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关于五会念佛的开示∵
2004年7月23日净空法师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开示
这位冯居士,从吉林来的,他问:“现在大陆流行五会念佛,念一句,画一道,这是净土法门吗?”
这个问题,我听说很多了。上一次,我到中国去访问,也遇到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
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非常慈悲地教导后世的弟子:怎样辨别法的邪正?这一点太重要了!这是佛的慈悲!
楞严会上佛说得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肉眼凡夫有什么能力辨别邪正呢?所以佛特别为我们开示。他讲了四点,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他讲的这个方法经典上有,经典上有,行!依教奉行。经典上没有,放在一边。我不会去理睬你,你好也好,不好也好,我是要遵守佛陀的教诲。
那末,这个方法,经上没有!净土经典不多,现在,祖师给我们指导“五经一论”,净土经典最少。理论、方法都要遵循“五经一论”。“五经一论”我们真的要学习呢!学习一部都行,都能成功,决定要依教奉行。你不能想用自己的方法,这个不可以,别人怎么讲法也不可以。“五经一论”最短的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只有244个字,你能一生依照这个去修行,肯定成就。最长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虽然最长,比起其他宗派的典籍少的太多了。“五经一论”合起来,订在一起,现在薄薄的一本。所以净宗容易在此地。我们要熟读!要熟读!真正要依教奉行!
所以,他这个是经中里头没有,没有这个说法!净宗念佛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讲的最清楚,最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念佛,那里要是念一句,画一道,你这个与“净念相继”违背了。“净”是心清净,你念一句画一道,心不清净。你看,要念,又要分别,又要执着,又打妄想。你这一句佛号里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很明显的吗?你怎么能得清净心呢?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所以你说念佛,念佛怎么个念法?佛没有具体教导我们,只讲原则,原理、原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原理、原则。“都摄六根”用我们现在最通俗的话,大家好懂的话,就是“放下万缘”。你要不能放下,今天喜欢这个,明天讨厌那个,这个不行。这个你的心不会清净啊!所以先要叫你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不但世间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教法门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我只修净土,其它法门我通通放下,很重要啊!《四弘誓愿》里面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我现在通通都放下了,这是不是违背了?不违背。要知道,这个不违背。我今天把世出世间法通通放下,我一心一意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到了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我再“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呢?那个时候,你有好的修学环境,有好的老师,诸佛是你的老师,菩萨是你的同学,自己又是无量寿。现在寿命很短啊!我要学太多东西,还没有学成功,寿命到了。这个样子啊!所以,《四弘誓愿》我常讲:我们现在只落实前头两年。“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断烦恼,你就要一心,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就搞一门,一门得清净心。这个在一般讲,就是一门能够得定,定能开慧。你学多了,就没有法子得定。
我从前,我们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教学生,学生只能学一样东西。你同时想学两样,他不教你,他不要你这个学生。我们都是私塾那个方法学出来的。就是学一门,一门要学好了,老师同意了。学好的标准是你上大座讲经,老师在最后一排,坐在那儿听。因为那个时候没有扩音器,他坐最后,他要听得见才行。你讲的话,他听不见,不行,你的音声不行。他在最后听,他听,你讲,讲得可以,他能点头了,没有讲错,不会害人,那么,这样才同意你可以再学一部经。一个人最多不可以超过三部。这是那个时候,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规矩。但是,每个同学学的经不一样,你都可以去旁听。你自己主修的一部经,绝大多数人都是一部经。我们可以旁听,听很多部经。“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部经,希望你多讲。我们那个时候,标准呢?至少要讲十遍。比如,我学《弥陀经》,《弥陀经》我也讲十遍。讲了十遍了,老师同意了,才可以再学一部经。这是帮助你得一心,帮助你得清净心,道理在此地。绝对不许“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通家,那是什么人?开悟了的人!你没有开悟,你烦恼习气很重,你多学了,你的知见、思想混乱,没有好处,只有害处。你念佛功夫不得力,这个是你真正通过学习,你才知道这个方法好,老师所教得正确。我们对他这个方法佩服,认真努力来学习。那么,我帮助别人,也是用老师的方法。早年,在新加坡,我们办一个短期的弘法人才培训班。我们的时间是三个月到四个月一届。学习一部经,学习同学三、四月之后,他们写出很多心得报告,都感觉到三个月的学习,胜过他们过去在佛学院四年的学习。因为他们四年学得很多。每天都是那么多课程。这三个月学一门,他就有这个感受,确确实实他上台把他所学的东西都能讲得出来。一般佛学院四年出来之后,一部经都不会讲。这个试验,我们也能看出很好的效果。
念佛方法很多,原理、原则只有一个,决定是得清净心。这个方法,自己可以试验。确确实实你照这个方法去修学,烦恼少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少了,你的心清净了,智慧现前了。这个智慧现前,就是感觉比从前聪明了。以前办事迷迷糊糊的,现在办事有条有理,自己可以能够体验到,那你就有进步。特别是在哪里呢?在没有学佛之前,自私自利的念头,真正学佛有一点受用时,慈悲心现前。把别人的利益看重了,自己的利益看淡薄了,这是很明显的变化。时时刻刻能够替别人着想,很少在想自己,从这个地方你能够感觉到。
2004年7月30日净空法师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的开示
●这是河南郑州的同修们问的。第一个是:“什么是五会念佛?”第二个是:“现在在中国大陆有人传播“五会念佛”,边念佛,边查豆豆,划道道,请问是否如法?”
