愿在“至心发愿”前面还有很多,“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行持在前,是自力的发菩提心,修行诸般功德,各种各样的法门都修行,从自我的心态里边发出来“哎呀,我是真实心的,要去求往生。”这是自力的。
自力根机的众生,当然,在他一生中,内心得不到安住,因为没有契入佛的本愿,没有契入佛智,内心惶惶不安,只有等待临命终时佛的接引。所以,如来早就透视了众生的心理,说:“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可是弥陀的目的并不是在众生临终时现其人前,弥陀的目的是让大家去往生的,“现其人前”也不过是接引众生去往生,由于我们众生执着于自己的修行,执着于有形有相、执着于有碍有漏,所以,见到弥陀临终现前接引的时候,内心才能安住,如果在他临终的时候,弥陀不现前接引,那往生都没有份了。对这样的众生,弥陀说:“我决定要现前接引。”早都给你料定好了。
自力修行,“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等等,象我们这样的凡夫,说实在的,一点儿份都没有了,靠自己的力量发菩提心,非我等所能发起。自力发菩提心是要心周法界,念念无穷,尽虚空、遍法界,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这个叫发菩提心,也就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不是光靠嘴上念一遍就代表发菩提心了,而是心和境要相应。“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就发不起来了:上了公共汽车,人家踩你一脚,你就要吵嘴了。你要发菩提心,就不要吵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踩你一脚,“好,谢谢你跟我结了缘,不好意思,我的脚扛了你的脚。”这个才是对的,你要跟人家吵嘴就不对了;在家里,“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不能实现了:“别人都挺好度,就我老伴儿老顽固,不好度。”你都发菩提心了,不能讲这个;蚊子、苍蝇,不能打还要照顾,十方众生要视如赤子,要去度脱他。这个,不是我们凡夫的心量,菩萨大士才能够有这样的力量,凡夫当然没有了,口中念念,熏习熏习而已。
“修诸功德”,是佛法所说的真实功德。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真实功德,一个是不实功德。不实功德就是凡夫所修的,是有为有漏的,毕竟是人天的颠倒善果,有坏梵行,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里说得很清楚;真实功德乃是依法性、顺二谛。法性就是真理,符合佛所说的二谛真理,这样的清净功德,才叫真实功德。这“修诸功德”当然是指真实功德啊,可是我们平时所做的,不过是一些人天福报,最多是福德而已。
最典型的公案就是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对话。在南北朝的时候,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推行佛法,扶持佛教,度僧人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古诗也这样讲。包括我们汉传佛教吃素的特点,也是梁武帝推行下来的,应该说,这个人很了不起,而且自己到寺院好几次出家。梁武帝挺有意思的,跑到庙里出家,然后大臣花钱赎他回来,“哎呀,国不能一日无主啊,请你回来。”这样就把钱送到寺院里去,然后,他又跑去出家,大臣又把他请回来,又送大批的钱,好几次。你看,他这是菩萨皇帝啦。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渡海与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洋洋得意地对达摩祖师说:“朕造寺度僧,功德如何?”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他就凉了半截啦,“我怎么就没有功德呢?”这样就不相应了,所以,达摩祖师才渡江去少林寺面壁九年。
达摩祖师所说的跟梁武帝所说的不一样,达摩是禅宗的祖师,他是向上一着,是指清净无为、无可言说之处。梁武帝执着有相、有漏的,当然都不成啦,他所修的,因有这个边,都漏掉了。
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凡夫,就是梁武帝那样,福报比我们大;功德也比我们大多了;智慧肯定也比我们大;对佛门的供养也大得无量无边。我们连小沙粒都不如,他象喜玛拉雅山一样,可是,达摩祖师一句话把他否定掉了。
象我们这些人,当然“修诸功德”都不行啊。真实功德说要无相布施,不见布施者,不见被布施者,也不见布施之物,要“三轮体空”,我们做不到这些。
