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奖学金得奖论文-∵

〈王维诗中的华严世界〉(上)∵

花莲教育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班二年级释修畅

摘要∵

王维以佛禅入诗的意境营造,实为盛唐诗的一大成就。其表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不涉佛禅之字,纯描绘自然景物,禅意理趣自在其中,天机妙悟浑然天成。《王摩诘诗评》“刘云:‘其意亦欲不着一字,渐可语禅。’”本文之主旨主要是透过华严宗圆满无碍的思想,重新体认王维山水诗内含的意蕴。由于王维诗中透露一股空寂之后的万有,其思惟与华严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均展现一股生命之机。故本文研究之目的是阐发王维诗中意境之哲思与美感。王维五绝小诗充满空寂灵动之感,古今评论家皆以禅宗之角度解释那份空寂,然而除了空寂之外,尚透显着一股生命的灵动,而此生命的灵动来自于华严宗所蕴含的理事无碍之思想,本体与现象的融合,使人有一种圆融的美感,缔造出一片光辉的精神世界。这正是以华严点出诗境中的另一种用意。

大乘般若空性是各宗各派的基础,但华严在“空”之上进一步谈到“有”,所谓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华严保存现象的短暂美感,化刹那即永恒,空含藏万有,这“有”当以华严世界的不舍一法,圆融无碍之思想为主旨,既而从中流露出美感与哲思。∵

本文试从简介华严宗之发展及思想为始;次从王维与华严的关系中,证明王维具有华严思想;再从王维诗歌之分析中,透视其诗作隐含华严哲思,另兼及诗作的艺术技巧,用以说明如何将佛理转换成山水艺术之手法。期盼能突破以往讨论其禅诗的传统思路—以禅宗的般若空性、无念、无相、无住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另以华严论诗。∵

关键字:佛禅入诗、意境、华严、圆满无碍、、理事无碍、般若空∵

壹、前言∵

诗佛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奇才诗人。苏东坡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其佛禅思想和高超的技巧,捕捉自然界斑斓之色彩、流泄之声光的画面,把稍纵即逝的美感化作永恒,因而留下一首首意象鲜明、意境高远的诗作。唐末司空图:“澄淡精致,格在其中”。王维诗中所透显的那一份空灵清雅,即是佛禅境界与艺术境界二者之结合。本文将王维具有佛禅境界之诗歌,重新以华严思想来探究王维诗境中所蕴藏的哲理与美学,这是突破以往讨论其禅诗的传统思路。另辟蹊径,独以华严宗论诗。∵

本文的研究在于以华严思想诠释王维诗境,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将会采用下列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文之研究,凡与华严经、王维生平、诗歌等相关之问题,皆依赖文献资料之佐证。佛经之部分,本文拟从大正藏一手资料寻找相关之文句;王维诗歌则拟从《王维诗集笺注》搜集与归纳;王维历史依据《新唐书》、《旧唐书》。复经爬梳抉择,以得到所需之信证。∵

二、归纳法∵

根据几次阅读诗歌的经验,发觉有些诗歌有华严的文字或华严的思想存在,及从评论王维资料中得知。因此假设王维诗中具有华严思想,此假设不违背相干性、一致性的规定,于是从《王维诗集笺注》中寻找符合此一假设的诗歌,再进行研究。∵

三、理论法∵

本文采用华严思想来认识王维诗歌,不同于分析模式,只知对象是什么。而更进一步的认知诗歌之境相应于华严思想。虽然理论有其不能完全相应于诗歌,但只需对该理论略作调整即可。此理论法之优点在于它涵蕴了价值观、人生观。∵

本文研究范围基本上以《王维诗集笺注》杨文生编四川人民出版社为主,随着文章的发展而采用的诗类则有所不同。在诗歌中的华严语言部分则以寄赠、酬答,山水、游览,过访、行旅为主;在分析诗中之意境时,则以辋川二十首及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为主。∵

又以论及王维佛禅诗之论文和专书为辅。∵

贰、华严宗之发展及思想∵

一、华严宗之发展∵

华严宗以五台山为中心而开展,人才辈出,创始于唐朝,受到唐朝诸位皇帝的大力外护,华严宗益发兴盛起来。华严宗的二祖智俨在唐高宗的外护下,致力于华严经的研究;三祖法藏受武则天的皈依,深得武后赞赏,赐号贤首大师;四祖澄观连续为德宗、顺宗、宪宗等讲解《华严经》,贞元十二年被赐与紫衣,贞元十五年赐号清凉国师。∵

