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入一真法界的音声法门-华严篇

作者:赖静涵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照。」

-《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华严宗名列中国佛教的「教下三宗」。和天台宗一样,华严宗也是有判教和止观,只是华严宗强调佛陀所证得的「一真法界」,多出一份玄妙离奇的描述,因此常被误为光说不练的「名相佛教」和「口号佛教」。事实上,华严宗和天台宗一样,重点不在哲学,而在止观。修行的目标是在于悟入经中阐述的「一教圆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释尊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佛境界。

《华严经》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素有「经王」之称。自古以来,就有「读过华严,方知佛家富贵」之语。据说《华严经》本来有三种版本,即上、中、下三种。由于上本与中本之颂偈数量和品数浩大,不是凡夫之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传,今所传者是属于「下本」的《华严经》,原有十万颂偈,四十八品(或谓三十八品),可见内容十分博大。主要是记载如来成道后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宣说的自证的佛果圆满境界。由于佛境界是广大无边,层层无尽,不可思议,而整个法界也不只一佛,而是无量无边尊佛与净土,这些佛国净土又是毛孔当中另有宇宙,层层递进,无量无边的一真法界。这些叙述,在八十卷的《华严经》当中占了八分之一的篇幅,是《华严经》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但是《华严经》并不是以描述不可思议的法界为目的,而是说明如何进入佛陀所证得的法界实相。如以经题来看,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而「佛」就是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就是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因行的譬喻,因此以种种因地之万行,来严饰佛果之深义,则称为「佛华严」。因此《华严经》就是显发「一心法界」体用,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理事圆融的华严三昧。相对于一样是以莲花作为譬喻的《法华经》来说,其重点在于说明「佛陀本怀」,以教育为中心,说明种种成佛的修行理路之妙理妙谛。《华严经》的重点则以这朵莲花的清净庄严来描述「佛境界」,说明证此境界的因位果报。所以《法华》教义在明教导众生入佛之知见,而《华严经》的重点在显明圆满庄严的佛境界,及悟入此一境界的教理。

那么,怎么样修才能悟入《华严经》的境界呢?答案是念诵法。根据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华严经传记》指出,《华严经》从晋代译出以来,修行本经获得成就者大多以读诵及拜经这两种方法,从晋代到唐代许多行者,包含华严宗的初祖杜顺,乃至唐代的名医孙思邈,都是读诵《华严经》成道,证入甚深三昧,因而修行《华严经》的风气大盛,其高妙的智慧与哲学受到众人的肯定,遂形成中国大乘佛教重要的宗派。所以法藏大师特别以〈念诵〉与〈转读〉两篇来阐述,后来诵经与拜经就成为华严宗修持的主要法门。

隋唐之际,华严宗人才辈出,盛极一时,然而唐武宗灭佛时遭受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因而目前为止,很难找到原来属于华严专宗寺院的清规,有关华严宗修行念诵的仪轨研究备感困难。因此本篇仅能就当前可见的材料:一为礼拜华严经仪轨;二为华严忏仪;三为华严字母。

一,礼拜华严经仪轨

前面提道,从晋代以来就有读诵《华严经》悟入三昧的修行传统,因此有以诵经与拜经修行仪轨。根据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着作的《华严经传记》卷五提到下列仪轨:

1.∵∵《华严经中佛名》二卷,菩萨名一卷。这本书在法藏大师的时代就已经不知道是谁所作。只知道贤首大师(法藏大师以前)将其扩充,更加完备。

2.∵∵《普礼拜法一十五拜》。这仪轨是天台智者大师所作的。是法藏大师当时的江南所盛行的,其间都引寂灭道场等七处八会的佛菩萨名号。法藏大师顺便提到:智者大师仍判《华严经》为圆满顿教。

3.∵∵《华严斋记》一卷。这是南朝梁代竟陵文宣王所撰写。自齐、梁以来,每次大规模修供斋的仪式,大部分都按照这个仪式进行。

4.∵∵《供养十门仪式》,这是沙门智俨法师(应该是华严宗二祖)所作。

5.∵∵《华严三昧观》一卷十门。沙门法藏所着。这部仪轨的重点在于修成普贤行,结金刚种,种下菩提因。以求当来下生之时可以参加华严海会。

6.∵∵《华严三宝礼》十首。这部仪轨初礼是以《华严经》中所说的卢舍那佛以及普贤菩萨等等为主要礼拜对象,后来七会称各处法名菩萨,第九礼则礼经中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华严经》中三宝。第十礼则礼传说中的「上本」,即十大千界微尘数偈《华严经》中三宝,并称说彼经佛法及普贤等。

