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十一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看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这一品讲的,是众生因业感果。注重讲业感,也就是众生造业,一定就会感得果报。阎浮是梵语,我们前面讲了,阎浮是树的名字,提是洲,在须弥山的南面有一个洲,这个洲的中央有阎浮树林,茂密高大,因此得名叫阎浮提,也称为南赡部洲。众生,就是指阎浮提当中的,一切有情。业,业有善业、恶业和无计业,就是不善不恶业。感,就是招感,以善业为因,则招感乐果,以恶业为因,就会招感苦果,以无计业不善不恶为因,则招感不苦不乐的果。所谓形端则影正,源浊则流昏,感应之道,丝毫不爽。经中说,未见他作我受,我作他受,乃自作自受。好,我们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
尔时,就是在摩耶夫人,刚刚问过无间地狱完毕之时。在前面分身集会品时,地藏菩萨受世尊的嘱咐事,还未完毕,圣母请问地狱的因果之事,地藏菩萨先回答圣母所问,现在于观众生业缘之后,阎浮众生业感之前,重述佛付嘱之事,以起下文。
尔时,即圣母刚问无间地狱完毕之时。威神,威是指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佛是一切智人,而无畏惧之心。第二是漏尽无所畏,佛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第三是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第四是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神,是指佛具足三明六通,神妙无方,变幻莫测。佛因为具有十力、四无畏、三明六通诸功德海,有大力用,所以称为威神力。地藏菩萨承着佛的大威神力,能遍百千万亿世界而分身,救拔一切业报众生,令众生齐登觉岸,脱离苦海。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如果不是佛慈悲勉励加被,就不能作种种神通变化。《大智度论》中说:“诸菩萨修苦行事,难办难成,想要懈怠,佛安慰言,无得疲厌,当勤精进,行是十力,当得无量果报”,这个就是说,一切菩萨修一切难行苦行,极其艰辛,佛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知道过了这个难关,就得无量果报。因此勉励这些菩萨们,要精进勇猛,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香扑鼻。在修行最困难的时候,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接引,否则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就会打退堂鼓。所以地藏菩萨这里说,若不是如来大慈大悲来勉励我,我就不能以一身来变化无量身,去百千万亿世界,度化受苦众生。
这里,地藏菩萨也为我们,做了一个尊师重道的榜样。不管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只要是进了佛门,我们进了佛门是来学觉悟的,是来学智慧的,那我们就要跟着师父们,好好的参学,一定要依教奉行,要多听师父们讲的法理,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挑毛病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明白的。像古大德,他们跟着老师,跟着师父们学习的时候,一学就是几十年,学成后,自己有能力了出去弘法,还是时时刻刻不忘师父的恩德的。我们进了寺院,亲近善知识,要学习善知识的优点,跟着师父们学智慧,破迷开悟,学光明的一面。好多居士们,到了寺庙里面来,总是挑这个不对,挑那个不对,确实管用,挑的还真准,一挑一个准,师父说。就像昨天我给居士说,别人犯错的,你也把他看作是佛,他本来就是佛,他肯犯这个错,来叫你警觉,来叫你警醒,他为了自己堕落,叫你能够得到升华,这真的就是佛,你怎么还再去责怪别人,再去挑别人的毛病呢,应该生起感恩的心。对师长们也应该是这样的,师父的所作所为,你会观的话,你观到的都是优点,没有错的。你看到的是错的,也许是师父们的善巧方便。《华严经》当中说:“勿因善知识善巧方便而见过失”。你们都是看到师父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就不知道师父们在教化你们用的方法,叫你们自己从这些当中去反省,去改造自己。最后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去责怪,去造业,诽谤三宝,自造堕落阿鼻地狱的恶业,受苦报。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我们学佛学的是智慧,师父刚才给你们讲的这叫智慧。你能这么做,说明你真的有智慧了,通过别人的一言一行,来反观自己,而不是别人的一言一行,你们染污自己。所以会修的,在这个淤泥里面,他都能修得出淤泥而不染,一身的光明,不会修的,真的到哪里你眼里都没有好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大家对的一面,不对的一面是做给我看的,我有这个习气,我要改正,能不能听得明白。