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9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原始佛教“缘起”生命观在现代教育的薀义
【文章作者】欧俊明
【指导教师】崔光宙
【文章页数】210页
【中文关键词】佛教|生命观
【中文摘要】教育学科长久以来沦为实证科学的附庸,成为只重旁枝末节,纯粹技术导向,却鄙夷切身生命议题与轻视人文关怀的学科。然而,“教育学”作为一个统整性的学门,教育工作者实有必要由哲学、心理学,或是宗教各层面,提供学子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
本篇论文是由原始佛教的智慧入手,希望对以往缺乏生命智慧的教育传统,做出有关生命议题的补充。笔者从繁多的原始佛教经典汉译四《阿含经》的研读评析中得知:原始佛教其实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思考体系。避开了宗教经常具有的独断与非理性的权威性格;原始佛教远离天启,不谈神论。佛陀强调的,是观察世间万法所洐生的生命思维与概念,并且人人都可以取法如是的观察,了解生命万法的实相。在同样根植在“以人为本”的这个关怀上:教育学可以引介原始佛教的生命智慧作为生命议题的参考。
而如前文之论述,原始佛教的中心概念,就是“缘起”;而“缘起”就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万法相互依存”的道理。原始佛教便由“缘起”概念,建立了整体生命观念的思考体系。
接续“缘起”观念的释章,本论文将“缘起”教法分为横纵两个大方向:
首先,依“横向”的缘起生命观念而言,万法都只是因缘而暂时积聚的。这包括了由“五蕴”所聚合的“我”。若将“我”片片拆解,则其了不可得。于是,在原始佛教的教法中,便以此破除“我”对“我所有”的执着与迷思,因而能开展出更为辽阔无私的宏伟生命观。更由对“我”的拆解分析中,了解“万法”变化实是“心”与“境”交感交融所构成。若独断的拆解“心”与“物”,则非如实正观生命的教法。
其次,在纵向“缘起”生命观而言,它指出了吾人生命的生发与流转不息之因,是无始以来吾人之“无明所盖”与“爱结所缚”。此为吾人生命常感莫明苦恼之根源。而吾心对苦恼之沈溺与框限,即是“业”的作崇。因此,佛陀提出了四圣谛、八正道与三十七道品的教法,法法都为止灭苦恼的路径。依据文前所持的生命横向与纵向的分法,笔者认为下列“人与自然”、“人与他”与“人与自身”三个相对待的态度,就可以获得合理的解决。第一,在“人与自然”的面向,可运用于环保与生态教育。吾人根据“缘起”提出了“万法相依”的基本概念。生命中的万法不能独自生存,而需要与他物共存与共荣。也因为此概念的发扬,“护生”与“保护环境”的两大主题,都找到了可以依循与发展的根底。第二,在“人”与“人”之间的面向,可运用于公民教育中。吾人依“缘起”的教法,首要目标应重视人际和谐与平等。笔者引藉了佛教基本“五戒”,作为人人所应的伦理道德规范。并提出“五法”与“三福”的修法,让吾人生活于社会环境中“福”与“慧”均能兼顾。此外,在佛教阿含经典中,也因缘起教法的引申,一再强调的吾人对政治与“家”、“国”伦理的相互对待遵守。
∵最后,在“人”与“己”的面向,可运用于生命意义的教育。吾人依“缘起”的教法,指出己身死亡的惧怖、生命永存为虚亡不关。吾人应汲汲于未可知的命理卜算,只以自身的命运为考虑,而应以“大我”的奉献与牺牲为己身求之真理,展现出慈悲的襟怀。因为“真爱自己的人,就是爱他人如己的人”。而依据“缘起”的教法,也只有人人相互关怀,生命的苦难才有可能相对降低。然而吾人不可忘的是:在原始教佛中,佛佗终极的关注,毕竟是解脱世间之苦。人人也应在投入世法积极救度之时,依循着八正道的教法,念念观心制心,若得离欲,乃得轻安,常精进如头燃,以求到达善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