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在与同伴、教师、家庭及社会的对话和沟通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各国在珍视传统、适应现状的基础上,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新举措,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启示意义的新观点。

∵近年来,美国15岁至20岁的青少年酒后驾车造成的事故和伤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图为来自美国各地的学生代表在美国国会前展示全美学生呼吁关注青少年酒后驾车问题的“签名链”。

韩国∵∵道德教育不能割裂历史传统

儒家伦理深深扎根于韩国的文化之中,融化在韩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里,至今韩国还是世界上惟一保持全国祭祀孔子的国家。儒学中的社稷、仁等观念与韩国苦难、屈辱的民族历程相交织,形成了韩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民族特质被提升为“国民精神”。珍视传统,突出民族性成为韩国学校道德教育最为突出的特征。尤其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价值更加熠熠生辉。

由于韩国人非常珍视传统,并将这种传统的内在精神转化为本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不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和江汉奇迹的出现奠定了精神基础。

韩国人深刻地认识到,道德教育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真正渗透到日常实践中去。由此,他们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4、社会生活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5、国家生活礼节,如对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日本∵∵从坚决抵制校园暴力做起

校园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现象,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南非、巴勒斯坦等,校园暴力事件非常频繁,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危害。而校园欺负成为校园暴力最为经常的表现形式。日本文部省认为,校园欺负现象和校内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治理整顿时必须制定量化指标,下大力气解决。

校园暴力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恃强凌弱。所谓的“强者”,他们或身体方面占支配地位,或年龄方面占有优势,或人数方面占多数,或知识智力方面有特长。他们凭借在某一方面的有利地位,对处于不利或劣势地位的老师或学生实施暴力。施暴主体有教师、有学生,也有校外人员。文部省主要通过年级设置和教师配置的弹性化、建立学校咨询制度、向学校派咨询专家等措施来解决。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健康向上、竞争有序、互助友爱的德育氛围对于学生的发展显得异常重要。

德国∵∵“朴素道德”和“善良教育”

“朴素道德”理论由当代德国教育家鲍勒诺夫提出。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实际上蕴涵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更基本、更长久保持同一性的道德,如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朴素道德具有自然健全性,是基于人类本性和社会生活的,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流露。朴素道德包括下列要点:1、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的责任;2、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踏实、正直,做事不半途而废;3、同情他人和理解一切有生命东西的痛苦,乐于帮助处于困境的人;4、尊重他人活动的权利,与人为善;5、言行举止端庄,注意倾听别人意见,做受人敬重的人。

众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其次,同情、帮助弱小者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对那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凡经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即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

美国∵∵道德教育的五个E

在美国,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意识,乐观进取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品质被认为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表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少年个性自由、人格发展、自我完善。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承认撒谎、欺骗和盗窃行为的人数之多也前所未有。“太多的家庭、学校已不再履行他们作为道德标准的维护者和促进者的传统职责。”“解决办法是在我们的家庭、学校、企业、***以及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重新提倡具有美国传统的核心道德标准,但最有潜力战胜这一全国国民性危机的是学校。”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K·瑞安提出了新的道德教育中应做到五个“E”:即“榜样”(Example),教师应成为道德品质优秀的典范,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历史和现实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使之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并且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榜样;“解释”(Explanation),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头脑中填塞社会的规章制度,而是同他们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只有对话才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多年来道德教育效果甚微,就是因为压制了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孩子的许多问题都指向道德方面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受到惩罚,而他没有?”,“我该为邻居做点什么?”,“那公平吗?”;“劝诫∵“(Exhortation),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规劝,可以通过精心推理的方式进行;“环境”(Environment),教师要创造一个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感受到彼此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有助于学生产生利他主义的思想和行动;“体验”(Experience),教师在教育学生中,教会他们一些有效的助人技能,有计划地安排校内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机会体验并且逐渐内化各种道德观念。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