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净土里面,大家晓得常寂光土里面身土不二。同居土里面是不是?也是。常寂光里面身土不二太明显,给你说你容易相信。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要给你讲身土不二,你很难相信。其实我们现前这个世间,也是身土不二,你要能见到,你就入法界藏。我们不能入就是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害我们,害得真深,无量劫来一直到今天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这意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法界藏。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是难得读到这个经,听到佛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几个人曾经听过?几个人曾经看到这个经?听了之后觉得是有点道理,慢慢就可以契入,要真正能够契入,要做功夫,真正用功夫。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缘当中,我们讲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尽可能降低妄想、分别、执着。你说断,很难,要把它降低。要是断掉,你真是上上根人,你听一座经的时候,你就证了初住菩萨果位,这是太少有、太难得。我们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听了这个法门之后,听了这个道理之后,能够把妄想、分别去掉一半,就了不起。然后要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到哪一天真的减少到等于零,恭喜你,你入法藏。减少到零的时候,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下面这一句,“智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性智。转八识成四智,实在讲相宗也说得很好。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可是八识有一些是果地上转的,有一些是因地上转的。果地上转,我们没有法子,无从下手;因地上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很值得我们作参考。相宗是讲理论,通一切法。在佛门里面有三个法门,可以说是佛门的共同科目,任何宗派、任何法门都必须要懂得。唯识是理,法相唯识是道理,你要通达,这共同科目;戒律是生活规范,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学哪一派,你不能不守规矩,这是共同科目;第三个净土,净土是一切法门的归宿,不能不学。所以这三门在佛法里头叫共同科目,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修学任何宗派、法门,这三个科目决定不能够缺少。修净土,法相不懂也没关系,老实念佛也能往生,这是占了便宜。你要能够懂得一点更好,懂得一点决定帮助你提高品位,也就是你带业带得少。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观念转变过来,那就是转识成智。在因上转的两门,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地上转。阿赖耶跟前五识是果地上转;换句话说,因转了果自然就转。怎么个转法?那我们要想一想,第六意识的性质是什么?分别。第七识?执着。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执着就是第七识,我们明了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了办法,尽量不去分别它,尽量不去执着它。于对一切法不分别,就把第六识转过来,那个时候观察这一切世间叫妙观察智,比分别更清楚、更明白而不沾染,所谓分别亦非意,分别不是意识。世间人用意识分别,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用什么?妙观察智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意是什么?妙观察智。执着也不是末那,是什么?平等性智。这两个识转过来,阿赖耶自然就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自然就变成成所作智,成就一切所作。所作所为没有别的,利益众生,佛菩萨决定没有说利益自己。为什么?他众生就是自己,法界就是自己。他不会说这个身是自己,不是的,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他是为众生。实际上讲就是为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转识成智,智无差别,识有差别。法界藏,法界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要用什么东西来证得?无分别智,你才能证得。我们天天不要说接触世间,接触经典还是分别、执着,说老实话,经教的皮毛都没有入,真正是做什么?依文解义,三世诸佛喊冤枉,你把他意思搞错,一毫厘都没有入进去。我们今天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果说我今天这两个小时得好处、得利益,你得什么好处?明白了。明白之后去做,没明白之前我对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别、十分的执着;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减一分,你就得受用。减一分分别,减一分执着,你就入一分,佛所讲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真正体会一分;你能够少两分分别,少两分执着,你就能够入两分。虽然是凡夫,有一点相似的境界,不是真的。真的要怎么样?十分的分别都断,十分的执着也断,完全转识成智,你就真的入,入法界。这一入法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完全不一样;你已经超越,可是你身体还在世间。圆教初住菩萨,给诸位说就叫成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金刚经》上讲“诸佛如来”,江居士的注解他就注得很清楚,诸佛是指哪些?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为什么说圆教初住就叫诸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能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应以佛身而说法者,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分证即佛,他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相似位、不是观行位,他是分证位;不是圆证,分证,决定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佛。我们在平常能用这个方法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心理,然后再用念佛的方法来加功用行,这速度很快,其他法门真的是比不上。我们的道场就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来做,而且是勇猛精进快速度的在做。诸位同修要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缘分相当不容易遇到。学转识成智,修无分别智,我们才能够契入,能证的。能证跟所证是一不是二,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么说它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佛法里头也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就不属于哲学,超越它的范围。能证跟所证是一,所以叫无差别。这里面又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都没有相,这是说理同,从体性这一面去看。能证的智无相,所证的境也无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无相,从理上说。佛在经上也讲,“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于法”,佛这两句话就说明,能所非一非异而无差别,说明这桩事情。第二种讲法,同法界故。境是法界,智也是法界,这是讲同事相。换句话说,能入包含了所入,所入也包含了能入,像两面镜子光光互照。佛在底下经文上又说,“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智是平等性智;如是真如理体,包括一切事相。为什么?智就是如,智就是自性,智就是法相,反过来看,亦复如是。“亦无如外智,能证于如”,如也完全包括无分别智。智在哪里?智在如中;智在哪里?智在事中,智在相中,所以它是一味平等。一味平等里面不碍性相,不碍智如,所以给你说是非一非异。菩萨在名号里面给我们显示出来总别,这十位同名的菩萨,普贤菩萨是总,其余九位是别,总是别之总,别是总之别,不二,总别不二。后面列了十位菩萨,异名。异名跟前面相应,让我们从这里觉悟,异是同中之异,同是异中之同,同异不二。异在哪里?异在同中。同在哪里?同在异中。世尊用这些善巧的方法,显示出不二法门,显示出一真法界,理事如是如是。古大德也有发明,这就是说他们有体会,他们有个说法,“智相尽故不有”,不有就是无,不有就是空;“能令智相尽故不无”,不无就是有,所以智跟境实在讲是相辅相成。我们修行忽然开悟,怎么开悟的?我们现在没开悟,也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也不晓得是怎么开悟法。可是我们从经教里面,看古人记载里面,我们看到很多;有人听经开悟,有人拜佛开悟,有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一定什么因缘,一触发,他开悟,千差万别。开悟就是平等性智现前,我们要问平等性智在那里?如果不在这一切万事万物上,他接触怎么会开悟?你从这个地方冷静去思惟,虚空法界,佛讲的有道理,一毛孔、一微尘都含摄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无尽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所以根性利的,正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里没有悟处?一定要去找个地方去搞悟处,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因为那个找,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正好把你的悟门障碍住,这正是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这么个道理。因此,我们对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别、都不可以执着,这是总结论。才有分别、执着,迷了。迷,正好障碍你的悟门、堵塞你的悟门。不但于世法不分别、不执着,佛法也不分别、不执着。为什么?佛法从缘生,换句话说,哪里有佛法,佛法是跟世法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那一边也没有了。有世法才跟你讲个佛法,世法没有,佛法在哪里?我们要晓得世尊说法善巧方便,真正能体会他说法的真实义,我们才会得受用。千言万语,总归一心,所以古德才说,平等无碍是事实真相。所谓不碍真而恒俗,不碍理而发挥事相,理事无碍,真俗无碍;不但无碍,它是一,它不是二。在佛法里面讲到修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实在讲很多很多。转识成智是一个纲领。宗门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宗门常用,禅宗里面常用,也是修学的总纲领。净土里面用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定、慧也是总持法门,也是总纲领。寂就是定,照就是慧,所以你细细去思惟,他们讲的话不一样,用的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还是一桩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不在这上下功夫,我们什么时候能成就?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去打坐;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甚至于在一个很复杂应酬里面,面对着这些境界,你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就是慧。在复杂环境里头,修定、修慧最好的场所,真的是道场。