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丰富的个性”。如果没有个性,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没有个性化教育,就谈不到教育创新,就会使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打折扣。教师们要爱惜孩子们每一个稚嫩的想法,那可能会催生中国的爱迪生;教育为教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那些教师就是陈省身、陶行知。

面向未来的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宋术成/绘

∵在痛苦且快乐的教学过程中,相比深奥的教育、教学理论,我更喜欢阅读的是书上、报端、荧屏前不同人的特点及与教育相关的故事。那些书刊告诉我们:中国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也正是因为以前的教育有很多不足,基于不同教育理念下不同的教育故事会碰撞出许多新的创意。阅读给我以启迪,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仍然是在“旧”中孕育出来的。

∵阅读故事一:“有一次女儿做历史课作业,查了许多资料,选定了一个历史事件,做出一份文件,用当年的文字写,英文字曲曲弯弯的。然后要我帮忙,将这份文件做成像古代文物,因为那份文件假设是从一艘古代沉船中捞出来的。于是我们想办法,用水稀释一些醋,把她写的文件在醋水里泡一夜,纸就变黄了。然后我们四只手把好好的纸揉搓皱。最后,女儿出主意,拿火柴点火沿纸边烧焦卷起,这才大功告成。她交了作业,全班大惊,老师把她的作业挂在学校走廊里展览。”——沈宁《点击美国中小学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不信任学生。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对付的是七八门、甚至更多的功课,而在每一个领域里,教育者只研究其中一门,尚觉不能穷尽其奥妙。以学生为主体,能完成教学任务吗?∵

∵沈宁于1983年出国,以上所列是他的女儿在国外中学所做的事。实际上,这种研究性学习,美国七八岁的小孩就开始了。老师给孩子们出的是成人看来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自己查阅资料,并写出论文。

∵还有比以上的研究者更“年轻”的实例:∵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记载他的儿子小学在二年级时研究蓝鲸课题的过程:到图书馆抱了十几本书阅读,之后写成“论文”。“论文”由三张活页纸组成。第一张是封面,上面画着一条摇头摆尾的蓝鲸,蓝鲸的前面还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虾。作者,黄矿岩。论文分四部分: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这篇论文充分调动和训练了小学生的能力:搜集资料、提出问题、逻辑提炼、归纳升华,得出结论。对这些尚显稚嫩的成果,我们应该怎样评价?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新课程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正是要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的动态系统中来,在感受和体验中挖掘其潜力。∵

∵阅读故事二:某日某电视台《大家》节目,着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正接受采访。陈省身是世界数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一些世界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像杨振宁、吴文俊。记者问:“您是怎么教育他们的?”老先生回答:“我就是不管他们,让他们自由发展”,还特意微笑着、诙谐地重复了几遍:“我就是不管他们!”∵

∵当然,不可能完全不管,否则就构不成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是最重要的教育艺术宋术成/绘

∵但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用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这一点。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密切关注着教育对象的成长,适时给以引导、评价、激励,让学生“自由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报告也印证了这种想法:“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励学生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好教师应该是有着动态学习习惯的,能高瞻远瞩用自己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培育人的人,而不应该在简单的对钩、叉子中度过疲倦、没有目标、没有章法的一生。∵

∵阅读故事三:1994年,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间小学的美术老师,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云南昆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有一次,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命题让孩子们画画。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墙上画的一棵圣诞树。他把墙上的画遮起来,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都无从下笔了。∵

∵这无疑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太强调一致、服从、模仿,当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个性被抹杀了,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无情地扼杀了。

∵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丰富的个性”。如果没有个性,创造力是不能想象的。∵

∵知识可以教,创造力只能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差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种特长、知识能力、家庭背景等。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教育方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但是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个性的目标,要求老师对每一个学生有精细的观察和交流。但现实是,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几乎都同时面对着几十成百的学生,工作压力巨大,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学生好好交流,更谈不上量身定做,学校更像是机械化生产的工厂,同样的产品成批量从流水线上下来。据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2000人的学校就会出现师生情感冷漠化的现象。一个班级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最为适宜。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囿于国情我们短时间内很难达到。∵

∵阅读故事四:在美国,每年都会组成以中学生为主体开设的模拟法庭。各学校选出最优秀的学生,通过校际比赛,参加区际比赛,再到州际比赛,最后参加全国比赛。学生参加这样的比赛,绝不是纸上谈兵,他们要经过几个月的律师知识的实习,翻看各种案例,模拟法庭也完全像真的法庭一样。主持的法官往往都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法官,所有的程序都被认真执行,一丝不苟。一年一度的这种比赛,全国有无数的律师、法官,陪着一群中学生认真地“玩”好几个月,没有额外的薪金,全是自愿的。这一群连续几个月都泡在律师、法官、案例中的中学生,比赛完毕,也就对身边的法制社会不再陌生了。∵

∵我们的教育更多被看作是学校大门以内的事情(有一些学校竟然把学生整天关在学校,只有周末才允许出校门)。社会、家长只要瞪大眼睛监督就行了。而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要培养学生有“团队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这决定了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生们许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的支持。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全社会合力培育的。在与世隔绝的围墙里培养的只能是书呆子类型的、不关心社会从而也容易被社会抛弃的人。我们的社会应该好好想一想:培养未来的人才,社会还可以做些什么?

∵新课程的实践首先需要树立新的理念,当然,新的理念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

∵最后的联想:“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人做事,容易跟风。今天美风,就全是喇叭裤,明天韩流,又是裤腿上下都粗粗的哈韩裤,并不管自己是否适合。教育的发展,要防止走向极端,今天是素质教育,就一首诗也不背了;明天是成功教育,就一句批评的话也不说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无疑有太多的羁绊。对国外的教育,对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就更需要社会、管理者和教育者“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我们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结尾:“没有拿来的,教育便不能自成为新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社会、作为教育者,尤其需要学会“拿来”,学会“扬弃”,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改革才会有新的更高的起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