说这些呢,不是打击大家的情绪,“哎哟,这样说起来,我学佛没有份了。”不是打消大家的积极性。我们要懂得:真实佛法不是靠我们这小小的智慧和自己的造作可以修为而来的。我们应该从菩萨大士的修行当中,领会到自力修行的艰难,在此末法浊世,要修行真实功德,已不是我们浊恶凡夫所能奢望,唯有仰凭弥陀不可思议的誓愿。弥陀的本愿名号就是无上真实的功德。
可见,第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我们是没有份的,“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我们也发不出“至心”。
修行第十九愿所得到的利益呢,就是在愿里边保证到的,“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到临终接引,不是第十八愿的利益,第十八愿的利益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斩钉截铁让我们去往生的,“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根本不谈临终接引。
可是,一般的学佛人会认为:“哎呀,临终接引很殊胜啊,你看看,佛来接引我。”要知道,如果从佛的本愿来说,这是方便接引之愿,不是殊胜之愿。我们昨天也说了,在本愿念佛法门里边,“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唯一的、绝对的救度,这六字名号是绝对的,至于说相啊、光啊等等,是六字名号所派生、所显现出来的。
比喻到机关办事,公章是绝对的,你可以是张处长,也可以是王处长,但是公章不能变,谁掌握了公章,谁就能行使权力,王处长退休了,还有张处长,这个都不要紧的。
(3-2)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才是真实功德,这真实功德可以显现成为丈六金身,也可以显现成为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那么大的报身弥陀相,不过都是六字名号所显现出来的,六字名号的功德无增也无减,不会更多或者更少,不存在佛相有高、有矮,或者光明有大、有小,根本不存在,它是真实功德。
所以,领受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人,根本不谈佛的临终接引,现在就是临终了,因为弥陀的名号现在就在我们心里,弥陀的名号现在就在救度着我们,它把一切时间的观念和有形、有相、有限碍的观念全部打破。
领受名号功德的人当然是往生到报土里去了。报土是一多相容、圆融无碍的境界。
如果执着于形象、执着于临终接引,执着于自己功德的大小,那样往生的人当然到边地,边地的特点就是:宫殿大小有限碍,水池大小有限碍,莲花大小也有限碍,菩提树的高低也有尺寸,“高四百万里”,讲一个具体的尺寸。
可是,报土往生的人,是“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多大多小?没有说啊,“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都是圆融无碍的境界。
依第十九愿念佛往生的人,是靠自力,我们愚痴下劣凡夫的自力跟他们的自力比,连一个小指甲也比不上,可是,任何大菩萨的修为、任何有能力的人的修持,如果和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相比,都是小。在经典里说:“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我们昨天也提到这句经文,连声闻、菩萨的光明都没有了,和佛光相比,犹如聚墨,象墨炭一样,当然就见不到了,只有佛光了。
是哪一尊佛的佛光呢?
诸佛中之王也,光中之极尊也。
南无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诸佛中之王,是光中之极尊,所以说: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都成第一的啦。当然,我们凡夫能够乘上这样的弥陀本愿,才可以说往生有份,不然,我们不敢说啊,“你如何说你往生有份?”
我们不是自我高慢,而是完全归顺弥陀。
就象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里说的,一个缺腿、缺脚的人,他上毛驴都上不去,就不要说到远地出游了,但是他可以乘转轮圣王的轮宝,游四天下──可以把整个地球游遍了。
这就是他力的特点,用现在的比喻,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可以说走路都不方便,但是一乘上飞机,就可以遍游全球了。如果不乘上飞机,你就是运动健将又怎么样呢?我是个残疾人,坐在飞机上,看到你在地下走路,我还怜悯你呀:“你跑得再快,还是很慢呐!”
