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盘。正如《华严经》所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菩提”,为梵语,意译为“觉”。“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在大乘佛教中,菩提心,又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故,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
寂天菩萨所造《入菩萨行论》中解释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者缘众生,即利益的对象为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二者缘佛果,即不仅要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的快乐,最终要令众生成就佛果而获得究竟的安乐。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令众生成佛为愿菩提心,发心者即称之为菩萨,发心后用实际行动,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恒常利益众生即为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所以说,发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也就是菩萨行的首要条件;其在净土法门中更是特具意义,正如《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由此可见,发广大心决定能往生。但若不发菩提心,就不得往生吗?也能够往生,不过只能“下品下生”或到达人天、声闻的果位。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rdquo
善导大师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又说:“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以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rdquo
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而下文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亦万无一得生净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又说:“问:《往生论》云:“二乘种不生。何故彼佛仍有声闻弟子?答:定性二乘不回向菩提、不发大愿则不得生。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发愿则便得生。虽得生已,小习先熟。佛顺其机为说小法,彼寻证果。旋即向大,不终滞于小也。是故不同此土藏教声闻直俟法华开会方得入圆。应是通教声闻,或是别教七住,先断见思故名阿罗汉耳。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既得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之所摄矣。声闻菩萨不可算数,并是弥陀因中大愿大行所致,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rdquo
由此可知,不发大心,难以成佛。若具备坚强的信心和愿力,又能一心念佛,即具备了往生的资粮,因为至心信乐阿弥陀佛的力量,以真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自然就能因念佛蒙慈力加持而往生。可是由于我们信根浅薄、慧根不足,是故不能发起大菩提心,所以无法与佛直接相感相应,纵然非常努力,所修功德亦很有限,只能相当于人天或声闻的果位。但是,如果能继续修行,就会发大菩提心;唯有发大菩提心,最终方能成佛。
印光祖师在《文钞》中说:“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通过以上经教所说与及祖师所言,可知发愿往生彼国即含摄菩提心;只要具足信、愿、行决定能往生彼国。
另外,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中说持名与发菩提心皆是“正行”。又说“举名者,佛有地钽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盘,百名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专持者,众生学佛,亦有无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该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rdquo
《无量寿佛经》“三辈往生”中皆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足见发菩提心对往生净土而言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诸经论及祖师大德虽有:临终前发菩提心而往生与不发菩提心(依信愿行等)而往生、见佛时发菩提心而往生与不发菩提心而往生、往生净土后已发菩提心、正发菩提心与暂时未发菩提心等等之不同说法,其实都是因应众生不同之根性、愿心及修行阶段等而言,其中并无矛盾之处,全是大悲度生之善巧方便,所以后学者应信受奉行,如理作意,勤修不退,必然往生有份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