办事也像世间人一样分别、执着,那不用识,用智;分别、执着不是意,第六叫意识,第七末那叫意根,都可以说分别、执着不是意。这样生活、这样处事待人接物,怎么不自在?怎么不幸福?定慧等学,寂照双融,理事无碍,在哪里修?原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佛法跟世间法不二,学佛跟生活也是不二,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实无比殊胜的受用。“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这里面文字虽然不多,可是含义很深很广,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尤其是要懂得怎么样去学习,这才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智无差别”里面,我们讲到一些修行的原则,说到境智不二。凡夫不仅仅是说我们六道的凡夫,六道之外,四圣法界在大乘佛法里面所谓是外凡;佛家讲凡夫有内、有外,内是六道以内,外是六道以外:四圣法界。为什么也称他们作凡夫?佛法真正的标准是在用心,如果是用真心,那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如果是用妄心,那就是凡夫,不是圣人。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藏教佛、通教佛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过他们悟性比我们高,他们用得正,我们用得邪;虽然他是用妄心,他那个妄心很正,与真心相应,不是真心,跟真心很接近,相应。我们也是用妄心,我们这个心用得很邪,都走向贪嗔痴慢、走向是非人我,这个亏就吃大。所以六道称为内凡,十法界四圣法界称外凡。如果是真正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就叫圣人,就不是凡夫。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金刚经》是圣人的境界,不是凡夫,因为他要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四相破了,那不是用妄心,用真心。用妄心决定落在四相里面,离了四相是用真心。《大乘起信论》,你看看这书的名字:“起信”,起信当然是入门的一本书。它那个入门是大乘入门,不是普通入门。那个入门是什么境界?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入的是这个门。相宗也有一本入门的书,《百法明门》,我想许多人都读过《百法明门论》。《大乘起信论》,你们应该都读过。《百法明门》它的标准在哪里?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希望你在这一百法当中觉悟。悟什么?悟“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是属于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是宗经论,整个这一部书就是讲一桩事情。诸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也就能够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就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弥勒菩萨把它归纳为六百六十法,造《瑜伽师地论》,就是讲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为了便利初学,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所以它展开来就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无我”,无我讲的是两种∶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人无我,给诸位说,烦恼障破了。烦恼障从哪里来的?从我执,人我执来的,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所知障是从哪里来的?所知障的根是从法我来的。所以法无我,所知障的根断掉;人无我,烦恼障的根断掉;二障断掉,你就圆满成佛。大乘入门跟小乘确实不一样,小乘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叫入门,入小乘之门;大乘之门要破二障。我们读《百法明门》悟了没有?有一些讲《百法明门论》的一般法师,我们不敢讲话;我的学生,我敢讲话。我的学生也有在大学里面讲《百法明门论》,他来告诉我学校里开这门课,我就提醒他:你要讲明门,不要讲黑门。如果这一百法你讲了之后,叫人家又分别这一百法、又执着一百法,那就不是明门,那就变成黑门。他的妄想、分别、执着已经够多,你又给他加一百个,很残忍的事情。天亲菩萨作这本书是叫人读了开悟,不是叫你读了之后又去记这一百法,又去分别这一百法,又去执着这一百法,那不搞错了吗?这个讲法,三世佛喊冤,都流眼泪。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要了解。由此可知,我们自己要不能够稍稍契入境界,真的不懂;自己都不懂,怎么能会把别人讲懂?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令众生开悟?固然古时候也有这个例子,讲经的老师没开悟,听经的学生听了开悟,必竟是少数,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这不是常例。我们一定要明了,经典的意思要清楚。总而言之,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就理上讲,理就是就性上讲,就体上讲,决定是空寂的,《般若经》上讲“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这个话很难懂,我们听了,无所有不就是没有了吗?那你又搞错,真有。真有为什么说无所有?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想也想不到。它真有,它不是没有,真的是真有,妄相是假有,那个本来没有。体性是真有,现相是假有,这个真有是不可得,真有是无所有。所以佛实在是不得已用一个“空”来形容它,用一个“寂”,寂就是寂然不动,那是真的。凡是动的,都是假的。无明,是动相;无明翻过来是明,明是静的相。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留意,特别是学讲经的法师们。智是静的,决定是静的,智慧;动是分别,所以你要晓得动生识;识是动的,智是静的。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动的,把它转变成智,四智是静的,是清净的,不动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修行的纲领你就掌握到。怎么个修法?要修不动。《金刚经》上讲得好,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相就是不着相,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把这个原则完全掌握到,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功夫没有不得力。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原则,外着相,内动心,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功。再给你说,念佛都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心不定的话,有妄念在夹杂,就不是一向专念;《弥陀经》上给我们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曾经有人给我提过,《弥陀经》要求的标准太高,一心不乱,我们做不到,怎么能往生?往生是一定要一心不乱,你才能往生。但是一心不乱真的不容易做到,几个人能做到?我们不能不再去查查经,罗什法师翻译意译的,他老人家翻成“一心不乱”;玄奘大师译《弥陀经》直译的,那个文字就不是如此。梵文的原本的意思,玄奘大师译的是“一心系念”,跟“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差好远。一心系念我们做得到,一心不乱不容易。一心系念怎么说?就是我们一般世俗人讲心里面牵挂,一心牵挂。这个行,一心牵挂,你挂的什么?把那个东西换成阿弥陀佛,那不就行了吗?你要是挂念你的钱财,把钱财换成阿弥陀佛;挂念你的儿孙,把儿孙换成阿弥陀佛就行。心里面只系念这一桩事情,不系念其他事情,其他的万缘放下。玄奘大师译的,我们读了之后很舒服,觉得这个可以做到。罗什大师译的有没有错误?给诸位说没错。怎么没错?我们自己只要做到一心系念,临终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一定是先见到佛光,佛光照你,佛光这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罗什大师没讲错。所以要晓得凡是往生人,在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受佛光的加持,功夫境界立刻就提升。我们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佛光一照一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乱。平常一定要晓得用功,用功一定要晓得掌握原则。会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样子给我们看,什么样子?历事练心。万事万象你要不经历,你怎么知道你能够不着相、不动心?你没有接触过,那个功夫靠不住。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有一段故事,很能令人深省。他认识一个老法师,这个老法师往年修行很不错,可是到晚年不行,堕落了。什么原因?往年住山,年轻的时候住山,修行得很好,真的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自己好像也有这么一个把握。然后受到这些信徒们礼请,在都市里面建了一个道场,请他去主持,他下了山;一下山跟五欲六尘接触,一接触就退转。莲池大师就提醒他,以善巧方便来作比喻。他就举一个例子说,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法师。过去山居的时候养道,觉得很不错,以后一接触社会,没多久被污染。这法师听了之后,就向莲池大师请教∶这是谁呀?莲池大师∶就是老兄。说明什么?说明住山不是初学人住的。初学的人见思烦恼一品没断,就要去住山、要去住茅篷、要去闭关,开玩笑。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讲“没有经过考验”,修得好像不错,一出来就变形。因此住山、住茅篷、闭关是什么人?已经得定开慧的人。换句话说,修行在哪里修?在五欲六尘里头修。关关都要通过,是非人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关关都要通过,真的外不着相,外面不受诱惑,里面不动心,你才有资格闭关。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没有把握、还会动摇,你得好好的去参学。禅宗有个公案,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到外面参学,还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山。现代人不懂,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人要不闭一次关,不能算是修行人,不能算是高人。没错,从前闭关的是高人。古时候善知识,到哪里去找善知识?古人都谦虚、都客气,他开悟了,他也不说自己开悟,他得定,他也不说自己得定,总说自己不行、不如人。不像现在,现在人要推销自己,从前的人要把自己藏起来,藏得密密的,不能让人知道。如果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那不是真善知识。善知识到哪里找?凡是住山、住茅篷、闭关都是善知识。他们已经烦恼断,所知障破,定慧成就。成就之后他为什么去闭关?没人请他弘法。他总不能到外面去,我定慧成了,你可以请我来讲经说法,这话说不出口;现在人会说,从前人说不出口。现在民主竞选,我怎么怎么好,人家都不如我,你们要投我一票。从前的人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口?丢死人了。怎么可以这么说法?所以只有去住山、住茅篷、去闭关。等到被人发现,来扣关。扣关是什么?请他出来弘法利生,启请,这么个意思。所以住茅篷、闭关不是修行,是在那里等,等人来启请,是这个意思;不好意思说,用这个方法静静的在等。从真的来说,心性是空寂,与修德的止寂相应。教下,实在讲禅宗也不例外,教下叫止观,止是止妄念,寂是心地清净,这是从性体上讲。如果从事相上讲,事相是动的,《华严经》经题上给我们讲“大方广”;大是体,方是讲相,现相,广是讲作用。现相跟作用,它的相都是动相。在修行方法来讲与观照相顺,我们的观照就是照俗谛,我们的止寂是深入真谛,这是我们用真俗二谛来说。清凉在这一段结论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于境,则不碍真而恒俗”,换句话说,现相跟作用不碍性体而恒俗。