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英编序∵∵
英译序∵∵
序论∵∵
第一章:三十七菩提分∵∵
第二章:四念处∵∵
第三章:四正勤∵∵
第四章:四种成就之基因∵∵
第五章:五根∵∵
第六章:五力∵∵
第七章:七觉支∵∵
第八章:八道支∵∵
第九章:如何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第十章:佛法之遗产∵∵
英∵编∵序
在这一册里,我们将为读者带来已故的着名学者比丘──列迪长老──的另一本着作。关于他的生平,在《***集》的《观禅手册》里已经提及。《观禅手册》亦是列迪长老的着作之一。
我们相信《***集》有幸出版的这本着作是最有帮助的佛法讲解之一。它不单只是对佛法的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同时亦给予强而有力的理由,激励人们认真地朝向目标奋斗。因此,我们把这本着作介绍给读者们,希望他们能够详细与重复地研究及省思此书的内容。
这本着作是摘自《法光》(仰光)文刊重订出版,不幸的是《法光》已经停刊了。我们感激出版者──缅甸佛教理事会.仰光──允许我们再出版这本着作。
有许多原版译本里应用的巴利文名相,在这一版里我们以英文同义词加以补充或更换,以便读者得以更顺畅地阅读此书。我们也把最后一章加以浓缩。除此之外并无多少更改。
原版把一词译为「觉支」。这一词与传统译文「觉支」(见第七章)太相近了,因此我们把原版着作的书名及书内应用到有关的名相更易为「菩提分」,这一词亦是的含义,即如第一章里所述。我们采用这在含义方面有微细差异的名相,是基于这本着作事实上并不是讨论有关已获得圆满的觉支,而是必须认真地培育以朝向目标的管道,即是组成三十七菩提分的七组素质与修行。
我们在这一版里附加了详尽的目录如索引,以便容易运用此书。
也那波尼卡大长老
***集编辑
斯里兰卡.肯地
1971年3月31日
英∵译∵序
列迪长老的着作在缅甸举国闻名,因为它们是以一般缅甸人容易理解的文字来表达与清楚地阐释佛法。虽然如此,列迪长老的着作并非纯粹为初学者而写,有许多的佛学名相仍然需要读者先有佛学与修行的基础才容易明白。
列迪长老的讲解中含有许多他习以为普通缅甸文的巴利文名相。许多名相已和缅甸文掺在一起应用,有些是保留巴利原文,有些则根据缅甸文发音稍微调整。缅甸人不曾尝试去翻译这些名相,而乐于把它们吸收在缅甸文的一般用法里。对于本书内文里的许多名相,我没有尝试把它们翻译成英文。我保留这些名相的巴利原文,而在这些情形里,我都附加简短的注释,以便能更顺畅地阅读。
虽然这并不是逐字的翻译方式,但是亦已细心地尝试使它尽可能接近逐字翻译的方式。其中亦考虑到英文和缅甸文造句方式的差异,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列迪长老有时会用很冗长的句子。
许多小标题在原文里是没有的,译者附加了它们,以便读者易于阅读。
列迪长老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着作超过百部。每部着作都是受到众多弟子当中的一位或多位的特别邀请而写,有些是回答某些问题,有些则如同这本着作,是为了讲解佛法中某些要点或层面而着作。
塞尔顿
一三五.大学道.仰光
序∵论
依照频妈那米奥(、毛波米亚和毛拉在1904年6月的邀请,我应简明地讲解三十七菩提分的含义与本意。
四种证悟道的潜能
《人施设论》)与《增支部.四集》中提及遇到佛法的众生可分为四种,即:
一、∵∵敏知者(亦作「略开知者」);
二、∵∵广演知者;
三、∵∵所引导者;
四、∵∵文句为最者。
在这四种人之中,「敏知者」是能够即刻了解的人,在亲自∵遇到佛陀时,可以在只听了简短的开示即证悟道果。
「广演知者」并不能只是听到简短的开示就证悟道果,但是加以讲解之后,他即能够证悟道果。
「所引导者」并不能在听到简短或详尽讲解的开示后就证悟道果,而必须对所讲的开示及说明做出一番细心的研究,再以数日、月或年的时间来修行才能够证悟道果。
根据证悟道果所需的修行时间,所引导者可再分为许多种。这有视他们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与烦恼被克服的程度。这些人包括了只需要修行七天乃至三十或六十年的人。
还有更深入的分类法,譬如某些人只需要修行七天,而若他在生命中的第一或第二个阶段∵修行,他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若在第三个阶段才修行,则只能证得较低的道果。
修习七天是指尽最大的努力为之。若其精进力并非属于最高层次,所需要修行的时间则根据懈怠的程度延长,而七天则可能变成七年或更久。
若今生的努力不够强到令他证悟道果,那么他即不能在这期的佛法教化里解脱世间之苦,而欲在未来的佛法教化期里解脱也需要遇到佛法才成。若没有遇到佛法是不能获得解脱的。只有已得到授记的人肯定的预言),遇到佛法与解脱世间之苦才是肯定的事。未曾获得授记的人不能肯定能否遇到佛法或解脱世间之苦,即使已累积足够的波罗蜜以获得上述两者。
这些论点是有关那些具备修行七天即证悟道果的潜能,但未曾获得授记的人。
相同的论点亦适用于具备修行十五天或更长的时间即可证悟道果的潜能之人。
「文句为最者」是指即使遇到佛法,且尽其最高的能力研究和修行佛法,也不能在今生证悟道果之人。他能做的只是累积善习与潜能而已。
这种人不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若他在修习止禅或观禅的当下死亡,而得以投生为人或天神,他能于还在佛法教化期里的下一生解脱世间之苦。
佛陀如此解释这四种人。
三种病人
根据上述所引据的资料,佛陀举出另一种对人的分类法,把他们譬喻为三种病人∵,即:
一、∵∵虽然不服药或医治也会在过了一段时候不药而愈的人。
二、∵∵无论如何服药或医治都肯定不会复原,肯定会病亡的人。
三、∵∵若正确地服药或医治就会痊愈,若不正确地服药或医治就不能复原的人。
已获得过去佛授记的人肯定会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这种人就好像第一种病人。
文句为最者就好像没有复原机会的第二种病人,没有机会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无论如何,他还是有机会于仍然在这一次佛法教化期的来世,或于未来的佛法教化期里得到解脱。盖慢(青年、变成天神的青蛙∵和真实者隐士∵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如何于还在当今佛法教化期的下一世里解脱世间之苦。
所引导者则好像有痊愈或病亡两种可能性的第三种病人,有成功或未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两种可能性。
若所引导者了解什么是对其生命有益的,而舍弃应舍弃的,寻求明师与获得正确的指导,再付出足够的精进力,他就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然而,若他沉迷于邪见、邪行,或不能舍弃欲乐,或虽然舍弃欲乐却未能获得良师指点,或未能激起足够的精进力,或有意努力却因为年老而有心无力,或虽然年轻却多病,他就不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阿阇世王∵(意为「还未出生的敌人」)、百万富翁大富∵之子、善施比丘∵就是不能现生解脱世间之苦的例子。
阿阇世王不能解脱是因为他犯下了弑父重业。经中提及他将再轮回二阿僧祗(等于10140)个大劫之久,然后成为辟支佛。
大富之子在年轻时过度沉迷于欲乐,这使他年老时不能获得心轻安。莫说解脱世间之苦,他甚至连接触三宝∵的机会也没有。见到他这可悲的处境,佛陀向阿难***说:「阿难,若这位大富之子在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加入成为我教法里的比丘,他将会成为阿罗汉,在今生证得般涅盘∵。或者,若他在生命的第二个阶段成为比丘,他将会成为阿那含∵,死后投生到净居梵天界∵,而在其地证得般涅盘。或者,若他在生命的第三个阶段初期成为比丘,他将成为斯陀含(一来者)或须陀洹(入流者),而得以永远解除投生恶趣∵之苦。」佛陀如此向阿难***说。因此,虽然他(大富之子)拥有足够成熟的波罗蜜可使他那一生即成为最后一生,但是他并未曾得到授记,即使有机会遇到佛法,却因为自己的烦恼作怪而不能在当生解脱世间之苦。若他在那一生所造的恶业延长他在恶趣的时间,他将来不及从恶趣出来以遇到未来弥勒佛的教化。而过后紧接而来的是许多无佛的大劫∵,其时将不会有佛出现在这个世界。唉!虽然大富之子拥有足够成熟的波罗蜜可令他那一生成为最后一生,可是解脱世间之苦对他来说依然太遥远了。
