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一)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缘起

科技愈发达,人心愈迷失,物质愈文明;道德愈堕落;心灵愈染污,治安愈败坏;究竟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如何才能减少犯罪?如何才能自求多福?如何才能消灾免难?乃至如何才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息战争,天下太平?相信这些都是现代人最关心也是最忧心的课题了。

然而尽管是关心忧心,但是对於世间乱象天灾人祸的解决,似乎效果不大,甚至每况愈下,问题愈趋严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结果,往往却反而变成了自求多祸;归结其原因,就是现代人过於迷信科学,对於善恶的标准、因果报应的道理,认识的不够清楚,甚至还误解的很深;因此反其道而行的结果,自然就会求福不得,反招来了灾难和苦果;这就是人心堕落犯罪飙涨世界大乱的根本原因!

「感应篇汇编」一书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祸淫的至理,发而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的议论,对於什麽是善?什麽是恶?为善得何善报?做恶得何恶报?均能洞悉明察其根源,使人阅读之後,彻底明了善恶因果祸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反而会失去大利得到大祸;因而人人自勉为善,以期集福消灾;所以本书之利益世道人心,有其极为深远的影响。清朝彭凝祉尚书题此书为「元宰必读书」,又说:「并非读了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是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彭尚书的说法,可谓透澈之极;印光大师说:「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印祖一生对於此书的弘扬,更是不遗余力;净空老法师更劝佛弟子,要将本书视为戒律来读诵受持,并且为本书赐名为:「集福消灾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本会深凛「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所以对於因果教化人心的传扬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训的整理,今有汇编白话节本的译整,即是此一理念的体现;在此感谢本会导师净空老法师的鼓励督促,郑居士对译整工作长期耐心的指导,锺居士的倡请润笔和校对,阮居士及多位教授资料的协助查对等,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人人读了此书,都能深信因果,力行断恶修善;此种风气一开,自然礼让兴行,灾难干戈永息,人民安乐而天下太平矣!

西元二○○○年一月廿五日序於了凡弘法学会

劝读感应篇汇编启

感应篇虽然是出自於道藏,然而在汇编的注解中多是引证了儒书和佛经;所以读一书而得到三教的精义,实在是第一件值得称快的事情啊!汇编乃是汇集了古今各种注解的读本,经过详细的审查抉择,精益求精而编辑成书的;所以读了汇编,就等於是已经读尽感应篇各种注解的本子,实在是第二件值得称快的事情啊!编者的手眼,实在是高明的无与伦比,读者能够得到此一良导,心量就会因此而开拓,福缘也会因此而广植,实在是第三件值得称快的事情啊!儒教的至理名言,诚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齐家的要诀,汇编里面已经收录超过了一半以上;而佛门的文字般若,在本编中也可以略见一斑;至於道家摄心的要义,也已经汇萃在汇编里,实在是第四件值得称快的事情啊!所以说汇编不只是感应篇的注解之王,实在是一切的善书之王啊!

凡是能够看到本书的,就是有福之人;若是能够一气到底的读去,息念静心,反覆的咀嚼玩味,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并且踏实的奉行照做,就是大福之人啊!若是能够再更进一步精益求精,则成圣成贤作佛作祖的道理,都在本书之中了!人生在世,若是不能够见到这本书王,则就长劫的沈沦,很难能够出离轮回,这样岂不是太不幸了吗?而且感应篇的注解,是如此的明白,如此的详尽,如此的透彻,如此的恳切,不仅只是耳提面命,不但只是大声疾呼,而悲天悯人的胸怀,可以说是声泪俱下啊!所以有缘读到本书的人,自然应该立刻的回头,又有什麽好再犹豫怀疑的呢?

汇编中所记载得到恶报的人,他们就像野鸭一般的趋向死亡,甚至到了死的时候,都不能够觉悟;这都是因为他们一生当中,没有机缘能够读到感应篇啊!所以感应篇对人生的裨益,岂只是转祸为福的唯一捷径,而且为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门啊!愿大家慎读之。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见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於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於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监猥事。施与後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慾过度。心毒貌慈。秽食餧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称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於妻子。失礼於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於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後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感应篇序

旧刻文昌帝君降笔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济人之乏。容人之过。悯人之孤。一心如此。听命於天。故能久证真位。今劝世人。每日诵太上感应篇一遍。遵以修行。及书写一帙。日夕瞻视。依此修行。行之二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僊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僊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辍。今日行。明日废。人事既乖。心田日暗。虽口诵经。而其心不悟。是为渎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白话节本卷一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

太上老君说:「人的祸福,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後,称天立教,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告诉人们如果以善恶感召之因,必定会得到天降祸福报应的果;所谓有感必有应,随感而随应,用以彰显天道好还的道理,而启发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恶必定会得到灾祸病夭的恶报,因此心有所畏惧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会得到福寿天仙的善报,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应作为本篇的篇名。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此一篇的总纲领,也是太上垂示训诲的宗旨所在。讲到圣贤之心,不是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後才去断恶行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也就是易经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而且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来的意思,所谓自作还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没有私心的,而吉凶祸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来的啊!然而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这颗心是湛然清净,就如同虚空一样,那里有什麽善恶呢!只是因为这个念头才动,所向着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着的是坏事,就是恶;其最初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来,经过了日积月累,於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所以一个人得祸或是得福,全都决定在当初起了善恶念头的时候啊!所以太上开口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啊!其中若是有了丝毫的差错,那麽祸福的果报就会天差地别了。

故事一:

宋朝的灵源禅师向伊川先生说道:「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啊!祸能生福的原因,就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的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的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张子(张横渠先生)说:「正心的开始,应当是以自己的心为严师。凡是有所作为,就会知道谨慎小心警惕自己;这样练习了一、二年,只要能够认真努力守得紧,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从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说:「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着自己几十年前的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和种种的闲情,这是过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却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是现在的妄想。或是期望着日後能够荣华富贵、子孙发达,和一切不见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这是未来的妄想。」这三种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灭掉了,我们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够照见它是妄心,随着妄念起来的时候,当下就把它斩断,这就叫做觉心。所以说:「不怕妄念起来,只怕觉察太迟。」这个心若是湛然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麽烦恼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瓶子和黑豆白豆来练习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後来就渐渐的减少了。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的念头都忘了,而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最後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根筷子那样的小。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称称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倒反而轻,像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重。卫仲达问道:「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这样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道:「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即是犯过。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麽?主审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说过,但皇帝不听,还是兴工,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麽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主审官道:「皇帝虽然没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用的很真诚,目的在使千万的百姓免去劳役;倘若皇帝听你的,那麽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这个心来度化世人,也并不难啊!可惜的是你的恶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减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没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後来卫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而没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仲达的恶,只是空有恶念而已,并没有去做,尚且折损了他现世的福报;而仲达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并未被皇帝所采行;但是他这个善的力量竟然却胜过了堆满整个庭院恶册子的力量!看到这个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恶事,那麽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见得念头的起动处,也就是祸福之门啊!

【嘉言】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祸福都在不知不觉中移动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啊!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解释】

善恶的报应,就如同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那里,影子也就跟随到那里,永远都不分离啊!

【分析】

善恶是就人心来说的,而报应则是就天理来讲的。要知道身体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体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绝对是丝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会得到乐的果报;造了恶因,就必定会得到苦的果报,这些道理,圣人说得很详细,可惜一般没有智慧的人,不相信这种道理,於是就背善向恶了;因为他看到现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运却非常的坎坷;而做恶事的人,有的不但长寿,而且还富贵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种种果报,也都不一样啊!於是就说:「善恶不见得会有报应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采信啊!」这是因为没有智慧的愚人,他们不知道:这个世间没有活到几百岁的人,而上天也有没有立刻就结的案子,这个世间纯善纯恶的人既然是很少,那麽可以为善可以为恶的机会也就最多了。因为念头会有转移,果报就应该要加以斟酌了。或是报在自己的身上,或是报在子孙的身上,或是报在现世,或是报在後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虽然会有变化迁移,但是丝毫都不会有错误的啊!俗话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应该要看究竟!因为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再析】

按照佛经的说法,因果报应是要论三世的:第一种是现报,就是这一生就受到果报。第二种是生报,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报。第三种是後报,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才受到果报。所以今生做善事而却得到灾祸的人,这是因为他前生所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啊!今生做恶事而却得到福报的人,这是因为他前生所造的善业,现在成熟了啊!所以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就是因为不是纯善或是纯恶的关系。开始的时候有福报,而最後却有灾祸,这是因为他的善心退步了啊!开始的时候有灾祸,而最後却有福报,这是因为他的恶心忏悔了啊!若是所造善恶苦乐的果报没有变化,这是在显示说明了直接的报应;若是灾祸和吉祥互相的出现,这是显示了果报的隐约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阴德和阴恶,那就不是人们的耳朵和眼睛,所能听的到看的见的善恶果报了。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间的法律,尚有遗漏不周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对於善恶的报应,则是绝对没有疏失之虞的啊!所以说:「造作善善恶恶,报应如影随形;莫道造恶不报,直待恶贯满盈。莫道修善无应,直待善果圆成。」佛经也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由此可知,我们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苦乐,在六道轮回里,上升三善道,或是沉入三恶道,都是我们自心召感而来的。要知道天网难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湿淋淋的,根本就没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觉悟,无法洞察因缘果报的真相;果报若是在远的,当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见的果报,也多将它当作平常的顺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视。平时就是如此的轻忽,不能够觉察,至於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实可以相信的,却又拿出一些不都灵验的事情,来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怀疑自己;纵然是人生阅历很久的人,忽然觉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却已经老了,而且习性也已经养成,难以改变了。而年轻人的豪气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难以相信了。这就是世间为什麽有这麽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真是悲哀啊!