“于智,则不碍寂而恒照”。大乘修学的法门,实在讲小乘也不例外,不过功夫有浅深差别不同,小乘人浅,大乘人用的功夫深,都是定慧,都是寂照;寂是定,慧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不碍照,照不碍寂。在作用里面,定慧等持。说这么多,说的恐怕大家听还是听不清楚。我们浅而言之。什么叫照?看破就是照,照就是对于一切事、一切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照,就是看破。寂是什么?寂就是放下。我们今天用看破、放下,大家就好懂多。其实是不是真懂?那就很难讲。但是用看破、放下,比经典里面讲用寂照、止观,是好懂多些,全是讲一桩事情。现在我们要来研究研究,行门里头,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用功夫?与寂照相应,也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来学定慧等持,或者说得更白一点,学看破、放下,这大家好懂,怎么样来学看破、放下。放下是讲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经里面常用“一切境界相”。功夫随顺奢摩他,奢摩他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止息,就是定,也就是我们讲的放下。可是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放不下,也就是说你没看破,没看破怎么可能放下?你要善于观察分别一切法的因缘生灭,你去细心观察,任何一法你仔细观察,如果观察明白,然后再一展开,原来一切法都不例外,正所谓一法通达,一切法都通达。实在说我们修行,心太粗,粗心大意。我们看到古大德,无论是宗门教下,你在《高僧传》上所看到,你在每一个宗派,甚至于《寺院山志》里面所看到,古时候这些修行人,他们确确实实能够掌握住纲领。佛在大乘经论里面,“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八个字不是我发明的,不是我讲的,我没这个智慧;佛说的,经上说的。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果然能在一门深入,深入的观照,或者我们讲深入的观察,无论你是观察动物、观察植物、观察矿物,你能够锲而不舍。观察它,它的体性、它的现相、它的因缘、它的果报,天台大师在《法华经》上讲十如是,一展开百界千如。佛在经上讲十条,他能够把它展开为一千条,我们不能不佩服天台大师观察入微,这叫看破,这是真功夫。我们在一法里头能够看到十方面,那就算你很了不起。过去我在台中,李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观察宇宙一切法,这一切法里头随拈一法,他教给我们观八面,你才真正看破。这八面是这一个法的体,譬如我们举一个毛巾,大家观这一个东西,从八个方面来看它,你才真正懂得,才真正把这个看破。体有性体、有质体,你要明了,性体是法性,法性就是真性,这一关很难;质体比较上容易,物质。它的体是什么?这个东西体是棉纱,棉纱的体是什么?棉花。棉花的体是什么?观察,一步一步往里面观,观到最后就变成什么原子、粒子,就变成这些东西,这从质体上观察,这是一条。第二条相,相状,看它的相。第三看它的作用,观察它的作用,跟我们《华严经》经题上讲体相用,任何一法你都要明白它的体相用。现象怎么产生?现象一定有因、一定有缘,然后再现象是果,所以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因缘果。这就六法。六法再加上一个事、一个理,任何一物有事、有理,有理一定有事。所以说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八面。看一个人也要用这八个角度去观察。八个角度来观察,你是不是就算是看破?给诸位说,没有,你才看到外表,你在看的是外表,我们今天是连外表都不知道,糊里糊涂。对于任何一法你能从八面观察,观外表。怎么样才能深入?你要知道,每一法里头又有八法。说体,有体中之体、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下面都有八个,八八六十四;你能看出六十四,才算你看破一点点,不多,看破一层。你再深入看破一层,这六十四条里头,每一条里头又有六十四条,其深无底。看破又谈何容易?你不真看破,你怎么能够放得下?换句话说,你能看破一层,你就能放下一层;放下一层又能够助长,帮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层。无论是体相用、因缘果、事理,它的深、它的广都是无量无边,这个说法说得浅显,容易懂。经里面说的比这个繁杂,但是道理完全一样,总离不开这个原理,观察入微不是个容易事情。能观的这个心是智,智从哪里生?智从定中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心不清净,你就没有观察的能力。清净心是观察能力的泉源、来源,我们不修清净心怎么行?要修清净心,实在讲讲到师道,佛法里面常讲,“师资道成,师资道合”,资是学生;学生帮助老师,老师帮助学生;老师教导学生,学生资助老师;教学相长,相辅相成,所以老师跟学生是彼此互相尊敬。学生尊敬老师这是应该,老师不能不尊敬学生,那也是错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老师可以不敬学生吗?那你讲不通,你十大愿王里头缺了,不圆满,就有缺失。礼敬诸佛,学生也是未来佛,你怎么可以不礼敬?怎么可以不尊重?所以佛经里面,特别是忏仪里面,大家很熟悉的“一切恭敬”;一切里面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是彼此恭敬。老师的定力从哪里来的?老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的?学生帮助他增长。学生的根性不齐,有根性很善良、有根性很恶劣,不听话、很顽皮,老师在这个境缘当中练定力,怎么应付这些学生?在这修禅定,修无分别心,修清净、平等、觉。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帮助老师开智慧。学生要不问,甚至他一生也没想过这事情;他一问,立刻看看有没有智慧?有智慧就能解答,没有智慧赶紧回头认真去努力。这样我们才真的恍然大悟,为什么菩萨一定要度众生?不度众生成不了佛,不度众生许许多多事情你不知道,你的智慧不圆满。你广度众生,什么样的人都接触,上面从菩萨,下面到阿鼻地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统统都接触、统统都明了,你的智慧才叫圆满。从前方东美先生读《华严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这才叫真正的智慧。他看五十三参,你不接触这些境界,凭你想像,书上去念的,不算是真智慧;一定要亲身经历,不亲身经历,你记问之学,不但是佛家不主张,连世间教学也不主张。《礼记》里面《学记》就说得很清楚,“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不可以做人老师,从前儒家的老师都要开悟。所以教学,老师观察学生启发他开悟,你才算是真正会教学,是个好老师。绝不是叫他读得多、念得多、记得很多,那个不行,那个不是好老师,好老师一定启发你、帮助你开悟。启蒙的老师为什么天天就叫你老实念一部经?实在讲是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手段帮助你开悟。为什么?开悟要定才能悟,你先把心定下来。他叫你读经、叫你读书,把你的心定下来,所以这个经不讲,只叫你念,你没念错就行。每一天从头到尾念几遍,你在念的时候还叫你大声念,念得让老师听得见,这就老师教学。你高声朗诵他听得见,你就不能偷懒,老师在旁边督促,这一堂课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老师在那里喝茶,或者他在那里也看书,他耳朵听你,你念的声音断了,他马上就问你,这是一种教学的手腕。你念书的时候,我们佛法里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不会打妄想,不会胡思乱想,那是戒;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不会有坏的念头。你念书,书都是圣贤人的言语,那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戒律都在里面。一心去念,专心去念,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念漏掉,那就是慧,是根本智、无分别智。从前儒家教学,启蒙七岁上学,大概到十二岁这一段期间当中,要把四书五经、重要这些经典,要念得滚瓜烂熟;老师一句都不讲,只是教你念,教你句读。因为古时候的书本没有标点符号,你们看古书没有,佛经也是;你看看《大藏经》,古版的《大藏经》里面没有句点。老师教的时候,要用红的朱笔把句子圈出来,段落画出来,这是老师的事情,教句读。你不认识字他教给你,教完之后你就好好的念,没得讲,没有意思,就是叫你念。这么长一段时间,修定,修根本智,所以从前这教学的方法好,十几岁的人会开悟。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童子就是没成年,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才算成年,不满二十岁,童子。童子考中进士、考中状元,有。在现在来讲,这十几、二十岁他懂什么事?从前是考中进士,朝廷任命到地方去作县市长去,更高的那就当钦差去,还有当知府,知府就管十几个县。十几、二十岁,他的智慧能力是什么?他有悟性,他不是死读书,不是死记,死记没有这种才华,没有这个能力。他对于人情世故,一切事理都通达,所以他能办事。出世的教学更重视悟性。宗门他的对象,六祖大师《坛经》里面所说,他接引的对象上上根人。上上根人容易开悟,中下根人修禅就难,可以得定,很难开悟。所以中下根性的人多半学教,学教比较容易悟入,在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你在教里面开悟,在经教里面开悟。我们明了这些原则,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样用功,怎样才能够与道相应。这个道相应就是与智相应,与定相应。道是什么?道就是定、慧,不是别的。定、慧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我们常讲性德。如果用《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讲,如何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还是个定、慧。宗门讲观照,观照是智慧;讲禅定就是清净、平等,讲观照就是觉。如果我们果然能够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与定慧相应,这个人叫真正修道,真正修行,真正会用功。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功夫不失,那就叫成片。现在大家常谈功夫成片,怎么叫成片法?这就叫成片。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都不会失掉,都不失定、都不失慧。定是什么?如如不动。慧是什么?清清楚楚。这是我们把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说出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说了一些,可以提供我们作参考。我们学不学没有什么关系,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这是古人所学,但是它这些原理原则不变。譬如他说修止;修行三个入门:有人从修止入门,有人从修观入门,有人是止观等运入门。在《楞严经》上也是这个说法,《楞严经》说奢摩他、三摩地、禅那。奢摩他就是止,三摩地是观,禅那是止观等运。毗卢舍那翻作观。或者我们用现代的话说,修止专门从放下来做,一种专门从看破上来做,第三种是看破、放下同时来做,就是这么个意思。一般修止的多半是用静坐的方法,现在还有人用这个方法,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他到那个地方去打坐。打坐的时候,这个里头有原则,清凉告诉我们,不依气息。有人打坐守什么?守息,叫数息观;他那个心注意自己的呼吸,心就不妄想。小乘常用这个,初学的人常用这个。清凉大师修止的方法,高级的方法,不用这个。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也不依空,也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连那个想也除掉。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本来无想。这个时候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然后再以心除心。心要是散乱,要知道把心收回来,把心住在正念上。正念是无念,无念不是没有念,要没有念就变成无想定。实在讲这个境界到最高的总结,不但境界相是空的,心的相也是空的,就是《金刚经》上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空了。外面的境界,境界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境具不可得,这个时候你真得定,定里面开慧。