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本是用“淫欲”,远老法师改为“贪欲”,因为淫欲的范围太窄,用“贪欲”的范围就宽很多。虽然有的经讲,我们生死的根本是淫欲,但也不只是淫欲,我爱,自体爱是众生流转生死更重要的根本,淫欲是属于境界爱,是属于外境。一般人爱父母,爱儿女,爱兄弟,爱妻子、爱丈夫,这些都是爱,但人最爱的是爱自己,爱自体,爱自己的生命,打仗的人,就算断手断,能保存自己的生命也是觉得好的,足见生死的根本,应该是自体爱更甚。

一般人认为贪不义之财,对不是自己应该有的东西作非份之想,想得到,想占有,这样才是贪,贪污才是贪;其实佛教讲的贪,不只是这种贪,这种贪太过粗了。佛教讲的贪是爱,爱到舍不得失去,舍不得离开,最舍不得的是自体。所以用“淫欲”的范围太窄,改用“贪欲”范围就大了,包括自体爱、境界爱,众生贪爱得很深很痴很严重。

嗔恨心也是由贪爱引起的,贪得不理想,不合心意,不满足,或者有人妨碍他,令他不满意,他就会发嗔恨心,贪是很根本的烦恼,所以声闻人要解脱生死,破我执,首先要除贪欲。贪作“爱”字解,贪欲即爱欲、爱染,贪着自我及我所叫爱染。

大乘以离嗔恚为首,所以持戒次序是戒杀盗淫妄。众生为何要杀?因为有嗔恨心。现在的人杀畜生,一般是贪口福,但习惯了杀生就没慈悲心了,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要有慈悲心,没有慈悲心是不能行菩萨道的。你能怜悯救拔众生的痛苦,一定是有慈悲心的,就好像佛一样,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有平等心。每一个人都怕痛苦,菩萨看见众生痛苦,当然觉得比自己痛苦更甚;所以要救众生的痛苦,就要有慈悲,没慈悲怎样去救众生?怎会行菩萨道?布施、持戒、忍辱、禅定都是为了救众生,所以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是无嗔。

阿佛往昔在妙喜世界广日如来座下,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佛对他说:“你要发菩提心,是很难的,行菩萨道的人不可以起一念的嗔恨心,如起一念的嗔恨心就行不了菩萨道,”于是他就发愿:“我从今以后,无论别人怎样伤害我,作弄我,无论我遇到甚么困境,我都不起一念的嗔恨心。”所以他被称为不动菩萨,成佛后得名不动佛,即阿佛,阿是不动的意思。无论别人怎样去作弄他,欺侮他,打击他,他都不发脾气,不动一念嗔恨心。

其实不只是阿佛是这样,一切佛,一切菩萨都是这样,一定要修慈悲观,远离嗔恨,有嗔恨心是不能行菩萨道的。

我们是一乘菩萨,我们要学佛,要修菩萨行,自己要反省一下,有没有修慈悲心?有没有嗔恨心?没人刺激你的时候,或者不会起嗔恨心,但当有人打击你,伤害你的时候,就忍受不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嗔恨心一起,就甚么事都做得出来了,这又怎能行菩萨道呢?平常就自高自大,自认是一乘菩萨,等到嗔恨心一起时,那个“菩萨”就不知去了哪里。所以,要学大乘法,一定要戒除嗔恚。如果你能时常念观音菩萨,是可以戒除一些。当想起观音菩萨的慈悲,问问自己为何不慈悲?对得起观音菩萨吗?这样想想,也能渐渐轻减。

前面说过,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起,能烧功德林。就算你做了多少功德,种了多少善根,功德好像树林那样多,但如果你的嗔心火一生起,就好像猛火炽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嗔火一生起遮挡了双眼,失掉理性,不顾后果就把功德林都烧掉,也烧掉你的菩提之种,也促使你身口意造恶业,成为堕落的因缘。所以说贪嗔痴比鸦片等毒品更毒,一点也不夸张。贪和嗔是善心的大贼,所以叫做毒。

佛教讲的“愚痴”,并不是普通的愚蠢,而是指无明。有的人可能很聪明,但他不知无我就认为有我;一切法无实性,也以为有实性;一切法因缘所起,他以为无因无缘;一切法有因有果,他以为无因无果;这些都是邪见,愚痴即是邪见,浅的来讲,是不信因果;深的来讲,是不懂得一切法因缘所起,执着有我,有法,有实性,有本体,这些都是邪见(愚痴)。

众生因为不信因果,不明事理,于是做起事来,就颠颠倒倒,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反而常做。其实贪欲嗔恚都是以愚痴为本,愚痴是痛苦的根源,令我们失去法身慧命,失去一切的善法。如果明白真理,通达缘起,彻悟一切法空,知道无我,知道无实性,一切因缘所起。有了智慧,自然灭除贪欲、嗔恚。我们虽不能一下子灭除三毒,也要尽量减少,今天减一点,明天减一点,就能渐渐消除。当我们的智慧增长了,三毒就会减轻,如天秤一样,一边轻,另一边就重,三毒轻,智慧就重;智慧重,三毒就轻。这在乎自力精进。

我们学佛就要修福修慧,要灭三毒。初出家的人称为沙弥,沙弥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戒定慧学叫三无漏学,也叫三增上学,要断烦恼,得无漏,就要修戒定慧。如果你能这样做,就与观音菩萨相应了,就学到慈悲了,虽然还未能做到大慈大悲,起码都会增长慈悲心,即是增长福慧。

我们常念观音菩萨,靠着观音菩萨的力量,三毒慢慢减轻,渐渐就可以远离贪欲、嗔恚、愚痴。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这段是总结上来所讲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大威神力,这些大威神力,是由智慧得来的,不是法术。世间人讲法术,菩萨讲智慧,一切的功德是从智慧产生的,因为有非常大的威神之力,所以能“多所饶益”。上来讲救拔众生很多的痛苦,给与众生种种乐,这些就叫做“多所饶益”。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所以我们应当时常念观音菩萨。这个“念”不是念一会儿,应当常念,最好是行住坐?都念。如果你在心里念,在那里念都可以,如果要念出声,最好在菩萨面前念,即使不跪着,也要立正合掌而念。如果等到危急时才念,就太迟了,效果就少了,我们最好是常念。

我们念观音菩萨,就要念观音菩萨的慈悲,念观音菩萨的功德,念观音菩萨的平等,就要学观音菩萨的慈悲,这才与观音菩萨相应。如果是嗔忿残暴的,就与观音菩萨不相应了。观音菩萨是平等的,而你诸多分别,轻贫重富,这就不对了。∵

我们要同观音菩萨相应才谓之“念”,不是只用口唱就叫做念。这个念是忆念,而且是“心念”,这个“心”是对观音菩萨有一种尊敬,用敬心来念,才算做“心念”。如果心散乱没尊敬,只有好奇地唱几句,这不是心念。口念心不念就没有意思了,口念就要心念,心口要相应,用效法观音菩萨的心而念才好。

念观音菩萨不但可离有形的苦,也可以离无形的贪嗔痴恼。贪嗔痴是苦因,也是苦果,贪嗔痴一起,就会推动我们的身口意去做恶行;同时,贪嗔痴越增长,不但将来会受苦,现在马上就苦了。有贪欲的作意在扰乱自己,心会很散乱,总在计划怎样怎样,那种痴爱令你不得安宁。嗔恚心一生起,也是马上痛苦。心理影响生理,有的人心气痛、头痛皆由嗔恼引起。所以我们要时常念,行住坐?都念念不忘,忆念观音菩萨的功德和慈悲,就与观音菩萨相应了,现前就得到好处,使自己有进步,可以离贪嗔痴。

上面讲了念观音菩萨能救七难,能离三毒,下面讲能应二求。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不只是女人才想有子女,男人也想有子女的,不过比较来讲,女人求子心比较急切些,古时有七出,没有儿子的要出妻(第一出),做丈夫的可以此理由来立妾。做女人的,如果没儿子,丈夫不喜欢她,公公婆婆也不喜欢她,连妯娌、邻居也看不起她,女人没儿子会特别痛苦,所以这里特别提出女人来讲,其实男人也一样想生个儿子。那些封建思想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后代为最大的不孝,没有儿子就不能传宗接代了。现在这种思想已经过时了,但仍有些人很保守的,千方百计地想生个儿子,科学进步了,如人工受孕,试管婴儿,借腹生子等等奇奇怪怪的方法都有,虽然是有,但这些都是靠不住的,而且引起很多麻烦,还有伦理、法律等问题产生。也不一定能成功,所以也不要太乐观。

世人想生儿子又得不到,怎么办呢?这里告诉你有一个办法,就是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能生有福德、有智慧的儿子。观音菩萨有大慈悲,有大能力,只要你专心诚恳,求观音菩萨就可以了。所谓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不可能的事也会变可能,这不是奇怪。我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如果有甚么事,只要你很虔诚,很诚恳,很认真地求观音菩萨,大多能求得到的。