华严宗所依据的经典是《华严经》,现存三种译本即:(一)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四品.六十卷。(二)唐.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三十九品.八十卷。(三)唐.般若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品.四十卷。华严经的研究最早可溯源于东晋,但华严宗的成立直至唐代的法藏大师才告完成,其间曾参与八十卷华严经的翻译。此次的译经事业是由推崇大乘的武则天发起,并在其拥护下完成。八十华严的翻译更将华严宗推向另一个高峰,华严宗对于禅宗思想的形成亦有影响。∵

二、华严宗之思想∵

华严经自来有“富贵的华严”之称,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所谓富贵即是指大菩萨清净心所显的境界,广大无边,重重无尽,光明庄严的世界。这是一高层的境界,人的精神生命达到极致时,犹如珠宝散发出光芒,彼此相摄相入。诚如方东美在《华严宗哲学》所言:“于一珠中可以把宇宙的精神之光普射出来,可以消灭宇宙的一切黑暗、一切障碍与一切隔阂,最后变成真正的精神佛地。”∵

华严思想义理丰富但不易理解,是一门玄奥、幽深的思想。今举其主要特色而稍加说明:∵

法界观华严宗将法界分为四种:(一)事法界,是指差别的现象界。(二)理法界,谓宇宙的事事物物皆为真如理体。(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现象与本体界的关系是一体不二的。(四)事事无碍法界,谓现象界是互相作用、互相缘起、一多无尽、不可思议的关系。∵

十玄门十玄是解释四种法界的十种方法,如果了解此道理则能进入华严的玄妙之门,故称十玄。十玄旨在说明诸法法体的圆融,相即相入的道理。∵

六相其次再度以六相来说明诸法圆融之理,净影寺慧远认为,一一事象皆具有无量之六相。六相:(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总别是一对,同异是一对,成坏是一对。基本上六相是分析全体和个别之间不一不异之关系。∵

华严思想打破现象与本体之截然划分,使之相通相融达到圆融无碍之境。∵

叁、王维与华严∵

一、王维学华严之因缘∵

屠隆《唐诗类苑序》说:“右丞精禅,其诗玄诣。”空同子曰:“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人心系则难脱。”胡应麟《诗薮内篇》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以上诸家说法一致认为王维精禅,并得力于禅理之助,方有此幽淡已极之山水诗作之产生。如前人所论,王维确实如此,然而却只说到空寂幽淡的一面,清丽风格的另一面未曾说明原由。∵

王维在〈谒璇上并序〉序文中指出,道璇上人不定不乱,舍法而无心,不为物所拘,不为言语所限,认为唯有学得道璇上人之法要,方能不被世网所绊。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

洛阳福先寺僧道璇(702—760)曾从定宾学律,从普寂学禅法和华严宗∵教义。∵开元二十三年,应日僧普照、荣睿之请东渡日本传律学、华严宗和北宗禅法。(日本师炼《元亨释书.道璇传》)盖道璇回国后,住锡瓦官寺。此寺故址,在今南京西南隅。∵

此段文献说明当时禅宗僧人不仅习禅又兼习华严宗的普遍现象。《华严思想之心与法界》云:“禅宗人物往往将华严所描述之重重无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事事无碍法界等观念作为禅之悟境的说明,或作为心之观照的实态,较常见的有如五代时之法眼文益禅师,北宋圆悟克勤等。”华严宗成立较早,禅宗稍后。因此华严宗影响禅宗,乃至于与禅宗并为当时僧人所习之教门。∵

王维处在佛教宗派林立兴盛之际,身为佛教徒的王维,采用兼容并蓄的态度,在教理上广泛的学习,尤其是华严、净土、禅宗,法门修行以坐禅为主。∵

王维受到佛教宗派的影响主要有三:净土宗、华严宗、禅宗。但从佛学义理来看,对王维影响最深的,先是华严宗后为禅宗。他二十九岁左右拜华严宗禅师道光为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

