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净土教派

净土一教,法门至简,修持至易,立义至高,得益至大,摄机至普,流布至广,谈自利者固常于是究心,谈利他者亦当于是属目,其为诸佛所称,诸经所赞,诸师所弘,诸宗所归,亦宜矣哉。然吾人苟从此净土教而一加研究,则当知此一句弥陀之上,亦有极多之教义与修法,非更仆所能罄,所谓至简至易者,乃有至繁至杂者在焉,故净土之教,亦未易谈也。

本刊第三十七期至第四十八期之《演坛》栏中,尝于净土一教详加讲述,其中所述历代流传之种种净土法门,千途万径,十色五光,洋洋大观,令人惊叹。惟当时所说,仅限于中土之有名导师,回顾东邻,净土教之弘传殊盛,而其所演出之教派,亦复可观。在净土教之研究中,自亦有广加采访藉资考镜之必要,故今拟一述之。

净土教流人日本之滥觞,已不可考,当西纪六四O年,即日本舒明天皇十二年庚子,尝延唐沙门慧隐讲《无量寿经》于宫中,是为日本宫中讲经之始。越十二年,即孝德天皇白雉三年壬子,复延慧隐讲之,西纪七六一年,即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五年辛丑,山阶寺造阿弥陀净土变,后三年,当麻禅林寺又造净土曼茶罗,斯时念佛法门,仅附于他宗而行。及西纪九三八年,即朱雀天皇天庆元年戊戌,空也大师人京师,劝市人唱名,拃手舞蹈,且踊且唱,世呼为踊念佛,又称空也念佛,亦即所谓六斋念佛也。于是净土教始脱离他宗附属之域,而念佛行者遂形成一种独立之僧侣阶级,但未成宗派耳。西纪九六O年前后,天台宗慈惠大师着《九品义》,及西纪九八五年,源信大师又着《往生要集》,净土教旨,日益阐明,后此诸宗,遂于此导其源矣。

日本净土教之成宗者凡四:一日融通念佛宗,二日净土宗,三日净土真宗,四日时宗。此四均出于近古,较余宗为晚。今且先合其各宗产生之年代而觇之,亦可见彼邦佛教思想之径路所由也。

(甲)上古六宗(或称南都六宗)

1.西纪六二五年,即推古天皇三十三年乙酉,高丽沙门慧观至日本,始传三论宗。

2.西纪六二五年,即推古天皇三十三年乙酉,慧观始传三论宗之际,同时又始传成实宗。(附属于三论宗)

3.西纪六五三年,即孝德天皇白雉四年癸丑,元兴寺沙门道昭人唐,始传法相宗。

4.西纪六五八年,即齐明天皇四年戊午,沙门智通智达人唐,始传俱舍宗。(附属于法相宗)

5.西纪七四O年,即圣武天皇天平十二年庚辰,新罗沙门审详讲《华严经于》金钟寺,始传华严宗。

6.西纪七五四年,即孝谦天皇天平胜实六年甲午,大唐沙门监真至日本,始传律宗。

(乙)中古二宗(或称京都二宗)

1.西纪八O五年,即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乙酉,沙门最澄自唐归国,始传天台宗。

2.西纪八O六年,即平城天皇大同元年丙戌,沙门空海自唐归国,始传真言宗。

(丙)近古六宗

1.西纪一一二四年,即崇德天皇天治元年甲辰,大原良忍大师奉敕弘融通念佛,始开融通大念佛宗。

2.西纪一一七五年,即高仓天皇承安五年乙未,法然源空大师出黑谷,居洛东吉水,唱专修念佛,始开净土宗。

3.西纪一一九一年,即后鸟羽天皇建久二年辛亥,荣西大师行禅规,始开禅宗。

4.西纪一二二四年,即后堀河天皇元仁元年甲申,亲鸾大师制成《教行信证》六卷,始开净土真宗。

5.西纪一二五三年,即后深草天皇建长五年癸丑,日莲大师弘唱《法华》题目,始开日莲宗。

6.西纪一二七五年,即后宇多天皇建治元年乙亥,一遍大师得熊野社神之启示,始开时宗。

在日本之净土教派中,其足资吾人考镜者颇多,今试就感想所及,举其异于吾国之点,凡四则:

第一,吾国净土教义,虽经历代导师之努力,亦甚昌明,各地亦多念佛之组织,然未有如日本之开宗立派者。今观日本各净土宗派,莫不各立一宗之纲格,各定一宗之制度,各弘一宗之教义,各传一宗之法统,觉其规模完具,宗旨详明,较之拢侗散漫者为优,此种精神固亦足多也。