这个“供养”,即三业供养,口称念,赞叹观音菩萨的功德,身就礼拜,意业是恭敬,这些都是供养,或者你做种种大慈大悲的事,配合起来,三业恭敬加上种种慈悲行,这样做是会得到观音菩萨的感应。在观音感应录里,有很多这些故事,想求子的得子,而且所得的儿子是有福德有智慧的。

世间人讲的“智慧”,不是佛教讲的般若空慧,而是指读书聪明伶俐,做事有计划。但如果聪明用得不当,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福与慧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福没慧,苦苦恼恼,贫穷下贱,没吃没穿,丑丑陋陋,蠢蠢钝钝,有甚么用?有的人甚至说:宁生败家子,莫生蠢钝儿。如果生个儿子是有福德有智慧就好了,但如果只有福,很有钱,蠢得不得了,也是没意思的;如果只有聪明,没福报,没吃没穿没地方住,也是很可怜的。大多数人或者是福多一些,慧少一些;或者是慧多一些,福少一些;有一些人是福慧相等的,这就最好了。

有的人生了儿子,又想生个女儿,他觉得最好揍成一个好字,只有一个儿子太单调了。如果他想生女儿,求观音菩萨,礼拜供养观音菩萨,就能生一个五官端正,相猊端庄的女儿。如果五官端正,而态度轻佻是不好的;但态度庄重,而相猊不好看也是不好的。以世俗人的眼光,女子最重要的是“端正有相”,智慧也需要有,但男子则以智慧重要些,女子则以相猊重要些。译者为了文字的协调,所以经文就这样编排,其实男女都需要福德智慧,及端正有相的。

世间上是没有无因之果,果必由因。我们别以为无花果真是无花,其实它真是有花的,只是很小,我们看不见。福德智慧,端正有相是果报,它是从哪里来的?是因为“宿植德本”,“宿植”是过去世已经种下了很多善根,做了很多功德;“德本”即是善根,“德”是功德、道德、德行、善行、也就是说,我们身口意所造的善行,全部都是功德、善根。草本、木本有根才成为本,所以是“宿植德本”。∵

这些男女,既然有福德智慧,端正有相,也就是说他们才德双全,德行和智慧都是具足的,这才是我们所欢喜的,所要求的。既然他们是“宿植德本”,当然是“众人爱敬”,人见人爱,受人尊敬。

如果你们的子女都是有福德智慧,都是端正有相,你一定很开心了。能“众人爱敬”多好啊!为何能得到这样的子女呢?这也要讲因缘,子女与你有缘才投生到你的家,与你无因无缘是不会投生来你的家。这个求观音菩萨的人,也要同这个子女有因缘,再加上菩萨的力量,种种因缘和合才有子女。本来以他的福德,可能是没子女的,但因为他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用大威神力来帮助他,引起他的善因,那个投生的人同你有善的因缘,或者因为他的善行做得多,加上他诚恳也求观音菩萨,因而得到子女,这不是观音菩萨来你那里投胎,而是观音菩萨用大威神力形成一种幻化事(不是如魔术师那样玩魔术),这是要靠菩萨的力,也要靠自己的力,靠受生者的力,种种因缘和合才会得到。

如果以譬喻来讲,“福德智慧之男”,是代表智慧“端正有相之女”是代表慈悲心。《维摩经》说:“善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正义、勇敢,这些是代表男性应有道德。有人问维摩居士:“为何你的房子是空的?你的眷属去了哪里?”维摩居士回答说:“我有善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甚么都有,有父有母,有儿有女。”因为女子的习性比较柔和、慈悲,心是柔软的,所以用慈悲心来譬喻女子。

观音菩萨能令本来没子女的人,也得到子女,由此可见,世间一切事都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变动的,甚么都可以改造,众生可以成佛,凡夫可以转凡成圣,恶人可以转为善人,恶浊的世界可以转为清净的世界,纷乱的社会也可以改成太平,一切都是生动的,所谓事在人为,所谓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家庭社会都可改造,人的心可改造成慈悲的心、利他的心、成佛的心,整个家庭都会转为幸福,整个社会也会转为平静安宁,所以一切都是可改变的。我们的能力很少、很薄弱,但观音菩萨有大慈悲有大能力,我们靠自己的诚恳心,靠自己的善行力,再去虔诚恳求观音菩萨的帮助,依这种善因缘,是有好结果的,这一点我们应当相信。∵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这句是总结,观音菩萨有这么大的威神之力,慈悲之力,还应加上一句:“故名观世音”。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捐”读“完”,如果是捐款就读“娟”。)

“至于成佛”,是远老法师加上去的,这四个字加得很有道理。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即上来所讲的身口意三业恭敬,这有甚么好处呢?无论你拜多拜少,念多念少,都有很大的福,而且你所得的福不会虚弃。“唐捐”的意思是虚弃、空过。你恭敬礼拜观音菩萨,不会白白空过,不会没用处。拜一拜观音菩萨,念一念观音菩萨,听一听普门品都有福,而且这个福不会虚弃,不会落空,不会消散,还会增长,还可延续,一直到成佛。为甚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观音菩萨的关系,观音菩萨的慈悲心,同佛一样,佛希望我们成佛,观音菩萨也希望我们成佛。观音菩萨是一乘不退转的菩萨,我们是过去种下一乘善根而懒惰心的菩萨,因为愚痴颠倒,走进火宅;观音菩萨同释迦佛一样,念念都是想我们出火宅,念念都想我们直到宝所,念念都想我们成佛。我们现在念观音菩萨,听了普门品,知道了观音菩萨的功德,这一点福就接驳上一乘菩萨道。以前脱了节,如列车两节车?脱离了,接不上,现在因为听普门品,听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要救度我们恢复一乘菩萨道,这一乘功德,一乘福,藉着这点福,我们会上进,观音菩萨不是救我们一次,教化我们一次就算了,而是永远跟着来指导我们,引导我们前进,这点福是接驳一乘因缘的,所以就“福不唐捐”,不会消云散,不同人天福,不同世间福,不同其他宗教所做的福,不同一般社会人士,拿些钱去做善事那种福,那些福做了善事就有福果,福报享完了就没有了,就像射箭上天空,箭力尽了,箭就会跌下来。而同观音菩萨有关系的这种福,是不会消散的,还会渐渐增长,直至成佛。

方便品讲用一朵花供佛,或造个佛像,或礼拜一下,或称念一声南无佛,就“皆已成佛道”,哪有这样容易的?我们不要忘了,要“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才能“皆已成佛道”。

我们恭敬礼拜观音菩萨,即是皈依一乘僧宝,僧宝不离佛宝,也不离法宝,三宝是最上的福田,我们不可以离开三宝。观音菩萨为我们说法,救我们的苦,是承着佛的慈悲心来引导我们,也希望我们成佛,我们承着三宝的光明,继续前进,终有一天会成佛。

我们念观音菩萨,听一听普门品,拜一拜观音菩萨,好像很简单,其实这一点就是一乘福。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有一乘无漏福,就可以直至成佛。

远老法师加“至于成佛”这句是很有意思的,是“福不唐捐”的注,令这句子更完整,有了这句就明显些,没这句就不明显。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这里再总结一句。“众生”是指所有的人。因此之故,人人都应当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受持名号就是要忆念菩萨的功德,学习菩萨的慈悲,不是念一下,求一下那么简单。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这里用比较功德的方式来问无尽意菩萨。佛叫声:无尽意啊,如果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名字,还在有生之日,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尽量去供养这些菩萨,你认为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多?

甚么叫“尽形”呢?完整来讲是尽形寿,是有生之日,有一日寿命,就供养一日。大众供养佛,供养比丘僧,不出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事供养,这是佛在世时最普遍的供养。佛与比丘僧天天出去化食,大众用饮食来供养,或者有的人专门请佛和佛弟子去他的家里接受饮食供养,有的人每天在门口等着,看到有比丘经过,就很恭敬上前接过,送一些食物来供养。也有人拿些衣服去供养,但每位比丘只限三件衣。或者有人用卧具,如床铺、被单等物供养比丘。有的人布施医药,送一些医药给僧团,让有需要的出家人服用。

有的人不但受持这么多菩萨的名号,而且一生一世都用四事来供养这么多菩萨,这当然是假设。

“于意云何?”你的意思以为怎样呢?佛是很民主的,最喜欢问弟子的想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这个人受持这么多菩萨名号,又一生一世四事供养这么多菩萨,你说他的功德是多还是少?我相信大家都会讲:他的功德很多。∵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无尽意菩萨回答说:“他的功德很多啊,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何况久持。”

“何况久持”这四字是远老法师加上去的,因为这里是比较两者的功德,用“何况”就有比较的意思。

“受持”这两个字,“受”的意思是领受于心,“持”的意思是执持不忘,如果忘记就会扔掉,就不叫做持,这个持是有念力,有记忆力,受的意思是有一种信解力支持,所以我们应当讲信受,不应当说信仰。我们对三宝要有一种信力去支持,要时常不忘地忆念,这就叫做受持。

