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二二六期)

《万行》二二六期

成一法师

接着要来解说二、正说分。此中分二科:一、明地相,二、明地果。明地相又分四科: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此中分三小科,先说明第一科、结前标后。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

当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佛子,请注意听我说,修圆满第三地的菩萨是大菩萨,所以称菩萨摩诃萨。三地菩萨把所有该修学的法门及功德,都已圆满修成功,所以称善清净。说:既然三地菩萨已经把所擅长修行的法门及功德,圆满修行成功。现在菩萨进一步要进入第四焰慧地,应当要修行十法明门,也就是要修行十种佛法的光明法门。所谓十法明门,门是通路的意思,明是能入之门,法就是所入之道,以智慧的光明去领悟如何修行进入第四地的大法。因此《十地经论》说:“得证地智光明,依彼智明,入如来所说法中。言证地智者,即四地证智,光明即三地慧光,所说法者,前求多闻,从佛闻说众生法界等十种之法。”这十法明门的光明是由第三发光地而来。三地修得智慧光明,是能进入第四地的基本原因。现在第一、结前标后这一科解释完了,接下来要解释第二、征列别名,即征列十法明门。

“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

有那十种佛法的光明门呢?金刚藏菩萨是自问自答,说:第三地菩萨要进入第四地应学十种佛法光明门。此十句有三种分法:〈初〉第一句观察众生界是总说,即因为佛出世的目标,就是要度众生,菩萨说法的目的即是为了开示众生,《法华经》上说:“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要能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闻法得度。〈二〉前八句是染法,后二句是净法。染法与净法的不同是说前面的众生依存的环境,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二句话就是,一要庄严佛土,二要成就众生,这即是修学佛法要掌握的地方。众生的品类,高低不同;种种的身心,好乐不同,所以要先了解众生界。最后的二句是“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发菩提心的三大要件即深心、广心、大心。前面说的深心,是就染法界来说的,后面的广心、大心是就净法界来说的。前面所说深心是不分种族、品类,凡是有众生都要去化度,是深入众生界,度尽一切众生的一种心。称它为深心的意思,如同《楞严经》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即是指涅盘。此即深心的一种说法。也就是说后二句,净法界是已度众生成功的条件。〈三〉前五句是推能依至所依。能依是众生,所依是世界或环境。后五句是依所依立能依。依据众生所处的环境,教令众生成熟称为立能依。∵

十句中:1“观察众生界”,所谓观察众生界必须先了解众生有何情况?有那些众生?众生如何成为众生?这句本就为观察众生界的一切情形,故先观察众生假名差别,“假”有三种:(1)因成假,说众生是因无明烦恼业因所成就的,也是四大五蕴假和合。(2)相续假,所谓烦恼业报,无明起业受报,即为前阴灭,后阴续生。(3)相待假,即彼此互相依持,缘起相待的意思,如待非众生以说众生,这是推假入实。证悟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证悟二空的真理。第一“观察众生界”是身心不退故,是自住处毕竟智,修学佛法要自己肯定自己的智能,因众生佛性平等,要藉大乘佛法的思想,把自己安住于佛法当中,修智慧行,使能转凡成圣,即是不退心,所以修学佛法要发大心,要自度度人,不退菩提心,安住在菩萨道中。∵

第二“观察法界”:即观察众生依、正之因,依即依报,指我们生活的空间,正是正报,是众生的身体。法界是依正之因,也就是染法界或净法界。染法界是造作烦恼业行之众生所处的环境。净法界是菩萨修清净行所证得的境界。通为十种的依报。“观察法界”者,因佛法以三宝为中心,以三宝为我们学佛法的对象。佛代表觉,法代表净、僧代表和,要觉悟明白世间、出世间的事理,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要信佛。如三宝歌:理无不彰,敝无不显,焕呼其大明,是一个净。观察法界、众生界、世界的总纲内容即以三宝为中心,三宝代表觉、净、和。净要把一切真理彻底弄明白,和要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即是佛法最高精神之所在。

