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天亲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劝发品第一
敬礼无边际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救世大悲尊
有大方等最上妙法。
摩得勒伽藏菩萨摩诃萨之所修行。所谓劝乐修集无上菩提。
能令众生发深广心。建立誓愿毕定庄严。
舍身命财摄伏贪吝。修五聚戒化导犯禁。
行毕竟忍调伏嗔碍发勇精进安止众生。
集诸禅定为知众心。修行智慧灭除无明。
入如实门离诸执着。宣示甚深空无相行。
称赞功德使佛种不断。
有如是等无量方便助菩提法清净之门。当为一切上上善欲分别显示。
悉令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
若佛子受持佛语。能为众生演说法者。
应先称扬佛之功德。众生闻已乃能发心求佛智慧。
以发心故佛种不断。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念佛念法又念如来。
行菩萨道时为求法故。阿僧只劫受诸勤苦。以如是念。
为菩萨说法乃至一偈。菩萨得闻是法示教利喜。
当种善根修习佛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断无量众生无始生死诸苦恼故。
菩萨摩诃萨欲成无量身心。勤修精进深发大愿。
行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慧无见顶相。
求如是等诸佛大法。当知是法无量无边。
法无量故福德果报亦复无量。
如来说言如诸菩萨最初发心下劣一念福德果报。
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
所习诸心福德果报岂可说尽。何以故。
菩萨所行无尽。欲令一切众生皆住无生法忍。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诸佛子。
菩萨初始发菩提心。譬如大海初渐起时。
当知皆为下中上价乃至无价如意宝珠作所住处。
此宝皆从大海生故。菩萨发心亦复如是。初渐起时。
当知便为人天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一切善法禅定智慧之所生处。
复次又如三千大千世界初渐起时。当知便为二十五有。
其中所有一切众生。悉皆荷负作依止处。
菩萨发菩提心亦复如是。初渐起时。普为一切无量众生。
所谓六趣四生。正见邪见修善习恶。
护持净戒犯四重禁。尊奉三宝谤毁正法。
诸魔外道沙门梵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
一切荷负作依止处。复次菩萨发心。慈悲为首。
菩萨之慈无边无量。
是故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譬如虚空无不普覆。
菩萨发心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不覆者。
如众生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菩萨发心亦复如是。
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
众生无尽故菩萨发心等众生界。
众生界者无有齐限。我今当承圣旨说其少分。
东方尽千亿恒河沙阿僧只诸佛世界。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各千亿恒河沙阿僧只诸佛世界。
尽末为尘。此诸微尘皆不与肉眼作对。
百万亿恒河沙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悉共聚集共取一尘。
二百万亿恒河沙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共取二尘。
如是展转取十方各千亿恒河沙阿僧只诸佛世界所有地种。微尘都尽。是众生界犹不可尽。
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为百分。
以一分毛渧大海水。我今所说众生少分亦复如是。
其不说者如大海水。假使诸佛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
广演譬喻说亦不尽。
菩萨发心悉能遍覆如是众生。云何诸佛子。是菩提心岂可尽也。
若有菩萨闻如是说。不惊不怖不退不没。
当知是人决定能发菩提之心。
假令无量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只劫。
赞其功德亦不可尽。何以故。是菩提心无有齐限不可尽故。
有如是等无量利益。
是故宣说为令众生普得受行。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经论发心品第二
菩萨云何发菩提心。以何因缘修集菩提。
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
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
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有四缘。发心修集无上菩提。何谓为四。
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
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
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思惟诸佛复有五事。
一者思惟十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初始发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终成正觉为无上尊。
以此缘故发菩提心。二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大勇猛。
各各能得无上菩提。
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缘此事故发菩提心。
三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大明慧。
于无明[谷-禾+卵]中建立胜心积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
我亦如是当自拔济。缘此事故发菩提心。
四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死烦恼大海。
我亦丈夫亦当能度。缘此事故发菩提心。
五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大精进。
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
缘此事故发菩提心。观身过患发菩提心。复有五事。
一者自观我身。五阴四大俱能兴造无量恶业。
欲舍离故。二者自观我身。
九孔常流臭秽不净。生厌离故。三者自观我身。
有贪嗔痴无量烦恼烧然善心。欲除灭故。
四者自观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是可舍法欲弃捐故。
五者自观我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
轮回六趣无利益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复有五事。