礼拜是身恭敬,礼拜也是供养,不是要拿甚么东西来拜才叫供养,恭敬也是供养,大家用敬法的心,坐在这里听经,已经是供养了。你知道观音菩萨有大威神力,知道观音菩萨有大慈大悲,知道观音菩萨要引导我们行一乘菩萨道,这已经是恭敬礼拜供养了。

再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即使不是受持很长时间,只是用很短的时间去礼拜供养,他的福德,与上面讲的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并尽形寿用四事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人的福德是同等的,一样的,没甚么不同。

前面讲的人受持的菩萨名号多,供养的时间长,物质多,后面讲的人只受持观音菩萨一个名号,只用一时很短的时间来礼拜供养,如果问你们,这两人谁的功德多?你们一定会说前面的人功德多,后面的人功德少。但现在佛告诉我们,这两人的福德,是一样的,正是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前一位没有多一点点,后一位没有少一点点。两人的功德都是那么多,百千万亿劫的时间也不会穷尽,讲也讲不尽。他们的受用也不可穷尽,这是一乘福,是不可穷尽的。

因为一乘大菩萨的功德都是平等的,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药王菩萨、妙音菩萨等都是一乘大菩萨,他们的功德都是一样的。你不要生分别心,不要以为这位菩萨功德多些,那位菩萨功德少些,他们完全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你念一位菩萨,即是念一切菩萨,念一切菩萨,也即是念一位菩萨,这可以讲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为平等,所以一样。

“何况久持”是对“一时”来讲的,上面讲“乃至一时礼拜供养”,福都不可穷尽,何况长久地受持呢?当然福就更多了。所以我们时常恳切地称念观音菩萨,这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这是总结,显出我们忆念观音菩萨,福德是很多的,所以又叫一声无尽意:无尽意啊,你要知道,受持观音菩萨的名号,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福德之利。“如是”即如上所讲的无量无边福德,说之不尽,受用之不尽,我们时常念观音菩萨,就时常都在观音菩萨的威光照耀之下。观音菩萨的威德无尽,慈悲无尽,所以我们所得的福德也无尽。我们藉着观音菩萨的力量,藉着我们的认识和信心力量,会得到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种是一乘的福德,不是普通的福德。

也许有人会这样想:既然念一切菩萨都是一样,念多念少也是一样,我随便念哪一位都可以啦,佛为何偏偏要我念观音菩萨?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平等的道理当然是可以,但有的众生,他就算明白,如果不是专门叫他念一位菩萨,他就会东念西念,心就会散乱了。有的人一早起来,很虔诚地念很多本经,念很多遍咒,念很多句诸佛菩萨,即使有人在外面喊救命,他也要念完才去救人,这就失了慈悲的精神。

佛说法是对机说法的,有所谓平等意趣,有所谓差别意趣,单单要我们念观音菩萨,是差别意趣,是为了适应我们的根机,念观音菩萨的功德最大,我们专心一意念观音菩萨,就不用分心了。其实念了观音菩萨即是念了一切菩萨。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十方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这段文,在旧本是放在劝供养之后,远老法师把它调上来,经文就比较顺一些。上文一直是讲观音菩萨的功德,赞观音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救七种难是施无畏,令众生离三毒也是施无畏,令有的人得好子女也是施无畏,因为世间人是很害怕临死没儿女送终,也害怕家财后继无人,所以世间人是很畏惧的,观音菩萨令众生得福,能应二求也是施无畏。

这里总结上文,佛继续对无尽意菩萨说:“这位观音菩萨,知道众生在怖畏急难之中,他是能用无畏布施给众生。”上文讲的罗刹难、鬼难、贼难、水难等就是“急难”。所以十方世界的众生,根据观音菩萨的功德和特征,都称他为“施无畏者”,我们也可以称呼观音菩萨为“施无畏菩萨”。

在三种布施之中,无畏施也可以包括财施和法施,如有人没饭吃,没衣穿,或需要一笔钱才可以脱离那种痛苦和怖畏,你能布施财物给他,就是施无畏,财施可以转为无畏施。又或者有人的心里很恐怖,你同他说法,令他得到安宁,也是法施转为无畏施。

旧本是“娑婆世界”,远老法师改为“十方世界”。世界即宇宙,世是约时间来讲,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界是指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即是空间。十方世界的众生都知道观音菩萨的功德,观音菩萨不只是救娑婆世众的众生,也救十方世界的众生。所以改为“十方世界”比较恰当。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根据妙音菩萨品,这里应加上“及十方世界”,因为观音菩萨不只是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还在十方世界教化),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从这里开始的一大段,是专门讲观音菩萨说法,讲大慈与乐,开权显实,引导众生得究竟乐。无尽意菩萨再进一步请问佛:世尊啊,观音菩萨怎样去游化这个娑婆世界?怎样为众生说法?

这个“游”,不是游览,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游行教化这个娑婆世界。这个“说法”应该不只是说《法华经》。众生的根机有无量,根性有利钝;菩萨说法有深浅,用种种善巧为无量众生说无量法门,这就要施无量的方便了。观音菩萨怎样运用方便之力呢?方便之力的事实是如何的呢?他是怎样引导众生入一乘呢?下面开始正式讲普门了,门是门类,现种种身即现种种门,种种类。观音菩萨无身不现,现高贵身,也现下贱身,不论哪种众生,不论男女老少,也不论贫富贵贱,甚么身都现,甚么地位都现,甚至畜生身也现,这就是普遍,就是普门。

观音菩萨是示现来流通《法华经》,菩萨要观众生的机,就要用方便力,众生的根机不同,菩萨施设的方便力也有种种不同。“方便”二字,不是方方便便,而是很善巧,很有办法,很会将就众生的机,用善巧的方法,用大三昩力,用大威神力,用自己的大智慧力引导众生恢复一乘,这就是“方便之力”。

菩萨能现种种身来说法,这叫普现色身三昩。为何能普现种种色身教化一切众生呢?这是因为菩萨有三昩力,有智慧力,有方便力。所谓方便力是由智慧力产生的,智慧力是从三昩力引发出来的,所以观音菩萨能做到“众生有感随时应”,不是这每众生有感,就应这个众生,就没空闲时间应第二个众生,不会这样的。如你放一碗水,或一盆水,或一缸水在月亮下,月亮会映照在水中,放一亿盆水在月亮下,也有一亿个月亮在水中,河水、海水都能映照出月亮;所以远老法师赞叹观音菩萨“如月印水不思议”。观音菩萨可以同一时间现种种身,不需要分开时间来现身,不是这时候现了帝释身就不可以现梵王身,而是可以同一时间现无量身教化无量众生,这是一乘大菩萨不可思议的方便之力。远老法师作的赞观音菩萨颂,完全是根据这经文而写出的。

前一大段文是讲观音菩萨能观世间的音声,以下一大段文是讲观音菩萨能观世间众生的根机来度众生。

既然菩萨甚么身都可现,显示了流通《法华经》不需要固定甚么身份,甚么身份都可以流通《法华经》,只要有认识,有了解就可以流通《法华经》。

有的人问,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的?如果他明知观音菩萨是可以无身不现,他问这个问题是多余的。观音菩萨所现的身是教化众生的工具,他现男身,我们不要当这个是观音菩萨;他现女身,也不要当这个是观音菩萨,他现狮子身、白象身,也不要当这狮子、白象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不即不离的,如他现狮子身,这狮子不是观音菩萨,但离不开观音菩萨,是靠着观音菩萨的力量现出来的。有的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这些子女都是观音菩萨的力量令他们得到的,这些子女也不是观音菩萨。

有的众生,要观音菩萨现某种身才能教化,不现某种身就教化不了,所以我们不要想着观音菩萨是女子。不过记载观音菩萨的事,有的说卖鱼女是观音菩萨示现的,唐朝以后画的观音菩萨像都是画女相,唐朝以前所画的观音菩萨像都是大丈夫相,所以有的经讲:“男猛丈夫观自在。”

我们不需要分别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菩萨是一种功德的现象,不是男也不是女,也不必讲某某地方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其实观音菩萨无处不现身,只要能认识观音菩萨,与观音菩萨相应的那个地方,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人人都可以学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为何要现种种身说法呢?因为众生的根机各各不同,所以观音菩萨就要适应众生的根机,就要现种种身,就要用方便之力。如医生看病一样,你觉得这个医生医术很好,你每次去看病,他都能把你的病治好;但你介绍另一个人去找这个医生看病,未必能治好;这是因为无缘,医生也讲医缘,即使他有很好的医术,但他与你无缘就不能医好你的病,如换一个医生,你的病马上就好了。又如他是一个博士,有很好的学问,但你同他无缘,他讲的话你不喜欢听;或者大个人没甚么学问,但你听他讲,又觉察很好,很接受,这也是讲缘。