大师这一番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可真不容易。我们烦恼习气很重,妄想不住,看看这个法门我们没法子,确确实实做不到。如果用第二个方法,用观的方法;观就是讲微密观照,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境界当中你要常念方便、分别因缘生灭。他这里讲得简单,我刚才讲的那个比他这个讲得详细。任何一物,人、事、物,我们把所有万法归纳成这三大类:人、事、物就统统包括。任何一法,你开始用八面观,然后再观六十四面,这才看破一点点。说老实话,能够看八面,看表面,表面能看清楚已经算不错,实在讲你一分都没有看破。那怎么办?要用放下来帮助。放下是修定,心愈清净,心愈灵敏,你微细处去观察,你就能办得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心妄想太多,心太粗,所以功夫用得不得力。可是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明了之后有好处,有很大的好处。好处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念佛人常讲放下身心世界,对这个有帮助。放下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不要常常挂在心上,把这个境界完全转换过来。心上放什么?放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净土法门,不是没有道理;离开了净土念佛法门,宗门教下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都不外乎这两门,定、慧这两门。这两门都不容易,说实实在在话末法时代的众生,能有这个根性的人希有,古人所谓凤毛麟角;我们不敢讲没有,太希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参禅,天天在那里枯坐,不但不开悟,连定都得不到。这个时间浪费,可惜,不如到居士林来作义工,还修点福。一天坐几个小时,什么事情不干,两边都失掉。你真得定、得开悟那是功德,你这个坐是功德;如果你定、慧都得不到,不如在这里当义工修福,果报比那个殊胜多。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根性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大乘修学定、慧跟一般确实不相同,大乘定、慧是在事相里面去修,不是在盘腿面壁。他是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热闹场所里面,修定、修慧。样样清楚是慧,如如不动是修定,他是这种修学方法。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表演我们要深深去体会,他老人家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他修禅定是在槽坊里面破柴、舂米。他的工作一点都没有耽误,他破柴的时候修禅定,舂米的时候修禅定。由此可知,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都是修禅定的处所。他解释坐禅,坐是不动,取不动的意思。什么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身不动没用处。六祖常说:“身是一副臭骨头,何有立功过?”不是修这个东西,修心;心要不动,心要明了。心明了是慧,心不动是坐。我们看到这个字眼就误会、就执着,坐一定要去打坐,一定要坐在那里不动。这个样子要修成佛,有什么意思?修成佛之后,一天到晚坐在那里不动,这种佛我想很多人都不愿意作。这个真实义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所以它到终极的目标,就是入不二法门,才能真正的相应,理跟智相应。这一段我们就讲到此地,如果依照清凉他们的注解讲,太长。我们把这些纲领原则,也都交代明白。第二句“证佛解脱,甚深广大”。这是讲证果法。“解脱”这个名词,在佛法里面,用得很多、用得很广,每一位同学对这个名相都相当熟悉。可是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清楚,不可以混淆。解,念破音字,念去声,念ㄒㄧㄝ、。ㄒㄧㄝ、当作动词讲,念ㄐㄧㄝ当作名词讲。可是现在人已经不太讲究这些,意思能够搞清楚、搞明白也就行。它就是解除的意思。解,就像绳索一样,绳索捆得很紧,现在把它解开。古人当动词,他念ㄒㄧㄝ、,现在人也叫ㄐㄧㄝ,不叫ㄒㄧㄝ、,ㄒㄧㄝ、没人懂。这是语言语音会随着时代变,文字不变,我们念的音会变,古音跟现在的音不一样。我们念“南无”还是念古音。现在人念什么?南无,你念南无他不懂。念南无什么人懂?唐朝人懂,唐朝人这两个字就是念南无。翻经是那个时候翻,那个时候翻念不错,现在这个音变,很多很多字的音都变。广东话里面还保存一些古音,汉唐的音在广东话里面还保存着有一些。解就是解除烦恼;脱,脱离生死。烦恼有很多种,我们从浅显的来说,见思烦恼,佛说见烦恼有八十八种,思烦恼有八十一种,这是讲我们六道。你能够把见烦恼解除,现代的术语叫解放,一样。你能够把它解除、解放,你就脱离凡夫位,你就不是凡夫,就圣人。小乘须陀洹果,证到小乘须陀洹,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你可以说你已经脱离三恶道。须陀洹在六道里面还是有轮回,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你能够解八十八品见惑,你就脱离三恶道,永不堕恶道。如果再能够把八十一品思惑解除掉,你就三善道也脱离,完全脱离六道轮回,这是小的解脱。在佛法里面讲,佛法三个等级,初等的;初等的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中等的,你能够把尘沙、无明解除,根本无明也能够破一品;根本无明是四十一品,破一品,你就脱离十法界,这个时候你证得一真法界,这是中等的解脱。最上层的解脱,要解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四十一品,你证得一品,后面还有四十品,这就是一真法界里面菩萨的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每解除一品无明,你的地位就往上升一级。升一级就是脱,脱离下面一级,升到上面一级,这是解脱的意思。四十一品无明统统解除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统统摆脱掉,你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叫究竟解脱。这是佛法粗说,解脱有三种,我们姑且说下、上、中三等,三种解脱。这个地方讲证果法,是讲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里面,有圆满、有不圆满。如果从不圆满的意思来说,圆教初住菩萨就是究竟解脱,究竟解脱里头不圆满的;如来果位,那是究竟解脱里头圆满的。他们这些人不但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永远脱离十法界,所以称之为究竟解脱。这个时候作用自在,得大自在,这个自在就是《华严经》上所说不思议境界;最后一品品题,《四十华严》里面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叫作用自在。此地大师举一个例子给我们说,譬如“一念之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这是举例子来给我们讲,说明作用自在。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说了十种,十种当然都是归纳,要细说永远说不尽。一切诸佛,这个一切诸佛就是《华严经》上所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一切诸佛。圆教初住菩萨叫法性住,就有能力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建立一切佛事。一切,范围就太广,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当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无量无边的身形,他都能示现;无量无边的佛法,他都能演说。初住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他见性,明心见性,这种能力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学得来。只要见性,你就有这个能力,你的智慧德能完全现前。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楞严经》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举二十五位菩萨做例子。这二十五位菩萨是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观音菩萨也是圆初住的菩萨。《楞严经》上讲观世音菩萨那种智慧能力,三十二应,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普门品》里面也讲,《普门品》里面所说观音菩萨是等觉菩萨。这样我们才证明《华严经》上所说,地地皆具一切地的功德;地是地位,每一个地位都具足一切地位的功德。初住菩萨具足二住、三住,乃至于我们讲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具足。
等觉菩萨也具足初住菩萨,乃至于初信位菩萨的功德。这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得太清楚、太明白。这十句,第一句说,一切诸佛能于一尘;尘是讲境界里头最小的,一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在一微尘里面,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兴于世。这个意思就是说,在一微尘里面现什么境界?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一微尘里面,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华严经》里面常讲,“一毛端上转大***”,也是说的这个意思,这是《华严》里面讲事事无碍的境界。如果不见性,决定有障碍,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都有障碍,一真法界里头没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诸位一定要晓得,分别、执着。会用功的人用什么功?生活里面,根尘相接触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就是练一个不分别、不执着,就练这个功夫。不分别、不执着是性定,自性本定,这真正修禅定;境界了了分明,是自性慧。《金刚经》上说得好,只有两句话把修学的纲领给我们点出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用现在的话来说,决不被外面境界相诱惑。无论是好的境界,不受诱惑,不起贪心;恶劣恐怖的现象,也不会被它诱惑,不起恐怖,不生恐怖,这叫不着相。里面心清净的,不动心。必须晓得外面所有的境界,好的境界也好,恶劣的境界也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坐在这里,看到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来了,你害不害怕?你怕他,你把经念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妄相。他是妄相,我这也是妄相,妄跟妄没障碍。不是说我这真的,他是虚妄的;他是真的,我是妄的,那就有障碍。所以在这种境缘当中,你要提得起功夫,你才能离开一切恐怖妄想,恢复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微尘里面现虚空法界;虚空法界里面,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出世,现这种境界。第二句说,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境界。第一个是现诸佛出世,第二是现诸佛讲经说法。在一微尘,或者说一毛端都行,我们汗毛的尖端,比微尘大多了。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汗毛毛端我们仔细看,眼睛好的还能看到,眼睛不太好的恐怕要用放大镜。这是说明不思议境界。第三句,前面完全相同,都说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不可说不可说,众生接受佛教学的境界。第二句是说佛说法,第三句说弟子们接受佛的教化。第四句说现诸佛国土,现依报庄严也在一微尘当中。第五句说菩萨受记。第六句说,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诸佛。这是突破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佛能在一微尘里面,示现过去佛、示现现在佛、示现未来佛,统统能示现。下面的五句都是讲突破时间;前面五句突破空间,没有空间的障碍;后面五句没有时间的障碍。