一者见诸如来。
相好庄严光明清彻遇者除恼。为修集故。二者见诸如来。
法身常住清净无染。为修集故。三者见诸如来。
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清净法聚。为修集故。
四者见诸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
为修集故。五者见诸如来。有一切智。
怜愍众生慈悲普覆。能为一切愚迷正道。
为修集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复有五事。
一者见诸众生为无明所缚。
二者见诸众生为众苦所缠。三者见诸众生集不善业。
四者见诸众生造极重恶。五者见诸众生不修正法。
无明所缚复有四事。
一者见诸众生为痴爱所惑受大剧苦。
二者见诸众生不信因果造作恶业。三者见诸众生舍离正法信受邪道。
四者见诸众生。没烦恼河四流所漂。
众苦所缠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
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脱而复造业。
二者见诸众生忧悲恼苦而常造作无有休息。
三者见诸众生爱别离苦而不觉悟方便染着。
四者见诸众生怨憎会苦常起嫌嫉更复造怨。集不善业复有四事。
一者见诸众生为爱欲故造作诸恶。
二者见诸众生知欲生苦而不舍欲。
三者见诸众生虽欲求乐不具戒足。
四者见诸众生虽不乐苦造苦不息。造极重恶复有四事。
一者见诸众生毁犯重戒虽复忧惧而犹放逸。
二者见诸众生兴造极恶五无间业。
凶顽自蔽不生惭愧。三者见诸众生谤毁大乘方等正法。
专愚自执方起憍慢。
四者见诸众生虽怀聪哲而具断善根。反自贡高永无改悔。
不修正法复有四事。
一者见诸众生生于八难不闻正法不知修善。
二者见诸众生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不能受持。
三者见诸众生染习外道苦身修业永离出要。
四者见诸众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谓是涅盘。
善报既尽还堕三涂。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
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
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救头燃。
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诸佛子。
我今略说初行菩萨缘事发心。
若广说者无量无边。
发菩提心经论愿誓品第三
菩萨云何发趣菩提。以何业行成就菩提。
发心菩萨住干慧地。先当坚固发于正愿。
摄受一切无量众生。我求无上菩提。
救护度脱令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盘。
是故初始发心大悲为首。以悲心故能发转胜十大正愿。
何谓为十。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
以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
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
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愿我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
于一切生处常得供养一切诸佛。永必不生无佛国土。
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无刹那顷远离诸佛。愿我得亲近佛已。
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即得成就菩萨五通。
愿我成就菩萨五通已。
即能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了第一义谛如真实性。得正法智。
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
示教利喜皆令开解。愿我能开解诸众生已。
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
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愿我于诸佛所受正法已。
即能随转清净***。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
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已。
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
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愿我能负荷正法已。
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正法。
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
是名发心菩萨十大正愿。此十大愿遍众生界。
摄受一切恒沙诸愿。若众生尽我愿乃尽。
而众生实不可尽。我此大愿亦无有尽。复次布施是菩提因。
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
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
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
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
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
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
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
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善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
随其所行。渐渐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
求菩提者应不放逸。放逸之行能坏善根。
若菩萨制伏六根不放逸者。
是人能修六波罗蜜。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
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慢缓。何以故。立决定誓。
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坚固其心。
二者能制伏烦恼。三者能遮放逸。四者能破五盖。
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罗蜜。如佛所赞。
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
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
云何立誓。若有人来种种求索。