故事一: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黄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说他只能活到六十岁;後来南洋有一条船遇到了大风,船快要翻了,黄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两黄金,买渔船前往搭救,总共救活十三条的人命。後来又遇到那位相士,这时相士看到黄永爵非常惊讶的说:「黄先生,你满脸的阴骘纹,一定是积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会有儿子,而且你的儿子还会考上功名,你也会活到高寿啊!」後来黄永爵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叫黄振凤,考中了康熙己未年会试的榜首,黄永爵也活到九十几岁,而且得到善终。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实可信,人为什麽不肯去恶为善呢?

故事二:

秀水地方有位叫屠潘奇的人,平日做恶多端,教人斗争打官司,强拿别人的财务,奸淫他人的妻女;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指天骂地,诅咒神明。有一天,屠潘奇忽然就暴毙了,经过一个晚上,才又醒了过来;并且叫他的妻子集合众人讲话,他说:「阎王爷说:死人在阴间所受到的报应痛苦,阳世的活人并不知道啊!而受到报应,才感受到痛苦,已经是来不及了;可悲痛的是,阳间有许多人不知道厉害,还在拼命的做坏事啊!今天屠潘奇可说是罪大恶极,所以借着你来警告世人。」说完了屠潘奇就拿着刀子,自己割掉下体说:「这表示邪淫的果报。」自己再挖掉眼睛说:「这是怒视仙佛父母和众生的报应。」自己砍掉手说:「这是屠宰生灵的报应!」再切腹挖心说:「这是阴险残忍的报应。」割断舌头说:「这是欺骗妄语恶口的报应。」附近的邻居都跑来看,莫不感到警惕可怕,屠潘奇就这样的拖延了六天,体无完肤的死去。这就是自作自受,而且报应是如此的快啊!

【结语】

东岳庙有幅对联讲道:「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人为什麽要明知故犯,造下了无穷的痛苦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解释】

因为人的一生,无论是白天夜晚,时时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在鉴察着;依照各人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人的寿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轻的就少夺,犯重的就多夺。)

【分析】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诸司;地有五岳四渎和城隍里社;另外又有举意司,专门记录人的起心动念的善恶,凡是这些,都是所谓的司过之神。而上天的心是慈悲仁爱的,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独知的地方,为善去恶;因而才有了司过之神,鉴察人们所犯的恶事,并且量度恶事的轻重,而除减人的寿命百日。所以说:「人间的窃窃私语,在天听起来,就跟打雷一样的响啊!人若是在暗室中做了亏心的事情,是绝对逃不过神明如雷电般锐利的眼睛啊!」诗经书经中也讲到:「上帝日日夜夜都在鉴察着,世间每一个人身体语言心理所造作的行为啊!」这就是所谓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神之听之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心中独知的地方,自然就有鬼神,比自然界天地鬼神的鉴察还要严格,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道理啊!

华严经说:「每个人出生之後,就有二位天人跟随着,一位名叫同生,另一位名叫同名;这两位天人能够时常见到被跟随着的人的言行;而被天人跟随的人,却是见不到天人。」两位天人,也就是所谓的善恶二部童子,他们每天廿四小时都在记录着人的善恶言行,包括心理行为;所以我们每个人的起心动念、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要常常想到这两位天人随时随地都在鉴察记录,不要使自己的恶念持续不断啊!若是偶然中起了一个恶念,也要立刻的警觉到,把它调转过来。所以克己,必须先要从难克制的地方去克制,一直穷究到念头的起灭处;如果能够这样的用功,那麽我们无边的业障,就能够在一时之间,清净湛然如同虚空一样了。能够这样的话,那麽吉凶祸福寿命长短的与夺之权,就可以操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也就无可奈何了啊!更何况是司过之神的夺算呢?

故事一:

明朝沂洲(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有位叫王用予的人,为人厚道稳重;他平日事奉文昌帝君非常的谨慎恭敬。并且与几位好友在里中结了一个社团。每年的元旦,大家就轮流负责建醮坛,在云中山顶上的文昌帝君行宫祈福。社中有位叫俞麟的人,为人以孝顺谨慎着称;远近都有许多人来向他求学,拜他为老师。又有位叫郁从周的,相貌非凡,气宇轩昂、才高八斗,口才文笔更是一流,大家都非常的推崇佩服这两位才子。

正统辛酉年的元旦这天,王用予提早先到了文帝行宫,并且住在里面。晚上他作了一个梦,梦到文昌帝君正在升殿,天下的城隍都齐集在殿上,向帝君汇报乡试录取的名单。有位戴着朝冠穿着红袍的神,手中抱着一本很大的册子,呈送到帝君面前,请帝君签名批准。王用予就偷偷的问抱册子的神说:「山西省的录取榜单中,有没有王用予、俞麟、郁从周这三个人的名字?」抱册神说:「没有。」过了一会,诸位城隍都退下来在旁等候,那位穿红袍的神就抱着册子上殿,跪着将册子呈送给帝君看,帝君一一的批阅,在每位录取者的名字下面画了一个押。有时候帝君也犹豫了很久都不画押。红袍神就宣布帝君的指示说:「仍然交付各省的城隍,尽速的查明积阴德的家中仁厚的儿子,将他们的名字陈报上来,以替换榜册中未经帝君批准的名额。」这时候王用予隐藏在殿旁的柱子下面,忽然听到殿内传来,王用予入殿晋见帝君的呼唤声;王用予匍匐在殿阶下,被召唤到帝君的座前,进谒帝君。帝君说:「功名的事情,是天庭秘密的记录,不可以轻忽的泄密;因为你十余年来如一日,事奉我十分的至诚恳切,所以把你召来为你分析;你的祖父非常的朴实严谨,自食其力,从来没有欺负过人,早就已经注记你为乡科的前榜,以彰显你祖父忠厚传家的果报。又因为你平生遇到神佛就都稽首,但是都是默求你自己的功名能够如意,和你妻子杨氏的病能够痊癒,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而你那年老的母亲仍然在堂,你却从来没有替她祈求神佛保佑;因为这个缘故,把你的功名降了二级,所以你中在下榜的五十三名;你应该要改变这种自私的心态和行为,不要再触犯天心了啊!」王用予听了帝君的分析,一直向帝君叩头谢罪。帝君又讲:「跟你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当时社中的成员,惟有周吉为人最为恂懦,而且学问文章也比别人差,王用予听了之後,感到相当的惊奇愕然;因此就向帝君叩问周吉考中今科解元的原因。帝君说:「周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读书人,从来没有一字入公门涉讼,也从来没有犯邪淫,周家祖孙三代以来,都未曾说过一次别人的短处,暴露过别人的一件恶事;而且周吉的曾祖父,曾经作过百忍说这篇文章,来劝化世人,也因此而感化了不少人。所以周家的父子祖孙,以简单朴实静默在培植福报,已经有六十多年了,这是最上的阴德,别人都不知道;上帝因而特别的嘉许,已经注记昌盛周家的三代,现在周吉中了本省的解元,这只是周家福泽的开始而已啊!」王用予再向帝君叩头问道:「跟我同社的俞麟、郁从周,不知道他们两位考中了没有?」帝君就检视查阅太原读书人的名册,脸上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说道:「俞麟本来应该可以考中一科,但是因为他侍奉双亲,犯了腹诽的过失,又经常刻薄的批评他人,不近情理;更妄言自命为君子,所以才除去他的科名,使他终身穷途潦倒!」王用予再请问帝君说:「什麽叫做事亲腹诽?」帝君说道:「俞麟对他的父母,虽然在言语举动上,露出服从孝顺的样子;但是在他的内心,则是不以为然,只是勉强的不露声色而已;外表上好像事事都顺从父母,而他的真性却是一天一天的远离了,这种自欺欺人伪装出来的孝顺,简直就是把双亲视同路人一样啊!要知道以欺骗虚伪的言行来欺世盗名,最是触怒神明了,所以才惩罚他。至於郁从周,本是天纵的英才,二十六岁就该中进士,三十岁出头,应该做到中丞的官位,四十五岁晋升为大司空,而且还兼领司农司寇的职务;五十四岁在少保的职位上退休,活到六十九岁,并且得到善终;但是因为他从十七岁入学以後,就恃才傲物,言语间经常的讽刺讥弹,语带双关的戏谑调侃他人;阴间记录他轻薄的口过,已经满了二千四百七十余条了。上帝因而震怒,已经将他记注在阴恶的黑籍中,除去他命中所有的功名;倘若他仍然不知道悔改,到满了三千条过失,就要夺掉他的寿命了。并且还要处罚他的子孙沦落为乞丐啊!因为这些轻薄的口过,会伤了天地间的和气,也触犯了神明的忌讳,所以这种口业的罪过,与杀生和邪淫的罪过相等,你们可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啊!」过了很久,帝君又再指示说道:「邪淫、杀生、口过的恶业,就是犯了丝毫一些,也会有果报的,这就不需要再说了!但是邪淫、杀生这两种的恶业,自爱的人,就会知道禁戒不犯,至於口头上的讪笑,随意的讥弹讽刺,这种笑里藏刀隐匿贼害他人之心,养成习惯之後,就会很难自己觉察了;最後竟然连言语容貌和心胸,全部变成轻薄了。而这些口恶,也全都被鬼神记录下来,所以凶煞恶事,也就跟随而来了。本来命中该享有极大福报,一下子就转变成贫穷下贱的命了,实在是太可惜,也太可怕了啊!你应当广劝世人,要以此为戒,不要再烦我在签榜的时候,大费周章,犹豫不决啊!」王用予就向帝君再拜而退。这时候文帝行宫的大钟已经响起,王用予因而惊醒,外面的鸡,也已经叫过三次了。王用予於是就到行宫叩谢了文昌帝君,就拿起笔来,记下了这个梦境。等到秋天开榜时,周吉果然考中了山西省的第一名。王用予因而就将这个梦境的记录公诸於世,用来警惕世人。