目前一般人的见解是,若某人的波罗蜜已经圆满,即使他不愿解脱世间之苦,他亦肯定会得到解脱。这些人并没有察觉到有「定」(即:某人已得到佛陀授记)和「不定」(即:未曾获得佛陀授记)两种情况的存在。考虑到上述的两部经典和大富之子的故事,我们需谨记:即使「不定所引导者」拥有足够的波罗蜜,也必须足够精进地修行才能解脱世间之苦;若精进力不足,他将不能在当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证悟道果。
除了这几种人之外,也有无数的众生跟阿罗罗和优陀罗隐士一样,拥有足够的波罗蜜以解脱世间之苦,然而却没有机会达到,因为他们投生在不可能证悟道果的八个不幸时期∵的其中之一。
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
对于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修行是必要条件。
在上述四种人之中,敏知者与广演知者能够只是通过听闻佛法而已即证悟须陀洹道及更高层次的智慧,就有如毘舍佉和给孤独长者∵。这些人并不需要依照清净的次第来修习佛法,譬如戒清净、心清净等等。天神和梵天神解脱世间之苦的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巴利圣典里所列下来的修行次第,譬如戒清净和心清净,是为还未证得须陀洹道的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而设的。这些修行次第亦是为还未证得更高层次的道果之首三种圣人而设。由于阿罗汉早已经历了这些次第,因此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们采用这些修行次第只是为了「现法乐住」∵(在今生安住于乐)。
这次的佛法教化期已经过了首一千年拥有「具无碍解阿罗汉」(具有无碍解智的阿罗汉)的时期,所以目前只剩下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两种人而已。
在上述的两种人之中,若所引导者诚心地修习包含四念处、四正勤等的三十七菩提分,他将能够在今生成为须陀洹。若懈怠于修行,他只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时成为须陀洹。若至死亦不接触四念处等三十七菩提分,他将完全错失这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然而,若他能够遇到下一尊佛的佛法,他还是能够解脱世间之苦。
若文句为最者能够在今生诚心地修习三十七菩提分,他将能够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时获得解脱。
有圣人的正法时期依然存在
这一次佛法教化期的首五千年是属于正法时期。只要三藏圣典仍然存在这世上,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文句为最者必须善用遇到佛法的机会,尽量在今生累积波罗蜜的种子。他们必须累积戒、定及慧的种子。
戒
对于累积戒定慧,戒的种子是指:关于男女在家众的五戒∵、活命八戒∵、布萨八戒∵、十戒∵,以及关于比丘的比丘戒∵。
定
定的种子是指修习十遍等四十种止禅业处中的任何一种,而获得遍作定(预作定),或是更进一步地激起精进以获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慧
慧的种子是指培育分析色、名、五蕴、六处、界、圣谛及缘起的相与本质的能力。这也包括了培育观照无常、苦、无我三相的观智。
对于道智和果智∵的三类种子之中,戒和定犹如永远都装饰着这世界的饰物,即使在没有佛出现的空劫亦仍然存在。这两种种子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意地获得。但是与名色、五蕴、六处、界、圣谛及缘起有关的慧之种子则只有在遇到佛法时才能获得。在佛法教化期之外,虽然经历了无量的空劫,却依然连听到与慧有关的字眼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今日有幸生于佛法住世时期的人们,若他们有意累积道果智的种子,以便在未来佛的佛法教化期里解脱世间之苦的话,他们必须特别关注非常难逢的究竟智∵,更胜于累积戒和定的种子。至少应该尝试获得观照地、水、火、风四大∵如何组成身体的智慧。若他们能够观照四大,即使未能获得论藏里的其它智慧,他们亦已累积了最难获得的慧之种子。如此才能说难得遇到稀有佛法的这一生已有所值。
智慧(明)及善行
戒和定组成善行,而慧则组成智慧(明,与无明相反)。智慧与善行即是如此组成。智慧有如人的眼睛,而善行则有如他的四肢;智慧有如鸟的眼睛,而善行则有如牠的翅膀。具足戒和定,却没有慧的人,就有如四肢健全的人,却少了双眼。有智慧但无善行的人,就有如双眼良好,然而四肢残缺。智慧与善行两者皆具备的人,就有如双眼良好且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智慧与善行皆无的人,就有如双眼及四肢皆残缺,并不配称为人。
只拥有善行的后果
生于当今佛法教化期的芸芸众人中,有些具备了完善的戒与定,然而却少了智慧的种子,譬如缺少观照名色法及五蕴的智慧。由于拥有很强的善行,他们很可能可以再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然而,由于缺少智慧的种子,即使能够亲身听到下一尊佛说法,他们仍然不能开悟,就好像佛陀时代的迦留陀夷长老∵、优波难陀长老∵、六群比丘∵和憍萨罗王∵。由于具备了过去世所累积下来的善行,譬如布施和持戒,所以他们有机会亲近至上的佛陀。但是由于在过去世没有累积智慧,因此他们一生中听到佛陀所说的许多佛法皆犹如只说给聋子听。
只拥有智慧的后果
有些人则具备了观照名色法及五蕴等的智慧,然而却缺少善行,譬如布施、常戒(尽其一生受持的戒)和布萨戒(在布萨日受持的八戒)。若这种人有机会于下一尊佛的时期听闻佛法,他们能够证悟,因为他们具备了智慧。但是由于缺少善行,因此他们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的机会非常渺茫,因为这次和下一次佛法教化期之间有(很长久的)间劫。若在这期间的无数次投生只是发生在欲界里,他们必须只在善趣里轮回才有机会遇到下一尊佛。若在这期间有一次不幸地堕入四恶趣之一,他们就丧失了遇见下一尊佛的机会,因为一旦投生到恶趣,通常接下来都会在恶趣里轮回无数次。
在今生少行布施,又不防护身语意,因而缺少善行的人,死后堕入四恶趣之一的可能性很高。若他们很幸运地投生到善趣,由于缺少过去世所造的布施等善行,无论投生到哪里,都很可能缺少财富、面对困苦且难以维生,因此倾向于投生到恶趣。由于缺少常戒及布萨戒的善行,在与人相处时,他们易于遭受诽谤、争执、生气及瞋恨。除此之外,他们亦多病,因此倾向于投生到恶趣。因此,他们每一生都会遭遇苦难,而累积了不善的倾向,导致缩短了他们在善趣的轮回,而堕入四恶趣。如是,缺少善行的人遇到下一尊佛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要点
简而言之,具体的要点是:只有具备了智慧与善行两者,我们才能在下一世解脱世间之苦。若只是具备智慧的种子,而缺少布施、持戒等善行的种子,我们就丧失遇到下一次佛法教化期的机会。反之,若只是具备善行的种子,而缺少智慧的种子,即使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我们也不能解脱世间之苦。因此,当今的文句为最者,不论男女,若想要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必须在这一次的佛法教化期里致力于修习布施、持戒及止禅来累积善行的种子,以及至少修习四界分别观来累积智慧的种子。如此才能确保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而且遇到之后又能够解脱世间之苦。
十五善行及七妙法