我于尔时随有施与。乃至不生一念悭吝之心。
若生恶心如弹指顷。以施因缘求净报者。
我即欺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只现在诸佛。
于未来世亦当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我持戒。乃至失命。建立净心誓无改悔。
若我修忍。为他侵害乃至割截。
常生慈爱誓无恚碍。若我修精进。
遭逢寒暑王贼水火师子虎狼无水谷处。要必坚强其心誓不退没。
若我修禅。为外事所娆不得摄心。要系念在境。
誓不暂起非法乱想。若我修集智慧。
观一切法如实性。随顺受持。
于善不善有为无为生死涅盘。不起二见。
若我心悔恚碍退没乱想。起于二见如弹指顷而。
以戒忍精进禅智求净报者。
我即欺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只现在诸佛。于未来世。
亦当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以十大愿持正法行。
以六大誓制放逸心。
必能精勤修集六波罗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经论檀波罗蜜品第四
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行施。
修行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
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
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
是名菩萨初修施心。修布施故善名流布。
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
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
以已所修无相大施。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
因修布施获得转轮王位。摄受一切无量众生。
乃至得佛无尽法藏。是名庄严菩提之道。
施有三种。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
以法施者。劝人受戒修出家心。
为坏邪见说断常四倒众恶过患。分别开示真谛之义。
赞精进功德。说放逸过恶。是名法施。
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
菩萨见已能为救护。名无畏施。自于财物施而不吝。
上至珍宝象马车乘缯帛谷麦衣服饮食。
下至糗搏一缕之綖若多若少称求者意随所须与。
是名财施。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
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
五者如法施。所不应施复有五事。非理求财不以施人。
物不净故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
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
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音乐女色不以施人。
坏净心故。取要言之。不如法物恼乱众生。
不以施人。自余一切能令众生得安乐者。
名如法施。乐施之人。复获五种名闻善利。
一者常得亲近一切贤圣。
二者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者入大众时人所宗敬。
四者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者能为菩提作上妙因。
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一切施者非谓多财。谓施心也。
如法求财持以布施。名一切施。
以清净心无谄曲施。名一切施。见贫穷者怜愍心施。
名一切施。见厄苦者慈悲心施。名一切施。
居贫少财而能用施。名一切施。
爱重宝物开意能施。名一切施。不观持戒毁戒田非田施。
名一切施。不求人天妙善乐施。名一切施。
志求无上大菩提施。名一切施。
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若以华施。
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
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
具足命辩色力乐故。以衣服施。
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
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
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
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
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取要言之。
乃至国城妻子头目手足。举身施与心无吝惜。
为得无上菩提度众生故。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
不见财物施者受者。以无相故。是则具足檀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尸罗波罗蜜品第五
云何菩萨修行持戒。
持戒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持戒。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持戒。
修持戒者。悉净一切身口意业。
于不善行心能舍远。善能呵啧恶行毁禁。于小罪中心常恐怖。
是名菩萨初持戒心。修持戒故。
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是名自利。
教化众生令不犯恶。是名利他。以己所修向菩提戒。
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持戒。
获得离欲乃至漏尽成最正觉。
是名庄严菩提之道。戒有三种。一者身。二者口。三者心。
持身戒者。永离一切杀盗淫行。
不夺物命不侵他财不犯外色。
又亦不为杀等因缘及其方便。不以杖木瓦石伤害众生。
若物属他他所受用。一草一叶不与不取。
又亦未尝眄睐细色。于四威仪恭谨详审。是名身戒。
持口戒者。断除一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常不欺诳离间和合。诽谤毁呰文饰言辞。
及造方便恼触于人。言则至诚柔软忠信。
言常饶益劝化修善。是名口戒。持心戒者。
除灭贪欲嗔恚邪见。常修软心不作过罪。信是罪业得恶果报。
思惟力故不造诸恶。于轻罪中生极重想。
设误作者恐怖忧悔。于众生所不起嗔恼。
见众生已生爱念心。知恩报恩心无悭吝。
乐作福德常以化人。常修慈心怜愍一切。是名心戒。
是十善业戒。有五事利益。一者能制恶行。
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遮烦恼。四者成就净心。
五者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行。
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戒。