我们是恶劣的凡夫,我们乘上佛的本愿,心里边就为那些人惋惜了:纵有修行,可是不信佛的本愿,太可惜啦!自己小智小慧这样搞,跟弥陀智慧是无法相比的。
第十九愿往生,就是到方便土。
很多人对第十八愿的信受有障碍,因为他对弥陀不可思议的救度觉得心里没有着落;可是,对第十九愿的自力修行,胆子越发小了,想也不敢想,也知道自己是五浊恶世凡夫。这些人对第十八、第十九愿都感到不太相应,那么怎么办呢?弥陀也决不漏弃,弥陀还有第二十愿,他说:“你别灰心丧气呀,我还有一招啊。”还有一招,第二十愿:(第二十愿文)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假设我要作佛,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心中系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就叫‘系念我国’。”这样不间断,“德本”解释为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切功德之本、是一切善法之本,“植诸德本”就是不断称念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象种树一样,栽植德本、善本,每天一万、两万、三万,称念名号;“至心回向”,把自己称念名号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不是求人天福报,不是求来生怎么怎么样,我是愿意往生西方的,我做的一切善法,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我想很多人都是采取这种修行办法。对这样的人,弥陀说:“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果遂”,从净土宗的教义上,有当生果遂、二生果遂、三生果遂等,“果遂”的意思就是要导入第十八大愿、导入真实。总而言之,是佛的力量。
这三条愿当中,以第十八愿做为弥陀的本怀,之所以将第十八愿做为本怀,就是说:“我对你救度,没有任何条件,我必定救度你,我毫无条件地、主动地救度你,如果我不能救度你,我誓不成佛!现在我已经成佛了,叫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毫无疑问,我能救你,能救一切众生。”
领受弥陀这样的悲心,我们就进入第十八愿。
第十九愿、第二十愿都是带有自力色彩的。当然,第十九愿是自力色彩非常浓厚的,第二十愿叫半自力、半他力:心里也知道,象我们这样的凡夫,自己没有力量去往生,要靠弥陀,可是还是不敢百分之百地靠,心里面还不是很踏实,觉得自己也搞一点比较稳当一些。
(猴式念佛)曾经有这么一个比喻,说明第二十愿念佛和第十八愿念佛的区别:一个叫“猴式的念佛”,一个叫“猫式的念佛”。古德都善于打比喻,我们听起来很舒服──经文说得多了,不大懂,而比喻很巧妙。什么叫“猴式的念佛”呢?老猴带着小猴子,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小猴子没有弹跳、飞跃的能力,就要老猴带,小猴子就要紧紧抱住老猴,老猴一悠,就过去了,小猴子也顺便过去了,如果老猴悠过去的时候,小猴子的手松掉了,它就掉下来了,当然,小猴子是靠母猴过去的,但是,它自己也要抱得很紧,如果不抱得很紧,它就掉下来了,这是“猴式”的。我们说了:“我当然是靠阿弥陀佛去往生西方了,可是,我要把名号抱得很紧呐!要不抱紧就掉下来了!”所以,一天到晚地念,这个是一种念佛方法,这样的人当然也往生啊,毫无问题的,只要你抱得紧。
(猫式念佛)还有一种念佛,叫“猫式的念佛”。善于观察的人都会知道,老猫叼小猫,用嘴巴把小猫的后颈拎起来,小猫的四个爪子就伸开了,根本不动了,它抓也抓不着,它也不需要抓,是老猫抓住它不放啊,然后,就从这个地方被叼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所以,它是完全任凭老猫的,用不着花力气。这就是摄取不舍啊,这样的念佛叫“猫式”,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完全任凭弥陀,弥陀对你摄取不舍,抓住你不放!
(南无阿弥陀佛!)
弥陀明明说了: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归命我,我就摄取你不舍呀,我抓住你不放,你就放心大胆了,还有什么好担心害怕的?”
果然如此,我们就进入弥陀的本愿了,这就是“猫式的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六字名号也好、极乐世界也好、无量光也好、无量寿也好,皆是为了我等而成就,都是为了我们,对不对?所以,我们的念佛,弥陀早都有了安排了,他的安排很巧妙,“我要成佛,十方诸佛都宣扬我的名号。”十方诸佛果然宣扬他的名号。
让十方诸佛宣扬弥陀名号的目的呢,是让众生得以闻信,闻信就能往生,所以: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我们能够闻名,是佛的本愿力;我们能够发起欲往生彼国之心,也是佛的本愿力。我们就自自然然地,通通往生极乐世界,弥陀早就有了安排了。
所以,才市老先生说:
我只需轻轻合掌,
弥陀必定为我作好安排。
轻轻合掌,一心归命,决定往生。
佛法有五种不可思议,尤其佛力不可思议,众生毕竟要被弥陀的大愿摄受,往生西方,就象百川必定要归向大海一样,十方众生必定要归向弥陀的救度,因为在第十八愿里边,弥陀为我们十方众生规定了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欲生我国”的呼唤:“你要往生我的极乐世界!”
本来,众生在六道里边,昏昏茫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转过来、转过去,不断轮回,而弥陀说:“欲生我国!”