二、王维诗中的华严语句∵

唐朝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且丰富的朝代,无论各宗各派皆有良好的发展,足以达成各自完整的体系。并且佛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已深入人心,当时的僧人与名往来密切。王维诗文中常常涉及佛教经典,净土之思想表现在其《西方变画赞并序》文及《给事中窦绍为亡弟故驸马都尉于孝义寺浮图画西方阿弥陀变赞》文此乃根据佛《说阿弥陀经》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绘图以图解佛经。序文:“林分宝树,七重绕于香城;衣捧天花六时散于全地。迦陵欲语,曼陀未落,众善普会,诸相具美。”这一段文中的宝树、曼陀罗花、迦陵鸟、金沙布地等皆出自《佛说阿弥陀经》。至于有关禅意、禅语之诗有〈夏日过青龙寺谒禅师〉、〈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谒璇上人〉、《能禅师碑》等。又王维诗文中常常涉及佛教经典,今将诗文中出现华严经之语言部分逐一列出,用以说明王维晓畅华严经之佐证。∵

赞佛文:∵

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

华严经疏云:“∵已超十地行满障净故。”∵

“十地”是佛家语,华严经载大乘菩萨修行的阶位。由十行、十住、十回向、十位至十地,功夫由浅而深,一层比一层高。∵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

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妄计苟不生,是生熟休咎。∵

诗中写王维资助胡居士食物,而鼓励他学佛。诗中引用的佛语如下:“四大”、“根性”、“阴界”、“莲花目”、“香积饭”、“断常见”、“实相”。∵

四大:身是四大(地水火风)组成。华严经云:“一切十方国土中,地水火风四大界。”外在世界亦是四大合和而成,四大就是宇宙万物的四种组成元素。∵

根性: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华严经:“知其根性不可说,知其解欲不可说。”∵

断常见:断见又称断灭论,为常见之对称。华严经:“知缘起离断常见无坏解脱果法云雨。”∵

实相: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华严经:“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

“阴界”、“莲花目”、“香积饭”分别见《维摩诘经》、《法华经》、《维摩诘经》。∵

〈登辨觉寺〉云:∵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初地: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

化城:法华七喻之一。化城,指变化之城邑,比喻二乘之涅盘。藉化城比喻二乘所得之涅盘非为真实,乃佛为使彼等达大乘至极佛果之方便假说。∵

法云:菩萨修行的阶位。法云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觉位。华严经“法云广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虚空。”∵

〈谒璇上人并序〉∵

上人外人内天,不定不乱。舍法而渊泊,无心而云动。色空无得,不物物也。默语无际,不言言也,故吾徒得神交焉。玄关大启,德海群泳。时雨既降,春物俱美。序于诗者,人百其言。∵

玄关:入佛道之门。∵

德海群泳:《华严经》:“为令一切菩萨,于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谓念佛、诵经、布施等功德深广如之海,众生化育其中。∵

〈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

三贤异七贤,青眼慕青莲。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上人飞锡杖,檀越施金钱。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

三贤:是指菩萨而言,七贤是指在家修行的居士。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见《华严经》:“一切世间从缘生,不离因缘见诸法”、“随其次第,入诸禅定”等。∵

王维将华严经之语句运用于诗歌中,有的借佛语道出自己的超然;有的借以赞美僧人;有的借以斋僧所用,足见此类诗作大多用于与佛教有关的事迹上,显示王维对佛经之娴熟度,方能左右旁通的引用,毫不生涩。∵

总观王维与华严的因缘主要有二点:∵

一是时代背景因素:华严经初始于魏晋南北朝阶段之萌生,经唐朝的吸收与融合,已发展到巅峰状态,不仅译经事业规模庞大,丰富,而且高僧辈出。王维恰恰处在华严宗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外在环境的优势或是社会风气的薰陶,都有相当的影响。∵

二是王维与禅师交往,拜于道光禅师座下学习,又请谒道璇上人佛法,而此二师既是习禅诗精通华严,王维在其濡染之下,必通彻禅宗与华严宗之教义。∵

王维诗文中引用佛语的句子不少,本文又从佛语之中分析出华严的语句,碍于时间篇幅所限,仅列出数首诗,作为王维晓通华严之证明。接着,下面则将诗境中所呈现的华严思想作探讨,所谓“不说一字,尽得风流”。∵

(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