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
杜顺和尚说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释智谕敬撰探玄
诸法相即自在门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约用说者,犹大海起浪,水为其体,浪为其用。约浪而言,万重浪同是一水,∵故万重浪相即自在。体无差别,而用现差别相,差别即无差别,故一切差别,相即∵自在也。
【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
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亦复差别而无差别,彼此相即自在。
【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
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
三种世间者,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此三种世间,虽∵然其用差别,而体性则同。犹如万重波浪,其相其用各别,而其体性同为一水。故∵三种世间,差别而无差别,圆融无碍自在。p-56
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犹一水摄一切浪,一切浪同为一水。以一切∵浪同为一水故,是以每一重浪皆摄一切浪。于是一重浪摄一切浪,一切浪复摄一切∵浪,成其摄入重重,无尽复无尽。以其摄入无尽故,所以相即复相入。犹万重浪同∵是一水,重重浪相即复相入也。故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也。
【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兼容门有何
差别耶。】
问:此明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因陀罗网境界门,及微细兼容安立门,∵有何不同呢?
【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
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兼容门摄。若
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
答:如譬说同体门,即因陀罗网境界门也。譬说同体门所说者,系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论其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也。譬如帝网天珠,珠珠相映,此珠摄彼珠∵,则彼珠入此珠。彼珠摄此珠,则此珠入彼珠。如是珠珠互摄互入,重重复重重,∵p-57∵成其无尽也。
若论微细兼容安立门,则教义理事等诸门,一时具显,而不相妨碍,即兼容门∵中摄。
如果就众生、国土、智正觉等三种世间,虽显用不同,然以同体故,乃得圆融∵无碍自在。犹一水起万重浪,以同为一水故,所以重重浪圆融无碍自在。如此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此诸法相即自在门摄。
【问若如是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
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
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问:若如是相即相入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浑无疆界。既无分界,何为始何为终∵,何为因何为果呢?
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成其无尽复无尽。一即一切∵,故体性虽一,而不失先后因果。一切即一,故虽不失先后因果,而先后因果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例如一水成万重浪,虽为一水,而不失重重浪先后因果。虽重重浪各有先后,∵p-58∵然仍是一水,故相即相入,成其重重无尽。
【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
无尽。二三亦复尔。】
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例如一水成万重浪,以万重浪同是一水故,重重浪相即复相入故,所以初浪便∵同最后浪。
如前章门者,即如一多兼容不同门。如一多兼容不同门,一即一切,无尽复无∵尽。余数二三四五等,亦复即一切,无尽复无尽。犹如重重浪同为一水,初浪即同∵一切浪,其余二三四五……乃至重重浪,皆同一切浪,故曰亦复尔。
初发心在初住,既然初住即成正觉,其余二三四五……住,乃至行位、回向位∵、地位等,一切皆成正觉也。因为用虽不同,体本为一。
【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
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
引经云,彼一念功德,叹初发心功德。以与正觉同体故,所以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以一即一切,一切复一切,无尽复无尽也。p-59
【又云。何况于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
至九十皆成无尽。】
又云,经又云也。初一念功德即无量无边,何况于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波罗蜜),诸地功德行呢?