这个问题,问的人已经不少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啊!五会念佛是唐朝时候的。我们净土宗,这个法照大师他传下来的。法照原来是修禅的,遇到文殊菩萨。这个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五会念佛是文殊菩萨传给他的,他以后就用这个方法修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失传很久了,失传久了。我在1977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看到这个本子,五会念佛的本子。他这个有简谱,有简谱,我到***之后,我就让这些学音乐的按照这个简谱,这个调子念给我听。那么这个简谱是民国初年也是法师们编的,自己编的,绝对不是法照禅师传下来的,那已经失传了,大家都知道。我听了之后,象唱歌一样是很好听。接引初机,可以!真正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不行!什么原因呢?佛法的修学,诸位一定要懂得原理。你念佛修的是什么?《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心不乱”。你照这个方法念,能不能够得一心不乱?如果能得一心不乱,这法子好,不是不好啊。这个佛法修学,实在讲,没有定法。哪一种方法你用它来说,你能够得清净心,能够得一心,一心是念佛三昧呀!这是净宗经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得理一心不乱,生十极庄严土;得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最下的,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这几天讲经都讲到了,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的,那是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就是五品位往生,莲五品,功夫虽然很低啦,实在讲,也相当不容易,他念佛能够把见思尘河无明伏住。
我看,这一面要查豆豆,一面划道道,这个是决定不能够伏烦恼,真正伏烦恼。你这个就是烦恼,你没有把它伏住嘛。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嘛,你满脑袋的疑惑嘛。
这个我曾经讲过多少次,我们念佛法门是释尊传下来的,祖祖相传。我们所依靠的经典呢,是净土三经,最原始的。到清朝末年的时候,这个未愿居士把十愿品加到里面,成为净土四经。这个也是许多大德都赞叹的,可以这样做法,为什么呢?《无量寿经》你看看在序品里面,还没有到正宗分,序分里面就讲到了。咸共尊修普贤大土之德。行愿品就是普贤大土之德,西方极乐世界统统都是修普贤法门的,也就是华严法门。所以那个加上去很正确,这是净土四经。到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把这个《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这一篇,(这篇不长,只有244个字,比《心经》还短。)附在四经后面就变成“净土五经”。我们依靠的经典,来源一定要晓得。《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值得我们做参考的,这是我们今天依据的经典。
那这个“五会念佛”,我们经典上没有。我们最好是依照经典修行。如果不依照经典,那你是“五会法师”的徒弟,你不是阿弥陀佛的徒弟,这个要清楚。我们是依据经,听说他们是依据《笔记本》。你们是《笔记本》的徒弟,不是净土五经的徒弟。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的啦。所以,有人问我,我说:“你试试看嘛,用他的方法试试看,试他几年。如果不能够得到一心不乱,见不到阿弥陀佛,那这个法门就有问题了。可以花个几年时间去试验,试验发生错误也值得,你会死心踏地。如果再碰到有一个人说,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证明你三心二意,你这一生的时候决定不能成就。
世出世间法要想成就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心不定不会有成就,尤其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修什么?统统修“禅定”。佛法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修“禅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古大德、经典里面都说到:“心净则佛土净”。我们遇到这个法门,能不能修到清净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懂得这个道理,你心就定。近代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这是大家公认的,我们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那么,象这些问题,你们如果多看看印祖的文钞,你就明白了。