故事二:

宋朝的光孝安禅师,在入定的当中,看见了两位僧人在讲话;最初的时候,有天神在旁拥护,并且还倾听他们的谈话;久而久之,天人就散去了。过了没多久,就有恶鬼在旁边吐口水骂他们,而且还用扫帚去扫他们两人走过的足迹;这是因为两位僧人开始的时候,在谈论佛法;接着就闲话家常,最後则是谈论名闻利养。须知出家人谈论世间的事情,尚且被鬼神讨厌、责怪;况且现在,世人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更有不止如此的啊!那麽他们被鬼神的责备,又是当如何呢?想起来真是令人畏惧啊!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释】

人的寿命,既然已经因为犯过而被减少,而且还要被惩罚生活贫苦,家庭破碎;又经常的遭逢到忧愁灾难啊!

【分析】

从这一句,到算尽则死,都是在讲减除寿算的事。因为不善之人,他们欺骗掩饰的行为,为神明所察见,以至於减少了他们的寿算,所以贫穷家破,忧患也就跟着接踵而来。福善祸淫,这是造化必然的道理。人若是想要趋吉避凶,必定要改过迁善,那麽它的关键,应该在於先治心;检点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不可以放逸随便,而堕入了邪恶的业网。并且应该要彼此互相的规劝;例如心和口要互相的训诲,心告诉口说:「口啊!口啊!你应当要说好事,说好话,千万不要说不应该讲的话啊!」心再告诉身体说:「身体啊!身体啊!你应该要精进的修行,不要懈怠懒惰啊!」纵然是一日一时、一刻一念,乃至於一个刹那,都要如此的简默,自己要克制住自己的心,自己要谨慎自己的口,自己要治理好自己身体;这样久久都不间断,自然就会不受到外面境界的影响而动心了;此时的心,就到了湛然清净没有欲望的境界,全体都是善了啊!这样怎麽会被神明减去寿算,弄到了贫苦家破忧患的地步呢?

故事:

奉符县的县令钱若愚,为人阴险狡诈;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补了官位,也多是不能做完任期,就因故去职了。到了晚年,他的生活更是困窘,儿子女儿都相继的死亡,自己则是沦落到衣食不继的地步,因此他就向神明祈求;他梦到神明告诉他说:「钱若愚,你因为作了太多的恶业,到今天,你的寿命在减算後,已经被神明夺尽了,你却还以生活贫穷、家破人亡为苦来求我,真是愚痴到了极点啊!」

人皆恶之。

【解释】

人人都讨厌造作恶事的人啊!

【分析】

玉枢经上说道:「人若是不修善业,上天必定会斩他的神,摄他的魄,使他神魂颠倒,被人所厌恶,为人所嫌弃!」今天恨别人欺负我的人,怎麽会知道,这是上天斩摄了他的神魂,使他处处碰壁而为人们所厌恶啊!今天有幸知道了这个事实,就应当洗心革面,改恶向善;那麽天心是仁慈宽恕的,是不责罚忏悔改过之人的;所以从前所犯的罪过,是可以救赎的,从此改过迁善,那麽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所以无论是生而知之,或是困而知之,只要是改过迁善,他的成功则是一样的,希望千万不要自暴自弃啊!

而做恶事的人,为什麽会令大家讨厌呢?这是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为良心本善,良知是人人本来就具有的啊!但是盼望大家推此一念,见到了善,就如同怕落到别人的後面一样;见到了不善,就如同用手去探热汤一样的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励,修到了有善无恶的境界。若只是徒然的讨厌别人的恶,而却不除去自己的恶,这样又怎麽能够免除自己被别人所厌恶呢!

故事一:

唐朝的来俊臣,做侍御史的时候,贪赃枉法,被他冤死了人,不知道有多少;後来他竟然被朝廷判了谋反的罪名,并且在市集上公开执行死刑。来俊臣在被砍头之後,许多恨他的人,就争先恐後的蜂踊而上,吃他的肉,挖他的眼睛,夺取他的心脏,不到一会儿,他的屍体就被人吃光了啊!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丁谓和寇莱公,两人都是同在朝廷做官。当时天下的百姓,提到了寇莱公,必定称他是忠臣;讲到了丁谓,必定称他是奸臣;听到了一件善事,必定将这件善事归功於寇莱公;其实未必都是寇莱公做的啊!而听到了一件恶事,必定将这件恶事归罪於丁谓,其实也未必都是丁谓做的啊!

故事三:

宋朝的宰相秦桧,欺君误国,残害忠良;千百年来,世人莫不厌恶秦桧的奸诈;而岳飞的精忠报国,後世的人,也无不景仰岳飞的风范。在杭州西湖岳王祠的前面,就有铁铸的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的像,跪在岳王的坟前,旁边还挂了一个木头做的手掌。无论远近,只要是来到岳王墓前拜谒的人,都是钦佩岳王的精忠报国;在拜完岳王之後,就都拿起了木掌,批打秦桧夫妇的铁像。

【结语】

从以上的三个例子合起来看,百姓并没有私好和私恶的心,然而大家相同喜好、相同厌恶的原因,这就是人心对於善恶的回应啊!

刑祸随之。

【解释】

刑罚和灾祸,也就跟随而来。

【分析】

太虚真人说:「别人若是将灾祸转嫁给我,那麽我就以福德来回报他;如果能够这样做,则福德之气,始终都是从我这里出来;而害气重殃,自然就从恶人那里生出来。」这里说到刑罚灾祸跟定了恶人,就是因为害气重殃常在恶人的身上,所以刑罚灾祸才跟定他啊!

华严经说:「南阎浮提世界的众生,是处在五浊的恶世之中啊!这个世界的众生,不肯修十善业,而且专门在造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不孝顺父母、不恭敬三宝,更相的忿怒争斗,互相的毁谤污辱,任情的起见,非法的谋求,由於这些的因缘,而感召到了刀兵、饥荒、疾病、死丧、天灾、人祸种种的报应。」由此可见,总是自作自受,自食恶果,全部是自己招来的,并不是由於他人造作的啊!然而趋吉避凶,决定在当前的这一念心,而天堂地狱也就会现在眼前了。若是果然有人真实的在修十善业,而却得到了恶报,决定没有这种的道理啊!

故事:

汉朝的梁统,向朝廷乞请增重法律的刑罚,然而朝廷却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後来梁统作了一个梦,梦到神明对他说:「梁统啊!虽然有幸朝廷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但是阴曹地府已经记录了你的罪过。你今天想要以刑罚来毒害世人,居心实在是太狠毒了,那麽你的子孙,怎麽能够免除刑罚的灾祸呢?你这种行为已经得罪了上天,纵然你再祈祷,也是没用了啊!」後来梁统的儿子,都是死於非命;到了梁冀的罪恶,积的就更深了,最後竟然被皇帝下诏灭族,满门抄斩。

吉庆避之。

【解释】

吉祥和喜庆,都远远的避他而去。

【分析】

要知道「天道无亲,惟亲善人」,人若是能够去恶为善,恭慎自己,顺应天理,自然在静的时候,心就会与天道相合;在动的时候,行为就会与吉祥喜庆相遇了。如果有人的心行与此相反;那麽我们看得到的,就是他难逃世间的刑罚,看不到的,则是他被鬼神的责罚。所以恶人被鬼神减除寿算,短命而死;吉祥和喜庆,也都远远的避他而去,而横祸和刑罚,就都跟随而来,这是必然免不了的啊!

故事:

从前有位读书人叫王生,他的心阴险而狡诈;所做的事情,也都违背了天理。有一次他参加秋试,文章作的很好,当时的主考官房师,想要将他名列前茅;但是等到填榜的时候,忽然王生的考卷不见了,等到填榜完毕,王生的卷子,才从房师的袖子里面掉了出来;房师因而感到十分的後悔,就秘密的和王生见面;并且答应王生,遇有机会,再以其他的缺额来补偿他。这件事情过後没多久,房师就转到诠叙单位任职。王生也就因为输粟入了成均。等到王生再度赴考,房师正好就在考选司任职;房师见到王生,大为欢喜;就密密的交待,挑选一个美缺,借着恩例与选的机会留给王生。可是到了恩例与选的期间,房师却因为父亲过世,而必须暂时的离职返乡守孝。这样过了三年,房师守孝完毕,又再被朝廷起用,仍然是补了选司职位的官;而王生这个时候,也因为年资已深,而应当被选中派官任用;万两黄金的薪资,也是指日可以得到的啊!但是没几天,王生却以母亲过世,必须请丧假在家守孝。经过这麽许多的波折,房师可怜王生实在是命穷,就把王生推荐给巡抚大人当家庭老师,三年之中,也可以领到千两黄金的薪资。但是此事还没有满一个月,巡抚大人竟然因为旧事而丢官了。王生的一生,屡次都有奇遇,但是却都成了画饼。王生心里感到十分的不平,因而生了一场大病,躺在病床上三年;有一天王生突然的觉悟,他说:「这都是因为我平日积恶的关系,所造成的恶果啊!」後来王生的病,因为忏悔改过而逐渐的痊癒了,因此王生就终生的行善。

【嘉言】

薛西原先生曾说:「天地间的福禄,若不是存些忧勤惕励的心,福禄是聚他不来的;若是不做些济人利物的事,福禄是无法相配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啊!

