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要义

(2005年8月27-9月4日讲于上海沉香阁)

第四章《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

马鸣菩萨的《起信论》

《华严经》在印度、中国的传承,是指师资之传承,首先从印度来讲,印度有马鸣、龙树、世亲,是很着名的几个人。

马鸣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接近龙树菩萨的时间,为何说马鸣菩萨是传承《华严经》思想的?因为马鸣菩萨讲“唯心缘起”,他写了《起信论》。这个人很聪明,会写诗歌,当时在印度被称为诗人,他的诗歌是赞扬佛陀的功德,名《佛所行赞经》。他还有很多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关于诗方面有对他的记载。

他为何叫马鸣呢?据说他在说法的时候,听众很多,由于他辩才无碍,说法很感动人,不仅人听了感动,他门前系的马,听法以后也大声鸣叫,表示高兴,所以叫马鸣。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很稀奇,比如明代莲池大师讲经说法时,连蜈蚣都来听。虚云法师说法,猴子、老虎都听他说法。这些事情并不奇怪,因为生物都有灵性,只是嘴说不出来。佛法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过是受业力束缚,不自由而已。

马鸣菩萨有一个很着名的著作叫《起信论》,就是要启发大家对大乘经典的信仰。《起信论》中讲三心,学佛要有三心,学菩萨也要有三心:第一真实心,真实心就是佛心;第二深善心,就是合乎一切善法的心;第三广大心,就是慈悲心。心能生万法,但众生境界由于被无明障蔽,就在生灭中流转,假如去掉无明,就可以证得真如,所以他的论分为二门,一是心生灭门,二是心真如门。

心生灭门就是讲流转过程,内容就像十二因缘一样,讲的是三细六粗。什么叫三细六粗呢?三细者,即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细难知,故名三细。六粗,即以现相之境界为缘,所生起之六种迷相,分别为: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心真如门认为,一心之本体为超越迷悟等一切差别之绝对平等之理体,即为不变真如。学习佛法后,将心由染转净,去妄归真,与真如相应,就能成佛。

《起信论》在民国以来有争论,有些日本人和支那内学院,根据历史进化论来考古,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包括《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写的,来提出论战。过去在武昌佛学院、内学院,还有很多居士也卷入这场论争中,搞得轰轰烈烈。论点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讲到“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提出论难说:真如是常住不灭的,不生不灭的,如何熏?如何受熏呢,这句话在唯识学讲不通,所以绝对不是马鸣菩萨讲的,是假造的。

后来太虚大师站出来,提出《起信论》是马鸣菩萨写的,《起信论》的论点还是合乎唯识法相的。太虚大师根据三自性来解释,唯识讲: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三自性代表诸法现象,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个遍计执性,那是一般众生因我、我所执,周遍计度而产生的,那是没有的,是虚妄的;第二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待众缘生,因缘生法,这些事事物物,千差万别,是存在的,但是假名存在,如幻存在,不是实的;第三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境界,圆满成就真实,圆满说明他的法性周遍一切,成就说明法性常住不变,实就是真实,真实不虚的客观存在,所以叫圆成实。

至于说“真如无明相熏”,这个真如就是唯识讲的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凡夫境界的,具染污性,但是阿赖耶识中藏有如来性叫如来藏,在众生境界名阿赖耶识,属于依他起、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染有净,有染法熏习,有净法熏习,染法就是虚妄的,带我、我所执的,成为染污的阿赖耶。也有净法熏习,譬如你听闻经典,走入佛道,受戒,勤修戒定慧,这是净法熏习,这个净法就包含在真如里面,唯识法相讲十真如,其中就包括这些,受戒叫最胜真如,了解空性叫遍行真如,所以马鸣菩萨说的“无明熏真如”是“在缠真如”,是在烦恼掩盖之下的真如,也就是说的如来藏。

至于说“真如熏无明”,那个真如就是净法的、善法的熏习,受戒、修定、了解空性,这也是真如。根据这个结论,太虚大师断定这是马鸣菩萨写的。太虚大师提出:对佛教研究,不能仅从世间上的眼光,凭进化论、考据论来认识佛法,这些看法是把佛菩萨的境界——禅定、神通什么的都否定了。

我认为太虚大师是有正见的,可以说今天还有一部分人有这些观点,我在这里专门提一下。太虚大师讲:不管小乘大乘,都是佛的自证境界,这个自证境界超越空间时间,不是一般的意识想得到的;一般意识、一般言论根本就说不出来,不能代表,也绝对想像不到。那样来研究佛法就说不出其特点,说不出其尊贵,今天应该坚持这点。

九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教授王雷泉,他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不愿成佛作祖的出家不是真正的出家》。教授对佛法是很有研究的,出家不想成佛做祖,出什么家?也可以说,你学佛就应该信仰三宝,你不信仰三宝,不想学菩萨成佛,你皈依什么?这是个根本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引起注意。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马鸣菩萨,他是华严教法开始的传授者,他讲唯心缘起,这与《华严经》意趣相合。

