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往生西方的关系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4/11/25∵∵香港
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这节课谈的是《弟子规》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很多人在接受《弟子规》的时候有一个想法,什么想法呢?他觉得这是小孩子学的。我们有一次在海口办课程的时候,一个妈妈跑进来,看到我们的讲义上面写的《儿童经典教师讲习手册》,看完之后就走了,觉得这是小孩学的,我不用学。看到《弟子规》,她也觉得不用学。
其实在我们的课程里提到,“弟子”不是小孩,而是圣贤人的学生叫“弟子”。刚好有这个机会,我就上台讲了个故事。在唐朝时候,白居易对于佛学很有兴趣,他常常到杭州去请教鸟窠禅师。他那时是杭州太守,要很辛苦爬到山上去,请教鸟窠禅师如何学佛。俗话讲,“无事不登三宝殿”,要去问问题都要翻山越岭,所以除非不得已,心中有疑惑,不然不会常常跑寺院。结果上去之后,就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鸟窠禅师回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句话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白居易听完这句话就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八十岁的人不见得真正立身行道,把这八个字真正做到。
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学佛以前有分别执着,进了佛门把分别执着又带进来,所以很多人一看到《弟子规》,就说这个是世间法,我要的是出世的大乘佛法,所以《弟子规》不用学。我们还有一个师兄说:我是大乘根性,这个不用学。但是这个师兄非常有善根,他上了五天课之后,见到我们的老师都是九十度鞠躬,非常非常恭敬。因为他搞清楚了,《弟子规》是世出世间圣人最重要的根基所在。他真搞明白了,不敢再傲慢了,不敢再分别了。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请问谁把孝道做圆满了?只有一个人把孝做圆满了。诸位同修一定很清楚,只有佛陀把孝做圆满了,只有佛陀把《弟子规》完全落实了。所以法身大士纵使是等觉菩萨,都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就像《弟子规》说的,“德有伤,贻亲羞”,道德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对父母还不能交代。所以这一句《弟子规》的话真正做到德行圆满了,就是让父母完全不感到羞辱,完全以儿子为荣。这个叫大孝显亲,做到根本、做到圆满。
所以老和尚(净空法师)常常提醒我们,这段开示相信诸位同修非常熟悉。在这二、三年来老和尚多次提到,《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圣学的骨干。所有的学问都一定要以这个为基础,其他所有的经论都是《弟子规》的装饰。而我们对于《弟子规》的教诲一生都要奉行,都要做到,都不能违背,这样你的学问和道业必成。这段开示在我们的手册当中、很多资料当中都有这一段话,我下一次带过来给诸位同修。是在老和尚讲《华严经》当中多次提到的内容。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法是不二法,入了山门上面都写着“不二法门”。诸位同修,假如有世法和出世法,那就是“二法”了,那就不是佛法。
所以我们要破这个分别,其实没有世法和出世法,只有“觉”跟“迷”而已。当你觉悟的时候,世法都是佛法;当你迷惑的时候,佛法也是世间法,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金刚经》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经文提到: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不执着有这个“我”了,所做的一切善都能念念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不执着这个“我”,你行世间一切善法,《金刚经》说的“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个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你已经用一个觉悟的态度在面对一切人事物。你把“我”放下了,“我执”放下了,你的心量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当你的心量扩宽,“我执”放下,你看《弟子规》每一句经文,“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诸位同修,当一个人的心量到这种境界的时候,请教一下,他是在六道轮回还是在一真法界?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学佛之后,又在佛法当中生分别执着。
刚刚邵老师提到二句经文,诸位同修如果细细看这二句经文,这二句话是老和尚在《华严经》当中屡屡提到的两个修行最重要的关键,叫做“解行相应”。老和尚在《华严经疏钞》里面最常引出两句话,叫做“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这句话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长浮华的人脑子里都是一堆邪知邪见。《华严经疏钞》第二句:叫做“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有行无解”就是“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就是任自己的意见,不管对别人有没有好处,一意孤行,就是无明愚痴。
