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的感召

隋璐

摘要:塔形罐(坛)又称塔式罐,为唐代墓葬中一种常见的明器,器形及器表装饰大多与佛教有关,文章对这种将异域建筑形式糅合到本土丧葬文化中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关键词:塔形罐;净土信仰;丧葬观念

一、塔形罐(坛)类明器的产生与流行

塔形罐(坛)又称塔式罐,为唐代墓葬中一种常见的明器,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器表往往运用彩绘或堆塑的装饰手法,表现宝相花、仰覆莲、佛像、瑞鸟、力士、猴等题材,其中大多数与佛教联系密切,特别是将罐盖塑造成高耸的多层尖塔状,颇具新意,这也是此类明器名称的来源。

唐代,佛教发展达于鼎盛,并通过变文、俗讲等方式使净土信仰深入民间,佛教中的净土与地狱观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及对死后世界的构想,这也使其渗透到丧葬领域,墓葬中的佛教因素渐多,而佛塔作为佛寺的标志以及佛域、净土的象征,理所当然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题材,因此塔式罐在唐代墓葬中,特别是佛教传播的核心区域十分盛行。深入剖析这种将异域建筑形式糅合到本土丧葬文化中的现象不难发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二、将塔形罐(坛)类明器置于墓中的原因

(一)代表“生”与“永恒”

《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古人对于“生”有着强烈的崇拜与渴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常见关于长寿、长生不死的记叙。我国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也是把“死”看作“生”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佛塔虽然用于存放佛骨,但无论建筑形态,还是所表达的含义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坟墓、陵寝。从含义看,佛塔代表涅磐,有灭渡、重生之意,指向生与永恒。除地宫之外,佛塔大体为地上建筑,根据中国的建筑理论,地上建筑多用木质,代表着“生”、“阳”,古印度土石质地的佛塔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木构建筑结合,并增加了许多为生人服务的实用功能,与阴冷的砖石质坟墓相比,木构楼阁、亭阁式塔更加富于生机。从塔的形制来看,其建筑平面多用偶数,层数多用奇数,我国易经思想认为,偶数是“阴数”、“成数”,奇数为“阳数”、“生数”,有上升、前进、生长之意,佛塔的此种建筑设计表达出“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之意。据此,将随葬品的外观制成塔状,表征“生”及“永恒”的内涵,是符合我国传统的生死观念的。

(二)符合中国早期的宇宙观念

古人对宇宙的形态及运行的思考早已有之,早期的宇宙观念认为世界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最重要的为‘天’与‘地’”。《淮南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引入地中的概念,认为世界以扶桑神树为中心,“扶桑之上,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此外,在古人的观念中,天是神仙所居之处,高远无极,正如《十洲记》中描述的那样,“(昆仑)真官仙灵之所宗……天人济济,不可悉记。”而高大的神山则是神在人间的住所。

中国古代对于世界的构想与古印度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宇宙观念十分相近。佛塔是仿照须弥山而建,自然也将这种古老的宇宙观念蕴含其中。据《佛教法家真言宝典》记载佛塔具有“三界”的含义,塔瓶表欲界,塔颈表色界,其上表无色界及空大,即用佛塔的各个部分代表世界的各个层次。覆钵式塔成形于印度阿育王时代,覆钵式圆丘意指苍天,台座表征大地,竖立的柱竿暗示无形的轴线,天地万物围绕中心轴被组织起来,伞,即华盖是各种天界和统治上天的诸神象征。可见,佛塔是印度佛教宇宙的象征,佛塔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天、地、地中、诸神住所等含义都能够在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中找到对应关系,两者基本上是相符的。

(三)仙境与佛国异曲同工

古人面对生存环境中的诸多困苦,自然会产生对于乐土、乐园的幻想与追求。如《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又如《史记》所载:“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自,而黄金白银为宫阙。”无论昆仑神话还是蓬莱仙境,但凡古人勾勒的完美世界都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包括与神共处、高远不可及、长生不死、祥瑞美妙和丰饶自由等等。

印度藏有舍利的塔被称为“窣堵波”,有“庙”、“高显处”的含义。塔刹是佛域的象征,因此,塔所承托的是神的居所——庙,而直指蓝天的塔刹,将引领亡灵进入神佛所居之净土。在佛教经义中,认为十方皆有净土,对于佛界净土的描绘不胜枚举,而佛界净土的面貌大致相近,都住有佛及菩萨,由七宝建成,具有清静、平等、安乐等特点,且远离人世。这些特点与中国本土的仙境构想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四)寻求庇护与建造福田

塔是佛的物化和象征。《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云:“能于此塔,一香一华,礼拜供养,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时消灭,生免灾殃,死生佛家……塔及形象,所在之处,一切如来,神力护持。”古人认为建造、供养佛塔就可以得到佛的神力护持,驱邪免灾。在大乘佛教思想中包含功德祈愿与因果报应的观念,《造塔功德经》中称恭敬修建、礼拜、供养佛塔,具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建寺庙、塔窟、佛像等,就是在为信徒建造福田,铺平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自佛教传入以后,历代大肆兴建寺窟、佛像的现象,也印证了此种观念的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因此,将随葬明器制作成塔的形状,也起到为墓主及其子孙积功德、建福田的作用,进而使墓主人的灵魂早日往生。

总之,佛塔作为一种异域建筑,在其传入之初,就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和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塔形罐(坛)类明器的外观吸收了佛塔建筑的诸多因素,古人将塔形器置于墓中,借塔的形象和意象寄托对死者灵魂的关怀之情,表达对死后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反映出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丧葬观念。

参考文献

[1]袁胜文.塔式罐研究[J].中原文物,2002,(2).

[2]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文物出版社,1986.

[3]贾雯鹤.山海经乐园神话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作者简介:隋璐(1981-),女,天津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学。

出自:∵《神州民俗∵》∵2009年3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