所以一定要感恩善知识们,千万不能自大,看这里面,地藏王菩萨多谦虚,到这个时候了,修到这种果位了,还感恩如来的大慈力故,都是如来的加被,没有如来的话,没有佛的话,他也不能变百千万亿身形,度化百千万亿众生,就是这么的感恩心。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已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翻译为慈氏,或者无能胜。弥勒菩萨和世尊过去生中,同为同门弟子,一起修行,弥勒菩萨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所以称为慈氏,修慈最胜,名为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我们知道,前面佛付嘱地藏菩萨,令娑婆世界,至弥勒菩萨出生以来的众生,悉使度脱。地藏菩萨这里又重述佛的嘱付,意思是说,我已经具足如来的神力,今日又蒙佛在忉利天宫的付嘱,将来度尽这些众生,那我就用神力,去度脱六道众生,直至阿逸多成佛。地藏菩萨这里是一种孝心,怕世尊系念这些苦众生,所以安慰世尊,我一定照着嘱付去做,愿世尊不要忧虑担心。
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报佛恩,那怎么才是报佛恩呢?报佛恩就是度众生。像我们平时供花、供果、供香、灯烛,这个只是表法上的意思,主要一个是要顺佛的心。佛心就是要让一切的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出六道轮回,直至成佛。所以我们要报答佛的恩德,就要弘法利生,要住持佛法,来救度这些轮回当中的苦众生,这个才是真正的报佛恩。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
这是讲佛对地藏菩萨嘱付的缘由。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小乘人的解脱,断见思烦恼,了分段生死,出离三界。而这个大乘人的解脱,就是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入无余涅槃。这里所说的未解脱,是指还没有出离三界,还要六道轮回,不能来去自由。这些众生为什么不能得到解脱呢?经中给我们说的非常的清楚,是由于性识无定。就是说,这些众生,他们的习性、妄识不定,时而为善,时而为恶,没有一个确定的趋向。所以《四自侵经》中说:“学者犹豫,心不专恒,或进或退,故使迷惑,往来不绝”。性识无定了,就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习就是熏习。《占察经》中说:“众生以无明痴暗熏习因缘,现妄境界,由恶习熏,则造杀盗淫妄等恶业,自然结三恶道的苦果,由于善习来熏,则造作布施,持戒等善业,故而结成人天等趣的乐果”。这是《占察经》中,给我们说堕落恶道,或者生三善道享福的缘由。为善为恶,逐境而生。由于性识无定,自己又没有坚定的意志,遇到善的境界,生起善心,去做种种的善事,同样遇到恶的境缘,生起嗔恨,嫉妒等心,就会去做种种的恶业。
这个师父看到真的是深有感触的。如果每天来亲近师父,在师父的威力下,大家都精进念佛,师父这几天备课,没有时间上课,殿里就特别的散乱,真的就是这样。下了课了,还有好多的居士来找师父,非常有理的来找师父,师父,你不上课,我们都不能安下心来念佛,都没有过去念的好。师父就说了,为善为恶,逐境而生,你们都是被境界所迷惑的,都是被境界所干扰的。我们现在有些居士,天天在寺院里面跟着法师们修行,跟着法师们念佛,打佛七,也能精进努力的念佛修行,也有这种精进勇猛的心,来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习气,但是一离开寺庙,一离开寺院,一到社会上,就被社会的境缘所改变了,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贪图享受,财色名食睡都显露出来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众生迷惑,不明白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都是虚幻的。了不可得,没有实体的,真正实有的,是我们本来的自性,世间所有的一切的现象,都是我们自性的显现。明白了一切的这种现象事物,都是幻相,就像做梦一样,梦境一样,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去贪恋的,有什么可以争,有什么可以夺的。我们就安住在我们的这个清净本性当中,随圆就方,每天在这种千差万别的境缘当中,让我们的心如如不动。我们就是念佛,好的境界还是念佛求生净土,坏的境界还是念佛求生净土。不让这个心去攀缘外境,不要攀缘外境,有好吃的,师父也说你们不能不吃,不吃也是分别执着,随缘,吃的不好也没有什么,我们也是随缘。你用这种随缘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心,你念佛,心保准清净。所以你们都来问我,为什么念佛我念不净,因为你们口在念佛,心在攀缘,没有达到你们的根子,如果你用随缘的心,清净的心去念佛,那心才能清净下来。像古德说的好,“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比喻心识不为外境所转。就像这个铁牛,狮子再在他跟前再吼,也吓不着他,那个木人也不去攀缘,外面的各种境界,灯红酒绿也好,风花雪月也好,都是了不可得,把心牢牢的定于善法之上,在这个佛号之上,这样才不会轮转于五道。