第二,净土立教,原由自他二力而成,中土历代导师,大都双取二力,而其中且多以自力为重。日本之净土各派,则偏重他力者为多,至于真宗,遂以特殊之纯他力教自呜于世,一信即足往生,不假丝毫修持,此在未明他力者,亦足以振聋启聩。惟流弊殊伙,不如重自力者之安全,即日本初期之净土教,固亦重自力也。

第三,净土教之开宗于日本,颇引起一般学者之非难,其结果至于放逐导师焚毁教典,而专修念佛之严禁,亦屡见于朝庭之法令。彼日莲上人且谓念佛为无间地狱之业因,又谓国家之安危视念佛宗之存在与否而定,此在吾国净土教中实未之前闻者,令人闻之惊异。

第四,日本之净土教派中,开蓄妻瞰肉之例,破僧伽之旧制,以求摄机之更普,此亦为日本所特有者,且其各宗僧侣之间,往往因诤论之故,不惜以兵戎相见,自古已然,即净土教派中亦有之,殆相习成风,未足引以为怪也。

要之,日本各净土教派之弘传,自有其特殊之精神,与吾国之净土教流布情形,颇异其趣,研究净土教者,正宜广加采访以资考镜,上述四则,殊未能尽之也。

关于日本之净土教派,中土学者素鲜道及,其宗史及教义,类多不详,今当一汇述之。

(甲)融通念佛宗

(1)宗史∵∵

西纪一一二四年,日本崇德天皇天治元年甲辰,大原沙门良忍,奉敕开融通念佛宗。

良忍上人,乃尾张国知多郡富田乡人,姓秦氏,藤原道武之子也,生于西纪一O七二年,即日本后三条天皇延久四年壬子。年十二,登数山,学台教于檀那院良贺,及十五,就园城寺禅仁律师受《梵网》戒法,又尝从仁和寺永意受密灌,博通经教,兼谙梵喂。西纪一O九七年,即堀河天皇承德元年丁丑,忍见当时钗山僧风极敝,不驰虚荣,则滞义解,不耽酒色,则弄刀杖,殆已非修行之道场,乃辞众务,下山而隐居大原。自念身通显密而安心无所,未得出离之要,云何济度聚生,乃于西纪一一O九年,即鸟羽天皇天仁二年己丑,建来迎院于大原山,奉弥陀一佛,专念往生西方,十二时中,常修三昧,由是洞明宗义,广涉群经,遂立融通念佛一宗。缘西纪一一一七年,即鸟羽天皇永久五年丁酉,五月十五日,夜在道场中,忽睹光明赫弈,有阿弥陀佛相现,谓忍日:汝可倡融通念佛。忍问何谓融通念佛,佛言:以我所称之一念,迥向十界众生,十界之功德亦融通于我,是名***往生融通他力大乘念佛,其功德胜于独称念佛无量无边。何以故?十界互具故,众生无边故。嗣佛又为别说偈颂,放大光明,升空而去,其偈云:

“十界一念,融通念佛,亿百万犏,功德圆满。”

又云:

“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

行一行,是名他力往生信。”

时忍年四十六岁,以机缘未熟,庵居如故。越八年,即崇德天皇天治元年,六月九日(或云天承二年正月四日),始至京都布教。于时忍称毗沙门天王之神托并奉鸟羽天皇之敕而盛弘此宗,继又游化全国,当时朝野信奉,自鸟羽天皇以下,隶其宗籍者,凡三千二百八十二人。其念佛也,应用其梵呗之学,于佛名上附谱一种音律,后人谓之大原念佛。西纪一一三二年,即崇德天皇天承二年壬子,二月一日,忍告觉严律师日:“衲得如本意往生上品,此融通念佛之力也。”遂溘然人减,年六十一,后谧日圣应大师。

自忍减后,其弟子严贤等,虽袭其芳迹,然宗风不振,值法然上人之纯他力念佛教兴,此半他力念佛教遂为时人所舍,严贤之后,有明应、观西、尊永、良镇,继其法统’。良镇之寂,竟无付法弟子,乃以融通之印符及法物等纳于嵯峨之八幡神社,时为良忍减后五十年,法灯一时消灭。其后越百四十年,为西纪一三二一年,即后醍醐天皇元亨元年辛酉,法明上人出,私淑良忍高风,依梦告而得八幡社中之遗宝,乃盛弘融通念佛之旨,游化全国,建立寺院极多,世称为融通念佛宗之中兴。

法明减后,宗势又微,仅得相承不绝。直至江户时代之中世,有大通融观上人再兴本宗,且制定宗规,修复堂宇,确保一宗之门庭,时已为本山第四十六世,距宗祖良忍之减,已五百五十余年矣。