龙树写《十住毗婆沙论》

第二讲龙树。龙树生于佛灭度后六百年间,被尊称为八宗祖师。他为解释《大般若经》写有《大智度论》一百卷,为解释《华严经·十住品》写有《十住毗婆沙论》。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他宣扬“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尽管他弘扬空宗,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他也提倡。在这部书中,他特别提出难行道、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往生西方,难行道就是根据菩萨阶梯,三大阿僧只劫修行,这比较难,因此也推崇易行道的净土法门。

世亲菩萨回小向大写《十地经论》

第三讲世亲。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生于佛灭度后八百到九百年间,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两弟兄都出家。世亲菩萨先学小乘,弘扬小乘经典,为了解释《阿含经》写了一部最着名的《俱舍论》。他当时弘扬小乘,诽谤大乘,而他的哥哥无著菩萨与他相反,学的是大乘,无著菩萨为了把世亲菩萨感化过来,有一次故意装病,叫世亲菩萨来看他,由于兄弟之间的感情,世亲菩萨就赶来,到后,他问无著害什么病,无著说我为你害病,你诽谤大乘,罪过大,不要诽谤啊,诽谤堕地狱,而且堕无间地狱。这样世亲就开始警惕起来。

章太炎去阴间判案

“若人不造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如果想不堕地狱,首先不要谤如来的正法。地狱是客观存在的,你以为没有地狱吗?过去有个国学大师叫章太炎,他有一段亲身经历地狱的故事。

章太炎是很出名的啊,讲学、写文章,还有很多弟子,有一次晚上梦见一乘轿子来接他,接到哪里呢?接到阴间去,干什么呢?让他判案。因为章太炎很正直,他不怕权势,连袁世凯都不怕,袁世凯把他囚禁起来,他每天写字,写“袁贼袁贼”,骂袁世凯,不怕杀头,后来袁世凯很恭敬他,就把他放了,就是这么一个正直的人。

每晚他到阴间地狱去判案,久而久之觉得疲倦,怎么得了?白天要写文章,要教弟子,晚上要到阴间!这件事他就向印光大师汇报了,印光大师说可以解决,你多念《金刚经》,不要间断。他如法奉行,后来不久就没有了,杜绝了这件事。这件事情当时上海的《佛法日报》都登载了,你能说地狱没有吗?就看你造不造这个因,你若造了这个因,等于刑事犯罪分子一样,到时间就得被判刑。

所以在这里,无著菩萨就警惕世亲菩萨不要再造这个因——诽谤大乘经典,否则会堕地狱。世亲菩萨就害怕起来,就想割舌头悔过,无著菩萨告诉他,你不要割舌头,你那个舌头过去弘扬小乘,现在可以转过来回小向大,专门弘扬大乘。在那个时候,无著菩萨叫世亲菩萨读诵《华严经·十地品》,他觉得那个境界很高,很高兴,就坚决回转过来,弘扬大乘。他转学大乘后,写了《十地经论》十二卷,提出“三界皆虚妄,唯是一心作”,与《华严经》讲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合,从此就开始弘扬大乘,写了唯识方面的很多著作,小乘、大乘著作上千篇,所以被尊称为“千部论师”。

以上所讲马鸣、龙树、世亲等菩萨,他们都是传承华严思想的。

正法住世的标准

太虚大师讲:佛法弘扬本在僧。在现代就需要大批弘扬佛法的人,要有一批杰出的、能够住持正法的僧人,既能管理寺庙,又能弘扬佛法,居士里面也需要培养接班人,都要提高素质,才能好好护持正法。尽管现在是末法时代,实际上这没有一定的标准。据历史的传说正法是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但根据佛说的标准,只要是有教法、有证法住世,都算是正法。只要有人修行、有人讲经、有人学,正法就住世。

华严宗的思想与传承,在中国是从东晋到唐代这段时间,为五祖相承,历史上最突出的是在唐代,以后虽然历代都有,但是讲教理的较少,禅宗、净土宗比较盛行,直到民国初年以后才逐渐复兴。华严宗在中国的五祖为:杜顺大师、智俨大师、法藏大师(贤首国师)、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宗密大师(圭峰大师)。

杜顺大师

第一杜顺大师,杜顺的法名叫法顺,杜是他的姓,一般喊惯了,喊杜顺。他生在南朝的最后一代,陈武帝永定元年,出生在甘肃的永州。因为当时佛法很盛行,他小时候就受佛法的熏陶,礼佛啊,拜佛啊,像现在的一些小孩一样。最特异的是,他经常将一批小孩子聚集在坟山上,他就坐在中间讲法。稍大,他读书,博通儒家经论,很有才华,十八岁出家。出家以后,由于他历年的修行有一定的功夫,一般人叫他敦煌菩萨,就是因为他有些奇异的行迹,比如把疯子治愈了,把最凶恶的人调伏了,把聋哑盲人治愈转好,有个地方虫子为害,他把虫移走了,诸如此类的神奇事情。

