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丶前言
或曰:我辈既在台中随∵雪公老师修学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则徒持一句洪名,老实念去
,不亦可乎?曰不尽可。雪公老师二十六年来,广开法筵,畅演经论,如华严丶法华,起信
丶唯识…仅就听经笔录所载,多四十七种,凡此所为者何?曰:修行固当一门专精深入,研
究则当力求博学多闻。是知∵雪公老师所以广谈大经大论者,皆为助我辈持名念佛也。盖观
经有言:求生净土,应读诵大乘,明第一义(上品上生)。其次亦须闻第一义,而心不惊动(
上品中生)。若徒能倡老实念佛,而不解念佛义趣,半途而废者有之,误入歧途者有之,当
下既不受益,往生云乎哉?推求其因,乃不知「行」从「解」生之过也。
然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文殊丶普贤,求生极乐。则研教之士,亦当依教奉行
,老实念佛,栖心净土,此诚末法学佛之不二法门,常见有人手不释卷,博学多闻,一部全
藏,翻不止一遍,却未曾烧一炷香,念一声佛,虽口中滔滔,笔下如泉,亦似是而非,误法
误人耳。此又不知「解」从「行」生之过也。必当解行并重,如解而行,因行而解,方为真
佛子也。
乙丶唯识与净土
唯识与净,溯其源流,本是一家,皆我释尊金口所宣,虽经历代祖师大德分别弘扬,一
遍於解,一遍於行,然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解行相应,二宗皆未少疏忽,观乎古德如玄藏
丶慈恩丶永明丶犍益诸祖,德学巍巍,不仅悟门深远,且操履潜确可知矣!真解即所以为行
,不行不谓之真解,故此二宗,息息相关,相互融摄,研习唯识可增强吾人对念佛之信心,
而念佛可为证验万法唯心之道理。吾人苟「解在唯识,行在净土」,拳拳服膺大人之言,一
以内典为依归,奉圣教为圭臬,则当下可转秽为净,当来亦必往生极乐莲邦,心净土净,因
果如是,故敢断言也。於兹弟子仅就平日上课所闻,关乎唯识与净土者,浅述於後。弟子何
德,一年以来,幸获侍於诸大人座下,眼见耳闻,触处摩尼,法喜无量,惟以生性驽钝,今
所记者,亦大海之一滴耳!
(一)念: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既曰「持名念佛」,先当明白所念佛义,俾吾人易标心也。
所念佛名,梵语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之导师也。因中发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
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阿弥陀,此云无量,本不可说,释尊以「光丶寿」无量摄一切
无量之义,非弥陀但具此二义也。要之:功德丶智慧丶神通丶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
一皆无量也。
既明佛义,则当至心诵念,於随纷遇境,起心动念时,即自检点:我今一念与佛号相应
否?若早晚二课,尤当扬起洪名,蓦直念去,心口如一,务使尘尘所对,无非佛声佛境,如
此,虽不求「定」,然非「定」而何?
所言「定」者,非徒定於一境也。乃任境纷沓而来,吾心不为所动,如镜鉴物,事来便
应,事过便休,方为定功。吾人於定课,固当求定,即平日与万事周旋,亦当求定,而一句
佛号,正是吾人求定之药方也。古德有言:「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
,乱心不得不佛。」无怪香山诗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一句阿弥陀
。」良有以也。
(二)一念五分:作意丶触丶受丶想丶思。
此五分构成吾人一切之念,不论念之善丶恶染丶净,皆不离此。苟深明五分,可令善念
未生者生,而遏止恶念於将萌?良以吾人生死解脱之关键,唯在一念,宋儒所重「克念作圣
,罔念作狂」者是,今为了生死故,不得不於此「念」字用功:用功之法若何?今试言之:
当「作意」警觉恶心种子起行之时,吾人随即警觉,不使「作意」更引现行之心,趣於所缘
之境,则「触」即不生,「受」丶「想」丶「思」,亦随之不起。如是五分不具,恶念遂不
致构成。
或曰:此之一念,甚微细,吾人一弹指顷,即有百千念头流注生灭;且多生染习,妄念
者多,净念者少,念念相续,生死不断,今欲克念,了生死,不亦难乎?曰:不难!但依释
尊所说净土法门,持名念佛,藉佛号之净念,代替多生之妄念;以纯一之念,治向来之杂念
,念之既久,乃至净念相继,净念净土,净净交感,不生净土,更生何处?所谓「甜瓜换苦
瓜」,其方便为何如哉!
