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佛学讲座讲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1.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其中之一,二十五圆通若其中一章圆通,其它二十四圆通章同时能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其中圆通章之一。
2.二十五圆通即是六根、六识、六尘、七大是也。
3.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其中一圣。
4.大势至菩萨在因地修行,是以念佛证入无生法忍,而开悟证果的。
5.大势至菩萨本身念佛开悟证果,他本身来此娑婆世界示现度众生,也劝人念佛导归净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念佛三昧,而普化三根同生净土。
6.大集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
7.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纯粹是念佛法门,正符合末法时机,假藉如来之果觉,显自性之圆通。
8.楞严经云:若有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9.按理体来说:九法界众生,皆在弥陀果觉心中。按事项来说:四生九品,高下虽殊,究竟同归净土。
10.善导大师云:身业专礼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11.上自诸佛,乃至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远公、智者、永明、莲池、印光、诸大菩萨、诸大祖师,悉皆念佛,发愿求生极乐。
11-1.下至愚夫愚妇,五逆十恶,若肯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亦能带业往生,临终承蒙三圣接引,瑞相现前。
12.经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13.大势至,乃是菩萨之别号,法王子是菩萨之通称。
14.诸大菩萨,皆可称为法王子,法王是佛的别名。世间国王称人王。玉皇上帝称天王。佛是世间、出世间说法之王,故称法王。
15.王者-自在义。
16.佛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17.故唯世尊,独称法王。子者即指菩萨。凡一切诸大菩萨,皆能负起绍隆佛种,承佛家业,辅助佛陀行化,利济众生,重要之职务,如世间之子,继承父业一般,故称法王子。
18.法王讲堂取名真义何谓法王?法王即是佛之别名,佛能于法自在,说法自在,故称法王。
18-1.法王讲堂取名,是来自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必得成佛,佛是十法界最高最尊,是四生慈父,六道之导师,是九法界所依怙。
18-2.学佛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就佛道,因此,讲堂取名法王讲堂。入讲堂开发佛性,使每一个人佛性大展流露,普见佛性,称性起修,早成佛道,故名法王讲堂。
19.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中尊是教主阿弥陀佛,两旁有二位大菩萨,右边是观音,左边是大势至。
20.大是无极无穷之意。势是势力之意。至是无尽之意。
21.此菩萨势力最大无极,以最大无极的势力,来护持佛法,化度众生,故名大势至。
22.世间有大力士,虽然力大无比,然不能与此尊菩萨百千万分可相比。
23.观无量寿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
24.大势至菩萨不但势力广大,同时光明普耀,菩萨智慧光明,能照十方无量世界,名大势至。
25.观无量寿经云:此菩萨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26.经文: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27.大势至菩萨于楞严会上,与其西方同来五十二位大菩萨,从自己坐位起身,到释迦牟尼佛前,顶礼佛足,然后向佛言说禀白!
28.又五十二位菩萨可表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计五十二也。
29.菩萨礼佛非同凡夫,必须三业至诚,一心恭敬。凡夫礼佛如逢场作戏,敷衍了事,无至诚之心,虽然终日礼拜,如桩米、网虾,身体增加疲劳,于心无益!
30.礼拜佛时,必须三业投诚,一心忏悔,如大山崩溃,如是礼拜佛陀,决定灭罪,福报生。
31.七种礼佛:一、我慢礼。二、求名礼。三、身心礼。四、发智清净礼。五、遍入法界礼。六、正观修诚礼。七、实相平等礼。
32.我慢礼-礼佛时,身虽礼拜,而内心怀我慢。
33.求名礼-礼佛时,但为求得修行之名誉,无殷重之心。
34.身心礼-人礼佛,口念佛号,心存佛相好,恭敬供养,无有异念。
35.发智清净礼-慧心明利,达佛境界,内外清净,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
36.遍入法界礼-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
37.正观修诚礼-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
38.实相平等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与空相应礼。
39.恭敬礼拜如来可获得六种功德:一、端正。二、好声。三、多财宝。四、生长者家。五、生善处天上。六、除我慢贡高,究竟成佛。
40.端正-见佛相好而发欢喜心,生渴仰之心,以此因缘,来世可得相貌端正。
41.好声-三称南无如来佛,以此因缘,来世可得好音声。
42.多财宝-以供养香花,燃灯布施供养如来,并礼拜诸佛,以此因缘,来世可获大财宝。
43.生长者家-心无染着,合掌长跪,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之家。
44.生善处天上-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之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天上。
45.除我慢贡高,究竟成佛-我慢贡高心病既除,平等法性彰显,佛道圆成。