而如果逐境而生,生起这个善心就去做善事,这样感生人道和天道。要是生起恶心了,遇到恶缘了,生起恶心了,就会做恶事,就会感生到三恶道。这样就会轮转于五道之中,没有暂时的休息。经文中,有的说五道,有的说是六道,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个是把阿修罗道,并到这个五道当中了,所以称为五道。《大智度论》中说:“佛去久经流传,法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是说五道还是六道,统统都是由妄心而起惑,由惑而造业,由业而受六道的果,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华严经》中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迷悟生死,都是我们的心所致,所以歇下狂心,五道自然休息,只因我们信心不切,学之不专,妄心易起,道业难成,因此轮转五道,没有暂时的停歇。《四自侵经》中说:“人著色味,诸情不绝,反畏禁戒,众疑不除,吸吸计常,睹目前事,以是之故,五道不止,则复获身”。在这个五道当中,今世为人,来生可能生天,也可能堕落到三恶道当中去,轮转不息,所以时间非常的长远。
动经尘劫,这个尘劫,就是比喻把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个微尘为一劫,那有无量的微尘就有无量的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微尘劫,来受诸众苦,在五道当中,或者在六道当中,生尘轮回。
迷惑障难,迷惑是指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个五利使起惑的力量非常的大,非常的快速,造业受报,那是非常的快速的。五钝使起惑的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由于这十种烦恼的驱动,对于事理昏蒙错乱,所以称为迷惑。障难,障,就是指三障。贪、嗔、痴这是烦恼障;五逆十恶,造作种种的业障;第三个就是报障。造业了,受报障,地狱、饿鬼、畜生等报障,这是障。难,就是八难。地狱、饿鬼、畜生、还有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聪辩、佛前佛后,为什么称为八难呢?是因为他们闻法难,所以称为八难。众生由无始以来,由于妄心鼓动,起十使烦恼,障蔽真理,造诸恶业,业成招致苦果,感生八难,经历尘劫而难出。
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这是用鱼来做比喻,这个鱼在水里游来游去,钻到网里以后,由于贪吃,由于贪嗔痴钻到网里了,困在其中不能出来。有时好不容易游出网外,又迷惑了,然后又游入网中,遭受苦难。这是比喻五道中,性识无定的众生,漂流在这个生死海中,由于心生贪爱,作诸恶业,而堕入三恶道中,好不容易从三恶道中出来了,得生三善道,不久又因造作恶业,堕入三途,受诸剧苦。所以《五苦章句》中说:“三恶道者,是为一切众生之家,暂得为天,暂得为人,譬如作客,作客日少,归家日多”,在善道的时间短,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我们只是作客,根在哪里,根在三恶道。所以佛是非常伟大的,他让我们脱离六道轮回,不是只让你做人生天,那不究竟,只是短暂的,暂停一会儿罢了,作客完了以后,还要再回到你自己的老家,还要受无量的苦。
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得人身,能够闻到佛法,非常的不容易。像佛住世的时候,须达多长者为佛建造精舍,看到地下有一群蚂蚁,佛就对这个须达多长者说了,这个蚂蚁从毗婆尸佛以来,到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是七佛,经历了七佛,现在还在蚂蚁身,还在畜生道。像一尊佛出世,要很长很长的时间,何况七佛出世。那不知道到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我们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第八尊佛弥勒佛住世,那这些蚂蚁能否摆脱蚁身,还不好说。纵然摆脱了蚁身,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得人身。畜生道的时间这么长,那么鬼道和地狱道的时间,比畜生道还不知道要长多少倍呢。而且三恶道中,很难闻到佛法。地狱道的众生,因为堕入地狱,受苦无穷,嗔恨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寒热刀剑之苦,邪思邪见重,接触不到佛法,没有办法修持。饿鬼道的众生,心胸狭隘、黑暗、吝啬、贪心,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受到饥饿干渴等痛苦,也很难闻法修行的。畜生道的众生迷惑愚痴,你就是为这些畜生,劝他们念佛,劝他们求生净土,也是很难的。所以能得到人身,才能容易的学佛,有机会获得解脱,才有机会获得解脱的。如果我们不珍惜这一生修行佛道,获得解脱的这个机会,而在懈怠中悠悠空过,岂不是真的太可惜了。报人身难,已经很难了,然后又能闻到佛法,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百千万劫,都说的这个概念都比较小。