(2)宗名

本宗具名融通大念佛宗,盖依《华严经》所谓“得广大念佛三昧门”,及宗祖良忍感得弥陀亲传偈颂所谓“融通念佛”而立名也,但寻常均略去大字而仅称融通念佛宗。

融通者,念佛之功德,互相融通,自之与他,固得融通,一行之与万行,亦得融通,所谓举一全收,力用交彻,一多无碍,重重无尽者是也。大者,当体直名,以包含为义,非比较之语,而实显绝对之意味者也。念佛者,口念佛名,以求往生,虽有所念,而不分能念所念,能所融合,言思迥绝,诸佛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佛,众生心中之佛,度诸佛心中之众生,如是念佛,融通无碍,包含万德,是之谓融通大念佛。

本宗弘此融通大念佛之教义,故取以为名。

(3)判教

融通念佛宗判一代时教为五:一日人天教,二日小乘教,三日渐教,四日顿教,五日圆教。此之五教,略袭古德,而自出机杼,异其开合,故古德未有作此次第者,实马本宗独有之说,然彼固亦依《华严》教判者也。

甲·人天教——谓五戒及中品十善,为生人界之因行,上品十善及四禅四空,为生天界之因行,说此二种因行者,日人天教。

乙,小乘教——但说人空,未说法空,于识唯立六识,于行则有四谛十二缘六度,由此感得声闻缘觉菩萨三界,日小乘教。

丙·渐教——于说人法二空中,或说理事各别,性相不同,建立八识而有五性之殊,无性不能成佛,或说理事不二,性相互融,建立如来藏而无五性之殊,众生悉可成佛。前者多说法相而少说法性,后者多说法性而少说法相,虽日显分两途,第其谈成佛均有次第,阶位历然,渐次而成,故日渐教。

丁·顿教——绝一切之法相,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因果次第之阶位,顿超圣域,故日顿教。

戊,圆教——此乃圆满具足之义,统赅前之四教,相即无碍,主伴无尽,一法一切法,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一成一切成,是为妙绝不可思议之教,故日圆教。今融通念佛宗,即圆教也。口称之业,融通无碍,彼此交彻,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其德周遍尘界,而法界之德,具用于一行而无所缺,故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而达涅盘,实出荆林而游玉沼,求生而契无生,甚深微妙之法义也。

(4)依教

融通念佛宗所依经教,与其他净土宗有殊,彼既依弥陀亲授之偈颂而开一宗,故不如他宗重视所依经教,但以释迦所说经教助成此宗义而已。其中亦有傍依正依之分。正依者,《华严》《法华》二经。盖《华严》为根本***,《法华》为摄末归本***,融通之妙旨,全出此二***中也。傍依者,净土三经也。其释此傍正二依之经教者,则以法藏之《五教章》,智颤之《三大部》,天亲之《往生论》马指南焉。

(5)宗要

本宗由宗祖良忍感得弥陀亲授偈颂而开,故其教义亦不出此偈颂,当合释之,所谓“融通念佛创者,后世虽有“口称”“观念”之异论,然征其事迹,实“不离观念”之口称也。口称之念佛,即唱念南无阿弥陀佛,其所以称为融通者何也?日:“回我所唱,融会众人,众人之唱,又通于我,是融通念佛也。其功腧独稻,不可胜计,若是者,一人人一切人,一切人人一人,一行人一切行,一切行人一行。盖无自无他,无一无多,一人称名,直成一切人之功德,同时一切人之称名,亦归于一人之功德,以念佛之一行通于一切万行,以一切万行具于念佛一行,如是念佛,自他交通,一多互融,故称融通念佛。惟欲得此融通者,当先明十界一念”之理,十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也。此十界原具于众生一心之中,即天台家所谓一念三千也。由一念三千之理,而十法界悉于一念之中圆具,是之谓十具一念,以此十界圆具之一念而称念佛名,其德即遍满法界,同时十法界所称之功德,亦莫不结归于其一人,故日“一人一切人,一切人一人”。其“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之义亦同此,由是以“亿百万遍”之称名而“功德圆满”,得成佛道,“是名他力往生”。彼弥陀亲授之偈颂,大旨如是。其言虽简,而其意甚深,宗祖尝阐其旨而立义日:

“诸法实相,无能念,无所念,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愿。

诸法实相,生佛宛然,如如融通,是名他力往生之行。

亿百万碥,非多非少,是名事理不二不可思议功德往生日课。

一念懈怠,宝池莲萎,亿百万褊功德损减。

一念精进,宝池莲开,亿百万褊功德成就。”

其所谓无能无所之融通,是就差别中有平等而说,其所谓生佛宛然之融通,是就平等中有差别而说,合此二者,乃悟事理不二,而成就不可思议之功德,但此功德之成就,又必恃夫精进,乃至于一念亦不可懈怠,此本宗最大之信条也。