八万四千无量戒品。悉皆摄在十善戒中。
是十善戒能为一切善戒根本。断身口意恶。
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名为戒。戒有五种。
一者波罗提木叉戒。二者定共戒。三者无漏戒。
四者摄根戒。五者无作戒。
白四羯磨从师而受。名波罗提木叉戒。根本四禅四未到禅。
是名定共戒。根本四禅初禅未到。
名无漏戒收摄诸根修正念心。
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不生放逸。名摄根戒。舍身后世更不作恶。
名无作戒。菩萨修戒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以不共故名善持戒。
善持戒故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持慈心戒。救护众生令安乐故。
持悲心戒。忍受诸苦拔危难故。持喜心戒。
欢乐修善不懈怠故。持舍心戒。怨亲平等离爱恚故。
持惠施戒。教化调伏诸众生故持忍辱戒。
心常柔软无恚碍故。持精进戒。
善业日增不退还故。持禅定戒。离欲不善长禅支故。
持智慧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持亲近善知识戒。
助成菩提无上道故。持远离恶知识戒。
舍离三恶八难处故。菩萨之人持净戒者。
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无色界是清净戒。
舍离欲尘除嗔恚碍灭无明障是清净戒。
离断常二边不逆因缘是清净戒。
不着色受想行识假名之相是清净戒。
不系于因不起诸见不住疑悔是清净戒。
不住贪嗔痴三不善根是清净戒。不住我慢憍慢增上慢慢慢大慢。
柔和善顺是清净戒。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以倾动是清净戒。不染世谛虚妄假名。
顺于真谛是清净戒。不恼不热寂灭。离相是清净戒。
取要言之。
乃至不惜身命观无常想生于厌离。勤行善根勇猛精进是清净戒。
菩萨摩诃萨修行持戒不见净心。以离想故。
是则具足尸罗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羼提波罗蜜品第六
云何菩萨修行忍辱。
忍辱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忍辱。
修忍辱者。心常谦下一切众生。
刚强憍慢舍而不行。见粗恶者起怜愍心。言常柔濡劝化修善。
能分别说嗔恚和忍果报差别。
是名菩萨初忍辱心。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
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
以己所修无上大忍化诸众生令同己利。
是名俱利。因修忍辱获得端政。人所宗敬。
乃至得佛上妙相好。是名庄严菩提之道。
忍辱有三。谓身口意。云何身忍。
若他加恶侵毁挝打。乃至伤害悉能忍受。
见诸众生危逼恐惧。以身代之而无疲怠。是名身忍。
云何口忍。若见骂者默受不报。
若见非理来呵啧者。当濡语附顺。
若有加诬横生诽谤皆当忍受。是名口忍。云何意忍。
见有嗔者心不怀恨。若有触恼其心不乱。若有讥毁心亦无怨。
是名意忍。世间打者有二种。一者实。二者横。
若有罪过若人慊疑为彼所打。
自应忍受如服甘露。于彼人所应生恭敬。所以者何。
善能教诫调伏于我。令我得离诸过罪故。
若横加恶伤害于我。当自思惟我今无罪。
当是过去宿业所招。是亦应忍。复应思念。
四大假合五众缘会谁受打者。又观前人如痴如狂。
我当愍之。云何不忍。又骂者亦有二种。
一实二虚。若说实者我应生惭。
若说虚者无豫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
又嗔者亦尔。他来嗔我我当忍受。若嗔彼者。
于未来世当堕恶道受大苦恼。以是因缘。
我身若被斫截分离。不应生嗔。
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
如是小苦不能忍者。我即不能自调伏心。云何当能调伏众生。
令得解脱一切恶法成无上果。
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貌端正多饶财宝。
人见欢喜敬仰伏从。复当观察。
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是嗔因缘得。
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辱。
生忍因缘有十事。一者不观于我及我所相。
二者不念种姓。三者破除憍慢。四者恶来不报。
五者观无常想。六者修于慈悲。七者心不放逸。
八者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者断除嗔恚。
十者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
当知是人能修于忍。菩萨摩诃萨修于清净毕竟忍时。
若入空无相无愿无作。不与见觉愿作和合。
不猗着空无相无愿无作。是诸见觉愿作皆空。
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
若入尽结若入寂灭。不与结生死合。
不猗尽结寂灭诸结生死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
是名清净毕竟忍也。若性不自生。不从他生。
不和合生。亦无有出不可破坏。
不可坏者是不可尽。如是忍者是无二相。
是名清净毕竟忍也。无作非作无所猗着。无分别无庄严。
无修治无发进。终不造生。
如是忍者是无生忍。如是菩萨修行是忍。得受记忍。
菩萨摩诃萨修行忍辱性相尽空。无众生故。
是则具足羼提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卷下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七
云何菩萨修行精进。
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精进。
修精进者于一切时常勤修集清净梵行。
舍离怠慢心不放逸。于诸艰难不饶益事。
心常精勤终不退没。是名菩萨初精进心。修精进故。
能得世间出世间上妙善法。是名自利。
教化众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
以己所修菩提正因。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
因修精进。获得转胜清净妙果。
超越诸地乃至速成正觉。是名庄严菩提之道。精进有二种。
一者为求无上道故。
二者广欲拔济众苦而起精进。菩萨成就十念。乃能发心勤行精进。
云何十念。一者念佛无量功德。
二者念法不思议解脱。三者念僧清净无染。
四者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者念行大悲拔济众苦。
六者念正定聚劝乐修善。
七者念邪定聚拔令反本。八者念诸饿鬼饥渴热恼。
九者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者念诸地狱备受烧煮。
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我当修集。
慈悲正定我当劝励。邪定众生三恶道苦我当拔济。
如是思惟专念不乱。日夜勤修无有休废。
是名能起正念精进。菩萨精进复有四事。
所谓修行四正勤道。未生恶法遮令不起。
已生恶法速令除断。未生善法方便令生。
已生善法修满增广。菩萨如是修四正勤道而无休息。
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能坏一切诸烦恼界。
增长无上菩提正因。
菩萨若能受于一切身心大苦。为欲安立诸众生故而不疲惓。