7.∵∵《华严赞礼》十卷十首。主要是礼拜《华严经》内容。

然而,上述仪轨今日几乎全部亡佚。目前尚能见到的礼拜华严经仪轨,是《禅门日课诵》当中所收录的《讽华严经起止仪》与《礼华严文》,然而这两部都应该都出自一部完整的仪轨,就是《卍字续藏》第128册当中的不着录名氏的《华严道场起止大略》一卷。有关本仪轨的内容略说如次:

1.∵∵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

2.∵∵主白:「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等太虚而为量,维此法会不异寂场,极依正以常融,在圣凡而靡坚,……」

3.∵∵众白:「仰祝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常转,十方施主,增益福田,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4.∵∵南无华严教主卢舍那佛(三称)

5.∵∵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6.∵∵诵《华严经》

7.∵∵补阙圆满真言

8.∵∵唱华严字母

9.∵∵回向

10.∵∵总回向

11.∵∵拜普贤行愿品或者是《礼华严文》

从这部仪轨以《炉香赞》为首,并有「仰祝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推测该仪轨应该是禅门清规所规定的讽诵的功课。而《礼华严文》仅有一篇文章虽是宋代随州大洪山遂禅师所作,年代比较早,是此仪轨当中一部份,故《禅门日课诵》当中所收录的《讽华严经起止仪》与《礼华严文》应该都出自于此。

二、礼拜华严经的忏仪

上一篇我们谈到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说的「罪障不除,止观定慧不发」的理论,所以拜忏的目的就是要入甚深三昧,有关《华严经》也有这样的忏仪。目前能见到的以《华严经》为本的忏仪有两部,即《卍字续藏》第128册里面的《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一卷与《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

虽然《卍字续藏》并未着录作者名氏。不过根据列于两部仪轨前面的明末清初大儒,钱谦益所撰写的〈华严忏法序〉当中知道,这两部仪轨应该合起来作为一部行法。《华严经海印道场九会请佛仪》是后面四十二卷本《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的前行。这个仪轨的设计和天台忏仪原理相似,也就是先设立忏悔仪轨的道场,然后进入道场方便修止观用的。

然而有趣的是,设计这个仪轨的人是唐代一行禅师与其弟子慧觉大师依照经典设计的。一行禅师是真言宗的大师,擅长历数星象,也专精真言佛教。他非常推崇华严教理,与弟子慧觉共同制此忏仪。后来因缘际会,这部忏就藏在云南省鸡足山隐而不见,直到明代云南丽江郡郡守木懿应在鸡足山崇圣寺发现了这部忏仪,因为当时明代皇帝崇信华严经,献给了皇帝,这部《华严海印道场忏仪》才得以重新问世。

一行禅师虽然是按照天台忏仪的观念设计这个仪轨,但其本旨仍在于华严思想。《华严海印道场忏仪》内容是以「四十二晌」作单位。所谓的「晌」本来是指一天当中的某一段时间,应该是指「日」来说。四十二晌,相当于六个七。至于为何用四十二作单位,可能与「四十二字门」有关。每一个「晌」一卷,其内容是以「普贤十大行愿」来作为主要结构。按《华严经传记》提到初祖杜顺和尚是以念诵华严经及「修普贤行」开悟成就的。所谓的修普贤行即是「普贤十大愿王」,由于华严宗以为「普贤十大愿王」是趋入毗卢无尽境界之妙门,以此架构忏仪,可谓深得华严妙理。整部忏仪全然以华严层层无尽,广大圆满,理事圆融的哲学来设计。