第七句,能在一尘当中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世界种;这是我们讲依报庄严,示现一切诸佛那是示现正报。第八句说,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神通。这里面诸佛所示现是究竟圆满的神通,超越三乘、超越权教。“神通”两个字,它的意思我们也要搞明白。通是通达,没有障碍。智慧通达,智没有障碍,无所不知;能力通达,无所不会,双手万能,手工艺非常巧妙,什么他都会,这叫通达无碍。神是神奇的意思,超越凡人、超越二乘、超越菩萨,这个神奇不可思议。诸位必须要明了,这样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能力,都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没有一样是外面的。所以全经所讲我们自己自性的功德而已,全是说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本分里面的事情,没有一句说到外面。第九句是说,现未来今一切众生;众生就是万法,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事万法。万法为什么叫众生?众生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所以众生,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很多人在一起叫众生,那你把这个意思完全解错。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当然我们人,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现象。我们再仔细观察,现在所讲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矿物还是众缘和合而生,自然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我们仔细去观察,没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凡是众缘和合而生,都叫众生。这两个字的范围所包含的真相,《金刚经》里面所说“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无为法就不是,就不是众缘和合而生。可是无为法里面还有真的、有假的,假的是相似的;正因为它不是因缘所生,所以不能够列入有为法里头,只好说它是无为法,它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法,只有真如无为是真的,其余五个相似,有为法里头不能包含说它作无为法。所以“众生”这两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末后一句说,一切诸佛能于一尘,现去来今一切佛事。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什么叫佛事?佛事两个字怎么讲法?现在许多人一看到佛事两个字,大概就是诵经超度做法会,这叫佛事;错,完全错了。你要想想这两个字的本义,佛的意思是什么?觉悟的意思。事是指世出世间一切的事相造作,造作叫事。心里面起心动念叫心事,你心里面想叫心事;身体的动作,身之事;口里面言语是口之事,所以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佛事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于是佛事这两个字我们才稍稍明了,佛事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叫做佛事。觉悟众生的事无量无边,所以叫一切佛事。我们心里面起心动念,要像佛菩萨一样建立度众生的大愿,这是佛的心事。佛的心事没有别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只有这么一个心事。这一句话要是用现在白话来讲,度就是关怀的意思、爱护的意思、帮助的意思;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什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哪个苦?三途苦、六道苦、十法界苦、无明没有断尽苦;等觉菩萨还苦,一定要帮助他圆满成佛,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干净,佛的心事。佛的言语,佛身体的造作,统统都是帮助一切众生,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的身、语、意三业所做都是佛事。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一切佛事;一切里头是讲一切众生。这是佛法里面常讲应机说法,一切佛事是应机说法,什么样的根机,说什么样的法。总而言之,这是说到证佛解脱,甚深广大。即用而真,这是甚深;即相而性,这是甚深。你从相上见性,从事上见理,这是甚深。广大的意思,像刚才十句里面所说,一微尘现尽虚空、遍法界,现正报、现依报、现众生、现佛事,无有一法不现,法法皆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边际,这叫广大。能够契入到这个境界,这叫证。在什么地方证?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在生活里面证。如来果地上所现的微尘毛孔、所现的境界,都是自性性德法尔如是的境界。佛能现,我们能不能现?我们如果不能现,佛能现我们不能现,佛能我们不能,那就变成二法;惠能大师讲得好,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大家要晓得,佛如是我们也如是,我们跟佛无二无别。可是明明有很大的差别,怎么说无二无别?这种差别在那里?差别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没有差别,假的里面就有差别。假是你迷,差别是从迷里面产生,不是真的;真的里面决定没有差别。因此我们要证这个境界,也要在一微尘里面去证得,也要在毛孔里面去证得。说毛孔、微尘,大家听了疑惑,我们到那里去找毛孔、微尘?实在这个意思引伸出来,我们就有下手之处。这个引伸是什么?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是这么个意思。不要看它是小事,从小事里面你去下功夫,你就能够体现到,佛在经里面讲甚深的义趣、甚深的义理,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微不足道的这些小事,而被一般人所疏忽掉。不晓得这一些小事都是性德,从小的明白,大的就豁然开悟。佛没有教我们向大处下手,教我们从微细小处下手,这个教学高明。如果他讲从虚空法界下手,我们真的摸不到边际,真的不知道怎么去修?从日常生活当中小事去下手,我们就有下手之处。真的从穿衣吃饭,禅宗里头常讲,赵州和尚接引学人,“吃茶去”;你要听不懂,真的到那里去找茶,糟了。现在我在香港看到一个卖茶馆,招牌叫赵州茶,真的变成吃茶去。吃茶去是什么意思?没事,这个意思就是没事。也就是显示出无所有、不可得,这个味道在里头。显示出一种闲情逸致,让你在这里面去体会心性里面的大道理。[四]∵明得位极【能随方便入于一地,而以一切愿海所持,恒与智俱,尽未来际。】∵这一段清凉大师小科里面“明得位极”,说明他所证到的地位。意思是说普贤菩萨遍一切位,任何一位;位是说他的位次。在本经里面总共说了五十一个位次,从十信初信位说起,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总共五十一个位次,这是讲大乘圆教。正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最高的一个班五十一年级。五十一年级念完毕业,那就叫成佛,佛的学位就拿到,好比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教学阶位决定不能够融通,一年级的课程跟二年级的课程决定不一样。但是在佛法里面,这就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它每个位次都能够通一切位,初发心,初信位好比是佛法里面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修最高果位班级里面的学分,这就很特殊。在世间没有这种现象,无论中国、外国,古时候、今时候都没有。不过在中国古代的教学,与佛法有一点类似,那就是一本教科书,从你初学一直学到老,一本教科书。譬如中国过去念书人读的《四书》,《四书》大家比较熟悉。实际上那个时候的人也分科,有专门一生学《四书》,有专门学《易经》,有专门学《礼记》,也有专门学《春秋》,它也分科。他能够成为历史上留名的学者有道理,一门深入,几十年修学他有心得,所以他能够讲学,他有着作留传给后世。这一本书,小时候启蒙就念,念到老还念不厌,这样的教科书世间人称它为经典、经书。经书这个意思是超越时空,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里面所讲理论、方法、境界,你永远都享受不尽。佛家的这些经典,经典是佛教的教科书,比儒家的更殊胜。儒家的教学我们知道,一世:人的一生;而佛法的教学三世,在时间上讲长,佛法讲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这些事实理论在经典里面都有很详细的介绍,很详细的说明。如果理论你明白,这个事实你就会相信,因为这些事实有理论根据,让你不能不信。如果这一桩事情没有真实的理论依据,这事未必可靠,它确实有理论依据。它的教科书超越时空,尤其是大乘经论,《华严》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古大德称它作一乘的佛法,比大乘还要高,大乘当中的大乘,这称为一乘佛法。凡是这一类的经典必然超越时空,就是此地所讲“身遍一切位”。初学的可以修学最高班级的学分,最高班级的修学也不舍一年级的教学,这正是经上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是什么?第一个是真性,大乘经典都是从自性里面生,不是从意识里面生。世间的典籍、书籍,为什么没有这种效果?世间人写文章用思考、研究,统统落在意识心里面,意识心有范围、有界限,所以它跟一切法不能够融通、不能够贯穿,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个法门,这个方法门径,理论与修学方式是从自性当中建立,这个界限当然没有了,这是一个道理。另外一个道理是诸佛菩萨的弘愿,那个心愿没有界限。世间人他的心愿有界限,只是想着为自己好,为我的家庭好,充其量为我的国家好,再大一点,那很殊胜、很了不起,为我们这个世界好。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太虚空当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而已,比我们这个地球大的星球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比地球大三十一万倍,地球只有太阳的三十一万分之一,两个要一比的话,小得很可怜。可是太阳在太空当中不是大的星球,比太阳大的又不知道有多少,我们能想到吗?佛菩萨的心量,所谓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人家心量多大,所以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他的愿力跟心性完全相应、完全相同,自性本具又有心愿的愿力贯穿着,这个意思,古人用我们中国说法大家好懂,“能以方便,随入一地”。任何一地,这个地不是指十地,是指菩萨修学的地位。狭义的说法,从圆教初住菩萨起,初住菩萨就拿到学位。∵就像我们世间法里头一样,世间法的大学有三个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此地讲的学位,博士学位,你就拿到。通常我们说小乘佛法,小乘修学毕业圆满,拿到第一个学位,第一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所以诸位要晓得,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就彷佛现在学校里面讲学士,你拿到这个学位。再向上提升,比这个更高的一个学位称为菩萨,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第三个,最高的学位称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大乘经上讲诸佛就是这个意思,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一样在佛的地位,佛的智慧、功德也不平等。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像我们世间学校一样,每一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几十个博士在一起,他们的智慧能力也不平等,但是统统都拿到博士学位。到什么时候才平等?博士里面的差别有四十一个差别,到究竟圆满佛,那个时候就平等。为什么?他的障碍断尽,他的智慧圆满现前,这个是平等。如果障没有断尽,智没有圆,等觉菩萨也不平等,等觉跟等觉也不平等,这一种理跟事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地方所说偏重在愿力,愿力摄持一切地。经文上讲“能随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法就是佛法常讲的法门,方法门径。