唐太宗有一次生病怎么也治不好,御医想尽了办法都治不好,就问杜顺大师,请他治。他说:“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为唐太宗南征北讨杀了很多人,这是冤业病。唐太宗就听他的话,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灵,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对他很感谢,听他讲法也合心意,就赐他法号“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顺大师一生志在读《华严经》,行在普贤行愿。根据他修学《华严经》的心得,建立了法界三观,又叫三门:真空门、理事无碍门、周遍含融门。这三门发展到后来,到四祖澄观大师成为四法界。

真空门主要是扫荡妄情执着,消灭我、法二执,证悟我空、法空,也就是真心的境界,真如的境界。

理事无碍门,就是说心与事物是融通的,不能分开的,理中有事,事中有理,宇宙事事物物,千差万别,都是通于理,都离不开心叫理事无碍。

周遍含融门,就是说真心遍于法界,事事物物,大至山河,小至微尘,无不没有真心,了解这个道理,在事物中就可以破除差别,圆融无碍,行住坐卧,言谈举止都在道中,这个境界很广大的,所以叫周遍含融。

《华严经》的法界观就是杜顺大师开始发扬起来的,叫三门,后来又叫三观,发展到澄观大师,建立起四种法界观。而以周遍含融建立事事无碍法界观,六相、十玄都是解释事事无碍法界观的。杜顺大师活了八十四岁。

智俨大师

第二智俨大师,生于隋朝末年。他生平读《华严经》,学《华严经》,作《搜玄记》,发明十种玄门,另外以六相融释之。他有一次在梦中见到一个印度高僧(梵僧),对他说:“你把《华严经·十地品》好好读一下,其中有解释六相的,你将六相融通,对事事无碍法界就可以解释清楚了。”他果然依高僧指点就学习《十地品》,建立六相,以六相配释十玄门,何为玄门?表示事事无碍法界,意义很高很深,所以叫玄门。他在六十七岁圆寂。

法藏大师

第三法藏大师,又叫贤首国师,贤首是当时唐太宗封他的,他生平读诵奉持《华严经》,讲《华严经》三十多遍。他在读《华严经》、拜《华严经》时,也出现一些奇迹:天干缺雨,他拜《华严经》有雨;虫子为害,需要下雪,他拜《华严经》就下雪;如有外敌侵略中国,要御敌,他就拜《华严经》,帮助国家抵御敌人、击退敌人。他之所以有很多奇异现象,一是由于他的诚心,二是说明《华严经》是不可思议的。

他生平经历五个皇帝,活了七十岁,五个皇帝都拜他为师,他成为五帝的国师。他在讲《八十华严》的时候,讲到《华藏世界品》,大地震动。他生平建立华严的三时五教,三时按一天来算,第一时:太阳升起来照耀高山;第二时:再逐步上升到日中;第三时:下午太阳偏西以后返照大地。

这个三时教,第一时就是指太阳初升时,佛说《华严经》,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经过三个七日说华严教。第二时就是太阳渐次上升,到中午对小乘缘觉说十二因缘,对声闻说四谛法;第三时是到了太阳落山时,太阳回光返照,对大地众生说大乘教、圆教,不舍众生。这叫三时,称为三时教。

五教就是小、始、终、顿、圆。小乘教最初讲《阿含经》,讲四谛;始教包括法相和般若;终教讲心性,如《楞严经》、《起信论》所讲;顿教不在言语上表示,言不尽意,如《圆觉经》、《楞伽经》所讲;最后是圆教,就是华严。这三时五教,与天台判教五时八教相仿。这是法藏即贤首国师的具体情况。

澄观大师

第四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生于中唐时期,活了一百零二岁,在五个祖师中,澄观大师活的岁数是最大的,他经历的皇帝一共是七个,身为七个皇帝的国师,唐德宗封他为清凉国师。他高度地赞扬《华严经》:“交映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性”。他写《华严疏钞》,在没写之前,拜佛,希望佛加持,晚上在梦中见到虚空中充满佛菩萨,光明灿烂,他就捧起光喝下去,因此开悟发慧,写出《华严疏钞》,很合佛心。

他在圆寂时,告诉弟子们:“你们当取信于佛,不要取信于人!”他的意思是说你们要信佛说的,不要取信人,要依佛不依人。在修持方面,他说:“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对于一切外境不要起妄心,不要攀缘,不要心随境转;不管什么事情,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恶的干扰,心都不要动,要八风吹不动。这样一来,保持真心,就可以与一真法界相应,这个意趣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里讲得有,叫“一相三昧”。

宗密大师

第五宗密大师,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四川西充人,由于其住在圭峰,又被尊称为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平生专研《华严经》,着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种,他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澄观大师的。圭峰大师也是很有智慧的人,到六十二岁圆寂。

以上五位都是从南北朝到唐代,华严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宋代、明代、清代也有弘扬的,不过不多,到民国以后,月霞老和尚、应慈老和尚,也都是弘扬华严宗思想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