当提到布施是善行时,它是包括在信之内。信是妙法或善人的行为之一,而妙法则包括在十五善行法之内。这十五善行法是:
一、∵∵戒;
二、∵∵根律仪(守护六根门);
三、∵∵饮食适量;
四、∵∵醒觉随勤;
五至十一、七妙法(是善德之人的七种特质);
十二至十五、初禅至第四禅。
这十五法为「具禅那者」所拥有,而「干观者」(只修行观禅的人)只能拥有十一种善行法,即除去四种禅那善行。
对于想要遇到下一次佛法教化期的人,布施、布萨戒及七妙法是很重要的。
对于想要在今生证悟道果的人,他们必须修习首十一种善行法,即:持戒、根律仪、饮食适量、醒觉随勤及七妙法。在此,持戒是指活命八常戒。根律仪是指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饮食适量是指食用和满足于只足够维持身体健康的食物份量。醒觉随勤是指白天不睡觉,而只用三夜之一来睡觉(三夜是指把夜晚分为初夜、中夜及后夜三个部份),其它二夜则在修禅。
七妙法是:一、信;二、念;三、惭(对造恶感到羞耻);四、愧(对造恶感到害怕);五、多闻;六、精进;七、慧。
对于想要在今生成为须陀洹的人,他们并不一定需要修习布施。但是对于不能激起足够精进力以在当今佛法教化期里解脱世间之苦的人,且让他们特别地修习布施及布萨戒。
修行次第与等待下一尊佛之人
由于等待和依靠下一尊佛的人之工作只是累积波罗蜜而已,因此并没有严格规定他们必须要依照巴利圣典里所列下的修行次第,即:戒、定、慧。他们不应该因为戒学还未圆满而延迟修定,或因为定学还未圆满而延迟修慧。对于七清净的次第,即:
一、∵∵戒清净;
二、∵∵心清净;
三、∵∵见清净;
四、∵∵度疑清净;
五、∵∵道非道智见清净;
六、∵∵行道智见清净;
七、∵∵智见清净。
他不应该因为前一个清净还未圆满而延迟修习下一个清净。由于他们属于尽量累积波罗蜜的人,他们应该想办法在自己的能力之内累积最多的戒、定、慧。
当巴利圣典提到必须在圆满戒清净之后才修心清净;在圆满心清净之后才修见清净;在圆满见清净之后才修度疑清净;在圆满度疑清净之后才观照无常、苦、无我时,这种修行次第是为有意在今生尽快证悟道果的人而设的。由于未能激起这等精进力的人只是涉及累积波罗蜜,是属于对善行能取则取之人,我们不能说在戒清净还未圆满之前,他们不可以修习「止禅作意心清净」(把心导向轻安的心清净)。
即使是猎人或渔夫,我们也不能说除非他们舍弃原来的职业,否则不可以修习「止观作意」(,把心导向轻安及观照)。这么说的人造成了法障(。反之,猎人和渔夫应受到鼓励随念佛法僧的功德(圣洁的特质)。他们应受到鼓励尽力观想身不净,观想自己和众生都会死。我曾经遇到一位渔夫,由于受到这类的鼓励,而能够流利地背诵巴利经文、《阿毗达摩概要》的《依着》(即:逐字翻译)及《发趣论》的「缘义释」,同时又保留渔夫的职业。这些成就是获取智慧的很好基础。现在,每当我遇见我的施主(资助比丘的在家众)时,我告诉他们,根据比丘的传统教法,即使身为猎人或渔夫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对三宝的圣洁特质及(无常、苦、无我)三相持有正念。对三宝的圣洁特质保持正念是善行的种子。即使猎人或渔夫都应受到鼓励修习这些「心作意」。不应该向他们说猎人和渔夫不适合修习止观作意。反之,应该在他们遇到难题时给与帮助,让他们有更深的了解。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尝试。在他们的处境里,即使累积波罗蜜和善的倾向亦应受到称赞。
由于对这个教化期的价值无知
而失去了获取智慧种子的机会
有些导师只注意到巴利圣典里关于七清净修行次第的直接与肯定的记载,然而却没有考虑到当今教化期的价值,认为除非先获得戒清净,否则无论如何精进地修习止禅和观禅都不会有成果。有些不了解这点的普通市民就因此被这些论点误导,而造成了法障。
由于这些人不知道当今时代的实况,将错过获取智慧种子的机会,而这又是只有遇到佛法时才能获取的。事实上,他们还未能解脱世间之苦,仍旧在生死轮回里打滚,因为自从无法计数的轮回以来,在这期间佛法出现的次数更胜于恒河沙数,所以他们偶而也会遇到佛法,然而却未曾获取智慧的种子。
论及种子时,有些已经成熟到可长出健康与茁强的芽,而成熟的程度亦有许多种。
也有种子是还未成熟的。有些人不懂得所背诵的经文含义,或懂得其含义却不晓得正确的修行方法,因此只依照传统阅读和背诵,以及在随念佛陀的功德与观照无常、苦、无我时计算念珠;这些人所拥有的种子是还未成熟的。若他们在来世有机会继续努力,他们的种子就有可能因持续努力而达到成熟。
修止禅直到遍作相出现和修观禅直到能够观照名色法,即使是只有一次,亦是属于扎实且成熟的种子。修止禅直到取相出现和修观禅直到获得「思惟智」∵,即使只有一次,其种子也都更成熟。修止禅直到似相出现和修观禅直到「生灭随观智」∵,即使只有一次,其种子成熟的程度又更高。若能持续精进地修行止禅和观禅,便能够获得更加成熟的种子,而带来极大的成就。
增上行(
当巴利圣典提及只有在过去的佛法教化期里拥有增上行的人才能在后来的佛法教化期里证得相关的禅那、道及果时,「增上行」一词是指「成功的种子」。今时今日,有些人于一生中以传统的方式修行,然而这些方法却只是「模仿式」的止禅和观禅,因此他们并不属于拥有可以称为增上行的止观种子之人。
关于智慧与善行这两类种子,那些遇到佛法却没有获取智慧种子之人的确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这是因为只有在佛法教化期里才能获得有关名色法的智慧种子,而且也必须足够理智才能获得它。因此,若当今的男女众不能深入地观照名色法的本质,也应该穷其一生致力于背诵四大,进而思考与讨论它们的含义,最后致力于获取观照它们如何组成身体的智慧。
在此,让我们结束讨论经藏与论藏中列出的四种人及三种人的提示,归纳如下:
一、∵∵虽然生于佛法教化期却不修习止禅和观禅,但只一味修习「模仿式」禅法虚渡光阴的人,由于没有善用于佛法教化期中生为人的稀有机会,而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二、∵∵当今是文句为最者与所引导者的时期,若能够精进修行,他们能够获得成熟的止观种子,因而很容易地在今生,或在下一世投生于天界而佛法还住世时,或在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出世间的利益。
三、∵∵他们可以趁自己在佛法教化期中生为人时从中获取极大的利益。
在此结束对三种及四种人的说明。
劝告与警诫
若将佛陀于四十五年之中开示的三藏浓缩,三十七菩提分即是它们的精华。换句话说,三十七菩提分组成了三藏的精华。它们可以再浓缩成七清净。七清净又可以再浓缩成戒、定、慧。这三者又各别称为增上戒教法、增上心教法及增上慧教法,亦称为三学。
论及戒时,就在家众而言,重要的是常戒。成就了常戒的人即具备了善行,若再配合智慧即能使他们证悟道果。若他们能够附加布萨戒于常戒之上,那就更好。对于在家众,常戒是指活命八戒∵。必须正确且至诚地受持此戒。若由于仍是凡夫而破了戒,他们可以重新受戒。若将来又破了戒,他们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即:重新受戒)使自己的戒清净。每次如此清净戒行时,他们再次具备了戒。这并不难办到。每当破了常戒,都可以重新受戒。今日有很多人都具备了戒。
然而,拥有遍禅或不净观等禅法(业处)之安止定(禅那)的人则非常少;而拥有观照名色法及三相的智慧之人也非常少,因为今日是邪法(不正法)盛行的时期,容易造成法障。
邪法
邪法容易造成法障是指无法看透轮回险恶的见解、修行及(不正确的)约束,认为当今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倾向于等待波罗蜜成熟而延迟修行,认为现在的人都是二因者∵,认为以往的大师皆不曾真正出现过等等。
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但是没有一件善业是白费的。对于没有波罗蜜的人来说,若精进地修行,善业即是制造波罗蜜的管道。若不精进地修行则错失了获取波罗蜜的机会。若波罗蜜还未成熟的人精进地修行,其波罗蜜可以变得成熟,能够在还属于这期佛法教化的下一世证悟道果。若不精进地修行即错失了使波罗蜜成熟的机会。若波罗蜜已经成熟的人精进地修行,他们能够在今生证悟道果。若不精进地修行则错失了证悟道果的机会。
若二因者精进地修行,他们能够在下一世成为三因者∵。若不精进地修行,不但无法自二因阶段得到提升,反而会堕下成为无因者∵。
如果有人想要出家成为比丘,而另一人却向他说:「若你能终生作为比丘才这么想吧,不然就别想了!」这即是法障。
