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生活
不是依靠想象力掩盖不如意
而是用禅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
∵【对联】
∵
∵安禅未必须山水
∵
∵灭却心头火自凉
【∵出自∵】
∵
唐杜荀鹤作《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这是一副阐明禅境的对联,清凉空灵,具象征意。
悟空上人于三伏酷暑闭门披衲参禅,虽无松竹荫房消暑,却心凉自若、怡然淡定。
人若在心里灭却自己与世界的对立与差别,即可达与大自然圆融合一的境界,即如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所言:“寒时化为寒凉,热时化为酷暑。”
禅,乃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中国禅宗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诸代发展演变而为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禅本为佛教中特有的修持方式,它主张消功利之念,建至静之心,破除心中杂念与外在束缚,复本归根于自然之性,是一种追求实现精神自由的修养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禅宗文化已逐渐演变为广受欢迎的审美文化、生命哲学,其中所深含的人生智慧能让人的心灵处于自然、自在、自由、自主的成佛境界。
“禅”常与“定”连用,称为“禅定”。
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定”是内不动心。
这是修持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心头火”“灭却”,自会到达无上清凉的境界。
修禅悟道其实就是修身养性,从而升华为精神上清凉寂静、恼烦不现的涅槃妙心,尤其是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主张“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成佛”。
这时的禅,从人心深处到大千世界,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于禅者,每一心念,都可在禅意之光下检视。
禅的生活,不是依靠想象力掩盖不如意,而是用禅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自我心净,通达物我两忘、冷暖皆知的至高境界。
真正修行高的人会融入他那个时代而不受周围不良环境左右,他会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千世界的一切变化,可以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故曰: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所谓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尘世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