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信仰创建关爱家庭关系∵
——宽运法师于香港六宗教座谈会上的讲话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世尊约于公元前463年诞生于北印度迦毘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附近),距今约2500年。当时北印度实行贵族共和制度,其父净饭大王是当时十个共和国之领袖,母亲摩耶夫人乃邻国天臂城之宫主,出身贵族之佛陀未成道前名悉达多太子。太子在出城游四门时,见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纵有耀眼荣华,难免要接受人生苦痛与无常,于是萌生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岁时偷出皇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发心寻求解脱老病死之方法。
经过六年之苦行,太子终在菩提树下证悟十二种由无明引起之生死相续原因,领悟“诸行无常”之意义及“此有则彼有,此灭则彼灭”之道理,再由“缘起说”发展为二世一重、、三世两重、∵缘五果(六因是类因、相应因、周行因、异熟因。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五果是: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等论说,成为因果论之完整思想。又以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无漏学(戒、定、慧)断除无明,证入空寂涅盘之长乐世界。此缘起之理为佛陀成道之证悟,因果论为佛教之基本,戒、定、慧三学为实践之要道、成佛之初阶。世尊住世时,说法三百余会,千般万种之说法中,观机逗教,在于医治众生之病,因应众生之病而予药,其目标只有—个,“但愿众生离苦得乐”。是故严格说,佛教非一般宗教,是一种教育,不是教人谋生之教育,而是教人创造生活、解除痛苦之教育。
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分别,在于佛教不主张有一绝对者存在,而认为一切万法皆由因缘聚合而生起,亦由因缘散离而消灭,故无一定之自性,亦无绝对者之存在,并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之根源,建立特殊之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之最大特征。
佛教之宇宙观是由“成住坏空”四劫反复而成,劫是时间单位,分有大中小三种,现在之大劫称“贤劫”∵,过去之大劫称“庄严劫”∵∵,未来之大劫称“星宿劫”,每一劫中各有千佛出世。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其中有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等,称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廖成为一中千世界,千个中千世界成为大干世界。因大千世界乃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干世界。而以数学推算“所谓三干世界是十亿个小世界,而三干大干世界是干百亿个世界,佛典称之为恒河沙世界或无量世界,又三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现今科学证明,银河系以外有无数之星球存在,其姜实是三干世界之诸佛国土,由于空间不同,凡夫肉眼无法窥见。
佛教之教法,在于揭示人生无常、无我、苦等事,而从中寻求如实知见,如实知见乃是走向解脱之道。所谓道,即四圣谛、八正道,而解脱之世界即是涅盘寂静。所谓大乘佛教,其实是在积极追求常乐我净之涅盘境界,涅盘境界又是洞彻虚无后所达到之突破境界。佛教初传入我国时,能理解教义的不多,被视为咒术与神道之异邦思想,故只能以中国思想表现,如以庄子之“无”解释“空”。后来更因受我国浓厚之伦理观念影响,对于君为臣绸,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传统三纲是“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之柱石”。(曾国藩在《家书》中把三纲解释为维系及支撑天地的纲绳及柱石。更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五伦为典范,以仁义礼智五常为维系人伦关系之准则,故对佛教之舍弃家庭、否定现世等出世思想,给予种种批判排斥,南北朝时颜之推撰写《归心篇》,将儒家所说之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佛教初阶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相提并论,认为二者互通能调和世法与出家法,融合儒佛二教之精义。于是产生提倡孝道经典如《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及教人敦伦本份,关爱家庭之《善生经》等入世经典。在公元一千年时便广泛流传,呈现活跃气氛。