我们看看我们现在,又有几个能真正闻到佛法的,能肯求生净土的,没有的。那没有怎么办,就像我们今天在外面去绿化,外面的人来种这个树,多一点点的活他都不肯干。像过去的人善良,他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了,这样就给自己修福报了。现在不是这样,多一点活他都不肯干,这就什么,真的没有福报,一点都不肯布施,就多锄几锨土,他们都不肯干,这是最最起码的善良吧,也给自己修了福报了。不是说给寺院里面去布施,你就修福报,对社会大众也是这样,我们能多帮助别人一点,我们还有福报去来修福报,如果你斤斤计较,这种狭隘的心还有什么福报可谈。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我帮助别人了,我就吃亏了,如果你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说明你还有福报可修,如果连帮助别人的机会都没有,这个心量都没有了,那真的是太可怜了,都没有机会修福报,这个你们应该能听得明白。所以我们尽量去多帮助别人,不要让心胸这么狭窄,做人我们是修福报最方便的,最好修福报的,借着这个人身,来圆满我们的功德,就是这样。
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佛之所以殷勤付嘱地藏菩萨,让他救度一切受苦众生,正是因为这些众生性识无定,一会儿为善,一会儿作恶,飘流于三界六道之中,受无穷的果报,佛把一切众生都当成独子,所以无限忧念。
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罪辈就是指五道众生。因为虽说我们现在在人道,还有在天道,但是因为这个阿赖耶里面,也有恶的种子,只要你不修学解脱的法门,早晚都是要堕落三恶道的。所以即使是三善道,也是罪辈,释迦牟尼佛所忧念的,就是在这个五道中轮转的众生。现在地藏菩萨,要完成他累劫发的,度尽一切罪苦众生的深弘誓愿,所以佛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
我们今天有幸能够得到人身,而且能够闻到佛法,而且解脱最为方便易行的净土法门,大家一定坚持,深信、深信切愿,修行办道。如果还不能坚定自己的信愿,好好的念佛,求生净土,就有可能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但自己要受无尽的苦,也对不起诸佛菩萨的这种护念和忧念。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这一世的了脱,当为大事来做。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这是当机者请问地藏菩萨,累劫所发的誓愿。菩萨于世间之爱,悉皆远离,离欲得禅,成就无漏功德,解脱尘劳烦恼,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有不定时,所以称为定自在王。因为刚才世尊赞叹地藏菩萨,累劫发弘誓愿,广度罪辈,定自在王菩萨趁机发问,不知地藏菩萨于累劫中,都发的什么大愿,而蒙世尊在大会中,如此称扬赞叹,唯愿世尊为大众略说,使见闻者,都能够同种善根。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谛听,就是用心仔细的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是告诫当机者,对法要生起殷重心,专心听法,好好思惟。谛听能成就闻法之慧,从听而思,思惟其义,成就思法之慧,这叫谛听善思。不是我们意念纷飞,我们的思是什么思,我们的思,都是把我们的种子库,给翻过来倒过去,妄心。而这个思惟,是佛语和我们的身心柔为一处,专心一志,这个叫谛听善思。这样能成就闻法之慧。一说了思惟,你们就满脑子想了,翻过来倒过去的想,这叫妄心,一心多用。这个思惟是止于一处,心和佛语融为一体,没有二念,是这个意思,大家能不能领悟得到。不要一说思惟了,你们就去狂想了。还要念念不忘,反复观之,观久了便能悟入,去惑见理,成就修慧,闻思修三慧具足,才是真正的闻法。谛听善思能成就三慧,所以佛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就像我们说的平时听经,佛法弘深,愿门广大,要想听闻经法,得到受用,一定要恭敬的去听。去妄相、去文字相、去语言相、离心缘相,不要带着你的思惟来听,不要带着我们的众生的这种妄念的思惟来听,用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听经的时候,心要清净,把心里各种各样的念头,都把他放下。有的居士听经怎么听,都说这个法师讲的经好,我来听听,到底有讲错的地方没有,来给师父来印证,讲完了以后下了殿了,说,师父你经讲的不错,没有错的地方,不错。这就是带着分别,带着自己先入为主的意识心来听,我们在听经的时候一定注意,把你的念头全部放下,也不要念佛,也不要手里拿着念珠,更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入半定,一只眼入定,一只眼来找毛病,我们都是带着这种心来听,那怎么能叫谛听?怎么能成就闻思修三慧?成不了的。因为你还没听了,你的分别心和执着心,已经生起来了。和我们念佛号一样,念兹在兹,听经就是我们的心,意识,我们的这种一心和经文融为一体,你才能领纳于心,领纳了以后,你才能在这个实践当中,才去如法的修行,就是这样。师父这个问题应该讲明白的了,你们要多听几遍,到底我们该怎么去听经。还有,师父讲经的时候,不要做笔记,你做笔记了,又用的是意识心,只管去听,反反复复的听,一遍不懂,多听几遍,书读千遍,其意自知,用清净心我们去听,我们去接受。《大智度论》中说:“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好,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