●佛法的修学一定要依祖师大德的教诲。……特别是印祖,教导我们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动乱的时代。将来史学家写世界的历史,这是乱世,这不是治世。乱世里面,所有个人也好,团体也好,统统脱序,脱离正常的秩序。正常秩序——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伦理道理,世间法五伦十义,出世间法也离不开伦理道德。尊师重道就是伦理道德,现在在这个社会里头都没有了。所以,印光大师特别提倡的因果教育,很有道理。真正能够懂得因果,起心动念晓得有果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做,自自然然会收敛,不敢乱做妄为。……动一个念头都有果报啊!不要说是有言语造做了。……能够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必定会收敛。为什么呢?知道果报不可思议,果报太可怕了,为什么要造业!所以印祖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有很大的道理,用意很深,拯救这个世界啊!佛法儒道都来不及了,只有用因果,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明白这个道理,今天不仅是我们佛门,许许多多事情我们看到很伤心,很难过。说是不如法,应该怎么做法呢?自己觉悟了,从头做起,另起炉灶,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彼此不干扰,个人行个人的道,这样就好。
我们遵从印光大师的教诲,建小道场。印祖教导我们:小道场,共修的不要超过二十人。这个道场不化缘,不做经忏佛事,不做法会,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本来我也是这样教人,以后有人告诉我:“这个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不下去。”念了一段时期,他就不耐烦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善根福德很薄,不深厚。第二个,不明教理,会起这个烦恼。所以我才加上要听经。
听经能够帮助你化解你的疑惑,所以我们提倡。最好是这个道场一天至少有二个小时到四个小时听经,其它的时间念佛。这个方式有很多同学反映,都说很好!很欢喜!所以我们现在在印祖提出的这个修行方法,我们只加上听经。听经一定要听净土的经论,最好听一部经。“一部经不要听,哎呀!这一部经太单调了,一遍一遍听,听有什么意思啊!”那你就错了,你不会听。将来,《华严经》会讲到:怎么样听经?听经会得定,听经会开悟,听经会明心见性,也会解。这几天,可能就会讲到,就在《华严经》这一品里面。
问题在你会不会,会不会里面最重要的:印光大师讲修学的秘诀——诚敬。你有真诚心,你有恭敬心你才能得利益。现在说去,我们真诚,恭敬不够!所以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得不到佛学的受用,原因在此地。什么是真诚?什么是恭敬?要讲清楚,要讲明白。否则都以为我很真诚,我很恭敬,那个真诚恭敬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所以我们要用佛菩萨的标准来修学。要用祖师大德的标准,我们这一生才不会白过。所以真正有了生死,真正有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愿心非学重要。这个世界你真的要能放下,要能舍弃。印光大师常说:对阿弥陀佛全身投靠,我们才能够得救,不能有丝毫怀疑。这个修学不可以有丝毫夹杂。有夹杂,有怀疑,诚敬就没有了。
那么象这个,你们遇到这些问题,遇到五会念佛法,心里马上就动摇了,马上诚敬就没有了,可见得心中一般叫心浮气燥。外面小小风一吹,你心就动摇了,这怎么行呢?宗门里面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功夫成片呀!并不是很高啊!就是天台大师为我们示现的五品位置。五品位叫八风吹不动,也就是说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这个是念佛往生,你就决定得生净土,你就有把握了。可是,这一点我们冷静观察,真正得到的人不多。人家赞叹你,没有欢喜心;毁谤你,侮辱你,没有一丝毫瞋恚心。无论什么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保持着清净平等,这个才叫做功夫成片。五品位的功夫,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今天,真的要觉悟,我们天天读经,天天研究,没有别的,就是希望遇佛知见。能够帮助我们看破,看破就帮助我们放下,真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一心一意追求西方乐世界,这个世界,不但世界我们都不沾染,连身体都无所谓呀!都不重视他了,一切随缘。我们不爱惜他,也不糟踏他,这就对了!你爱惜他,错了!你着了相啦!你要把身体毁掉他,你也错了!你也着了相啦!