(三)心所与伏惑
唯识言:心所有六位。今举要者说之,即善丶恶二也。善心所有十一,能助吾人造种种
善。恶心所有二十六,能助吾人造种种恶。∵
吾人念佛不得一心者,皆平日迷惑颠倒,不知善丶恶丶是丶非致之也。吾人终日终年,
向外驰求,躁动不息,曾不知「定」为何物。则临终时,八识中习气乱发,名乱心位。如国
无主,乱臣贼子肇祸,此时纵得善友助念欲得自在往生,恐亦难矣!故吾人当於平时历事炼
心,藉「六位心所」以观照。即:六根接触六尘引生眼等六识之时,随即抚心自问:我今一
念,落在何处?善心所乎?恶心所乎?若善者,是「信」抑「精进」?若善者,是「贪」抑
「絈」?念头才起,即如是核对,省察,善者令续,恶者令伏,而後念佛自得受用。
(四)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颂第六识发动身语,造强胜引业之所牵。此中「强胜」二字,尤须着眼,以吾人造业
,无论善恶,皆是强者先熟,熟者先牵故。
第六识既为造业主,则吾人欲出三界,了生死,亦唯在此识下手,此即所谓「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然非造大善不为功,以悠悠散善,势难敌无始积罪故。强胜之大善为
何?惟曰:「持名念佛」,以是善中善,福中福故。此义云何?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
因缘,得生彼国」,又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
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既曰「少善不生」,随云「持名得生」,则持名乃多善根,多福德
,不亦昭昭乎?第六识既造此强之引业,则当来必引吾人生极乐净土,此犹老吏断案,千真
万确,毋庸置疑。
至心持名,乃善中善,福中福,然此惟上智下愚能之。若中等根器,则当断一切恶,修
一切善,以助名正行,此又不可不知。
(五)等无间缘者,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於後,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吾人念佛,多为妄念所间,未能打成一片者,以佛力固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亦不可思议
也。佛念,善法也;妄念,恶法也。吾人念佛用功,正是善恶交征,邪正互斗之时:正胜邪
,则佛号相续;邪胜正,则妄念相续。邪之与正,势不两立,如同火水。
平素念佛,妄念纷飞,亦不必颓废丧志,因噎废食,以吾人心念,乍生乍灭,前後非一
。不然,行者便无法治矣!正因此念,随起随灭,犹如空华,虚幻不实,故「不怕念起,只
怕觉迟」妄念一起,觉之即无。妄念既去,此时更续以一句清净佛念。如是绵密用功,必少
放逸,即振作提撕,久久行之,临终往生,方可保任。
(六)於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丶见分丶自证分丶证自证分。
持名念佛,有事有理。事持者,信西方依正实有。理持者,信西方依正,唯我心具心造
。唯识四分说,於「理持」者,有独到之阐发,兹略说之:
吾人现前起分别之念,即八识之见分;不变随缘之心,是自证分;随缘不变之性,是证
自证分;山河大地,即相分。四分唯是一心。准此,则极乐依正,安能越乎我之一念?
持名念佛,一句「阿弥陀佛」,执受在怀,持守不失,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念之既熟
,行之既久,定境豁然现前,身心世界,两皆放下。相等四分,浑然一体,吾人念佛,由事
持而达理持者,此之谓欤!
丙丶小结
净业行人而研教理者,为明第一义谛,求生上上品,早日乘愿再来,广度无边众生也。
良以上品上生者,一到极乐,花开见佛,即悟无生,等圆初住,能於百界化身,广济群生。
经云:「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一昼一夜」,若往生而得下下品者,须经十二大劫,莲花方
开,而此娑婆不知成坏多少次矣!众生受若,嗷嗷待救,菩萨度生,刻不容缓。净业行人,
一念及此,唯有勇猛精进,解行并重,广学多闻,老实念佛,则莲萼光荣,金台影现,广度
众生,满菩提愿,亦指顾间之事耳。弟子不敏,唯当以此深自惕勉焉。
第48期∵公元1975年11月15日发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