(乙)净土宗

(1)宗史

西纪一一七五年,日本高仓天皇承安五年乙未,源空大师出黑谷,居洛东吉水,唱专修念佛,始开净土宗。

源空又名法然,美作国人,生于西纪一一三三年,即崇德天皇长承二年癸丑,姓漆氏。幼名势至丸,年十五,从钗山功德院皇圆剃发受戒,专学台宗,年十八,从黑谷慈眼房空睿禀密乘及***戒。其后又次第承法相三论华严各宗之血脉,凡大藏经论,八宗奥义,无不究畅,故学贯诸宗,名高当世。第其心中常怀一大疑问,即末世之人心浇薄,机解昧劣,究以何种法门最为相应也。西纪一一七五年,即高仓天皇承安五年乙未,空年四十三,偶读善导大师《观经疏》“一心专念弥陀名号”等文,豁然有悟,始认净土为末世之相应法门,遂尽弃素业,专修净土,每日念佛六万遍,以善导《观经疏》为指南,提倡一向专念,朝野靡然归之。高仓天皇敬其德,尝召之人宫,从受***大戒。空又尝受相国藤原兼实之请,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一书,一宗大义皆存焉。惟当时各宗学者多不满净土教,评破诤论,一时沸腾,但悉为空所破。又以本宗日盛,招各宗之嫉视,空之门下,复多激切好事,遍斥各宗,而细行又不检,及西纪一二O七年,即土御门天皇承元元年丁卯,遂由南北学徒之控告,而空及弟子均被处流刑,且明令禁人专修念佛,越五年,始免,免后之翌年,空卒,时为西纪一二一二年,年八十。

源空减后十五年,为西纪一二二七年,即后堀河天皇嘉禄三年丁亥,天台宗徒定照等,因源空弟子隆宽律师撰“显选择集剑之故,率众暴动,毁源空之墓,焚选择集之版,翌年,门下始移源空遗骸于西山而茶毗之,亦一大法难也。

源空门下名德甚伙,遂分多派,当源空未减时,其弟子幸西即立“一念义”,但此说不为源空所许,屡加训诫,而幸西不听,源空遂槟之,故言本宗分派者,或加入一念义派,或不加入,即以此故。

一念义派之外,本宗凡分四派,均出于源空弟子。

1.镇西派——圣光辨阿上人于镇西善导寺开之,其再传弟子又分六流,以知恩院为本山,此派即充净土宗之正统。

此中藤田三条小幡三流不久均绝,一条流在后圆融后小松称光三帝时犹盛,其后法统亦泯,惟名越白簇二流,盛行后世,弥满全国,第明治维新后,宗门行政,全由白簇流统辖,名越流亦萎靡不振矣。

2.西山派——善慧证空上人于西山三钴寺开之,其门下弟子又分四流,以光明寺为本山。

(子)西谷流

(丑)深草流

(寅)东山流

(卯)嵯峨流

此中东山嵯峨二流不久均绝,西谷深草二流,则盛行后世,弥满全国,此外又有三钴一寺流,又称本山义,亦承传不废,惟本派至江户时代以后,教旨渐与镇西派雷同。

3,长乐寺派——隆宽道空上人于圆山长乐寺开之,但法统早绝。

4,九品寺派——觉明长西上人于洛北九品寺开之,但法统早绝。

(2)宗名

净土乃是诸佛所得之清净依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莫不有之,而此则专指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而言,乃依道绰所判圣道净土二门,立以为名,以别于一切圣道门,亦所以示其厌离秽上而欣求净土之意也。

本宗又名念佛宗,又名白莲宗。

(3)判教

净土宗最初判一代时教,多取道绰圣道净土二门之说,亦称难易二行,谓圣道门虽亦仗少许之他力而多恃自力,故难行,净土门虽亦仗少许之自力而多恃他力,故易行。此种教判,固袭前人,直至后世分派以后,始别立教判,而确定一宗一派之网格。

其镇西派白簇流之第七祖圣冈及第八祖圣聪,立二顿三轮之教判,于一代时教中,先分声闻菩萨二藏,菩萨藏中,分渐顿二教。渐教又分“初分教”与“后分教”。初分教即通教,后分教即别教。顿教又分“性顿教”与“相顿教”,即所谓二顿也。性顿亦云理顿,即***宗。又有二门:一立位,一不立位。然顿教极意,在不立位,虽或立六十一位,但有名无实,如鸟飞空,去来无迹,此即圣道门中依于自力之难行道,彼佛心天台真言诸宗亦不出此。相顿亦云事顿,即净土宗。其所谓相,所谓事,非隔历之事相,乃是即性之相,即理之事,故虽说西方而实无方,虽说色相而实无相,虽说往生而实无生,由是直人本际,不断烦恼而证涅盘,与彼徒谈理性者异,其事实顿极,速证佛果,故称易行道,实顿中之顿教也。