所以诸位同修万万不可生分别,万万不可小看《弟子规》里面的教诲。《弟子规》的教诲绝对会让你印证老和尚的一句话:一经通,一切经通。老和尚所说的“一经”绝对不是仅指佛经,只要是掌握圣贤纲领的一本经典,您真正立身行道做彻底了,都可以圆成佛道。
相信说到这边,诸位同修一定还有很多人不见得能接受,我们来看一下净宗学人最重要的一个科目,在《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经文里面提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诸位同修,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什么时候修普贤行?这个是要深深思考的问题。佛陀在《华严经》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开示,经文提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净宗学人的信愿行,头一个“信”要信谁?要信自己呀!本来是佛,本觉本有。我们这个信根要扎下去,道业才开始发芽。所以《弟子规》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要看不起自己,我们只要精进不懈,一定可以成圣成贤。但是《弟子规》说的“可驯致”,虽然我们本来是佛,但是现在不得受用。就好像太阳明明发出光芒,但是乌云密布,这个光没有减一丝一毫,只是透不出来,被乌云盖住了。所以必须要驯致,必须要对治我们过去生的烦恼习气,才能让它拨云见日。这个云到底是什么呢?接着佛陀接续这句话,同时把问题点出来:“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实妄想执着也包含分别在里面,所以修行最最要对治的,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都清清楚楚了,我们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从我们的分别执着下手。
经文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诸位同修,是不是往生之后再来修普贤行?先去再说,去了我就会普贤行?就好像这个孩子一直在成长,没有给他好的东西,每天都想着:算命先生说我儿子18岁就变得很懂事,现在不用懂事,18岁马上变懂事。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我们说做任何事,最好的状态叫什么?叫做“水到渠成”。我们这样去处事待人接物是最痛快的,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强求。所以今天诸位同修在当下就全心全意落实普贤行,不要去分别。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都跟阿弥陀佛说:这个普贤行者就在娑婆界啊,啥时候去接他呢?我们都希望赶快把他接回来。你还担心不能往生吗?有这么多诸上善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时时刻刻都在力行普贤行。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法界呀!所以能感是你的普贤心,所感当然是普贤境界。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提起正知正见,不要分别。那我们现在要来问,我们要做普贤行愿,每天早课会读到: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我们常常背诵的时候,假如孩子都有念早课的,你可能第一个念礼敬诸佛,他就抢着把后面九个帮你念出来。老和尚(净空法师)常常在讲经当中,有很多对我们弟子很深刻的提醒。他说:我们做早课,一定要把早课里面的内容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诸位同修,老和尚重复最多的话就是最重要的开示啊!我们念普贤行愿有没有真正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假如我们的普贤十愿只在早课念一遍,跟生活工作没有关系,那又在分别执着。所以老和尚说的,虽然是笑着说的,我们听众要非常重视。老和尚说:你们早上念一遍,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念一遍,又骗佛菩萨一次。我们连世间人都不愿意骗,还去骗佛菩萨。所以老和尚虽然是很轻松地说出来,我们可要重重地好好省思一下。老人家是怕我们没面子啊!给我们讲得轻松一点,但是一个人道业要成,最重要的是人贵自知。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修行,我们佛家叫“勘验”自己的功夫。不然我们学佛越久,可能是“长浮华,成何人”,因为没有力行,“长浮华”,那一生的道业就毁于一旦,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诸位同修,五个根本烦恼中,你可不能小看这个慢心啊,好像贪瞋痴威力挺大,第四个“慢”呢,不学佛还好,学佛的人这个东西更是无孔不入。我们常常跟很多同修接触,他们会说,我学佛10年了,我吃素15年了。学佛应是越学越知道自己太多问题啊,我们哪里敢拿着自己修10年、修5年去给人家炫耀啊!在我翻开印光祖师文钞,深刻体会大师大慈大悲,真是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在教化一切众生。大师连取一个法号都在给我们最深的提醒,印光大师号“惭愧僧”,大师口口声声说:我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凡夫。大师这么高的学问,念念都是谦卑,念念都是忏悔业障。我们可要以老人家为好榜样,念念应该是对治自己的习气,念念提得起老和尚的教诲,这样才是依教奉行。所以老人家在这里告诉我们,一定要把早课和晚课、要把普贤十愿真正去落实,我们才不是去欺骗佛菩萨。如果很多人听到这,明天念早课的时候就念不下去了,那我就很罪过了。不是叫你明天马上契入普贤菩萨,不是这个意思,假如你明天念契入了,拜托这位同修一定找我们,我们现在很缺弘法利生的人才。您契入了一定要大慈大悲出来讲经说法。