恶星灾之。

【解释】

恶煞凶星,也同时降下了灾殃给做恶的人。

【分析】

恶星,是天上掌管人间一切灾祸厄难的神。要知道人生在这个世间,每一天乃至於每一个节气,都是属於星光在主摄着。造恶的人,因为心常昏暗,身上的黑气上冲,自然就会以恶召恶,所以恶煞凶星降临到他的头上,灾祸也就跟随着而来。若是行善的人,因为心地光明,则恶的气氛渐渐的退散,恶煞凶星避他都来不及了,怎麽会降给他灾祸呢?唉!实在是人自己造的孽,恶煞凶星才会降给他灾祸啊!实在来讲,灾祸并不是恶煞凶星降给他的,而是他自己招来的啊!并不是恶煞凶星不好,而是自己不好啊!知道了这个事实以後,人怎麽可以不畏惧,修正反省自己的过失,以挽回天心呢!

故事:

在山东省莒城这个地方,有位叫马长史的人,凭着自己聪明有能力,就到处横行,无恶不作。有一天,有颗小慧星从天而降,落在他家中的院子里,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从此以後,马长史的家中就官司不断,疾病缠身,口舌是非接踵而来;这样过了一年多,马长史就死了,家人也都离散了。马家的房子,也就空荡的没人住了。而这颗大石头的周围数尺,都呈现出微微的紫色,而且还现出了如同字一般的纹形,到今天还存在呢!

算尽则死。

【解释】

使恶人的寿算减尽之後,恶人也就死了!

【分析】

这句是太上苦口婆心垂诫世人的话。众生作恶的习气,实在是难以拔除,尽是在做些不善的恶业啊!而自己茫茫的业识,就像是膏火相煎一样,生命中的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一直到了自己的寿算被夺除尽了,也就是死期到了;而且是死有余辜啊!还得要随着生前所造的恶业而受苦报啊!因而神识就堕入了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受苦,此时所受到的痛苦,也就无穷无尽了啊!谁说一死就百了呢?就没事了呢?简直是死了以後,就不得了了啊!就没完没了了啊!讲到这里,就不禁要大声疾呼,痛哭流涕啊!要知道「人身易失,定业难逃」,惟有希望仁人志士,对这个道理一定要深信不疑啊!趁着自己一息尚存,仍然可以忏除弥天的罪恶;如果仍然是因循苟且的度日;则百年光阴,就如同箭一般快速的逝去;等到自己临命终,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时候,再懊恼悔恨,也就来不及了啊!

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人,死後见到了阎王,就责怪阎王不提早写信通知他。阎王说:「你的眼睛花了,就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啊!你的耳朵聋了,就是我写给你的第二封信啊!你的牙齿坏了,就是我写给你的第三封信啊!你的身体日益的衰弱,我不知道已经写了多少封信通知你,怎麽还说我没有写信通知你呢?」又有一位少年死了以後,见到了阎王,也责怪阎王说:「我的眼睛明亮,耳朵聪敏,牙齿锐利,身体强壮的很,阎王你招我来,为何不事先写封信通知我呢?」阎王回答说:「我也有写信通知你啊!你没有看见你家东边的邻居,有卅、四十岁就死的,西边的邻居有一、二十岁就死的;而且更有周岁的婴儿,或是小孩就死的;这些都是我写给你的信啊!」所以说人命无常啊!就像是早晨的露水一样,只要是一口气上不来,这个身体就成了躯壳了!四十二章经里面讲道:佛问他的弟子:「人命在多久之间呢?」有位弟子回答说:「人命在数日之间。」佛说:「你还不知『道』啊!」佛再问另一位弟子,弟子回答道:「在饭食之间。」佛说:「你也不知『道』啊!」佛又再问一位弟子,这位弟子回答道:「人命在呼吸之间啊!」佛说:「善哉!善哉!你知『道』啦!」

【嘉言】

元朝姑苏师子林的天如禅师曾说:「佛祖出现在这个世间,单单只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各各自己脚跟下的一段生死大事啊!也就是所谓的「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那里去」这个大事啊!如果是这样的生,这样的死,尽大地都会被他笼罩了啊!而从古以来,没有一个人,不是被生死的大海给吞却了;且莫说从古以来,就只说从你有生以来,回想十年二十年前,你的亲戚朋友,已经死去了多少。先别说他人,只说你自己吧!现前假借地水火风这个四大色身,虚妄的认为,这个色身就是我;从早到晚,用种种的方法爱护他,用种种的东西资养他;而他却是念念不停的迁谢,渐渐的消殒了啊!不知不觉,腊月三十临命终的日子就到来了;这个时候,只觉得手忙脚乱,与落汤的螃蟹一样的痛苦啊!平日英雄的豪情壮志,如今都到那里去了?而且死了以後,身体颜色开始变坏,又臭又脏,直教人受不了,虽然有至亲骨肉,这个时候,也不肯正眼的看你啊!平生所谓的恩爱情义,现在又到那里去了呢?因为这种缘故,所以祖师说道:人若是一息不来,便如同灰尘土壤一样了啊!前路是一片的茫茫,不知道何去何从;就只这麽的死了烧了,实在是可怜!更何况是死了以後,还要随着自己所造作的业而受报,这才是要紧的事啊!那麽什麽叫做随业受报呢?就是你平生的所作所为,无不是业啊!只要有业,便会有果报啊!要知道果报是随着业力而来,就如同影子跟随着形体一样。这个身体既然已经死了,然而这个识神,则或是堕入了地狱,或是堕了饿鬼,或是堕入了畜生当中,辗转的轮回去了,因此而受到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啊!这个是受报的境界,那个是生死的业根;而所谓的业根,就是在你现前的一念心啊!你从无始以来,因为贪瞋痴,无明烦恼,妄想狂心,接触到外境,遇到了外缘,就随着声尘,追逐着色尘,使得你七颠八倒,无业不造;这便是你生死轮回的根本啊!所以想到生死的大事,就是铁汉也会感到灰心啊!因为这个缘故,佛祖就广运慈悲,大发哀悯,教你学佛修行,参禅学道,令你扫除妄想狂心;认取自己的主人翁,识取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所以要趁着眼光脚健,赶紧做个清净解脱的人啊!这样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会得到大受用;也就是所谓的生死自在,毫无障碍,来去自由了啊!这个就叫做了生脱死,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解释】

这是说人的一身,行住坐卧,都有星神在鉴察着。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的头上盘旋,记录各人所犯的罪恶,并且依照他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他的寿命。

【分析】

人的寿命,十二年为一纪,一百天叫一算。三台星神,掌管人的寿夭。北斗星君,掌管人的善恶。又业报因缘经说:「七星之气,常结为一星,在人的头上,距离头顶三寸的地方;若是为善的人,则头顶现出的光是明亮的;若是做恶的人,则头顶现出的光是黑暗的。如果做了大善的人,头顶的光就更加显得明亮;做了大恶的人,头顶的光就灭掉没有了;而这种光,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鬼神则是看得一清二楚啊!」

故事:

唐朝的大臣娄师德,在唐高宗时,受到高宗皇帝的宠信,对朝廷也有很大的贡献。有一天早上,娄师德起床的时候,忽然看见星官告诉他说:「你曾经误杀了两条人命,这个罪过应当减除你十二年的寿命,你头顶上的星光将快要灭尽了啊!」这一天,娄师德随即感到神识有些昏沈,因而就告诉身旁的人说:「我一生向来行事谨慎,只是因为误杀了两条人命,今天遂要我早死十二年啊!」没多久,娄师德就过世了。

【结语】

张拱辰先生说:「娄师德先生一生的为人,以英明宽厚着称,为唐朝重要的大臣,尚且不免於犯错而被夺除寿命十二年;更何况一般的常人,不知道造了多少的恶业,看到娄先生的例子,能够不谨慎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解释】

又有三尸神,住在人的身体里面,凡是人的心、口、意、语,总是瞒不过三尸神的;每到了庚申日,也就是天神决断人善恶的这一天,三尸神就上到天帝的衙门,据实的报告人的罪过。

【分析】

这是说人的一心,几微萌动,都有神明在鉴察着。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居住在人的头部,祂会令人多思考、多欲望,使得人的眼睛昏花,头发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踬,居住在人的肠子里;祂会令人喜欢饮食多忘事,而且喜欢作恶事。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居住在人的脚里面,祂会令人好色喜欢杀生,使得人的手脚四肢和五脏六腑扰动不安。三尸神的所作所为,目的就是在使人快些死亡,这样祂们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的祭拜;所以在庚申日的这天,就乘着人熟睡的时候,与身体中的七魄,共同上到天帝的衙门,诉说人的罪过。所谓人的心、口、意、语,所发出的音声,在鬼神之中,三尸神听得最清楚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自我检讨,克制自己,清心寡欲;而徒然想依靠着道家的守庚去申的方法,以为这样,就可以断绝了三尸神上到天帝衙门去告状的这条路;这种作法,只是徒然的自己欺骗自己而已。要知道只要自己心地光明正大,鬼神自然就退避了;三尸神又有什麽值得忧虑的呢?宋朝程子所做的霄诗也讲道:「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与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尔三彭说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释】

到了阴历每个月的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样啊!