三轮者,一根本***,即《华严经》。二枝末***,即《阿含》以至《般若》一切大小权实之教,此中又分为三,即小、杂、空,是也。三摄末归本***,即《法华经》。此原据吉藏大师之说,但本宗将净土教亦摄于第三轮,则出于吉藏大师所判之外,且彼虽判净土与法华同一***,而其意义亦大异。谓《法华》依于机情,会三乘而归一乘,净土依于佛愿,摄五乘而归一乘,故彼为机情之一乘,此为佛意之一乘,彼为悟解之教门,此为仰信之行门,彼为自力之难行道,此为他力之易行道。充其量而言之,彼为秽土之一乘,能归之一乘,矿金之一乘,及炼金之一乘,故为未究竟之一乘。此为净土之一乘,所归之一乘,纯金之一乘,及变金之一乘,故为究竟之一乘。

净土宗西山派之判教,则别有“五祖同彻”、“五祖异彻”之两重。五祖即指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五人而言,同彻者,难易之废立,异彻者,通别之废立,难易之废立,即谓圣道难行,净土易行,故当舍难取易,此为五祖所同说者,因称之日五祖同彻。通别之废立,即谓别求生于弥陀净土,异于通途诸佛之法,故当舍通取别,此为善导所独说者,因称之日五祖异彻。盖难易之废立,弥陀净土尚与诸佛之法同位,滞于自力三业,未穷他力之源底,而通别之废立,则能显弥陀净土特异殊绝之点,实为判教之究竟,此即善导《观经序分义》中“通所求”、“通去行”、“别所求”、“别去行”等文所说者也。又,西山派尝谓释迦一代所说其他经典,虽说自力之修因感果,与弥陀他力之教异,但若开其本意,则无非为显弥陀弘愿之观门,故其他经典,与说弥陀他力之教者,直不可不视为同一也。

(4)依教

净土宗正依之经教,为三经一论。三经者,《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也。一论者,天亲菩萨所造《往生净土论》,是也。此外,如《法华》《华严》诸大乘经,《起信》《智度》《十住》《毗婆沙》诸大乘论,傍明净土之教者,均为傍依,至其释正依之经教而本宗依为指南者,则有昙鸾《略论安乐净土义》、《净土论注》,道绰《安乐集》,善导《观经疏》、《法事赞》、《往生礼赞》、《观念法门》、《般舟赞》,怀感《群疑论》,宗祖源空《选择本愿念佛集》。其中尤以善导《观经疏》及宗祖《选择集》二者为最重。

西山派虽亦以净土三经为正依,但其解释殊不同,是其分派所由起,且彼谓净土教与其他释尊一代所说之经教,本意全同,则其所依殆不限于上述诸书矣。

(5)宗要

净土宗托于弥陀之本愿,尤以第十八愿为重,所谓: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信。”

依于《观经》所谓“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创,阿弥陀经所谓“一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剑等文,以三心之“安心”,称名之“起行”,四修之“作业”,成往生之内因。更由本愿光明之外缘,减除业障,感化佛来迎之圣应,得往生净土之妙果,于是居不退之国土,渐修妙行以进趣无上菩提之究竟位,此其大概也。

若细论之,则安心有总别二种。总安心者,有二心:厌秽欣净之心,及大菩提心,是也。别安心者,有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也。本宗所重,即在此别安心,起行有正杂二行,正行有五,即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也。此中第四为正业,前三后一为助业,除此五正行外,一切善根,悉名杂行,亦称助业。能安心者,此正杂二行,均得往生,但有难易。其修正行者,名专修,其修杂行者,名杂修,专修易成,杂修难成。要之,正杂二行,必具三心,乃可往生也。(本宗支派中亦有说心具不生者)作业有四修,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是也。恭敬修者,尊重净土依正二报,如坐卧不背西方,涕唾不向西方等。无余修者,一心全系西方,更不杂萦余事。无间修者,时时系念西方,不使偶有间断,长时修者,毕命为期,誓不中止。此四修乃所以策进行人也。

净土宗之根本分派,其争点有三:

1.一念往生或多念往生

2.余行是本愿或非本愿∵∵

3,念佛一类往生或念佛与余行二类各生或一例往生

幸西派说一念往生,殆废口称,长乐寺派说多念往生,必勤持名,镇西派亦许一念往生而励行多念,西山派虽不破多念往生而置重一念,此一种争点也。九品寺派说余行亦是本愿,镇西西山长乐寺三派则说余行非本愿,此又一种争点也。西山派说一类往生,镇西长乐寺二派说二类各生,九品寺派则说念佛与余行一例往生,此又一种争点也。谈本宗宗要者,于诸争点自当注意。

(丙)真宗

(1)宗史

西纪一二二四年,日本后堀河天皇元仁元年甲申,见真大师亲鸾于常陆国稻田制成《教行信证》六卷,始开真宗。

亲鸾姓藤原氏,日野有范之子也。九岁,投青莲院慈真和尚得度,学天台教义,广究显密,知非末代劣机所堪,乃于二十九岁,谒黑谷源空上人,归净土专念宗。源空颇器重之,鸾尝谓净土法门,不简贤愚,不别道俗,自守圣道之戒行,而欲以教化在家无智之士庶,其效殊鲜,乃请于师,听其娶妻以自示范,后婚相国兼实之女,开蓄妻瞰肉之例。西纪一二O七年,即土御门天皇承元元年丁卯,源空一宗被南北学徒之控告,鸾亦流於越后,经五年免。后游化东北诸国二十余年,侪于田夫野叟,广教边地士庶。西纪一二二四年,即后堀河天皇元仁元年甲申,在常陆稻田之地,作《教行信证文类》六卷,立一宗之基础,又于下野高田创建一寺而居之,及西纪一二三五年,即四条天皇嘉祯元年乙未,归于京都,大弘真宗,远近道俗,多向其化。西纪一二六二年,即龟山天皇弘长二年壬戌,十一月二十八日,鸾卒,年九十,门弟子茶毗之,筑墓于东山大谷。

此宗后分十派:

1.本愿寺派——本山为京都堀川通本愿寺

2.大谷派——本山为京都常叶町本愿寺

3.佛光寺派——本山为京都新开町佛光寺

4,高田派——本山为三重县河(艺)郡一身田町专修寺

5.木边派——本山为滋贺县野洲郡中里村锦织寺

6.兴正派——本山为京都华园町兴正寺

7.出云路派——本山为福井县今立郡味真野村毫摄寺

8.山元派——本山为福井县今立郡横江村证诚寺

9.诚照寺派——本山为福井县今立郡鲭江町诚照寺

10.三门徒派——本山为福井市丰町专照寺

(2)宗名

真宗具云净土真宗,又称一向宗。

净土宗以往生净土为宗致,今更加一真字,即对权假之法义而示真实之法义也。亲鸾《末灯钞》云:“净土宗中,有真有假。真者,选择本愿也。假者,定散二善也。选择本愿为净土真宗,定散二善为方便假门,净土真宗,乃大乘中之至极者也信/自源空上人立净土宗,至此遂别开一净土真宗,与旧时之净土宗大异其趣矣。

真之一字,出于《无量寿经》所说“真实之利”,《净土论》所说“真实功德相”,而亲鸾《教行信证·真佛土》卷中又云:“由于不知真假而迷失如来广大恩德,故今特显真佛真土,斯乃真宗之正意也信。”且真宗之名,亦依于古,《散善义》云:“真宗叵遇,净土要难逢。”《五会念佛法事赞》云:“念佛成佛是真宗。”故今略称净土真宗为真宗,亦无不可。

(3)判教

真宗承历代净土祖师之说以判一代时教,如龙树之难行易行二道,道绰之圣道净土二门,以及善导之顿渐二教,声闻菩萨二藏等,而宗祖亲鸾更集诸说而建立“二双四重”之教判,即广竖超”、“横超”、“竖出”、“横出”是也。竖者,自力圣道门之圣凡有多阶位。横者,他力净土门之圣凡一律平等。出者,渐教之渐次出离。超者,顿教之顿时超脱,其所谓竖出,即圣道门中之渐教,如法相三论等宗,乃期历劫修行之证果者。其所谓横出,即净土门中之渐教,乃期往生边地懈慢之要门方便之教也。其所谓竖超,即圣道门中之顿教,如佛心真言法华华严等宗,乃期即身成佛之证果者。其所谓横超,即净土门中之顿教,乃期往生立即成佛之本愿真实之教也。此二双四重中,渐教为权,顿教为实,圣道之实教虽超而非横,净土之权教虽横而非超,横且超者,斯为最上,是唯弥陀本愿他力一乘之净土真宗足以当之。斯乃顿中之顿,圆中之圆,一实真如,绝对不二之教,余三毕竟悉为权法也。