“欲生我国”就是弥陀为我们定下的前进方向,“欲生我国”就是弥陀为我们定下的人生最高目标,由此,我们的人生才有了真实的意义。不仅如此,这也是一切国土、一切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根本意义所在。
由于法藏菩萨的大誓愿这样不可思议,感动得天雨妙花,大地震动,十方诸佛证诚,虚空中才有声音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法藏菩萨发的誓愿是真实啊,决定是要成佛的。
连十方诸佛赞叹弥陀的名号,都不是十方诸佛自己的力量,十方诸佛赞叹弥陀的名号,也是弥陀第十七愿的力量,何况我们这样小小的凡夫?有什么力量可言?我们能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是弥陀的力量在我们身上的显现呐!所以,毫无疑问的。
(风动树叶喻)曾经用这样的比喻,说明念佛纯粹他力的特点:比如说,风吹过来了,树叶子就要动了,树叶一动,就“哗啦哗啦”响起来,问树叶干吗动?“我不知道啊,风吹来了,我不得不动啊。”弥陀的风吹来啦,我们的舌头就象树叶子,它就动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不动不行啊!有人说:“我就不动,我就不念!师父讲的我就不相信。”
你不动啊,你不动,你耳朵也听见了,你听见了,也知道南无阿弥陀佛了,还是动了。
(南无阿弥陀佛!)
就是这样子,只不过众生认为是自己在念佛:“明明是我自己在念,你干吗说他力念佛?我嘴巴不动,能念吗?”从自力念佛到他力念佛,有种种类似的怀疑。
不是你嘴巴动啊,你的嘴巴原来也没有动过,你生下来也没准备念佛啊,干吗后来又念了佛呢?因为弥陀有这样的誓愿,所以,你以前没念佛,今天要念佛;今天没念佛,明天要念佛;这辈子不念佛,下辈子要念佛。
弥陀成佛十劫了,我们在十劫以来都跟阿弥陀佛较着劲儿:“我就不念!我就要自力!”结果呢,今生乖乖地投托了弥陀的愿海,你就来念佛了,才知道:“这是弥陀让我不得不念呐!我就念佛去往生了。”
本来如此,念佛就是佛力所摧显,连十方诸佛的念佛都是弥陀的愿力所显现,如果阿弥陀佛没有第十七愿,十方诸佛也不会称赞弥陀的名号。阿弥陀佛的愿力调动了十方诸佛,当然象我们小小的凡夫,自然在他愿力的范围之内。
(三种光明)弥陀光明有三个阶段性的说明:一个叫调熟光明,一个叫破暗光明,一个叫摄护光明。经中说了弥陀的十二种光明,不过这样分为三个阶段,来说明对我们众生的救度。
调熟光明:就是说,弥陀从发愿的时候,就已开始调摄众生了,慢慢地、不断地调理、摄化。我们就象牛一样,农夫要把它慢慢调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刚强难化,弥陀慢慢调化我们,使我们得到人身,使我们听闻佛法。调熟光明经历无量劫,过去累劫我们都在弥陀的光明调化之下。
破暗光明:就是说,众生慢慢地成熟了,当闻信名号这一念的时候,弥陀的光明就进入众生的内心了,把我们所有的黑暗、无明破除掉,成了破暗光明。破暗光明当然是一刹那的事情。今天大家来听闻,相应的人,就是得到了破暗光明。
摄取光明:弥陀对一念信心发起的人,绝对给予摄取不舍的利益,不分昼夜。
三种光明,只是一个:光明名号。信前称为调熟光明,信心的当下称为破暗光明,信后的摄护不舍称为摄取光明。
弥陀的光明是不断光,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摄护不舍:“你好好睡吧,孩子啊。白天干活儿累了,晚上要睡觉。作梦的时候念出佛来,大概也是很尊贵的,可是我看你念不出来,所以呀,我要用不断光照护着你,你做梦颠倒了,妄想纷飞了,我的不断光仍然要照射你。”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从根本上得到安稳:“弥陀的不断光照射着我,所以,睡觉也睡在弥陀的光明当中。”古德说得好:
醒来一日兮,行在常行大悲场;
睡去一夜兮,卧在光明摄取床。
“我睡了一晚上,睡在哪里呢?我是卧在弥陀摄取不舍的光明床上啊;我醒来的时候,走在什么地方呢?在此娑婆世界,我所到之处,都是弥陀大悲摄化的道场。”这样的人念佛,你看多么得潇洒自在呀!
