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
∵《万行》222期
成一长老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有烦恼心、无烦恼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定心、非定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杂染心、非杂染心、广心、非广心,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此菩萨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者,说三地菩萨有他心智通,所以能如实际情形一样,真正知道其他众生的各种心念,上面所释这一句是总说。
“所谓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者,从这一段开始是别明,共有二十六心,总摄为九:其中第一、明随烦恼,随烦恼即随缘现起,烦恼相应,故名随烦恼,共有六心,今依文来解释它说:当一切众生若有贪心生起时,无论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也就是指贪一切可意境,贪一些喜欢的事情,菩萨都能真实知道他有那种贪心,于五欲中有那种贪欲,这一切菩萨通通知道。另外,有一类众生道心比较强,或因善知识开导而悔改,故能少欲知足,安贫乐道,远离贪心,不贪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这些三地菩萨也都一一能如实了知,他是如何远离各种贪欲心的。
另外,有些众生脾气不好,动不动就生气,嗔恨心很重,遇到看不顺眼或不满意的事情就生嗔恚心,对这些有嗔恨心的众生,有他心通的菩萨也通通知道。或有些人因学佛,或因善知识劝导,能痛改前非,改掉坏脾气,远离嗔恨心,这些菩萨也通通知道。又有一类众生,愚痴无智,是非不分,因果不明,常自以为是,拨无因果,可说是可怜悯者。这种人若有因缘,能改过向善,远离愚痴心,这些菩萨也悉皆明白。上来已将“明随烦恼”讲完。
接着要来解释第二、有烦恼,“有烦恼心、无烦恼心”者,就是说:又有一些众生,烦恼心很重,放不下,动不动就生烦恼,终日拿烦恼绳绑自己,心有千千结,无一法解脱,活得很痛苦,这样像心不得自在的众生,后来经善友开导,转烦恼成菩提,远离一切烦恼,心得清凉。这些菩萨也都清清楚楚。
其次来解释第三、小等四心,即“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另外,有些众生心量狭小,经常自私自利,不肯利他,我执很重,这是人道众生。又有一些众生,心量宽广,凡事不愿与人计较,又能修十善,此指欲界诸天。又有一些众生,心量更广大,处处为人设想,弃恶向善,又能修四禅定,此指色界天众生。又有一些众生,具有无量无边的心识,此指无色界天中的空无边处天及识无边处天的众生,上面还有二空天,一为无所有处天,一则非想非非想处天心识昧劣,故省略不说。
接着要解释第四、有四心,即“略心、非略心、散心、非散心”,又有些众生,心念单纯,系缘一境,名略心;有的众生,其心所缘多境,不是很简略,故名非略心;有的众生心很散乱,没办法专注一境,故名散心;有的众生心不随便攀缘外境,很有定力,心不散乱,名非散心。
第五有二种心,即“定心、非定心”,定心就是获得三昧,心能专注一境而不散乱,故名定心。反之,若未入定,或已出定,或心散乱,无法专缘一境,即名非定心。
第六有二种心,即“解脱心、非解脱心”,心自由自在,没有烦恼系缚,名解脱心。心中烦恼很多,好像被绳子绑着一样,心结难解,名非解脱心。
第七有二种心,即“有上心、无上心”,有些众生有增上慢心,得四禅误认为是得四果,名有上心。反之,没有增上慢心,名无上心。
第八有二种心,即“杂染心、非杂染心”,凡夫心希求名闻利养名杂染心;已证圣道者内心清净,不贪求名闻利养,名非杂染心。
第九有二种心,即“广心、非广心”,大乘行者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名广心;小乘行者不肯利他,只求证得偏空涅盘,名非广心。
以上九类不出三种,第一、第二是烦恼,第三是苦,其余六种是善恶业。别中九类共二十六心今已讲完,下面要来解释:三、明结。
“皆如实知,菩萨如是以他心智知众生心。”以上各类众生具有不同的种种心,菩萨皆真真实实知道。三地菩萨由于已证他心智通,故能以此他心通而知道各类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念。上来已将他心通解释完毕(待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