佛陀说:「我宣布即使只有欲行善的念头亦会带来极大的利益。」(《中部.经八》)
讽刺布施的行为或劝施者莫布施可能会障碍该人行善,即:「福业障」(善业障)。若讽刺戒定慧或修戒定慧之人,则可能会造成「法障」。造成善业障之人会在来生失去权力、影向力及财富,生活悲惨可怜。造成法障之人在来生行为不健全、六根不具足,因此非常的低贱。所以,且让我们都自我警惕。
在此结束讨论如何避免上述的邪法,以及在今生精进地修行以关闭投生四恶趣之门,或如何坚定、热忱与精进地修习止观来累积善行与智慧的种子,以便在来世或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中解脱世间之苦,而使到这一生所获得的人身真正具有价值。
第一章:三十七菩提分
如今我应该简明地解释三十七菩提分∵。欲培育止观之人应精勤且坚定地修习它们,而使到获得人身又遇到佛法的稀有机会真正具有价值。
三十七菩提分可分为七组,即:
一、∵∵四念处;
二、∵∵四正勤;
三、∵∵四种成就之基因(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觉支;
七、∵∵八道支。
它们称为菩提分是因为它们是菩提(觉悟)的一部份。菩提是指诸道智。菩提分是法,其作用是作为道智的近因、资粮及亲依止(近依止)。
第二章:四念处
念处的定义是:──「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是处。念本身即是念处。」
念处一共有四种,即:
一、∵∵身念处;
二、∵∵受念处;
三、∵∵心念处;
四、∵∵法念处。
(一)身念处是指从出入息等「身」∵(组合体)的现象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二)受念处是指从感受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三)心念处是指从「有贪欲之心」或「无贪欲之心」等心的过程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四)法念处是指从五盖等法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在这四者之中,若能以某一种「身」(譬如出入息)来稳固地建立起正念,这就与从一切事物中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同等。这是因为已经获得了随心所欲专注于任何目标之能力。
「稳固地建立起来」是指若某人想要专注于出入息一小时,他就能够在这段时间里保持内心专注于出入息。若他想要专注两小时,他就能够保持专注于出入息两小时。无论任何时候他不会由于寻不稳定而使注意力脱离了目标。
关于四念处的细节,见《念处经》∵。
为何要求我们对于出入息等任何目标都能随心所欲、稳固地建立起正念?这是因为我们必须防护及控制从无始轮回以来即四处飘荡、未受训练的六识∵。
我应该更详细地解释。我们的心不断地在接触六根门∵的六尘之间跑来跑去。譬如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的疯子,他甚至不知道用餐的时刻,而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他的双亲照顾他,给他食物吃,但是只吃了五六口之后,他就把盘打翻离去,因此他未能好好地吃一餐。他失去了控制心的能力,甚至到了不能吃完一餐的程度。说话时,他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以完整地说完一句话,所说的话都不知所云,前言后语犹如牛头不对马嘴似的。他对这世间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不能实行任何任务。
若这疯子遇到一位明医医治他,他能够复原成为正常人。痊愈之后,他能够控制自己的心,而得以正常地用餐,可以吃得饱,也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也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来做一切其它的事情,跟其它人一样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只是一个譬喻。
在这世上,正常的人并非疯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心。但是从止禅与观禅(两者合称为「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就跟没有能力控制自心的疯子一样。犹如虽想用餐却在吃了五六口之后就打翻盘离去的疯子,正常人发现到自己的注意力也在四处飘荡,因为他们也没有控制自心的能力。每当他们顶礼佛陀及随念佛陀的功德时,他们不能保持自己的心专注于这些功德,而发现到妄念纷飞,注意力时常被其它念头所转移,因此甚至未能念完「世尊的确是……」随念佛陀九项功德的经文,以「世尊的确是」开始)。
这就好像一个患上惧水症的人,口渴得嘴唇都裂了,因此很渴望找到水,但是当他看到一湖清凉的水时,又极害怕地逃走了。这也好像把充满医疗效用的食物给一个病人,他会觉得食物很苦而吃不下,结果把食物都呕吐出来。同样地,这些人觉得不能有效地随念佛陀的功德,而不能继续专注下去。
在诵念「世尊的确是……」时,每次都因为心生杂念而中断。若每次中断发生时,他们再从头来过,即使他们整天,或整月,或整年都在诵念,也无法念到经文的结尾。现在他们能够把它念完是因为即使心有杂念,他们都凭着记忆把它念完。
同样地,有些人想在布萨日去宁静的地方修习头发体毛等三十二身分禅法,或随念佛陀的功德,但最终却变成和朋友们聚在一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自心之能力,以及因为他们的想法和原意起了变动。当他们参与群体念诵《慈爱经》等经时,虽然他们尝试把心导向安住于「梵住」∵(无量心)之中,但是由于没有控制自心的能力,心不能专注而无固定目标地四处飘荡,最终他们只是在外表上念经而已。
这几点已足于显示有多少人在行善业时是跟疯子一模一样的。
──「心乐于恶法。」∵(《法句经》偈116)
犹如水自然地从高处往下流去,众生的心若没受到控制就会很自然地朝向邪恶。这就是心的倾向。
现在我应该举出例子来比较上述没有控制自心之人和疯子。
有一条河,流水湍急。有一个不熟练于掌舵的船夫驾着船顺流而下。他的船载满了货物以供在下游的城镇作买卖。当他顺流而下时,他经过了一些只有山和森林而没有港口的河岸,因此他继续往下游而去。当夜晚来临时,他经过了一些有港口的城镇和村子,但是在黑夜之中他看不到它们,因此他继续往下游而去,并没有停下来。天亮时,他来到一些有港口的城镇与村子,但是由于他不善于掌舵,始终无法把船驰向港口,而被迫继续往下游而去,一直去到大海洋之中。
无始轮回就有如急流之河;没有控制自心之能力的众生就好像不懂得掌舵的船夫;心就有如那只船。众生在没有佛出世的空劫里经历生生死死,就好像船夫把船驰过只有山和森林而没有港口的河岸。有时候这些众生出生在有佛法的大劫里,但是由于他们是生于八个不幸时期里的其中之一,而无知于佛法之存在,这就好像船夫经过有港口的城镇和村子,但是由于时值黑夜而看不到它们。也有些时候他们在佛法教化期里投生为人,或天神,或梵天神,但是由于他们不能够控制自心及不能精进地修习四念处,而未能证悟道果,因此继续在轮回的苦海之中漂流。在无始轮回之中,已有超过恒河沙数的佛出世,而在这些佛的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众生都有控制自心的能力,能透过修行四念处随心所欲地保持心专注于任何目标。
这显示出不修习四念处的众生是如何在生死轮回里漂流,虽然他们在修止观时已经醒觉到自己并没有控制自心等的能力。
这也可用驯服和训练公牛耕田或拉车,及以驯服和训练大象服侍国王或打战来作譬喻。
关于公牛,在牠还小时,必须把牠放在牛栏里按时饲养。然后把一条绳子穿过牠的鼻孔,另一端绑在一枝柱子上,再训练牠对绳子的控制作出反应。然后再把轭套上牠,等牠适应轭的重量之后,才能役使牠耕田或拉货车。这样才能有效地致用于贸易及带来盈利。这是公牛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里,主人的盈利及成就有赖于采用已经受训且适应了轭的公牛来耕田或拉货车。同样地,在现今佛法教化期里的在家众及比丘众的真正利益有赖于修行止观。