初一念既成无尽功德,其余二三四……至八九十,皆成无尽功德。
【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
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
以是故从十信终心,十信终心即登初住,登初住者,初发菩提心也。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皆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始终∵相即相入者,全体起用,全用归体也。
【问如前明果德绝于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
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
问:如前明果德绝于说相。十玄门开始,「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文中有云∵,「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云云。既然果德绝于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呢?若十信终心同果德者,则果德是可说相,焉谓不可说耶?p-60
【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
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答:十信终心,是因位菩萨。因位菩萨有果德者,系由于果德是不可说,乃由∵住、行、向、地等,而彰之也。例如水性湿,而湿性不可见不可说,因波浪而彰之∵。波浪即是水,水即是波浪。水不可见,因波浪而见,波浪无以立,因水而立。水∵无分别,不碍波浪有前后大小起伏。虽然浪有前后大小起伏,不碍水性不动。故果∵德虽不可说,不碍以因位菩萨而彰。虽以因位菩萨而彰,不碍果德绝于言说相。
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例如水成一切浪,此一重∵浪即是水,全体起用,全用归体,故此一重浪,即摄一切浪。虽摄一切浪,而不碍∵浪有前后大小起伏。
【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
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
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是则一门即已具足,何∵p-61∵用余门呢?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也。
例如全浪皆是水,有水方成此初浪。若无余浪,是即无水,若无水者,初浪即∵不成也。
【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
文中举升斗为喻。一升摄一斗者,无一升则不成斗也。
【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
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
。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
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否?如果举一升不得一斗,同理可∵知,举一行亦不得一切行。换句话说,举一地亦不得一切地功德。
答:十升合成一斗,若无其升,将何成斗?故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升之∵与斗,体同用别耳。故举升即是斗,其体同也。虽是同体,升与斗异,其用别也。∵虽然用别,以同体故,所以斗升之外,更无别升斗也,如龟毛兔角般不可得也。
【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p-62
诸功德。】
同理可知,初发心即成正觉者,成佛外更无别修。是则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其相如虚空者,虚空无分别,言其体也。虚空无分别,而不碍有十方虚空,言∵其用也。虽有十方虚空,而其体依然无分别。故知全体起用,无分别而分别。全用∵归体,分别而无分别。
是故言初发心即成正觉者,非谓不具住行向地等,诸功德用也。
【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闻佛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
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
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
无于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普庄严童子事,见六十华严卷四,经文略谓:
「……有王名爱见善慧,有子名普庄严童子。时彼童子,见佛(一切功德本胜∵须弥山云佛)无量自在功德,善根因缘故,即得十种三昧。名曰诸佛具足功德三昧∵,普门方便三昧,净方便云三昧,教化众生三昧,一切音声充满三昧,无量功德诚∵p-63∵向三昧,如实觉诸法三昧,广地方便海三昧,胜解脱三昧,一切智光三昧,…&helli
hellip;…尔时普庄严童子,闻经名,现三世一切诸佛集会,世界微尘数修多罗以为∵眷属,得一切法具足三昧,一切法来入安住菩提心三昧,法界师子光方便三昧,法∵眼清净三昧…&helli
hellip;…普庄严童子,见一切度离痴清净眼王如来,即得念佛三昧,普门海藏三昧∵,无量智持转法三昧,甚深法乐三昧。时佛说经,名一切法界自性离垢庄严,有世∵界微尘等修多罗,以为眷属,普庄严童子,闻是经已,即得一切法普门欢喜三昧,∵入一切法方便海三昧。」
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即见一切度离痴清净眼王如来,复得念佛三昧等)。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二生∵成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
按:华严宗云有四人一生疾成佛(见华严一乘成佛妙义──大正藏四五册七七∵九页中栏)四人者,一普庄严童子,二兜率天子,三善财童子,四法华经龙女。不∵过普庄严童子,为分段身即成佛,以初发心即成正觉故,故曰一生成佛。(见一乘∵p-64∵成佛妙义)
然若依经文,普庄严童子实曾经历多劫。六十华严卷四云「……时彼世界过百∵岁已,有佛出世,如是次第,有十须弥山尘数如来,出兴于世,其最初佛,名一切∵功德本胜须弥山云……有王名爱见善慧……有子名普庄严童子……尔时一切功德本∵胜须弥山云如来,寿五十亿岁,彼佛灭度后,有佛出世,号一切度离痴清净眼王如∵来……」。是知普庄严童子,曾历多劫。
所以华严一乘成佛妙义有云,问:普庄严童子径二佛世界尘数劫修成佛,何故∵一生成佛?答:此人分段身即成佛(初发心即成正觉),故一生成佛。(按语终)
犹如远行,到在初步。千里之行,成于初步,若无初步,即不成千里。
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后步千里之行。所以普庄严童子得入果海者,在于一生∵,初发心即成正觉义。非谓普庄严童子,不久植善根。以一即一切,故初发心即成∵正觉,是以说普庄严童子一生成佛。
【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三乘教
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p-65