(4)依教

真宗正依经教,同于净土诸宗,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也。但以本宗依于弥陀本愿故,于三经之中,特重《无量寿经》,故宗祖亲鸾上人所撰《教行信证》中有云:“《大无量寿经》,真实之教,净土真宗。”又云:“誓愿不可思议,一实真如海,《大无量寿经》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彼于《观经》及《阿弥陀经》,仅取其隐彰之真实义与《无量寿经》一致者为正依,而其显说之方便义,则悉舍而不取,故与余宗亦有异也。此外,三国七祖之着作,宗祖亲鸾之教行信证等,悉为本宗之指南,而后世历代之宗主所撰述者亦附焉。

(5)宗要

真宗教义之大纲,有真俗二谛。真谛在于闻信佛号,念报慈恩,以期证得往生成佛之妙果。俗谛在于禀奉王法,先修仁义,以期增进国家社会之幸福。

若论众生证得妙果之道程,则有《教行信证》四法。彼示之以教行证之三法者,乃通途之所谈,今加以信之一法,则本宗之特色也。此四法实为一宗开立之规模,至可注意。其所谓教,即《无量寿经》真实之教也。其所谓行,即《无量寿经》所诠显之弥陀名号为往生之行体也。其所谓信,即闻此名号信乐不疑也。其所谓证,即以此信心为正因而往生净土证得妙果也。

本宗以信心为主要,往生正因,唯在于信,获信以后,一切功德业已圆满,其诵持名号,亦不过念佛报恩耳。

(丁)时宗

(1)宗史

西纪一二七五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建治元年乙亥,一遍上人得熊野社神之启示,始开时宗。

一遍上人生于伊豫,时为西纪一二三九年,即四条天皇延应元年己亥,幼名松寿丸。七岁,上伊豫国天台宗得智山继教寺,十五萝发,名日随缘,广究台宗奥义。因修四种三昧而悟出离之要法全在念佛,乃往谒西山派弘誓寺圣达上人,学净土教,具得秘奥,遂更名智真,后归伊豫,闭居草庵,三年,廓然大悟,作偈日:

“十劫正觉泉生界,一念往生弥陀国,

十一不二证无生,国界平等坐大会信J

时为西纪一二七三年,即龟山天皇文永十年癸酉,上人年方三十五也。及年卅七,即建治元年乙亥十二月八日,在纪州牟娄郡熊野社,请于神日:“我欲济度一切众生,劝修融通念佛,斯教果不违佛意不背神旨乎?愿垂示现,不尔,永不降此社坛。”经百日,感神示以一颂日:

“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

万行离念一遍证,人中上上妙好华信J

上人感得此颂后,即更名一遍,荷此神敕,游行诸国,劝化道俗,白开一宗,是为时宗。于相模国镰仓郡藤泽驿建一寺,即清净光寺,为一宗之总本山,以神颂之首字合读为六十万人,故其念佛札上亦有决定往生六十万人之预记,其后足迹遍于全国,列名其册者凡二十五亿一千七百二十四人。西纪一二八九年,即伏见天皇正应二年己丑,于摄津国八部郡兵库津西月山真光寺诵《阿弥陀经》而寂,世寿五十一。寂前在观音堂开最后法会,称一代圣教今日减尽,唯留南无阿弥陀佛,旋取自作各书付之一炬,顾谓弟子日:“自亦南无阿弥陀佛,他亦南无阿弥陀佛信。”尔后继其法统者,均称他阿弥陀佛,简称他阿,即以此故。明治十九年,一遍上人六百年忌,特赐上人,谧号日圆照大师。

二世他阿日真教,亦遍游诸国,号日游行上人。后此嗣法统者,亦必先遍游诸国,广劝念佛,故世或称此宗为游行宗,而由此二世他阿所开之金光寺道场,亦别称日游行派。

本宗派别亦不少,由宗祖门下出六派,由二世他阿门下出四派,由七世托阿门下出二派,前后合十二派。惟其后仅存七派,以清净光寺为总本山。

1.游行派——二世他阿真教所开——本山为京都七条金光寺

2.一向派——宗祖弟子一向所开——本山为近江番场莲华寺

3.奥谷派——宗祖弟子心阿所开——本山为伊豫奥谷宝严寺(后合本宗)

4.市屋派——宗祖弟子作阿所开——本山为京都五条金光寺(后合本宗)

5.天童派——宗祖弟子一向所开——本山为出羽天童佛向寺(后合一向派)

6.御影堂派——宗祖弟子王阿所开——本山为京都五条新善光寺

7.当麻派——二世弟子内阿所开——本山为相模当麻无量光寺

8.四条派——二世弟子净阿所开——本山为京都四条金莲寺

9.六条派——二世弟子圣戒所开——本山为京都六条欢喜光寺(后合本宗)

