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你究竟是谁?∵

来源:《新历史》2008年第2期供稿

在遂宁行走,空气中最多的文化因子莫过于观音崇拜。遂宁人说,这里就是观音道场,就是观音故里。

观音来自印度,连印度人自己都说不清楚观音的故里在什么地方,更遑论中国了。不过,一定要说遂宁是观音故里,倒也不算牵强,这里既有官方钦定的观音道场广德寺,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观音道场灵泉寺,而且均是千年古刹,道统悠远;遂宁人的日常生活里也早已浸透了观音文化的种种因子。

观音变性史

《红楼梦》第五十回里,李纨出了个谜语,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中的一句”,最后让聪颖过人的林黛玉猜中了,谜底是“虽善无征”。意思是说观音没有传记,来历、生平已经不可考据。

印度佛教经典中对观音身世的说明主要有七、八种之多。从时间上来看,这些故事的发生都极为久远,往往被定位在不可想象的远古时代。从地域来看,也不发生在现实世界,而是在极为飘渺的佛国世界。就性别而言,这些身世故事里的观音不是王子,就是大居士或者奇异的童子,总之都是男身,很难找到女性的痕迹。

观音在印度的婆罗门神话和佛教神话里早已具备了各种善性因子,所以,在进入中国之后,观音菩萨也很快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民间的观音信仰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大幅度上升,至宋代达到顶峰,有了“家家观世音”的说法。

观音信仰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可以从古典小说《儿女英雄传》里的一段描写中窥见:安公子的岳母张太太为了保佑女婿考中进士,向道教系统掌管文人功名的魁星老爷许愿。这一日听到女婿中了探花,就去魁星老爷面前谢恩,张太太磕头如捣蒜,可是,嘴里不断念叨的却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张太太丝毫没有觉得不妥,小说的作者也丝毫没有觉得不妥。

不过,在观音信仰迅速传播的同时,观音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北朝以前,观音大致上还继续保持着印度佛教中的“伟丈夫”的潇洒形象,早期的观音造像也多为男像。唐宋而后,观音的女身相逐渐多了起来。至宋元以至明清,更少有男身像。

观音的变性是一个漫长过程。从现存许多零碎史料中还能窥见其斑。

《法苑珠林》里说,东晋益州居士孙道德年过半百,尚无子嗣,经僧人指点,其妻一心诵念《观世音经》,不久即如愿以偿。女性,求子,观音在这里已经初现变成女性的可能。

《北史?徐之才传》里记载:北齐武成帝纵欲过度而得病,“自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稍近,变一美妇人……食顷,变为观世音”,可见在武成帝的心目中,观音完全可以是女性形象。

《天平广记》里也记载,一官宦之妻被神所摄,昏迷不醒,于是做观音像供奉,以求免灾。其妻不久就梦见被一名僧人所救,随即醒来。

如此也可知,早在魏晋时期,观音信仰开始大范围传播的初始阶段,观音就已经具备了转变成女性的可能和迹象。

隋代的观音石刻,已有女性装扮者,且面容多具东方女性典型的圆润之美。不过数量较少,男性观音形象仍占主导地位。

至唐代,着名画家吴道子笔下的观音菩萨像,已是典型的女性装饰和女性神态。唐代敦煌石窟的观音造像,也已很难辨别男女,但莫高窟的菩萨塑像则明显呈女性特征,头作高髻,或者戴有花蔓宝冠,状如贵族妇女,庄重典雅;有些菩萨虽然嘴角描画有绿色胡须,但男性特征远不如女性特征突出和多样,故当时之人有言:“端庄柔弱似仕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中唐着名人物画家周坊也曾绘画过“水月观音像”,是典型的女身观音,在当时曾风靡一时。

菩萨造像的女性化与唐代开放的风气、女性社会地位的空前提高不无关系。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自称弥勒佛转世,则更进一步推动了观音形象向女性化的转变。

但唐代女相观音仍未普及。《宣和画谱》里说,唐宋名手写观音像者甚多,但“俱不饰妇人服饰”,可见一斑。

五代至宋,观音造像已经由女相居多了。五代时期的数珠石刻观音,塑像肌肉丰满而极具弹性,充满了青春少女的魅力,素有“媚态观音”之称;宋代湖州铁佛寺的一尊站立式铁观音,身体呈“S”型,腰肢柔软,脸庞丰润,面容慈祥;宋代出现的鱼篮观音像,则做美艳女子形象。宋代话本里,甄龙友题《观音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将美丽的女性观音视为“西方之人”,可见原始的男身印度观音早已经不再为市井百姓所熟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音也已经从天国的菩萨化为人间的美女了。

至宋末元初,着名书画家赵孟钪薰艿郎荽饲霸缫蚜鞔囊桓龉赜诿钌乒鞯拇担诖嘶∩闲闯隽艘黄豆凼酪羝腥浴罚姑钌频墓适赂油瓯福垡舻呐曰蜗笠步徊交竦昧斯毯头⒄埂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