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学人如何开展道情

日期:1991年5月25日∵下午二点半

地点:台南农校草坪

出席者:(许士群、蔡锡涵、侯碧霞、苏文郎、林锦池、谢美惠)

许士群:我们今天要谈的是,四念处学人如何开展道情这个题目,大致上分作三个部分,一部分是修行团里面个人对个人互动的状况;一部分是个人对这个小团体互动的态度;最后一部分是这个小团体对其他团体互动的态度。请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侯碧霞:个人有四点看法,第一点是同修之间应以修行的立场彼此增上,而产生一种自觉觉他的互动。第二点别人发现自己有情绪或盲点的时候,同修给予我们回馈时,应以如实之心来接受回馈而不应采取逃避的态度来拒绝回馈。第三点是说当同修之间如果有人因互动而产生沟通不良,这时其他同修应主动,适时的替他们排除不良的情况,协助他们重新搭起道情的桥梁。第四点就是说应彼此关心同修之间的经济生活及身体健康状况,不只是在修行方面在个人生活方面都应该彼此互相关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蔡钖涵:在谈这个题目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人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以我为中心,那我周围的人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的建立就是所谓的“互动”。这个互动关系的建立,是由意愿来推动,而展开关系的过程当中一定会发生种种的负面的问题,当我们面临了冲突,面临了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我们如何开展道情来化解这个危机,这是重要的课题。另外,在整个互动过程当中我们所要发挥出来的开展道情基本上是一种关怀,关怀本身是一种悲心、悲愿的展现,假如不是悲愿推动的话,我们开展道情可能都会有阻碍。

苏文郎:同修之间的互动我认为大概要有人较主动,主动的培养对我来讲是一个需要训练的项目。

谢美惠:我感觉个人对个人的互动,我现在是比较没有时间,对于团体的互动我认为大家应该多多参加团体的活动,有互动才能增加道情。

林锦池:如何开展道情我认为有两点,一、个人对于个人的互动能够的话,尽量利用打电话或者有空闲的话尽量去找同修互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认为个人对个人互动是比较方便,因为大家都还在刚起步的阶段,很多事情都不太喜欢公诸大众,个人对个人的互动就比较不会有隐藏的东西,所以如何开展道情,我认为还是尽量由个人对个人的互动去下手。那个人对个人互动久了之后,很多本身内在的问题能够掌握了,个人对团体互动的态度就比能够抓住重点,尽量能够坦开心胸,互动中,看对方到底所面临的环境,因缘条件是怎么样,来了解他,看他到底是需要什么,来帮助他,解决他的难题。

许士群:为什么要以“道情”这两个字来形容同修之间的感情,主要是说人是有情众生,那修行应该是除了让我们本身能够理智以外,感情也要达到一个饱和点,以那份情感为基础来与人互动的这个行为,可以称之为“道情”。修行基本上应该是越修越有感情的,那是去除冷漠疏离的结果。每一个修行人,不管是对个体或团体来讲,他应该是尽其在我,随顺因缘来展现及提供他自己的能力包括为人处事以及所知所见。所谓的随顺因缘当然不是指说有也好没有也好,而是说要去酝酿所有可以达到的因缘,然后做多少算多少,而不是说采被动的方式、冷漠的态度或者是说以不变来应万变。做的过程中也许会碰到一些困难,所拟定的计划表,也许没有办法按照理想来达成,在这个时候是观照自己,不让自己起烦恼或情绪,这样子才叫做随顺,从随顺开展道情是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展现无我的道情,应努力消除主宰欲,基本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不要主宰别人,也不要有被主宰的心态,如果有主宰别人的心态,那他所展现出来的性格会比较有霸道,会使人不愿意亲近他,而那喜欢被主宰的人,他就有依赖感,凡事依个人信仰或崇拜为背景,那这样的话,他所展现出来的性格就比较不会开放。不管喜欢主宰或被主宰都要极力消除,才能使道情真正的开展。

每一个个体应该是要有一个观念,他是整个人我之间所有因缘促成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个理念的话,他不可能展现无我。张大卿老师讲一句话,他说所谓的主宰就是说我就等于因缘,我就是因缘那我要决定一切,事实上不可能,你改变你自己,只能使团体的互动会有些微的改变,而无法全部改变。你只是因缘的影响面的一部分而已,不可能全然来决定因缘,基于这样的态度,我认为每个个体应该是在互动的时候时时察觉自己,你要了解你的心态到底是怎么样,你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以自己的利害关系来当出发点,当然是不好的互动关系。如果我们每个个人与他人之间都有互动关系的话,在跟另外一个个体或者团体互动的时候,都能以团体的立场来考量,二个人互动就以二个人为团体来考量,三个人互动以三个人来考量,团体与团体之间互动的时候以所有跟这个互动有关系的对象、个人或是团体来当事件考虑的因素,那互动起来的团体或者是对象所开展出来的道情效果一定非常祥和、有效率而且是彼此之间互动的非常好。