有一位照广师,说得太好了,他说:
“欢喜也在南无阿弥陀佛的怀抱当中,
痛苦也在南无阿弥陀佛的怀抱当中,
我极恶的人哪,极恶的欢喜,极恶的痛苦,
都在南无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光明当中。
所以呢,所以还不如潇洒走一回呢!”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痛苦,是在弥陀的怀抱当中啊,烦恼也在弥陀的怀抱当中,干吗要痛苦烦恼呢?不如潇洒走一回呀。”这样的心境,只有被弥陀的光明彻底照耀到内心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他还有几句话说得更巧妙:
(傻乎乎地交给他)“也不用我流泪,也不用我欢喜,也不用我去感恩,
就这样傻乎乎地交给他就行了。”
就交给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因为有弥陀,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够了。
“往生也是你的事,
不往生也是你的事,
你当然主动送来喽。”
这个“你”是指阿弥陀佛,“往生也是你的事”,为什么?“是你发了大愿,你说:我不往生,你不成佛!所以往生是你的事啊!不往生呢?不往生还是你的事,因为你讲啊:我不往生,你不成佛!所以呐,你当然要主动送来喽。”
(南无阿弥陀佛!)
“你不主动送来,你的大愿就不能实现哪,就不能圆满哪。所以,我呢?我怎么办?我就傻乎乎地交给你就好了,就完成了。”
念佛就是这样子的,太好啦!
他有一个小笔记本,文字不多,翻来覆去就写那么几句话:
南无阿弥陀佛,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好,这一页是这样的,然后第二页还是这么几句话:
南无阿弥陀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总是这样的,他跟别人讲本愿,讲南无阿弥陀佛救度,也是讲这几句,他也不多讲,这就够啦!这几句还不够,那就没有更多的啦,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甚至有的说法让我们听起来大吃一惊,不知道他的话是从哪里出来的:
“南无阿弥陀佛啊,你真太好啦,
我一朵莲花都给你咬掉了,
你把我吃掉了,好!我要你!”
(南无阿弥陀佛!)
他的意思说,阿弥陀佛把他吃掉了,阿弥陀佛把他吃到肚里去了,为什么?因为弥陀的光明、弥陀的无限慈悲,使得我们这样的人,不得不去往生。
本来就是弥陀的光明铺天盖地而来,就象汹涌的海浪一样,把我们淹没了,把我们席卷而去。他说,弥陀把他吃掉了。弥陀的慈悲把我们吃下去,我们很自在呀!“好,我就要你了。”
可是,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我们想把弥陀吃掉。
我又想起才市老先生所说的:
是南无阿弥陀佛变成了我,
而不是我变成了南无阿弥陀佛。
(我变成佛与佛变成我)这样的话很有意味,所谓“我变成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我好好地修哇,我修成清净心,我怎样怎样做啊,我功德回向啊等等等等,我自己修出来的:“我变成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都是做不到的。可是,佛呢?“南无阿弥陀佛变成了我”,这就是佛力啦。南无阿弥陀佛说:“我一定要救你,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慈悲感染了我们,使得我们不断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佛的名号念出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变成了我”,这就是佛的力量在我们身上的体现。
对自力念佛的人来说,存在一层微细的障碍,也不过是一层纸的关系,这一层纸,捣破了就是啊,但不大容易捣得破。
(化土与报土)根据经典,根据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的分判,往生极乐世界分成两个地方,一个叫做化土,一个叫做报土。“化”就是化现,“化土”就是弥陀方便化现的地方;“报土”是酬报弥陀的本愿而形成的庄严净土。
第十九愿、第二十愿叫方便接引愿,往生的人往生到化土;第十八愿叫真实本愿,现生就住于正定聚,往生就到佛的报土,往生之后就跟佛一体正觉。一句名号具足无上功德,我们在此世界,就成了佛凡一体的念佛人。将来往生极乐世界,自然而然成就佛道。
(明信佛智)经典里说,有两种往生,一个叫做明信佛智,一个叫做疑惑佛智。毫无疑问的,这两种往生来自于摄生三愿:第十八愿是指明信佛智,“至心信乐”当然是明信佛智;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修诸功德”、“植诸德本”,配属起来,也配不到明信佛智啊,属于疑惑佛智者。
曾经有人问:“怀疑佛智的人能不能往生?”
这要看你怎么怀疑法儿,大街上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有极乐世界,那当然就没有份啦。可是,你还愿意念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心里边觉得好象不是很踏实,这样的人,但只念佛,个个往生,没有问题,百分之百。
(南无阿弥陀佛!)