【分析】

这是讲人的一家,动静居处,都有鬼神在鉴察着。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命,所以叫做司命。凡是一家的男女老少,所犯的大小罪过,灶神都能够无微不察;每到了月终,就直接向阴阳二景,也就是日月二神上奏,并且将罪恶记录在黑册子里。世人的行事,但只知道贪图一时的痛快,那里会问家里有没有灶神在记录他所犯的罪过呢?

故事:

准郡地方,有位读书人,有一次在酒醉之後,调戏了家中的一位婢女;而这位婢女颇知羞耻,就坚拒了主人的调戏;因而得以乘机逃脱主人的纠缠。那时候,正是阴历月底的最後一天,这位读书人睡到四更天的时候,他的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说:「我刚才见了一位星神,头上戴着方巾帽,身上穿着黑袍子,骑着一匹快马在奔行;随身还带着簿册;并且用手向我指划一下,就飞奔离去了。我听不清楚,也不知道他向我说些什麽,只觉得他神威赫赫;我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惊醒了。」这位读书人听他太太这麽一说,顿时全身感到毛骨悚然,但也只是回答说:「你梦境中的神明,一定是灶神了!」後来读书人就将这位婢女许配给人家,因而才向妻子说明:「你从前梦到灶神向你有所指示,是因为我以前曾经调戏过这位婢女;她因为坚决的抵抗而得以幸免。没想到就在当天的夜里,灶神就示警了。我想这件事,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心中已经有了恶念,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上奏天曹,以前我不敢向你说明,是因为恐怕你会怀疑,怕你会为难这位婢女。今天向你说明这件事,一则是表彰这位婢女的节操,一则是彰显我所犯下的过失,向你发露忏悔啊!

【附注】

明朝江西人罗祯,写了一本「愈净意公遇灶神记」,净空法师曾经加以演述,内容十分的精彩详细,引人入胜,此处就从略了。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解释】

凡是人犯了罪过,都难逃神明的鉴察;罪过大的,就被夺除寿命十二年,过失小的,就被减去寿命一百天,这是决定不会错的。

【分析】

这一句是总结上文的意思。说明了凡是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处处都有神明在鉴察着,目的就是教人要慎独。凡是人投胎受生之後,寿命的长短,增加或减少,在天上都有记录。太上命令诸位神明:「你们考察人间的善恶,要三日一言,十日一奏,百日一结;若是修善立功,这个人便可以延长寿命,万一造了罪过,立刻就将他的寿命减算,或是夺纪。」所以罪过有大有小,而夺纪夺算,也就有了悬殊的差别了啊!

故事一:

明朝天台王璧如大师,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考取了万历丙午年的乡荐,被吏部派任为新淦县的县令。他从小就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四条戒;後来因为他做了官而废除了持戒。戊午年,他进京城去觐见皇上,途中他乘的船,停泊在芜湖的时候;他的魂魄就被鬼卒引到了阴间。见到一位冥王坐在大殿上,旁边则有两位判官坐在冥王的左右两侧。冥王叫他的名字,并且斥责他说道:「王璧如,你的寿命应该只能活到丙辰年的八月,所以还能够延到今天,都是因为你斋戒功德的力量所致。你为何要放弃斋戒呢?」冥王说完了,就命令手下拿簿册过来给王璧如看。王璧如看见他的名字下面的年月时间都有记录,但是到了丙辰年的八月就空白了。他看完之後,就向冥王叩头说:「我在官场上,持斋戒有些不太方便,所以也就放弃了斋戒,这实在也是不得已的啊!」冥王说:「你说的固然有些道理,奈何你的阳寿已经尽了啊!」说完了,就下令驱他入地狱,这时候就有许多面目狰狞的恶鬼过来,露出一副要绑他捉他的样子。此时坐在冥王左侧的判官就向冥王请示说:「不妨取王璧如破戒以後的事来查考一下。」没多久,狱卒就抬来了两大箱的档案,都是王璧如担任新凎县县令任内的案卷。凡是他写过的一封信、一纸公文、和平日随手写下的小纸条统统都在;而且都有气腾上来,有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都不一样。冥王就命令狱卒把它们分类,相同的捡在一处;先检黑色和青色的放在一起,其次再检白色的聚在一处,再检赤色的聚在一起。这时候聚成青色的就隐没不见了,黑色的则缩小成筷子一样,而赤色的那些则独独地赫然显明;王璧如在旁边看见赤色明显的那堆资料,原来是他所刻的金刚经、好生篇,都在那里。狱卒检聚完毕,冥王的声音口气就稍微的缓和下来,并向左边的判官说道:「嗯!他还知道积德,还有活的理由;那麽就损坏他的五官,保全他的身驱,让他活命吧!」说罢就命令狱卒挖掉他的双眼,放置在大殿的柱子上,目光还是炯炯的照耀四方。此时王璧如想到:「我的眼睛已经被挖掉了,怎样还能够再看东西呢?」就在这转念之间,忽然就昏暗了,宫殿判官狱卒,也全都不见了。後来觉得有人拍着他的背说:「王璧如快走啊!快走啊!」没一会儿,他就摔了一跤惊醒了;第二天,双眼就瞎了,於是他就弃家修道去了。後来修行开悟,双眼因而复明;於是王璧如就遍游云栖博山之门,真参实证,兼行大悲忏法,又再活了十二年。

【再析】

看了王璧如的经历,要知道人除了是圣贤之外,每天没有不犯过失的;而能够挽回造化,所依靠的就是在能改过啊!否则前因既然已是太差,後来造的恶业又不断的增加;纵然是多福报多儿子,到了那一息不来的时候,万般都带不去啊!惟有自己所造的业跟随自己;此时只见到阎王查算的辛苦,家产可能带得去吗?儿女可能替得了你吗?大家要仔细的想想啊!

故事二:

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而又喜欢布施,但是他到了三十五岁的那年,忽然生了病,病情还突然的转危;而且自己还说出了曾经到过阴间,遇到了几位老友向他问道:「恩公!你怎麽会到这里来啊?」老友们就为他礼拜求教一位冥官,冥官说:「符仲信这个人本来是饥寒的命,因为他的心喜好布施救济别人,所以能够白手起家;寿命本来可以活到五十九岁,但是因为他不烧香,早晨晚起床的缘故,福报寿命到今天已经削尽了。」老友们说:「这两件事只不过是小的过失而已,怎麽会如此的严重呢?」冥官说:「不烧香,就有不恭敬天地的心;晚起床,就有多淫的念头,怎麽可以说是小过失呢?」大家听了,颇为惊奇的看着符仲信说道:「厚德像符公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这两件事而削减了寿命,那麽一般人又怎麽可以随随便便的放纵自己呢?」没多久,符仲信就死了。

【结语】

要知道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寿命,而冥冥之中被夺除的也是寿命;所以太上才谆谆的教诲这些道理,就是要警惕世人,要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有一念的错误,这样才能够享受五福中最前面的一福长寿啊!太上对於世人实在是太慈悲了啊!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解释】

这些大的小的罪过恶业的事情,有几百种之多,凡是想求长生的人,必须先要避免这些罪过恶业啊!

【分析】

这是太上教人先从避免犯过做起,这里所讲的几百件,就是篇中所列举的,从「非义而动」,到「死亦及之」的所有过恶。前面说的夺寿,是教人知道有所警惕;现在又说长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勇於改过行善;虽然是小小的过失,也不敢犯,就必定会得到长生的善报了。

尤其是学道的人,都是以积善、培养自己的道德为根本的行持。在儒家来讲,称为四端百行;在佛门,则称为六度万行;在道家来说,就是三千功、八百行。这些都是积善避恶的说法。然而想要积善改过,则莫先於体会至高的妙道;若是想要体会至高无上的妙道,则莫若明夫本心;因为心是道的本体,而道则是心的作用。人若是能够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然现前;无为之用,自然成就;不须假藉任何的功夫,就能够顿超彼岸。这若不是修到了心镜朗然,神珠廓彻的功夫,怎麽能够使得诸想顿离,纤毫都不被染着;而心源自在,决定无生呢?所以明心体道的修行人,不会以身体而牵累其本性,不会因为外面的境界而乱了自己的真心,能够在随机应物的当中,自然就会存有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无上至真的妙道啊!而现在求长生的人,只是徒然依恃着藏精伏气、链药烧丹的方法,便说是真仙可遇,他们不知这些都是外道,心外求法啊!

故事:

有位名叫杨正见的女仙人,她修持的功夫,再没多久就可以登真了。但是上帝责怪她小时候,她的父母正在准备钱缴税,杨正见看到了,就私下选了税钱中特别圆特别好的二文钱藏了起来,这就叫作隐藏官物啊!所以上帝就下令,贬谪杨正见再留在人间一年。紫虚元君与茅君,共同在清虚宫里校对勘定天下真仙得失的事情;一下子被刷下来的真仙就有四十七人之多;刷下来之後,又再次的重审,仅有两人得以通过而重新上榜啊!这是因为他们怀着淫慾的心来修持上真的事,这就不能不没有过失了啊!私藏二文钱是很小的过失,而仙人的修持,又在功过互相较量後,尚且被如此严厉的谴责,更何况是那些任意随便不知道避免犯过的人呢!