特别的是,有些仪节加入咒语诵持,如「第三敬礼诸佛」的地方放入《普礼真言》及《功德山陀罗尼咒》。一行禅师放入《功德山陀罗尼咒》的原因是因为《大集经》说诵此咒一遍,如礼大佛名经四万五千四百遍,又如转大藏经六十万五千四百遍,若众生诵此咒一遍,不仅可以消灭罪障,并可于命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上品上生。

修此忏仪应该是要建立一个专修的道场。然而,有关华严宗祖师的传记当中很少看到相关纪录,这或许和一行禅师是真言宗行人有关,但该忏的宏大与精深,是值得研究华严经教,修行华严法门的人注意的。

三、华严字母

在前面我们提过禅门礼拜《华严经》的仪轨当中有唱诵「华严字母」的仪节。什么是「华严字母」呢?为什么要唱诵「华严字母」?原来华严字母是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当中说到的「四十二字观门」,也就是众艺菩萨传授善财童子唱诵四十二梵字而获得菩萨解脱的妙法。唱诵字母原来是为了显发般若本体的妙用,按《般若经》称此「四十二字观门」为「观字义法门」,又称为「悉昙四十二字门」、「四十二字陀罗尼门」。《大智度论》说这四十二字是一切文字之根本,称为「字母」。菩萨听闻此字母,则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因能从唱诵字母过程当中显发蕴含的义理。因而菩萨若能受持诵读这些字母,并为他人解说,则可获增强识念、知惭知愧、坚固心念、智慧开达等二十种功德。这就是唱诵字母的功德利益。《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众艺菩萨对善财童子所说的就是这个法门。

众艺菩萨说修此法门的重点是以「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门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如众艺菩萨所说:「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众艺菩萨是这样时常唱诵字母,以观察体相来修行,因此能够「智入其中。无疑无碍。无愚暗。无顽钝。无忧恼。无沉没。无不现证。」发其般若妙用,所以能够证得种种功德,善巧一切世间与出世间之法,通达到于彼岸的智慧。因而众艺菩萨通达诸方技艺,文字算数与医方咒术之学,并能了其底蕴,能够善疗众病,也能驱赶鬼魅、怨憎咒诅等种种非人干扰。更可以了知金玉珠贝等一切宝藏出生地方,分别品类,勘其价值,才能以此救济安民,摄护一切众生。所以众艺菩萨说修此法门能够达成菩提心愿,得到保护一切人众所居所的能力,这就是众艺之所以成为菩萨的本旨,即是修此华严字母的功德。

字母唱诵其实是念诵法门的根本,所以不独见于《华严经》,还有《摩诃般若经》、《大智度论》、《光赞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大般若经》、《大方等大集经》、《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等等都有提到。因此不仅是华严宗有,天台宗、真言宗都有这样的行法。然而天台的行法已经失传,而真言宗又受到武宗灭佛打击一蹶不振。独有华严宗的字母唱诵最为有名,传承至今,连禅宗都将其列入《禅门日课诵》当中。

结论

在中国佛教史来说,华严宗曾经盛及一时,后为武宗灭佛所及,仅于五台山留存一脉。此后华严哲学为禅宗所吸收,根据《贤首传灯录》记载,从圭峰宗密禅师以后的华严法脉大多兼有习禅,并兼修《楞严经》与《圆觉经》。修习本宗的「华严三昧」者不多,大多是以弘讲《华严经》与相关注疏而列入贤首法嗣当中。固然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华严宗的行法本来就是念诵《华严经》和华严三昧的修行,后来华严宗不再盛行,沦为后代的口谈议论的情况,或许和华严宗本门行法的没落不无关系。

南北朝以来到唐代中国佛教的精神,正是在于探索佛陀本怀的努力。天台智者大师提出了以《法华经》为主的开权显实教义,而华严宗杜顺大师则以佛境界为目标作为一乘圆教。两位大师的抉择经典不同,但是理念都是一致的。两宗祖师们都以寻求佛陀本怀,或证入佛境界的精神来修行;为令后代证入此一境界,更设立了修行仪轨,这个大慈大悲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不已!然而后来却发展成纯以哲学来作探讨,实在非常可惜!事实上,两宗所标举的不止是哲学,而是行门的目标。所以真要讨论华严精义,是否应该从念诵《华严经》,勤修华严三昧开始呢?佛境界,在华严行者来说,或许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实际的行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