10.解意派——二世弟子解阿所开——本山为常陆海老岛新善光寺(后合本宗)

11.灵山派——七世弟子国阿所开——本山为京都灵山正法寺

12.国阿派——七世弟子国阿所开——本山为京都东山双林寺

(2)宗名

时宗者,示不可失时之意。时有四说:

(甲)临命终时之时——临终胜於乎生百年,生死流转亦悉定于临终,故平生应常住临终之思而念佛不怠,此本宗之肝要也。宗祖云:“临终即平生,平生即临终信。”如此临终与平生不分,应常如临终之时,至心称名,由此义故,名为时宗。

(乙)时机相应之时——佛教之法门虽多,惟其与时机相应者乃有巨益,今当末法之时,对痛烧之劣机,当以此宗为最相应。宗祖云:“今此念佛一门,诚是时机相应宗也。”由此义故,名为时宗。

(丙)值遇知识之时——弥陀已于十劫以前成立众生往生之法门,故吾人值遇知识,一念皈命,离诸妄念而称名时,即得与觉性合为一体,由始觉之一念而皈于本觉,始本不一,现身往生,此值遇知识之时期又焉可失耶,由此义故,名为时宗。

(丁)六时礼赞之时——本宗以本愿念佛为正业,以昼夜六时修往生礼赞为助业,礼赞之时,亦不可失,由此义故,名为时宗。

又本宗以游行为法规,故世或称游行宗,本宗常修六时往生礼赞,故世或称六时往生宗。

(3)判教

时宗于一代圣教,判为圣道净土二门,难行易行二道,亦如其他净土诸宗。惟更进一步而分“教门”与“实义”之二,实为本宗之特点。教门者,施设之义,如指月之指,即随自随他所说之自力教,不出断惑证理之域也。实义者,真实之义,如所指之月,即无问自说之他力教,全凭念佛往生之法也。有指而月因之以见,有教门而实义亦因之以显,若无教门,固无由见实义,但若无实义,又何由成出离之业耶?故两者均不可或缺也。以是义故,时宗判释迦一代之教为化前方便,而弥陀念佛之法为正宗真实。由此又有二教之判:一日释迦教,二日弥陀教。彼随他之说,抑止之说,密益之说,要门之说,是释迦教也。彼随自之说,摄取之说,弘愿之说,显益之说,是弥陀教也。

(4)依教

时宗正依之经教,与净土宗及真宗略同,即以净土三经为正依也。惟本宗在三经之中,独以《阿弥陀经》为主要,彼谓《无量寿经》说弥陀本成之因果,《观无量寿经》说众生往生之本末,均广明随他随自定散念佛之诸行,而《阿弥陀经》则唯取随自之念佛一行,诸佛出世本怀实全在此。盖《无量寿经》犹如一经之序分,《观经》为其正宗分,而《阿弥陀经》则其流通分。流通分常萃正宗说法之要,故本宗特以此经为重。此外,天亲之《往生论》,昙鸾、道绰、善导、怀感、少康、源信、源空、善慧之着述,及本宗列祖之所释,悉为正依之典籍,至为崇重,而其明弥陀法门之其余一切经典一切论释,皆为傍依之典籍,不甚重视。

(5)宗要

时宗教义,以离念念佛为主,彼谓脱离一切差别之想念而称六字名号之时,唯成南无阿弥陀佛一法,此外,别无有佛,亦别无往生,实立地现身往生者也。其表此教义之神髓而最简明者,即一遍自证之颂,与熊野神授之偈,是也。

宗祖尝谓南无二字是安心,阿弥陀三字是起行,佛字是作业。

称名之时,不求何物,不遮无念,不问有念,不嫌有分别有所着,不求离分别离所着,不论信与不信,净与不净,唯有唱名即往生耳。如是不滞于自力,便能离自身之身口意三业而成弥陀之清净三业。宗祖日:“知思生死无常之理而一度归命弥陀,一念之后,我亦非我,故心之思想即弥陀之思想,身之振舞即弥陀之振舞,口之言说即弥陀之言说,如是则此生命亦即弥陀之生命矣信。”此离成三业,乃时宗之真实义门也。

其所以欲舍离自身三业者,盖众生本有佛性,而今乃陷于流转,其咎即在局执自心而起迷惑,故自心实为出离之大敌,今幸闻他力本愿之妙旨,宜立即蹶然舍离自身三业而成就弥陀三业,而其舍离自身三业也。初不假行者之另作工夫,但不着有念无念等等,即舍离矣,即已成就弥陀三业矣。斯时立地脱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坐于自受用法身之华台而见真佛,是之谓现身往生,乃时宗独特之说也。∵∵(《威音》第65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