将方法比喻作一个门,门是能够通入的意思,入佛之门,你从这个门里面可以入佛,入佛之门你就作佛。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德行圆满的人。印度人称他作佛陀,佛陀是印度话,我们中国翻成,从意思上翻,觉者,觉悟的人。觉悟,不迷惑,大觉,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一切现象无所不觉,这从空间上讲。要从时间上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他也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叫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我们人能做到吗?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能。为什么能?你本来就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过去、未来,你本来知道。现在为什么不知?迷了,迷了就叫众生,悟了就叫做佛,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的本能。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本觉本有”,本有当然可以恢复;“不觉本无”,不觉是我们现在迷,这个是心性里头没有的。没有,当然可以断,使我们深信破迷开悟有可能性,一定可能。我们怎么迷的?几时迷的?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用什么方法破迷?用什么方法恢复我们的智慧?恢复我们的德能?这就叫方便门。方便门多,无量无边,法门无量。∵这经文里好,“而以一切愿海所持”,这一句话重要。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大愿太多、太广,把它比喻作海;海是深广的意思。世尊为我们开导,将一切诸佛如来的弘愿归纳为四大愿、归纳为四条,四条就好讲。即使是我们现在星期六讲的《无量寿经》,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诸位要细细把它归纳归纳,也不出四弘誓愿,也不出这四大类。由此可知,这四大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总愿、通愿,我们一定要重视。《华严经》上所讲这些菩萨,说四十一位也可以,说五十一位也可以,都是四弘誓愿贯彻、摄持,所以他地地都摄一切地,道理在此地。∵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怎么发法?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四愿圆满落实。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量不是为自己,起心动念哪里是为自己?为众生。为哪些众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大。尽虚空、遍法界,当然包括我们的地球,包括我们的国家,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城市,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家庭,全包括了,你说这个心多大。看到众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众生得乐,就是自己得乐;自他不二,这是真心的流露。世间人心量很小,起心动念范围界限非常非常的拘束。佛告诉我们,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是迷。真心像大海一样,迷了之后变成一个小水泡,大海里面一个水泡。迷的人把水泡当作大海,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由此可知,第一愿岂不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吗?哪里是外头来的?我们迷得太久,无始劫以来就迷,佛不给我们提醒,我们怎么会知道?想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么一桩事情,谁想过这么一桩事情?佛这么一提醒,我们才想到这桩事情,愈想愈有道理,所以这一愿就是圆满自性法尔流露。∵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关键在个“度”字。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关怀、爱护、尽心尽力去帮助,这叫度。度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在众生有苦难的时候。现在有几个人晓得,众生遭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几个人晓得?认为现在这个世界,许许多多的灾变与我们人不相关,天然灾害、自然灾害,把责任都推掉,推得一干二净。他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来,我们迷人听听觉得他说得不错,满有道理,把责任推干净。佛不是这个说法,佛讲世界上种种的灾变,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从什么地方生?从人心里面生的。人心善,我们生活环境就善,风调雨顺;人心不善,外面环境就乱。环境跟人心有密切的关连,佛在经上常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同修当中你们如果学过法相唯识,对这个道理应当更清楚、更明白。物质的现象是什么?是阿赖耶的相分。精神的现象又是什么?是阿赖耶的见分。见、相同源,同一个自证分。精神的现象、物质的现象,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而且是先有精神,再有物质,那物质与我们心理怎么会没有关系?所以佛才说“境随心转”,境是环境,小的环境是我们身体这一身、生活起居,小环境;大的环境,我们居住的地球;更大的环境,这是讲宇宙太空;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生活环境从哪里来?我们自性变现出来。《华严》里面所说,我们现在还没念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怎么会没有关系?诸佛如来所住的,本经上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真法界;凡夫所居住六道的法界、十法界,都算是凡夫;这里面一切的一切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这个基本的道理,你参透了,你明白肯定了,然后你就晓得,所有一切外面自然灾害,与我们的念头息息相关,哪里说没有关系?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这种转变有两种∶一种是共业,一种是别业。别业是我们个人,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这属于别业。大家共同要遭遇的,这是共业。没有这个共业,在共同灾难里面他可以幸免,他可以不受难。我们世间人讲他很侥幸,其实哪里是侥幸,他没有这个业,这个我们要了解。今天,现在这个世界灾变异常,我们从资讯里面所得到的讯息,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严重。最近我们晓得有一些重大的灾变,电视、报纸都不报导,为什么不报?想必是大家知道这些灾变,人心惶惶,会影响我们情绪,就不报。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也有许多有慈悲心的人,总是想把这些灾变能消除,或者能够减缓、能够退后。能不能做到?能。怎样作法?还是要从教学,让社会大众普遍都觉悟、普遍都回心转意,灾难就可以化解。譬如经上讲得非常明显的,水患,水患从哪里来的?贪心来的。佛在经上讲,贪心的时候流口水,看到好吃的东西吃不到流口水,贪心,贪是水。现在世间人贪心太重,所以要遭水灾。水灾,科学家讲,大概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麻烦可大,有大水灾来。水从哪里来?南北极的冰融化,现在在开始化冰。科学家的估计,五十年之后,南北极的冰化了之后,海水水位就要上升;水位一上升,沿海地区全部被淹没掉。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灾害,现在科学虽然发达,没有办法把南北极的冰块维持现状,叫它不融化,他做不到。海水温度上升,造成外国人所谓“圣婴现象”,现在全世界气候都不正常,海水温度上升。佛讲的没人相信,佛说这是众生贪造成,贪嗔痴造成。火山爆发,大地震,火山是怎么爆发?嗔恚心。人一生气,那个火就往上升,火山要爆发。人心不平,佛给我们讲,地震的原因;愚痴是风灾。深入经藏的人,听了佛这个说法会点头,佛说得没错。现在这灾难,给诸位说,水灾、风灾、火灾、地震,统统都要来,怎么办?我们自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相信佛的话,佛不欺骗我们,我们断贪嗔痴慢。不但要断吝贪,积极的去修布施;不仅要断嗔恚,更应当修慈悲心;不但要断愚痴,要求智慧。愚痴的对面是智慧,贪爱的对面是布施,嗔恚的对面是慈悲,傲慢的对面是谦虚恭敬。我们真诚心断这些烦恼,我们修布施,学习布施、学慈悲、学智慧、学谦敬,在这个大灾难当中,大家要受这个共业,我有别业,别业不受这个共业,这个灾难可以度过。佛教给我们,你相信不相信?你如果肯相信,真肯干,这个灾难可以度过。真正学佛的同修们,我们不但自己要认真去干,消除业障,转移境界,《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来是个真正觉悟者,他能转境界,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四弘誓愿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要晓得,你能断烦恼,你就能转境界,而且转得非常明显、非常殊胜,效果很明显。第一个容貌转变,以前是凡夫的容貌,是业障习气很深厚的容貌,这一转转成佛菩萨的容貌,清新秀丽,不一样。容貌会转,会转得很清新、很慈祥,让大众接触你、看到你,生欢喜心,生敬重之心,它有这个效果。第二个体质转,本来体质多病,现在这个体质不生病,所有一切病不治自然就好,体质转。转变境界一定从自身,因为自身是最贴近第一个境界,然后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逐步逐步往外去推展。真的转变环境。真正能做到随心所欲,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求必应是转变,如果你要不会转变,那你有求就不应。所以这个东西在佛菩萨面前去求求不到,泥塑木雕的佛菩萨,你求他,他怎么会帮助你?泥塑木雕的佛菩萨,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也不会保佑你,你向他求,什么也求不到,他有一个好处;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是让这一尊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见到佛像如同真佛在,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是提醒这个意思。不见到佛像,佛讲的道理忘掉,提不起来;一看到佛像就想起来,佛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菩萨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法,这个功德利益就很大。供佛像是这么个意思,决定不是迷信,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佛教给我们断烦恼、改习气,诸位想想看,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是不是贯穿一切的地位?从初发心到等觉位都离不开,“而以一切愿海所持”。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求学;你要不求学,你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你自性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实在讲不求学也可以达到,慢,时间慢,如果又肯勤学,可以把开智慧的时间提前。以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如果你不肯发心努力去求学,完全靠参禅、念佛、修定,等着开悟,真的是能开悟,不是不能开悟。他举个例子,譬如十年你才能得定、才能开悟,如果你一面听经、一面研教,你五年就可以开悟,把开悟的时间提前一半。这是当年老师劝我学教,我们想想很有道理,可以把开悟的时间提前,那就是要学佛法,要研究经教,研究经教要深入义趣。前几天跟诸位说过,怎么样才能深入?要断烦恼。烦恼断一品,你深入一品;断两品,深入两品。不断烦恼为什么不能深入?烦恼是障碍,你障碍除掉,性德才显露。“一切众生”,这《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完全平等。