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修习戒清净就好像把小牛养在牛栏里。若没有把这小牛养在牛栏里,牠就会破坏他人的财物,而为主人带来麻烦。同样地,若某人缺少了戒清净,三业∵就会骚动,而向恶法屈服,以及必须面对恶报。
精进地修习「身至念处」∵就好像把绳子穿过小牛的鼻孔和绑在柱子上,再训练牠对绳子作出反应。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把绑在柱子的小牛放在所要的地方,而不会让牠四处乱跑。同样地,当用念处之绳把心绑在「身」上,心就不会散乱,而会依照主人的意愿停留在所要的地方,如此,从无始轮回以来所养成的扰动与散乱心之习惯才得以平息。
不先修习身至念∵即开始修行止观的人就好像主人把还未驯服、没有绑上鼻绳的公牛拿去耕田或拉货车。这主人会感到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其牛。由于这头公牛还很野,也没有绑上鼻绳,牠必定会跑离大路,或尝试甩掉轭以逃脱。
反之,对于一个在修行止观之前先修习身至念来平静及训练心的人,他的专注力将能保持稳定,而所修的也会成功。
关于大象的例子,首先需把野象从森林里带出来,与其它已经驯服的大象饲养在同一个场地。然后把牠系在栏里,直到牠驯服为止。驯服之后,训练牠做各种服侍国王的工作。然后,才可用牠来服侍国王及打战。
欲界就有如野象自娱的森林。佛法就有如先把野象带去住的场地。心就有如野象。教法里的信与欲就有如跟野象养在一起的已驯服之象。戒清净就有如象栏。出入息等「身」就有如在栏里的柱子,把大象系住。身至念就有如把大象系在柱子上的绳子。止观的准备工作就有如训练大象的准备工作。止观的修行就好像皇宫里的广场或战场。
其它的譬喻是易于明白的。
至此我已经以疯子、船夫、公牛与大象的例子来显示身至念的重点,即根据古代的传统,它是无始轮回之中一切佛的教法里在修戒清净之后的首项任务。
它的要义是:无论是通过出入息,或威仪作法(即在行、住、坐、卧四种姿势里都保持正念),或明觉,或界作意(把心专注于四大),或骸骨想,我们都必须精进修行,以便达到在日夜里的一切清醒时刻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把心专注于身及姿势。
若某人能随心所欲在固定的时间内保持专注力,那么他已获得了控制心之善巧,因此已自疯子的境界中解脱出来。现在,他就好像有掌舵能力的船夫,或已驯服公牛的主人,或拥有已驯服的大象之国王。
控制心之善巧有许多种及不同的层次。在佛法里,成功地修习身至念是控制心之善巧的第一个层次。
不想修习止行道,而想修习纯观行道的「干观者」∵,应该在成功培育身至念之后就直接修习观禅。
若他们不想把身至念分开来修习,而想修行包含了身至念的观禅,他们亦可能会有所成就,这是指如果他们具备应当有的智慧与精进这两个条件。与生灭随观智(即清楚观照名色法生灭所产生的观智)有关的身至念是非常宝贵的。
在诸止禅法门当中,通过修习身至念之出入息可以证得色界之四禅;通过身至念之头发、身毛等三十二身分(的颜色)来修习「颜色作意」∵可以证得所有八定∵;修习身至念之「可厌作意」∵可以证得初禅。若在修习以上的禅法时起观,亦可证悟道果。
即使未能圆满地修习止观,若能获得控制自心与随心所欲之专注力,佛陀说这种人也可算是已尝到不死涅盘之味。
──「得享身至念者得享不死。」
在此,不死∵(涅盘)的意思是心极平静或轻安。
在初生时期,心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其本质是焦躁的。就好像以辣椒为食的昆虫并不觉得其辣;追求爱(渴爱,即十二缘起支里的爱)的众生并不觉得爱之炽热。同样地,众生亦没有察觉到不稳定的心之炽热。只有在通过身至念使心之不稳定现象消失后,他们才醒觉到不稳定的心之炽热。在体验到没有那种炽热之境后,他们对其热重来感到害怕。对于已证得初禅,或通过身至念处证得生灭随观智的人更是不必详说的了。
由此,获得更高成就的人就更难以脱离身至念。圣者以四念处为心的资粮,直到证入般涅盘为止。
若欲获得把心专注于身的某一部分(例如:出入息)一至二小时之能力,我们需要以顶级的努力修习七天,或十五天,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三个月,或四个月,或五个月,或六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或四年……;这有视精进的程度而定。
关于修习出入息念的方法,可参考我的《出入息手册》∵。
关于三十二身分的修习方法,以往的导师已经有许多着作。在这法门里,头发、身毛、指甲、牙齿及皮肤称为「皮五组」。若能把心专注于这五个而不动,那么就已成就了身至念的修行。
关于四界差别(四界分别观──分析四大)、色观及名观,可参考我的《相手册》、《明道手册》、《营养手册》及《无我手册》。
在此结束对身至念的简明分析。它是属于四念处之一,亦是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必须先建立的心之培育,以便能在佛法教化期里证悟道果。
第三章:四正勤
正勤的定义是:──「勤是强烈的精进;若恰当与正确地实行,它即是正勤。」
这是绝不含有丝毫不愿意成份之精进。它亦称为「热忱的精进」。这种勤拥有圣典中形容的四个相──「且让我只剩下皮、腱及骨,且让我体内的血干肉枯,我绝不停止精进,直到我赢获人力及人之精进能够赢取的。」(《增支部.二集》;《***集》155/158∵p.9)
这四个相是:
一、∵∵且让我剩下皮;
二、∵∵且让我剩下腱;
三、∵∵且让我剩下骨;
四、∵∵且让我的血干肉枯。
这是含有「若这是人力能够获得的最终目标,我绝不休息、不懈怠,直到获得最终目标」之决心的精进。这有如苏那比丘∵及护眼***∵所付出的精进。
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这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道及果,才能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其人是二因者,或过去世没有累积足够的波罗蜜。
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开悟的时期。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波罗蜜。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者。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少了正勤。
若具有专精地适当注进正勤,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守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当下死去亦在所不惜。
苏那长老所付出的精进力是在雨季安居的三个月里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而在那期间只采用坐及走两种姿势。护眼***之精进力与他同等。触天长老∵必须在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二十五年之后才证悟道果。大吉祥长老∵则需如此精进三十年。
今日极需要这一类正勤。可惜当今如此精进的人缺少教理(即:佛学)基础,而有教理基础的人却涉及比丘任务之障碍,因为他们住在市镇或村子里,需要讨论佛法、讲经及着作佛书。他们不能长期不中断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则习惯地说在令他们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波罗蜜及时机成熟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获得解脱,因此在他们还未能确定精进是否能够带来解脱时,他们不能当下即努力精进。他们并没有比较:是努力三十年比较苦?还是在未获得解脱期间堕入地狱十万年比较苦?他们并不记得努力三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狱里三小时之苦。