所以随缘的时候,随顺自然,这就是道德。道就是大自然的运作,随顺自然的运作就是德,我们要生活在道德当中。道德就是我们讲的自在、随缘,你能够这样生活,确定很自在。世界乱,我不乱。世界有灾难,我没有灾难。你才真正得到安稳。所以是离德心安,你这个心安,可以办到。在这个时候,你自己要晓得,自己没有超凡入圣。为什么呢?烦恼习气没断,还是凡夫。但是,有能力控制住,所以烦恼习气不起作用,这个就是五品位,这个就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现象就是烦恼清,智慧长。不会受外面诱惑,对外面的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在境界里头能做得了主,这就很难得。保证这一生往生净土,这就对了。在末法时期,我们这样修行,这一生绝对不空过,决定有成就。
●这位同修是广东的,他问的问题跟前面第一个问题一样,问这个念佛的。这个是前面已经讲过了。他这个地方是说:“这一位苦行僧,执持比丘戒,托钵野外坐,只接受四时供养,持金钱戒。近来知名度较高。现在有人说他大义乞食,有损佛教形象,弟子疑惑。”
这个大义乞食是如法的,这个不是损形象。他今天他的问题,他传的这个法跟经论相违背,问题在这个地方。
苦行是值得赞叹的,这个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说了许多。人,我们没有见过,我只看过他的那个《笔记本》,有人送给我,我看过他的《笔记本》。
所以,我们应当依法不依人。这是释尊灭度之后,教戒后世的弟子,佛不在世,我们依靠谁?所以佛给我们做最后的开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一定要以经典为准。祖师大德注解的经论,他的注解,我们做参考可以。我们一定要依据经,经的道理太深了,他给我们讲解。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要能够辨别他讲的的合不合经里的道理。合这个道理,可以接受。如果他讲的跟经典的意思相违背,我们就不能接受,就不能听。所以,自古以来经典的注解太多了,流传下来的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历代高僧大德的检验,他这个里头有问题,有问题人家就不流通了。在从前,流通很不容易,刻版哪!(不象现在这个照像、影印这么方便。)成本太高。所以不是真正好东西,没有人愿意拿那么多的成本来替你流通。所以流通文字都是精挑细选,选最好的,大家公认的,没有问题的,这才流传下来。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同样一个作家的作品,你象这个“唐宋八大家”里面,或者是中国唐朝的诗,宋朝的词,这些大家,他们的作品太多太多了。但是,流传下来的,在我想象当中只有十分之一。自己作的,不是作的最好的,也都没法子流通,只是在作品里头选择精华,才能够流传到后世。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记住,依法不依人。
他这个法,这个法在我们经典里头,净宗经典里面没有。那我们再想想,法照禅师,他这个五会念佛也没有传下来。那是什么呢?菩萨说的,文殊菩萨说的,不是佛说的。菩萨可以对某一个人,不是对大众,佛是对一切大众。那是某个人得利益,也许是这位法师,他遇到什么人,我们不知道,传给他的。对他个人有利益,对别人未必有利益。就跟大夫看病一样,每个人病不一样,唯独佛开的药方是能够普遍得利益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佛所开的药方,那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决定没有问题的。
所以,佛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呢?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帮助我们了生死,帮助我们脱离轮回,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叫“了义”。这个方法,如果不能够帮助我们了生脱死,这一生当中成就佛道,都不算“了义”。
你看第三,叫我们“依意不依语”。这话说得好。帮我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疑问。我们依照经典里面的意思,不一定遵照他的言语文字。因为,佛知道,佛灭度之后,经典向全世界流传,原文是梵文,必定要通过翻译。通过翻译呢,有些人对翻译不相信,这个翻译是不是原来意思?有没有翻错?问题很多。那佛这句话说:“依意不依语”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只要意思对了,言语多说少说,深说浅说没有关系。
第四,很重要,“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学佛,一定要依理智,不能够用感情,用感情就错了。所以佛这四个开示,让我们后世的这些弟子们就有了依靠了。
那我看看他这人东西,在四依法里头,都不能够成立。我们还是依照经典来修行,这个“三经一论”、“五经一论”都好,都没有问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