然而,佛法浩瀚深如大海,述及宇宙、人生、家庭、事业乃至政治等世间法典多不胜数,倘以此类法典治国,无国不盛,以之治家,无家不兴。宋文帝会对侍郎何简之说:“释家之法,无所不可,倘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仁人百万,朕则垂拱坐致太平矣。”由此而知,欲善其国,必先善其风俗,佛教十善五戒能安邦定国,倘人人信仰佛法,国家不须刑法,领导可以坐享太平。佛教具备入世出世之教法,是超越宗教之宗教。
下列举两则公案,说明欲求出世法,先做好世间法,诚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别译杂阿含经》中,佛在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名唤佛的少年,来到佛所,向佛陀请教,在家人如何能得到幸福快乐?佛对少年说:“有四种法,可以使在家人得现世幸福快乐。一能精勤,二能守护诸根,三得善知识,四正理养命,何谓精勤?精勤是以自己能力赚钱养家,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工人,在工作岗位上要敬业乐业,要不惮辛劳,不怕寒暑风雨,努力工作,是名精勤。何谓守护诸根?要守护辛苦赚来的钱,把用剩的储蓄起来,小心勿被王贼水火夺走,好好教育下一代,不要养出恶子,把家财散尽,是名守护。何谓近于善友?交朋结友要小心,要带眼识人,只能亲近秉性贤良、不作奸犯科、不饮酒放逸、不打妄语之善知识,只有这些善知识才能分担你的喜乐哀愁,于忧恼失意时给你开解愁苦。何谓正理养命?花钱要有计划,要量入为出,切莫先用未来钱,或悭贪吝惜守财不用及不布施,要做财主,不作财奴,不奢不俭,名为正理养命。
少年再问:“世尊,如何能令在家人于现世得利,后世得福呢?佛说:∵∵“第一要深信佛法。第二要持五戒。第三要供养父母师长,布施医药、衣服、饮食、卧具给沙门、道人及贫穷乞丐。第四要修闻慧,要有正知正见,明白人生是苦,知悉苦之根源及灭苦之法,如能依教奉行,现世得福乐,未来得生天上,享受天福。这是佛陀对在家居士的入世教法,主旨都是“信、戒、施、闻慧”
又据《善生经》载,世尊在罗阅只城托砵时,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之子名曰善生,每天清早出城,沐浴净身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佛陀问他为何这样做?善生说因父亲临终遗教,若恭敬礼拜六方,死后便可生天上,他不敢有违,故每天依教奉行。佛陀便为他开示说此种礼拜六方法没甚意义,不能代表恭敬及生天,并教他礼拜六方之贤圣法。应以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子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修士、大德们为上方
佛说为人子者,应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者供奉父母生活所需,二者凡事先告知父母,三者不逆父母之意,四者不违背父母之命,五者鼓励父母信仰佛法,具足正知正见。而为人父母者,亦应以五事敬亲子女。一者制止子女作恶,二者教导子女作善,三者慈爱子女,四者为子女求觅婚娶佳偶,五者随时供给子女所需。父母子女能如此和敬,则父慈子孝,家庭欢悦。
弟子敬奉师长亦有五事。一者侍奉师长所需物品,二者供养时要礼敬,三者要尊重爱戴敬仰师长,四者对于师长之教诲应敬顺不违,五者永记师长教法而不忘。而为人师长者,亦应以五事敬视弟子。一者顺法调御弟子之心,二者教导弟子不懂之学问,三者对弟子不解之疑问要尽心解释令其明白,四者教他善择朋友,五者教授弟子时不应有昕保留。师生能如是和敬,则彼此安稳,没有忧愁怖畏。
丈夫敬妻亦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要维持丈夫之威严,三者要供给妻子足够之衣食,四者适当之时送妻子适当饰物,以满足其爱美心理,五者家务细软应交给妻子处理。而为人妻子者,亦应以五事恭敬于丈夫。一者要比丈夫早起,二者要让丈夫先坐而后坐,三者说话时要柔声细语,四者要敬顺丈夫,五者要奉承丈夫之意旨。夫妻彼此和敬,则家庭祥和,没有忧愁怖畏。
为人应以五事亲敬亲族。一者布施给亲族,教授他们生财之道,得财后要教授大家护财之法,二者对亲族要善言,三者要给他们利益,四者有利益要与亲族分享,五者不要欺骗诳诈他们。亲族亦应以五事亲敬于人,一者保护自己不令放逸,二者注意保管财物勿令散失,三者保护恐惧不安之人,四者互相勉励教诫,五者常互相赞叹。亲族之间能如是互相尊重,则彼此和睦,没有忧愁怖畏。
对待仆人亦有五事。一者用他之时要明白他是否能胜任,二者饮食要供应充足,三者要让他知道工作时间,四者生病时应供应适当之医药,五者应给予适当之休息假期。而仆人亦有事奉事主人。一者早起,二者做事要小心周密,三者主人没给的不能自取,四者做事按先后缓急次序而行,五者称扬赞叹主人,不可谈论主人之过。倘若主仆和敬,则彼此安乐,没有忧愁怖畏。
居士当以五事供奉沙门、修士。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蒽行慈,四者严饰床座,作定时布施,五者不关大门,让沙门、修士能随时进来。而沙门、修士亦应当以六事教故居士。一者保护他们不令作恶,二者教授他们修行善业,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为未听闻经教之居士讲授经教,五者为已闻者讲解经中义趣,令大家明白,六者为居士讲迤生天之法。如是沙门居士互利互敬,则法喜充盈,没有忧愁怖畏。
善生闻佛说法后,如迷者得悟,即归依三宝为优婆塞(居家修行的男士),并受持五戒。此是佛陀对“创建关爱家庭”的教法。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