他们可能会说:若努力了三十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解脱,那情况还不是一样?但是若该人之波罗蜜足够成熟以获得解脱,他将凭此精进获得解脱;若还不够成熟,他将在下一世获得解脱。即使他未能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他一再重复地致力于培育心的业力(禅修惯业)亦是具有极大力量之业。以此,他能避免轮回到恶趣,而不断在善趣中轮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对于没有注进正勤之人,即使他们的波罗蜜足够成熟至可以努力三十年就获得解脱,也将错失这个解脱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缺少精进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损失而已。因此,且让我们都拥有慧眼,以及对此危险保持警惕。
正勤∵可分为四种,即:
一、∵∵致力于去除已生起的恶法;
二、∵∵致力于令还未生起的恶法不生起;
三、∵∵致力于令还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四、∵∵致力于增长已生起的善法。
已生及未生之恶业
每个在生死轮回里漂流的众生都拥有两种恶业,即:
一、∵∵已生恶业;
二、∵∵未生恶业。
已生恶业是指过去及现在的恶业。它们包括了一连串在无量的过去大劫中无数过去世里所造下的「恶思业」∵。在这些恶业当中,有些已产生轮回到恶趣的果报而得以消除。有些则还在等待机会产生轮回到恶趣的果报,因此成为伴随着众生累世累劫轮回、待机成熟以导致堕入恶趣的潜在力。
对于每一个还有身见(即:我见)的众生,无论他是人,或天神,或梵天神,都有无量的过去世之债,也就是具有令他们投生到阿鼻地狱的潜在力之恶业。同样地,也有无量以往所累积下来的其它恶业可令他们投生到其它恶趣。这些称为「已生之过去业」,正在等待时机以带来轮回之果报,而生生世世都跟随着众生,直到被清除为止。
我见是这些过去已生恶业之因。只要我见还存在,在还没有产生果报之前,这些恶业还未受到清除。但是通过观照无我相的观智,人们得以去除自己的我见,从这一刻开始∵,一切已生恶业已失去了它们的潜在力,而自过去恶业之库中消失。∵从这一刻开始,在未来的轮回里,包括在梦中,他将不会再投生到恶趣。
未生恶业是指未来的恶业。从这一生中的下一刹那开始,无论是他在今生或来世所造下的新恶业皆属于未生。即使只是在一生中,人们所造下的新恶业亦是无可计数的。
我见是这一切未生恶业之因。在我见消失时,一切新的未生恶业亦已消失,即使是在那一刹那,我见亦不再有丝毫存在地消失无踪。在此,「消失」是指从下一刹那开始的未来世与未来劫中,没有任何时刻会有新的恶业再产生∵。尽其未来「无始轮回」里,甚至是在梦里,这些众生将不会再造下任何杀生等恶业∵。
只要还有我见,即使是支配整个世界的转轮圣王也还受到地狱之火攻击,亦即仍受到已生及未生两种恶业围困。因此,事实上他只是地狱之火里的生命而已。同样地,天界之王、三十三天界的帝释天王、色与无色梵天界的梵天神都只是地狱之火里的生命而已。他们都是被地狱及恶趣之链铐住的生命。在轮回的大漩涡里,他们只是在漂流与沉沦的生命而已。
在无量的轮回里,众生必须培育想要遇到非常难得之佛法之心。由于前后皆受到已生及未生恶业之地狱烈火攻击,他们必须认真地培育想要一劳永逸地扑灭这些火之心。由此,为了自己将来的幸福,遇到佛法的众生应以熄灭已生及未生的地狱之火为他们唯一的任务。
止息已生及未生恶业的任务就只是去除自己的我见一项而已。若我见已被根除,则已生及未生两种恶业都完全被清除了。
在人、天神与梵天神当中有无数的「邦心山须陀洹」∵,例如毘舍佉和给孤独长者。自从我见被断除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已解脱了在轮回大漩涡中漂流与沉沦的困境。他们已经证悟了称为「有余涅盘」∵(五蕴还存在时所体验的涅盘)的第一阶段涅盘。虽然他们还会轮回许多世或许多劫,但是他们已不再是凡夫俗子。成为「邦心山」圣者之后,他们已属于出世间的众生。
在此结束讨论须陀洹已获得断除之已生及未生恶业。
已生及未生善业
现在我想先说明戒定慧,再说明七清净之善业如何分为已生及未生。
邪见
生死轮回非常恐怖的原因是以邪见为因的已生及未生恶行。当论及没有可供依靠的躲藏处或避风港,那也是因为恶行与邪见的缘故。
当邪见灭尽时,新旧两种恶行也都灭尽。当新旧两种恶行灭尽时,即已解除投生到恶趣的潜在力,而只可能投生到尊贵的人、天及梵天界。由于众生需要培育想要遇到佛法之心,以解脱恶趣轮回和新旧恶行,而今生他们也已果真遇到了佛法,因此他们应该致力于止息极恶的邪见。
众生的邪见有三个层次,即:
一、∵∵违犯性(在言行中犯下恶行);
二、∵∵困扰性(心中受到邪念困扰;心涉及烦恼);
三、∵∵潜伏性∵(潜伏的烦恼)。
这些邪见的层次亦可称为粗、中、细的邪见。
现在我想依这些层次来讨论由邪见造成的十种恶行。
属于粗层次的违犯性邪见包含了由言行造下的恶业。属于中层次的困扰性邪见包含了生于心中的邪念。属于细层次的潜伏性邪见则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潜伏在众生的自我里,虽然它可能还未显现于身语意之中。
我们也可说火柴盒里有三种火。第一种是潜伏在整个火柴盒里的火;第二种是擦了火柴而产生的火;第三种是由火柴之火传至其它东西而燃起之火,即是这种火烧掉了垃圾堆、衣服、屋子、寺院和村子。
传至其它东西而燃起之火就好像属于粗层次的违犯性邪见,显现于言行之中。火柴之火就好像属于中层次的困扰性邪见,在心接触到法尘时显现于心中。潜伏在火柴盒里之火就好像潜伏性邪见,自从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就潜藏在众生的自我里。
只要火柴没有跟火柴盒的硝石摩擦,潜伏在火柴盒里的火就不会爆发出来,甚至把它和火药等高度易燃物放在一起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同样地,只要潜伏性邪见没有接触到邪恶的法尘或其它恶因,它就潜伏在自我里,而不会显现出来。然而,当邪恶的法尘或其它恶因接触到六根门时,潜伏性邪见即受到干扰而显现在意根门,通过「思」的作用显现在困扰性的层次。若在当时能受到善法镇伏,它们就会从困扰性层次中消失,而回到潜伏性层次,留守于其地为潜在的自然倾向。若不受压制,它们即会继续产生「思」(或行)来显现自己。若它们(在困扰性层次里)继续受到干扰,它们就会显现在违犯性层次里,即造作恶语或恶行。
在这世间上,若人能在违犯性和困扰性层次里自我控制,而因此获得清净无染的身语意三业,他即被称为一位良善、虔诚、有道德之人。但是这种人并没有察觉到潜伏性层次之邪见。若没有消灭潜伏性层次的邪见,即使是完美地控制了违犯性及困扰性层次的邪见,这种控制力也只是短暂性的而已。若此人能够坚守善的原则,此自制力得以保持终生。但是在来世就无法肯定,因为这两个层次的邪见可能发生变动。
贪、瞋、痴都有这三个层次。
为了彻底消灭这三个层次的邪见,人们必须精进地修习戒定慧三学,必须修习七清净。
对于在家众,戒是指活命八戒,这是他们的常戒。布萨八戒及十戒是常戒之外的附加戒,若能持守它们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若办不到也没有关系。对于身穿黄色袈裟的隐士∵,戒是指活命八戒及十戒。布萨八戒亦包含在十戒之内。对于比丘,戒是指四遍清净戒。
定是指通过修习出入息念等身至念,或骸骨想而获得的遍作、近行及安止定∵。
慧是指四个世间清净∵和出世间的智见清净。
在三个层次邪见之中,戒可去除违犯性层次的,意即若拥有戒清净,言行就不会有任何违犯。定能去除涉及心的困扰性邪见,意即若已稳固地建立起「禅修作意」(修习作意),心中就不会有骚动。慧能去除潜伏性层次的邪见,意即若能观照自身为纯粹只是名色法的组合,只是无常、苦、无我的组合,那么误认为有人、有情、常、乐及我的潜伏性邪见就会消失。只要潜伏性邪见还存在,被戒所去除的违犯性邪见及被定所去除的困扰性邪见的止息作用只是属于暂时性的而已。
把业分为已生及未生的方法有两种,即:
一、∵∵以这一生为起点的分法;
二、∵∵以无始轮回为起点的分法。