有的人不喜欢听有权有势的人说法,认为他恃权恃势,浑身铜臭,贡高我慢;有的人也不喜欢听很穷的人说法,认为他没福报,粗粗鲁鲁,没文化。但有的人偏偏很喜欢听,这就要讲因缘了。如果不喜欢听,就不能接受了。

有的人要梵王身才可度他,观音菩萨就要现梵王身来度他;要声闻身才可度他,观音菩萨就现声闻身来度他;有的人要童男童女身或居士身、比丘身等才可以度他,观音菩萨就现童男童女身或居士身、比丘身等来度他。虽然观音菩萨能现无量身来教化众生,也要这些众生与观音菩萨有缘才可以度,无缘是不可以度的。就如有的人未必喜欢听有学问的博士、有权有势有钱的人说法,观音菩萨就要现其他身来适应他,他才会接受。所以观音菩萨要运用普现色身三昩,用方便之力来将就众生,教化众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这段讲观音菩萨现三圣身:佛身、声闻身、缘觉身。为何不讲现四圣身呢?因为观音菩萨本身就是菩萨,不用讲现菩萨身了。

多数人讲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这里讲有三十三种;其实是不止三十三种的,观音菩萨可以现无量身,应无量世界,脱无量法,不过这里只是尽量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十三应,实际上是无量应。

示现种种身教化众生,这个现身,只是教化众生的身,是一种教化众生的工具,也是教化众生的增上缘,应众生的根机。众生的受化是有因有缘,他的机缘去到哪里,需要哪一种身,观音菩萨就现那种身去教化他,他才接受,如果不是现那种身去教化他,他就不接受了。

众生有机缘,菩萨就要助成他。缘有因缘,有增上缘。众生自己过去生种下的一乘善根是因缘,但需要有一种增上缘来助成他,帮助他,他才有进步,所以观音菩萨就要为他加上这种增上缘,现种种身来帮助他进步了。

现佛身是观音菩萨的力量,现人身,现天身,现鬼神身,现甚么身都是观音菩萨的力量,虽然同是观音菩萨的力量,但众生的机缘不同,他要某种身才适合他,他才可以接受,不适合的,他就不接受。阿甲喜欢接受的,阿乙未必能接受,因此观音菩萨要现种种身。

机缘是很奇妙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机缘是不同的。必须要说法的人,说法的时间,说法的地点适合他,他才会接受,如果其中有一样不适合,他都不会接受。就如我们这个妙华佛学会,以前是叫妙宝经室,有的人认为,已经有明珠佛学社就了,何必还要开设妙宝经室呢?这句话有人认为很有道理,但如果以机缘来讲,就说得不对。

如果讲,观音菩萨现佛身就啦,何必现辟支佛身?现天王身就啦,何必现长者身?大家分析一下,斟酌一下,这句话对不对?如果我们根据观音菩萨现种种身,按照这道理来推敲、分析,就会觉得这样说是不对的。

观音菩萨可以现佛身来度众生,观音菩萨是菩萨,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菩萨是因地的名,佛是果上的名,菩萨行圆满了,自然而然就成佛了,就如开,开了一定的时间,花瓣就自然落下,结成一颗果子,果子随着时间,渐渐长大,成熟。我们学佛,也要先学菩萨,菩萨功德圆满就成佛了。

有的经说,观音菩萨是过去古佛,但依这里讲,他是在释迦佛的座下,示现为菩萨,我们视他为一乘不退转的大菩萨,他的功行和功德,都与佛相齐的。有的古德说,佛好像是八月十五的月亮那样圆满,而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就好像是十四晚上的月亮,与十五的月亮是不相上下的,如果有分别,也只是很轻微的。所以观音菩萨的功德已经是很多的,利益众生的方便力也是无量无边的,他当然可以现佛身,不但可以在一处地方现佛身,而且可以在无量世界一起现佛身。有的佛经讲,为教化众生起见,初地菩萨已经可以分身百界作佛,二地菩萨可以分身千界作佛。观音菩萨是一乘不退转的大菩萨,当然可以现佛身了。依权教来讲,八地以上才是不退转菩萨,现在一乘就没有这样分别。

我们要记得这一点,观音菩萨现佛身也好,现甚么身也好,他不会像魔术师那样忽然变一样东西出来的,而是果必由因,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释迦佛来到这个世界成佛,他是示现了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亲近很多佛,然后才降生到净饭王宫,因行做了甚么,过去生中怎样行菩萨道,怎样救济众生,或做过鹿王、象王等,由因至果全部都有示现。他观察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众生,要现佛身才能教化,于是他就示现来这个娑婆世界,在菩提树下成道,来教化众生。

观音菩萨也一样,如果有一种人,“应以佛身得度”,他是要佛身教他,他才欢喜,他才接受的,观音菩萨就要现佛身来为他说法。

“度”有度脱、度过、度到这三种层次,如畜生能脱离畜生身,就是度脱,凡夫脱离凡夫身,转凡成圣就度脱了凡夫。我们有烦恼,烦恼就像河一样,如果我们能断除烦恼,就度过了烦恼河。度过烦恼河之后,还要修习无量无边的功德,渐渐进步,如五百由旬到宝所,度过了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就能到达宝所了,到达成佛的境地,这就是度到,是最圆满的。

观音菩萨是不是现佛身就教众生成佛之法,现辟支佛身就说十二因缘法,现声闻身就说四谛法,现梵王身就说梵法,现甚么身就说甚么法呢?如果这样推想是有问题的。

我们要知道《法华经》的宗旨是开权显实,如果现辟支佛身就教他成辟支佛,现阿罗汉身就教他成阿罗汉,这与开权显实是没关系的,就失了《法华经》的宗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先救苦救难同他结缘,同他做朋友,或用甚么方法帮助他,可能会是现甚么身就先说甚么法,但到最后,必定会开权显实,必定会告诉他,一切的世间法,三乘法都是不究竟的,只有一乘是究竟的,最终一定引导他信一乘,引导他发菩提心,引导他走上一乘菩萨道,然后才达到现身说法的最终目的,否则就达不到普门示现这种功能,也达不到导归真实目的。

菩萨教化众生与佛教化众生的对象是不同的,依《法华经》来讲,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是因为他以前教化过的曾发过一乘心的弟子,堕在六道中,佛不忍心他们堕落,就来引导他们出火宅。

佛本来是功德圆满了,可以不教化众生,他教化众生是责任的问题,是出于慈悲心;而菩萨一定要教化众生才会进步,不教化众生,他的福德智慧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圆满,就不能成佛,所以菩萨时时刻刻都要增长他的福德智慧。因此菩萨教化的对象和范围就更加广大。

佛为何要我们常念观音菩萨?如果教人常念释迦佛岂不是更好?这有两个理由;第一,观音菩萨与我们这世界的众生有缘;第二,释迦佛教我们专一其心念观音菩萨,令我们更加容易修定,心就不散乱了。观音菩萨是以大慈大悲出名,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慈悲心太小了,太狭窄了,所以我们要学观音菩萨大慈大悲。∵

本来念哪一位佛菩萨都是一样的,但因某种理由,某种因缘,某个时间,有某些众生会特别喜欢念某一位佛菩萨。在这个时候,佛教我们念观音菩萨,总是有理由的。我们现在是很幸福的,有本师释迦佛(一乘佛宝)来引导我们,有这些大菩萨(一乘僧宝)来教导我们,让我们遇到《法华经》(一乘法宝),我们要永远不离一乘三宝,永远皈依一乘三宝。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辟支佛”以前讲遇,译作独觉和缘觉。多数的辟支佛出现在无佛出世的年代,但迦叶***则是例外,他有独觉根性,而出于释迦佛时代。佛是主张僧团几百人几千人共住的,共住有个好处,如果自己犯了过失,也有人指出,如果一个人住,做错了也没人知。如果大众共住,学会大家和谐相处,既不妨碍别人,也能帮助别人,可以互相教育,互相指正,互相督促,互相影响,互相进步,看见别人精进,自己懒惰就不好意思,很多人监督自己修行,就容易进步了。

迦叶***经常自己一个人住,但他不会懒惰。辟支佛是不喜欢说法的,他们不要弟子,自己单独修行,即使没佛出世,他们也会觉悟。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观四时的变迁,就能觉悟到因缘所生法,所以也叫独觉,他们不是今世才修行的。

中国的禅宗喜欢讲顿悟,即身成佛,其实不是越利根性的越快觉悟,成辟支佛,少则要修六十小劫,多则要修一百小;成阿罗汉,少则要修四十小劫,多则要修六十劫;成权教佛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成实教一乘佛更要修无量无边阿僧祗劫。这就说明,越是利根,所修的时间就越长,果也越大。所以一定要有时间性,不可以讲顿悟,不可以讲即身成佛,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修习。如做饭,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饭才会做好,如果差一分钟时间,饭也是煮不熟的。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声闻”是闻佛教声,依佛教声来修行而得觉悟。如释迦佛时代,那些声闻弟子都是因为听佛说法而信受,依着佛所教的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去修行。声闻是一种很听话的乖学生,老师怎样教,他就怎样做。他们依着佛所教的去修行,就有结果了,就能成为阿罗汉。