林锦池:对于如何去发展道情,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要互相信任。站在一种大家互相信任、互相体谅之下,道情才能够开展出来。

许士群:刚刚谈到信任感,我想到一个冲突的问题,人与人之间会冲突是因为立场的对立,而立场的对立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见解观念上的对立,另外一方面是利害关系的对立。观念上的对立来自于对人、事物的看法,比如说,像要不要办一个生活营或是一个对外的活动,任何一个团体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一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鼓掌叫好说好好的办一下;那有的人会认为说最好是少惹麻烦;那有的人是站在一种乐观其成又不急不徐的态度,那这都在在展现每一个个体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它背后有一些习气都不一样。另外一个是利害关系,那利害关系有一种是财务上的,另外一个是面子问题。有的人会认为说某一句话会让他没有面子,或是说让他个人失去尊严,有的不会认为说面子没有没关系,有钱就好,而有的人宁愿花很多钱而把面子买下来。事实上金钱跟面子是两回事,人应该学会什么事情都把它个别化,金钱归金钱,面子归面子,在一个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团体,它的每个个体的习气展现是一定会有,那我想要如何来解决这个冲突,就是彼此的包容力。

侯碧霞:我个人的感觉一个团体办活动,那团体是一个蛮大的因缘,我们个人是团体的亦因缘。那就修行团体而言,每一个人应该是会内观自己这个小因缘,还会去观察这个团体的大因缘,所以如果说一个团体办活动的时候,大家应该要撇开自己的一些利益冲突,然后以团体的利益为着眼点,这样对于策划规划的人做起来才会较顺手,推动起来也才不会有挫折感,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没有顾及到团体的利益,那么就不会很如意的展现团体要进行的工作。像这次举办生活营,我所担心的倒不是我在策划过程中的那些事,而担心的是如何使每个成员都有那份参与的心,把个人的利益撇开,而以全副心力来参与团体的活动,这样这个团体才会有的心力。

谢美惠:我个人的看法是不管是个人对个人或个人对团体的互动,在被别人回馈或给别人回馈时,时时察觉自己,不要有情绪,这一点相当重要。虽然有时候蛮难的,但这就是我们尽量要去修行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

蔡钖涵: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在团体中相处的态度,就是说应该学会去包容、互相的信赖等等,但是我个人的感觉是说在基本观念上我们必须要去承认人间的生态,就是说一群人当中,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差异性。有的人在某一方面比较热诚,有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有些智商高一点有些低点,但是并不见得就表示这些反应或智商差一点的人就比较没有热诚或者意愿,但是因为习性的关系,我们不能要求在团体当中的每一个人做得都是一样的,做到相同的程度,我想基本上很困难。这一点我想吉美(侯碧霞)的感触最多,她总是觉得很多人的表现好像不是地想像中那么完美,其实要每个人达到她理想状态中的完美,基本上是非常困难,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知道吉美感觉如何?

侯碧霞:以我个人来讲,我的能力也不是很好,我倒不是说每位同修的能力要有多高,而是说在做事的时候大家是不是用了心、尽了力,在个人与团体的利益二者选择上,是否以团体的利益为着眼点,这是我比较关心的。

蔡钖涵:刚才所谈的有两个问题,第一点就是说所谓的用心、尽力这两个名词基本上是很抽象的,而且有程度上的差异性,你认为的用心、尽力跟我认为的用心、尽力不一样。第二点假如说对方的用心、尽力跟你的不一样就是没有达到你的程度的话,那你怎么办?你如何去调适自己?我想谈到这边,我们又回到主题,那是一个展开道情最好的时刻,不要因为说他们没有达到,你就跟着起嗔心,这就完全错了。

许士群:任何团体都有心态不一样的人,所以叫做众生,而在不同众生习气之下,我想保持一份定力是很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因外境的影响而有所情动,或是情绪化的展现。我又想到一个团体互动的问题,就是直心,对个人来讲,那是在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应该是直接了当的讲我可以做什么,不要隐藏自己的能力,也不必膨胀自己的能力,有五分的能力就讲五分,有十分就讲十分。那在团体规划工作来讲,所谓的直心,应该是任务分配的明确化,计划的条理化。这样同修在修行上、道情上有可资遵行的理路,而团体也有成长的机缘。(本文孙申娥整理)

(1991.8.《新雨月刊》第48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