我跟老和尚学习以来,老和尚所讲的每一句经文、每一个开示,末学听完之后只有一个念头:做。朝着这个方向绝对不会错,全心全意去做,而不是现在马上契入。但是从没有一个念头说我做不到,老和尚讲的十句话,挑了其中四句,我做这四句就好了,其他六句不是我能做的。诸位同修,当我们用这种态度听老和尚教诲,就很难契入。因为我们挑的那四句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到,而那四句真正的义理我们可能还依自己的意思去解释,所以就拿来用。其他六句自己就生分别,说我做不到。所以当我们对于师长的教诲都打折扣,那你的恭敬心就已经退掉了。印祖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要老实不容易,但唯有老实我们的道业才能成就。老和尚常常说,修行要从最难克的地方克下去。有一个老和尚的光盘题目是,咬紧牙关,此生证无量寿。所以老和尚所讲的每一句,你都要不折不扣往这个方向去迈进。老和尚教我们要遵普贤愿修行,我们就老老实实开始落实普贤十愿。
诸位同修,礼敬诸佛从哪里下手?每天念一遍,下手处没找到,第一步也没跨出去,那我们就每天看着那个目标,离它还是那么遥远。所以下手处第一步在哪?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绝对不能一天接一天过去,我们这第一步迟迟未迈啊!那当生成佛的机缘可就当面错过啦!诸位同修,礼敬诸佛从哪里下手?你们假如答不出来,我下次就不来了。因为三天的课程,末学很惭愧讲得不好。从哪里下手?从每个众生?《弟子规》从哪里下手?(听众:孝),你身旁的二尊菩萨你都不会孝,还大谈阔论我要度一切众生,那叫自欺欺人。所以一个人要成就道业,孔夫子说的“服孝德之本也”,一个人道德的本在哪?在孝道。佛陀告诉我们,在《观无量寿经》当中提到,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福在哪?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陀也好,孔夫子也好,甚至于道家的教诲也好,通通从哪里下手?孝道啊!所以普贤菩萨叫我们礼敬诸佛从哪里下手?从孝道下手。
第一步知道迈向孝道,这一步跨出去要非常稳健才能跨第二步。那请问,我们孝顺父母从哪里开始下手才是真正礼敬父母?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才是真正实质的孝养父母?礼敬父母?普贤十愿在哪?诸位同修翻开《弟子规》第一页,普贤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一步先礼敬父母,从对父母的讲话态度、从对父母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礼敬,那你就落到实处了。而当一个人修学佛法处处落到实质上,保证不出三个月,你一定有“学而时习之”的乐趣,因为你会法喜充满,因为你会时时觉得我在遵循佛陀教诲,你自己会很踏实。
我们看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一个为人子做到这一句话,有没有礼敬父母?有啊!有一个同修很有意思,他说他念《无量寿经》、念《法华经》之前还没有接受《弟子规》的教诲。因为末学是三月份才到深圳去,这些同修学佛也有几年的时间,结果后来我去了之后就跟他们讲《弟子规》。这位老师就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以前念大乘佛法觉得自己善根深厚,结果《弟子规》听了几节课后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诸位同修,是读大乘经典觉得善根深厚好,还是读《弟子规》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到好?您觉得呢?孔夫子给我们一个教诲,一个人道业要成,要“知耻近乎勇”,要知道错在哪,要有勇气改,你的道业才能成啊!不然每天抱着“我善根深厚”,结果该依教奉行的教诲都没有做,我相信佛菩萨一定在那里摇头,一定笑我们学佛学呆了。
我们看第一句,要扪心自问,今后要往普贤十愿的路上走。句句话听完之后绝对不能起一个念头说“做不到”,一定要起一个念头说“勇猛精进,努力做到”。其实那个恐惧是虚幻的,当你的勇气真正踏出去的时候,那个幻象就不见了。而当你一次一次对治你的习气把它克服,你慢慢会感觉法喜充满。因为战胜别人一千次不如战胜自己的习气一次。礼敬重点在内心的恭敬,所以当我们恭敬心现前的时候,对父母讲话一定是客客气气,绝对不会恶言相向。所以当我们对父母讲话的口气不好,那已经生瞋恚、已经愚痴了。所以第一点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要用一颗恭敬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绝对不能后悔或者找借口,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对外面的人不能失信,家里人还可以,有没有这个现象?