声闻和辟支佛合起来叫二乘,大乘经出现后,就把声闻缘觉叫做小乘。佛、辟支佛、声闻是四圣中的三圣。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这一大段是讲现天人身来说法。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合共二十八天。这里只举出了七种,无色界没有讲,因为无色界只讲求入定,那些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那些隐逸的天人,好像同人间没有关系,所以就没讲,观音菩萨也不会去为他们说法,他们也不想听法,所以佛说这些长寿天是八难之一,他们没机会听闻佛法。在长寿天里几万大劫,他们既不行菩萨道,也不修功德,浪费了时间。色界天中梵天王以上的天,观音菩萨也是没现身去说法,色界天只讲了梵天,只讲了初禅。二禅以上都没讲,因为二禅只享受定乐,受用定乐的果报,他们是不想闻佛法的。

在佛教的立场来讲,天是凡夫,起码要修到声闻的初果才称为圣人,未断烦恼就是凡夫。梵天虽然是凡夫,但他们也修了很多功德,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他们所修的四无量心与菩萨修的四无量心的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的对象是一四天下的众生,即一个小天下的地方,因为一个小天下也有很多众生,所以也叫无量,他们所修四无量心的目的是成为梵天;而菩萨修的四无量心的对象,是无量世界的无量众生,修四无量心的目的是为了成佛;所以两者的动机不同,程度是不同的。∵

梵天的性质与上帝差不多,同道教、天主教、回教等崇拜的对象差不多,都是自高自大,贡高我慢的。梵天认为世界是他创造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和山河大地都是他创造的,明知不是自己创造的,偏要认为是自己创造的,自认是众生之父,是天父,习惯了就认假为真。

教化梵王就要教他除骄慢心,有的梵王也有善根,是一乘菩萨退堕成为梵王的,所以观音菩萨为适应他的根机,就现梵王身来教化他,同他聊天,慢慢引导他发一乘心。

“帝释”是天帝,名释提桓因,他是忉利天的天主,与道家所讲的玉皇大帝差不多,他的性格是喜欢人行善,不喜欢人作恶,他很关心人类。忉利天又译作三十三天,这不是三十三层,而是三十三个宫殿,中间是天帝释提桓因所居,东南西北各有八个宫殿,四八三十二个,加上中间一个,合共三十三个。

释迦佛在世时,梵天王和帝释天王时常都来听佛说法。当初佛一成道,看见众生的根机钝,“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而自己所证的法是那么高深,不知从何教起,就想不如入涅盘算了。正在这时候,梵天王就来请佛说法,佛就想,众生不能接受一乘,我可以用方便力,先讲小乘法,先讲四谛法。所以梵天王的功劳也很大,如果不是他及时来请法,佛可能不说法了。方便品的经文是这样述,但佛出现于世来教化众生,没理由不说法的。

欲界天最低层的是四王天,四王天对上是忉利天,再对上还有夜摩天、兜率天,观音菩萨也可能会去现身说法的,不过就简略了没有讲,只讲自在天和大自在天。∵

欲界第五天是“自在天”,又叫化乐天,这些天人的享受是变化出来的,想享受甚么就变化出其么。

欲界第六天是“大在自天”,是他化自在天,不需要自己想,自自然然就有东西变化出来让他享受,比自在天更加自在一点。

“天大将军”是帝释天统领的将军。将军是要领导军队打仗的,天上本来都是享乐的,没有战争,但阿修罗住在天的边界,他们妒忌心、争斗心、疑心很重,时常怀疑天将会打他们,所以先发制人去打忉利天,帝释天王只好派天大将军率领天兵去追赶阿修罗,把他们赶到大海,不准他们住在天的边界。所以阿修罗译作非天,即似天非天,有天之福而没天之德。他们本来住在天的边界也是有很好的享受,即是有天福,但因为疑心重,争斗心重,就没有天之德。

天的德行是光明为善,如帝释天等是有善良的心,而阿修罗的性格是很暴戾的,很凶恶的,就没天之德,在人间,我们也把那些喜欢斗争的人称为阿修罗。

“应以执金刚神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身而为说法。”这一句在旧本中是放在后面天龙八部众之下,但执金刚神是属于天,所以远老法师把这句放在天类这里,而天龙八部众是属于畜类。

“执金刚神”像,我们在寺院中常见到,他是拿着金刚宝杵,我们一般人叫他韦驮菩萨,或叫他为护法神。在佛经里,本来是没有韦驮这名字,后来考查到,执金刚神是护法神,也是四王天的部属,是一种天行夜叉。他是大力士,他拿着那支金刚宝杵是很重的,甚么鬼神都不敢来冒犯他。他发愿护持佛法,据说释迦佛从出世开始到入涅盘,都有这位执金刚神保护着。

有的佛经说,有一位转轮圣王,生了一千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发菩提心,发愿要成佛,但不知谁先成佛,于是他们就抽签,结果是拘留孙佛第一位成佛,释迦佛是第四个成佛,最后成佛的是楼至佛。转轮圣王的千子,就是贤劫中的千佛。另外有位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发愿说:“我以后要做梵天王,在千佛出世的时候,我都要去请佛说法。”另一个儿子发愿说:“我在千佛出世的时候,做执金刚神,专门保护佛,护持佛法。”可见执金刚神是这两兄的其中一个。

“毗沙门”是北方多闻天王,是四大天王其中的一位。这里为何不讲南方增长天王、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只讲北方多闻天王呢?因为他是最多闻佛法,亲近佛也最多,而且是保护佛法的,所以就举出他来做代表。***、日本有很多人是供奉多闻天王的。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从这里开始讲现人身了,经文只举出五类人做代表,其实观音菩萨现人身是不止五种的。

既然讲“小王”,当然有大王,大王是转轮圣王,不过这里也简略不讲了。在印度的大王与小王,就像中国的天子与诸候差不多。小王也是领导者,因为教化众生,以领导者的身份,力量会大些。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贤。小人之德如草,君子之德如风;风吹草,草必定是垂下的。有领导能力的人,有影响力的人,他信了佛,他受持了《法华经》,下面的人,那些民众,或者他的部属,都会跟着他信佛,这对弘扬一乘,是有一定作用的。当有需要现小王身去说法时,观音菩萨就现小王身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在印度,被称为“长者”的,并不只是年耆(年纪老),而且还要姓贵(种姓高贵)、位高(地位要高)、大富、威猛、智深、行净(德行好)、礼备(礼仪周周,很有礼猊)、上叹(他的上司、长辈或地位比他高的人会赞叹他)、下归(他的部下会归服他),具有这十种资格的人才叫长者。

长者和居士本来是同一类人,年轻时称为居士,年老时称为长者。不过在中国,隐居之士也叫居士,或者信佛的在家人,无论男女老少,大家也称他为居士,意谓居家学佛之士。

以印度的“长者、居士”的德行来讲,现代人就很难做得到了,所以有些佛教徒,如果你称他为居士他会说不敢当,可能就是这个理由。居士原来的定义,有这么多条件,按理是不敢自认的。

另外居士还有四个条件:要不求名利,清心寡欲,疏财仗义,以道自娱。长者的十德很难做到,居士的四个条件也不算太容易。我们一心学佛,不须求名求利,应该清心寡欲,无贪无嗔,行菩萨道要自利利他,普通世俗人也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人是很应该的,做得到就要做,佛法讲布施,也不是很难做得到,尽自己的力去帮助人也是布施。法喜充满也即是以道自娱,在佛法里得到欢喜,得到快乐,不是以看电视为乐,不是以打牌乐,不是以逛街看戏为乐。我们诵经、礼佛、静坐,有所领悟,研究出一个道理,或者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与佛法很相应,心里欢喜,就是以道自娱。

这四个条件都是学佛之人应该不难做到,自己可以要求自己做到,不是求人。我很希望各位居士都能做到这四个条件,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到,我是出家人更加应该做到,出家人如果做不到,就连居士也不如了。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宰官也是有领导能力的,对一般人有影响力。古时的宰相、将军、元帅、太守等大官,就是宰官,不是宰相才是宰官,等于现今的部长、司长、署长、科长等,所有***部门的高官,都可称为宰官。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印度有四姓阶级,最尊贵的是婆罗门,汉译净裔,他们是讲求生梵天的,都是贡高我慢,连刹帝利这些王族都要听他们的话,他们是专门帮人祈祷的,如果你有甚么事要祈祷,梵王是不接受的,要婆罗门才可同梵天王沟通,所以一般人都要求婆罗门,由于自恃势,放纵贪欲,渐渐就变成很腐败了,到释迦佛时代,有很多沙门团都起来反对婆罗门,佛教的出现,就革了婆罗门的命。以佛教立场来讲,他们是外道,不过只要他们宿世有善根,观音菩萨同他们有缘,就会现婆罗门身来同他们说法,告诉他们梵天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不是究竟的,福尽还是会堕落,只有一乘才是究竟圆满的,慢慢引导他们回入一乘。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男女二众,佛教徒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出这四众。