因为经典里讲:
疑惑佛智,生彼边地。
(疑惑佛智)就说,疑惑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誓愿的人,他往生到边地去了,这是经典所讲。“疑惑佛智”是什么意思呢?“哎呀,弥陀果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誓愿吗?果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智慧吗?果然有这样的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吗?象我这样的罪业凡夫果然能救度吗?我是不是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去往生啊?”等等,他的内心一直不能安住,一直有一层微细的疑惑,有一层难以突破的障碍。
这样的众生很多,这样的往生当然是到边地了,不能到报土,欠缺了一个层次。之所以到边地,是因为疑惑佛智啊,不是说弥陀惩罚他,让他到边地去,因为他内心对弥陀不可思议的救度、对这一句名号的功德没有完全领受,他的往生是靠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去往生,以佛的愿力做为接引的方便,是自力和他力两相配合的修行方式,这样,由于疑惑佛智之故,就往生到边地。
边地往生的缺陷在哪里?往生边地之后,“五百岁不见诸佛”,不见三宝,不能听闻经教,也不知菩萨法式。
“五百岁”是个大致的数字,总的说,在莲花胎里边,外面看是一朵大莲花,里面看就是座大宫殿,快乐犹如忉利天上,但在《无量寿经》里说:
“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对于真实明信佛智的人呢,就直接往生到报土里去,不需要在莲花胎里经过这段时间,莲花胎叫胎宫,“胎”就是包裹在里边的意思,包裹在莲花里边。其实,这种包裹,是我们的自心所感,因为我们内心没有对弥陀完全开放,总是说:“哎呀,要这样才行、那样才行吧?”限了很多条件,自己捆了很多东西,比如:“我每天应该念三万声佛号才能去往生。”那好,你那莲花胎的城墙可能就是三万声佛号砌成的,因为你自己把自己陷这里边了。弥陀的名号说“乃至一念,信心欢喜,即得往生”,当下就是信心开放的。
(信疑得失)所以,龙树菩萨才说: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
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
当下就得到弥陀的救度,就是往生成佛决定之人,那么,今生今世就是一个花开见佛的人,“花”是指什么?信心呐!信心之花。信心清净的人,就花开见佛了,信心的大白莲花就展现出来了。
在胎宫里面呆,疑惑佛智的罪忏悔尽了之后,也可以往生到报土,所以,它是一个过程,象中转站一样:先到化土去往生,经过长时间的调化、成熟,然后花开,花开之后,再往生报土。这就是一大损失了。
而从另一方面讲,自力念佛的人对于今生的往生,内心不能安定:“我的往生,到底有把握、没把握?”今生就是不定聚的,不能够处于正定聚的位置,所以,没有安心感和满足感,也没有被弥陀救度的喜悦的心情,要等待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如果临终佛不接引,往生边地也没有份。
(三辈九品)作为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往生方便化土的人呢,才说有三辈九品。
这个地方,大家细细地听,这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概念。
有的莲友问:“如果这样的话,在因地既然都是仰靠弥陀的名号功德、仰靠佛的慈悲愿力,是平等的,那么往生净土不应分成三辈九品呐。弥陀平等救度,你靠阿弥陀佛,我也靠阿弥陀佛,你靠百分之百,我也靠百分之百,那怎么到西方去还不一样呢?”