佛的智慧圆满,佛的相貌庄严,佛的相里面无论任何部位,找一个缺陷都找不到,圆满相,好相。我们凡夫相哪有这么圆满?缺陷太多。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个好相,哪一个人不喜欢美、不喜欢漂亮,为什么得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要想美,先要从心里头做起,你那个心很美,相就很美,就这么个道理。相美心不美,那个相是假的,会变,不多久他那个美就变得很丑。我见过,我过去在台北,有一个居士常常来听经,跟我很熟。他娶了个媳妇,大媳妇,在没有结婚的时候是美女,真的美,结婚之后相貌就变,就变得不美,所以那个不是真的。如果心也美,他那个相貌永远美,他不会变,相随心转。所以心它有变化,相貌、体质都随心转,心是主宰。我们一个人一生生命的主宰是心,所以佛叫我们要存一个好心。最好的心是佛心,佛是圆满觉悟的心,永离一切妄想、烦恼、执着,永远离了。所以我们标榜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是圆满的佛心,最好的心。你要能存这个心,你的容貌自然是真诚的、清净的、平等的、觉悟的、慈悲的,诚于中一定形于外,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么肯定,这哪里会有错?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法门无量无边,哪些法门?穿衣吃饭都是法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法门,样样都可以帮助我们悟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境界,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禅宗里面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要入本来面目的境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纯真无妄,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的就在此地。这个目的在佛门里面称之为成佛,成就果德,无比的殊胜。所以法门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透彻了解它。∵经文下面一句,“恒与智俱,尽未来际”。恒是恒常,永远不间断,与自性般若相应;俱就是相应的意思。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不是恒与智俱,恒与烦恼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个里面都是烦恼,绝对没有离开烦恼。你里面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慢,都与这些相应,这才造成生死轮回的现象。生死轮回为什么不断?因为你恒与烦恼俱,非常可怕。今天佛教给我们,我们把它反过来,恒与智俱,高度的智慧。∵由此可知,我们在平常讲席里面所说,说了很多次,诸位的印象不够深刻。我在台上看看大家面孔表情,我知道,为什么不够深刻?理解得不透彻。虽然多次听说,提起来有这么个印象,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不清楚、还是很模糊,这样得受用,当然就要大大起折扣。凡夫过的是烦恼的苦日子,诸佛菩萨所过的是智慧的乐日子,怎么会一样?佛法里面常讲离苦得乐,我们学佛学它干什么?就是学个离苦得乐。你不学佛,你永远过苦日子,苦从哪里来的,你都不晓得;学佛之后恍然大悟,明白了。我不甘心再过苦日子,我要过佛菩萨大自在、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也常讲,高度智慧的生活。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世出世间这些灾变,这些灾变的原因我们知道、发展我们知道,将来的后果我们也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这里面就有乐。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都是苦,乐是坏苦,为什么?感情用事。恒与智俱,就不是感情用事,智慧用事。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谁作主?智慧作主,不是感情作主。感情作主,容易造成许许多多的错误;智慧作主,就不会有过失。造作一切的过失,佛家讲叫造业,造作罪业。如果完全没有过失,这个人不造业。不造业他怎么会有业报?三途六道叫业报。我们不造三途六道的业,当然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念佛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有把握没有障碍。“智”这一个字范围深广无际。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智慧用了多少时间?二十二年。不是容易事情,二十二年讲般若。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能够体会到,佛法教学的中心是智慧;也就是说,他老人家一生教学,最主要的一个课程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是主要的课程。在中国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的分量也是最大,六百卷。我们《华严经》八十跟四十合起来,除掉重复,《华严》才九十九卷,比《般若》差得远,仅仅是《般若》六分之一而已。这样大的经典,学习当然就感到困难,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我们的生活跟过去的人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从前是农业时代,现在走上工商业时代,尖端科技的时代。过去几千年来,在农业社会里面心都很安定,生活很安定、很平淡。现在社会这一转型,我们就很难适应,每一天心思是乱糟糟的。什么人在一天当中心能够平静几分钟?不要说多,你能够平静十分钟、十五分钟,恐怕都没有,你说这个多苦。在过去农业时代,一个人一天心里平静一、两个小时,很正常的事情。现在这个心情,能平静十分钟到十五分钟,都很难做到。现在人过的什么日子?这一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然后才知道,我们遇到佛法是多么的幸运。你要遇不到佛法,没有人跟你讲,不读这些书籍,你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状况?你怎么晓得这个事态的严重?∵中国人对于《般若》,不能不重视,也非常重视。《般若经》太长,没法子学习,抓纲要。所以在六百卷里面选一卷,这一卷是什么?《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一卷,我们一般称《金刚经》。是好,这一卷文字不长,只有五千多字,可是六百卷所说精华都在其中。你能把这一卷贯通,换句话说,那六百卷也就通。就像此地讲,一位它能够贯穿一切位,一卷能够贯穿六百卷,所以《金刚经》要能够懂得,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前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一遍,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这略说个大概而已,提供诸位同修作参考。意思说不尽,一卷的意思永远都说不尽。可是这经里面,最重要的纲要我们掌握到,念念与它相应,利益就无量无边。《金刚经》上每一句话,《般若经》上不晓得重复百千次,所以诸位展开《大般若经》,重要的纲领你一定会牢牢记住,重复的遍数太多。前清葛慧居士,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将六百卷经作了一个节要,变成十卷,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大般若经纲要》,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我在台北也曾经讲过,没讲完,选讲,趣味无穷。《金刚经》一开端告诉我们,都是讲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差别在哪里?不觉悟的人着相,觉悟的人不着相,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不觉悟的人,他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诸佛菩萨觉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要问我:我觉悟了、没觉悟?你拿这四句经文对照一下,就知道你有没有觉悟。你到底是凡夫?你到底是菩萨?菩萨是个普通的名词,菩萨不是神仙,菩萨是个明白人、觉悟的人,叫菩萨;换句话说,菩萨决定不执着四相。不着四相,真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恒与智俱;离四相是智,真智。如果我们念念当中还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你就恒与烦恼俱,你恒与迷俱,你没觉悟。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受持任何四句偈,都能开悟;受持,受是接受,接受要把它做到。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与离四相相应,你怎么会不开悟?你怎么会不成佛?如果念念还与烦恼俱,我们要真正提高警觉,我们学佛要想进一步,大难大难。∵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四弘誓愿这四句话,前后是四个顺序。今人学教为什么比不上古人?古人按次序去做,所以他很顺利。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在《居士传》里面看到,三年、五年开悟,十年、八年证果,大有人在。为什么最近我们听都听说不到?一个也没听说。原因在哪里?没有按次第做。我们今天把“众生无边誓愿度”舍掉,没有这个心量。这个人我看到顺眼,喜欢他,我度他;那个人讨厌,我才不度他。那怎么行?完全是感情用事,迷惑当家,这怎么成功?断烦恼这桩事情不干,把它放下,不理会它,再学法门,从这里来学起。四弘誓愿他从当中学起,像盖大楼一样,他不要地基,不要第一层,他从第二层盖起,永远盖不成功;今人学佛,犯这个毛病。古人学佛是从地基上做起,所以我们看到成就辉煌,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一个成就都没听说过;别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生在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从根做起,不知道从根本修,那怎么行?佛法学了几十年,好像样样都通达,也能言能道,还有着作等身,仔细看看他的内容,没有一句相应。什么相应?与智相应,与性德相应,没有,全落在世智辩聪之中,真可惜。我们在旁边看到,可惜他的光阴,可惜他的精神,到后来一无所得。古人所讲的,临命终的时候,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用不上,反而不如一个老实念佛的老太婆,比不上她。她念个几年佛,预知时至,不生病,晓得自己哪一天走,站着走、坐着走,你看多自在,她真有成就。她的成就凭什么?凭老实。我们今天的大毛病就是不老实,这个要知道。念佛不老实、学教不老实、做人不老实,没有一样是老实,他怎么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再给诸位说,与智相应的,老实。你不要看老太婆什么都不懂,真智慧。为什么?教她这一句佛号,她真相信。教她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她真正做到,这就是老实,这就是真智慧,没有真智慧她不能信。她的信心就显示出她的真智慧,绝对不是世智辩聪,所以这些人能够圆成佛道。∵清凉大师在这两句里面,他给我们说,这文里头含着有两个意思,可以提一提,作为我们修学的参考。他说“望前,虽在因中一地,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皆与智俱,尽未来际”。我们先说这一段的意思。它这个前跟后就是讲因地与果地,因在前果在后。像四弘誓愿这四愿,前面三条是因地,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果地。果地没得求、没得说,前面三条做到,果就成就。实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当中两条:断烦恼、学法门,这两样圆满,第一愿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有能力。现在我们发这个愿,心有余而力不济,力量达不到。如果烦恼断尽,法门修学圆满,我们这个身可以分身,通常讲三身,《华严》里面讲十种身,我们全都具足,全都现前。不怕这个世界大,法界再大也不怕,众生再多也不怕,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分身去应,他有能力分身。