【附注】

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庭四训中,有详细的论述改过的方法,相当的精辟;若想更进一步了解效法了凡的人,请参阅研读净空法师演述的了凡四训讲记,又名修福积德造命法,此处则从略不录。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解释】

凡是要做一件事,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就前进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退避不做。

【分析】

这一节,一直到当立三百善,则是太上列举行善招福的大纲,先教人众善奉行,即可以招来福报。道就好像是大路一样,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而逆天理,拂人心,荆刺险阻,即非道。本篇中从「不履邪径」,一直到「与人不追悔」,都是道,也就是行善。从「非义而动」,到「杀龟打蛇」,都是非道,也就是作恶。而「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的这两个「则」字,最是吃紧着力;因为是非只在当念的分辨,而进退则必须要即时的决定;在这个紧要的关键处,一定要下斩钉截铁的手段,不能够有一丝毫犹豫不决的心念啊!如果念头一转,就会再堕入了魔关;所以必须要时时的省察,事事都得要谨慎小心;例如家人不顺自己的意思,会生烦恼吗?过着安居饱暖的生活,会生淫欲心吗?家中的收入不多,会想法子去赚钱吗?一同修行的伴侣离开了,会生昏沈退惰吗?诸如此类都是,都足以退失道心,而入於非理,所以不可以轻忽啊!

而此处所谓的「道」,也就是中庸上面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道」。在我们的日用生活中,或是说话、或是沈默、或动、或静,都无处不是道啊!只要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其中的道理,行起来就会十分的勇猛精进了。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内观经说:「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盘无上道。」因为道的本体,人人本来就具足了;虽然是沈溺在万种的物欲之中,若是肯一念回光反照,那麽其中的真是真非,自然就丝毫的也瞒昧不住啊!这就是所谓的「天理不息的本体」;如果能够扩大而使它充满,那麽纵然经过了一万劫、一千生,也不会堕落了;所以人若是能够知行合一,就是超凡入圣,也是不难啊!这是真话!

故事一:

从前有位农夫曾经被老虎咬伤过,有人谈起老虎伤人的事情,大家听了都感到非常的震惊;惟独这位农夫的脸色大变,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老虎会伤人,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然而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听到了老虎伤人,所以只是一惊而已。而这位农夫亲身受到了被老虎咬伤过的痛苦,所以才会脸色大变心有余悸啊!

【再析】

根据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就是人对於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险巇,所谓非道的事情还会去做,就是他不曾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啊!若是他真正的知道体验过,就决定不会去做「非道」的事情了。

故事二:

後汉的大儒管宁,曾与华歆一齐锄地耕种,管宁有次锄到了一块黄金,连看都不看它一眼;而华歆却拿起黄金,把它丢到一边去。当时正逢乱世,管宁就避乱到辽东居住;辽东的公孙度对管宁非常的礼遇;管宁没有接受,就住到山上;当时有很多人跟着管宁上山。有一次邻居的牛,踏坏了管宁的田;管宁就把牛牵到了荒野看牧,牛的主人知道了这件事,感到非常的惭愧,并向管宁道歉。渐渐的管宁住的地方,人愈来愈多;於是管宁就开始讲学,教化当地的人明礼义知廉耻;如果不是来求学的人,管宁就不跟他见面。管宁的教化,不久就风行了整个辽东,老百姓也都受到了管宁崇高道德的影响而移风易俗。管宁每次和公孙度见面,只是谈有关道德方面的事,绝口不谈世间的俗事。公孙度觉得管宁十分的贤能,就一直待在辽东卅七年。後来奉到朝廷的命令,乘船过海返回京城;这时候海上的风浪突然大作,船快翻了,船夫都呼天忏罪,希望老天救命!管宁这时正襟危坐说道:「我管宁一生当中,曾经有过一次早晨没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厕所没戴帽子,我一生所犯的过失,必定就只是这些了!」与管宁同行的其他船只都沈没了,只有管宁坐的船没沈;到了京师,朝廷要授给管宁大中大夫的官职,管宁没有接受;华歆则要把自己太尉的官位让给管宁做,管宁却也是向华歆恳辞。

管宁活到了八十四岁才去世,他生前所坐的木榻,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已经穿了;因为管宁有五十年未曾箕股而坐啊!

有的亲戚邻居们,因为穷困而家中缺米,管宁则必定会分自己的米去救济他们。管宁遇到了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说孝的道理;遇到了为人弟子的,必定跟他说悌的道理;遇到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说忠的道理。管宁的容貌,不但恭敬,而且言语柔顺,能够因着事情而导人向善,所以能够感化无数的人啊!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解释】

凡是不正经的地方,例如赌场、妓院、舞厅、鸦片烟馆等,都要视为邪径,决定是退避不去。就是在阴暗的房间,别人所看不见听不到的处所,也就是善恶才分的界限;都能够正心诚意,丝毫都不愿意欺骗人。

【分析】

这两句是从避过中抽出来最紧要的来劝诫人,也是做善人的开始。不履邪径,就是从心源上打点得堂堂正正;虽然是一丝毫的邪路,所关系的甚是微小;但是到了此处,也是断然的不走,那麽大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不欺暗室,就是从心源上打扫得光光明明;虽然是在屋子里面最隐密,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也是断然的不肯苟且行事;那麽明显的地方,也就可以知道了。能够如此,然後积功累德,做种种的善事,就可以一以贯之了!

要知道福以酬德,若是稍微有些求福的心,就是邪径啊!所以应当为子孙造福,而不应当为子孙求福。而谨守家规,崇尚俭朴,训耕读书,广积阴德,这些就是为子孙造福。而扩大田宅,缔结姻缘,争什一、卖功名,这就是替子孙求福。要知道造福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恬淡,但是能够使子孙长远;而求福表面上虽然很热闹,却是使子孙的福报缩短了!

而名以宾实,也就是名实要相副。若是稍微有些市之之心,也就是沽名钓誉打知名度的心,就是邪径啊!所以应当要为此生惜名,不应当为此生市名。而勤习诗书,崇尚气节,谨慎取与,注重威仪,这就是惜名啊!兢相标榜,力邀权贵,骛矫激、习朴棱,这就是市名啊!所以惜名的人显得宁静而吉祥;而市名的人,就显得躁进而笨拙了!

故事一:

明朝有位杨煮,他是江苏吴县人,官做到了尚书;有一天晚上作梦,梦到自己在一个园林之中游览,顺手就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李子来吃;醒了之後,自己就痛责自己说:「这是因为我平时对於义和利,认识不够清楚的缘故,才会在梦中梦到了偷吃人家园子里种的李子啊!」并且杨煮为了此事惩罚自己,几天都不吃饭。

故事二:

从前有位八岁的沙门叫妙颜,他已经证得了阿罗汉的神通。有一次飞行进入王宫,王后想要抱他;妙颜就跟王后说:「不可以抱我,王后不应该靠近出家人的身体。」王后就说:「你和我的小儿子一样小,让我抱抱你,又有什麽不可以呢?」妙颜回答说:「现在我们就以感情来作比喻,就像王后刚才所讲的,但是感情往往都是从微小而起,就好像星星之火能够烧掉万里宽广的原野;又譬如涓滴之水,能够贯穿泰山一般高的石头。凡是事情,都是由渐渐的开始,从小慢慢的增多,从小渐渐的变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会远离避开嫌疑的,这就是所谓的防微杜渐啊!」

故事三:

汉朝的杨震,为东莱太守,有一次路过辖内的属县,县令王密,是他所推举的人才;到了晚上,王密就带着黄金来拜访杨震,王密说道:「黑夜之中,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王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麽可以说是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之後,感到非常的惭愧。後来杨震的官,升到了三公。

故事四:

何澄是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他有位孙姓的病人,病了很久都没好;曾经召请何澄到家看病,看了好几次。他的妻子就跟何澄秘密说道:「我的丈夫病了很久,家中的财物也都快要典当光了;我愿意用身体来偿还所欠的药钱。」何澄听了之後,就严肃的对她说:「孙夫人为何要说这种的话呢?但请你安心,不要忧虑,我一定会尽力医治孙先生的。如果我趁这个机会污辱了你,这样不但使我永远沦为了小人,夫人也因此而失去了伟大的节操;纵然我们能够避免旁人的责备,但是要知道,天谴却是难逃啊!」後来何澄有天晚上作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到了一个很大的官署,有位天神对他说:「何澄,你行医救人有功德,而且能够在别人艰难危急中,不乱人家的妇女;上帝因此而赐你一个官职,和五万贯的钱。」何澄作了此梦,没多久,东宫太子有病,到处在求访高明的医生,结果找到了何澄;何澄仅开了一帖药,太子的病就好了。因此太子就赏赐了何澄一个官位,和五万贯的钱,居然梦中所梦到的一模一样啊!