“比丘”是男性出家人,“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比丘译成中文,有三种含义:乞士、怖魔、破恶。出了家,俗家的所有东西都不要了,出家的意思是奉,是牺牲,是放弃,辞亲割爱,父母兄弟姐妹都舍离,金银财帛都舍弃。一切出俗的享受都舍弃。千万不要说等我存钱了才出家,这不是出家。真正出家是有钱财都要放弃,释迦佛出家没带一样东西,后来父王叫五个大臣送很多东西给他,要侍候他,跟随他,他全部不要,出家是把自己的身心奉一切众生。

佛世时的出家人是托乞食的,上乞诸佛之法来滋养慧命,下乞众生之食来滋养色身;所以叫乞士,不是乞丐。出家人乞众生的饮食,是志在同众生作福田,志在给机会众生种福,同民间接触,民间有甚么问题不明白,比丘可以教导他,负起教导社会的责任。比丘受众生供养的饮食,不但同众生种福,而且可以滋养色身,才可以上乞诸佛之法,才有命来修行、证道,主要是为修行而乞,为证悟而乞,不是为贪食而乞,所以不管好不好吃,也不管味道如何,随随便便但求能支持生命来修行就算了。

在佛经里说:那些夜叉,毗沙门等,当他们知道某地有人出家,就会一直高声唱,赞扬某地某人出家修行,他要解脱生死,要超出三界。一直唱到魔王天也知道,魔王听见就会很惊慌,因为他认为在三界中轮回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如果有人出家,超出了三界,他就少了一个魔子魔孙了,所以比丘也叫做怖魔。

我猜想:现在的人出家,魔王不会惊慌,因为现在的人出家多是不讲了生死,出三界的。出家是件大事,古人说:“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不是剃了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就算出家的。

破恶,是破贪嗔痴等烦恼恶,出家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具足了乞士、怖魔、破恶、才叫“比丘”。“比丘尼”也同比丘一样,“尼”字是女性的意思,是女比丘。总之,男女比丘都应该具足这三层意思,一定要上乞诸佛之法,要修行,要戒除贪嗔痴,要增长戒定慧。虽然现在中国的出家人,风俗所限不需外出化食,但是日常生活也要尽量简单,起码做到少欲知足才可算体会了这个意思。

“优婆塞、优婆夷”,译作清信男、清信女;又译作近事男、近事女。清信是表示信佛、信法、信僧、信戒的心很清净,很纯洁,叫清信士。近事的意思是讲,我们既然是在家学佛,就要时常亲近三宝,事奉三宝,福慧才能增长,如果你认为:我何必要亲近三宝啊,我这么聪明,还超胜过很多出家人。如果你这样想,就是贡高我慢,就不能进步,而且失了自己的本份。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这里是讲现主妇身,如果分开来读,是读“长者妇、居士妇、宰官妇、婆罗门妇”。即是对他们的夫人(太太)说法。婆罗门不一定是出家人,虽然他同人祈祷,是神职人员,但婆罗门有在家和出家,在家的有些是有妻子的,出家的婆罗门就称为梵志。

主妇对家庭很有影响力,主妇德行好,她们的子女会受到良好的育,如果主妇德行不好,子女也教不好。何东夫人几十年前就已经办女子义学,即现在东莲觉苑的宝觉学校。以前穷人难得有机会读书。何东夫人办义学***收容女孩子读书,正是因为她觉得家庭主妇的责任很重要,如果主妇没有知识,又没有德行,教不出好儿女,对社会也不好,儿童是未来主人翁,所以要想教好儿童,妈妈的责任是很重要的;何东夫人有见及此,才不惜巨资,不辞劳苦,决心兴办女子教育。∵

观音菩萨也很注重妇女,因为妇女对家庭的影响很大,间接影响到全人类社会,所以就现妇女身来教化妇女。在中国有很多故事是讲观音菩萨现妇女身,如现卖鱼女等。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这里讲音菩萨能现二童身。他不一定是现一个童男,一个童女,两个儿童身;而是能现这两类身,有时说不定会现很多童男、童女。

为何要现童男童女身呢?这也有原因的,因为凡是儿童必定是很天真、纯洁、诚实、慈和,多数是很有爱心的。如外国的小朋友对动物,对雀鸟非常爱护,这一点中国的小朋友就比不上,这跟社会风气有关。说谎、暴燥的的小孩也有,但这些是不大正常的。整体来说儿童流露出来的表情都特别天真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从不掩饰,而且性格是很勇敢。有一类人是需要童男童女身才能感化,所以观音菩萨有时会现童男、童女身来教化他们。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天”和“龙”是两种不同的众生,天的定义和性格上面刚刚讲过;龙是属畜类;“夜叉”前面也讲过;“乾闼婆”是寻香神,是帝释天的音乐神,专奏世俗的音乐;“阿修罗”前面也讲过;“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它的翅膀是很大的,传说一张开翅膀有三百六十万里那样大,专同龙作对,专吃龙子,后来皈依佛,不再杀生;“紧那罗”也是帝释天的音乐神,专门奏法乐。“摩?罗伽”是大蟒蛇神。以上是八部众,观音菩萨观察到某些众生需要这些身形去教化,也会现这些身形去教化这些众生。

下面我再次讲清楚鬼、神、天的作用:天之中,梵天是高级天,四王天是低级天,天是高级的神,天的定义是光明为善。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等是界乎鬼与神之间的众生,鬼是低级的神,是依赖人而生活的,尤其是饿鬼。神的定义,神的性格是喜欢主宰人,支配人。佛、菩萨、阿罗汉这些圣者、绝对不是鬼、神、天。鬼。神。天不是四圣,只不过是凡夫,佛教徒不须要怕鬼神,天也不用怕,我们只须依佛的教化去修行就可以了。

“人非人”是两种众生,人是指人类,小王、长者、宰官等都是人;“非人”就不是人,也不是天,是人以外的众生。

如果有的众生需要这些身形的众生才能化他,观音菩萨马上就会现这些身来教化他。

以上讲的三十三应,只是略举,应该是有无量应的。既然各种身份观音菩萨都可以现,即表示了甚么身份都可以流通《法华经》;甚么身份都可以讲《法华经》,不会是你有资格讲,他就没有资格讲。流通《法华经》是人人都有责,凡佛弟子都有责,观音菩萨现种种身,连畜生身都现,为何你不可以流通《法华经》呢?所以人人都应当流通《法华经》。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这个“皆”字代表了无论那一种身形都现,也代表了无论甚么时间,甚么地点都可以现身。上面列举了现三十三种身,其实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是不止三十三种的,如天有种种的天,人有种种的人,王有种种的王,宰官也有种种的宰官,婆罗门也有种种的婆罗门,是可以现无量的身,不过归纳起来有现天身、人身、神身、鬼身、畜生身,其实牛、马、羊、老虎等身也可以现的,这些都是观音菩萨为教化众生的方便之力,也即是威神之力,功德之力。但我们不可以见到一只牛,就说这只牛就是观音菩萨,见到一位主妇为人说法,就说这位主妇是观音菩萨。我们应当知道,这是观音菩萨的方便之力,威神之力。

如果你认为,既然观音菩萨现鬼神身来说法,那我拜鬼神就即是拜观音菩萨了,何妨拜鬼拜神呢?你这样想也是不对的,你须知道,这是观音菩萨的威神之力,方便之力而已。难道你拜牛拜?拜畜生就是拜观音菩萨吗?如果你把拜鬼、神、天当作拜观音菩萨,无形之中就把观音菩萨的地位资格贬低了。每个佛教徒都要搞清楚这一点,否则就连自己失了佛教徒的身份都不知道。∵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这是劝修供养。前面讲了观音菩萨功德很大,寻声救苦,又现种种身来教化众生,所以佛劝大家要供养观世音菩萨。

佛对无尽意菩萨说:无尽意啊,这位观世音菩萨,成就了如上所说的种种功德,现种种身形到各个世界游行教化众生,令众生脱离苦难,所以你们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种种形”即种种身,“国土”即世界,“游”不是游玩,不是游览,而是游行教化。只要众生有根机,观音菩萨就应他的机缘而现适合他的某种身来教化他,这就是“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样,只要有机缘,观音菩萨就现身了。