反正家里人我对他失信,他也不会发脾气。外面人一失信,我的荷包就不见了。所以你看我们的存心都在分别执着,而真正点点滴滴照顾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人。你更应该礼敬的是谁?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人啊!人啊,不要搞颠倒!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老婆呼、老公呼,应勿缓。恭敬心,一切处。为什么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因为普贤的礼敬是对一切人。礼敬一切众生,那种状态跟佛已经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念这句经文,诸位同修,您能够面对一切人,跟他对应的时候都能恭恭敬敬吗?不起傲慢,你每天都在修普贤行。你每天不要赶着回家念二个小时的经!念经是手段,让你把这些教诲时时提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经典落实!所以老和尚一次很有意思,有一个同修遵从老和尚的教诲,把《无量寿经》念了3000遍,跑去问老和尚:“老和尚,我已经念了3000遍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老和尚说:“再念3000遍。”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记住教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马上提起来做出依教奉行的行为,实质在落实啊!这是第一句。
再来,第二句:“父母命,行勿懒。”答应父母的事都要恭恭敬敬去做到。我常常在看每一句经文的时候,都深刻感受到跟圣贤人的距离差太远。我们看看曾子,孝敬就是曾子传出来的。念念把父母放在心上。上山砍柴刚好有朋友找曾子,他的母亲怕人家长途跋涉不好交待,但是曾子又上山砍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就拿针往自己的手上扎一下,曾子马上心很绞痛,觉得一定是妈妈有啥事,马上赶回家里来。看到妈妈就跪下去说:母亲,你有什么事吗?所以圣贤人的孝心我们要真正效法,要学习。真正礼敬父母,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父母交待的事绝对不会拖拖拉拉。相同的,老婆交待的事能不能拖拖拉拉?老婆也是诸佛,都是未来诸佛,你可不能再生分别。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断分别执着。所以诸位同修,每一句经文有无量义,而你能解到什么义,完全看你的心量扩宽到什么程度,你就解到什么义。
我们看:“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对父母亲的教诲、父母亲的责罚,我们都要恭敬心去领受。诸位同修,讲到这里我们就坐着时光穿梭机,知道时光穿梭机吧,我请诸位坐过好几次了。第一次是跟我们吃饭,爷爷奶奶都在,那第一口菜夹给谁?这是第一次坐时光穿梭机。第二次是什么时候?结婚的人回到热恋的时候,那时的心境是什么?念念为对方着想。这一次坐时光穿梭机回到我们几十年的时光,我们对父母讲了多少忤逆的话?多少瞋恨的话?要好好省思,绝对要后不再造。诸位同修,一个人对父母不敬对你的性德是最大的损伤,我不骗你。一个人只要对父母不孝,整个业障就会快速现前。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前我们没有办法挽救了,现在检讨好了,从今以后一定要后不再造。从今以后是什么时候?是明天吗?诸位同修,希望诸位是飞回去的,不是走回去的。既然学飞了,今天就要飞回去,今天一入门,恭恭敬敬给父母行个礼。你的妈妈走过来,儿子呀,你是不是发烧了?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口和深圳,这一年多来,我回家两次。上次回家,因为我们中心很多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回去后都拜父母。其中一个孩子回去之后,除夕夜那天,拿了一盘水果要去给父母下跪,感谢父母这一年的照顾。这个孩子在自己的房间走来走去,结果后来又来了一些邻居,他越想越不敢出去,那么多人自己的面子很难受。后来,这个孩子深呼吸,提起勇气走出去,走到父母面前。父母跟邻居还在聊天,结果这个孩子“啪”就跪下去,所有的人一句话都没有。诸位同修,至诚感通啊,所有的人都被孩子的真诚震慑住了,没有一个人讲话,这个孩子说,走出来的时候忐忑不安,跪下去的时候非常舒坦,什么话都可以讲,他就讲了一段谢谢父母的话,讲完之后所有的邻居眼睛都瞪得大大的。诸位同修,这个孩子在弘扬正法,做出来示现给人家看。所以当你真正立身行道、孝顺父母、恭敬父母,你的内心不知道有多么的自在、多么的清净。我回去之后就觉得,人家孩子都做到了,末学都做不到,很惭愧。我一回去,父母来机场接我。我一走出去,开始心脏跳得很快,还拿了一个大行李,趴下去也是很难看的。结果我父母看到我,走走走,我父亲要迈开的时候,心里很紧张,现在不拜更待何时。我就把行李放在一边,拉着父亲的手,我说:爸,等一下,等一下。我突然就跪下去,结果我跪下去抬起头来,我父亲的眼睛已经湿了。行孝要及时啊!人生的痛快就在这里。所以我在这个课程当中曾经提到,当我姐姐出嫁的那一拜拜下去,当父亲的责任心、一种承担,那种感受完全跑到我的脑海里面,我瞬间跟我父亲的眼泪同时出来,我瞬间觉得我跟我父亲是一不是二。我在那个时候对我自己讲了一句话,今生今世绝对不讲一句妩逆自己父母的话。
好,这节课先到这里,阿弥陀佛!
《弟子规》与往生西方的关系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4/11/25∵∵香港
诸位同修:阿弥陀佛!
