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观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
以上这段经文,系法界玄镜所记,故谓「观曰」。即引据原文说,观文曰。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是其全题。修者,谓修持此观也。华严教旨,博大精深,浅智者莫测涯底。而此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是入华严藏海观行之门,故开端便着一「修」字。
然此三观虽属行门,仍嫌理深难入。细审三观,解之尚且不易,况论修行?固
非上根人莫能办也。倒是不如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事近理明易于修行。贤首国师云:「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了说,总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
故欲入法界者,若觉此观门理深莫得方便,奉劝诸君径行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即入法界之圆因。卢舍那无边业用,即普贤行之满果。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总明所证之法与能证之人。大方广即所证之法,佛华严即能证之人。今言大方广佛华严,明所依之经也。此法界观门,系依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起修。不过题中,将「经」字省略。
大方广即明法界,换句话说,修法界观者,即欲证入此大方广也。大者包含为
义,言其体无所不包,无所不是。即诸佛众生之心体,十方法界唯是一心。如是心体,等同虚空。虽然体无形相,而横遍竖穷,遍一切处,遍一切时。虽然无形无相,而非是无。虽然横遍竖穷,而非是有,故曰非色非非色。因为法界非是断灭,虽无形相而其体不虚。是以大者,用名法体,亦曰体大。
方者以轨范为功,即正理轨物。正理轨物者,一切诸法,唯心所现。一切诸相,唯是心相。心外更无别法,万象森罗,唯一心之所印,故又曰相大。
广者业用无尽,不可思议。清净心体,能生无量功德。三世诸佛,无非一心所造。体极用周,便是一真法界。故又曰用大。
大者法性,一体真常,包遍一切众生国土三世无余。由体起用,差别无量,事相各各不同,是谓方广。故大者理也,方广者事也。理假事显,事由理成。故大方广三者无碍,是为一真法界。修此法界观,即欲入此一真法界也。
佛华严三字,表能证之人。能证之人,修此法界观门,便能证入大方广一真法界。
佛是究竟果人,修菩萨万行,因圆果满,便名为佛。唯佛一人,彻证一真法界。故能证之人,在因地修行时,名为菩萨。一旦修至过尽德满,便名曰佛。
所以「佛华」二字,系因果双举,并称能证之人。何以故?「华」者以喻立名,以华有成果之义,用譬诸佛因地。所以华者用喻菩萨万行,如华披敷,终必成就
佛果。无因不成果,无果不名因,因果具足,方能证入一真法界。故先明所证之法曰大方广,继明能证之人曰佛华严。
「严」之一字,能通证法之人,达于所证之法,故曰严。换句话说,菩萨修行,渐渐庄严其功德。一旦功德圆满,便名成佛,佛彻证一真法界。故能证所证,全靠「严」字贯通。此是大方广佛华严之义。
故严有二重义,一﹑华为因系能严,佛为果系所严,此是单约人因果而言。谓严菩萨以成佛,即单约「佛华严」而说。二﹑华为因系能严,大方广为果系所严。此是人法并举,成其人而严其法也。系总「大方广佛华严」而说。
大者体等虚空,无欠无余,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佛法身德。方者过无不尽
,德无不圆,德相圆明,是佛解脱德。广者智极而用周,随宜而设化,是佛般若德。故大方广者,即佛三德。大方广为法,而佛以法为身,故唯佛彻证大方广也。
法界观门,华严经名法界,法华经名实相,此二名异而实一。约法界言,一真法界出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今立观门,仅约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而言。因为事法界,事相差别无量,难以具陈,故不立观。仅于理事无碍门中,略明其总相。
依理法界,立真空观。依理事无碍法界,立理事无碍观。依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观者观行也。
「门」有能通义。以此三观行,能通向大方广一真法界之极果,故曰观门。
略有三重者,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最后明述此观文之人。述此观文者,系唐朝法顺法师。法师俗姓杜,故又称杜顺。佛祖统纪云、系文殊菩萨化身。杜顺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一老人告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尚是也。
杜顺十八岁出家,依圣僧道珍受学定法。凡世间聋哑诸病,遇之则愈。能驱园中诸虫,调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
唐太宗患疾,请师除之。师曰,圣德御宇,微恙奚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赐号帝心***。
师游历郡国,皆劝念阿弥陀佛。并作五悔文,赞咏净土。路逢神树鬼庙,即焚毁之。
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筑塔供肉身于樊川北原。(见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
杜顺大师著法界观门一卷,有清凉国师作玄镜,及宗密大师作注,均如前述。然清凉初受天台之教,宗密去圣尤远,故有人对彼等之注疏,颇有异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