是名精进。菩萨远离恶时谄曲邪精进已修正精进。
所谓修信施戒忍定慧慈悲喜舍。
欲作已作当作。至心常行精进无悔。
于诸善法及拔济众苦。如救头然心不退没。是名精进。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拔济众苦救护正法。
当应爱惜。不舍威仪常修善法。
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
是名菩萨修菩提道勤行精进。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
不能持戒忍于众苦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分别善恶。是故说言六波罗蜜。
因于精进而得增长。若菩萨摩诃萨精进增上。
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发大庄严而起精进。
复有四事。一者发大庄严。二者积集勇健。
三者修诸善根。四者教化众生。
云何菩萨发大庄严。于诸生死心能堪忍不计劫数。
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阿僧只劫。
当成佛道心不疲倦。是名不懈庄严精进。
菩萨积集勇健而起精进。
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盛火。为见佛故为闻法故。
为安止众生于善法故。要当从是火中而过。为调伏众生。
心善安止于大悲中。是名勇健精进。
菩萨修习善根而起精进。如所发起一切善根。
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成就一切智故。
是名修习善根精进。
菩萨教化众生而起精进。众生之性不可称计。无量无边同虚空界。
菩萨立誓我当度之无有遗余。
为欲化度勤行精进。是名教化精进。取要言之。
菩萨修助道功德助无上智慧。修集佛法而起精进。
诸佛功德无量无边。
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所行精进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无离欲心。拔众苦故。
是则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禅那波罗蜜品第八
云何菩萨修习禅定。
禅定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禅定。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禅定。
修禅定者。善摄其心。一切乱想不令妄干。
行住坐卧系念在前。
逆顺观察髑髅顶脊臂肘胸胁髋髀。胫踝安般数息。
是名菩萨初修定心。
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
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
以己所修清净三昧离恶觉观。化诸众生令同己利。
是名俱利。因修禅定。
获得八解乃至首楞严金刚三昧。是名庄严菩提之道。禅定由三法生。
云何为三。一从闻慧。二从思慧。三从修慧。
从是三法渐渐而生一切三昧。云何闻慧。
如所闻法心常爱乐。复作是念。
无碍解脱等诸佛法。要因多闻而得成就。作是念已。
于一切求法时转加精勤。日夜常乐听法无有厌足。
是名闻慧。云何思慧。
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念念生灭不久败坏。而诸众生忧悲苦恼憎爱所系。
但为贪恚痴火所然。增长后世苦恼大聚。
无有实性犹如幻化。见如是已。
于一切有为法即生厌离。转加精勤趣佛智慧。
思惟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有大势力无能胜者。
能至无畏安隐大城不复转还。
能救无量苦恼众生。如是知见佛无量智。
见有为法无量苦恼。志愿进求无上大乘。是名思慧。
云何修慧。从初骨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名修慧。离欲不善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
心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常念受乐入三禅。
断苦断乐故。先灭忧喜故。
不苦不乐行舍念净入四禅。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
不念一切别异相故。知无边虚空。
即入虚空无色定处。过一切虚空相。知无边识。
即入无色识定处。过一切识相。知无所有。
即入无所有无色定处。过一切无所有处。
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处。
但随顺诸法行故而不乐着。
求无上乘成最正觉是名修慧。菩萨从是闻思修慧。精勤摄心。
则能成就通明三昧禅那波罗蜜。
复次。菩萨修定。复有十法行。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等十。一者修定无有吾我。
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者修定不味不着。
舍离染心不求己乐故。三者修定具诸通业。
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者修定为知众心。
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者修定行于大悲。
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者修定诸禅三昧。
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者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
八者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
九者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
十者修定能兴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
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复次。
为知一切众生烦恼心故。
是故修集诸禅定法助成住心。令此禅定住平等心。是名为定。
如是等定。则等于空无相无愿无作。
空无相无愿无作等者则众生等。众生等者则诸法等。
入如是等是名为定。复次。
菩萨虽随世行不杂于世。舍世八法灭一切结。
远离愦闹乐于独处。菩萨如是修行禅定。心安止住离世所作。
复次。菩萨修定。具诸通智方便慧故。
云何为通。云何为智。若见色相若闻音声。
若知他心若念过去。若能遍至诸佛世界。是名为通。
若知色即法性。解了音声心行。
性相寂灭三世平等。知诸佛界同虚空相而不证灭尽。
是名为智。云何方便。云何为慧。
入禅定时生大慈悲不舍誓愿。心如金刚。观诸佛世界。
庄严菩提道场。是名方便。
其心永寂无我无众生。思惟诸法本性不乱。见诸佛界同于虚空。
观所庄严同于寂灭。是名为慧。
是名菩萨修行禅定通智方便慧故差别。四事俱行。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修行禅定。无余恶心。以不动法故。
是则具足禅那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般若波罗蜜品第九
云何菩萨修习智慧。