我们刚刚谈到礼敬诸佛,应该在跟父母的言语态度上,要保持我们的恭敬心。纵使父母在教训我们、处罚我们,我们的内心也要不生愤怒、不生瞋恚。父母责罚我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错了,一种可能是我们被误会了。假如是我们错,被父母骂、父母责罚,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我们应该非常欢喜,有父母可以教诲我们、可以指出我们的问题。世上只有两种人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一个就是我们的父母;另外一位就是我们的师长。所以父母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要看到父母对我们的存心,进而受教。另外一方面,假如我们被误解了,父母很凶骂我们,甚至于责打我们。这个时候要不要静听?要不要顺承?这个值得我们思考。当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在气头上的时候,你假如回嘴了,很冲的回嘴,会怎么样?两败俱伤啊!亲情经不住几次大的冲突。所以当这个时候父母骂你是错误的,你能忍得下来,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父母怒气消退之后,他就会比较冷静,等到冷静下来就会感到自己比较过分。所以这个“忍”在家庭里面是必修科目。所以佛陀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忍才能顾全大局,忍才能让对方生惭愧心,忍才能让他冷静思考。不然两个巴掌一碰“嘭”,声音绝对出来。所以当父母冷静下来,他去思考:我可能听了不对的话,我的孩子应该没有这样。他的气愤下来了,就可能走过来,“你要不要吃水果?”这个时候你可不要说:“你要叫我吃水果?”这就不对了。或者,父母给你道歉说“对不起,我刚才太凶了”,你可不要回嘴:“就是你错!”那你的忍就毁于一旦了,就功败垂成。当亲人跟你认错,你能平心静气接受,“都是一家人吗!”可能一次风波之后,家人的感情更深了。他越能感受到你的包容,父母对你越佩服、越信任。
诸位同修,取得父母很深的信任重不重要啊?太重要了!当父母对你的德行和为人,生起非常深的信任的时候,诸位同修,你父母当生成就的因缘快成熟了!父母心目当中最亲的人是谁?是孩子啊!当他对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时候,请问他听谁的话?听孩子的话。所以父子之缘、母子之缘你可不能再错过!所以“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真正了生脱死当生成佛,你做儿子的责任才真正圆满。所以我们如何取得父母的信任,完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对父母的恭敬,对父母的照顾。而这点点滴滴的恭敬和照顾,在我们《弟子规》中讲得非常详细,待会我们一一可以就一些角度来看。
我有一个朋友是博士,27岁就博士毕业。从小会背《地藏经》,《孝经》、《论语》倒背如流,长的面相非常好。现在是大学副教授。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围成一圈交流意见。刚好这位朋友叙述了一段话之后,结尾讲了一段话,他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那个时候大学四年级,佛法半本也没念过。当他结语念这四句时,我头皮发麻,突然间很震撼,被他这句话震慑住了。结果这位朋友刚好进电梯,我跟他单独两个人进了电梯。那时候也不懂佛法是什么,我就很激动对朋友说:“度众生成佛,你能我也能!”结果这位朋友听我一讲就楞住了,不知怎么回答我,其实我也讲不清楚。诸位同修,这个叫做灵光乍现,突然乌云破了一个洞,照进一道光,没多久乌云又密起来了。我从大四到闻佛法还经过四年,所以善知识难逢啊!抓住了绝不能再放过。所以当我在电视里面看到老和尚(净空法师)讲经,那真的是没有见到而已,要是真的见到,就会抱住老和尚的脚,想这一生不能再错过了。我这个朋友很孝顺,很多方面是我的典范,但他在佛法方面的缘分就没有比较再深入,毕竟他进入大学之后负责的工作很多,还要升教授,很多工作向他袭来。而我呢,因为佛菩萨的慈悲,把我安排到教育界开始教小学,一路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我们做教育的人特别容易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因为佛法就是师道,佛法就是教学。所以越教越觉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因材施教、佛陀的谆谆教诲。所以我上一次回去就去找这位朋友,诸位同修,你们猜猜我送给朋友什么东西?一尊地藏王菩萨,非常庄严。我这位朋友接过地藏王菩萨像,讲了一句话:“你离佛陀越来越近,我离佛陀越来越远。”朋友之间心心相吸,念念希望他有成就。但是诸位同修,我们要尽心尽力走出一个典范,让我们的朋友看,让我们的亲人看。我们能不能停下来休息呢?不能啊!我们要为人演说、勇往直前,我们演得越好,我们亲友对佛法的信心越充足。所以修身重要啊!修身是利他第一要件,这样才能为人演说。演在前面,说在后面。我这位朋友当他有机会从私立高校升到公立高校的时候,那一天末学就去祝贺他。刚好他在家向他父亲汇报这件事。末学进去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先坐一下。”我就坐在沙发旁边,看到朋友轻声细语把这个过程跟他父亲非常仔细的报告。那种言语、那种态度给末学非常深的感受,那是真正对父亲恭敬,任何事情都希望让父亲清楚,不要让父亲担心一点。