确实如此,对于第十八愿往生的众生来说,一个下劣凡夫,是完全仰靠弥陀的本愿;一个高智、多才、福重的人,同样也是仰凭弥陀的本愿,大家的往生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到了极乐世界,都是和阿弥陀佛一体成就、同体正觉,当然是到报土了,往生就成佛。
可是,到化土的人就不是这样的,因为往生的业因有差别,《无量寿经》说“三辈往生”,《观无量寿经》说“九品往生”,三辈也好、九品也好,是因为开合的不同,大分三辈,细分九品,再细分是无量无边品,众生自力业因千差万别,往生彼土也是千差万别。这里有自力搀杂在里边:自力修行的功德大,往生的品位高;功德小,往生的品位低。信心深,往生品位高;信心浅,往生品位低。这个自然是这样的,所以,藕益大师说:
品位高下,在于持名之深浅。
这是由于自力搀杂在里边,才有这样业因的差别。在莲花胎里,也根据疑惑心的深浅:疑惑心轻的人,一天一夜莲花就开了,甚至一刹那之间,莲花就开了;疑惑心重的人,在里边五百岁不见诸佛,乃至三个小劫、六个大劫,最长的十二大劫,总而言之,在莲花里呆很长时间。
三辈也好、九品也好,就是因为我们的自力往生的业因千差万别,往生的地点自然也有档次的差别。
凡有辈品差别即是在化土,也叫边地、疑城、胎宫;依佛本愿往生报土没有辈品的差别。
这是根据《无量寿经》来判,不是根据天台的教义判,我们以前接触的,是天台智者大师所判。
净土宗在中国,其实是经过很复杂的演变,因为净土宗太殊胜了,各宗各派的祖师都学净土,所以,象天台、华严,许多祖师大德最后都归向了西方净土。由于要吸引天台、华严各宗的行人归于净土,所以,他们是以各自宗派的观点来看待净土宗,方便引导大家进入阿弥陀佛的本愿,但毕竟不是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
(善导教判)善导大师是专门净土宗的祖师,他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直接分出了报土和化土(化土也称边地)。天台智者大师是分成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和凡圣同居土。由于宗门不同,无须和会。如果勉强和会,那么报土相当于常寂光土,往生就成佛去了,其它的几个土相当于化土。这样的分法,可能他宗的人会觉得不以为然,当然,我们学净土宗,就以净土宗的观点来判断,就依《无量寿经》来判断。
三辈、九品大致如此,由于我们的业因不一样,才感得的果报不一样。
上午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提一些问题,如果南无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法听完之后,什么问题都没有,可能没听懂,如果听完之后,问题不断地翻滚,那大概是快进去了。那么,可以把问题整理一下,送上来,下午我们可以作一些解答。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讲答疑(4-1)
(11月9日下午)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是最能够震撼人心的。从楼下上来,听到这么多人嘹亮的佛号,非常感动。所以,也就知道,我讲的这么多的话都是毫无意义的,真实说起来,只有这句名号才能救度我们。
所以,平时,无论如何也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有不少纸条,我依次把上面的问题给大家解答一下。
(问:)“什么叫‘乃至一念’我怎么没有‘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就是听闻本愿名号而获得信心,但细细体会起来,这“乃至一念”的发生,随着各人不同的根性而有不同的风味,“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不断地听闻、不断地听闻,“乃至”吗,就是一个过程了,不断听闻,最终获得信心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有宿善成熟的人,听闻佛的本愿名号,听闻了南无阿弥陀佛的慈悲,当下就深信不疑。所谓“一念”,若仅从时间的意义上讲,当然是无法捕捉了。它是以信心为体,获得信心就可以了,信心只要一念就行,也可以讲念念就行,所以,一念和念念,也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获得信心之后,就永远如是了,就念念相续了,就是如此,所以叫做“一念”。
大家不要误会,就象过桥一样,每座桥都有引桥,慢慢上来了,上了桥,你还不知道。你上了桥就好了,不一定说在哪里上桥啊。也有的人,他坐电梯,一下子就上去了,各人不一样。
所以,对弥陀的不可思议救度不怀疑:“象我这样的人,决定弥陀是为我成佛的,决定弥陀的名号里边,包含了我往生的功德,因为我不往生,他就不成佛。如此说来,弥陀的救度对我也没有少一分,由于我的愚痴,没有领受。今天听闻到了,我知道弥陀对我是绝不舍弃地救度,是万不漏一的救度,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内心就安住了、安稳了,黑暗的心转成光明的心,不安的心转成安定的心,忧虑重重的心转成欢喜报恩的心。”这样就叫做获得信心。
所以,信心不过是对名号的救度不怀疑、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誓愿能够救度象我这样的人”不怀疑,如此而已,不用去找一念不一念。
一切众生,就我们目前现下的身份,都可以去往生。
(问:)“‘烦恼即菩提、烦恼转菩提’怎么理解?”
本来大乘佛教都这样讲,从净土宗他力念佛的角度,这句话也是非常殊胜的,也特别有意味。就是“弥陀救度(菩提)本为凡夫(烦恼)”,就是“若不生者(烦恼),不取正觉(菩提)”,就是佛凡一体。
对我们来说,“菩提”就是弥陀的名号,弥陀的名号就是他的圆满觉悟;“烦恼”就是我们众生的本来状况,“烦恼即菩提”代表众生的烦恼和弥陀的救度是一体不二的,在我们烦恼的时候,弥陀的救度正在大放光明,经言:“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贪嗔妄想心中,念出佛名,信心不疑,乘佛愿力,决定往生,即是“烦恼即菩提”。
我突然想起这么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坐船,我们的重力就是船的浮力,是不是这样啊?现在把石头放在船上,石头本来要往下沉,可是有船的浮力将它托起来。试想,如果没有石头的重力,是不是就显现不出船的浮力了?