46.经文: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47.白话解释:大势至菩萨回忆以往过去世,像恒河沙粒那么多的长劫时间以前,有一尊佛出生在世间,名号叫做无量光佛,与后来其他的十二位如来相继出生在一劫的期间内,最后出生的一尊佛,名号叫做超日月光佛,那尊佛教导我专修忆佛念佛的三昧禅定。
48.劫梵语称劫波,劫表示时分,如世间人记年月一般。
49.劫有小劫、中劫、大劫。
50.一小劫等于〈84000-10〉*100*2=16798000万年
50.一中劫等于3亿3596万年
一大劫等于13亿4384万年
51.恒河中一粒沙代表13亿4384万年,如全长恒河沙之大劫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52.无量寿经,称阿弥陀佛有十二分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52-1.以光明立名,分十二号,弥陀一名,具十二光明,十二光明全归于弥陀一名,包含无遗。
53.大势至菩萨,过去无量劫前,所遇十二如来,即今阿弥陀佛是也。
54.我们世间以日月为最光明广大,能照四大部洲,阿弥陀佛光明,比日月光明,超过百千万倍,故名超日月光。
55.一劫有十二如来行化世间,最后一尊佛超日月光佛,开导我念佛法门,得证念佛三昧。
56.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57.白话解释:譬如像有二个人,一个专心忆念对方,一个心里将对方完全忘掉,像这样的二个人,即使相逢也如同不相逢,见面也如同不见面。如果彼此二人都能互相忆念,二人相忆念念情深,这样甚至从今生到来生,自然都会如同一个人的身形与影子,永远不会互相乖离异散而分开。
58.二人互相思思念念,忆念深,不但今生不会互相远离,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会互相远离。
58-1.因为彼此念念相忆,心心相连,自然生生世世不相分离。故称:“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59.一人专忆者,譬如佛忆念众生;一人专忘失者,譬如一切迷妄众生,心不向佛。
59-1.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欠丝毫,若肯真实念佛求生西方,未来皆可成佛,
59-2.但因众生迷妄颠倒,舍离佛陀,自己逃亡,流入娑婆五浊恶世的苦海中,生生世世受诸苦恼,一直到现今无有休息,佛陀慈悲,无时无刻惦念一切苦海的众生。
59-3.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与此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怜悯众生,念念欲化度我们,接引我们,
59-4.可惜众生的我们,大多数无心向佛,真是辜负佛恩,内心应该惭愧无比!
59-5.我们应该振作精神,一心求生净土,早证菩提,好好办好我们的生死大事才是明智的决择!
60.譬如参加念佛的人,口虽念佛,心无至诚,人在佛堂,心向外缘,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西方人少,如同浪子在外,习惯性飘流,不想回家,自然始终不能回家。
61.经文: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62.白话解释:十方世界的所有如来,怜愍忆念所有的众生,都像慈母忆念自己的子女,如果子女逃离自己的慈母,那慈母虽然日夜忆念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子女也能忆念母亲,就像母亲又深深忆念子女那样的深切,自然母子经历多生都不会互相违背远离。
63.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皆哀愍众生,怜念众生,造业受苦;同时教导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
63-1.到了西方,皆永离众苦,得清净自在解脱之乐,可谓十方佛悲愿彻骨透髓是也。
64.为何十方诸佛,但教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不教众生称念其他诸佛?
65.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之悲心,佛佛相同,但救度众生之愿力,接引众生之方便,唯弥陀世尊,超然殊胜。故十方诸佛皆称赞阿弥陀佛最为第一。
66.又众生欲遍游十方净土,亲近十方诸佛,先归往西方极乐净土,随弥陀学法,具足神力,飞行自在,一旦之际,可供养顶礼十方诸佛-故十方佛不教众生称念余佛。
67.又因为诸佛法身,本来同一觉性,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摄一切,一切即一。
68.佛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69.文殊般若经云: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诸佛功德无异。
70.在理体上,众生与佛,本来凡圣共源,生佛同体,真实一如,无二无别。
71.佛经云: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72.诸佛如来,无量劫来,顺性而修,念念流入一乘菩提果海,福慧圆满,永受妙乐。众生无量劫来,逆性漂流,五欲六尘,念念流转六道生死,展转堕落,永受剧苦。
73.众生与佛,本来佛性相关,天然同体,虽然与佛隔离十万亿佛土,但是原在弥陀果位觉性中,不出不入,是故一念回向,一念蒙佛摄受,念念回向,念念蒙佛摄受。
74.众生与佛,彼此愿力互相关连,我们若肯时时发愿,加上佛之愿力接引,如磁石吸铁,相得益彰。
75.祖师云: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铁。
76.历代高僧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感应非先后,生佛同一体。
77.佛陀比喻念佛之心要恳切,如同母子骨肉相连,关系密切,慈母爱子,出于天性,
77-1.经过十月怀胎,三年喂乳,换洗尿布,婴儿半夜嚎哭,作母亲要吞声忍气,手腕当枕头,子能言,母欢大笑,子若病,母废寝忘餐,昼夜忧愁,身心代受;
77-2.长大能走,恐水边跌落,纵然长大成人,子出门,时至未归,母依门长望,坐卧不安,慈母忆子,随时随处,无一时忘子。
77-3.纵然子不忆母,母必然念念忆子;但母虽忆子,子若一向忘母,不想回家,那怕母亲想得发呆发疯,亦是徒然。
78.阿弥陀佛伸出慈悲的手,接引我们到净土,正如慈母垂手提携子女一般。但慈母爱子只能一世,佛爱众生永劫无穷,生生世世无有舍弃。
78-1.可惜众生迷妄颠倒,辜负佛恩,逃亡于生死苦海,轮回六道,受苦无穷。