所以我们看下一句,“事虽小,勿擅为。”我们做一些事常常先斩后奏,那个时候有没有恭敬面对父母?所以修行要从根本修,要从自己的起心动念下手。起心动念任何人没有比我们自己更清楚的。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当然,我们学儒家学说、学佛学绝对不能当书呆子,也不能当佛呆子。你的父亲已经气得不行了,看到后赶快离开现场,让他的火先降下来。你不要说,是蔡老师说的站在那里给父亲一直骂,“须敬听,须顺承。”要会变通。刚才邵老师讲的课: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能陷父母于不义,不能让父母伤害子女,让自己更痛苦。当然也不能让父母气到出问题,到时候送医院诸位同修可不能找我。说蔡老师教的“须顺承”,顺到最后高血压发作。所以处处要体察情况,观机呀!采取正确的进退应对。
好,我们看下一句:“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诸位同修,《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老和尚常常教导我们,地藏是心地宝藏,请问要怎么开?要用孝心,要用恭敬心,就能够开发我们的性德,开发我们无穷的宝藏。所以,《弟子规》入则孝的句句经文,都是孝悌的直接落实。我们对父母的关怀恭敬,要表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要懂得看到父母的需要能够去关怀照顾,这就是最直接的礼敬。经文里面提到冬温夏凊,冬天的时候冷,所以典故是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黄香,九岁母亲早逝,父亲身体不是很好。黄香九岁时,冬天时候自己先入被窝,把被窝弄温暖再请父亲来睡。夏天太热了,赶快拿扇子扇凉了,再请父亲来睡。当我们能处处体恤父母,就能感受到父母在生活上许许多多需要。包含冷热饥渴,甚至于这些物质的关怀之外,还能够对父母的内心懂得去关怀,那我们就确实把∵“冬则温,夏则凊”∵这句经文解得够深、解得够广。我们可不能就是学了这句后,关心父母冬天的时候把它睡暖,夏天的时候把它扇凉就好了。看到父母饿得半死说课本没教,那就学呆了。所以经文要靠自己的心去感受,当我们能真正感受黄香的心境,你就能真正契入黄香对父母的态度了。所以老和尚常常告诫我们,学佛,要学佛的存心、佛的用心。学圣贤,就要学圣贤的存心和用心。我们就能快速契入圣贤佛菩萨的境界。现在秋天来了,温差很大。我们就要赶快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最近气温变化很大,早晚要多加衣服。诸位同修,你这一句话可以让父母欢喜多久!我们当子女的确实要尽力去行孝,而且绝对不能让父母担忧,当你越懂事你父母对你越放心。所以我们常常要善体亲心,看看父母在物质方面有什么需要,在精神方面有什么需要。我记得我母亲差不多每三个礼拜回娘家一次,我跟着去。看到我母亲左手一包、右手一包拿了很多蔬菜水果,那时候年纪小,站在旁边看到母亲拿着这些水果,往外公外婆的冰箱放,我们看了内心感受怎样?非常欢喜。诸位同修,人确确实实要有好善好德之心。你去找一个杀人犯,当他看到一个孝子在行孝,我相信他当下也会感动得落眼泪。为什么我们众生的好善好德之心都唤不醒?不是众生的问题,而是我们学圣学佛菩萨的人没有演出好戏呀!让人家看得感动,让人家生起效法之心,我们没有资格骂人家没善根。所以我小时候这一幕幕看过来,回去的时候外公外婆最疼孙子了,一杯一杯饮料端出来,喝完了马上又一杯端出来,可以感受到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这种直系血亲对他的后代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你的孩子感受更多的天伦之乐,你孩子的善根绝对会起得很好。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演出孝顺的榜样。所以我18岁以后,我的父亲休息一阵子,往后回娘家都是我陪母亲回去,我也很欢喜陪着母亲行孝。所以,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的孩子生起孝心、生起善根,我们要全心全意关怀父母,尽这一份孝道。敬是内在,不能做表面。很多年轻男女结婚,生了孩子,年纪也不大,礼拜六、礼拜天,人会说很多天没有回去了,怕人家说,就回去一下。带着老婆、带着儿子回爸爸妈妈家,一进去,孩子就乱成一团。夫妻两个坐在那里,喝茶看报,谁最忙?爸爸妈妈忙得要死,早上六、七点还要买菜,买回来还要煮,煮好了,报纸看完了,吃饭。吃完饭,该走了,小宝,回家了,拍拍屁股走了。旁边的人说,你儿子这么经常来看你呀!爸爸妈妈说,累死我了!不如不回来。不能善体亲心,做表面,不仅没有功德,还造业。所以时时感受父母的需要,而真正让父母得安乐、得快乐,唯有听闻佛陀的教诲,才能真正彻底安乐。所以,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更重要的,要养父母的智慧。而老人家最难放下的就是分别执着,所以我们每次回去,一来尽孝心,二来要不断地引导父母正确的思想观念。然后就挑一、二片跟父母现在状况最契机的老和尚开示(光盘),放下去陪二老一起看。而当你这么孝顺,可以打保票,你父母看不看?看哪!看个一句两句,日积月累,很多的执着就开始放下。诸位同修,父母的往生大事可不是临终办,时时刻刻因缘成熟,赶快提升父母的知见,赶快累积父母往生的资粮,这个重要啊!这个才是真正养父母智慧。根本让父母得究竟安乐。