船的浮力代表弥陀的菩提,石头的重力代表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业障本来是要往下沉,可是弥陀的大愿,正是将我们往上浮,救度我们,所以,如果没有我们的罪恶,就显不出弥陀的救度,如果没有石头的重量,就显不出船运载的力量。石头有多重,船的浮力刚好有多大;我们有多少罪过,阿弥陀佛刚好一分不少、一丝不差地就救度我们了,刚好相等,重量就转成浮力了,烦恼就转成菩提了。
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才能使我们一个烦恼炽盛的众生、在妄念纷飞的时候,可以去成佛。所以,昙鸾祖师才说:“不断烦恼得涅盘。”
凡夫成佛,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做得到。
至于说佛教大乘各宗,是非常有修为的人、开悟之后的人才可以讲这样的话,凡夫讲没意思啊。
可是我们净土宗的人呢,因为这话是佛讲的,我信顺佛语,在烦恼当中念出了“南无阿弥陀佛”,太自在了,太舒服啦,太潇洒啦。
烦恼就让它烦恼吧,它象过眼烟云一样:它来了,就让它来吧;它去了,就让它去吧。在我们信心的明空里边,仍然是无所牵挂。
信心生起就象明空一样,天空当中可能浮起一片两片的云彩,或有一丝两丝的薄雾,哪怕乌云滚滚,这个都没有关系呀!它飘来又飘去,它不会障碍虚空啊。
我们的救度,是因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至于说我们在人世间的业障和烦恼,不过是我们业因的显现,如此来,就如此去而已啊,毫无障碍,毫无影响。
我想起这么两句诗,是龙德法师写的,非常有意义: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移。
在河边用水桶打水的时候,见到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可是,当把水桶放到河里的时候,水就动起来了,看山的影子,就感觉是山在动;在船上坐船,船在前行的时候呢,看到岸边的景物,就觉得是河岸在走。
龙德法师用这样两句诗表达什么样的境界和什么样的心情呢?他是说,我们凡夫的心容易怀疑阿弥陀佛的救度,总是习惯向自心里面去找。诗中的“水”,代表我们的心水,“山”代表阿弥陀佛的救度、代表六字名号。“山”是坚固不动的,六字名号投射到我们心里面来,我们心里虽然有了山的影子,可是由于烦恼,它又抖动起来了,“汲水”的时候,就是烦恼波浪来了,我们的心虽然抖动起来,可是山没有动啊,不要怀疑啊,“哎呀,山动了!”山是没有动的,是我们的心动了,没有关系啊,我们的心有起有灭、有涨有落,这都没什么关系,弥陀的救度是永不改变的,不依我们这颗心。弥陀就是这样子的:我们烦恼来了,他仍然是一座大山不动;我们烦恼去了,他还是一座大山不动。我们的心水起了波纹,他是这样;不起波纹,他还是这样。
如此我们就一向专念了,“弥陀对我救度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永远的,如如不动的,我的往生才有决定的把握。”这样相续不断。
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来就是这样稳固不动、金刚不坏。我们的信心仰仗名号,自然也是不动的。
“扬帆觉岸移”,船在前行的时候,感到是河岸在移动。“帆”代表佛力的摧动,“岸”代表自心的坚固无明。我们在欢喜念佛的时候,我们觉得:“你看,我信心很清净啊,我心很欢喜啊,我在念佛啊。”不对呀,这不是你在念,你的心永远是那么黑暗,永远是那么愚顽,不过是弥陀慈悲的大风吹动了本愿的船帆,移动了你的心,念出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不要搞错了,不要认为是你在念呐,懂了这个意思吗?船在移动,你看了好象是岸在动──岸没有动啊,船在动。并不是你的心在念佛,是因为弥陀的愿力在你心里驱动,把名号摧动出来了,所以,欢喜呀、念佛啊、感恩呐等等,都是弥陀愿力的作用。
这样的体会非常微细,也非常生动。
(问:)“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信受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可是他不认为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这个怎么解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