78-2.我们应当生大惭愧心,求生净土,如子忆母,念念求见,心心不忘,常忆念阿弥陀佛如同我父,观音势至是大善知识,清净海众是最胜善友,极乐是安乐家乡,如是发愿,命终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79.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80.白话解释:如果众生的心里,能一一记忆着佛思念着佛,那么现在目前与将来,必定都能亲见到佛,
80-1.不会离开佛太遥远,而且不用假借其他的方便法门,自然能得到心智开悟。就像熏染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气,这就名叫做香光庄严。
81.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82.何谓法身?法身无相无无相,无生无灭之理体是也。众生念念心存至诚,忆佛念佛,则念念投入弥陀清净法身果海,
82-1.如水投水,天然契合,契合至极,全体周圆,自力、佛力,不隔纤毫,顿觉全身住在弥陀清净法身果海之中,不出不入,非有非无,仗佛含养,若如是见,是见佛法身也。
83.开悟圣僧云:以佛眼观之,九法界众生,皆在如来法身果海之中,一体圆融,等无差别;但因众生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不解亲近。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
84.隋朝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修法华三昧,一日定中,忽然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85.念佛一门念念心存至诚,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如水投水冥冥通达,深入弥陀圆满果海,安住如来实相正定,
85-1.仗佛含养,能使无量劫来尘劳业识,渐渐消融,消融至极,本觉心地,豁然自开,顿觉内外透彻,果海全彰,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86.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
87.往生到极乐世界之人,华开见佛,闻佛说法,能当下了悟无生,实相心地,豁然顿开,了知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净,皆在现前一念菩提真实心中,一体圆融,无欠无余。
88.开悟圣僧云: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正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方便中第一方便,捷径中第一捷径,更无他法,胜于念佛。
89.假使我们不摄心念佛,必定念众生,念五欲六尘,念娑婆,念念不舍,心心不忘,如胶如漆,难脱难离,直至终身,无时忘舍,常为世间五欲尘劳所蒙蔽,
89-1.如在污秽黑暗之中,不知不觉,自己不能自拔,因此轮回六道。
90.念念心存至诚,念佛忆佛,正是以己因心,入佛果觉,久久熏染,渐入渐深,如入香光之室,渐见明了,渐觉清净,纵使不能断尽尘劳惑业,亲证如来实相果觉;
90-1.但能时常承蒙如来实相果觉,通身含养,功德智慧庄严熏照,当下尘劳惑业,渐渐减少,渐渐淡薄,光明智慧渐渐通达,清净自性渐渐圆彰,无上菩提有日可成。
91.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凡夫心处佛心中,凡夫心亦能成佛之心!
92.以己因心入佛果觉,如水投水,似水合水,久久熏修,自然渐渐自觉心光通达,性体圆彰。
92-1.如来果觉即是自己本觉;自己本觉即是如来果觉;欲入如来果觉,但入自己本觉。非离自己本觉,而别有如来果觉,亦非离佛果觉,而别有自己本觉。
92-2.这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识得因该果海,则句句显自性念佛之圆通;识得果彻因源,则念念住如来庄严之果觉。这正是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
93.林居士云:因果不二,能所双亡,自性觉与佛之果海不一不异,佛来了,我要去了,珍重!
94.经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95.白话解释:我最初原本所修的因地心,是由忆念佛的心,而证入无生灭的安忍圣智;现在在这个世界,引导摄受念佛的人,归入佛国净土。
95-1.佛陀问我什么是最圆通,我对六根没有特别的选择那一根去修,我是六根全部都摄受不使外驰而专心念佛,清净的心念相继不断而念佛,因此证得三摩地禅定,这应该算是最为第一好的法门。
96.无生忍:一、心不被五欲六尘所惑动。二、顺逆之境,心不动。三、亲证实相,名无生忍。
97.大势至菩萨证成无生法忍,运大悲心,乘大愿力,降临此土,助佛宣化,以自己往昔因地所修念佛妙行,所证圆通妙法,普告众生,发心修习,导归西方净土,同登九品莲邦。
98.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99.阿弥陀佛圆满果觉,即是一真法界,故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若论净土法门之体,佛佛道同,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证,一体圆融,等无差别。
99-1.若论净土法门之用,唯弥陀世尊,最为第一。故称: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100.净土有四种:一、常寂光净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
101.常寂光净土-佛世界,佛的理体世界,佛住的净土。
102.实报庄严土-菩萨住的净土。
103.方便有余土-二乘人住的净土。
104.凡圣同居土-有凡夫有圣人共住的净土。
105.明朝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106.念佛人临终三疑一关-一、疑我业障重,修行日浅,恐怕不得往生。二、疑我心愿未了,贪嗔痴未断,恐怕不得往生。三、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恐怕佛不来迎接。
106-1.正见提起一关-凡夫虽有信心念佛,难免有病之果,无智之人,道念不坚,念佛有病,反谤弥陀,一关也。
107.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