好,下一句:“晨则省,昏则定。”俗话讲,晨昏定醒。早上起来的时候问候一下,晚上回来跟父母报告一下今天过得怎么样,让他们也放心,处处让父母放心。有一个学校老师,他拿了《弟子规》回学校去,后来打电话到中心来,他说:“蔡老师,《弟子规》里面有糟粕。”诸位同修,很多人对中国文化有批判,末学敢跟你打保票,批判的人连经本从头都没有看到尾,现代人为什么修道难?还没有入圣学,贡高我慢已经上来了。这个就是因为读书的次第搞颠倒了!不从德行下手,从哪里下手?从知识、从技能。搞得现在十多岁的孩子,个个恃才傲物。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不生气,对他惋惜呀!因为我们这些长者、老师对不起这群孩子,他们没有接受圣贤教育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很多人批判中国文化,你可要稳得住脚。有同修可能说:蔡老师,中国文化没有读过几本,怎么办?到时候人家出招我怎么接?我跟你保证,你只要把《弟子规》读熟了、落实了,我保证什么招你都能接住。甚至于他拳还没出来只动了肩膀,你就知道等在这里了。因为你已经看到他起心动念处的错误,所以很多批判中国文化最多的,就是孝顺孝顺,愚孝,父母怎么样都要顺。诸位同修,《弟子规》打开来明明就写着:“亲有过,谏使更。”父母有过错的时候,要全心全意劝父母,不能让父母陷于不义呀!所以这些骂糟粕的人是不是真正念过经典?经典里面没有糟粕,很多批判的都不是圣人说的。现在都是群魔乱舞,人云亦云,我们当圣贤的弟子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被别人转。所以我当下就请教他,我说:这位老师,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迟疑了一下,我马上接招可能有点不适应了。他说:“晨则省,昏则定”是糟粕。我就请教这个老师,我说为什么你觉得这是糟粕?他说一天要问父母二次好太麻烦了。诸位同修,这个时候你可不能跟他讲,二次麻烦?尽孝心是应该的,二次怎么会麻烦?如果这样讲,他能不能接受?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把圣贤人教育的一种态度、一种存心,开显给他听,把本质开显给他听,而不是外在的二次、三次。我们就告诉这位老师,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思念他的孩子,何止是一天两次啊!所以,早上一醒来去跟父母请安,父母一看,额头都发亮,昨天一定睡得不错,父母一整天都放心。当儿子的去跟父母问好,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父母一天工作的情绪都很好。下午放学回来,父母也不知道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妈,我放学回来了。”看到你精神不错,在学校应该学得不错。早晚两次的问候让父母一天都很安心,所以我们为人子女,在这么小的年纪帮父母分担生活压力是不大可能的,最起码不能让父母担忧啊!当我们这段话讲完,这个老师说:“蔡老师,你的中国文化是跟谁学的?你学得不错。”他这么一称赞,“八风”就吹过来了,可要接招,不能晕。我就说,没有没有,是刚开始学习,稍微跟他对应了一下。突然他来了个回马枪,他说:蔡老师,你没有做到!你现在有没有早上问你妈妈一次好,晚上问你妈妈一次好?如果你“啊”、“嗯”,就完蛋了。你推广经典的人都做不到,给人家看笑话,你还是下来吧。这个时候我就跟他说:假如我早上打一次电话,晚上打一次电话,一定被我妈妈骂:你不知道电话费很贵吗?所以不能学死了,“晨则省,昏则定”是为人子处处让父母放心,而你的方式不是你想怎么做,要让父母欢喜接受嘛。所以父母欢喜接受就是每个礼拜固定打一次就好了,而我妈妈确确实实不担心我。
我们下午第一节课讲的,孩子要能善恶分明。他才不会被一些不好的因缘转掉。所以更重要的你要让父母放心,不止是早晚问候,更重要的是你的德行、你的言语行为要让他真正放心。我从海口第一次回***,一进门就跟母亲讲:母亲,您修得不错。我母亲不知道我在说啥,我说:母亲,我去了四个月,我的内心都没有挂碍,做得非常欢喜,心里面也没有绞痛,绝对是您在***都没有担心我,我才能做得这么顺利。妈妈笑一笑,母子如果这样互动,那是人生的快乐啊!因为我来大陆以前,五、六年来接受老和尚的教诲,内心非常感恩。所以秉持着师志如己志,老师的志向就是我们当弟子的志向。自己心里有数,可能过不了几年要离开父母。你能不能在明天要飞大陆,前一天跟妈妈说:妈,我走了。她会怎么样?她怎么可以接受。所以诸位同修,善体亲心,你怎么样的做法,才能让你的父母心里很能接受、很欢喜,你要做在前头。让它水到渠成。我就跟我妈妈讲,我们两个绝对不是这一生才闻念佛法门,“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所以我们两个闻了好几次了,但是我们两个还在这里打混,什么原因我们没有往生?