现在先讲解以这一生为起点的分法。对于那些在今生未曾受过戒的人,他们没有已生戒(uppanna-sila)。对于那些在今生的某个时期曾经受持戒的人,此戒已生。关于定及慧也是如此:在今生已证得的是已生,而在今生还未证得的则是未生。
对于以无始轮回为起点的分法,戒有两种,即世间及出世间。世间戒已生,因为在过去的轮回里,没有任何一个众生不曾在某个时期受持世间戒。但是对于凡夫,出世间戒依然未生。
定也有世间及出世间两种。由于众生在过去轮回里曾经许多次证得世间定,因此世间定是「已生」。对于凡夫,出世间定是「未生」。
慧也有世间及出世间两种。四个世间清净是世间慧,对于在过去曾经遇到佛法且修习这些清净之人,世间慧已生。对于在过去轮回里不曾遇到佛法之人,世间慧依然未生。智见清净是出世间慧。对于凡夫,它还未生,因为在过去轮回里,他们未曾证得出世间慧。
现在我应该讲解四正勤。
(一)只有在遇到佛法时,才有获得完全断除已生恶业的机会。
(二)只有在遇到佛法时,才有获得确保在未来世没有未生恶业产生的机会。
即使生死轮回之旅是无边的,若未曾遇到佛法,依然毫无断除这两种恶业的机会。这是因为断除它们的工作是跟消灭潜伏性层次邪见之工作一样。消灭潜伏性邪见则是「无我禅」∵的任务,而这种禅法又只在佛法教化期里才会出现。
那些已肯定会成为辟支佛的众生也必须先在遇到佛法时获取无我禅的种子。当世间没有佛法时,甚至「无我之音」也听不到。无我之音是指关于生命之无我本质的名相之音,例如:名色、蕴、处、界及缘起。整部论藏都充盈着无我之音,它的概要∵(《阿毗达摩概要》)也是如此。
无我禅的修行包括了先成就戒清净,再培育身至念,当已平息且控制了疯狂、骚乱且不稳定的心之后,再精进修习止观。只有如此修习到消灭了潜伏性层次的邪见之后,一切已生及未生之邪见与恶行才会消失。
(三)精进于使未曾生起的善业生起,以及(四)精进于保持已生之善业。必须付出这类精进力,直到完全成就无我禅。
已生及未生戒
从无始轮回以来,不曾在凡夫生命里出现过的未生戒是八道支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三支。它们是以涅盘为目标的须陀洹道∵里的一部份。此戒断除了显现于言、行及邪命的恶业。从那一刻开始,这三种恶业就不会再生起∵,即使在接下来的许多世或许多劫之中,连一次也绝不会出现。
只有在成功修习了无我禅之后才能获得这种出世间戒。众生必须趁佛法教化还存在时致力于获取这未生戒。这是指从建立起戒清净开始,进而修习身至念,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众生都必须毫不懈怠地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在过去无始轮回中时常有的已生戒是指世间戒或欲界戒。当提及必须致力于获取稳定的戒时(即:坚守第四正勤),我们需要知道世间戒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不会变易)及「不稳定」(会变易)。圣者所拥有的是稳定戒,而凡夫所拥有的是不稳定戒。
欲界世间戒在须陀洹阶段即升上「稳定」的层次。须陀洹圣者在未来世世劫劫中,直到最终证入般涅盘为止,都不会破活命八戒,即使在梦中也不会。
至于还未解脱的凡夫,他们的欲界世间戒还是属于不稳定的层次。在过去,他们曾经有无数次是具备德行的在家众、隐士或比丘,也曾经在恶趣中受过无量的苦。然而,在所有的过去世里,他们不曾解脱恶趣轮回之危难。即使是现在,在恶趣的众生还是无量的,而处于投生到恶趣之边缘的人、天神及梵天神也是无量的。
由此,对于拥有不稳定之欲界世间戒的众生,此戒只是属于暂时拥有而已,因此他们应该尝试在佛法还存在的时候,使它提升至稳定的层次。他们应该培育身至念,然后再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
已生及未生定
定与慧也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与不稳定。
只有在阿那含(不还者)的阶段,属于安止定(即:禅那)的八定或九定∵才能成为稳定的层次。拥有「如者」∵之素质(舍)的智慧只有在阿罗汉果位才成为稳定的层次。
现在应该讲解须陀洹所证得的定与慧。
根据《有明小经》∵,以涅盘为目标之须陀洹道的正精进、正念及正定即是出世间定。
出世间八道支里的定蕴(定组,即:正精进、正念及正定)通过「正断舍断」一劳永逸地断除了以邪精进、邪念及邪定为因的贪婪(即:欲据他人之物为己有之贪)与瞋恚。从它们被根除的那一刻开始,在接下来的许多世或许多劫里,这些属于「意恶行」的贪婪与瞋恚就不会再生起。这是只有在佛法教化期里、无我禅存在的时候才能获得的定。由此,现在已遇到佛法的众生应该趁未生定还未在佛法里消失的时候致力于获得它。这是指他们应以修习身至念为始,进而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培育了无我禅。
从无始轮回以来,已生起过无数次的已生定包括了欲界定(即:近行定)、色界定及无色界定。当提及必须致力于使已生定变成稳定。我们需要知道世间定也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与不稳定。圣者所拥有的世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属于稳定的层次。在接下来世世劫劫里,直到最终证入般涅盘为止,贪婪与瞋恚之恶行永远不会再生起,即使在梦里也不会生起。
凡夫所拥有的世间定三道支是属于不稳定的层次。从无始轮回以来,众生曾经于无数世是具备定及神通的在家人、隐士或比丘。在每个世界的一个大劫之中有四个中劫,而每个中劫的时间是无量的。在其中三个中劫的时间里,众生曾经是在梵天界的梵天神。在每个大劫「住时」的中劫,恶趣也会出现。而生于这些恶趣的众生即是来自上述的梵天神,并非其它人。这些凡夫曾经是梵天神、饿鬼、地狱的众生、畜生及阿修罗。跟无始轮回比较起来,一个大劫的时间就好像只是一眨眼的时间而已。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在佛法仍然存在的时候,使不稳定的定蕴三支变成稳定。由此我们应该在培育起身至念之后,进而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
已生及未生慧
根据《有明小经》,在须陀洹道里,以涅盘为目标的正见及正思惟(正志)是出世间慧。此慧彻底断除了潜伏性层次的邪见,同时也以正断舍断一劳永逸地根除了邪见、邪思惟、恶行及邪命,不再留下丝毫痕迹。过去所累积下来的旧恶行业也消失得荡然无存,因此获得解脱恶趣轮回。从那一刻开始,在未来的世世劫劫中,邪见及恶行不会再出现。
这种慧只有在无我禅存在的佛法教化期里才会出现。由此,现在已遇到佛法的众生应该在佛法仍住世时精进地修行,以获得未曾生起的未生慧。这是指应该在培育起身至念之后,进而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
从无始轮回以来,时常出现的智慧是自业正见(即了解众生是自己的业之主人,或自己必须对自己的业负责任)、欲界的一切智慧及天眼、天耳等神通。
当提及必须使慧成为稳定时,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慧也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与不稳定。圣者所拥有的世间正见及正思惟是属于稳定的层次。从他们建立起稳定之慧的那一刻起,在接下来的许多世,直到证入般涅盘为止,他们一直都拥有自业正见、教法智、行道智及四圣谛智。
然而,凡夫所拥有的(正见、正思惟)这两个世间慧是属于不稳定的层次。在轮回里漂泊时,有时候他们曾经学习佛法,有时候因学问而闻名,有时候他们是大长老或大医生,而有时候他们也曾经是公鸡、蜗牛、虫、水蛭、跳蚤、臭虫等只可算是徒具生命的生物。
由此,趁着现在遇到佛法的机会,我们应该精进地修习,以使不稳定、暂时拥有之慧变成稳定之慧,而其修法则如上所述。
因此,在今生遇到佛法的在家众、隐士及比丘众,想要去除来世之恶及永远巩固自己的戒清净等法之人,应该正确地修习四念处及注入正勤,以断除潜伏性层次的我见。
若他们欲解除自己疯狂的心(如第二章所形容的疯子之心、无能力掌舵的船夫、患上惧水症之人、服药后呕吐的病人),以及巩固自己的定力,使之变成稳定,以便能够保持轻安、稳定及可随意不动地专注于任何业处(禅法),他们应该具备正勤地正确修习四念处,以断除潜伏性层次的我见。