积德累功。

【解释】

积德就要像积钱一样,渐渐的积,就渐渐的多了;累功就要像筑墙一样,渐渐的筑,就渐渐的高了。

【分析】

德若是不去积,德就不会崇高;功若是不去累,功就不会增大;如果能够像农夫盼望秋收一样的认真,能够像商人想赚大钱一样的努力;今天积了一德,明天又积了一德;今天累了一功,明天又累了一功,就是想要修成神仙,也不是件难事啊!而修成天仙,要行一千三百条的善事,每天做一件,只要四年的时间,就可以成功;而修成地仙,要行三百条的善事,每天行一件,只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成功!只怕人不能发心去做,或是做到了一半,就中途而废啊!所以发了善愿,就要具有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不要因为吝啬钱财而中止,不要因为怕人讥笑而怀疑,不要习惯於安逸而不能够奋发,不要被私欲所牵绊而影响了果决,不要因为事大而怕难,不要因为善小而忽略;不要以事情忙为理由而推诿,不要为了矜惜自己的名节而不救患难;总之,要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间断、勿卤莽、勿图报、勿务名。凡是遇到了一切的善事,都要欢喜的去做,委曲的成就,这样才是真正的积德累功啊!

故事一:

紫虚元君说:「从前有位傅先生,从小就喜欢学道,他进入到焦山的石室之中。过了三年,忽然遇到了太极真人,给他一个木头钻子,要他用这个木钻,去凿穿一个很大的石头。并且还提醒他说:『你若是用木钻凿穿了这块大石头,我就会来度你。』傅先生就不停的钻,一直钻了四十七年,大石头忽然就穿透了,而太极真人果然就来度他。」要知道积功累德,虽然不在於钻石头,而是借着它来说明:人就是怕不去做,或是做了一半就中途停止!所以「有志者,事竟成」,傅先生钻石头,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啊!

故事二:

宋朝的时候,镇江有位太守名叫葛繁,每天都做几件善事,四十年都不曾间断过;有人向他请教,葛繁就说:「我并没什麽奇妙的方法,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别人的事情而已。」因而就用手指着座椅间的踏板说道:「如果这个踏板放的不正,就会碰伤人的脚;所以我就将它摆正;别人口渴了,我就请他喝杯水,这些都是利益人的事啊!从宰相到乞丐,也都能够做到,但是一定要持之以恒,行之长久,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

故事三:

焦公,是东京人,因为焦家三代以来都是缺嫡子,(也就是元配所生的儿子)於是他就到各地经商,到处访求高明之人,向他们求问其中的因果。後来遇到了一位年老的僧人,这位老僧就告诉他说:「没有儿子的原因有三种。第一是祖宗和自己都没有积功累德。第二是夫妻的年命,恐怕有犯了禁忌。第三是自己不保养精神,妻妾有血寒的毛病。」焦公就说:「积功累德,夫妻的年命,都可以受持;但是血寒的毛病,有什麽方法可以治呢?」老僧说:「这个不难,你只要先积功累德,然後再调养身体,三年以後,到五台山来,我会传授异方给你。」焦公从此以後,就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这样的积功累德过了三年,就迳自前往五台山去拜访那位老僧。但是没有遇到老僧,却忽然见到一位行童,手里拿着一卷书,就向焦公说道:「老和尚教我传话给你,你积功累德三年圆满之後,就回家合药,至诚恭敬服下,必定会有富贵的子孙,随着你的心念而降生在你家中。」後来焦公果然就生了焦员外。但是焦员外生的儿子就不肖,焦员外悔恨自己为何损德到如此的地步,也就迳自前往五台山;见到了行童,行童就说:「老和尚教我传话给你,说你何必来问呢?但只要依照你父亲焦公的所行,认真的积功累德,那麽家中的子孙,就是愚笨的,自然也会变为贤能;贫穷的,也会变成富有了。」焦员外说:「贫穷的,後来变成了富有,这自然是他的命;但是愚笨,是他的天性本来如此,这是无法改变的啊!你怎麽说愚笨的,能够使他变为贤能呢?」行童说:「从前後周燕山的窦禹钧,生有五个儿子,初生的时候,都是健康不佳,而且还形体不全;後来因位窦燕山至诚的积功累德,五个孩子都变好了,而且全都考取了功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焦员外听了之後,就向行童道谢返回家去,拼命的积功累德,而且深信不疑;二十年後,儿子不但有了好几个,而且个个都是贵子啊!

【再析】

现在的人都知道窦燕山有五个儿子,都相继的富贵荣显。怎麽知道他这五个孩子初生的时候,都患有重病或是残废,後来全都是靠了窦燕山拼命至诚的积功累行,才能够使五个孩子病癒,健康而荣耀显贵啊!由此看来,天人感通是如此的容易;愿天下有心人,务必要坚定自己积功累德的信心,千万别懈怠啊!

【附记】

明朝袁了凡所做的家庭四训,其中的积善篇,对於积功累德,有详细的说明和举例,想进一步了解学习的人,请参考净空法师所演述的了凡四训讲记,又名修福积德造命法,本会并制作有国台语版广播剧供参考。

慈心於物。

【解释】

凡是积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亲亲而仁民,尤其是他的慈心,遍及到了万物啊!

【分析】

慈就是仁心,为万善的根本。慈有两种的意义,一是救济贫穷,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杀生,并且还要放生;这是积德累功的本,也是做善人的根!

大藏经说:「人若是不杀生,爱护动物的生命,以及放生布施食物,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现在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玩游戏,经常会伤害到像蜻蜓、麻雀、小鸟等类的小动物,这是家长们应该要痛切禁止,不要让小孩伤害小动物,这样不只是会伤害到那些小动物的生命,损害孩子的福报,而且助长了孩子的杀机;等到孩子长大之後,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宽恕了啊!至於家中的仆人,常会将热水浇泼在地上,或是烧材扫地的时候,多会伤害到蛀蚁之类的小虫,这也是应该要戒除的啊!凡是见到了一切的众生,投身到死地,例如飞蛾扑向灯火,虫子堕在网子里,麻雀小鸟被打伤,蚂蚁被踏到,鱼虾被网住等等,都应该要方便的去救护,保全牠们的性命,这些都是福报大寿命长的人所行的善事啊!

普贤行愿品说:「若是能够使得众生欢喜,则一切如来都会欢喜啊!这是什麽原因呢?这是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根本的缘故。因为众生的缘故,而生起了大悲;因为大悲的缘故,而生起了菩提心,因为有了菩提心的缘故,才能够成就正觉。对於众生来讲,最爱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了;对於诸佛而言,众生就是他们的最爱啊!所以能够救众生的身命,则能够成就诸佛的心愿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诸佛菩萨千言万语,无非不是在教人救拔众生的痛苦;而邪魔外道千言万语,无非不是在教人吃众生的肉啊!所以我们知道劝人放生,则是启发了人的慈悲心;这就是永劫常乐的善因啊!而劝人杀生,则是启发了人的残忍心;而为永劫遭受怨仇罪孽的根本啊!所以同样是一句话,可以造福,也可以造祸,所以我们讲话,怎麽可以不谨慎呢?

故事一:

汉朝的杨宝,在他九岁的时候,见到了一只黄雀,被一只凶猛的大鸱鴞咬伤,掉落到地面上;结果这只受伤的黄雀跌落在地上,又被好多的蚂蚁围困着。杨宝就赶快的把黄雀救起来,放置在箱子里保护它;并且用黄花喂黄雀吃;等到黄雀的伤养好了以後,杨宝就把它放走了。有一天的傍晚,一位穿着黄衣服的童子来向杨宝拜谢,黄衣童子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莱的路上,经过这里的时候,遭遇到了灾难;幸而被你所救;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把这四个玉环赠送给你,它能够使你的子孙,将来做官,都能做到三公最高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品德操守,就跟这个玉环一样的洁白啊!」黄衣童子讲完了这些话,就不见了。後来杨宝生了杨震,杨震生了杨秉,杨秉生了杨赐,杨赐生了杨彪;一共是祖孙四代,全都做官做到了三公,而且品德操守都是非常的清白,当时确实是没有人能够跟他们相比啊!

故事二:

沈万三是明朝人,有一次他看见有人拿着几百只的青蛙,而且准备马上就把这些青蛙杀死;沈万三不忍心见到这些青蛙被杀,於是就用钱把这些青蛙全都买了下来,放在池塘里面,使他们能够悠游自在的生活。有一天沈万三经过池塘旁边,看见一大堆的青蛙,围着圆圈,站在一个瓦盆上面;呱呱的叫着,好像在说:「沈万三啊沈万三,瓦盆请你带回家!」於是沈万三就将这个瓦盆带了回家,做盥洗的用具。有一次他用瓦盆洗手的时候,戴在手上的戒子,掉落到瓦盆里,直到第二天的早上,他才发觉,就去瓦盆里找戒子;这时候,沈万三突然发现整个瓦盆里面都是戒子;沈万三非常的惊奇,就用金子银子放在瓦盆里面试试看,结果整个瓦盆里都是金子银子!原来这个瓦盆就是所谓的聚宝盆啊!因此沈万三的财富,富可敌国,没人能够比得上啊!