佛,有天眼通,观往昔久远劫以前的事情,就像看今天的事情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佛就给定自在王菩萨说了,在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那这个时间就非常非常的久远了,我们这些都是印度的大数目,我们知道也就行。非常久远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佛出世,号一切智成就如来。一切智成就如来,这是以智立名,一切智,是指能如实了知,一切世出世法的智慧,这尊佛无明破尽,彻底圆成了知一切法的智慧,所以叫做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通号,所有的佛都具足这个通号的。如来,《成实论》中说:“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都具足真如之性,唯有佛实证真如之性,佛因为已亲证真如之性,所以才能乘如实之道来此世间,自利利他的事都能圆满,所以称为如来。应供呢,就是诸佛世尊诸漏已尽,堪为世间的福田,而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名为应供。供养佛能够得无量福,众生供养佛,实在讲,不是佛需要众生供养,没有必要的,他已经如如不动了,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为了帮助我们,给大家一个修福报的机会,给大家一个种善根的机会。因为你们没有福报,佛要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去修福报,因此修这个福报,善根因缘成熟,能够悟入佛道,修菩提。所以我们帮助别人,还一定要感恩别人,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就像我刚才讲的,见到众生的错误,应该感恩别人的,而不是指责。见到众生的错误,你有机会改正了,你是不是应该感恩别人?大家给你有机会去修福报了,你是不是应该感恩别人?就像刚才说的,连修福报的机会都没有了,可怜悯者。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用世间的这种颠倒,颠倒的妄想,来判断、来思惟。应该用智慧,我们学佛法学的是智慧,这多有智慧,看到别人的错,我们感恩别人,别人宁可自己犯错,也要提醒我们。我们帮助别人,要感恩别人,别人给我们机会去修福报,让我们能够得到圆满,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现在颠倒,你看看,我帮助他了,他都不感恩我,福报折完了。这是应供。正遍知,佛对于十法界的事理,性相,因果,无所不知,正遍知。明行足,足是具足,明是光明,是指的智慧,行是指的福,修福的福,这是指福具足。我们在讲三归依的时候,我们讲归依佛,两足尊,这两足就是福慧具足。佛的福与慧都圆满具足,所以称为明行足。善逝,这个逝就是逝去的意思,离去,善逝,就是指佛离开世间时,是入于涅槃法性,所以佛的离去是善的境界,大家能听明白吧,佛的离去他是善的境界。而我们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数还是在六道轮回当中,稀里糊涂的轮回,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所以称为不善逝。如来,我们刚才讲的,如来和善逝正好是一对,如来是指乘着佛的真如之性而来。真如之性,无来无不来,无来无去,佛大慈大悲为度化世间的众生,性上无来,性入于涅槃,相上有来,虽无来而现有来。善逝是乘着真如之性而去。而实际上是无去而去,这个要是理解了非常有意义的,能够帮助你理解我们的这个自性的,这讲的就是我们的性德。世间解,世间有这个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两种。佛对于所有世间、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悉知悉解,所以得号世间解。无上士,佛在十法界中,最尊最贵,没有能够超过的,所以称为无上士。调御丈夫,佛应机说法,能够调伏教化众生至于善道。《法蕴具足论》中说:“调御士者,谓佛世尊,略以三种巧调御事,调化一切所化有情。一,于一类,一向柔软。二,于一类,一向粗犷。三,于一类,柔软粗犷。”这就是说,佛教化不同根机的众生,用的方法不同,时而以柔软语,时而用严厉的语言,时而恩威并施,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帮助众生,息灭贪嗔痴这些烦恼,心得清凉,永离众苦,获得解脱。天人师,佛是人天的导师,所以称为天人师。当然包括六道一切众生,天人师是略讲,天人包括六道一切众生。佛是梵语,译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为佛。世尊,佛具足一切大功德,大威神力,为一切世间的众生恭敬尊奉,所以称为世尊。从如来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共十一种称号。《瑜伽论》和《成实论》中,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为一个名号。