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谈谈当务之急的佛教教育
作者:中解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发展成中国化的佛教。之后,又由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而创立了丛林制度和僧团制度,随之改变了僧众云游乞化的生活,也解决了僧众求学从师的困难。于是丛林教育随着丛林制度的发展而诞生。僧众持净戒守清规,四众和合。与此同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在大众修行中自然形成。就这样中国的丛林制度维持了1000多年的佛教慧命,培养了数十代僧才,造就了不少高僧大德。近几十年,随着丛林制度的衰弱,导致丛林教育被现代院校教育取而代之。
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结果表明,佛教教育以现代院校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僧才在数量上,尤其在质量上,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佛教事业的需要和要求。学僧中有很多信仰淡化,不重修行。还有很多离教还俗者。正因为如此,佛教大德们意识到,这样下去佛教不但发扬不了,反而有衰败致亡的危险。为了佛教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去年春在上海召开“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由赵朴老亲自主持并作了重要讲话。与会者各抒己见,为佛教的弘扬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成立了“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和“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认为佛教教育与世法教育应有一定的区别,实行丛林教育——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会议一致认为,培养合格僧材是当前佛教的头等大事,决心将人力、物力、财力转向发展佛教教育事业,培养合格僧才上。
现在不少寺院不愿让自己的弟子去住佛学院。认为“小和尚一住佛学院就变了,信仰谈薄了,只重言讲,不重修持,还有的毕业后就离教还俗了。”这怎么能不让人担心呢?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徒弟去住佛学院,甚至坚决不让。这也有一定道理,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做的不得力,我们要正视弊端,加强道德信仰教育,严格戒律修持,努力将佛教教育搞好搞上去。
办好僧伽教育,决不是几个人就能办好的,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诸方大德善信,在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笔者认为,修寺、塑像、办水陆等佛事,功德很大,但寺院修的再好,佛像再庄严,它只能作宏法的场所,起不到弘法的主要作用。真正能起到宏法作用的是培养合格的僧才,以讲经说法的方法来度众生,弘扬佛法。如果没有僧人讲经说法,那么寺院也只能作为一棵摇钱树,成为文物,所以应把主力转向培养僧才这一方面,培养有学有德的僧人来继承佛陀的祖业。佛法赖僧宏嘛!尤其我国佛教人材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所以赵朴老明确指示我们佛教现在第一需要人才,第二需要人才,第三还是需要人才。所以这培养弘法人才而行布施,比修寺建庙而行布施功德大得多。古人云: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我们佛教徒也应先从根本上下功夫,来改变我们佛教的面貌,使其弘扬光大,普利众生。
为此学人对办学提两点建议:
其一,选择教师应尽量选择法师或居士。教师要以身作责,作学僧的榜样。正如王新老师在《学习“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体会》一文中谈到的老师必需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行为如何,学僧是目视手指的,老师的品德高尚,自然给予学僧好的榜样。老师如不能为人师表,就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僧才来。
其二,学习的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有选择。学修环境要选择安静的有利学僧安心学修的环境。如在“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灵光法师谈到的一个例子——孟母三迁。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圣人,与其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三次迁居,给孟子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可为我们后人作一借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