智慧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智慧。则能庄严菩提之道。
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智慧。
修智慧者。悉学一切世间之事。
舍贪嗔痴建立慈心。怜愍饶益一切众生。常念拔济为作将导。
能分别说正道邪道及善恶报。
是名菩萨初智慧心。修智慧故远离无明。
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
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菩提。
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
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萨婆若智。是名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修行智慧。
有二十心能渐建立。何谓二十。
当发善欲亲近善友心。舍离憍慢不放逸心。
随顺教诲乐听法心。闻法无厌善思惟心。
行四梵行修正智心。观不净行生厌离心。
观四真谛十六圣心。观十二因缘修明慧心。
闻诸波罗蜜念欲修集心。观无常苦无我寂灭心。
观空无相无愿无作心。观阴界入多过患心。
降伏烦恼非伴侣心。护诸善法自伴侣心。
抑制恶法令除断心。修习正法令增广心。
虽修二乘常舍离心。闻菩萨藏乐奉行心。
自利利他随顺增进诸善业心。持真实行求一切佛法心。复次。
菩萨修行智慧。复有十法善思惟心。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谓为十。
思惟分别定慧根本。思惟不舍断常二边。思惟因缘生起诸法。
思惟无众生我人寿命。
思惟无三世去来住法。思惟无发行而不断因果。
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思惟无相而度众生不废。
思惟无愿而求菩提不离。
思惟无作而现受身不舍。复次。菩萨复有十二善入法门。何谓十二。
善入空等三昧而不取证。
善入诸禅三昧而不随禅生。善入诸通智而不证无漏法。
善入内观法而不证决定。
善入观一切众生空寂而不舍大慈。
善入观一切众生无我而不舍大悲。善入生诸恶趣而非业故生。
善入离欲而不证离欲法。
善入舍所欲乐而不舍法乐。善入舍一切戏论诸觉而不舍方便诸观。
善入思量有为法多过患而不舍有为。
善入无为法清净远离而不住无为。
菩萨能修一切善入法门。即能善解三世空无所有。
若作是观。观三世空智慧力故。
若于三世诸佛所种无量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
是名菩萨善观三世方便。复次。
虽见过去尽法不至未来。而常修善精进不懈。
观未来法虽无生出。不舍精进愿向菩提。观现在法虽念念灭。
其心不忘发趣菩提。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
虽如是观心心数法生灭散坏。
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复次。
菩萨观一切善不善我无。我实不实空不空。
世谛真谛正定邪定。有为无为有漏无漏。
黑法白法生死涅盘。
如法界性一相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亦无有法以为无相。
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可坏印。于是印中亦无印相。
是名真实智慧方便般若波罗蜜。
发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应如是行。
如是行者即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修行智慧心无所行。法性净故。
是则具足般若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如实法门品第十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习六波罗蜜。
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离七法。何等为七。
一者离恶知识。恶知识者。
所谓教人舍离上信上欲上精进集众杂行。二者离于女色。
贪着嗜欲。狎习世人而与执事。三者离于恶觉。
自观形容贪惜爱重。染着守护谓可久保。
四者离于嗔恚暴慢嫉忌。兴起诤讼坏乱善心。
五者离于放逸憍慢懈怠。自恃小善轻蔑于人。
六者离于外道书论及世俗文颂绮饰言辞。非佛所说不应赞诵。
七者不应亲近邪见恶见。如是七法所应远离。如来说言。
不见更有余法深障佛道。
如此七法是故菩萨应当远离。若欲疾得无上菩提。当修七法。
何谓为七。一者菩萨当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
所谓诸佛及诸菩萨若声闻人。
能令菩萨住深法藏诸波罗蜜。亦是菩萨善知识也。
二者菩萨应当亲近出家。亦当亲近阿兰若法。
离于女色及诸嗜欲。不与世人而共从事。
三者菩萨应当自观。形如粪土但盛臭秽。
风寒热血无可贪着。日当就死宜思厌离精勤修道。
四者菩萨应当常行和忍恭敬柔顺。
亦劝化他人令住忍中。
五者菩萨应当修集精进常生惭愧。敬奉师长怜愍穷下。
见厄苦者以身代之。
六者菩萨应当修习方等大乘诸菩萨藏。佛所赞法受持读诵。
七者菩萨应当亲近修习第一义谛。所谓实相一相无相。
若诸菩萨欲疾逮得无上菩提。
应当亲近如是七法。复次。若人发菩提心。
以有所得故于无量阿僧只劫。
修集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当知是人不离生死不向菩提。何以故。有所得心及诸得见。
阴界入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
慈悲喜舍施戒忍进定智等见。取要言之。
佛法僧见及涅盘见。如是有所得见即是执着心。执着者。
是名邪见。所以者何。
邪见之人轮转三界永离出要。是执着者亦复如是。永离出要。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发菩提心。
应当观察是心空相。何等是心。云何空相。
心名意识。即是识阴意入意界。心空相者。
心无心相亦无作者。何以故。是心相空无有作者。
无使作者。若无作者则无作相。
若菩萨解了如是法者。于一切法即无执着。
无执着故于诸善恶解无果报。于所习慈了无有我。
于所习悲了无众生。于所习喜了无有命。
于所习舍了无有人。虽行布施不见施物。
虽行持戒不见净心。虽行忍辱不见众生。
虽行精进无离欲心。虽行禅学无除恶心。虽行智慧心无所行。
于一切缘皆是智慧。而不着智慧。不得智慧。
不见智慧。行者如是修行智慧。
而无所修亦无不修。为化众生现行六度而内清净。
行者如是善修其心。于一念顷所种善根。
福德果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不可穷尽。
自然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经论空无相品第十一
往昔一时佛在迦兰陀竹林。
与诸大众无量集会。尔时世尊斑宣正法。告诸大众。
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无所有。
一切世间所难信解。何以故。色无缚无解。
受想行识无缚无解。色无相离诸相。受想行识无相离诸相。
色无念离诸念。受想行识无念离诸念。
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
无取无舍无垢无净。无去无来无向无背。
无闇无明无痴无慧。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是名无缚。