现身游诸国土是为了“度脱众生”,最浅的度是度脱,前面讲过还有度过、度到。观音菩萨能度脱众生的苦难,教众生度过烦恼河,度到涅盘的境地。

度之中有浅深不同的层级,最彻底的度是要度到一乘的佛果,这就是最究竟了。度你行一乘的那条路,令你回入一乘菩萨那条轨道,好像火箭射了太空船上太空,合轨道了,就不会走错路,它就一直前进。能度你入一乘,在一乘菩萨道上,“智深志固”(智慧很深志愿很坚固),一乘信心很稳定,愿力很坚的时候,观音菩萨就可以放心了,如果未度到,观音菩萨会随时引导你,令你回入一乘轨道。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中的众生是最苦的,观音菩萨就度他们脱三途苦。人、天、阿修罗也是苦的,观萻萨萨能度他们入三乘,脱离六道之苦;但三乘之中,声闻缘觉未入一乘也是不究竟的,观音菩萨就引导他们回入一乘道,这才算是“度脱众生”。观音菩萨度脱众生的目的和志愿都是很高级的,所以这个度脱不是浅的度,而是深的度,但当众生的根机未成熟时,浅的度也需要。

观音菩萨度脱我们,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大,所以佛对无尽意菩萨等法会上的大众说,也是对我们后世的弟子说;“所以你们,应当一心供养观音菩萨。”

有的人烧支香,叩个头,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如何如何;这就是供养观音菩萨了吗?不是这样简单的。观音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这么大,我们要报恩。怎样报呢?就要一心供养观音菩萨,表示我们的感恩之心。

佛世时,是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来供养佛和比丘僧。佛经里说:“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为第一。”怎样才是法供养呢?别以为只有讲经才是法无养,其实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施他,这些都是法供养。三业恭敬也可算是法供养,为尊敬法而身礼拜,口赞叹,意恭敬,观音菩萨以法教众生,为法做种种工作,我们恭敬观音菩萨,即是恭敬法,我们明白这点道理而行三业恭敬,也是一种法供养。

佛希望我们发一乘心,成一乘佛果,我们随顺佛意,就是法供养。佛也希望我们尊敬法,尊敬一乘三宝,教我们供养观音菩萨,我们听佛的话,就是法供养。不要以为自己不会讲经,就不能法供养,其实你拿几块钱出来印经,财供养已经转为法供养了;你的心明白法的道理,为法而工作,都是法供养。很多会友来服务,花了很多精神、时间和体力,他为甚么来服务?是为了法,为了护持这个法会,为令这个法会的一切事务进行得顺利,如做饭、洗菜、买东西、洗碗等工作都是为了法而做,这也可以称为法供养。你明白这个道理,法供养并不难做,人人都可以修法供养。现在佛要我们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心”是很专心,很诚恳,很恭敬。

旧本把“施无畏”那一段放在这里劝供养之后,远老法师把那一段放在上面讲观音菩萨种种功德那里,因为上文一直是讲观音菩萨的功德,所以放在上面比较合适。现在这里是劝供养,无尽意菩萨接着起来供养,这样文气才连贯,才畅顺。如果在最后讲供养时突然加上一段赞观音菩萨施无畏的文字,就变成隔断了,文气就不顺。所以我们不要批评远老法师改经,其实他改得非常好。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这段讲无尽意菩萨,依佛的教导来修供养。他是普门品的发起者,佛教他和大众供养观音菩萨,他就即刻响应,马上行动。他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就听您的话,现在就供养观音菩萨。他立即解下戴在颈上的价值百千两金的镶有很多宝珠璎珞的项链,奉上给观音菩萨,作为供养观音菩萨的礼物,并且对观音菩萨说:仁者,我是以恭敬法的心来供养您,请您接受这条珍宝璎珞造的项链啦。

无尽意菩萨不是出家菩萨,是在家菩萨,他可以打扮得很雍容华贵,很漂亮。大家不要以为学佛就一定要穿得朴素,其实是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无尽意菩萨全身都是宝,他在颈上除下一串“众宝珠璎珞”的项链,是很贵重的,价值百千两金(是用很多宝珠、真珠、钻石、玛瑙、红宝石、蓝宝石串成的珠花),用来供养观音菩萨。

“与”是赠与的意思,是用来赠送给观音菩萨,这叫“与之”。送的时候,不是一言不发递上去就算,而是很恭敬地对观音菩萨说:“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仁者”是慈悲、仁慈的人,这里是称呼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圣者,“仁”字可代表慈悲,称观音菩萨为仁者,他是当之无愧的。在佛经上大多数菩萨与菩萨之间的称呼都是习惯称仁者。我们中国很奇怪,老师写信给学生,师父写信给徒弟,多数会客气地写仁者,我的师父写信给我,也称“慧莹仁者”。∵

在这里你会觉得奇怪,价值百千两金的众宝璎珞是物质,应该讲财施才对,为何无尽意菩萨说:“法施珍宝璎珞”?

我们要知道,无尽意菩萨是为法而布施,财施就可转为法施,另外,这些菩萨都是通达缘起性空,一切法因缘所起,是无自性的,当体即空,宝珠即非宝珠,是名宝珠,璎珞即非璎珞,是名璎珞,供养即非供养,是名供养,没有能施的我,也没有受布施的人,中间也没有所施之物,这就叫如法,如法即合理。

宝珠璎珞供养,这些是事相,如果讲理,一切法皆空,宝珠是因缘所生,供养也是因缘所生,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无实性,无自性,如能通达这个道理,就能三轮体空。如果总想着我布施了很多东西,我布施的东西价值很高,他接受了我很多东西,我布施的东西价值很高,他接受了我很多东西,不感激我,连一点好处也没有回报我,这就不是三轮体空了,就会变成处处执着,处处障碍。

我们佛教徒,修布施就要三轮体空,这才如法,才合供养的意思。你们送果仪给我,我都是捐给医院或佛学院,我也没有甚么好处给你们,我也忘记谁给了多少。∵

无尽意菩萨一方面做到三轮体空,一方面是为敬法而修布施。供养与布施是差不多的,不过对象不同,运用的词语有小小不同,如捐款去救济,多数是讲布施,如果是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多数是讲供养,其实都是一种舍(把自己所有的东西舍了出去)。布施与供养,本是同义词,但是要懂得适当地运用。

无尽意菩萨的供养,也不单单是为自己,因为佛吩咐“汝等”,即是叫法会大众,你们都应当修供养。无尽意菩萨出来供养,表示他代表了一切众生来供养观音菩萨,同时他把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所以他这种做法,可以叫法施,财施可转为法施。在法华会上,为尊敬一乘菩萨,为尊敬一乘法而供养,就可以叫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当时无尽意菩萨恭恭敬敬送上去,观音菩萨不肯接受。按照佛教的规矩,别人布施,佛和比丘僧都是接受的,不过接后,会转供养给有需要的人,例如我已经有三件衣了,你再送一件给我,我就多了一件,就要送给那些不足三衣的人。我一只就了,你再送来一只,我必把它送给别人。如果不接受施者的供养,令他的供养不成功,不能成就他的供养心,令他不畅快,这也是不好的。佛教主张:功德要随喜,如果他恭恭敬敬,一心一意来供养,是应当接受的,宁愿接受后再拿去供养其他人。

也许你会反问我:“有时有人送东西给你,你又不肯收?”这个问题,我有个想法,本来我可以接受,帮你转供养给其他人,但我又觉得很麻烦,很伤脑筋,不知拿来送给谁?反正自己用不着,不如你不要送,你买东西也是要花钱,我不是叫你不修供养,可以留待有需要,有必要的时候用。我时常叫大家不要送果仪,我是想打破一种习惯,因为有很多人,一入佛们,其它事不学,第一件事就学会送果仪,意思好像觉得,除非不见法师,一见法师就一定要送果仪。难道法师很贪心的吗?很喜欢人送果仪吗?这就形成一种不好的观念,我很想打破这种习惯和观念,所以常常叫大家不要送。不过我劝也劝不来。有的人习惯了,硬要送来,我只好帮他拿去做善事。

这里的经文也是说观音菩萨不肯接受,无尽意菩萨再一次求他接受。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无尽意菩萨再次对观音菩萨说:“仁者啊,您怜愍生们,慈悲接受吧。

无尽意菩萨那串璎珞是在自己的颈上解下来的,为何他不是讲怜愍我,而是讲怜愍“我等”呢?因为佛叫你们供养观音菩萨,无尽意菩萨的立心也是代表大众供养的,而大众看着无尽意菩萨出来供养,大众心里面都有一念的随喜之心,大众的心都是希望无尽意菩萨供养,希望观音菩萨接受他供养,因此无尽意菩萨就讲“我等”,就是说您接受了些供养,我们就欢喜了,您成就了我们的供养功德,法会大众,天龙八部所有的大众,都希望您接受,如果您接受了,也即是成就了大众的随喜功德。

佛教是很重视随喜功德的,不是一定要拿东西来供养才有功德,只要有人在这里供养,你能生一念随喜心,觉得他这样发心布施真是好极了,为他欢喜,那么你已经有了随喜功德了,不是那个供养的人分了一份功德给你,而是你得到随喜功德,随喜功德一样很大。看见别人布施,你千万不要认为:他是为了出风头,为了沽名钓誉,他拿这么多东西来供养,我又没有,他一定会看不起我了。如果你作此想法,就有罪过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妒忌,徒增罪过。