这是大事。我就跟妈妈说:妈,我最难放下的我知道了,你最难放下的是谁,你知道吗?我这么一讲,母亲就笑得不行,她知不知道我说谁?就是她这个心肝儿子嘛。我是独子呀,母亲对我很疼爱。透过言语告诉母亲,连儿子都要放下,不然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对不起阿弥陀佛的悲愿啊,所以我们要一起往生,同生极乐国,做法眷属。之后我又接着讲:妈,你看,闻佛法就像盲龟,一百年才伸出头来呼吸一次,刚好伸出来遇到一块浮木漂在大海上,浮木上刚好有一个洞,盲龟刚好就接上来。得人身就这么难啊!得人身又闻佛法多难!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这么难得的机会,我们母子两个都遇到了,应该让更多的人闻到正法。所以母亲啊,你一定要把我捐出来!三年前开始讲,每次母亲情绪很好,“悦复谏”,《弟子规》说,父母心情很好的时候要劝告他。这二、三年我每次提这个话题,母亲你要把儿子捐出来,她就一直笑。
我刚好在前年决定到澳洲,随着净宗学院的课程好好修学儒学和佛学,好好亲近老和尚、亲近善知识。确确实实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我也没有攀缘,去了之后杨淑芬老师教我国学,卢叔叔在生活点点滴滴指导我落实佛陀的教诲。后来,非常幸运回到***,杨老师很疼爱我,让我在她家住了七个月。我跟杨老师常常讨论经典,比方说讨论《论语》,讨论一、二句突然一看表,两点了!因为那时候我还带一个六年级的班,明天还要教书,赶快去睡觉。学而时习之,真的会把时间忘掉。七个月之后,末学回高雄考老师,怎么考都能够入决赛,但是就不能上榜,怎么考都是被取。记得第一次考试的时候,191个准老师都是拿到教师资格的来考试,复试录取21个人,末学进了21个人,而这21个人只有1个男生,24个都是女生。当我去参加复试的时候,坐了3个校长,看到末学走进去,“啊,今天还有男生啊!”结果末学坐下去,一个主考官对了二、三招,我想大事不妙。我们是念念要教育好孩子的德行,而主考官问我,你有没有行政经验,你会不会搞活动,都问我这些东西。末学绝对要当班主任,不搞这些活动,因为孩子德行的根要你点点滴滴付出才行。结果我还是被取第四名。后来高雄2000多个人考试录取120多个人进复试,末学又进了,我是每考必进,每进必考不上。考到最后我跟父亲讲,爸,你不要跟我去看榜单了。我觉得对父亲很愧疚,每次机会都很大,结果都失望。后来尘埃落定,一所也没有考上。我母亲就跟父亲讲,另有安排,另有安排。诸位同修,你要相信佛菩萨,真的境缘无好丑,你假如在那里分别好丑,我们就被困住了。看起来是没考上,诸位同修,你好好想想,我假如没这些经历,我父亲一定会说,你没有实力,重来一年。父亲看我过关斩将就是过不了,他不忍心啊!叫我重考一年。结果考完试,我就带着杨淑芬老师的《弟子规》书法本,我觉得考试很折腾人,害我不能做弘法利生的事。没事了很自在,带着这些经典开始到各地净宗学院去发送,发送完没多久,杨老师从澳洲回来。末学赶快到台中拜见杨老师,一进门杨老师跟我说,你还没考我就知道你考不上,我听傻了。我说为什么考不上?她说:我已经答应老和尚到海口推广中国文化,还在老和尚面前夸下海口,说我有一个侄子马上就可以去了,真是不可思议。我在写那个题目的时候,足足给我折腾了10分钟,为什么?因为我不相信我写不出来。因为那题刚好是我跟杨老师一起散步讨论了一句李白的诗,叫“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杨老师还给我开解,我听了也很高兴。结果真的就考出那一题来,我说我不可能忘记,但是就是想不出来。我妈妈在家里念佛,就觉得心里忐忑不安,回来就问我,你是不是第一节考得很差?我说你怎么知道?真是母子连心。所以母亲就劝我爸爸,另有安排。后来我确定要来海口,是我母亲劝我爸爸要看开一点。所以母亲的同事都说,哪有人像你这样当母亲的?别人都是舍不得孩子走,你还把孩子推出来。因为我父亲还是不舍,我是长孙,又是长曾孙,但我父亲非常通情达理。他看我这么坚决,也劝我说,几乎这件事很少人可以做到。末学知道他内心可能不能接受,就跟父亲讲:父亲啊,虽然没有几个人做到,但是也有几个人真正做到。所以我们不要去学很多做不到的,一定要去学谁做到了。而当这个做到的人假如很有钱,很有势,那儿子马上不去。假如这个人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啥都没有,做到了,那我要好好跟他学,也同样可以做到。诸位同修,末学举了哪个例子?老和尚没有钱、没有权、没有势,一个人到了***,凭什么得到三个老师全心全意的教诲?凭什么把佛法弘传到全世界?
诸位同修,宇宙人生的真相至简至易啊,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真诚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所以老和尚有真诚心弘扬佛法,弘扬正法,就能够得到这么多善知识的提携,能够得到这么多护法对他的支持。我跟父亲讲完,父亲没说话。父亲接着说,弘扬中国文化确实不容易。我看他心里还是有所不舍,就跟父亲讲:父亲,我不渴望中国文化在我的面前开花结果,我只要守住本分,中国文化不要在我这一代断根,我就心满意足了。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