问:既言久修始得,何言一念得呢?答:言久修行善根始得者,是三乘教摄。∵因为三乘人,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知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故说∵久修行善根始得。若从三乘入一乘,如实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则知一念,即始终具足成佛义也。所以非是法有差别,乃三乘见有∵差别。
【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众流入海。才入
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
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为一法界故,唯有一佛乘故,一即一切故。∵乃至具足成就智能法身佛,依是一法界,依是一乘缘起自体法界,故不由他悟。
譬如众流入海,才入一滴,便称性周遍大海,与大海水同为一味,无始无终,∵无大无小,无此无彼。与其余江河水比较,江河之水虽深虽广,不及入大海一滴之∵水。因为此一滴水,深广同于大海故。
【故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财从文殊所。
发心求善知识。经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p-66
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
故知用三乘修行,时经多劫,不及一乘中一念圆融。以三乘智能,不知一即一∵切故。
故下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自文殊菩萨始,经历一百一十城,而不如∵一念间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入一乘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
是知一乘缘起一即一切,系华严一生成佛义。
【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谓。佛成在而不得是圆极
之成。如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于大海之水。】
至于有一般人,只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佛,只观世尊初坐用∵心之徒,即谓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虽然但取静心,此亦名成佛。然而不是圆极之成∵,圆极之成,乃一念成佛。譬如江河虽亦名水,但不及大海之水。
【此中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若小乘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
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
此中若与三乘较,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譬如小乘说,须要三大阿僧只劫满,再∵经百劫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业,始得成佛。如果行三大阿僧只劫及百劫满∵p-67∵,便截然不同,意欲不成佛,亦不可得也。
故无一念成佛义,一念成佛者,一即一切,初发心即成佛,无始终之分别。
【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
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
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用缘起。】
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以上所说,系一乘一念成佛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有分别。至于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入缘起无性,∵无性为诸法实性,无性则不可得,故无分多少而为一念也。例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一念品在明一切法无性空,一切法无所得,成其一念。然一念品,只明空义,∵不明缘起德用。只明无量即空,不明空即无量,故不明缘起德用,是以不同一乘。
二乘一切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一念成佛。如人远行,以最后步为到。此亦∵分别缘起之用,不同一乘一念成佛义。
【而明三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僧只。八地至十地p-68
是三僧只。】
而明三大阿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阿僧只,即初住至十回向为一阿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阿僧只;八地至十地是三阿僧只。
【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
虽云三僧只成佛,然亦不定,因为由有一念成佛。故很明白地知道不定,如果∵以一乘说明,便是一念成佛。
【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
相即同时应。】
例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何以故?因为若以一乘论,最后一念与∵最初一念,相即相入同时具足故。既然相即相入,所以后念望初念,即是初念成佛∵也。何以故?初念为因,后念为果,因果相即相入同时具足相应也。
【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众生欲在后成佛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
在后。】
故若以大乘取后念论成佛者,即是成后复成,成后复成。何以故?以众生欲取∵后念成佛者,不知后复有后,后复有后。因为过去复有过去,过去复有过去,这样∵p-69∵便落无尽过了。
【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为众生故于念念中新新断结。亦不
住学地而成正觉。】
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一念成佛,然为度众生故,于念念中,示现∵新新断结。例如诸佛如来,虽先觉一成一切成,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然为度∵众生故,示现三僧只成佛。亦不住有学地而成正觉,初发心为有学地也。诸佛如来∵,虽知初发心即成正觉,然不住初发心位,犹久修善根也。
【故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时位未见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
故今举一念成佛者,即与佛同时,以因果相即相入故。不过行位未见究竟耳,∵故有深浅之差别。例如大海之浪,非不同为一水,但不碍有远近大小之殊。
【如人始出门及与久游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
例如有人方始出门,与久游他土之人,虽同在一虚空中,而有远近之差别。虚∵空虽然为一,然有十方之殊,虽有十方之殊,而虚空为一,即此理也。
【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辨其浅深。此须善思之。】
是故信住行向地等觉等位,各各皆言成佛,虽然成佛是一,而复辨其行位之浅∵深。此种道理,须善思之。p-7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