无缚故空。空名无相。无相亦空。是名为空。
空名无念。无念亦空。是名为空。空念亦空。
是名为空。空中无善无恶。乃至亦无空相。
是故名空。菩萨若如是知阴界入性。即不取着。
是名法忍。菩萨如是忍故。得授记忍。
诸佛子。譬如菩萨仰书虚空。
悉写如来十二部经。经无量劫佛法已灭。求法之人无所见闻。
众生颠倒造恶无边复有他方净智慧人。
怜愍众生广求佛法。行到于此见空中字。
文画分明即便识之。读诵受持如所说行。
广演分别利益众生。此书空者识空字人可思议不。
而得宣传修习受持。引导众生令离系缚。
诸佛子。如来说言。过去世时求菩提道。
得值三十三亿九万八千诸佛。尔时皆为转轮圣王。
以一切乐具。供养诸佛及弟子众。
以有所得故不得授记。
于后复值八万四千亿九万辟支佛。亦以四事尽形供养。过是以后。
复值六百二十万一千二百六十一佛。
尔时皆为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供养舍利。
后佛出世奉迎劝请转正***。供养如是百千万亿诸佛。
是诸如来皆于空法中说诸法相。
以有所得故亦不得授记。如是展转乃至得值然灯佛兴。
见佛闻法即得一切无生法忍。
得是忍已乃得授记。然灯如来于空法中说诸法相。
度脱无量百千众生。而无所说亦无所度。
牟尼世尊兴出于世。于空法中说有文字。
示教利喜普得受行。而无所示亦无受行。
当如是法性相尽空。书者亦空识者亦空。
说者亦空解者亦空。从本来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
而诸菩萨积集万善方便力故。精勤不懈功德成满。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实甚难不可思议。
于无法中说诸法相。于无得中说有得法。
如此之事诸佛境界。以无量智乃可得解。
非是思量所能得知。
新发意菩萨诚心敬仰爱乐菩提。信佛语故渐能得入。云何为信。
信观四谛。除诸烦恼妄见结缚得阿罗汉。
信观十二因缘。灭除无明生起诸行得辟支佛。
信修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信忍。
众生于无始生死取相执着不见法性。当先观察自身五阴假名众生。
是中无我无有众生。何以故。
若有我者我应自在。
而诸众生常为生老病死之所侵害不得自在。当知无我。无我即无作者。
无作者亦无受者。法性清净如实常住。
如是观察未能究竟。是名顺忍。菩萨修信顺忍已。
不久当成最上法忍。
发菩提心经论功德持品第十二
菩萨具足修无相心。而心未曾住于作业。
是菩萨于诸业相知而故作。
为修善根求菩提故不舍有为。为诸众生修大悲故不住无为。
为一切佛真妙智故不舍生死。
为度无边众生令无余故不住涅盘。
是名菩萨摩诃萨深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
菩萨成就十法。终不退失无上菩提。何谓为十。
一者菩萨深发无上菩提之心。教化众生亦令发心。
二者常乐见佛以己所珍奉施供养深种善根。
三者为求法故以尊敬心供养法师听法无厌。
四者若见比丘僧坏为二部。
互起诤讼共相过恶。勤求方便令其和合。
五者若见国土邪恶增上佛法欲坏。
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专心护法不惜身命。
六者见诸众生恐畏苦恼。为作救护施以无畏。
七者发勤修行求如是等方等大乘甚深经法诸菩萨藏。
八者得是法已受持读诵。如所说行如所说住。
九者自住于法。
亦能劝导令多众生入是法中。十者入法中已能为解说。
示教利喜开悟众生。菩萨成就如是十法。
于无上菩提终不退失。菩萨应当如是修行此经。
如是经典不可思议。所谓能生一切大慈悲种。
是经能开悟引导具缚众生令其发心。
是经能为向菩提者而作生因。
是经能成一切菩萨无动之行。
是经能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所护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勤修集无上菩提。当广宣流布如是经典。
于阎浮提使不断绝。令无量无边众生得闻是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者。
是诸人等悉得猛利不可思议大智慧聚。不可称量福德果报。
所以者何。是经能开无量清净慧眼。
能令佛种相续不断。能救无量苦恼众生。
能照一切无明痴闇。能破四魔及诸魔业。
能坏一切外道邪见。能灭一切烦恼大火。
能消因缘生起诸行。
能断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意愚痴六极重病能除业障报障法障烦恼障诸见障无明障智障习障。取要言之。
此经能令一切恶法消灭无余。能令一切善法炽然增长。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已。欢喜爱乐生希有心。
当知是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种善根。
所以者何。此经是三世诸佛之所履行。
是故行者得闻是经。当自庆幸获大善利。
若有书写读诵此经。当知此人所获福报无量无边。
所以者何。此经所缘无边故。
兴发无量大誓愿故。摄受一切诸众生故。庄严无上大菩提故。
所获福报亦复如是无有限量。
若能解其义趣如说修行。一切诸佛于阿僧只劫。
以无尽智说其福报。亦不能尽。若有法师说是经处。
当知是中便应起塔。何以故。
是真实正法所出生处故。
是经随在国土城邑聚落寺庙精舍。当知是中即有法身。
若人供养香花伎乐悬缯幡盖歌呗赞叹合掌恭敬。
当知是人已绍佛种。况复具足受持经者。
是诸人等成就功德智慧庄严。于未来世当得授记。
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经论卷下
劝发菩提心文
古杭梵天寺沙门实贤撰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三年,怀胎乳哺;推干去湿,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扫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云何念师长恩?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今我等粗知礼义,略解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游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生死苦?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沈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烊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云何尊重己灵?谓我现前一心,直下与释迦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昏迷颠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盘。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如是十缘备识,八法周知,则趣向有门,开发有地;相与得此人身,居于华夏。六根无恙,四大轻安;具有信心,幸无魔障。况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场,又闻佛法,又瞻舍利,又修忏法,又值善友,又具胜缘;不于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日?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鄙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又,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况乎以净土为舟航,则何愁退转?又得无生为忍力,则何虑艰难?当知地狱罪人,尚发菩提于住劫;岂可人伦佛子,不立大愿于今生?无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谏;而今觉悟,将来犹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怜;苟知而不行,尤为痛惜。若惧地狱之苦,则精进自生;若念无常之速,则懈怠不起。又须以佛法为鞭策,菩友为提携;造次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劝发菩提心文终
