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邪分别」:
己三遣除误解:
若说:修习厌离生死轮回之心对于「小乘」虽然恰当,但是对于菩萨则不适合,因为菩萨若修习强烈厌弃出离生死轮回的心,便会和声闻一样堕入「寂边」,对于生死轮回的事情感到厌恶。正如《不可思议秘密经》所说:
菩萨们为了成熟有情众生,才把生死轮回视为有益。而不是把涅槃视为对成熟有情众生有益。
同经又说:
菩萨们若畏惧生死轮回之事,便会堕入空无处。
同经还说:
薄伽梵,声闻畏惧生死轮回之事,但菩萨却自愿在生死轮回转生无量无数次。
答:这种说法实为错解经义的大谬论。经中虽说菩萨不应厌离生死轮回,但并不是教导菩萨不应厌离由「业」和「烦恼」而漂流生死轮回的生、老、病、死等各种苦。相反,此经是要教导「精进」,菩萨为了利益有情,所以穷尽生死轮回的边际,披上(精进)铠甲修学菩萨行。即使一切众生之苦,不断在落在他们的身心,他们仍然精进不退,勤修利他大行,绝不会被苦吓怕而产生厌离。所以,佛陀才说菩萨不可厌离生死轮回。月称论师说:
菩萨尽轮回际,刹那刹那承担一切有情之苦,对种种损害其身心的事情毫不畏惧。尽轮回际同时承担一切有情苦恼的菩萨爱乐这种行为,这种精进在每一刹那之中皆能成为引领一切有情生起一切种智无尽财宝资粮果报之因。只要菩萨一旦明了此因,便会愿意转生百次千次。
为了证明这一点,所以月称论师便引用前文的《不可思义秘密经》为证。
这部经典又提到应把生死轮回视为有益,因为菩萨们在精勤利益有情时作了多少努力便获得多少安乐。由此可知,佛说不应厌离三有轮回是指不应对在生死轮回成办有情利益生起厌离,而且要喜爱这种行为。
若我们被「业」和「烦恼」驱迫而漂流生死轮回,饱受各种痛苦折磨,连自利尚且无法达成,利他又从何说起呢?这种漂流生死是一切问题之门,所以菩萨对它的厌离比小乘行者更大,所以他们必须把这种由业、烦恼导致的生死流转断除。但是,对于由悲愿受生于三有,菩萨则应欢喜,因为这两种受生的方式并不相同。
假如我们像上文所说般,未能这样作出区别,《菩萨地》说持有这种态度的人,若已接受菩萨律仪,那他们便染犯了其中一条为烦恼遍满的恶作罪。唯恐文繁,故不引述。
虽然菩萨看见三有的过患而感到极为厌离,但是由于大悲起动,他们仍不会放弃自己的本誓,这确实令人惊讶。假如把三有圆满美事视如天宫,贪爱丝毫未灭,但却佯称利他而不顾舍弃生死轮回,这种人又怎会令智者欢喜?正如清辨论师的《中观心论》所说:
菩萨看见生死轮回的过患,所以不会住生死。他们为了利他,所以不住涅槃。为了成满有情的需要,他们才会决意长住三有。
在《菩萨地》所说的一百一十种苦,便是对一切有情发起大悲心的因。当我们看见这些无边的痛苦时,内心生起极强烈的不忍之心时,若说对生起轮回全无一点厌离,那就可谓矛盾至极。
这种对生死轮回生起极大出离,然后视有情如自己的亲人眷属,为了利益他们而进入三有大海的菩萨道次第,便是(圣天论师的)《四百论》的主题。月称论师在此论的疏释(《四百论疏》)已清楚阐明此义:
佛陀宣说生死轮回的过患,是要令所化弟子懂得畏惧生死轮回,希求解脱。为了令他们坚定趣入大乘,所以世尊对他们这样说:
比丘们,在生死轮回长夜流转的各趣有情众生之中,没有一者从未成为你们的父、母、子、女或亲友。
同论又说:
由明了世尊的说话,菩萨们便能安然跃进三有大海,以大乘之筏,把无始以来曾经成为他们父母亲眷,而现在却无依无靠,无人庇护的一切有情众生度脱。
无上密咒真言乘同样需要这种方法。就像圣天论师在《摄行灯论》所说:
应透过这些次第而趣修「极无戏论行」。这种次第便是修行者最初应忆念无始生死轮回之苦而希求涅槃之乐。所以我们必须完全舍弃喧闹烦乱,甚至要修习帝王的权势是苦的想法。
(「极无戏论行」,藏:shin∵tu∵spros∵med∵kyi∵spyod∵pa。是用于增长无上瑜伽密续生、圆二次第证量的三种特殊行持方法之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