第三“观察世界”:世界者,彼假名众生所住的依报。世界即我们生存的空间,观察世界首先要了解一切诸法生万法,缘起性空之原则,得此原则即得真如智。世界即我们的依报,依报国土是众生生存所依赖的空间处所。若能了解一切诸法缘生无性,不贪取、不执着,没有一个我,要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等四相,才能证到二空平等之理,亦方能证到真如智。证得诸法第一义谛的真理、证得二无我的真理,所以得到真如智。∵

第四“观察虚空界”:虚空者,依正所依的虚空,我们这依报的国土,正报的人生皆在这空间之中。∵

第五“观察识界”:识界为染净所依,是本识界,识界即众生的心识,精神的组。观察识界有两项,向前推能依所依。后五依此所依立后能依。后面的这五句即依前面所依来建立后面的能依。故此识界前后两句,向前为依正依,向后为染净依。向前的众生界、法界、世界、虚空界、界等五句亦是以识界为依正依。能依即众生,所依即识界。后五句是依所依“识界”立能依的后五句,所依即是识界,所以这识界有两个作为,向前推能依至所依,后五依此所依立后能依。可见“识界”是十种佛法明门的中心。∵因此学佛法要转迷成觉,转识成智,须由此心识下手。

“观察识界”向后五句是染净依,这句是总明,即三界与广心、大心是染净依,前三是染,后二是净。下面再分别来说明,初三句“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由烦恼使染,成染分依他,有三界差别,着欲、着受、及着想故,也就是说,在三界中,欲界众生是着欲,即着于五欲及种种贪欲的感官享受,可见欲界众生心欲望很强;色界众生是着受,是感受要修定及种种苦受、乐受、舍受等诸受;无色界众生因没有色身,只有精神,故是着想,也就是完全在幻想界,此属精神生活,无色界众生生存在理想世界,故是着于想。可见识界乃众生共同的所依,三界唯心,皆不超出一个识界心,这是染分依他。

后二句“观察广心信解、观察大心信解”即菩萨要度化时的一种用心。广心,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必须以法来度脱他们,大心比广心更进一步,大心不但要度化众生,而且要度化成功,成净分依他,菩萨了解三界众生的业因状况后,由菩萨的广心、大心来救度他们、成熟他们。前广心是观众生同体大悲,后大心是观众生具佛知见,因此发弘誓愿欲令众生同得无上菩提。

以上二句是净分依他,得此二法修行,即能成就自利利他功德,前句是较偏重拔众生苦,后句是较偏重与乐,即给众生成就无上涅盘寂静乐及无上菩提觉法乐。菩萨行者以平等心去行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观察自己与众生皆有佛性,须称性起修,如法行持,然后再随众生的根机,观机逗教,作自利利他之行。所以修行不只∵自己要恭敬三宝、学习三宝的行为,还要去普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共证菩提。这二句是发心方面的成就,属净分依他。∵

又十句皆言界者,此通理事也。言事即有种种差别,言理则一一入实,即净法界,故皆为明门。此十句即称十法明门,是菩萨入世利他的佛法明门。此十种佛法明门是四地菩萨修学成功的重心,修持成功后,依此十种佛法明门,就能得入第四焰慧地。以上将二、征列别名解释竟,接着要来解释三、结行入位。∵

“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此段是说,佛法出世间即为庄严佛土,成就众生。首先由十法明门来了解众生依报的国土,和正报的众生,此两大问题要彻底解决,如此才能使众生转迷成∵悟,使世界转染成净。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亦即菩萨要了解众生界、法界,乃至大心信解界。以上将一、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分全部解释完毕,下面∵要来解释二、清净分。其中又分三科,初、总明。∵

“佛子!菩萨住此焰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金刚藏菩萨又呼唤一声: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就能以十种智慧观察,成熟所修学的菩萨法,除灭三地解法智障,摄入四地的出世胜智,得到如来所说教化众生的内法,内法即指佛法,也就是指可以使众生转凡成圣的佛法,名内法。得到内法之后就能生如来家,成为真正佛子。下面接着来解释二、征释〈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