彻悟禅师语
序
世之称净业者。自晋远法师始。仰体佛慈。大启渡门。凿池植莲。建堂立誓。于时十八贤众。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无念。无生而生。心印递传。迄至于今不坠。有梦东禅师者。法门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参契渊微。始则悟圆觉一经要义。继而了解三藏十乘妙旨。尽弃旧习。专注净业。虚其衷。平其气。历廿载如一日。无退转心。克随西生之愿。是以圆信圆解饶益众生者。即以之证弥陀法界。遗集具存。读之而益信师之所言。曰愿。曰信。曰行。曰罪业忏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于一心之生。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心之广也。虑坠偏小。发大菩提。心之宏也。任运感业。合道转业。心之权也。清珠浊水之投。种瓜种豆之获。铸金成面之具。心之缘也。经所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尤反覆求详。三致意焉。又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欲后之学者。于恒河沙数中。履捷行简。速出生死之关。共证安乐之境。拯拔群迷。胥登彼岸。其意亦何厚乎。师平昔于语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吟。大之总摄无余。细之圆融无碍。对机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药。无病不疗。如如意珠。无愿不满者。其如斯乎。余窃念宗教两门语录。浩如烟海。疏经注义。法恉昭明。而净业之修为入道正轨。自龙舒大佑诸集外。言者阙如。宜师言之不可烟没也。师之高弟松泉。以是集付刊。问叙于余。余即师文之奥衍者申言之。是为叙。三宝弟子诚安谨识
自叙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广通寺。领众参禅。间有东语西话。笔以记之。至丁酉岁。以宿业深重。多诸病缘。因思教乘五停心观。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我何人斯。敢不皈命。于是朝暮课佛。而禅者愿随者颇伙。因顺时机。且便自行。遂辍参念佛。时门墙见重者。谤焰四起。余以深信佛言不顾也。十余年来。所有积稿。一旦付之丙丁童子。不意为多事禅者。于灰烬中拨出若干则。然百不存一矣。嗣后为业风所吹。历主觉生资福两刹。为虚名所误。往往有请开示索题跋者。迫不得已而应之。日久岁深。复积成卷。戊辰夏。逢春李居士在山听讲。闻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余曰不可。身既隐矣。焉用文为。此世间隐者之言尚然。余已栖心净土。复何文字可留。居士坚请不已。爰弁数语。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嘉庆岁次庚午九月重阳后三日∵∵讷道人书于资福二有丈室
附念佛伽陀原叙
讷堂老人率众精修持名法门。备极诚恳。于广通觉生两兰若。历有年所。兹乙卯冬。复以教义宗乘各咏偈百首。阐其要妙。举以示众。如辈当时一闻。心荡神怡。若深有领会焉。因仰体老人为众苦心。谆谆如是。若不刊布。久必烟没。遂寿之梨枣。以期修净业者。共为参味云尔。嘉庆元年岁次丙辰佛欢喜日∵∵受业弟子心雨稽首谨题
彻悟大师遗集卷上
—示众—∵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已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嗔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蠕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他人矣。
一切境界。惟业所感。惟心所现。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苟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石霜迁化。众举泰首座继席住持。时九峰虔为伺者。乃曰。若继住持。须明先师意。泰曰。先师有什么意。我会不得。虔曰。先师寻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万年一念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泰云。此但明色一边事。虔云。原来未会先师意。泰云。装香来。香烟尽处。我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左右即装香。香烟未尽。泰即化去。虔抚其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曹山堂上坐。纸衣道者从堂下过。山曰。莫是纸衣道者么。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纸衣下事。衣曰。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纸衣下用。衣曰。诺。便化去。山曰。汝只解恁么去。不解恁么来。衣复开目问曰。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山曰。未是妙。夫坐脱立亡。未明大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当必稳得上品上生。岂更遭人检点哉。如纸衣进问。如何是妙。山答云。不借借。衣便珍重化去。噫。与其不借而借臭秽胞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洁莲花。直以胞胎臭秽。莲花香洁而论。已自胜劣悬殊。况出胎隔阴。作主大难。而莲胞一敷。胜缘具足。此则日劫相悬。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矣。无怪乎永明大师。谓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此真语也。实语也。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学者幸勿忽诸。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担。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如或未能。但当任便观察。随分受用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