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

《万行》二二○期

成一长老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

“超一切色想”者,说菩萨有了四禅定的功夫以后,即能超出一切眼识所对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一切可见有对色。“灭有对想”者,这是灭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合想,也就是灭不可见有对色。“不念种种想”者,即不念一切意识和合的种种色想,此是灭不可见无对色。“入无边虚空”者,言既然一切的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三种想都已经灭绝,即能得到修行的利益,证入“空无边处定”。“住虚空无边处”者,即能安住于无色界中的虚空无边处定。下面接着要来解释二、识无边处。∵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

“超一切虚空无边处”,菩萨进一步需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心缘内识,思惟观察无边行相,故名“识无边处”,如此才能远离一切障碍得识定的粗分别念之过患。“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进一步才能获得修行的利益,于六识身能了知如何善取诸相,并能安住于种种胜解中,由假想力,思惟观察无边识相,因此得入无边识中,安住依止于识无边处。接着要来解释三、无所有处。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者即内外皆无所有,故名无所有处。“超一切识无边处”者,菩萨进而超越一切识无边处的境界,远离粗念事分别的种种过患。“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菩萨修行至此,内无能缘取之心,外无所缘取之境,内外俱无所有,寂然而住,故能进入少许也没有的无所有处境界,安住于无所有处中。下面来解释四、非有想非无想处。∵

“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

菩萨又需超越一切无所有处的境界,才能进一步入∵非有想非无想定,安住于非有想非无想处的境界中,菩∵萨行者在此处尚有微细想,用以缘无想境,若能了知以上所缘皆不可得,令心寂灭不转,则可得灭受想定,诸漏永尽,超三界生死轮回。

另外,《华严经疏》又约第一义修,略释四空:∵

一、空处定:观色即空、心安于空、是空处定。

二、识处定:知空色不出于心,是识处定。

三、无所有定:心境两亡,为无所有定。

四、非想非非想定:亡无所有想,缘无想住,名非想非非想定。

“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这科是第三、入意。三地菩萨只是随顺着教化众生的正法去修行,所做所行,都不会随着个人的喜好而有乐着心,更不会像凡夫及小乘人那样处处执着。

下面要来解释第四、厌果分,这科中又分三科,∵一、四无量,二、五神通,三、总结自在。今先解释初∵科四无量。∵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间,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佛子!此菩萨心随于慈”者,说金刚藏菩萨为提高大家的注意力,又叫一声说:佛子!此三地菩萨心中,随时随地要施给众生慈悲,也就是要给众生幸福快乐,拔除众生的种种痛苦。“广大无量”者,进一步说,也就是能发广大心,要给一切众生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盘寂静乐,而且是尽未来际不断在做,所以这种慈心是广大无量无边的,故名广大无量。“不二”者,说对任何众生,无不一一皆施与菩提觉法乐及涅盘寂静乐,没有二心,故名不二。“无怨无对”者,说菩萨不只心量非常广大,而且能怨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德报怨,不偏私,无怨对,故名无怨无对。“无障”者,说菩萨能以平等心去行清净慈,所以身心调顺,没有贪欲、嗔恚、睡眠、掉悔、怀疑等五盖烦恼及种种障碍,故名无障。“无恼”者,说菩萨修慈悲心,成就忍辱波罗蜜,能得到种种利益及快乐,身心安稳欢喜,无诸烦恼,以上八义是众生缘慈〈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