故事三:

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俗姓王,是丹阳地方的人,最初在余姚县担任税务官;因为他经常买鱼放生,薪水用完了,不得已就挪用了公款;到了上级长官派员清查库钱时,才发现他已经挪用了数十万的库钱。依照当时的法律,王先生就被判了死刑;而王先生在临刑的时候,脸色都不改变;并且还对他的好友,也就是当时的监斩官许自新说:「我已经放活了亿万条的生命,今天我是死而无憾啊!我现在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岂不是太快乐了吗?」说罢他就一心合掌念佛,一点也不怕死。就当刽子手挥起钢刀,砍到王先生脖子的时候,只听得铛的一声,大刀就断裂成三节!监斩官许自新就立即做了表章,将情形奏报钱鏐王;这位钱鏐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见到了奏章,就立刻下令赦免王先生的罪;并且还恢复他的官职。但是王先生被释放之後,就看破了世事,出家学佛;精进认真的勤修戒定慧。有一次他梦到观音菩萨用甘露水灌入他的口中,因此智慧就渐渐的开了。着有万善同归集六卷,常住在永明寺,後来被推崇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到了七十二岁的时候,他就端坐合掌念佛而逝。後来有位僧人,每天都围绕着延寿禅师的灵骨塔礼拜,有人问他原因?这位僧人回答说:「我是抚州地方的出家人,因为前一阵子生了一场重病,魂被鬼卒引到阴间,见到阎王殿的角落有一轴画像,我看到阎王亲自对着画像在恭敬的顶礼膜拜。我感到好奇就问旁边的判官,这幅画像上面画的是谁啊?」判官回答说:「画的是永明延寿禅师。凡是人死了以後,都必须经过这里,唯有永明禅师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是上品上生;因此阎王对禅师特别的尊敬,所以才向禅师的画像顶礼。」由此可见,慈悲放生,念佛往生西方,连阴间的阎王爷都对他恭敬顶礼啊!

【嘉言】

明朝的莲池大师,曾经作了一篇戒杀的文章劝化世人,他说:「每个人都爱护自己的生命,而动物也是一样的贪生怕死;所以怎麽可以杀牠们的身体,来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呢?杀生的时候,或是用利刀剖开了牠们的肚子,或是用尖刀刺穿了牠们的内脏;或是剥牠们的皮,或是刮牠们的鳞;或是割断了牠们的喉咙,或是劈开了牠们的外壳;或是用滚汤活活的煎煮鳖鳝,或是用盐酒生腌了螃蟹和虾子。可怜啊!牠们遭受到如此大的痛苦,却是无处可以伸冤啊!而且这种的极苦,实在是难以忍受啊!人们造下了残杀生灵这种弥天的罪业,与被他们所杀害的生灵,因此而结下了万世的血海深仇。一旦无常到来,就要立即堕入地狱,在地狱中受到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种种的苦刑啊!等到地狱的罪苦受完了之後,仍然必须要投生作畜生,来偿还以往杀生食肉的命债啊!还完了命债,再投生为人;则是多病而且早死;因此我今天在此哀告世人,普遍的劝导大家要戒杀;并且更要随着自己的能力来放生,加持念佛,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福德,也必定能够随着自己的愿望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海,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啊!」

忠孝。

【解释】

为人臣子的,必须要尽忠;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

【分析】

臣尽忠,子尽孝,乃是天理的常规,也是人伦的根本。假使为人臣子的不忠,则君王对臣子还有什麽期望呢?为人子女的若是不孝,则父母对子女还有什麽指望呢?要知道不忠不孝,连畜生禽兽都不如,怎麽可以称为人呢?

人虽然可以修成仙,但是必须要经过长久积功累德的修持;惟有至忠大孝的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一般人都知道忠孝为臣子的大节,岂知忠孝更是为超升到天界的根本原因啊!

孝子必须先要安定国家,因为国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够安定;而家庭安定了,孝子才能够实行孝道啊!所以古人求忠臣,必定是在孝子之门求到的啊!而忠孝若是能够两全的话,方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够同时尽到的;所以必须要分别的讨论,这样才能使得大家知道,可以随着个人情况的不同,而尽自己的心了。

所谓忠,就是尽心而无欺的意思。凡是人类的伦理所在,例如属下服事长官,晚辈奉事长辈,或是平辈朋友间的交往处事、待人接物,都应该要尽心而无欺;而这忠的道理,则专门属於为人臣子,或部属的;因为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人人都自然知道应该要互相的敬爱;至於君臣的关系,则是道义相结合的;一般的常人,容易在这个地方上产生苟且的现象,而为人臣子之所以分心而不能够尽忠的原因,不外乎是自身和家庭、官位、权势、恩怨、名誉这五种。想到了自身的家庭和官位,多是平庸之人,那麽所产生坏的影响还小些;而玩权弄势的念头,多是出自奸臣,那麽就会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利害了;而这些奸臣,最後也是害到了自己,例如李林甫、杨国忠、秦桧等人。至於是为了恩怨名誉,虽然是世间号称君子的人,也是在所难免;这就是唐、宋以来,朋党之祸的原因啊!

【嘉言】

于铁樵先生说:「老百姓所以能够安居乐业过着太平的日子,这全都是靠国家军队和警察保护啊!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国家军队和警察的保护,则一定是盗贼横行,烧杀抢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岂不是危在旦夕,朝不保暮吗?所以只要想到这点,那麽就是贩夫走卒,也都是时时刻刻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啊!因此每一个人都应当随着自己的本分对国家尽忠,更何况是读书做官领国家薪水的人,若不认识这个忠字,就实在是太惭愧了啊!」

故事一:

唐朝的名臣魏徵,有胆量、有谋略,善於挽回君王所做不恰当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皇帝不对,魏徵一定是毫不留情苦苦的劝谏;纵然皇帝非常的生气,魏徵仍然是不肯停止。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好的鹞子,非常的喜爱,经常把鹞子放在自己的手臂上立着。有一次,看到魏徵来了,怕他看见,就赶紧把鹞子藏在怀里;魏徵心里有数,向太宗奏事的时候,就故意的拖延时间,鹞子因此而闷死在唐太宗的怀里。(这是因为魏徵不想唐太宗玩物丧志,有损君威的缘故,就用这种方法劝谏。)後来文德皇后过世,唐太宗对皇后思念不已,就在御花园里建造了一层楼,以便眺望皇后的陵墓;并且请魏徵一同登楼,也叫魏徵眺望皇后的陵墓;魏徵仔细的看了半天就说:「陛下!我的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到啊!」唐太宗就用手指给他看。魏徵说:「我以为陛下若是能够望祖宗的献陵,和望皇后的昭陵一样,那麽我就能够看到皇后的昭陵了!」唐太宗听了之後,感动的流泪,就把这座层楼拆掉,不再登楼眺望昭陵了。魏徵劝太宗偃武修文,停止军事的发展,加强文化教育;这样中国安定了,四方的夷人,自然就会归顺臣服,用不着用武力去征服他们了。太宗就采用魏徵的建议,果然产生了很大的效果,这都是魏徵忠於朝廷的事蹟。而魏徵的第五代孙子,叫魏,非常的优秀,做到了宰相。

故事二:

宋朝的司马温公为宰相,勤政爱民,以身徇国,由於过度的劳累,已是有病在身;而当时王安石所立下的青苗、免役、将官的恶法,仍然尚未废除,西夏国也未投降於宋朝;司马光因而感叹的说:「这四害还没有除掉,我是死都不瞑目啊!」来探病的客人,见到他的身体渐渐的消瘦,就引了诸葛孔明「食小事繁,命不长久」的前例,提醒司马光要引以为戒啊!司马光则回答说:「生死有命,无需挂虑。」反而更认真的处理公务;後来病得愈来愈严重,意识已经有些不清醒了,仍然念念不忘朝廷天下的事情,就是连梦中所讲的话,也都是朝廷天下的大事啊!

故事三:

魏高宗告诉群臣说:「对待君王,应该就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的尊敬;父亲有了过失,做儿子的,是不会写出来给大众知道来劝谏父亲的;而会在私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劝谏父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要彰显出父亲的过失啊!例如高允在朕有过失的时候,都是当着朕面劝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令朕不堪忍受啊!但是高允这样的劝谏,使朕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天下却不知道朕的过失啊!所以高允对朕实在是忠心啊!而高允对朕的一片忠诚,不但是以激烈方式劝谏的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是用讽刺比喻的方法劝谏的人,所不及的啊!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劝谏方法。」

故事四:

宋朝的大臣苏珷,向朝廷上了奏章,谈论国家大事;不但未被朝廷采纳,却被贬官到饶州。苏珷在赴饶州的路上,经过洛阳,就住在好友尹焞的家中,并向尹焞抱怨,自己对朝廷一片忠诚,却落到如此的下场,被贬窜到饶州。尹焞听了就对他说:「当你上书朝廷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为了国计民生打算呢?还是为了你自身的名位在打算呢?若是为了国家打算,那麽你就应当欣然的赴饶州上任。如果你若是为了自身的进退在打算,那麽这次朝廷贬降你到饶州的惩罚,还算是轻的惩罚呢!」苏珷听了之後,心中感到释怀,就不敢对朝廷再存有抱怨之心了。

【嘉言】

张可庵说:「读书人做了官,若是心中有了巩固自己的功名,求取容悦之心,就不可能会做出一件有利於国家百姓的事情来了!」这是真话啊!

故事五:

唐朝大将郭子仪,当安史之乱的时候,收复了东西两个京城,功劳超过了其他的将领。代宗皇帝的时候,宦官专权势力很大,郭子仪被闲置了很久,部下也都离散了。突然这时候吐蕃造反,挥兵直接进攻京师;京城震惊,皇上急忙带着文武百官直奔陕州避难。大将如李光弼等人,都因为讨厌宦官专权,而拥兵自重,不愿前往陕州去救驾。只有郭子仪一个人召募了二十位骑兵,就立即动身前往陕州救驾。在途中又纠合了其他的将领,敲击着战鼓,张扬着旗帜;又在多处点火,使得吐蕃产生怀疑,因而害怕,全都逃跑了。後来吐蕃又会同了回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