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漫谈伦理道德》有感
(可祥法师)
伦理道德是社会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应遵循的道德标准。虽然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像善恶道德意识,则是每个社会都必须遵守的共同标准,所以道德意识对人类社会就显得非常重要。《漫谈伦理道德》是一篇以谈传统伦理道德为开端,到提出新的伦理道德理念的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伦理道德思想以及相应的各种关系作了深入阐述,文字通俗,述说有力,观点鲜明打破了平常伦理道德在人们思想中的旧有思维模式,把伦理道德上升到新的高度,可以促进人类思想境界的升华,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作者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他说:人生一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修身问题。作者以“三个关系”为主线,突出人与天(大自然)的关系,用人人皆可接受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论证,成为此文所要阐述的中心思想。美好理想的社会,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合理有序的社会,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将每个关系予以理顺,整个社会也就进入了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作者所归纳的三个关系,是整个宇宙与社会以及人际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和谐调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的问题。要做到和谐社会,就是要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重点是这“三个关系”,这是一切繁琐伦理道德教条的最高标准。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不道德、缺德、犯罪等危害社会和谐安宁的不良现象,后果比较严重。作者的论述切入点可谓独辟蹊径,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令人叹服。
随后,作者旁征博引列举了先秦以来中国伦理道德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历史。考据精严,并以详实的资料来说明与分析问题。他认为在三个关系中,第二、第三个关系在中国已经变得较为成熟,因为中华民族是偏重实际的民族,尤其看重人际关系的调整,重视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对当下的事情非常重视,由此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思想非常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所以如何修身养性,就成为调整自己与社会和宇宙的关系的重心,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处理好自己修身问题的重要性的原因所在。这个重要性即使在现在,仍然对我们有借鉴作用,而且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
对第一个关系,作者着重归纳了先秦时期孔、孟、老、墨、荀诸子对天、地、自然等概念的界定,又用相当长篇幅列举诸子对人与“天”的关系的论述,并进行了分类和比较。汉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组成,其中儒家偏重于政治性的学说,主张天是道德理想的最高源头。所以在中国的政治学说中,君权天授的思想是非常明显的,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祭天拜祖,以表示自己的权利来自于天的神授。佛教则对人身的修行非常强调,认为通过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比较三家思想,作者比较倾向于老子的“天”是物质论,和荀子的人类利用大自然(天)养活自己的学说。这是东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儒释二家将其用来说明社会合理性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而道家则是用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谦虚自己自己不是伦理学家,没有研究过伦理学史,但却提出了一些深入实际的理论,旨在借此提醒人类,要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实就是现在所提倡的“环保”问题,如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紧迫和棘手的问题,作者由此提出一种观念性的解决思路,试图将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提高到伦理道德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这是作者对伦理学创新的一大贡献,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
笔者深有所感,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越来越厉害,“人定胜天”的思想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每次对自然的征服改造都引以为自豪。但由于人类本性的贪得无厌,无法改变对物质享受的执迷,不顾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疯狂地进行掠夺式的改造开发,却忽视了人与自然本是相存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对此,有识之士早已发出呐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对策和办法。据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近几年来只做一件事,即环球演讲宣传“环保”,以唤起人们对地球的保护意识。针对全球气温变暖,他说:“以现在对待环境的态度,全球冰山融化之后,再过二十年,曼哈顿将被淹去一小半,华尔街将不再,世贸大楼的遗址不再,这还不包括许多由于变暖后的天灾,比如这次的海啸(印度洋海啸地震)。”我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妖言惑众。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季羡林先生在此文中,巧妙地将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提高到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就是为了让人类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的重要性。这就是最高的伦理道德。我想每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心”开始,从思想意识入手。佛教认为,“心”是万恶之源,也是万善之源,宇宙万物皆由心识所变现,心治一切则治。近几年来,佛教界有识之士提出“心灵”环保行动,在华人世界中反响很大。笔者认为,从“心”出发,改变人的价值目标,从追求物质享受转移到追求人类社会自由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此则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不远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