若他们欲去除可把他们抛入无慧之黑暗,欲解除可灭绝他们对佛法僧无量圣洁特质之敬意的愚痴法,而不再留下丝毫痕迹于来世;若他们欲解除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误导他们去向伪佛或宗教师请教与致敬的大邪法,因为身为凡夫的他们并不懂得辨识真正的佛法僧;若他们欲获得从今开始直到未来皆存在的「证得信」(稳固地建立起来的信)及「证得慧」(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慧),而由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持续激起心中对真正的佛法僧之敬意;若他们欲转变它们至稳定的层次,那么他们必须具备正勤且正确地修习四念处,以断除潜伏性层次的我见。在此,正勤是指具备「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骨……」的决心之精进力。
第四章:四种成就之基因∵
现在我想要简短地解释四种成就之基因(四神足)。
成就这一词的解释是:──「成就是指已经成功∵。」
在佛教里有五种成就,即:
一、∵∵上等智成就是成功获得了应获得的上等智,例如:名色分别智;
二、∵∵遍知成就是成功通解了应遍知之法,例如:苦谛;
三、∵∵舍断成就是成功舍断了应舍断之法,例如:集谛;
四、∵∵证悟成就是成功证悟了应证悟之法,例如:灭谛;
五、∵∵培育成就是成功培育了应培育之法,例如:道谛。
这些是佛法里的五种重要「成就」(神)。
「上等智成就」是指完成了解在没有佛法时不能得知的究竟法的任务。透彻了解《阿毗达摩概要》的知识是属于上等智成就。
「遍知成就」是指透彻地了解苦谛(即:五取蕴)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以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共相)。
「舍断成就」是指完成了消灭烦恼的任务,即舍断了集谛(渴爱;苦之因)。由于本书的重点是在于证悟最低层次的圣道果──「邦心山须陀洹」,而非更高层次的圣道果,因此完全断除我见即是舍断成就。断除疑的任务包括在断除我见的任务之内。
「证悟成就」是指完成了证悟名色灭尽之灭谛的任务。此任务包括了压制及断除烦恼。
「培育成就」是指培育了戒定慧三学,直到证悟出世间道谛。
始于戒的七清净,连同它们的分支,也组成了许多种的「成就」,意即它们各自的效力。
「成就之基因」这一词的解释是:∵──「成就之基因是获得成就的因素。」
成就之基因∵有四种,即:
一、∵∵欲成就之基因;
二、∵∵精进成就之基因;
三、∵∵心成就之基因;
四、∵∵观成就之基因。
「欲」是指欲获得、欲证得、欲达到、欲实现、欲完成。在此,欲是指无穷尽之欲,于内外都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止它。它是激起「若在今生不能获得这成就,我是不会满意的,死也好过得不到它」这类想法之欲。
这是迦叶佛∵时代,波罗奈国的法泉王∵所怀有之欲。当时该国王对自己说:「若我没有机会听闻迦叶佛之法,作为波罗奈国之王又有何用?」因此,国王舍弃了王位,而去寻求能够向他重说迦叶佛之法的人,即使只是一首短偈也心满意足。
在实现愿望之后,其欲已获得满足,这就有如频毗娑罗王∵、毘舍佉及给孤独长者的例子。只有在此欲可得而未得的微弱迹象还存在时,「求法未成,宁可死矣」之念才会生起。
德米亚王∵、护象王∵及一些过去佛时代的一些国王、贵族与富人也有这种欲,他们都舍弃了随从、皇宫及其它奢侈品,而出家修行。
精进是指正勤精进,以及它的四相(见第三章)。具备此精进之人认为可以通过精进和努力达到目的。即使告诉他们需要面对极大的困难,他们也绝不气馁。即使告诉他们需要精进地修习许多天,或许多月,或许多年,他们也绝不气馁。即使事实上他们真的需要精进地修行这么长的时间,他们也绝不气馁。
精进力薄弱的人在面对需要极大精进力的任务时,就会裹足不前。当提及他们必须与朋友、同伴分离时,他们就退缩不前。当提及他们必须节食少睡时,他们就退缩不前。对于需要长期地专注,他们也退缩不前。
心是指当接触或听到佛法时对「成就」的投入。这是极强、极激烈的投入。
虽然活在美丽与豪华的世界里,拥有权势及好运,饱读圣典,他也不受迷惑,心中时常倾向于「成就」。只有在心投入于有关「成就」之事,他才会感到满足与平静。这就好像炼金士投入于把杂质金属化成金银。除了炼金之外,练金士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他废寝忘食地工作,或者忘了是否曾经用餐或睡觉。当出外散步时,他也对周遭的一切视若无睹。心是如此极度的投入。
观是指能够清楚地觉察到地狱与轮回之极度痛苦的智慧。它是能够清楚地察觉到「成就」之利益的智慧。它是能够透入既深奥且难懂之法及其本质的智慧。除了寻找「成就」之外,拥有此智之人对世俗的追求不再感到快乐。只有在获得深奥的「成就」时,他才感到快乐。愈是深奥之法,愈是想要获得。
具备四种成就之基因其中之一的人,于今生再不会以无能力为借口,而不精进地培育身至念及更高层次的佛法,例如:七清净。只有未曾拥有任何一种成就之基因,不懂得分辨生命与佛法之深浅之人,才会以无能力为由来为自己辩护,而不尝试努力。
对于具备四种成就之基因其中之一的人,他能够在今生,或来世生为天神时,根据自己的波罗蜜去获取这些成就,直到获得出世间成就。在具备二、三或四种成就之基因的情形,则更不必赘言。
对于连一种成就之基因也没有的人,他们应该致力于获取其中一种。若以没有能力为由来为自己辩护,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欲获得四念处等佛法上等利益之心。他们应该视这个借口为通向恶趣的大道。因此,他们应该学习及思考能够激起热忱或欲的经藏。他们应该向能够激起热忱的导师请教及依靠他。这是为何佛陀说:──「他培育欲成就之基因;他培育精进成就之基因;他培育心成就之基因;他培育观成就之基因。」
有些人不单只是未能获得成就,甚至连尝试去获取成就之基因也没有。他们没有欲,甚至连欲是必要的条件也不晓得。他们是自认无能与失败之人。对于精进、心及观的情形也是如此。
平稳地把心导向于身至念就是在建立(成就之)基因。阅读含有悚惧感∵一种促使尽早修行的压迫感)的故事,修习头陀支及其它类似之法就是在建立起精进。修习四大等深奥之法就是在建立起观。
若已建立起四种成就之基因的其中之一,那么他已肯定能够根据自己的波罗蜜获得相等的成就∵。由此,注释中提及,没有任何一种成就之基因的人就好像首陀罗之子,而拥有其中一种成就之基因的人就好像国王之子。首陀罗之子不曾想过要当国王,因为他没有这种成就的根基。然而,国王之子一直以来都以成为国王为目标,因为他们具备了这种成就的根基。
由此,今日的智者应该尝试获取四种成就之基因,以便能够在这次的佛法教化期里断除我见,以及根据自己的波罗蜜获取更高果位的利益。
第五章:五根
「根」这一词的意思是:──「根是支配者的支配行动。」
「支配者的支配行动」是指每当支配者支配时,无人能够反抗他。
关于这点,人们对自心的控制力或支配力是重要因素。
根∵一共有五种,即:
一、∵∵信根;
二、∵∵精进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信根
信根在某个程度上跟信同义,但是信有两种,即:
一、∵∵平常信(普通的信);
二、∵∵修习信(通过修禅培育或使之成熟的信)。
导致一般善男信女行布施、持戒及修习代替禅∵(初步禅)的信称为平常信。在此,有如疯子的譬喻所显示(第二章),虽然这种信在某个程度上是属于有支配力的根,但是它的支配力却不足以控制一般人不稳定之心,不能有效地修禅。它那不稳定的控制力只达到引致行布施、持戒及修习初步禅的程度。
没有了信,心就不会倾向于行善,因为一般上它只乐于恶业。对于修习戒清净或研读圣典也是如此。这是还未通过禅修培育的平常信产生平常善业的方式。
平常信没有足够控制心之能力来进行修习止观的任务,因此心会脱离平常信而转向他处。对于禅修的工作,平常信是不足够的。
通过修习出入息念等禅修得来的修习信是获取强大能力的根基。
对于三十七菩提分,修习信才是信根。对于禅修,它代表不稳定之专注力的消失,以及清晰且平稳之心的出现。心的专注力只能够稳定地系于清晰而不模糊的目标。出入息念等身至念的修行是通过修禅培育及使之成熟的修习信之根基。若心能够紧系于出入息等身至念,这已算是获得了修习信。若继续修止观,甚至可能在今生获得断除三个层次的我见之能力。修习止观必须正确,而这又需要依靠精通佛法的导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