像《梵网经》上所说,“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本能,不是从外头来。我们现在这个能力不能够现前,就是因为烦恼障碍、所知障碍;断烦恼破烦恼障,学法门破所知障。∵所以因中要做的,我们一定清楚、一定明了。因中的愿虽然做不到,心有余而力量达不到,可是愿永远要有,决定不能失掉。如果愿要忘掉,《华严经》上说,你一切的修学,魔所摄故;佛跟魔的差别就是个愿力。与四弘誓愿相应的,那是佛法;与四弘誓愿相违背的是魔法,学佛就学成魔,那就错了。佛给我们建立很好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叫我们去看别人,是教我们反省自己,我自己是在菩萨道、还是在魔道。时时刻刻警惕,稍不小心,我们自己走到魔道,自己都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在学佛。所以因中一地,愿力持一切地功德,他注解里面就跟我们讲清楚。一切地的功德,能在一地里面展现,所以初住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无量无边的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这是一切地的功德。应该对众生说什么法,他就能应机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这是一切地的功德。皆与智俱,都与般若智慧相应,也可以说都与大方广相应,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都是皆与智俱意思。“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是恒,永远的。他文上讲“皆”,是从空间上讲、是从事相上讲,都无量无边。穷未来际从时间上讲,在时间上讲是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不离一地,如一地,余地亦尔”,他确确实实是初住菩萨,确确实实是初地菩萨,但是展现出来的智慧德能,四十一个阶级里面的功德统统可以流露出来,地地如是。“是故因门尽于未来,但是一一诸位菩萨,不见作佛时”,因为他在因地。第二个意思,“望后,以尽未来之大智,入如来之果海也”。这是果位,四弘誓愿里面“佛道无上誓愿成”,究竟圆满的果位。这个果位,能入是智,所入的是法界,如来果海就是法界。《华严经》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分,末后一分“入法界品”,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不思议境界;在这个四十品题里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如来之果海。普贤行愿是能入,普贤行愿就是大智,就是尽未来际之大智。这个地方经文讲智穷来际,就是智穷尽未来际,就这个意思。在《行愿品》里面,就是普贤行愿。由此可知,普贤行愿归纳为十条,每一条都是恒与智俱,每一愿都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所以这个难学。我们今天为什么做不到?智没现前,很想做,做不到。可是给诸位说,不能不学,为什么?我们希不希望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想改变自己生活环境,不能不学。你要学了,那个改变是非常有效果的,真正无比殊胜,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你真的会得到,确确实实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依高度的智慧,依圆满的智慧,学普贤行愿,你就得到。∵所以普贤行愿不能用感情去修。世间人往往学佛用感情来学,他怎么会成就?所以有人说,不学佛我的烦恼还少,这一学佛烦恼多。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真的,学佛怎么会学成烦恼多,学成是非多?你不学佛,你每一天接触是你的一些亲戚朋友,总有限,彼此认识很久,都有点了解。这一学佛,这个道场也跑、那个道场也跑,一下就认识了几千人、几万人,一下听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古人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的烦恼、是非就一大堆一大堆的来,所以学佛反而不如不学佛。我们很清楚知道这个现象,是你学错,你没学得对。∵今天在开讲之前,我在二楼客厅里面坐着,有一位法师来告诉我,他说:现在在大陆有一些地方,大概也是从***去的一些年轻法师,提出来《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不能读,搞得人心惶惶。他看到这个现象,也不知道如何来适应。我就告诉他,非常简单,你跟哪一个人学?这问题立刻就解决。你跟我学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那你就听我的,你就不可以听别人的。你要跟那个法师学,那你老老实实跟他学,不要听我的。各人都有成就,身心都安定。那一位法师提倡康僧铠的本子,好,不是不好,统统都有成就。我们用这个本子破那个本子,那个本子破这个本子,两边都不能成就,这是错误。所以学佛,佛法是师道,最重要的是师承,关键在此地。这些情形使我们更深体会师承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不讲求,所以现在修学是非常非常的困难。就是刚才所说,不学佛心里还很清净,愈学愈糟糕。古时候无论是世法、出世法,都讲求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你是哪一宗、哪一派?他有成就。∵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他教导我,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我跟他学,我只能听他一个人。除他之外,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一概不准听,这叫师承。我们心清净,清净心受益。第二个约定,无论看什么书,世间书、佛教的经典,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约定,你过去所学一律作废,老师不承认,从今天起从头学起。这是自古以来,几千年代代相传,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发明的,不是。∵早年,谛闲老和尚也是这三条教给演培法师,那时演培法师是沙弥,在观宗寺。民国初年的时候,他在谛闲老法师的会下。他告诉我,老和尚也是教三条。可是怎么样?他不听,他偷偷的溜了。他离开观宗寺是开小差走的,没有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不会答应他,他是偷偷的溜了。溜到哪里去?听到太虚大师在南普陀办佛学院,他去参加他的佛学院。佛学院就没有这个规矩,上很多课程,不是跟一个人学,很可惜。如果老法师,他要是不离开观宗寺,常跟着谛闲老和尚,他也是台宗一代祖师。这个缘他自己失掉的;也就是说,外面有个强大的诱惑,钓鱼,把他钓走了。我在***很幸运,还没有能够跟李炳老相等的,这么一个大的诱惑,还没有,所以我们老老实实在他会下待了十年;这三条规矩遵守十年,我们才深受利益。十年当中不听任何人讲东西,不看任何人的着作,心永远是定的,一门深入。清净心生智慧,展开经本,一句、两句给你讲三、四个钟点,我也没有准备,我这个经本跟你们一样,根都是李老师会下那里扎下的。所以轻信听这个的话,就马上不相信要改变,你到底跟哪一个学?你到底认哪一个作老师?结果怎样?他没有老师。东听听、西听听,搞得迷惑颠倒,天下大乱,这不叫笑话吗?岂不闻《金刚经》上所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适合你自己的根性,选定一门,一门深入,都有成就。哪有没有成就的?如果说这个经不能会集,没有这个道理。不能会集,那还能翻译吗?能翻译当然就能会集。王龙舒居士头一个会集,王龙舒居士念佛往生站着走的,你有这个本事吗?如果说会集有罪,会集是错误,那王龙舒居士还能够站着往生吗?头一个会集,表演给我们看。这些都是偏知、偏见。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跟哪一个老师学,我们学哪一个法门。经教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愿心,作用在此地。真正往生,真正往生念佛,经教是介绍你的。我跟大家都讲过,《无量寿经》是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说明书。让你知道、明白,很想去。怎么去?去的方法,这个会集没错,哪个本子都一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方法。世尊多次宣讲,现在《藏经》里面五种的原译本,字字句句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我们净宗原始的依据,最原始的,是阿弥陀佛亲自说的,世尊为我们转述,我们要有信心。会集本字字句句,也没有离开四十八愿,这哪里错得了?过去王龙舒的本子、魏默深的本子,确确实实里面有改动了几个字,这是印光大师不赞成的;并不是不赞成会集,是不赞成改动原文,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例子。他们改动决定没有问题,改得一定比原译本还好、还要通畅,我们容易看得懂。怕这个例子一开,以后一些糊涂人念这个经念不懂,随着自己意思乱改;我也改,你也改,大家都改,将来这个经就不像话,这传下去之后,那就完全错误。印祖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所以我们深明这个道理,我们到底是依那一部经,依那一个法门,依那一个老师来教导,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个成就得清净心,开真实慧,这成就,正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仅仅是佛法圆融贯通,没有阻碍。我跟诸位讲过,我过去在天主教的学院教过书,高级的学院,不是普通学院,在***辅仁大学的后面,多玛斯修道院。那个时候于斌主教在,他们亚洲主教团,在***这个地方办了一个研究所:东亚精神生活研究所,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给他讲这个课程。所以我还有很多神父、修女学生,我跟他们的关系很好,彼此都非常尊重。我跟他们上课,非常感叹的告诉这些学生们:你们请我讲佛教精神生活,实在讲,错了,应该请我讲你们的《玫瑰经》。真的,我要讲《新旧约》,《新旧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点都不假;他不请我讲。佛法要的是开智慧,你真正得一点智慧,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的经典的是佛法,依斯兰教的《可兰经》也是佛法,看你怎么领悟,看你怎么讲解。你说为什么?都不离自性。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与自性相应,恒与智俱;恒与智俱不是讲大乘经典,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恒与智俱。这是给你讲真的,讲出事实真相,但是我们今天不能够觉察到,我们是迷。恒与智俱是事实真相;不与智俱是误会,是迷惑不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前面讲到,一毛端、一微尘现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没缩小,一微尘没放大。又说一切诸佛,有能力在一微尘里面转大***,这些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听说。可是你有没有听说到,这也是前面讲过,一切诸佛能于一微尘,现一切世界依正庄严。一切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问一问,包不包括其他宗教?包不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当然包括在其中。既然包括在其中,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佛法?契入境界,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不学佛,是你自己以为没学佛,其实都学。你要穿衣、你要吃饭、你要工作、你要应酬,统统是佛法。你们有亲戚朋友在基督教堂,他也是学佛法,他跟我们有分别,是他迷而不觉;我们跟他不分别,对他非常尊重,我们明白。所以我在基督教里面,看到这些牧师合掌,牧师菩萨;依斯兰教里,阿訇菩萨;我们处得很好,他们都很欢喜我,都很喜欢跟我聊天。疑难杂症,他们在弘法的时候疑难杂症,信徒问不能解答的,他来找我,我帮助他解答。[五]∵胜进果行∵【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践如来普光明地,入于无量三昧海门。于一切处皆随现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总持广大集众法海,辩才善巧,转不退轮。】∵这一段是讲菩萨契入的果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