观音菩萨当时为何不马上接受呢?因为当时佛叫大众供养观音菩萨,无尽意菩萨是受了佛命去供养的,但观音菩萨未曾受到佛命去接受。虽然佛是叫大众供养观音菩萨,内中含意那是叫观音菩萨接受,但佛未有明白地叫观音菩接受。观菩菩萨可能认为,既然无尽意菩萨是受命供养,我也要等受命之后才接受。这就好像有人送东西给小孩子,妈妈说:“拿着吧,快说谢谢。”他就敢要了。当时观音菩萨也是一样,不肯接受,于是佛就开口了。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这些是人。人以外的是天龙八部,用“人非人等”就包括所有大众。

这时释迦佛对观音菩萨说:您应当怜愍这位无尽意菩萨,以及法会上的四众和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大众都很希望您接受这串璎珞,大众都有随喜心,如果您不接受,就不能成就别人的供养功德,也不能成就别人的随喜功德,这就不好了,您还是接受吧。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佛一开口,观音菩萨就立即接受了,观音菩萨只是心领,不是自己要,接受之后,就把璎珞分成两份,一份奉给释迦牟尼佛,一份奉给多宝佛塔。

“奉”是供养的意思,“一分奉多宝佛塔”,就是把一分璎珞摆在多宝佛塔里面。从前面见宝塔品中,我们知道释迦佛是进入宝塔中坐,到这一品还在宝塔中,所以奉献给释迦佛的那份璎珞,也是摆在宝塔中。释迦佛和多宝佛要璎珞也是没用的,只不过弟子发心供养,就收下来,成就弟子的供养心。

我们来拜佛,拿很多东西供养佛,这些东西佛是用不着的,佛有无量无边功德,不须受用我们世间这些粗物,我们拿东西拜佛,只不过是表示我们的一点敬意,对佛是没甚么用的,法供养就有用,因为佛希望我们流通《法华经》,佛希望我们行一乘菩萨道,我们能这样做,比拿很多东西拜佛要好得多。

无尽意菩萨奉上的“宝珠”,约道理来讲,这个“宝”是功德宝,指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表示观音菩萨是受而不受,不受而受,表面上是受了无尽意菩萨那串宝珠,但又用来供养释迦佛和多宝佛,即是受而不受,不受之中也是受了,受了也是没受。这就合乎缘起性空的道理,一切法是因缘所起,本来是无实性无自性的,受是缘起不受是性空。因为性空故,可以随缘而起;因为缘起故,一切法性空。缘起与性空是可以圆融无碍的。受而不受,不受而受,也是圆融无碍的。这“宝珠璎珞”的事相,看似很简单,其实已显甚深的道理。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十方世界,见有持说法华经者,应作观世音菩萨想。”∵

这是总结,前面无尽意菩萨问佛,观音菩萨怎样游行教化十方世界?现在佛总结回答:无尽意啊,我已经全告诉你了,观音菩萨就是有如上所说的这些自在神通之力,因此他能在十方世界游行教化众生。

观音菩萨救种种苦难,现种种身说法,这种就是自在之力,威神之力,智慧之力,福德之力,如果没有就不得自在。一个有力的人,拿一百斤都轻而易举,而无力的人,拿四两都觉得重,所以有力与无力是相差很远的。

在这个小小的妙华佛学会工作,我无力就觉得很辛苦,有很多人来帮忙,我也觉得很辛苦。如果我有力,就会轻而易举,不觉辛苦了。

观音菩萨教他无量无边的众生,救拔无量无边众生苦,他是很自在,很如意,很安乐的,一点也不辛苦,不像我这个没力没本事的人那样,做少少的事情都做不来。

方便品这样赞佛:“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昩,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这些是讲佛的功德力,功德是有力的。这里赞观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说明观音菩萨的力与佛力是差不多的。这些实教大菩萨的功德力,是自在神通之力。所以我们恭敬观音菩萨,供养观音菩萨,赞叹观音菩萨。信仰观音菩萨,即是皈依一乘僧宝。观音菩萨、妙音菩萨、药王菩萨、文殊菩萨等,都是一乘不退转的大菩萨,我们明白菩萨的大功德、大恩德,信赖菩萨的教导,就是皈依一乘僧宝。

一乘僧宝,也是依着一乘佛宝而成立的,我们知道一乘僧宝,也要皈依一乘佛宝,释迦佛和十方诸佛是一乘佛宝。《法华经》是教我们发一乘菩提心,我们受持《法华经》,就是皈依一乘法宝,我们知道这些大菩萨都有如是自在神力,不只是观音菩萨才有。

现在因无尽意菩萨问起,佛也赞叹了,这就显示了一乘菩萨的功德,显示了一乘菩萨僧宝是值得我们皈依的,所以我们不是随便皈依三宝就算了。我们以前未认识《法华经》,就要皈依一乘三宝。

当时佛在世时,大家尊重阿罗汉是僧宝,而那些阿罗汉看释迦佛,以及社会大众看释迦佛,都以为释迦佛是创觉者,首先成阿罗汉,所以佛就比其他阿罗汉超胜一些,他们都把佛看成是一位老比丘;后来佛讲到大乘法,他们才知道佛有这么大的功德,最后佛说《去华经》,他们才知道一乘佛宝有无量无边功德,寿命也是无量无边的,一切都是无量,行菩萨道也讲无量无边。

这里讲观音菩萨是一乘僧宝,皈依一乘僧宝,皈依一乘僧宝,当然是离不开一乘佛宝,也离不开一乘法宝,佛是依法修行而成道,僧是依佛依法而得到进步,所以三宝是相依相成的。我们明白观音菩萨有这么大的自在神力,我们就皈依一乘僧宝,也等于皈依了一乘佛宝和一乘法宝,尤其是读了《法华经》,更要无论甚么时候都皈依一乘三宝。

“见有持说法华经者,应作观世音菩萨想。”∵

这一句是远老法师加上去作总结,意思是叫我们修一个正确的观念。上面既然讲观音菩萨可以现种种身去教化众生,换言之,就是甚么身份都可以流通《法华经》,甚么身份都可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既然是甚么身份都可以,但我们不知哪个是观音菩萨示现的,现在你受持读诵《法华经》,你在流通《法华经》,说不定你就是观音菩萨示现的,如果你是,我当你不是,就有过失了。他受持《法华经》,也可能是观音菩萨示现的,这样你恭敬我,我也恭敬你,你尊重我,我尊重你,这多好啊!这总比你嗔恨我,我嗔恨你,你我,我你要好得多。

也许你会这样想:当我,当你是观音菩萨示现,这太过份了吧?是否想像太高呢?这不是远老法师逼我们这样想,在上面几品已经讲过,对受持流通经典的人,我们都应当恭敬尊重,如分别功德品讲:“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这个流通经典的人,做流通工作的人,你就要想像他已经去到菩提场,在菩提树下坐,很快就要成佛了。这个流通经典的人,坐过的地方,站过的地方,走过的地方,都应在那里起塔纪念他,供养他,恭敬他,并且把这个塔当作佛塔那样,一切天人都应当供养他。

远老法师根据上来这个意思,所以加上这句来做结尾,令我们修习一种人人都是菩萨的观想,这种也可以叫做慈悲观,欢喜观,对大家都有好处,可以增长福,非常有利益。

旧本还有很多偈颂,而这些偈颂本来就不是罗什法师译的,是后人加上去的,其中有一些句子写得并不好,如:“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如果变成池的话,不烧死也会淹死啊。又如“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在须弥山被人推下来,你立刻念观音菩萨,就不会往跌,就好像太阳在虚空中停留,但半天吊也是很恐怖的,也是不得安乐的。还有几句是最不好的:“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那些咒的人用毒咒毒药来咒人害人,如果诅咒的人念观音菩萨名号,就能把那些毒咒、毒药还给念咒的人,让他害人终害己。这就失了慈悲心,是不合佛法的,佛教的慈悲心是不讲报复,不主张以怨报怨的。

这些偈颂不知是从哪里来的,虽然不是绝对不好,其中也有些句子写得很好,但对《法华经》没甚么作用,反正都不是罗什法师的原译,所以远老法师干脆把它删除,加上“作观世音菩萨想”一句作总结。远老法师修改的每一句都是有道理的(大家如要详细了解远老法师修改的原因,请参阅慧莹法师主讲的《妙法莲华经纲要》)。

我希望大家看见受持《法华经》的人,都能生恭敬心,并把他想像成为观音菩萨。大家能互相恭敬,就能克服妒忌心,培养出慈悲心了,就能与观音菩萨相应了,我希望大家“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早日成佛道。

慧莹法师简介∵

慧莹法师是广顺德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俗名黄本真,成年后在香港教书。一九五九年秋,在***新竹印顺座下剃度。一九六八年春由远参老法师弟子黎法乘等在港开设妙宝经室(今之妙华佛学会),诚邀慧莹法师广宣佛法。法师从善如流,三十多年来弘扬般若及法华经等经论,迄今未曾间断,虽年事已高,目前仍讲席不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