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人类顽劣的习气

朱纪忠

随着工商业社会多元化的步履,各种硬体设施不断更新替换,甚至人心的繁复和多样,恐亦远非吾心所能设想。外在世界的花花绿绿,形成了若千诱因,使得人们负面的习气竟有了滋长壮大的借口。然而,人性的光明面却也时时回光返照,让我们在善恶交错挣扎之中,有一个可以导循的指标。彷佛,千古以来人性善、恶面向的问题又再浮现,值得我们进一步省思。本刊特走访智德法师与熊琬教授,兮就这一问题向其请益。

目前是“般若协谈中心”负责人的智德法师,除精研佛法之外,在心理辅导协谈工作方面,更是饶富经验。智德法师表示,每个人都有习气,而因之形成的个性,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命运。习气固然根植于意识深处,但身为理性自主的人类却万不可随乎习气,自甘下流。法师认为,为期增长善种子,熄灭恶种子,所以才须要精进修持,深切反省。进而,由这样一种情境,也能帮助我们真正了解“无常”的义谛所在。

时代进步,文明急速发展,却也形成部份人心偏颇,乃至险恶的光景。智德法师于其协谈工作中,亦常见有“犯罪倾向”之人。由于先天种子是为根本原因,复加上役天环境的杂染,遂导致性格违常,举止失调的不良个性。如遇有这般困扰的人,法师常先透悉对方的所想所思,再以生活化的佛法给予适当的宣泄管道。其实,不惟性格违常者的辅导是如此,人际间的互动关系也应辅以善巧方便才易成办。如夫妻相处日久,因熟悉之故,便不能珍惜彼此情份,甚且口出恶言,大打出手。法师便劝一方常“观想”身边的另一半为佛菩萨,如此定能减低相互磨擦的机会。智德法师接着表示,其实,种种方便的运用只是存乎一心而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人性的好、坏虽有定论,故而,所谓“内因外绿”便是我们应对世事时应该掌握的原则。智德法师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亦常劝人持咒掇心。他认为佛菩萨的咒语乃是福德、智慧等资粮的积聚。持诵既久,自然能够意解心开,福慧***。职是之故,定力的养成对于修正个人行为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智德法师认为,为期真正发挥人性的光明面,定力的训练实在不可或缺。法师比喻修定就好像调整个人心念的电波:而修正自身的心念,适可招感正面的因缘。准此而论,则众生六道轮回的随业飘荡也无非就是各各“频道”的选择过程罢了。

参与协谈工作,方才了解理论与实务仍有些微的差异。智德法师表示,不论是辅导者抑或受辅者,都应正确了解“修行”之道,这样,才容易放下挂碍,开放自我。法师者曾前往看守所、少年观护所等处,对于这点,可说印象深刻。他又举“亲子关系”为例,认为可藉由了解“无我”的意含,使自己在彼此的互动中较能从容应对。同样地,一个受辅者在辅导者的循循善诱下,也应将自己的“茶杯”空掉,才能够接受对方的忠告。法师接着表示,佛法“信、愿、行”便是经由此一“空掉自我”的过程,才能够真正达到。

智德法师认为除了改掉自身的陋习外,更应具备“成熟度”、“亲和力”与“行动力”以积极发挥学佛的正面意义。对于一个个性暂时失调的人,也许以较为一迂回”的方法,以期有充裕的空间了解自己的行为,并适时地予以防范。智德法师表示,如能“直接放下”固然最好,但一般人很难做得到,故另觅管道予以宣泄实属必需。实则,不论是“迂回绕进”、抑或“直接放下”的方式,其作用都在引导我们迈向“空”的境地,进而焕发出慈悲喜舍的心。

由于平日往返佛寺,使智德法师在从事“面对面”的辅导工作之余,也希望在硬体设施方面多所加强,以利于辅导工作的进行。例如:亦可于大殿中设立供人“许愿”的佛具,使其接受心理辅导后,能够进一步地涤化精神。智德法师表示,这一举措乃是结合了:不教情操”与“心理辅导”,希望真正做到消弭创痛的目的。就诚如法师所说的,要登山的人要问已下山的人,才会真有所获。因此可知,修正自己个性、习气是一条颇为长远的路,但只要自己努力不懈,总是能够达到目标的。

现任教于政大并精研唯识学的熊琬居士认为,如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则知先天种子与后天环境可谓息息相关,缺一不可。举例来说,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姊妹,彼此之间必定会有个性上的差异。然而,种子的萌发有待环境的薰染,才能够真正地克竟其功。所以,在开花结果之前,好与坏并无定论。此时,自身的意志和环境的变因,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际此动荡的时代,人心的普偏茫然也导致了若干行为的脱序和失常。熊居士谈及部份罪犯将其行为一合理化—一的情形。这是因为他们藉着「合理化”的过程,要想说服旁人苟同自己的所行所为。像这样的情形,熊居士认为是所带种子的习气过于猛烈的缘故。这时,周遭环境便很难对他百所改变。因此,一:自我觉照”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而也惟有透过这样的觉照过程,才能够真正地戡破烦恼。

熊居士指出,工商业社会脚步加快,传统民族习性,未能充份因应之余,难免发生若千违法脱序的现象。而今投机偏风盛行,竟也陆续吹入宗教圈里。他接着表示,目下许多人凡事讲个“快”字,即使是佛教徒也不例外。有些人总认为灌个顶、修个法就能获致终身保障。再不然,就是急于觅得“***”,彷佛少了这等“名”师即难以成就。熊居士认为此一现象也导致教界部份的畸型发展。于是乎,以某佛菩萨乘愿再来自许的“***”便多如繁星,敷不胜数。此外,再加上资讯传递的快速,许多未经检证的讯息便流布公众之中,形成视听上的混淆。

熊居士表示,传统性之佛法弘扬方式,不见得一定过合于今天的社会现况。如果,能试着转换以心理辅导的观念,复加上自我的觉照,则当更能体现佛法的第一义谛。熊居士综观代社会发展进程,发觉唯识学中所谓“掉举心”已普偏呈现人心之中。长此以往,以个人而言,则必难于控驭自身的心思意念:继之,由此心之不安,遂衍生种种脱轨的社会现象。职是之故,如何以现代语言的诠解方式来看待佛法,使得大家更能接受,诚为当务之急。因此,他认为切实地自我觉照,再辅以正确的心理学观念,则同样能够达到修持的标的。其次,熊居士亦十分着力于“潜能开发:一与“自我实现”的课题:他认为,学佛的最终鹄的也是导向于此,只不过改以现代语言,显得更具亲切感而已。

综合两位专家的意见,我们可以了知:着重“中道见”的佛法,并不涉于人性善、恶之边见的哲学式探讨,而是单刀直入,切证佛果。其实,佛陀也告诉我们:人皆有佛性,皆堪作用。因此,身具“如来藏”的我们,又岂可随意轻忽,空过一生呢?获悉两位专家的精辟见解,我们当可坦然面对日后的学佛路途,进而直达成佛、化众的最终目标。

摘自《中国佛教》第38卷第7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