《大智度论》中则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为两种,而把世尊作为特别的尊称,因为具有前面十号之德,所以为一切世间所尊敬,称为世尊。所以我们通常都说,佛有十种通号,那这尊佛的寿命是六万劫,是长寿,示现长寿来度化众生。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出家,就是出离在家烦恼系缚的生活,而修清净梵行。出家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顺治皇帝也赞叹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并不是要逃避责任,或者受到什么挫折,而是要做佛法的传承者,是人天的导师。佛法能够在世间流传下来,就是靠一代一代的出家人,千辛万苦的努力。佛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的功德,要大的很多很多,不要说终身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的。《本缘经》中说:“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之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所以如果一个在家人,他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功德可以和出家人相提并论,觉得自己的功德,可以和僧宝平起平坐,那真的是太骄慢了。我们现在看,稍微听了几部经,然后就对出家人品头论足,说出家人这也不如法,那也不如法,这真的是造了无量的罪过,这等于是在灭佛法。没有出家人在,谁来示现这个形像,那佛法靠什么去传承?所以我们在家弟子,一定对法师生起恭敬的心来,他们能在这么青灯古卷当中,这样的去给大家表法,而我们是在这种风花雪月,我们要比出家人差的太多太多了。好,我们再接着看。一切智成就佛,在他没有出家之前,曾做过小国王,菩萨可以示现在家相,而成佛必须要示现出家相的。这个一切智成就如来,他和邻国的国王是志同道合,两个人共同修行十善,而且以十善法饶益众生,十善就是指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两位国王不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修十善,还教导人民也都来修行十善。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二王议计。广设方便。
这两国的国王,都是以十善饶益众生,但是一切智成就如来,邻国内的所有人民,大多数作恶,不受十善的教化。在《事佛吉凶经》中讲:“既不烧香燃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若疾病者,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此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死入泥犁,被拷掠治,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故”。人民造恶,不修十善,会感得种种的苦报,所以两位国王一起商议,如何广设善巧方便,来救度这些造恶的众生。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这两位国王经过商议,唯有这个愿力最大,有愿必成,所以二位国王同时发愿。一位国王发愿,自己先成就佛道以后,再来度化六道的众生,令使无余。还有一位国王发愿,要先度一切众生,都脱离六道轮回,而证得无上菩提,然后自己再成佛。《大智度论》中说,成就众生有两种,第一种有先自成功德,然后度众生。第二种有先成就众生,后自成功德。成佛是度众生的根本,能广度众生,就像经中说,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所以一王发愿,要先成佛,再来度化众生。而另一位国王发愿,先度尽众生成佛,自己然后再成等正觉。这是菩萨发心,不忍众生在六道之中死此生彼,随所作善恶业而受各种苦报,所以先度罪苦众生,令得无上涅槃之乐。所以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往来于三界,只不过众生是被这个生死业报所束缚,在三界受苦的可怜悯者,而菩萨虽在三界内,却是已得解脱的自在之身。自由自在,自己能够做得了主宰。所以对于先成佛道度尽众生,或者度尽众生方证菩提,没有什么不同的,只不过跟每个人的愿力不同。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这是总结,先发愿成佛,再来度众生的这个国王,就是现在的一切智成就如来,他已经成佛百千亿劫。第二位国王,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如果有一位众生未曾得度,誓不成佛的,就是现在的地藏王菩萨。有愿必成,斯言不虚,愿力就是心力,一切力中,心力最大。我们念佛临终往生,也全仗愿力。《行愿品》中说:“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悉皆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